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馥瑜[1](2020)在《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围绕“一个目标、四个体系、八项支撑”的改革框架,逐步完成了改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保付费方式、推行“医药分开”等政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与“新医改”并驾齐驱的还有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全军部队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的背景下,军队卫生医疗机构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得到进一步明确,即军队卫生医疗机构在完成为军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发展模式,继续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两股改革大潮中,军队医院面临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持特色优势和有效履行使命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军队医院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尽快转到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发展方向,改革医院的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得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长期以来,军队综合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建设发展受医疗市场和国家医疗政策影响。军队医院从功能定位来看类似公立医院,同样要执行国家医疗改革政策。但目前的相关政策中却缺少针对军队医院的政策条款。加之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队医院建设和经费管理的重大影响,军队医院面临医疗收入下滑、收支结余下降、资金运行压力增大、财务自主权削弱等多重困境的夹击,其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必将受到严肃挑战。本文结合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采取文献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双改革背景下,政策对于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卫生医疗机构卫生经济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军队综合性医院现行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对其2015年至2017年卫生经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屈姜[2](2020)在《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要架构之一,也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石。针对目前“重医轻防”、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加剧等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只有如此,才能使资源配置更优化、居民医疗更全面、城市卫生服务更合理、医患关系更和谐。2009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先实施和落地的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两个措施:一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而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范围,破解“以药养医”的难题;二是解决过度医疗及过度用药等问题,切断用药量和服务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基于上述背景,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2011年8月起,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在运行该管理模式后,确实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趋利”行为得以扭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之间的利益链条得以切断,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模式得以转变,逐渐增加的医疗服务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但是,实施该模式后也存在诸如财政负担加重、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以公共产品理论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对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探讨是否应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作用。
沈雨婷[3](2019)在《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文中指出社会保障建设作为民生问题的一部分,始终受到民众的关心和政府的重视。其中,为此提供支撑的医疗保障体系,其完善和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审计署自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首次社会保障资金全面审计到2016年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历时两个月的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再到2018年对9个省进行的为期三个月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可以发现,国家和政府对于医疗保障建设这一关乎民生的大事愈加重视。医疗保险能够为无法通过劳动得到治疗资金患病劳动者提供医疗资金上的帮助,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劳动者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调节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性,不仅能够平衡社会矛盾,还能够营造社会文明和谐氛围。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作为政府监管医保基金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其能够一定程度确保医保资金落到实处,促进医保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可以进一步检验国家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是否在实践层面得到运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接着介绍相关理论和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并简要介绍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其次,本研究运用了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作为样本,通过对其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实施过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以及对涉及医疗保障资金的各项基金及政策的简要介绍,使人们对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了解,认识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显着成就,以及存在的诸多不合理问题,如部分单位少缴医保、医保费用超范围报销、医保目录不及时调整、分级诊疗进程缓慢、“两票制”结果不理想等。在本文的最后,通过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案例指出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如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审计资源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医保知识、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联系案例通过分析我国医保审计的不足,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建设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人才队伍等。本文希望通过对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这一案例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医疗保障资金审计,切实督促规范医保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通过改革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丰富与完善。一方面能够缓解民生问题,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张伊格[4](2019)在《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看病求医,追求健康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人们的基本就医需求不能被很好地满足。我国目前也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多省市都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进程当中。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首诊制作为分级诊疗的基层政策,惠及面涉及了众多民众,但是其重要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的整合则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持。完善社区首诊制度能够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利用率,促使医疗资源下沉,避免大医院过度扩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调的不仅仅是“治病”,而是可以利用自身便民、利民的特性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支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完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基础。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M区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地调查而成文,其间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社区首诊制度进行了研究,首先概括了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的现状以及医患双方的访谈发掘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从政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首诊的意愿不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为落后,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多个方面,而究其根本,笔者将社区首诊制度发展不畅的原因归结于政策设计与引导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受到能力和动力的双重掣肘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基于前文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谷书丽[5](2019)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最可及、最便捷、互动性最强的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的功能,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运行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基于国外医疗改革的现状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实际,国内外研究文献均提示: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财政投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热点和焦点,而限制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模式及财政投入机制相比较,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不足,财政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存在偏差,患者的自付费用不断上涨,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亟待解决。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与现有资料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的共同特征及普遍规律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对我国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界定:由国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经费支撑、以市场运行机制为补充、以保障公众健康为目的,以免费或收取极低费用的方式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此同时,为解释我国患者自付费用不断上涨的现象、分析保障公益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上海市X区为例,针对该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现状、运行机制、免费医疗的可行性及标化工作量做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单纯由区政府进行财政投入无法实现基层医疗的免费服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承担免费医疗的经费缺口有一定的可行性;由于机构存在―逐利性‖的工作动机,仅仅实行免费不足以实现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运行,而标化工作量的实施并没有规避该问题。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特征及普遍规律,为上海市X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乃至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运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付明卫,薛仙玲[6](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行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进程一致,中国医疗行业供方中公立医疗机构的比例下降,民营医院数目已经超过公立医院,公立医疗机构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大幅增加,因而整个医改进程是市场导向的。但是,在这一进程的某些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变化,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7年的"市场导向、监管缺位",1997年至2009年的"两相并重、探索前行"和2009年至今的"政府主导、干预回归"。出现这种演变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机制无效这种观点在医疗行业盛行。十九届三中全会推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医改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
杜福贻[7](2018)在《收支两条线对合理控制卫生费用的作用研究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纵观医学的发展历史可知社区卫生服务的兴起是医疗保健发展的必然规律,医疗保健经历着从家庭到医院在回归社区的进程,有效的实现了卫生资源使用的合理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较晚,且面临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业务收入维持运营导致其背离公益性,卫生费用居高不下。为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遏制不合理增长的卫生支出,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成为必然。本研究通过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收支两条线补偿机制以控制卫生费用的变动,分析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对卫生费用控制的机理,并针对收支两条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运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评价了2005—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构建系统基模刻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面临的问题。借助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方法理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系统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将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作为新增变量引入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系统定性分析收支两条线对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的系统效果。通过仿真预测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后,运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变化趋势,定量证明收支两条线推行效果。结论:鉴于政府补助长期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运行经费、药品及患者数量受到影响,直接或间接推动卫生费用快速增加。收支两条线补偿机制通过强调政府保障责任、切断利益链,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运行经费、药品及患者数量,将卫生费用增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杜绝了“过度医疗”、“以药养医”现象。仿真结果表明未来期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就医支出趋于平稳,与定性分析结果相一致。建议:在论证收支两条线补偿机制对控制卫生费用有效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时要加强财政支持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建议。
尹珺婷[8](2017)在《医药收支视角下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模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药分开”政策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为密切相关的方向,也是医药改革过程中的难点。然而,在多次的医疗改革政策中,并未对如何具体施行“医药分开”做出明确的细则方案,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改的医院出现了多种“医药分开”改革的模式。本文通过对“医药分开”现有的试点模式介绍,包括收支两条线模式、药房托管模式、门诊药房剥离模式、取消药品加价率等,分别阐述各模式基本情况,并分析各模式的试点现状及运行效果,再结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医院2015年的收支情况入手,分别分析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试行这四种“医药分开”模式的可行性,最后,选取适合该院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最佳模式,并针对所选择的模式,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研究,取消药品加价率,省去第三方受托企业,也可以降低药品费用,保持原有的经营权及所有权不变,医院药房人员也不用重组安排,大范围推行是可操作和管理的。虽然数据显示存在收支缺口,但是不同于其他三种模式的缺口弥补需要借助财政补助来补偿,取消药品加成率也可以通过提高其他医疗服务费等方式来提高医疗收入,进而更能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张睿[9](2016)在《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医疗领域中的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足等突出问题,2009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覆盖人群达9亿多,是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选择县级公立医院先行改革,为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为保证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财政加大补偿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还需清醒看到,财政补偿工作还存在着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补偿效率低下、绩效评价开展缓慢、县级医院补偿仍然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滑,财政收支下降,在保证县级医院公益性上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及时科学评价医改后财政补偿的绩效,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财政补偿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按照问题分析——财政补偿激励机理分析——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建议的思路开展研究。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台湾三种不同医疗卫生体制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工作,梳理了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和演变历程,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宏观卫生绩效。由于医疗卫生产品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价格管制存在局限性,激励是一种较好的规制方式,提出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以分析不同补偿方式对公立医院的激励机理为切入点,构建5个模型,探讨了几种常见补偿方式对医院行为方式的影响。经分析,收支两条线此法无助于激励医院提高医疗质量,控制成本,所以在实际中应用较少。后付制、预付制和普通混合支付三种模式是常见的三种模式,经分析,三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方法,都要在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两方面进行权衡。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次优的混合制补偿方式,将总额预付制与按项目付费以及绩效评价分数结合起来,分析此模式下最优财政补偿金额,以及此模式下医院与医院间的博弈。这种混合制有助于促进医院间的竞争,保证预算资金的刚性,而且用绩效评价分数作为补偿系数,调动了医院提高绩效水平的积极性。为验证模型的结论和科学评价目前改革措施的实际绩效,分别开展了医改补偿资金的政策绩效评价、医院使用财政补偿资金的单位绩效评价。在政策绩效评价方面,以2008-2013年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年报数据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成本控制水平、医疗质量、居民就医负担和医疗服务数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以药品零差率和加大财政补偿为主的改革政策对降低居民住院负担和药品采购成本有积极作用,对医疗质量和医院财务状况有反向作用。这说明政策有两面性,需要与其他政策共同配合发挥作用。在单位综合绩效评价方面,从郑州等15个不同地区,各取1个试点医院和与之配对的非试点医院,共30家医院,根据医院报表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三阶段DEA和云模型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得到绩效评价结果。依据按绩效补偿模型,计算出30家样本医院应获得的财政补偿金额,为改革提供参考。主要创新工作及结论是:(1)运用一般均衡分析、静态比较分析、动态博弈等方法剖析了不同财政补偿方式的激励机理。本文分析了常见的补偿方式——收支两条线、后付制、预付制和混合制,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按绩效补偿模型,将总额预付和后付制结合起来,并引入绩效评价分数作为系数因子,分析了政府与医院动态博弈,医院与医院静态博弈,得出绩效分数对质量有正向激励作用,按绩效补偿在严格控制补偿总额的同时,还能利用竞争机制调动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绩效的积极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一种较好的补偿方式。(2)评价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财政补偿政策绩效。运用双重差分法运巧妙分离出县级医院试点改革和其他因素的不同效果,得出医院试点改革财政补偿的无偏的估计效果。(3)提出三阶段数据包络法和云模型结合的模糊绩效评价方法,为既有客观数据,又有主观因素的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云权重计算方面,为防止云权重和云数值的矩阵相乘后的结果不为云模型数字特征,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将云权重的熵和超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保证结果的熵和超熵仍在稳定区间内。运用该评价方法对河南省30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财政补偿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绩效结果,并根据按绩效补偿模型和绩效结果,计算出样本医院应获得的财政补偿金额,为改革提供参考。
陈鸣声[10](2013)在《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激励性规制研究 ——基于信息租金和契约设计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自上世纪40年代抗疟药开始批量生产开始,不合理用药现象逐渐产生。长期以来,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多重用药、滥用抗生素类药品和针剂等问题较为普遍,在发展中国家尤甚。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行为造成的大处方、药物滥用、无适应症用药等现象及后果同样值得关注,多项研究已经表明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康复问题、致残问题、药物不良反应、耐药性以及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十分严重。因此,对医疗服务供方的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干预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传统和普遍推广的不合理用药干预实践都是在WHO提倡的针对医学生和医生的药品合理使用的教育和在岗培训、针对需方的社区药品使用大众宣传、以及通过制订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不具约束力的知识传播方式和以行政法规的手段构建和实施的。然而,分析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促使医生不合理用药的动机与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制度、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等外生性因素,以及医生具有诱导患者需求的内生性因素有关。一般性的药品使用教育干预和基本药物制度推广措施并不能消弭或者改变经济激励因素对于医生过度用药的刺激作用。对医生诱导需求的研究表明,医生诱导动机得以实现的条件在于卫生服务供方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医患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医生作为患者的代理人负责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和给药决策,而同时他又是决策方案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作为理性人的医生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产生自利性的不合理用药行为而不被发现,而医疗机构收支管理方式、医生收入分配制度、药品价格政策的设计机制可能会促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更加严重。所以,传统的合理用药教育培训的方式和行政干预手段很难改变医生通过用药趋利的经济激励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通过“头痛医头”的合理用药规制方式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药品获益对医生收入的经济刺激作用。因此,在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不仅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达到规范用药的目的,而且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了药品零差率政策、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绩效考核机制、支付制度调整等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调整服务供方的经济激励机制,解除药品和医生收入的挂钩,规范医生合理用药。但是,通过经济激励机制调整达到规制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行为的目的,需要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复杂的机制设计。鉴于在当前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过程中,已经发布和出台了多项针对卫生服务供方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行为规范措施,如何在一项政策设计时体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有机融合,或者在多项政策配套实施过程中发挥规制与激励的联动效应,通过激励相容约束的方式,促使卫生服务供方自觉地实现合理用药行为,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模型的视角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进行根源分析的基础上,理论研究政府规制、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分析三者对卫生服务供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设计促进合理用药的激励性规制,实证考察对医疗机构收支结构、医生用药行为和患者用药影响,在分析当前零差率政策、补偿机制和支付方式改革效果的基础上,构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优化模型。研究具体目标包括:1.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根源分析及规范供方合理用药行为的激励性规制设计;2.分析服务供方通过药品招标、定价、处方、补偿和支付环节中进行信息寻租的行为,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药品采购信息甄别、价格规制和处方行为规制对供方信息寻租行为的约束机制和效果;3.分析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对促进供方合理用药行为的激励机制,测算基层医疗机构财政专项补偿和综合补偿模式的激励效果;4.分析不同支付方式对供方用药行为的规制强度、激励程度和收入风险,设计混合支付方式构建策略;5.在分析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各项政策举措对供方用药行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激励相容约束机制设计促进合理用药的医患契约。三、研究方法(一)资料来源与研究设计1.基层医疗机构及门诊处方面上调查与倍差法分析本研究通过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2011年医改监测专题调查,选取全国94个样本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调查和处方调查资料,系统收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2007年和2010年的机构运行情况、收支数据、门诊服务、药品使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使用情况、处方金额情况等。数据资料回收之后,为了保证数据可比性和准确性,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进行配对,选取均参加两次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及其门诊处方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经匹配后,共有83个样本地区的83家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符合入选条件,为本研究的机构调查资料数据来源。确定调查对象后,按基层医疗机构所在地区是否于2009年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进行分类,统一将实施零差率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2007年和2010年的资料)作为干预组,将未实施零差率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2007年和2010年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时间前后和横断面比较,同时采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 D-in-D)分析干预效果净效应。2.专题调查与准实验研究设计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本研究支付方式改革的专题研究现场,分析当地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选择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的行政村作为干预组,未实施改革的行政村作为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所辖13个乡镇共57个行政村,对照组所辖12个乡镇共54个行政村。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对试点地区的村卫生室和村医进行专题调查,分别收集对比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在支付方式干预前后的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提供、药品及抗生素使用、收入与支出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村卫生室年收支情况、人员配备情况;医疗服务开展情况、药品采购情况、药品及抗生素提供量;村医基本情况、收入构成。通过村医访谈的形式了解村医支付方式改革前后了解其利益得失、行为变化以及对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观看法、感受与评价。为了科学评价宁夏支付方式改革与健康相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采用准实验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Quasi-experimental Design),在实施干预前,将试点县内所辖行政村进行随机化分组(random assignment),保证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均衡与可比。(二)二手资料收集包括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与文献,回顾我国政府不同历史阶段和现行有关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方式和医疗保险管理的政策文件;查阅我国中央和地方政策出台的一系列医改的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办法、零差率政策、医疗机构补偿政策、各地支付方式改革进展资料、处方管理办法和合理用药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统计局、卫生部和样本地区主要政府部门的数据统计结果,查阅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查主要结果;(三)分析方法1.文献分析与归纳对收集的文献和政策文件等二手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报销、补偿、支付、监管和处方环节的规制方法和应对措施。2.基层医疗机构处方指标评价方法对平均处方药品种数、抗菌药处方比例、针剂使用率、基本药物比例、平均处方费用等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指标进行统计,并进行时间前后和横断面对比分析。3.倍差法利用倍差法分析模型消除混杂因素影响,通过控制变量保持干预组与对照组均衡,评估干预组门诊处方、基层医疗机构收支等指标的实际变化效果。4.定性分析方法利用植根理论和主题框架分析法对知情人访谈和焦点组讨论获得的大量定性资料进行主题归纳和综合分析,以流程图形式进行描述。5.统计分析工具门诊处方调查和基层医疗机构调查资料以Epidata3.1进行录入,并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四、研究结果(一)供方不合理用药行为与外生性经济激励因素和内生性供方诱导需求及其两者相互作用机制有关。本论文理论研究表明: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行为除受到医生用药习惯和患者个体性差异影响外,外生性经济运行机制、药品价格政策、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等经济激励因素和内生性医生诱导需求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供方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动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和委托-代理关系使得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激励医生合理用药的成本由于信息租金的存在而提高了。不同于一般性寻租,对于信息寻租行为采取不同强度的规制,会弱化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或者药品成本节约努力的懈怠,造成药品提供不足或过度提供的两难局面,必须通过激励性规制手段,即根据服务供方的合理用药水平和药品成本节约的努力程度制定不同水平的补偿规则。(二)合理设计、严格执行的药品采购信息甄别机制能够发现药品真实的质量和价格信息,在我国的招标实践中,能够有效降低药品中标价格,但是对于质量信息甄别机制较弱。理论研究表明,分离药品采购决策权,通过客观的药品遴选方式和限制药品标数量,通过许诺独家经营的方式,能够对药品质量和价格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但是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招标改革实践的考察发现,对药品质量的甄别能力,有要能导致低价低疗效的药品中标。(三)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使用比例上升,西药使用比下降,抗生素类药品下降趋势不明显,与医生用药习惯有关和药品消耗成本有关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药品零差率政策和处方行为规制措施消弭基层医生诱导需求的经济激励后,门诊处方金额下降,西药和中成药使用分别具有下降和上升趋势,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药物制度对于推动合理用药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从抗生素类药品使用情况看,输液比例使用趋势下降,激素和针剂使用情况下降不明显,抗菌类药物在实施上述政策干预后仍然保持上升态势,这与供方多年形成用药习惯和需方常年导致的抗菌药耐药性,以及药品遴选效果有关;按疾病别进行分类分析,慢性病的抗生素类药品过度使用趋势有所扭转,急性病输液、激素和针剂使用比例有所下降。药品使用消耗的人力成本和医疗机构固定成本对于药品使用具有经济导向作用。(四)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综合补偿模式和绩效考核方式改变基层医生经济激励扭曲,规范基层医生用药行为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后,为解决基层机构经济补偿问题同步进行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包括合理用药水平在内的卫生服务提供绩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补偿,改变了基层医疗机构依靠药品加成收入获得经济补偿的激励机制,规范基层医生的用药行为。(五)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补偿模式控药效果并不明显,与绩效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有关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补偿模式对于激励规范用药效果并不显着。除政策实施效果滞后性等原因外,与综合补偿模式中绩效考核机制设计有关,包括因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偏低而导致补偿水平低于实际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收支核定收入大于支出,影响医疗机构补差额的补助水平。另外,绩效考核设计中尚未制定合理用药水平的专项考核,而是采取多维综合考核机制,这也稀释了补偿水平对规范用药行为的激励程度。(六)绩效工资设计不合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工资水平差距,不能对医生合理用药行为产生有效激励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设计不合理,有效经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同时有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行为发生。一方面,部分地区绩效考核标准重数量轻质量,未能体现医生工作质量的差异性。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是评判是否达到既定的工作数量,对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在零差率情况下药品规范使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更缺乏服务和用药行为的质量判定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绩效工资比重设计偏低,未能形成有效的工资水平差距,同时总体收入水平下降,不能对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合理用药行为产生有效激励。(七)通过在混合支付方式中引入处方费和薪酬制的方式,在调控收入风险基础上保证了供方合理用药宁夏农村地区“按人头付费+绩效考核”混合支付方式案例表明,在以预付为特征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中,以特定形式引入按项目付费,如处方费的方式,和通过薪酬制降低供方收入风险,使得混合支付方式设计策略可以在规制(如用药不足)和激励(如过度用药)供方行为之间达到平衡,即对供方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合理用药。(八)构建基于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供方合理用药行为医患契约在理论研究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各项政策举措对供方用药行为激励作用和规制效果,以及实证研究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促进供方合理用药的效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规范研究的方式,对于政策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或者分析不同政策间激励作用与规制效果可兼容性,利用契约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根据现行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建立促进供方合理用药行为的的医患契约。五、政策建议(一)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应当通过各项政策举措之间的联动效应促进供方合理用药行为。目前,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多项改革举措机制设计各不相同。规制性政策通过约束机制规范供方用药行为,经济补偿性政策通过调整供方经济激励扭曲引导供方合理用药。共同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有可能导致激励机制混乱,不能达到规范用药的目的。建议在综合改革的整体设计时,通过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促进供方合理用药。具体而言,即可以是单项政策内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机融合,也可以是规制性举措与补偿性政策的配套联合,形成根据供方合理用药水平进行相机支付补偿的方式,在机制设计上实现服务供方通过合理用药行为的收益优于诱导患者需求的激励性规制目标。(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节环节引入充分竞争机制,药品遴选过程注重质量评价医疗服务交易市场很难进行充分竞争,服务供方在拥有信息优势的条件下,可以向患者诱导高价或过度提供药品获利。为了保证药品价格的充分竞争,可以将交易市场内竞争转移到招标环节竞争,借鉴特许投标竞争法的方式制定药品招标流程,在分离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决策权的基础上,通过药品客观遴选(尤其注重竞标药品质量指标)方式和严格限制中标药品品牌数量,规制中标药品的价格和质量,同时允诺竞标企业在中标后可以获得一个区域的独家生产和经营权,激励竞标企业在以“价格换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药品成本和质量信息。(三)分离药品定价机制中的经济激励因素,结合激励性配套措施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水平药品加成对于供方具有正向经济激励诱导患者药品需求,如果单独在定价环节对药品加成予以约束,则由于供方的信息优势而导致规制失灵,出现患者服用药品的数量、质量与其疾病诊断或临床指标不相匹配的现象,而具有成本效果的药品却有价无市,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在药品定价机制中分离经济激励因素的负向作用,通过完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定价方法改变医生以利润为价值导向的开药方式,改变药品定价机制中经济激励扭曲。作为零差率政策的激励性配套措施,可以在降低药品零售价格获得市场份额和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基础上,对药品零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交叉补贴;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对合理亏损部分进行财政补助或医保补偿。(四)综合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和非经济激励措施共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行为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通过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政策和医生处方行为规范等手段对服务供方信息寻租行为进行规制。通过改变医生的负向经济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策预期效果。但是经济激励扭曲的改变不代表适宜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合理用药行为的形成,如按疾病别分类的抗菌药等药品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非预期性结果表明,抑制服务供方诱导需求的条件和动机,与供方合理用药结果并不具有完全相关性。因此,利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保支付方式建立符合合理用药价值的经济激励机制,和促进社区规范用药的非经济激励机制构建的联合使用,共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行为。(五)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补偿模式重在营造适宜的供方激励机制在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综合补偿原则下,营造适宜的激励机制。综合补偿方式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应当在设计供方合理用药水平考核机制下,提高绩效工资比重,合理拉开工资水平差距,形成适宜的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合理用药。(六)针对实施药品零差率和综合补偿后,用药水平仍不合理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以总额预付为主体的支付方式改革。在实施药品零差率和综合补偿后供方仍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收入风险机制,因此需要引入具有较高收入风险的支付方式对供方不合理用药行为予以约束。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在技术层面很难实现按病种付费或按单元付费,而按人头付费更侧重于公共卫生服务,故通过总额预付的方式,对供方产生足够的经济风险,与药品零差率和通过绩效考核进行综合补偿的举措联合使用,对供方用药行为有产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七)以财政为主的多种投入方式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以补偿激励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零差率政策而减少的收入争取以多种方式提供经济补偿,财政常规和专项补助(包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一般诊疗费收入、医疗保险支付等应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主体,有条件地逐步扭转以药补医状况。另外,不同的投入方式应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财政补助投入主要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综合反映医疗机构的总体运行效率、服务提供数量和质量、居民满意度等,重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般诊疗费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有助于促进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和提高医务工作质量。医保基金将在筹资和支付环节发挥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引导作用。在多种投入方式下,应使投入方对药品使用的成本效益与促进合理用药的长期效益形成广泛共识,各方投入可以在相应的补偿-激励机制下有效调控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二、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医院经费管理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双改革 |
2.1.2 军队综合性医院 |
2.1.3 医院经费管理 |
2.2 医院经费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双改革背景下的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分析 |
3.1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基本概况 |
3.1.1 卫生经费供给方式 |
3.1.2 卫生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
3.1.3 财经管理情况 |
3.2 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特点 |
3.2.1 经费供给由“自谋自筹”向“军费保障”转变 |
3.2.2 资产管理由“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转变 |
3.2.3 预算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
3.2.4 成本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
3.2.5 经费结算由“分条块审批”向“一体化统管”转变 |
3.3 双改革对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分析 |
3.3.1 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
3.3.2 军队医院面临的机遇 |
3.3.3 军队医院面临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队某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案例分析 |
4.1 调研背景 |
4.2 调研访谈 |
4.2.1 访谈提纲设计 |
4.2.2 访谈内容总结 |
4.3 医疗数据分析 |
4.3.1 医疗人次数据 |
4.3.2 经费收入数据 |
4.3.3 经费支出数据 |
4.3.4 医保数据 |
4.3.5 军免医疗经费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抓管理理念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1.1 转变经费管理理念 |
5.1.2 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2 抓适度规模打造强势学科 |
5.2.1 开展规模经济研究适度发展 |
5.2.2 主动适应医改政策发挥特色优势 |
5.3 抓科学管理改革经费管理模式 |
5.3.1 建立高效的卫生经济管理机构 |
5.3.2 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 |
5.4 抓监督制约确保高效运营 |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
5.4.2 建立持续动态的资产监查机制 |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2)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公共卫生机构 |
2.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
2.2.3 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
3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况及其资金管理模式 |
3.1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概况 |
3.1.1 规模及数量 |
3.1.2 专用设备情况 |
3.1.3 医护人员数量及构成 |
3.1.4 服务人口及服务项目 |
3.1.5 居民知晓率与认可度 |
3.2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
3.2.1 具体办法 |
3.2.2 财政投入情况 |
3.2.3 业务收入情况 |
3.2.4 诊疗人次及次均诊疗费用 |
3.2.5 实施成效 |
4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
4.1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1 财政负担加重,管理成本增加 |
4.1.2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
4.1.3 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
4.1.4 对推行“社区首诊制”作用甚微 |
4.1.5 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4.1.6 资金监管不到位 |
4.2 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筹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行政化 |
4.2.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联体”建设亟待加强 |
4.2.3 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
4.2.4 医疗服务水平低下 |
4.2.5 人员缺乏、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不完善 |
4.2.6 资金监管机制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
5 完善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管理效率 |
5.1.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5.1.2 充分开发和利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 |
5.1.3 优化业务收入筹资渠道 |
5.1.4 建立多样化的社会筹资渠道 |
5.1.5 完善医保费用预付制 |
5.2 建立医疗资源长效流动机制,加强“医联体”建设 |
5.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
5.2.2 加强公立医院医疗帮扶力度 |
5.2.3 加强各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与监管力度 |
5.3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
5.3.1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
5.3.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4 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
5.4.1 推进“社区首诊制” |
5.4.2 推进“双向转诊制” |
5.4.3 推进“分级诊疗制” |
5.5 规范、细化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5.1 规范专项资金财务收支行为 |
5.5.2 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
5.5.3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控制 |
5.6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体系 |
5.6.1 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 |
5.6.2 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
5.6.3 提高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文献综述 |
1.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的文献研究 |
1.2.2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现状的文献研究 |
1.2.3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内容的文献研究 |
1.2.4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方法的文献研究 |
1.2.5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的文献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
1.4.1 论文的贡献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公共财政理论 |
2.1.2 资源平等分配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 |
2.2.1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概念和范围 |
2.2.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目标 |
2.2.3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 |
2.2.4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程序 |
2.2.5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审计方法 |
3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 |
3.1 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现状分析 |
3.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 |
4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
4.1 H省医疗保障资金基本情况 |
4.1.1 H省及其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基本情况 |
4.1.2 H省医疗保障基金基本情况 |
4.1.3 H省医疗保障政策措施基本情况 |
4.2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依据与审计评价指标 |
4.2.1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依据 |
4.2.2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评价指标 |
4.3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过程 |
4.3.1 审计组织与准备阶段 |
4.3.2 审计实施与调查阶段 |
4.3.3 审计发现 |
4.4 审计结果总结 |
4.5 H省医疗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4.5.1 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审计监督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4.5.2 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和对象复杂 |
4.5.3 审计资源与审计力量不足 |
4.5.4 医保全国联网异地就医使得审计分析取证面临困难 |
4.5.5 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险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
4.5.6 审计信息技术滞后 |
5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的建议 |
5.1 完善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开展综合性审计 |
5.2 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各部门的信息交流 |
5.3 加强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运用 |
5.4 推动医保基金联网审计资源共享和医保基金审计软硬件开发 |
5.5 培养引进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人才 |
5.6 创新与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3.1 国外研究回顾 |
1.3.2 国内文献回顾 |
1.3.3 研究评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分级诊疗 |
1.4.2 社区首诊 |
1.4.3 全科医生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状况 |
2.1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概况 |
2.1.1 服务内容与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
2.1.2 卫生信息化初步建立 |
2.1.3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
2.1.4 财务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2.2 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首诊实施存在的问题 |
2.2.1 就诊下沉效果不明显 |
2.2.2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主动性 |
2.2.3 社区首诊的开展过于依赖行政命令 |
第3章 社区首诊政策执行缺乏操作性 |
3.1 社区首诊政策落实缺乏参考依据 |
3.1.1 首诊标准界定不明确 |
3.1.2 罔顾服务质量与“签而不约” |
3.2 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乏力 |
3.2.1 经济杠杆失效下需方引导弱化 |
3.2.2 激励和约束低效与供方能动不足 |
3.3 双向转诊制度联动不畅 |
3.3.1 “吝惜”的专家号源 |
3.3.2 形同虚设的“下转”安排 |
第4章 社区医疗机构能力与动力的双重掣肘 |
4.1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薄弱 |
4.1.1 社区医疗设备落后,用药受限 |
4.1.2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受阻 |
4.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平台不健全 |
4.1.4 社区医生数量匮乏,质量有待提高 |
4.2 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动力欠缺 |
4.2.1 “靠感情”维系导致社区医疗机构动力不足 |
4.2.2 社区医生激励动因贫乏 |
4.2.3 社区医生队伍稳定性差 |
4.2.4 “职业倦怠”形成的消极态势 |
第5章 社区首诊制度优化与实施路径 |
5.1 有的放矢:针对存疑制度设计的重塑 |
5.1.1 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5.1.2 明确首诊实施细则 |
5.1.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
5.2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服务能力 |
5.2.1 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
5.2.2 巩固社区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 |
5.3 宣传与引导:增强社区首诊制的社会认可度 |
5.3.1 引导居民就医观念的转变 |
5.3.2 拓宽宣传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附件 |
(5)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意义 |
1.2.2 现实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数据来源 |
1.3.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依据及水平 |
2.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具体方法 |
2.1.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主体 |
2.1.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运行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筹资来源 |
2.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依据及方式 |
2.2.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的主体 |
2.2.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改革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3.1.2 卫生财政支出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公益性理论 |
3.2.2 公共产品理论 |
3.2.3 财政分权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及特征归纳 |
4.1 各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概况 |
4.2 各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及公益性运行的共同特征 |
4.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 |
4.2.2 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互补与共存 |
4.2.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明确的职权划分 |
4.2.4 服务项目和人口数量作为财政投入的主要依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X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现状及分析 |
5.1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现状 |
5.1.1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与机构运行现状 |
5.1.2 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个人付费概况 |
5.2 上海市X区城市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
5.2.1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5.2.2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水平 |
5.2.3 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收支现状 |
5.2.4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依据分析 |
5.3 X区标化工作量的实施现状 |
5.3.1 标化工作量的实施背景 |
5.3.2 X区标化工作量指标体系 |
5.3.3 X区标化工作量的统计与预算核定 |
5.3.4 X区标化工作量的实施评价 |
5.4 上海市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现存的问题 |
5.4.1 与发达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特征的比较 |
5.4.2 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投入机制现存的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进一步降低居民的承付比例,取消―封顶线‖ |
6.2.2 保障充足的财政投入,引导―公益性‖工作动机 |
6.2.3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实现―分级诊疗‖ |
6.2.4 重视市场机制,公众与患者参与监督机构的运行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7)收支两条线对合理控制卫生费用的作用研究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社区卫生服务理论 |
2.2 收支两条线理论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 卫生资源配置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与补偿方式介绍 |
3.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与补偿机制分析 |
3.1.1 典型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特征 |
3.1.2 国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我国启示 |
3.2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背景、历程与现状 |
3.2.1 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背景 |
3.2.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
3.2.3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
3.3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历史变化 |
3.4 收支两条线补偿机制概述 |
3.4.1 收支两条线概念 |
3.4.2 收支两条线具体实施举措 |
3.4.3 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成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状况分析 |
4.1 社区卫生服务公平性概述 |
4.2 收支两条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
4.3 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对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的作用机理 |
5.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的系统基模分析 |
5.1.1 成长上限系统基模 |
5.1.2 舍本逐末系统基模 |
5.1.3 目标侵蚀系统基模 |
5.1.4 投资不足系统基模 |
5.1.5 饮鸩止渴系统基模 |
5.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 |
5.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运行系统的机理分析 |
5.2.2 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 |
5.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系统主导反馈环计算与分析 |
5.3.1 反馈环计算的基本概念 |
5.3.2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介绍 |
5.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系统反馈环计算与分析 |
5.4 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对系统反馈结构的效应分析 |
5.4.1 新增变量与原系统关键变量间制约关系 |
5.4.2 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下的新增反馈结构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收支两条线政策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变化仿真论证 |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
6.1.1 建模原则及步骤 |
6.1.2 仿真方法介绍 |
6.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未来发展趋势仿真 |
6.3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仿真结果分析 |
6.3.2 模型可靠性与预测结果准确性检验 |
6.3.3 仿真结果讨论 |
6.3.4 收支两条线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费用控制仿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医药收支视角下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问题提出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医药分开”主要试点模式 |
2.1 收支两条线模式 |
2.1.1 模式概况 |
2.1.2 试点运行成效 |
2.2 药房托管模式 |
2.2.1 模式概况 |
2.2.2 试点运行成效 |
2.3 门诊药房剥离 |
2.3.1 模式概况 |
2.3.2 试点运行成效 |
2.4 药品零加价率 |
2.4.1 模式概况 |
2.4.2 试点运行成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省中医医院试行“医药分开”不同模式分析 |
3.1 省中医医院基本运行情况 |
3.1.1 基本概况简介 |
3.1.2 医疗工作情况 |
3.2 省中医医院收支状况 |
3.2.1 收入的来源及构成 |
3.2.2 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 |
3.3 按不同模式试行“医药分开”的分析 |
3.3.1 试行医药收支两条线的效果分析 |
3.3.2 试行药房托管模式的分析 |
3.3.3 试行门诊药房剥离模式的分析 |
3.3.4 试行药品零加价模式的分析 |
3.4 模式的选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对“医药分开”政策实施的措施 |
4.1 合理增设药事服务费减轻医院资金压力 |
4.2 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
4.3 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
4.4 规范医生诊疗行为 |
4.5 完善药品采购机制控制药品购入价格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 |
1.2.2 医院绩效评价 |
1.2.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 |
1.2.4 已有研究的总结和不足 |
1.3 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
1.3.1 新医改 |
1.3.2 县级公立医院 |
1.3.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
1.3.4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现状 |
2.1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1 医疗服务的特征 |
2.1.2 财政对公立医院补偿的作用 |
2.2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相关理论及分析 |
2.2.1 价格管制在医疗市场的应用及弊端 |
2.2.2 激励机制三种视角的分析 |
2.2.3 新公共管理与绩效预算 |
2.3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的国际实践 |
2.3.1 美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情况 |
2.3.2 英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补偿情况 |
2.3.3 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情况 |
2.3.4 国际实践对我国财政补偿及绩效评价的启示 |
2.4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变迁分析 |
2.4.1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变迁 |
2.4.2 三阶段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比较 |
2.4.3 三阶段财政补偿模式的绩效比较 |
2.4.4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变迁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3.1 收支两条线模型 |
3.2 预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
3.2.1 总额预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
3.2.2 按人头付费等财政补偿模型 |
3.3 后付制财政补偿模型 |
3.4 混合制财政补偿模型 |
3.5 按绩效补偿模型 |
3.5.1 按绩效补偿模式下医院与政府动态博弈模型 |
3.5.2 按绩效补偿模式下医院间静态博弈模型 |
3.5.3 按绩效补偿对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
3.6 五种模型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设计 |
4.1 财政补偿绩效评价工作步骤 |
4.2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 |
4.2.2 确定指标体系 |
4.3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方法 |
4.3.1 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
4.3.2 双重差分模型 |
4.3.3 三阶段DEA模型 |
4.3.4 云模型 |
4.3.5 基于DEA和云模型的综合模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省县级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 |
5.1 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基本情况分析 |
5.1.1 河南省县级公立医院基本情况 |
5.1.2 河南省县级医院改革情况 |
5.1.3 河南省新医改财政投入情况 |
5.1.4 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析 |
5.2 河南省县级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 |
5.2.1 研究设计 |
5.2.2 描述统计 |
5.2.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三阶段DEA和云模型的县级医院绩效评价 |
6.1 样本选取 |
6.2 数据处理 |
6.2.1 定量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6.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6.3 经济绩效 |
6.4 效率绩效 |
6.5 效果绩效 |
6.5.1 确定云标尺和不可量化评价指标的权重 |
6.5.2 问卷结果的云模型数据处理 |
6.5.3 确定绩效结果的标尺 |
6.6 综合绩效 |
6.6.1 确定不同绩效的权重 |
6.6.2 三阶段DEA结果云模型模糊化处理 |
6.6.3 判断医院综合绩效排名 |
6.7 按绩效的财政补偿金额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
7.3 公立医院财政绩效补偿的政策建议 |
7.4 绩效评价工作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 |
(10)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激励性规制研究 ——基于信息租金和契约设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合理用药的概念 |
(二) 不合理用药的现状与表现 |
(三) 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干预研究 |
(五) 卫生领域内激励性规制理论研究与实践 |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一) 研究目的 |
(二) 具体目标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指导性理论框架 |
(二)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
(三) 分析方法与工具 |
四、技术路线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论文理论分析框架 |
一、供给诱导需求的经济学解释 |
(一) 论文的逻辑起点-罗默法则 |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模型 |
(一) 信息不对称 |
(二) 委托-代理模型和医患双方契约特征 |
三、信息租金的理论研究 |
(一) 寻租与信息租金 |
(二) 信息租金的机理分析 |
四、激励机制理论研究 |
五、医患契约的机制设计 |
(一) 医患契约设计的两难选择 |
(二) 激励性规制方案设计 |
六、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信息寻租行为激励性规制研究 |
一、卫生服务领域内规制的界定和需求 |
(一) 规制的界定和需求 |
(二) 本论文中规制的界定 |
二、基于信息寻租行为规制的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理论研究 |
(一) 不合理用药的信息寻租空间 |
(二)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的规制 |
(三)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规制 |
(四) 医生处方行为规制实践 |
三、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信息寻租规制的实证研究 |
(一)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规制的实证分析 |
(二)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政策与医生处方行为规制的效果分析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对合理用药效应分析 |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 |
(一)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成本补偿的主要模式 |
(二) 主要补偿模式对合理用药的激励机制分析 |
二、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补偿效应实证分析 |
(一) 药品零差率政策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模式改革实践 |
(二)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补偿模式对于规范医生用药行为的激励分析 |
(三) 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规范医生用药行为的激励费用测算 |
(四) 不同激励强度的费用水平对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效果分析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支付方式构建策略与规范用药实证分析 |
一、支付方式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 支付方式的机制设计 |
(二) 支付方式的经济风险转移 |
二、不同支付方式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分析 |
(一) 按服务项目付费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 |
(二) 按床日付费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 |
(三) 按人头付费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 |
(四) 总额预付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 |
(五) 按病种付费对医生用药行为的影响 |
三、混合支付方式构建策略设计 |
(一) 支付方式设计的信息来源 |
(二) 混合支付方式的构建策略 |
四、宁夏村卫生室“按人头付费+绩效考核”支付改革合理用药效果分析 |
(一) 宁夏村卫生室传统支付方式基本情况说明 |
(二) 村卫生室“按人头付费+绩效考核”支付方式改革具体做法 |
(三) 村卫生室支付方式改革的合理用药效果评价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下供方合理用药行为契约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政策的约束机制分析 |
三、基于约束条件下政策激励机制分析 |
四、基于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供方合理用药行为契约设计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 |
(二) 不足之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四、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D]. 杨馥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准格尔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 屈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医疗保障资金审计研究 ——以H省为例[D]. 沈雨婷.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4]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Q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 张伊格.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D]. 谷书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行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J]. 付明卫,薛仙玲.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5)
- [7]收支两条线对合理控制卫生费用的作用研究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例[D]. 杜福贻.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8]医药收支视角下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模式选择[D]. 尹珺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9]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绩效评价研究[D]. 张睿. 东南大学, 2016(12)
- [10]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激励性规制研究 ——基于信息租金和契约设计的视角[D]. 陈鸣声. 复旦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