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俊鹏[1](2021)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取4种不同的检验方法检测脑脊液标本,对比不同方法检测的阳性率。结果乳胶凝聚试验、墨汁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真菌培养的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71%、88.57%、77.14%、67.14%;乳胶凝聚试验阳性率显着高于墨汁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中乳胶凝聚试验的检测准确率最高,但建议临床联合采用2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检测同一份标本进行联合验证。
董亮[2](2020)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住院治疗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以来,有明确病原学依据,且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出院时明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医疗记录,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抗真菌治疗方案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73±14.9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头痛、呕吐和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三大症状。93.3%的患者有头痛,主要以额部、颞部胀痛为主。呕吐的发生率则为63.3%,其中3例有喷射性呕吐。50%的患者有发热,主要为中等热度。23%的患者病程中出现了从嗜睡至深昏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外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各种类型的眼球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也有出现。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较高,达到了83.3%。病理征的出现率则相对较低,为26.7%(8/30)。在脑脊液检查方面,有60%的患者脑脊液压力>200 mmH2O;26.7%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0.45g/L;13.33%的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小于8×106/L;2/3的患者的脑脊液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83.33%(25/30)患者的脑脊液墨汁染色为阳性,首次涂片阳性23例(76.67%)。在22例接受真菌培养的患者中,其阳性率为90.91%,首次培养阳性19例(86.37%)。对于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0例)都通过电话进行了回访,我们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了所有患者的预后,14名患者(46.7%)预后不佳,10名患者(33.3%)在我们进行电话随访时已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抗真菌治疗时间(疗程<2周P=0.001,疗程小于4周P=0.006)、意识障碍(P=0.031)和呼吸衰竭(P=0.037)均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无免疫抑制状态的抗真菌治疗诱导期少于2周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结论: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研究发现:1、临床表现为较为典型的脑膜炎改变,但其临床特征并无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2、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对于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故应该尽早送检,必要多次送检,才有阳性结果。3、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疗程长短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疗程小于2周是隐球菌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庞金宇[3](2020)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03月至2019年06月收治的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脑脊液(CSF)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与转归。结果:(1)在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鸽子接触史者6例(10.17%)。合并HIV感染者18例(30.51%)、合并基础疾病者41例(69.4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5例(8.47%),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2例(3.39%)。(2)主要症状及体征:头痛54例(91.53%)、恶心呕吐44例(74.58%)、发热39例(66.10%)。脑膜刺激征阳性者50例(84.75%)、病理征阳性者19例(32.20%)、视神经24例(40.68%)和听神经11例(18.64%)为主要受累颅神经。(3)脑脊液检查:45例(76.27%)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墨汁染色阳性率为81.48%,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45.76%、荚膜多糖抗原阳性率为97.56%。(4)所有患者均予以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或伏立康唑)单药或联合用药抗感染治疗,各治疗方案患者好转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好转率最高。而三药联用方案与两药联用方案好转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中,8例(13.56%)完全治愈,23例(38.98%)好转,未愈自动出院27例(45.76%),死亡1例(1.7%)。(5)抗感染过程中,51例(86.44%)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为主)、肝肾功损害,其中1例患者因急性肾损伤而死亡。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能相关。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的早期快速诊断价值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抗真菌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本病需采取早诊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王俊霖[4](2020)在《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特征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本地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征及两种疾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共性和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 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的差异。[结 果]1.40例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及31例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被纳入研究,男女比例均接近2:1,均以中青年发病为主,艾滋病组以无业人员(67.50%)发病最多,非艾滋病组以农民(45.16%)发病最多。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主要为慢性起病,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两组均以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非艾滋病组病例头痛、呕吐症状较艾滋病组严重(P<0.05),艾滋病组合并肺部感染明显多于非艾滋病组(P<0.001)。3.艾滋病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镜检阳性率(66.00%)高于非艾滋病组(54.84%),艾滋病组真菌培养的阳性率(50.00%)低于非艾滋病组(64.52%)。4.非艾滋病组脑脊液白细胞值明显高于艾滋病组(P<0.001),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高于艾滋病组(P<0.05)。5.两组抗真菌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下降及出现头痛病例预后较差(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炎单用一种抗真菌药物及联合使用(两联、三联和四联)抗真菌药物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艾滋病及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两者均以农民和无业人员发病较多,是重点防治对象。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慢性起病为主,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3.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艾滋病组。4.出现头痛、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降低的病例预后更差,临床应高度警惕。
王芳[5](2020)在《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传统检测方法有培养时间长和检测灵敏度不足的缺点。根据最新报告表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作为一种新兴检测方法,在疾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过程中存在特定的优势,可与结核性脑膜炎、李斯特菌脑炎、布氏杆菌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相鉴别。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评价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从脑脊液中检测潜在致病微生物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隐球菌感染的应用价值优势。我们旨在确定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作为新的方法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2月20日至2019年9月2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详细病史、一般资料、白细胞计数和血培养等外周血检验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墨汁染色、脑脊液培养等实验室及头颅MRI等影像学结果。此外,还将患者的脑脊液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BGISEQ-100测序平台进行病原检测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例患者,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8.86±14.894岁(N=14),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既往体健者(特指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史)4例,1例曾接受器官移植,1例曾行右肾切除术,2例患有糖尿病,9例长期应用皮质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合并颅神经损害者6例,7例患者在疾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首发症状为头痛11例,发热9例,伴恶心、呕吐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者8例,影像学检查异常者11例,10例患者出现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中较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因并发脑积水行脑室引流术,预后差。14例患者中,血培养阳性者1例,G-M试验结果异常者2例,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者9例,超过300mmH2O者7例,其中3例因严重颅高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8例,墨汁染色阳性8例,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阳性12例。mNGS检测发现隐球菌DNA者9例,检出序列数1-97979,基因覆盖度0.0004%-11%。统计学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mNGS测序应用于不明原因脑膜脑炎/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75%,50%,0.625。结论目前,我们认为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最高,mNGS次之,墨汁染色和培养最差。研究结果表明,mNGS作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早期诊断的补充手段可提高CM诊断时效性,反复送检阳性率可能更高。此外,mNGS还能进行菌种亚型鉴定,发现新的病原体,合并或排除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有助于CM的诊治方案选择及并发症管理。
张林艳,李智文,陈杰,陈梅根,陈海亮[6](2019)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9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资料,对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96例(97.96%),颈强直87例(88.78%),发热85例(86.73%),恶心呕吐81例(82.65%)。误诊58例,误诊率为59.18%。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颅压增高94例,占95.92%;白细胞>10×106/L 95例,占96.94%。生化检验结果显示,蛋白含量增高93例,占94.90%。33例采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死亡、自动出院16例,占48.48%;65例采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两性霉素+伏立康唑+氟康唑治疗,死亡、自动出院7例,占10.77%。结论: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中,容易出现误诊情况,单一用药治疗效果较差,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龙成美,杨华,李新长,张钰,杨锦然[7](2019)在《肾移植术后受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患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肾移植术后新型隐球菌感染受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受者的感染部位、临床表现、真菌学、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和转归。结果 9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常规应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病中位时间为术后6(1~13)年。其中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5例、单纯隐球菌肺炎2例、皮肤隐球菌病1例。隐球菌肺炎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及胸痛等症状,胸部CT示结节、胸腔积液等。主要经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及肺泡灌洗液墨汁负染色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阵发性头痛伴呕吐症状居多,主要经血培养及脑脊液墨汁负染色确诊。皮肤隐球菌病表现为右肩部包块,经皮肤活检确诊。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规范抗真菌治疗,免疫抑制剂减量治疗。9例受者中1例死亡,其余受者预后情况良好。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新型隐球菌感染多发生于术后中晚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怀疑隐球菌病者应及时做血培养、肺穿刺活检、脑脊液等检查以确诊。规范抗真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林涵[8](2019)在《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转录间隔区扩增子测序及菌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而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更好的预后。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如脑脊液墨汁染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等)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随着新一代测序平台的发展,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可以相对无偏移、快速、灵敏地检测体液中的主要病原体,可作为诊断颅内真菌感染的补充手段。本研究探讨ITS扩增子测序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病原体隐球菌菌种分析的可行性。方法:从11例临床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4例非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中采集脑脊液标本并提取其全部DNA,使用转录间隔区扩增子通用引物ITS1(CTTGGTCATTTAGAGGAAGTAA)和ITS2(GCTGCGTTCTTCATCGATGC)扩增建立标本DNA文库,于Miseq平台对文库进行测序,下机后数据完成质控、操作分类单元聚类(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及物种注释等生物信息分析,依据OTU占比判断优势菌种,对注释为新型隐球菌的OTU进行ITS分型。将ITS扩增子测序诊断结果与脑脊液墨汁染色、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提取血平板培养出的真菌菌落基因组DNA,靶向扩增其核糖体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1区域和真菌特异性管家基因CAP59的部分片段经PCR扩增,于ABI PRISM 3730XL基因分析仪中进行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诊断结果。结果:1.第1-11号脑脊液样品经ITS扩增子测序得到30000-340000条优化序列(clean reads),其中属于新型隐球菌的OTU序列数占每份样品总OTU序列数的95.9%-99.97%,被认定为脑脊液样品中微生物群体的优势菌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考虑诊断结果为1-11号患者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且病原体新型隐球菌的ITS分型均为ITS 1型隐球菌,与之前关于中国新型隐球菌物种分布的研究一致。2.第12-15号脑脊液样品ITS扩增子测序得到8-60条优化序列,数量偏少,未检出可靠病原体。3.所有15例脑脊液ITS扩增子测序诊断结果与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真菌培养的诊断结果一致,也通过针对脑脊液血平板培养检出的菌落核糖体rDNA ITS-1区域、真菌特异性管家基因CAP59的部分片段的Sanger测序证实,且二者的分型结果一致。结论:脑脊液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可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原学诊断的补充方法,可以相对无偏移、快速、灵敏地检出脑脊液中的病原体新型隐球菌,同时,它也是一项不依赖病原体培养的隐球菌基因分型技术,有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朱琳[9](2019)在《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国内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国内期刊发表的明确诊断的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途径、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结果1603例患者中,男性1070例,女性533例,比例约为2:1;年龄范围15~84岁,平均年龄(47±9)岁。有明确或可疑鸽、鸟类、土壤等接触史的有150例(9.4%)。无基础疾病1061例(66.2%),有基础疾病542例(33.8%)。496例(30.9%)无任何临床症状,1107例(69.1%)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n=879,79.4%),咳痰(n=589,53.2%),发热(n=368,33.2%),胸、背痛(n=324,29.3%),痰中带血、咯血(n=211,19.1%),胸闷、气喘(n=151,13.6%),乏力、盗汗(n=89,8.0%),呼吸困难(n=9,0.8%),体重减轻(n=24,2.2%),咽部不适(n=2,0.2%)。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n=1134,70.7%),单发或多发斑片浸润影(n=190,11.9%),结节、斑片混合病灶(n=143,9.0%),实变病灶(n=98,6.1%),结节或肿块、斑片、实变、空洞同时存在的混合病灶(n=23,1.4%),单纯空洞性病变(n=12,0.7%),弥漫粟粒样结节病灶(n=3,0.2%)。1602例(99.9%)患者HIV阴性;195例(12.2%)患者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95.4%。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703例(43.9%),经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明确诊断666例(41.5%),经支气管镜活检明确诊断196例(12.2%),经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明确诊断31例(2.0%),经组织培养明确诊断5例(0.3%),尸检确诊2例(0.1%);行PAS染色701例(44.0%),阳性率98.4%;行GMS染色443例(27.8%),阳性率96.2%;单纯药物治疗(n=971,60.7%),单纯手术治疗(n=239,14.9%),手术联合药物治疗(n=391,24.4%);1326例(82.7%)痊愈或显效,39例(2.5%)无效。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好发于气候潮湿温暖的东部沿海地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中青年多见;多数患者无鸽或其他禽鸟类、霉变环境等接触史。我国原发性肺隐球菌病通常见于HIV阴性患者,绝大多数无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无特异性;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中叶;病灶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病程长,极易误诊;经皮肺穿刺及手术活检病理是目前最主要的确诊方法;LAT可作为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提高诊断率。治疗方式首选药物治疗,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建议术后抗真菌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陈敏[10](2019)在《肺隐球菌病69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影像等特点,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方式、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肺隐球菌病69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1~76岁,平均(51.47±12.56岁)。有25例(36.2%)患者因症状就诊,常见症状有咳嗽(34.8%,24/69)、咳痰(20.3%,14/69)、发热(15.9%,11/69)、胸痛(8.7%,6/69)、胸闷(4.3%,4/69),少部分患者因头痛(4.3%,3/69)就诊。而 63.7%(44/69)的患者因常规体检时发现肺部病变入院行进一步鉴别诊断,后经外科手术确诊,与免疫正常组相比,免疫缺陷组患者更易出现肺部湿啰音(p=0.002)。隐球菌感染肺部CT影像分为单一结节或肿块型(20例)、多发结节或肿块型(34例)、肺炎型(8例)及混合型(7例),免疫缺陷患者易合并胸腔积液(p=0.017)。有18例患者行隐球菌抗原检测和(或)乳胶凝集试验定性(或)定量均为阳性,其中5例患者依据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后诊断性用药后好转。有10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出新型隐球菌,免疫缺陷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p=0.013)。本研究患者经外科手术确诊有49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确诊6例,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1例经内科胸腔镜确诊,1例血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9例为临床诊断。对于本病的治疗,有49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中位随访10个月,2位失访;药物抗真菌治疗20例,中位随访18个月,5位失访,二者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特异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明确;对于疾病的筛查可选用灵敏度较高且操作简单、迅速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因该疾病肺部病灶分布有一定特点,针对临床高度疑诊患者,及时行隐球菌血清抗原检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从而减少外科手术治疗;规范抗真菌治疗是肺隐球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真菌培养 |
1.3.2 革兰染色法 |
1.3.3 墨汁染色法 |
1.3.4 隐球菌乳胶凝集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脑膜炎神经系统损害的少见表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4)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及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念珠菌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隐球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误诊情况 |
2.3 检查结果 |
2.4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7)肾移植术后受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方法 |
2结果 |
2.1感染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
2.2实验室辅助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
2.3治疗及转归 |
3讨论 |
(8)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转录间隔区扩增子测序及菌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脑脊液样品的获取及储存 |
2.脑脊液样品内DNA的提取 |
3.脑脊液转录间隔区扩增子(ITS)测序 |
4.ITS扩增子测序数据质控 |
5.生物信息分析 |
6.脑脊液样品病原体诊断与分型结果的验证 |
结果 |
1.病例临床特点及传统病原学鉴定 |
2.脑脊液内ITS扩增子测序结果及数据质控 |
3.生物信息分析 |
4.ITS扩增子测序病原体诊断与分型结果的验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隐球菌病的诊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肺隐球菌病69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一部分 肺隐球菌病69例临床特点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隐球菌病临床特点综述 |
前言 |
隐球菌 |
隐球菌全球流行病学 |
肺隐球菌病发病机制 |
肺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 |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
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 |
肺隐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
组织病理学 |
抗原检测试验 |
肺隐球菌病的治疗 |
肺隐球菌病的预后 |
预防肺隐球菌病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J]. 何俊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1)
- [2]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董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5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D]. 庞金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D]. 王俊霖.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D]. 王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J]. 张林艳,李智文,陈杰,陈梅根,陈海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1)
- [7]肾移植术后受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龙成美,杨华,李新长,张钰,杨锦然. 器官移植, 2019(04)
- [8]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转录间隔区扩增子测序及菌种分析[D]. 林涵.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1603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诊治情况分析[D]. 朱琳. 苏州大学, 2019(06)
- [10]肺隐球菌病69例临床特点分析[D]. 陈敏. 苏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