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的选择和使用

油品的选择和使用

一、机油的选择与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远杰[1](2020)在《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机油冷却器是保障机械车辆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其散热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温度,进而影响着整个车辆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能。管翅式机油冷却器具有结构工艺简单、质量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机械车辆所采用。本文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翅片进行结构优化以改善机油冷却器的散热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平直翅片的管翅式机油冷却器进行分析研究。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建模,并进行合理的结构简化。利用ANSYS CFX对其进行全局仿真,得到在不同工况下的散热功率。通过风洞试验台对平直翅片的管翅式机油冷却器进行风冷油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散热功率,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2、基于强化换热理论,对原有的平直翅片进行优化设计,在原有结构上提出一种三角波纹翅片。引入参数β作为三角波纹波峰方向与风速方向的夹角,设计出六种不同β角的波纹翅片,利用已建立的仿真模型对6种不同β角的三角波纹翅片的管翅式机油冷却器进行全局仿真。在同一工况下,对6种不同β角的三角波纹翅片和平直翅片的传热性能和流阻性能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其传热因子j、摩擦因子f和综合系数JF,得出以下结论:在进油口流量一定时,随着进风口风速的增加,6种不同β角的三角波纹翅片和平直翅片的传热因子j逐步提高,波纹翅片的传热因子高于平直翅片,摩擦因子f也呈相同趋势,结合综合系数JF得出β=90°的三角波纹翅片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综合换热能力最好。根据所得的最优结构翅片,研究其不同翅片间距下的散热功率,获得其在不同进风口风速下的散热功率分布情况。3、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在不同进风口风速和进油口油气温差进行分析。通过全局仿真和风冷油试验得到机油冷却器在不同风速和油气温差下的散热功率,利用MATLAB进行拟合计算,得出散热功率与风速和油气温差的关联式。并利用已知工况下的数据对关联式进行验证,其大部分误差在5%以内,最大误差不超过10%。表明此关联式可以用于未知工况下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进行散热功率的计算。4、基于MATLAB GUI用户图形界面,设计了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系统。利用此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出不同进风口风速和进油口油气温差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功率的影响。此系统还嵌入了拟合关联式,可以快速计算出未知工况下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散热功率。为验证关联式所得散热功率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进、出油口温差以及机油的物性参数精确计算出管翅式机油冷却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散热功率,为工程实际中设计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提供一种便捷的散热功率计算方法。

左兆陆[2](2020)在《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对环境安全、工农业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发展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对场地污染调查、治理及应急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可现场检测等特点,为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文开展了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搭建了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激光诱导荧光实验系统,进行了参数优化,并分析了不同物理特性下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研究了土壤石油烃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特性,确定了土壤石油烃的激发波长与荧光光谱范围,选择4倍频Nd:YAG激光器与光纤光谱仪构建了土壤石油烃荧光光谱检测实验系统。实验分析了不同激光脉冲能量、重复频率及光谱累加次数下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荧光光谱特征及稳定性,确定了最优实验参数,激光脉冲能量密度范围为2mJ/cm2-4mJ/cm2,重复频率为10 Hz,光谱累加次数为40次,样品单次测量时间仅为4s。实验分析了土壤疏松度、粒径及湿度等因素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发射特性的影响,其中土壤湿度对荧光强度影响最大,且随着湿度增加荧光强度呈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疏松度与粒径对荧光光谱强度及稳定性影响较小。(2)研究了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识别、湿度校正与定量检测方法。基于迭代逼近算法及截取特征光谱法对土壤混合石油烃光谱进行了解离,计算了机油和柴油的贡献率,并重建了荧光光谱,与原始光谱的误差小于5%。研究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石油烃组分识别方法,对机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烃大类的识别率为100%,对同类不同标号的石油烃识别准确率较低。研究了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识别方法,建立了以平均值、标准差、重心横纵坐标、相关系数、长轴斜率、偏度、峰度和长轴斜率等参数为识别特征,使用主成分分析及BP-ANN分类识别算法,对不同标号石油烃分类综合识别率达到了 95.62%;研究并比较了定标曲线法、3DEEM平行因子法和RBF-NN算法等定量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改良型RBF-NN模型效果最优,测量误差约为5.5%,且同时能够校正土壤湿度引入的测量误差。(3)研究了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柴油为例,以RBF模型计算了不同湿度下土壤柴油表面横向扩散宽度和纵向垂直渗透深度,并建立了不同土壤湿度下柴油的三维渗透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土壤柴油表面横向扩散广度逐渐增加,垂直纵向渗透深度逐渐减小,即土壤湿度的增加有助于石柴油横向扩散,阻碍柴油纵向渗透。土壤湿度为0%、5%和10%时,利用所建立的土壤柴油三维渗透模型反演柴油总量,相对测量误差依次为6.22%、8.30%和9.10%,验证了 LIF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石油烃污染空间分布的可行性,为土壤表层石油污染面积评估、土壤石油烃泄露应急监测和高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4)开展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外场实验。从实际土壤石油烃光谱特性出发,提出了土壤混合石油烃定量算法,实现了土壤混合石油烃污染的快速定量检测。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了湿度为5%土壤中浓度为0%-10%的总石油烃测量误差,测量误差在15%以内。在合肥市某汽车修配厂附近约0.32公顷场地对4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现场测量,并进行了检测结果校正与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汽车修配厂周边区域总石油烃浓度约为0.6%,研究表明LIF技术能够用于污染场地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与筛查。论文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现场快速监测手段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法支持。

贾鹏辉[3](2020)在《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各国均制定了关于节能的法规要求。低粘度发动机油作为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汽车及润滑油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低粘度发动机油在使用中相继出现了烧机油、发动机在长时间高转速下适应性低等现象,这也对发动机油的低粘度润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超低粘度发动机油进行风险研究。首先对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润滑理论进行阐述,介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主要摩擦副的工作状态,分析机油的不同性能对发动机的影响。然后运用Flowmaster软件对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不同粘度下机油压力和机油流量的变化趋势,并判断粘度和形成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形成液体润滑后粘度和油膜强度的影响,对不同粘度机油进行高温高剪切(HTHS)、圆锥滚子轴承(KRL)实验。通过仿真分析及剪切实验数据对比确定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降低了发动机的润滑风险,而且为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金宗庆[4](2020)在《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作为汽车心脏,其正常运行对汽车至关重要,而发动机机油润滑性能的优劣则对发动机的寿命与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机油添加剂已成为提高机油润滑性能及发动机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机油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多数是含磷或含硫的,而同时具备高润滑性和环保性的机油添加剂较为缺乏。在自然界中,非光滑表面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一些典型动植物的非光滑表面提出了仿生非光滑概念。仿生非光滑表面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光滑基体表面存在至少一种可以引起仿生非光滑效应的因素的宏观区域表面。应用仿生非光滑表面的宏观产品,如仿生非光滑犁壁、仿生非光滑缸套活塞系统等,可以有效地减阻耐磨,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仿生非光滑理论尚缺乏在微观层面的构建与应用。石墨烯具有特殊的二维纳米层状结构、高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导热性,并且是碳质固体润滑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二茂铁是最早被发现的夹心配合物,其分子结构为一个铁原子处在两个平行的环戊二烯环之间。本文基于前人对宏观仿生非光滑表面的研究,提出将仿生非光滑表面理论运用到微观纳米级分子设计,利用石墨烯与二茂铁分子之间的π-π叠加作用将二茂铁分子结合到石墨烯片层表面,构建石墨烯@二茂铁纳米复合物。二茂铁的引入可以使石墨烯片层在微观上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摩擦磨损,提高润滑性能。本文首先制备了石墨烯@二茂铁纳米复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所得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理化表征。之后将所得石墨烯@二茂铁和三组对照(二茂铁、石墨烯、物理共混的二茂铁和石墨烯)分别添加到机油中,利用销盘摩擦磨损实验,初步确定了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具有良好的润滑摩擦性能。随后,研究了二茂铁质量分数和石墨烯@二茂铁添加剂量对机油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在固定石墨烯用量的前提下,二茂铁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0 wt%,而石墨烯@二茂铁在机油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为0.4 g/L。在研究过程中为实现接近实际工况下的检测,设计并搭建了两套装置: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和汽油消耗量快速测量装置。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可在多种负载条件下对发动机耐久性、功率输出、扭矩、运行温度等进行全方位测试。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可在5%误差范围内实现汽油消耗量的快速、低成本测量。本文最后对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的润滑降耗性能进行了台架测试,验证了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具有一定的降低油耗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开发兼具高润滑性和环保性的机油添加剂,提供了一种应用仿生非光滑表面理论的新思路。

蒋林[5](2019)在《浅谈车用发动机机油的选用》文中研究指明机油做为发动机的"血液",决定着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及效率,本文从机油的组成、机油的选择、机油质量的判断等入手,最大化的发挥机油的作用,确保发动机的使用。

朱阁[6](2019)在《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通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危险废弃物,废机油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处理处置已经成为了必须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对柴油和汽油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因此开展废机油热解制备高品质柴油,在实现废机油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的紧缺现状,成为了一个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价值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针对废机油的疏水特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催化剂的亲油性改性思路,开展了亲油性CeO2/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热解废机油制备高品质柴油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iO/Al2O3、NiO/SiO2、CeO2/Al2O3和CeO2/SiO2四种催化剂,通过热重分析和热解实验,以热解油产率为依据对废机油热解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得出催化剂对热解油产率大小的影响具有如下顺序:CeO2/Al2O3>NiO/SiO2>CeO2/SiO2>NiO/Al2O3。综合热重分析和热解实验结果,筛选出CeO2/Al2O3作为废机油催化热解制柴油的催化剂。(2)以CeO2/Al2O3为废机油热解催化剂,研究了CeO2负载量、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废机油催化热解反应的影响。发现CeO2负载量为25wt.%,投加量为1.8g/30.0g废机油,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330℃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85.33%。油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25wt.%CeO2/Al2O3催化热解得到的热解油凝点都维持在-10℃左右,十六烷值指数范围为31.2837.30,碳原子数范围为626,密度范围为0.8760.889g/cm3。除凝点外,与轻柴油(国VI标准)还有一定差距。(3)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和钛酸酯偶联剂对25wt.%CeO2/Al2O3催化剂进行亲油性改性。以亲油化度最大(69.7%)的改性催化剂研究其催化热解废机油的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发现在改性催化剂投加量为1.8g/30.0g废机油,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340℃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92.33%。(4)使用改性催化剂催化热解废机油制备的热解油,其凝点降低到-15℃左右,密度降低到0.8240.836g/cm3,十六烷值指数提高到55.8261.37。上述指标均达到了-10#轻柴油(国VI标准)规定的范围。综上所述,从实验测定的指标来看,采用亲油性改性的25wt.%CeO2/Al2O3催化剂,成功利用废机油制备出了满足国VI标准的-10#轻柴油,其产率达到了92.33%。

马学莲[7](2019)在《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能源供需问题,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低温热源,复叠式高温热泵技术是首要选择。制热温度是衡量余热回收的关键指标,制热温度越高代表能质调配的指标越高,则节能的效果越明显。目前复叠式热泵的研究无法满足能质调配的技术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基于逆卡诺循环的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简称HTCHP系统。其技术特点是可实现制热温度140℃,为低温能质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基于目前单级热泵和复叠式热泵的研究现状,基于低温能质提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的循环工质的筛选、热动机械的流固耦合、换热器的优化选择、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HTCHP系统循环工质筛选的基本原则,首次建立了优选制冷剂的模型,通过对拟合公式求导确定在系统运行温度区间内工质容积制热量的最大值,优选出适合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的工质对BY-3/R245fa。试验数据证明,工质在150℃排气温度条件下压缩比合理且性能系数较高。通过对冷冻机油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选取160SZ和320SZ分别作为低温端和高温端制冷循环的润滑油。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搭建了20k W的复叠式热泵试验平台,研究系统运行参数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HTCHP系统的制热温度达到142℃时,高低温端制冷循环的压缩比分别为3.84和4.13,系统的COP为1.72,系统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HTCHP系统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HTCHP系统发生?损失最大的部件为高温端电子膨胀阀、冷凝器和冷凝蒸发器。提高这三者的换热效率是提高HTCHP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引入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预测HTCHP系统的COP、制热量以及高温端冷凝器出水温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对训练组数据的预测方面具有很高的精度,预测误差都在4%以内,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在对验证组数据的预测上也显示了较高的精度,误差在6%以内。

李旺[8](2019)在《正确选择机油在发动机保养中的重要性》文中指出机油作为发动机基础保养的耗材,其重要性众所周知,它的种类、粘度级别、质量等级等重要指标都无时无刻地影响发动机的寿命。错误的选用机油,可能导致汽车油耗上升、性能下降、异响、烧机油甚至严重损坏等问题。文章从实际出发,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机油错选错用问题进行阐述,给出合理选择机油的建议,对科学用车提供指导。

吕秋硕,朱亮亮[9](2018)在《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选用与加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冷冻机油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工质,通过对冷冻机油的功能和分类,研究和应用现状等方面的介绍,结合制冷系统各组成元件对其性能要求,重点从制冷剂种类和压缩机的类型、负荷、转速等方面给出了冷冻机油的选用依据,最后结合汽车空调维护保养的实际,提出了冷冻机油的比较实用的加注方法。

吴建军[10](2018)在《一种受医学检测启发的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机油的有效循环对发动机寿命和效率至关重要。发动机的异常工作状态经常导致机油过度泄漏到燃烧室,导致所谓的“烧机油”现象。因此,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是判定发动机“健康”程度的指标之一。目前,确定发动机机油消耗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汽车在行驶一千公里前后的机油重量,通过计算得到机油消耗量,这种方法既费时又昂贵。本文,受医学检测技术的启发,对汽车发动机机油消耗量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研究思路是将类似生物医学检查中所用的“标记物”添加至汽油或机油中,通过检测燃烧产物中“标记物”的含量变化,从而判断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基于此,本文先后对Au纳米粒子、FeCl2粒子、FeCl3粒子、Fe3O4纳米粒子和二茂铁等“标记物”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由于二茂铁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且热稳定性好,因此确定二茂铁作为较理想的机油“标记物”。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实车实验,配制二茂铁机油添加至机油箱中,启动发动机并运行一定时间,利用尾气收集液收集汽车尾气,保证尾气中铁离子完全被尾气收集液吸收,最后利用便携式铁离子检测装置测定收集液中铁离子浓度,并比较二茂铁引入前后的浓度,计算增量。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铁离子浓度的增量与实验车通过传统方法测量得到的发动机机油消耗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耗时不到2小时,大大节约了机油消耗量的检测时间。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原有尾气收集装置采集效率低、精度差的不足,设计出了更加高效简便的多级筛网式汽车尾气收集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了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的实车实验,确定了汽车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流程。为了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实车实验结果的各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在影响尾气收集液铁离子浓度增量的四大因素中,主次顺序依次是添加的二茂铁质量、尾气收集液的种类、尾气收集时间、尾气收集液的浓度;2、优化后的铁离子浓度增量检测条件为:添加10 g二茂铁于4 L机油,尾气收集液为0.5 mol/L的硫酸,收集尾气时长为30 min。目前正设计并搭建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性试验台架,该台架可对汽车发动机“烧机油”程度进行快速判断,并可对各类发动机进行其他性能测试。本文开发出的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在汽车服务行业的车辆快速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机油的选择与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油的选择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简介
        1.2.1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构造
        1.2.2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换热过程
        1.2.3 常见翅片的类型
    1.3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平直翅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波纹翅片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CFD基本理论
        1.4.1 基本假设
        1.4.2 控制方程
        1.4.3 湍流模型
        1.4.4 CFD软件介绍
    1.5 本课题主要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2.1 物理模型
        2.1.1 模型简化
        2.1.2 翅片结构参数
        2.1.3 基管结构参数
    2.2 模型预处理
        2.2.1 全局化处理
        2.2.2 建立流体域
    2.3 网格划分
        2.3.1 Meshing网格划分软件
        2.3.2 网格质量验证
        2.3.3 各进出口命名选择
    2.4 数值计算
        2.4.1 定义物性参数
        2.4.2 计算域划分
        2.4.3 进出口边界条件设置
        2.4.4 数值模拟算法选择及求解器控制
    2.5 风冷油试验
        2.5.1 试验工况
        2.5.2 试验对象
        2.5.3 试验装置
    2.6 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3.1 强化换热理论
    3.2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性能参数
        3.2.1 传热方程和换热系数
        3.2.2 机油冷却器的流阻
        3.2.3 综合系数
    3.3 不同角度波纹翅片的物理模型
    3.4 不同角度波纹翅片传热性能分析
        3.4.1 速度场分析
        3.4.2 温度场分布
        3.4.3 传热性能参数分析
    3.5 不同角度波纹翅片流阻性能分析
        3.5.1 压力场分布
        3.5.2 流阻性能参数分析
    3.6 综合性能分析
        3.6.1 综合系数分析
        3.6.2 整体散热功率分析
    3.7 不同翅片间距的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系统设计
    4.1 油气温差与散热功率分析
    4.2 进风口风速与散热功率分析
    4.3 基于MATLAB的散热功率曲面拟合
        4.3.1 交互式曲线和曲面拟合
        4.3.2 拟合结果
    4.4 基于MATLAB GUI的散热性能分析系统功能设计
        4.4.1 MATLAB GUI平台
        4.4.2 总体方案设计
        4.4.3 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4.4 GUI生成独立的应用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石油烃污染现状
    1.2 现有土壤石油烃总量检测方法
    1.3 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
        1.3.1 荧光基本原理
        1.3.2 荧光法相关参数
    1.4 石油烃污染物荧光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光谱测量与特性分析
    2.1 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3DEEM特征分析
    2.2 LIF实验系统搭建与参数优化
        2.2.1 实验系统器件选择
        2.2.2 实验系统参数优化
    2.3 土壤石油烃污染物LIF光谱特征分析
    2.4 不同环境参数下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发射特性
        2.4.1 疏松度
        2.4.2 粒径
        2.4.3 湿度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定量方法研究
    3.1 土壤混合石油烃光谱解离方法研究
        3.1.1 全谱法
        3.1.2 截取特征光谱法
        3.1.3 方法对比
    3.2 土壤石油烃荧光光谱分类识别方法
        3.2.1 主成分分析法
        3.2.2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3.2.3 三维荧光光谱法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分类
    3.3 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定量方法分析
        3.3.1 定标曲线法
        3.3.2 平行因子法
        3.3.3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表层石油烃扩散分布研究
    4.1 土壤石油烃扩散分布模型研究
    4.2 土壤石油烃污染扩散分布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壤石油烃激光诱导荧光现场检测应用
    5.1 土壤石油烃现场检测算法建立
    5.2 土壤石油烃现场检测算法应用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润滑油粘度与润滑分析
    1.3 发动机油发展过程
    1.4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4.2 国内超低粘度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2.1 润滑理论概述
    2.2 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2.3 发动机摩擦副工作状态分析
    2.4 发动机油性能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1 试验方法介绍
        2.4.2 发动机油理化性能及氧化安定性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3 发动机油清净分散性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4.4 发动机油抗摩擦性能对发动机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润滑系统建模
    3.1 FLOWMASTER仿真简介
        3.1.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3.1.2 FLOWMASTER润滑系统计算理论
    3.2 FLOWMASTER发动机润滑系统应用
        3.2.1 发动机润滑系统流程图
        3.2.2 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构造及相关参数确定
    3.3 发动机润滑系统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的模拟分析
    4.1 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压力仿真结果
    4.2 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流量仿真结果
    4.3 模型验证对比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SN0W-8/SN0W-20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2 模型仿真计算结果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实验分析
    5.1 发动机油对比实验配方筛选
        5.1.1 基础油的选择
        5.1.2 添加剂的选择
        5.1.3 成焦实验及热管实验筛选配方
    5.2 发动机油对比实验配方确定
    5.3 剪切实验数据
        5.3.1 高温高剪切实验数据
        5.3.2 KRL实验数据
    5.4 节能行车试验
    5.5 对比实验数据分析
    5.6 改善措施及途径
        5.6.1 发动机零部件工艺优化
        5.6.2 发动机油性能的改进及提高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2 机油及其添加剂的重要作用
        1.1.3 非光滑表面的仿生原理与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油添加剂的研究和发展
        1.2.2 仿生非光滑表面的研究和应用
        1.2.3 基于石墨烯的润滑材料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仪器与试剂
        2.2.1 研究思路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制备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2.3.1 反应溶剂选择
        2.3.2 反应温度选择
        2.3.3 反应方式选择
        2.3.4 反应时间选择
        2.3.5 反应流程的确定
    2.4 石墨烯@二茂铁的表征
        2.4.1 石墨烯@二茂铁的形貌表征
        2.4.2 石墨烯@二茂铁的红外分析
        2.4.3 石墨烯@二茂铁的拉曼光谱分析
        2.4.4 石墨烯@二茂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4.5 石墨烯@二茂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6 石墨烯@二茂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
        3.2.1 实验机油选择
        3.2.2 摩擦实验参数设定
        3.2.3 实验设备与试剂
        3.2.4 实验样件的制备
    3.3 不同添加剂对机油摩擦性能的影响
        3.3.1 摩擦实验机油的配制
        3.3.2 摩擦实验结果
    3.4 二茂铁质量分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3.4.1 摩擦实验机油的配制
        3.4.2 摩擦实验结果
    3.5 石墨烯@二茂铁添加剂量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3.5.1 机油样品的配制
        3.5.2 摩擦实验结果
    3.6 不同工况对机油润滑性能的影响
        3.6.1 机油样品的配制
        3.6.2 摩擦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测试台架与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搭建
    4.1 引言
    4.2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搭建
        4.2.1 搭建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目的
        4.2.2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设计
        4.2.3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软硬件
        4.2.4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功能
        4.2.5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测试方法
        4.2.6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3 发动机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搭建
        4.3.1 汽车燃油箱的基本构造
        4.3.2 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功能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台架测试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 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与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连接
    5.4 不同浓度的机油添加剂对汽车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5.4.1 机油样品的准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参与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授权发明专利
    参与项目

(5)浅谈车用发动机机油的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油的组成
2 机油的分类
3 机油的选择
4 如何检查在用机油的质量
5 如何辨别机油品质
6 正确使用机油
7 机油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8 机油报警亮故障判断

(6)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废机油处理处置现状
    1.3 废机油热解催化剂研究现状
    1.4 热解油理化性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废机油热解催化剂制备及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4 热解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CeO_2/Al_2O_3 催化剂对废机油热解反应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CeO_2/Al_2O_3 催化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现状
        1.1.2 我国能源现状
        1.1.3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能源利用概况
        1.1.4 低温热能利用现状
        1.1.5 低温热能利用技术
    1.2 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单级高温热泵研究现状
        1.2.2 复叠式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复叠式高温热泵的应用前景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低温热能质提升技术理论分析
    2.1 低温热能质提升原理与方法
    2.2 复叠式热泵系统循环工质的热物理性质计算
    2.3 能质提升技术的热流体机械与循环工质的耦合匹配
        2.3.1 热动机械流固耦合
        2.3.2 换热器的选择
    2.4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试验台的设计研究
    3.1 循环工质的选择
        3.1.1 循环工质选择的基本原则
        3.1.2 低温端循环工质的筛选
        3.1.3 高温端循环工质的选择
    3.2 润滑油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的冷冻机油的选择
        3.2.1 润滑油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
        3.2.2 冷冻机油的选择
    3.3 复叠式热泵系统试验台的设计
        3.3.1 试验系统
        3.3.2 测量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试验研究
    4.1 HTCHP系统的传热过程
        4.1.1 低温端蒸发器
        4.1.2 全封闭式涡旋压缩机
        4.1.3 冷凝蒸发器
        4.1.4 高温端冷凝器
        4.1.5 电子膨胀阀(EEV)
    4.2 复叠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4.2.1 循环工质的基本物性参数
        4.2.2 试验工况
        4.2.3 试验方法
        4.2.4 试验数据分析
    4.3 HTCHP系统?分析
        4.3.1 ?分析常用指标
        4.3.2 HTCHP系统各设备的?计算公式
        4.3.3 HTCHP系统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冷剂和润滑油过量充注对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5.1 低温端制冷循环制冷剂过量充注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
        5.1.1 HTCTP系统压力
        5.1.2 HTCHP系统输入功率
        5.1.3 HTCHP系统制热量和COP
    5.2 高温端制冷循环润滑油过量充注对HTCHP系统性能的影响
        5.2.1 HTCTP系统压力
        5.2.2 HTCHP系统输入功率
        5.2.3 HTCHP系统高温端制冷循环排气温度
        5.2.4 HTCHP系统制热量和COP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6.1 BP神经网络
        6.1.1 BP神经网络简介
        6.1.2 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
        6.1.3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6.1.4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分析
    6.2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模型建立及性能的预测
        6.2.1 BP 神经网络应用于 HTCHP 系统性能预测的适用性研究
        6.2.2 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2.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验证分析
    6.3 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的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正确选择机油在发动机保养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家用汽车维护与保养市场的现状分析
2 简单认识机油牌号
3 错用机油会对发动机造成哪些伤害
    3.1 机油种类的迷信
    3.2 机油粘度选择的误区
    3.3 机油质量等级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指标
    3.4 机油更换周期的误区
4 结论及建议

(9)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选用与加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冷冻机油的作用与分类
    1.1 冷冻机油的作用
    1.2 冷冻机油的分类
2 汽车空调对冷冻机油的性能要求
3 新型冷冻机油研究和应用现状
    3.1 改性处理
    3.2 烷基苯 (AB) 油
    3.3 纳米冷冻机油
4 冷冻机油的选择
    4.1 制冷剂类型
    4.2 压缩机类型
    4.3 压缩机的负荷及转速
5 冷冻机油的加注
    5.1 压缩机冷冻机油油量的检查
    5.2 加注冷冻机油
    5.3 冷冻机油的补充
6 结束语

(10)一种受医学检测启发的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2 机油的重要作用
        1.1.3 汽车发动机机油消耗原因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
        1.2.2 机油添加剂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想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Au纳米粒子作为汽油“标记物”的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和实验机油的确定
        2.2.1 研究思路
        2.2.2 实验机油的筛选
    2.3 Au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萃取
        2.3.1 Au纳米球的合成
        2.3.2 Au纳米棒的合成
        2.3.3 亲油性Au纳米粒子的合成
        2.3.4 Au纳米粒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 Au纳米粒子的富集萃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e离子作为“标记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简介
        3.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特征
        3.2.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3.3 Fe_3O_4作为汽油“标记物”的研究
        3.3.1 铁饱和乙醇汽油的配制
        3.3.2 利用铁饱和乙醇汽油的实车实验研究
    3.4 Fe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3.4.1 紫外吸光度随Fe离子浓度(pH=7)的变化规律
        3.4.3 不同酸性体系下Fe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3.5 Fe离子作为机油“标记物”的研究
        3.5.1 Fe离子的富集萃取
        3.5.2 Fe离子乙醇机油的配制
        3.5.3 利用铁饱和乙醇机油的实车实验研究
        3.5.4 便携式Fe离子检测仪FE-1简介
    3.6 二茂铁作为机油“标记物”的研究
        3.6.1 二茂铁的性质和应用
        3.6.2 二茂铁的机油溶解度测试
        3.6.3 二茂铁的热稳定性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4.1 引言
    4.2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4.2.1 机油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4.2.2 汽车实测机油消耗量与铁离子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4.2.3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稳定性测试
        4.2.4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流程
    4.3 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优化
        4.3.1 试验优化方案的设计
        4.3.2 参数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尾气收集装置和发动机台架的设计
    5.1 引言
    5.2 多级筛网式汽车尾气收集装置的设计
    5.3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与搭建
        5.3.1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结构
        5.3.2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设计功能
        5.3.3 汽车发动机性能与耐久试验台架的建设阶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四、机油的选择与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翅式机油冷却器散热性能分析及优化[D]. 张远杰. 扬州大学, 2020(01)
  • [2]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荧光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D]. 左兆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超低粘度发动机油润滑风险研究[D]. 贾鹏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D]. 金宗庆. 吉林大学, 2020(08)
  • [5]浅谈车用发动机机油的选用[J]. 蒋林. 中国设备工程, 2019(14)
  • [6]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朱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马学莲. 天津大学, 2019(06)
  • [8]正确选择机油在发动机保养中的重要性[J]. 李旺. 汽车实用技术, 2019(08)
  • [9]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选用与加注方法研究[J]. 吕秋硕,朱亮亮. 汽车实用技术, 2018(16)
  • [10]一种受医学检测启发的汽车机油消耗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吴建军. 吉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油品的选择和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