中药减轻双脉冲治疗狼疮性肾炎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中药减轻双脉冲治疗狼疮性肾炎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一、中药缓解狼疮性肾炎双冲击疗法所致副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扬[1](2020)在《基于CiteSpace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知识图谱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CNKI中1990—2018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SLE的研究论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工具Citespace V绘制中药治疗SLE的知识图谱,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由329个节点,548条线组成,形成有规模聚类10个。研究热点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炎、临床观察中药方剂对SLE疗效、寻找量化SLE中医证型的客观指标、中药治疗SLE药理及临床疗效的实验研究。发展趋势为从中药治疗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演变、从临床观察向实验研究演变、从宏观辨证向微观辨病的演变。结论:Citespace知识图谱可直观分析中医药治疗SLE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沈珺[2](2020)在《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其是否优于单用西药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例,观察组17例。入组前有免疫抑制剂方案的患者继用原治疗方案,无治疗方案的入组后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治疗。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四蛇汤加减方,随访观察12周。对两组治疗4周、8周、12周24h尿蛋白定量(24h UPQ)、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Urea)、血肌酐(SCr),血尿酸(UA)与治疗前分别进行比较以及两组治疗4周、8周、12周的分别比较;对两组治疗12周补体C3、补体C4、抗dsDNA抗体定量、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与治疗前分别进行比较以及两组治疗12周的比较;对两组治疗12周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分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变化和观察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12周24h UPQ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h UPQ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在治疗4周、8周、12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24h UPQ的变化趋势来看,观察组降低蛋白尿较对照组时间提前,且下降幅度更加明显。观察组治疗8周、12周ALB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12周ALB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在治疗4周、8周、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Urea、S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SCr的变化趋势来看,观察组SCr较治疗前逐步下降,对照组SCr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两组间差距随观察周期延长逐渐明显。观察组治疗12周补体C3、补体C4、抗dsDNA抗体定量、SLEDAI评分均较治疗前缓解(P<0.05),对照组治疗12周补体C4、抗dsDNA抗体定量、SLEDAI评分较治疗前缓解(P<0.05),且组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疗效率为88.24%,对照组为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缓解总有效率(82.35%)高于对照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西药治疗相比,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在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稳定肾功能,改善免疫指标,降低SLEDAI评分和临床总疗效率方面均有疗效。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缓解率,减轻临床症状,临床安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陶桢珍[3](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S)、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 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介素-17等实验室指标,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焦虑抑郁积分及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各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治疗中激素减撤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结合临床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探析SLE患者ACTH、CS、MIF、IL-17等指标与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之间的相关性,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LE的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并探讨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联系,阐述从脾肾两脏出发治疗SLE患者并助激素减撤的理论基础。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血清ACTH、CS、MIF、IL-17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SL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两组血清ACTH、CS、MIF、IL-17等指标进行检测,两组的血常规(WBC、RBC、HGB、PLT)、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A、Ig G、Ig M)、尿蛋白(尿MA、β2-MG、24h Pro)以及补体C3、C4、抗C1q抗体等各项指标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从安徽省中医院选取门诊及住院的SLE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且SLE-DAI评分在014分之间的范围,中医证型均为脾肾两虚型。随机将60例SLE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激素及羟氯喹)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并予健脾滋肾方口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观察比较两组SLE患者ACTH及CS、MIF及IL-17、疾病活动度、SF-36各项积分、焦虑抑郁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3结果3.1理论探析3.1.1ACTH、CS及MIF、IL-17与SLE发生发展、疾病活动及激素减撤关系密切;3.1.2中医学脾肾亏虚是SLE极为关键的病因病机;3.1.3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密切相关;3.1.4健脾滋肾法是SLE主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3.1.5健脾滋肾法治疗SLE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激素的减撤。3.2临床疗效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清ACTH、CS水平明显降低(P<0.01),MIF、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常规WBC、RBC、HGB、PLT各项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尿MA、β2-MG及24h Pro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ESR、CRP及Ig G、Ig A、Ig M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SAS和SDS评分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在SF-36调查表7个维度积分均明显降低,SLE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7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水平与补体、尿蛋白及炎症免疫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患者ACTH、CS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1),ACTH与抗C1q抗体呈负相关关系(P<0.05)。另外,SLE患者MIF、IL-17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17与抗C1q抗体有正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ACTH、CS水平与24h Pro、尿MA呈负相关(P<0.01或P<0.05)。另外,SLE患者IL-17水平与24h Pro、尿MA呈正相关(P<0.01),MIF水平与尿β2-MG呈正相关(P<0.05)。(3)SLE患者血清中ACTH、CS水平与患者ESR、CRP、Ig G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ACTH、CS与Ig A均无明显相关性。SLE患者血清中MIF、IL-17水平与患者ESR、CRP和Ig G、Ig M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g A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CS、WBC、R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以及SF-36各维度积分,同时降低MIF、IL-17、ESR、CRP、Ig G、Ig A、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以及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积分等;而且相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SLE患者MIF、IL-17、ESR、CRP、Ig G、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提高ACTH、CS、W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同时在改善临床疗效、绝大多数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明显有利于激素减撤,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结果示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疗效更胜,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激素的减撤。4结论4.1狼疮的病因病机以及激素撤减后相关症状都可以用“脾肾亏虚”来解释,为健脾滋肾法作为关键治法提供理论依据;4.2狼疮患者血清ACTH、CS及MIF、IL-17指标,与SLE发病、疾病活动以及HPA轴功能、GC抵抗密不可分,SLE激素撤减与ACTH、CS及MIF、IL-17水平相关。4.3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4.4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使SLE患者CS水平明显升高并使MIF、IL-17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提高WBC、HGB、PLT、C3、C4并降低ESR、Ig G、Ig M、CRP、抗C1q抗体、尿MA、β2-MG及24h Pro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有利于改善SLE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改善MIF、IL-17升高并可能导致的GC抵抗情况,可助激素减撤;4.5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减轻激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减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等气阴两虚的症状积分,优于单纯西药组,有利于激素减撤。4.6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可以明显降低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抑郁评分,提高患者SF-36各维度积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控制疾病发展,有利于激素减撤。

田园[4](2019)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LN患者的炎症及免疫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情况,探究其对LN临床疗效的治疗意义,寻求LN患者理想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预防LN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LN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基础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类中药,观察期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检测治疗前后的D-Di、FIB、24小时尿蛋白定量、TG、TC、ESR、CRP、C3、C4、Ig G、HCY、全血粘度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最后对记录的数据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在24h尿蛋白定量、ESR、Ig G、FIB、D-Di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LEDAI、CRP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G、全血粘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3、C4、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8%,中药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有效29人,无效6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有效23人,无效9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1.9%,但中药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LN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血液高凝倾向和肾脏的病变情况,最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符合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机特点,可以作为中药治疗LN患者的基本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王东[5](2019)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文中指出目的1、对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加减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2、探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肾阴亏虚型SLE患者骨密度的影响;3、基于“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观察加味三黄固本汤对SLE模型小鼠骨密度的作用结果,初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1、临床观察部分:纳入符合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原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加用加味三黄固本汤,疗程共计三个月。在使用中药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及3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测定患者口服中药之前及3月后股骨颈骨密度。最后对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动物实验部分:选择MRL/lpr SLE模型小鼠3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泼尼松组)、治疗组(泼尼松+中药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及对照组共计SLE模型小鼠20只均先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连续七天。七天后小鼠SLE病情缓解,进入慢性缓解期,此时治疗组予以泼尼松(10mg/kg)和加味三黄固本汤免煎颗粒(3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 mL/只灌胃,1次/d;对照组继续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给药后每周称量体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给予的受试药物剂量。模型组10只在同等环境中常规饲养8周。实验8周之后对3组所有小鼠进行取材,将其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后仔细分离左侧股骨,彻底剔除软组织后,37℃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后放人EP管中,-80℃冰箱保存,检测前取出解冻。采用小动物专用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进行小鼠离体股骨骨密度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1)在使用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前及治疗后1月、2月、3月之后其疗效评价结果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中药前与使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部分: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三组小鼠骨密度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加味三黄固本汤后能改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SLEDAI评分,在三个月治疗时间内,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2、使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后,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较较使用中药之前有所改善,故本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改善患者的骨密度来预防SLE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后骨质疏松的发生;3、加味三黄固本汤改善了使用糖皮质激素后SLE小鼠的骨密度,侧面验证了在“肾主骨、生髓”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加味三黄固本汤能防治SLE小鼠激素性骨质疏松。

党若楠[6](2019)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提高SSLE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SSLE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和归类一般信息、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医舌脉象、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疾病转归等内容,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SSLE患者349例,男女比例1:5.35,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5~35岁段。住院中位数天数为14天,中位数住院费用为19053.83元。首发症状主要为颜面及下肢水肿、关节肿痛、面部红斑、发热、泌尿系统症状、倦怠乏力、心血管系统症状、泡沫尿、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症状主要为倦怠乏力、泌尿系统症状、颜面及下肢水肿、心血管系统症状、口干和(或)眼干、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院前误诊率为56.16%,多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为主要受累脏器(系统)。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Ⅴ型多见(78.08%)。尿蛋白及尿潜血强阳性患者分别占42.12%、32.09%,IgG升高及补体C3下降显着,自身抗体阳性率以ANA、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ANuA、AHA为主。尿潜血、IgG升高、Cr升高是SSLE累及肾脏的危险因素。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肺脏受累以青年患者为主,心脏、消化系统受累以中年患者为主。2.本组病例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实证主要为瘀、湿,虚症主要为气虚、阴虚、脾肾亏虚。舌质主要为淡暗、红、暗红,舌苔多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多为细、数、沉。3.本组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率为98.85%,治疗总有效率为89.11%。多数患者接受了激素、丙球、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患者占43.55%,大剂量丙球冲击患者占15.47%,环磷酰胺冲击患者占51.00%,3例LN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术。中药及中成药功效以补气、化瘀、利湿等为主。另有71.06%的患者接受了中医特色疗法。4.本组病例临床抢救率13.75%,成功率85.98%,抢救次数≤3次的患者与>3次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病死率6.02%,平均死亡年龄56.05±18.321岁,SSLE患者男女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感染是首位致死因素,其次为恶性肿瘤、狼疮性脑病。结论:1.本院治疗SSLE广泛使用了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总有效率为89.11%,大剂量的激素、丙球及环磷酰胺冲击仍然是控制重症狼疮活动的主要方法,其中丙球冲击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较好。近年来本院血浆置换、肾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疗法已逐步开展。中药联合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是本院中医治疗SSLE的特色,其相关疗效及优化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SSLE临床表现复杂,本组病例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为主要受累脏器,院前误诊率高,临床需要提高对SSLE的认识水平;本组病例病死率6.02%(21/349),略低于相似文献报道,感染是首位致死因素,提示应高度重视感染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密切监测病情,预防及抗感染需贯穿SSLE治疗的始终;本组病例中位住院总费用高于相似文献报道,可能与治疗方案相对复杂有关,控制SSLE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有助于降低治疗费用。3.本组病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瘀、湿等实邪较为突出,补气、化瘀、利湿是中医主要治法,治疗当谨察病机,分辨虚实主次,泻实不忘补虚,补虚兼应泻实。

吴文倩[7](2016)在《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分析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狼疮性肾炎患者4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赤芍)治疗,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观察,记录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包括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将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所有数据资料均运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加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和组内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无效2例,统计出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完全缓解的病例为3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无效4例,统计的总有效率为80%;结论是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比较:试验组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统计出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的8例,有效6例,无效3例,统计的总有效率8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内的治疗后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经过治疗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病患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之间单个症状治疗后比较,面部红斑、发热、脱发、关节疼痛、浮肿、烦躁等症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的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1月、2月比较P值均小于0.01,治疗后3月比较P值为0.04,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两组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月、2月、3月,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病患的尿红细胞计数、24h尿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后1月、2月、3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1月、2月、3月,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2,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9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肝功能、血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青蒿鳖甲汤加味对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患者有显着临床疗效,在改善实验室指标、降低临床中医症候积分特别是减轻皮疹、发热和脱发症状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张巍琼[8](2014)在《益肾养阴合剂对MRL/I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益肾养阴合剂对肾功、肾脏病理变化及对P-STAT3表达的影响,揭示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并考查其安全性,为益肾养阴合剂治疗狼疮性肾炎(L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两种种系相同不同品种的50只小鼠随机分5组:正常组C57BL/6J小鼠(0.9%生理盐水);MRL/1pr小鼠根据尿蛋白含量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0.9%生理盐水);中药组(益肾养阴合剂);中药联合激素组(益肾养阴合剂+醋酸泼尼松);激素组(醋酸泼尼松),每组10只,5只灌注取材,5只新鲜取材,连续给药四周后用western blot测定P-STAT3,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尿蛋白含量,比色法测定血肌酐、尿素氮。2.将20只C57BJ/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予小鼠最大给药量灌胃14天,观察一般情况、体重,酶标法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色法测定血肌酐、尿素氮。结果:1.MRL/lpr小鼠尿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中药组第1、2周尿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第3、4周时尿蛋白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激素组、激素组,第2、3、4周尿蛋白逐渐降低(p<0.05)。在给药第一周,与模型组相比,尿蛋白含量在各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2、3、4周时,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尿蛋白含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中药联合激素组的尿蛋白含量最低(p<0.05)。血肌酐、尿素氮各治疗组均有显着下降(p<0.05),中药联合激素组下降最明显(p<0.05)。给药处理后,p-stat3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中药组、激素组的p-stat3表达相比模型组有所减少(p<0.05);中药联合激素组的降低情况最为显着(p<0.05),而激素组的p-stat3表达比中药组的高(p<0.05)。HE染色三个治疗组肾组织局部轻度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炎症细胞浸润减少,lgG免疫荧光染色三个治疗组肾组织中有lgG沉积,但比模型组少。2.小鼠的最大灌胃体积量相当于临床成人(体重按70kg计)拟用量的120.34倍。小鼠体重、肝肾功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养阴合剂能改善MRL/lpr小鼠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且联合激素肾功能改善更明显。2.下调磷酸化的STAT3的表达可能是益肾养阴合剂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靶点之一。3.益肾养阴合剂急性毒理实验对小鼠体重、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短期服用较安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方堃[9](2013)在《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规律。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调查及现场调查的方法统计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及千佛山医院肾病科、风湿免疫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共计150例Ⅳ型狼疮性肾炎病例,在此基础上借助聚类分析和频次描述的方法,探讨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规律。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病例150例,男性20例,女性130例,男女比例为2:13。年龄范围为14到60岁。按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分型标准定义Ⅳ型狼疮性肾炎(IV型LN)病理可分为6个亚型,本次所纳入病例包括IV-G(A/C)53例,IV-S(A/C)40例,IV-G(A)24例,IV-S(A)17例,IV-S(C)10例, IV-G(C)6例。Ⅳ型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比较复杂,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中阴虚是其发病的根本,病位主要在肝肾,也可见脾肾阳(气)虚、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湿热瘀血阻络;标实主要为热毒、湿热和瘀血。结论: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为主,主要涉及肝肾,病程日久及药物影响也可见脾肾阳(气)虚、阴虚内热、热扰心神、湿热瘀血阻络;标实以热毒、湿热、瘀血为主。阴虚是其发生的基础。上述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本病病情趋于复杂,缠绵难愈。

张利剑[10](2013)在《从瘀热论治狼疮性肾炎》文中提出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病,严重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免疫异常。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及为主。中医典籍中并无狼疮性肾炎的记载,但是根据其皮疹、水肿、腰痛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阴阳毒,水肿,腰痛,内伤发热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阴虚为主,标实以热毒、瘀血为主。本病西医治疗具有价格昂贵和副作用大等缺点,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疗效。瘀血是其发生和进展中的重要因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各症型的治法,伍以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减少复发的作用。根据瘀血之成因不同,分别选用凉血活血、益气升阳等方法,同时应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化瘀的功效。除治疗外,平素还应该注意调养,从饮食、环境等方面避免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二、中药缓解狼疮性肾炎双冲击疗法所致副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缓解狼疮性肾炎双冲击疗法所致副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知识图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2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药治疗
    2.2 中医药治疗
    2.3 研究前沿及趋势分析
3 结论

(2)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狼疮肾炎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进展
        1.4 单药和中成药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狼疮肾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分组方法、治疗方案及疗程
        2.3 疗效标准
        2.4 观察记录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3.3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3.4 SLEDAI评分
        3.5 临床疗效
        3.6 中医证候疗效
        3.7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立论依据
        4.2 方药研究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医治疗
    2 SLE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减撤的影响因素
    3 中医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4 中医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关系
    5 运用健脾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伦理学要求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5 相关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表1、图1)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表3、图3)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表4、图4)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表6、图6)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积分的比较(表7、图7)
        2.8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相关性分析
        2.9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24 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相关性分析
        2.10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炎症、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及治疗中激素减撤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SLEDAI)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H、CS、MIF、IL-17 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MA、尿β2-MG、24 小时Pro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变化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1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法的遣方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选用的依据及意义
    4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助激素减撤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2.3 临床研究方法
        2.4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技术路线图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7 临床疗效评价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6.1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认识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学归属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2.6 选方依据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之处
    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5)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6 疗效评价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病情观察
        3.3 检测指标
        3.4 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记录与观察
    4 结果分析
        4.1 剔除与脱落
        4.2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记录
        4.3 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概述
        5.2 钟以泽教授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5.3 加味三黄固本汤方义解析
        5.4 加味三黄固本汤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5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5.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6 总结
    7 结论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5 结果分析
    6 讨论
        6.1 MRL/lpr模型小鼠
        6.2 实验动物使用药物的剂量计算
        6.3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SLE中的应用
        6.4 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及骨坏死的作用机制探析
    7 实验结果及方法讨论
    8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2、中医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先天禀赋不足
        2.2 后天失养
        2.3 产后体虚,房事不节
        2.4 外邪侵袭,内外合病
    3、各家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4、辨证分型论治
        4.1 辩证分型
        4.2 分型论治
        4.3 分期论治
    5、SLE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6、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6.1 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2 SLE的药物治疗
        6.3 血浆置换
        6.4 其他治疗方法
    7、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1 CRF调查表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
    中医临床症状权重积分表
    SLEDAI活动评分表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研究
        一、历史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经验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研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狼疮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三、狼疮重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评价标准
        六、疾病转归
    第二节 信息采集
        一、信息采集的内容
        二、信息采集表的设计
    第三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总体描述
        一、性别与年龄
        二、科室分布
        三、住院天数
        四、住院费用
    第二节 病史及临床资料
        一、首发症状
        二、院前诊断
        三、临床症状
        四、中医诊断
        五、中医辨证
        六、舌脉象
        七、重要脏器(系统)受累情况
        八、有创操作
        九、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
        一、治疗类别
        二、中西医治疗
    第四节 治疗效果
        一、疾病转归
        二、抢救情况
        三、死亡病例资料
        四、狼疮活动度评估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资料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病史及临床症状分析
        三、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 中西医治疗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第三节 抢救情况及死亡病例分析
    第四节 狼疮活动度评估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一般资料
        1.3 狼疮性肾炎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终止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疾病疗效总体比较
        4.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5 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
        4.6 两组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4.7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4.8 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比较
        4.9 两组血清白蛋白比较
        4.10 两组血沉比较
        4.11 两组补体C3比较
        4.12 两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4.1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病因及机制
        1.3 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
        1.4 临床表现
        1.5 西医治疗
    2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中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方案组方分析
        3.1 方剂组成
        3.2 方解
        3.3 单味中医的性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及药理学分析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两组的疾病疗效比较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间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5 两组狼疮活动指数积分比较
        4.6 两组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4.7 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比较
        4.8 两组血沉、补体C3、血红蛋白比较
        4.9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1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病名认识
    2 祖国传统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3.1 辨证治疗
        3.2专用方治疗
        3.3 单味中药治疗
        3.4 中药外治法
    4 结语
致谢

(8)益肾养阴合剂对MRL/I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用药
        2.2 动物取材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益肾养阴合剂小鼠经口给药的急性毒理实验
    1 研究目的
    2 主要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尿蛋白比较
    2 各组肾功能指标及 P-STAT3 结果
    3 肾脏病理切片 HE 染色结果
    4 肾脏病理切片 lgG 沉积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5 急性毒理实验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3 益肾养阴合剂分析及各单味药药理探讨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5 动物模型
    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结果讨论
    7 药物安全性研究
    8 本课题展望和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数据录入与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Ⅳ型狼疮性肾炎病例中医症状出现频次的描述性分析
        3.2 Ⅳ型 LN 患者中医症状聚类分析
讨论
    1. 中医证型的研究方法讨论
    2. Ⅳ型狼疮肾炎病机分析
        2.1 本虚
        2.2 标实
    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从瘀热论治狼疮性肾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西医对狼疮性肾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狼疮性肾炎的辨证论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中药缓解狼疮性肾炎双冲击疗法所致副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知识图谱的分析[J]. 李清扬. 西部中医药, 2020(06)
  • [2]参芪四蛇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沈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D]. 陶桢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D]. 田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D]. 王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D]. 党若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D]. 吴文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益肾养阴合剂对MRL/I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D]. 张巍琼.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9]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研究[D]. 方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从瘀热论治狼疮性肾炎[D]. 张利剑.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中药减轻双脉冲治疗狼疮性肾炎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