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PMC的嵌入式系统的USB接口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1](2021)在《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展开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恶化,世界粮食储备量的缺口仍在日益增长。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科技兴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环境信息的采集对农业数字化耕种策略有很大的影响,传感器为环境信息获取的感知设备,功能不同的传感器接口类型繁多。多类接口的不同使用方法增加了农业科技设备安装、运维的难度,而实现海量环境数据实时、在线处理需要“高额”成本。本文对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算法和硬件算法移植等部分进行研究,旨在设计与实现一种基于FPGA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稳定运行,处理结果有效可靠,可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感知、在线处理的技术支持。本文首先根据IEEE 1451标准实现I2C型传感器标准化。即选取合适的USB数据转换器将I2C型传感器接口进行USB统一化。以树莓派开发平台为数据采集系统模块,对环境信息各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然后,采用Vivado HLS工具对小波分解算法进行面向边缘计算的硬件算法移植,再经过硬件算法优化后,将其打包成IP核供Zynq-7000系列开发平台调用,以实现对原始环境数据进行小波分解的加速处理。最后,编写基于Socket的TCP应用程序,将树莓派采集模块的数据传输至FPGA边缘计算模块。其中,上位机的交互界面使用Qt编写。为简化设计、减少成本,上位机的数据传输同样使用TCP协议;同时,树莓派开发板和FPGA开发板采用接入路由器与PC进行通信的方式。在Vivado HLS环境下,采用C/C++语言进行IP核开发,具有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为本系统后续面向边缘节点数据预测模块的算法实现奠定基础。
王展意[2](2021)在《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集成电路设备对于存储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存储器一般分为非易失性存储和易失性两种,非易失性存储一般具有高速读写的特点但数据断电不可保留,易失性存储则与之相反。几乎没有一种传统存储器可以兼顾两种优点,但是近年来随着对存储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新型存储器。在这些存储器中应用前景比较明朗的一款是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随机存储器),由于基础结构的制造工艺限制目前这种存储器还处于研发阶段。在一款合格的商用存储器大量上市之前需要进行完备的芯片测试工作,以确保芯片的各种功能的稳定,所以找到一种操作灵活、成本低廉的存储芯片测试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在研究新型存储器MRAM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嵌入式Microblaze处理器搭建了一个用于DDR4(Dual Date Rate 4,双倍速率第四代接口)的功能测试系统。本文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新型存储器的发展背景和国际和国内的研究现状,新型非易失存储器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存储器故障模型与测试算法。(2)研究DDR4标准协议的逻辑设计部分,包括引脚功能,各种接口命令,模式寄存器配置,DBI(Data Bus Inversion,数据总线翻转)、DM(Data Mask,数据掩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算法,时序参数要求等等,在深入学习了DDR4接口逻辑控制方法后设计测试系统。(3)进行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核心板的选型,学习FPGA主板电源模块的上电顺序与电压要求。研究时钟的产生以及上位机和测试系统的接口通信模式,上位机通过Mini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对核心板供电,并通过USB转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芯片将上位机发送的指令格式转为测试系统可以接收的UART通信格式。(4)测试系统采用SOPC(System-on-a-Programmable-Chip,片上可编程系统)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FPGA实现了硬件部分的连接,使用Microblaze和GPIO(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通用接口)等ip软核搭建嵌入式系统硬件部分。测试系统通过串口调试工具和上位机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进行通信。之后通过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打包工具)控制测试系统的接口时序产生测试激励,具体通过各种接口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函数产生DDR4接口时序并进行上板验证。
马子瞻[3](2021)在《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分级诊疗政策逐步落地,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因成本较低、操作便捷、诊断迅速等特性,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体系向基层、家庭等场景的覆盖。但截至目前,大多数POCT设备存在检测模块单一、仅能对一类指标检测的问题,例如家用血糖仪只能对血糖指标进行日常监测,而未考虑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高发的糖尿病肾病等。同时,POCT设备往往只具备检测功能,在数据管理、统计、上传等方面较为缺乏,数据可视化程度也较低,不便于长期指标监测与慢病管理。不仅如此,POCT设备还普遍存在云端化与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不利于医护人员与用户即时查看指标信息,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层医疗机构及家庭场景下使用的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支持多个检测模块接入,并研发了配套云端微信小程序。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嵌入式主控芯片为核心研发了设备主机系统。完成嵌入式主板人机交互模块与外围通讯模块接口设计、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设备驱动开发等工作,实现多模块接入、Wi-Fi通讯与触摸屏控制等功能。基于触摸屏功能,结合使用场景与适用人群,设计软件功能框架与人机交互界面,完成本地应用软件开发。接着,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应用软件,配套主机系统,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数据管理、统计、可视化、医护留言、检测结果建议、知识推荐等功能,提高POCT技术云端化与智能化水平。最后,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疾病预测功能,本文基于皮马印第安人糖尿病数据集,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糖尿病预测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改进与参数优化,预测准确率达到82.08%。本文研发的主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云端应用软件具备多参数、多模块、功能丰富、云端化及智能化等特点,对于健康监测与慢病管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瞿伟[4](2021)在《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字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显微相机则是数字显微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相机是工业相机的一种,从接口划分可以分为专用机器视觉接口相机和通用接口相机。通用接口相机性价比高且应用场景广泛,拥有重要的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Hi3559V200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款双操作系统架构、拥有丰富图像处理功能和强大视频图像编解码功能、HDMI接口的快速启动显微相机。显微相机作为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与通用计算平台有所不同。嵌入式系统分为对称嵌入式系统和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对称嵌入式系统性能负载更均衡、适用范围更广,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则结合了通用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优势,适用于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有良好功能扩展性和人机交互的场景。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支持脱离PC工作。相机通过HDMI接口和USB接口两种方式输出视频码流,支持3840×2160分辨率30FPS视频编解码和3840×2160分辨率图片编解码,支持外接SD卡或U盘扩展存储。同时相机支持丰富多样的图像处理功能,提供了很高的图像调节自由度。相机拥有图形用户界面,通过鼠标可以对相机进行控制。除了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相机还提供了测量功能,用户可通过鼠标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提供的多种测量工具完成对实时图像的测量。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采用Linux+HuaweiLiteOS的双操作系统架构,Linux负责图形用户界面和外设适配等通用功能,Huawei LiteOS负责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等专用媒体业务。双操作系统分别运行在Hi3559V200双核处理器的两个不同核心上,通过U-boot引导启动,并使用中断和共享内存实现核间通信以及视频码流数据交互。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建立在论文设计的中间件基础之上。中间件是位于图形用户界面和底层硬件驱动之间的逻辑抽象层。论文按照低耦合、高复用和高效率的原则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中间件从底层到上层分为COMMON、ISP、VIDEO、UVC、TEST和LITEO六个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论文提出了针对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从相机启动流程出发,研究了基于U-boot优化、Linux内核优化、程序流程优化和其他整体优化等优化方案,通过裁剪相机的固件、优化启动流程和优化用户程序运行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相机从上电到输出预览图像的速度,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相比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论文最后对相机的设计功能进行了整体测试,验证了论文设计双系统显微相机功能的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验证了采用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相较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有明显的领先。与其他显微相机相比,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拥有功能丰富、编解码性能高、成本低、启动速度快和结构紧凑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费越[5](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认为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史云鹏[6](2020)在《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数量的逐年攀升导致了城市道路容量接近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了城市道路的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成道路交通的协调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对于交通信息的采集。实时交通信息数据的采集有多种方法,而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图像处理技术也逐步应用在交通流信息采集方面,它具有大区域检测、设置灵活、易更新等优势,现在已经成为智能交通的一类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它通过在道路路口及路段上架设摄像头设备,采集城市道路的交通视频影像,采集后的视频通过嵌入式设备进行实时处理,其中采用嵌入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采集到的视频流处理出的各类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平均车速、拥堵状态、车道占有率和车头时距等,并将这些数据依据通信协议形成数据包,发送给远端服务器,便于后续的交通流大数据处理和交通管理者整体调控。本文实现了视频流在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上的实时采集,摄像头与OK6410采用USB对接,其中视频流的编解码方式采用了 H.264标准,在传输方面利用开源代码项目luvcview完成了对摄像头编码后的图像进行采集。采集后端使用的是以ARM11位架构的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完成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在视频采集的USB接口、LCD、触摸屏和DMA控制器四个驱动程序模块的编写。而主要的处理程序是在Linux用户层中完成,在嵌入式Linux3.0.1系统环境下配置了 OpenCV2.6.9版本以实现图像处理程序的开发,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增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处理速度,满足了系统数据采集实时性的要求。在嵌入式设备中完成了 Qt4.4.3版本以及tslib库的配置,实现了在开发板图形化界面和LCD触摸功能设计实现。处理后的路段数据,通过无线数字传输电台连接嵌入式系统RS232串行接口,将数据包传输到后端的服务器中。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使用基于TDMA的传输协议方式,将多个路段的采集节点分为不同时隙进行数据包的传输。测试结果显示检测系统对于路口车辆的信息采集具有快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对于采集后的数据向服务器的传输协议测试也满足了设计的需要,方便了后续数据的处理,以及根据交通数据而进行的预测。
刘盼[7](2020)在《远程LED智能玻璃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慧化、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推进,LED智能玻璃显示屏作为平板显示的主流媒介之一,高效利用了玻璃的高通透和高亮显示特性,赋予室外大型建筑物玻璃新的生命力。随着上位机承担的功能的增多且日趋复杂,对传输介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移动网络技术的引入,突破空间地域束缚,无需现场近距离配置控制数据,只要有移动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远程异地控制来更新终端显示屏视频图像。本文基于LED智能玻璃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远程传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设计一种非实时远程LED智能玻璃视频播放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软件、下位机异步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以及LED智能玻璃显示屏。上位机软件根据终端显示屏的分辨率制作与其对应分辨率的视频,并将视频图像的像素点与终端显示屏进行画面配准,编解码出RGB数据流,并通过远程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广域网传输。控制系统分为主控制器MCU和辅控制器SCU,下位机中特定的4G模块完成RGB数据流接收,主控制器MCU通过基于FPGA+USB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完成从4G模块的缓存模块读取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基于FPGA微处理器的简单处理后,通过光纤线完成数据远距离传输至辅控制器SCU,SCU将视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再经过网口传输至驱动系统,进一步地SCU可通过光纤级联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处理速度。驱动系统通过FPC柔性线路板连接并驱动脱机异步的终端LED智能玻璃显示屏的全彩色视频呈现。本文从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以及FPGA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上,对远程LED智能玻璃视频播放系统进行设计。本文就功能需求进行各模块系统方案设计,并完成对各功能模块的仿真和在线调试,来确保实现目标设计,从而验证该系统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操性。
许峰[8](2020)在《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变的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可以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让电梯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是当今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梯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目前领先的通信技术和控制算法,设计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该电梯控制系统具备了电梯物联网、故障诊断、智能速度控制,无线通信等功能,使电梯的在数据管理、智能控制、安全性能、节能高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本文首先对当前电梯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中所总结的相关问题和未来电梯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其次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说明,定义了电梯控制的硬件的功能接口和软件的应用功能,随后对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根据硬件结构的规划,结合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技术特点,完成了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原理图和PCB的详细设计,并打样制作完成了电梯控制器成品。在软件设计方面,搭建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并设计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底层软件以及电梯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最后搭建了测试环境,并对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分别进行了调试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梯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基本逻辑,也可以实现复杂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这给未来的智能电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思路。
罗尧[9](2020)在《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指针式仪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工业领域中被大量的使用,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对仪表进行读数与监测,人工读数存在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缺点,然而工业生产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仅仅依靠人工读数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运用便捷化设备和相关的处理技术对指针式仪表进行自动读数成为了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系统结合嵌入式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指针式仪表的自动读数,选取符合系统性能需求的嵌入式ARM硬件平台,并在嵌入式平台上移植Linux操作系统,深入研究了指针式仪表图像预处理算法和示数判断算法,将仪表读数算法程序移植到嵌入式平台运行。本文主要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算法、嵌入式读数终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工业领域中指针式仪表的实际使用环境,将系统分为嵌入式读数终端和服务器端。嵌入式读数终端采集现场仪表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仪表图像进行处理,以实现指针式仪表的自动读数,并将仪表读数结果和现场视频图像传输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实现视频监控、仪表异常读数报警、数据存储和命令控制等功能。2、首先将采集到的仪表图像进行增强降噪等预处理操作,使用自适应阈值法对仪表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仪表图像前景像素区域,结合Hough圆变换和刻度线质心点拟合圆两种方式计算仪表特征区域圆心和半径,该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其次利用二值图像轮廓法提取主刻度单个字符,并通过K最近邻(k NN,k-Nearest Neighbor)分类算法识别字符,获取字符的数值,根据字符的位置关系确定主刻度示数值和主刻度字符区域中心点坐标,完成最小值刻度线和最大值刻度线的数值匹配,使用累计概率霍夫变换定位仪表指针,最后通过角度法计算指针式仪表示数。3、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首先需要搭建嵌入式系统开发所需的交叉编译环境,移植引导程序u-boot,配置Linux内核主要的设备驱动,交叉编译Linux内核源码,制作根文件系统。为增强该读数系统的实用性,在系统中增加视频监控的功能,当嵌入式终端读数错误或仪表出现故障时能够实现远程监控,移植嵌入式系统下所需的Open CV视觉算法库和视频传输jrtplib库,生成在ARM平台所需的动态链接库,为读数终端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视频数据压缩采用硬件编码方式,需加载MFC硬件编码API函数源文件。4、服务器端是基于Qt界面程序设计,在Ubuntu16.04系统中编译jrtplib和FFmpeg源码库,搭建接收解码H.264视频流的开发环境,jrtplib库用于接收并解析RTP协议荷载的H.264视频流,通过FFmpeg解码H.264码流,在Qt界面显示解码之后的视频图像,服务器端使用TCP协议收发读数结果和配置命令等重要数据,同时也实现数据存储和仪表读数异常报警功能。通过本系统设计,可以实现指针式工业仪表远程自动读数、视频监控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意义重大。
刘付金[10](2020)在《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高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嵌入式设备的特点之一程序化高度集中,使得嵌入式设备开发调试面临着困难的挑战,深刻影响着每个有嵌入式开发和调试需求的企业及个人。虚拟化技术为底层的嵌入式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让嵌入式设备开发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然而这些虚拟化平台通常对嵌入式的处理器虚拟化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存在虚拟化程度低或者操作复杂,甚至不安全的隐患。QEMU是一个代码开源且移植性高的虚拟化仿真平台,相比其他开源的虚拟化平台,可以提供更强的灵活性、更少的操作、更好的控制和更低的成本,更擅长虚拟化常见的嵌入式设备处理器。本文提出基于QEMU虚拟化平台,去虚拟化PowerPC嵌入式设备,设计研究出PowerPC的通信加密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和企业提供开发效率高、成本低和安全的嵌入式开发的一个系统。因此本文具体工作内容主要为以下:(1)搭建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平台,它是由多个宿主机和客户机组成的,客户机主要是QEMU仿真PowerPC405GPR开发板,现在很少有关于PowerPC开发板虚拟化的文献研究,而且QEMU里关于可提供虚拟化的处理器架构也很局限,因此本文借鉴QEMU运行模拟器的实现原理,自定义开发PowerPC405GPR开发板,并在QEMU中注册,将开发的PowerPC开发板加入到QEMU可提供的虚拟化处理器架构里,并为此设计对应的Bootloader。宿主机是要基于内核版本是2.4.18下运行的虚拟机,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平台。(2)在基于PowerPC嵌入式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模型。本方案设计了PCI通信数据接口和USB通信数据接口功能,完成了PCI设备和USB设备的仿真,为仿真设备创建了数据交互区,实现了宿主机和客户机之间通过内部总线设备来实现通信。相比硬件开发大大节约了开发的成本和快速解决通信接口测试问题。(3)基于通信数据接口添加了TLS加密算法设计,通过对TLS加密协议解析和实践研究,设计证书密钥管理分配和数据安全加密策略,在宿主机和客户机的通信数据接口上进行了加密设置,从而实现了数据安全,而且有效保证不被第三方攻击的可能。实验结果证明,基于QEMU的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是一个稳定存在QEMU注册中,而且基于PowerPC的通信加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地找到软件问题,定位出现故障地方,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虚拟化可靠性、操作性甚至安全性。
二、基于PPMC的嵌入式系统的USB接口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PMC的嵌入式系统的USB接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FPGA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开发平台及硬件设备 |
2.1 基于树莓派的采集节点 |
2.1.1 传感器简介 |
2.1.2 USB转换器简介 |
2.1.3 树莓派简介 |
2.2 基于FPGA的边缘计算节点 |
2.2.1 Xilinx Zynq-7000 系列简介 |
2.2.2 Zynq设计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USB接口的驱动设计与实现 |
3.1 使用接口简介 |
3.1.1 I~2C接口 |
3.1.2 USB接口 |
3.2 I~2C驱动 |
3.2.1 I~2C驱动框架 |
3.2.2 主要结构体 |
3.3 USB驱动 |
3.3.1 USB驱动架构 |
3.3.2 USB驱动逻辑结构和传输方式 |
3.3.3 USB请求块 |
3.4 USB接口驱动的实现 |
3.4.1 I~2C接口驱动 |
3.4.2 USB接口驱动 |
3.5 传感器描述文件 |
3.6 驱动内核编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边缘计算的FPGA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 |
4.1 边缘计算的FPGA实现方案 |
4.2 小波分解基础 |
4.2.1 小波变换发展 |
4.2.2 小波变换数学依据 |
4.2.3 几种常见的小波基函数 |
4.2.4 小波分解 |
4.3 边缘计算硬件模块设计 |
4.3.1 HLS简介 |
4.3.2 小波分解硬件IP实现 |
4.3.3 边缘计算硬件加速模块实现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4.2 QTE开发环境的安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架构及系统实现 |
5.1 整体系统架构定义 |
5.2 PL与PS端交互设计 |
5.2.1 AXI总线 |
5.2.2 PL与 Linux系统的数据交互 |
5.3 数据传输及上位机实现 |
5.3.1 Socket数据传输 |
5.3.2 上位机环境的搭建与实现 |
5.4 整体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本文章节安排与结构 |
第二章 新型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与测试方法 |
2.1 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 |
2.2 新型非易失存储器的特点 |
2.2.1 相变存储器 |
2.2.2 阻变存储器 |
2.2.3 铁电存储器 |
2.2.4 磁阻存储器 |
2.3 存储器测试方法分类 |
2.4 接口的通信模式 |
2.5 存储器故障模型简介 |
2.6 存储器测试算法分析 |
2.6.1 单一MSCAN算法 |
2.6.2 棋盘算法 |
2.6.3 几种MARCH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PGA硬件设计和DDR4接口协议 |
3.1 并口存储器测试系统总体架构 |
3.2 测试系统FPGA主板介绍 |
3.2.1 核心板FPGA芯片 |
3.2.2 晶振电路 |
3.2.3 板上QSPI Flash存储 |
3.2.4 复位按钮电路 |
3.2.5 下载器JTAG接口 |
3.2.6 通信接口Mini USB |
3.3 待测新型存储芯片的结构与接口 |
3.3.1 存储器架构 |
3.3.2 存储器引脚功能 |
3.3.3 寄存器定义 |
3.3.4 上电初始化要求 |
3.3.5 接口的命令 |
3.3.6 读写要求 |
3.3.7 特殊功能 |
3.3.8 循环冗余crc校验和CA parity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硬件架构与设计 |
4.1 硬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简介SOPC系统设计方法 |
4.3 测试系统硬件架构与模块功能 |
4.3.1 微处理器模块Microblaze |
4.3.2 通信接口模块GPIO |
4.3.3 串口通信模块UART |
4.3.4 总线互联模块 |
4.3.5 逻辑分析仪模块 |
4.4 约束设计 |
4.5 硬件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结果分析 |
5.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5.2 软件设计方法 |
5.2.1 各个接口的API函数 |
5.2.2 头文件参数化设计 |
5.2.3 时钟信号的产生 |
5.2.4 接口命令的实现 |
5.2.5 读写功能的设计 |
5.2.6 串口通信命令的设计 |
5.3 测试系统的上板验证 |
5.3.1 待测项 |
5.3.2 基础指令结果分析 |
5.3.3 寄存器配置测试 |
5.3.4 读写操作的激励发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POCT相关技术 |
1.2.1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
1.2.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 |
1.3 POCT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与主机硬件系统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与基本功能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主机主控芯片选型 |
2.4 主机操作系统选择 |
2.5 开发平台选择 |
2.6 电化学模块与荧光免疫模块硬件介绍 |
2.6.1 电化学模块 |
2.6.2 荧光免疫模块 |
2.7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2.7.1 RGB触摸显示屏幕 |
2.7.2 TF卡 |
2.7.3 扫码器模块 |
2.8 外围通讯模块接口设计 |
2.8.1 USB接口 |
2.8.2 Wi-Fi接口 |
2.9 本章小结 |
3 主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开发环境搭建 |
3.3 操作系统移植 |
3.3.1 u-boot移植 |
3.3.2 内核移植 |
3.3.3 根文件系统构建 |
3.3.4 主机操作系统测试实例 |
3.4 设备驱动开发 |
3.4.1 设备驱动开发概述 |
3.4.2 UART驱动开发 |
3.4.3 触摸屏驱动开发 |
3.4.4 Wi-Fi模块 |
3.4.5 设备驱动测试实例 |
3.5 本地端应用软件设计 |
3.5.1 Qt开发环境搭建 |
3.5.2 本地端应用软件需求分析 |
3.5.3 本地应用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
3.6 本地端应用软件实现 |
3.7 本地端应用软件测试实例 |
3.8 整机可靠性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4 云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云端系统开发环境 |
4.2 云端应用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3 微信小程序功能框架设计 |
4.4 微信小程序实现 |
4.5 微信小程序测试实例 |
4.6 糖尿病预测模型设计 |
4.6.1 SVM关键技术介绍 |
4.6.2 基于遗传算法的C-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算法 |
4.6.3 基于特征选择和遗传算法的C-支持向量机疾病预测模型 |
4.7 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
4.7.1 数据集样本分析 |
4.7.2 数据预处理 |
4.7.3 特征提取与选择 |
4.7.4 常用分类模型对比 |
4.7.5 SVM常用核函数选取 |
4.7.6 基于遗传算法的SVM参数优化 |
4.7.7 模型预测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相机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核处理器上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
2.1 多核处理器 |
2.2 对称嵌入式系统 |
2.3 非对称嵌入式系统 |
2.3.1 虚拟化 |
2.3.2 各核心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
2.4 双操作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 |
2.4.1 Huawei LiteOS结构 |
2.4.2 双操作系统内核启动方式 |
2.4.3 双操作系统通信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系统显微相机硬件结构与电路设计 |
3.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
3.2 硬件核心模块 |
3.2.1 主控芯片模块 |
3.2.2 内置存储模块 |
3.2.3 图像采集模块 |
3.2.4 外设接口模块 |
3.3 双系统显微相机样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软件设计 |
4.1 双系统显微相机总体软件框架 |
4.2 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系统环境设计 |
4.2.1 开发环境搭建 |
4.2.2 软件运行内存划分 |
4.2.3 固件分区设计 |
4.3 双系统显微相机驱动程序的开发 |
4.3.1 图像传感器驱动 |
4.3.2 RTC驱动 |
4.4 双系统显微相机中间件的设计 |
4.4.1 中间件结构 |
4.4.2 COMMON模块设计 |
4.4.3 ISP模块设计 |
4.4.4 VIDEO模块设计 |
4.4.5 UVC模块设计 |
4.4.6 LITEOS模块设计 |
4.4.7 TEST模块设计 |
4.5 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快速启动分析与优化 |
5.1 快速启动优化总览 |
5.2 U-boot优化 |
5.2.1 U-boot裁剪 |
5.2.2 U-boot启动流程优化 |
5.3 Linux内核优化 |
5.3.1 Linux内核裁剪 |
5.3.2 关闭Linux内核打印 |
5.4 程序流程优化 |
5.4.1 驱动加载优化 |
5.4.2 快速启动参数 |
5.5 其他通用优化 |
5.5.1 硬件解压缩 |
5.5.2 文件系统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系统显徽相机整体展示 |
6.1 相机工作场景测试 |
6.2 ISP功能测试 |
6.3 视频编解码性能测试 |
6.3.1 编码 |
6.3.2 解码 |
6.4 UVC测试 |
6.5 快速启动测试 |
6.5.1 测试方法 |
6.5.2 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
2.1 嵌入式系统 |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
2.1.3 微控制器ARM |
2.2 主要设计要求 |
2.2.1 功能性指标 |
2.2.2 技术性指标 |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系统设计 |
3.1.1 硬件整体架构 |
3.1.2 电源电路设计 |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
3.1.6 主控制器设计 |
3.1.7 RS232电路设计 |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
3.1.9 PCB电路设计 |
3.1.10 壳体设计 |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
4.1 实验验证 |
4.1.1 实验准备 |
4.1.2 实验情况 |
4.2 试验结论 |
4.3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设计主要内容 |
2 课题设计关键技术 |
2.1 嵌入式开发技术 |
2.1.1 嵌入式驱动开发 |
2.1.2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
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2.1 数字图像处理常用方法 |
2.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
2.3 ARM Qt GUI开发 |
2.4 基于Qt的串口通信技术 |
3 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交通流实时采集系统概述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的结构框架 |
3.1.2 系统的应用区域 |
3.2 系统硬件结构 |
3.2.1 硬件整体结构 |
3.2.2 核心S3C6410介绍 |
3.2.3 主要硬件模块电路 |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3.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选择 |
3.3.2 系统软件设计结构 |
4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构建 |
4.1.1 开发硬件环境 |
4.1.2 开发环境的软件准备 |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成 |
4.2.1 U-boot简介 |
4.2.2 Linux系统的内核 |
4.2.3 Linux的文件系统 |
4.3 Linux系统的编译和烧写 |
4.3.1 编译U-boot和Linux内核 |
4.3.2 配置网络文件系统 |
4.4 ARM Qt开发环境搭建 |
4.4.1 Qt库在Linux系统中的移植 |
4.4.2 Qt creator工具 |
4.5 Opencv库的移植 |
4.5.1 Opencv依赖项的编译和安装 |
4.5.2 Opencv2.4.9的编译和安装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视频流采集 |
5.1.1 V4L2架构驱动移植 |
5.1.2 luvcview视频图像采集 |
5.2 嵌入式驱动程序的设计 |
5.2.1 USB驱动程序的设计 |
5.2.2 LCD驱动设计 |
5.2.3 触摸屏驱动的设计 |
5.2.4 DMA驱动设计 |
5.3 OpenCV图像处理核心算法的设计 |
5.3.1 读取图像的像素数据 |
5.3.2 图像增强 |
5.3.3 车辆驶入、驶出判断 |
5.3.4 车流量统计 |
5.3.5 平均车速的计算 |
5.3.6 拥堵判断 |
5.4 Qt GUI图形化界面设计 |
5.4.1 视频流的导入和处理 |
5.4.2 传输模块的设计 |
5.5 发送包协议的设计 |
6 系统测试 |
6.1 采集测试 |
6.2 显示及数据测试 |
6.2.1 Qt界面显示测试 |
6.2.2 图像处理算法准确性测试 |
6.2.3 采集节点发送包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远程LED智能玻璃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LED显示屏的发展现状 |
1.2.1 LED显示屏技术现状 |
1.2.2 “LED显示系统”研究现状 |
1.3 LED智能玻璃简介 |
1.4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原理 |
2.2 LED智能玻璃显示原理 |
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1 软件功能设计小 |
3.2 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 |
3.3 坐标映射模块 |
3.3.1 映射原理 |
3.3.2 映射模块功能实现 |
3.4 视频编辑模块 |
3.4.1 视频编辑功能实现设计 |
3.4.2 视频数据处理技术 |
3.5 像素点编解码模块 |
3.5.1 图像像素RGB数据提取 |
3.5.2 图像像素RGB数据重整 |
3.6 数据发送模块 |
3.6.1 互联网网络架构概述 |
3.6.2 网络通讯技术 |
4 下位机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综述 |
4.2 4G模块 |
4.2.1 4G模块的工作原理 |
4.2.2 4G模块的选型 |
4.3 光纤传输单元设计 |
4.4 数据处理单元FPGA |
4.4.1 数据处理单元FPGA功能模块设计 |
4.4.2 FPGA主控模块选型 |
4.5 基于FPGA+USB接口+4G模块的高速数据传输 |
4.5.1 USB工作模式 |
4.5.2 驱动控制芯片选型 |
4.6 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
4.6.1 驱动芯片选型 |
4.6.2 驱动器设计 |
5 基于FPGA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5.1 基于4G模块+USB接口的FPGA软件配置 |
5.2 视频处理模块设计 |
5.2.1 DDR3简述 |
5.2.2 基于FPGA控制的DDR3模块操作 |
5.3 光纤传输软件设计 |
5.3.1 Aurora协议阐述 |
5.3.2 Aurora IP核的操作 |
5.4 SCU级联设计 |
6 仿真与调试 |
6.1 上位机软件功能测试 |
6.2 下位机系统测试 |
6.2.1 4G模块上网测试 |
6.2.2 光纤传输单元测试 |
6.2.3 数据处理单元仿真 |
6.3 系统整体测试效果展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梯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
2.2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平台选型 |
2.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
2.4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
2.4.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接口方案 |
2.4.2 电梯控制器的软件功能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的硬件平台设计 |
3.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
3.2 电梯控制器的原理图设计 |
3.2.1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2.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2.3 数码管显示电路 |
3.2.4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2.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
3.2.6 CANBUS通信电路设计 |
3.2.7 4G通信模块 |
3.2.8 控制器核心板 |
3.3 电梯控制器的PCB设计 |
3.3.1 PCB设计的流程 |
3.3.2 PCB设计的要求 |
3.3.3 PCB的详细设计 |
3.3.4 PCB设计的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 U-Boot移植 |
4.2.1 系统启动过程 |
4.2.2 U-Boot的源码结构 |
4.2.3 U-Boot的移植 |
4.3 Linux内核移植 |
4.3.1 Linux内核的结构 |
4.3.2 Linux内核的优化和编译 |
4.4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开发 |
4.4.1 嵌入式系统驱动软件概述 |
4.4.2 CAN总线驱动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梯控制器应用软件设计 |
5.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 |
5.1.1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
5.1.2 电梯逻辑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
5.2 速度控制功能 |
5.2.1 电梯速度曲线的分析 |
5.2.2 电梯速度曲线的计算 |
5.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流程设计 |
5.2.4 速度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 |
5.3 通信协议设计 |
5.3.1 CAN通信协议的设计 |
5.3.2 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 |
5.4 故障处理功能 |
5.4.1 故障处理功能的设计 |
5.4.2 故障诊断功能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软件的测试 |
6.1.1 底层软件调试 |
6.1.2 系统软件测试 |
6.2 应用软件的测试 |
6.2.1 CAN通信协议的测试 |
6.2.2 电梯逻辑功能的测试 |
6.2.3 速度控制功能的测试 |
6.2.4 故障处理功能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 |
2.1.2 系统性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架构设计 |
2.2.2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2.3 系统硬件选型 |
2.3.1 嵌入式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
2.3.2 图像采集模块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指针式仪表读数算法处理流程 |
3.1 指针式仪表图像预处理 |
3.1.1 图像尺寸调整 |
3.1.2 彩色图像灰度化 |
3.1.3 分段线性变换 |
3.1.4 图像滤波 |
3.1.5 边缘检测 |
3.1.6 阈值分割 |
3.2 指针式仪表表盘圆拟合 |
3.2.1 Hough变换圆检测 |
3.2.2 二值图像连通域 |
3.2.3 仪表刻度线质心提取 |
3.2.4 刻度线质心点拟合圆 |
3.3 主刻度线示数识别 |
3.3.1 主刻度单个字符提取与识别 |
3.3.2 计算主刻度示数 |
3.4 指针提取 |
3.4.1 图像细化 |
3.4.2 累计概率霍夫变换检测直线 |
3.5 仪表示数的判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 |
4.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电源模块 |
4.1.2 调试串口 |
4.1.3 OTG接口 |
4.1.4 USB接口 |
4.1.5 以太网卡 |
4.1.6 触摸屏 |
4.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4.2.2 安装TFTP服务器 |
4.3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4.3.1 u-boot移植 |
4.3.2 Linux内核配置及移植 |
4.3.3 嵌入式文件系统移植 |
4.4 QtE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 |
4.5 OpenCV移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读数终端软件设计 |
5.1.1 多线程程序设计 |
5.1.2 视频采集 |
5.1.3 H.264压缩编码 |
5.1.4 数据传输 |
5.2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5.2.1 数据收发 |
5.2.2 FFmpeg解码 |
5.2.3 服务器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读数终端测试 |
6.1.1 图像处理算法测试 |
6.1.2 读数结果测试 |
6.2 服务器端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创新及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
2.1 虚拟化技术 |
2.2 QEMU基本介绍 |
2.2.1 QEMU模块区分 |
2.2.2 QEMU运行机制 |
2.3 QEMU的翻译解析 |
2.3.1 QEMU的二进制翻译解析流程 |
2.3.2 TCG的代码生成流程 |
2.3.3 翻译块链 |
2.4 QEMU硬件设备机制 |
2.4.1 QOM的特性与注册流程解析 |
2.4.2 QOM硬件关系与属性 |
2.4.3 QEMU的设备模型 |
2.5 QEMU的PCI模型 |
2.5.1 QEMU的PCI设备 |
2.5.2 QEMU的PCI桥 |
2.6 QEMU的USB模型 |
2.7 QEMU通信安全技术 |
2.7.1 通信加密技术 |
2.7.2 信息认证技术 |
2.7.3 数据一致性校验技术 |
2.8 文章小节 |
第三章 PowerPC嵌入式平台搭建 |
3.1 PowerPC嵌入式平台需求分析 |
3.2 PowerPC嵌入式平台架构 |
3.3 PowerPC嵌入式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3.4 嵌入式平台基础功能模块配置 |
3.4.1 QEMU的编译安装 |
3.4.2 平台编译环境的配置 |
3.4.3 宿主机和客户机的搭建 |
3.5 QEMU仿真Power P405GPR处理器 |
3.5.1 目标PowerPC处理器硬件需求 |
3.5.2 目标仿真处理器注册QEMU流程 |
3.6 Power P405GPR的Bootloader设计 |
3.6.1 仿真处理器Bootloader工作流程 |
3.6.2 Bootloader的移植 |
3.7 GDB工具修补vmlinux2.4 补丁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 |
4.1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需求分析 |
4.2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构架 |
4.3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QEMU的PCI通信数据接口 |
4.4.1 PCI仿真设备和PCI仿真桥底层设计 |
4.4.2 PCI设备的数据交换区设计 |
4.4.3 PCI报文读取发送模块 |
4.5 QEMU的USB通信数据接口 |
4.5.1 USB仿真主控制器和USB仿真设备设计 |
4.5.2 USB设备的数据交换区设计 |
4.5.3 USB文件模块设计 |
4.6 通信数据接口加密设计 |
4.6.1 CA加密证书与密钥管理策略 |
4.6.2 PCI数据传输加密设计 |
4.6.3 USB文件加密设计 |
4.7 Main ROM固件程序设计 |
4.8 文章小节 |
第五章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测试验证 |
5.1 测试环境简介 |
5.2 PowerPC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测试实验 |
5.2.1 PowerPC405GPR开发板仿真测试 |
5.2.2 客户机和宿主机仿真测试 |
5.2.3 客户机Bootloader功能测试 |
5.2.4 PCI通信数据接口功能测试 |
5.2.5 USB通信数据接口功能测试 |
5.2.6 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性能分析 |
5.2.7 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安全性分析 |
5.3 文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基于PPMC的嵌入式系统的USB接口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农业物联网USB接口的FPGA边缘计算设计与实现[D]. 刘靖.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展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D]. 马子瞻.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D]. 瞿伟. 浙江大学, 2021(09)
- [5]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D]. 史云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远程LED智能玻璃视频播放系统的研究[D]. 刘盼.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基于Linux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许峰. 山东大学, 2020(02)
- [9]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D]. 罗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QEMU的嵌入式通信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付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