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阎彤[1](2003)在《论台湾“宪政改革”对“总统”权责地位的影响》文中认为 一、台湾"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按照《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7条的规定,"总统"是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即"总统"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根据"宪法"这一规定,在1948年3月29日举行的、由国民党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上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当局又根据该规定,在台湾先后选举产生了第二任至第八任"总统"。李登辉就是依据该规定,获任"中
阎彤[2](2003)在《论台湾“宪政改革”对“总统”权责地位的影响》文中提出 一、台湾"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按照《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7条的规定,"总统"是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即"总统"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根据"宪法"这一规定,在1948年3月29日举行的、由国民党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上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当局又根据该规定,在台湾先后选举产生了第二任至第八任"总统"。李登辉就是依据该规定,获任"中
阎彤[3](2002)在《论台湾宪政体制改革中的“总统”》文中认为自1991年起,台湾进入所谓“宪政改革时期”,扩大“总统”权力,提高“总统”地位是台湾“修宪”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么,在台湾,“总统”的地位如何?其具有哪些职权?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两岸关系有何影响?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开始本文的写作。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简述了台湾当局六次“修宪”的过程及相关内容。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进而得出“总统”选举方式改变是为了落实李登辉“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台独”理念的结论。第二章从“总统”法定职权和实际运作角度探讨“总统”的地位和职权。笔者认为台湾“总统”并非虚位的“国家元首”,而是掌握了相当大的行政实权,类似于总统制中的“国家元首”地位。第三章介绍了对“总统”的监督机制即罢免和弹劾程序,并对弹劾程序与“修宪”程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弹劾程序比“修宪”程序更加严格,罢免和弹劾难以启动,使得“总统”成为一个不受实际监督的“宪政怪兽”。第四章从“总统”、“行政院”及“立法院”三角关系的角度,将台湾的宪政体制与内阁制、总统制及双首长制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台湾现行宪政体制并非台湾当局所谓的“双首长制”而是倾向于“总统”为行政首长的总统制。第五章从李登辉、陈水扁的大陆政策论述1990年5月以后“总统”对现阶段两岸关系的正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大陆政策表明:后者是前者大陆政策的延续,前者是以“两国论”为代表,后者是以“去中国化”为特征的“渐进式台独”。
穆怀阁[4](2001)在《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文中认为
二、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论台湾“宪政改革”对“总统”权责地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一、台湾“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
(一)“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 |
(二)有关“总统”选举方式的主要议题 |
1.委任直选与公民直选 |
2.绝对多数与相对多数 |
3.侨民选举权问题 |
(三)对台湾当局改变“总统”选举方式的评析 |
1.为什么改变“总统”选举方式 |
2.对“宪政体制”运作的冲击 |
3.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二、台湾“总统”的地位和职权 |
(一)“总统”的法定职权 |
1.“总统”的人事权 |
2.军队统帅权 |
3.紧急命令权 |
4.决定“国家”安全大政方针 |
5.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权 |
6.“外交”权 |
7.宣布戒严权 |
8.赦免权 |
9.授予荣典权 |
10.复议核可权 |
11.解散权 |
12.院际争执处理权 |
(二)从实际运作看“总统”的职权 |
1.全盘控制“行政院” |
2.通过复议核可权和解散权,钳制“立法院” |
三、对“总统”之监督机制 |
(一)法律上仅有罢免与弹劾的规定 |
1.关于罢免的规定 |
2.关于弹劾的规定 |
(二)法律上规定的罢免与弹劾程序难以启动 |
(三)弹劾程序比“修宪”程序更加严格 |
四、“总统”制,“内阁”制,抑或“双首长”制? |
(一)与总统制、内阁制的比较 |
1.总统制的主要特征 |
2.内阁制的主要特征 |
3.台湾宪政体制兼具总统制和内阁制的特征 |
(二)与法国第五共和“双首长制”的比较 |
1.历史背景 |
2.比较 |
(三)台湾“中央政府体制”的弊端 |
1.容易形成“少数政府” |
2.缺乏僵局的解决机制 |
3.产生“新民意”与“旧民意”之争 |
4.换轨的可能性极低 |
五、现阶段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一)“李登辉时代” |
1.“一个中国”时期 |
2.“两国论”时期 |
(二)陈水扁时期 |
1.正面的影响 |
2.负面的影响 |
六、结论 |
(3)论台湾宪政体制改革中的“总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台湾“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及影响 |
一、 “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 |
二、 有关“总统”选举方式的主要议题 |
三、 对台湾当局改变“总统”选举方式的评析 |
第二章 台湾“总统”的地位和职权 |
第一节 “总统”的法定职权 |
一、 “总统”的人事权 |
二、 军队统帅权 |
三、 紧急命令权 |
四、 决定“国家安全”大政方针权 |
五、 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权 |
六、 “外交”权 |
七、 宣布戒严权 |
八、 赦免权 |
九、 授予荣典权 |
十、 复议核可权 |
十一、 解散权 |
十二、 院际争执处理权 |
第二节 从实际运作看“总统”职权 |
一、 全盘控制“行政院” |
二、 通过复议核可权和解散权,钳制“立法院” |
第三章 对“总统”之监督机制 |
一、 法律上仅有罢免与弹劾的规定 |
二、 法律上规定的罢免与弹劾程序难以启动 |
三、 弹劾程序比“修宪”程序更加严格 |
第四章 “总统”制,“内阁”制,抑或“双首长”制? |
第一节 与总统制、内阁制的比较 |
一、 总统制的主要特征 |
二、 内阁制的主要特征 |
三、 台湾宪政体制兼具总统制和内阁制的特征 |
第二节 与法国第五共和“双首长制”的比较 |
一、 历史背景 |
二、 比较 |
第三节 台湾“中央政府体制”的弊端 |
一、 容易形成“少数政府” |
二、 缺乏僵局解决机制 |
三、 产生“新民意”与“旧民意”之争 |
四、 换轨可能性极低 |
第五章 现阶段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一、 “李登辉时代” |
二、 陈水扁时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台湾“宪政改革”对“总统”权责地位的影响[J]. 阎彤.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3(01)
- [2]论台湾“宪政改革”对“总统”权责地位的影响[J]. 阎彤.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3(01)
- [3]论台湾宪政体制改革中的“总统”[D]. 阎彤. 厦门大学, 2002(02)
- [4]评台湾“跨党派小组”所谓“三个认知,四个建议”[J]. 穆怀阁. 台声,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