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狮子庙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生[1](2021)在《河南西部狮子庙金钼矿田典型矿床特征及矿田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狮子庙金钼矿田是东秦岭地区的重要矿集区,已发现石瑶沟钼矿床、红庄金矿床、南坪金矿床、元岭金矿床,以及石洞沟、羊道沟等多个银铅矿点,显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目前,在狮子庙金钼矿田共发现工业矿体10条,研究表明金(银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钼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因此,应加大深部找矿力度,以寻求新的突破。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2](2021)在《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槐树坪、石窑沟等金、钼矿床,但整体找矿进展并不大,成矿认识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熊耳山矿集区内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总结如下:(1)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是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控构造,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2)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鸡蛋坪组火山岩地层内的矿床(点)均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内,应为火山岩型金矿;(3)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4)熊耳山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建议对其开展深入的矿物学、岩石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找矿勘探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控矿构造进行。矿集区内发育大量的硅化带或硅帽,可能是碱交代成矿作用在浅部的表现,指示了深部存在巨大的碱交代体,应该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指示标志。
赵玉[3](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李蓓[4](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熊耳山是我国着名的金矿产地之一,金矿资源丰富,产出类型多样,主要有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卢欣祥等,2004;任富根等,2006)。前人已对此地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但是对于这几种金矿类型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特别是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展开详细研究,总结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分析成矿特征,探讨矿床成矿过程及两种矿床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出位置主要受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其主要赋矿地层均为熊耳群,区域上这两种类型的金矿床在太华群和熊耳群地层中均有发现,说明这些矿床不具备“地层专属性”。红庄蚀变岩型金矿产于马超营大断裂附近,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于石窑沟-焦园断裂与马超营断裂交汇部位,金矿产出类型受控矿构造性质制约。红庄金矿和元岭金矿的矿石类型分别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二者矿石矿物组成、围岩蚀变相似,金常呈自然金或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中。红庄蚀变岩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大于元岭石英脉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印证了蚀变岩型金矿易成大矿的特点。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红庄和元岭的成矿流体性质相近,可能为同一来源。都有以下特点:早阶段中-高温、中-高盐度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热液;成矿后期,流体中不断有大气降水加入,流体的温度和盐度都呈下降趋势,石英中的δ18OH2O也逐渐向大气降水线靠拢。综上所述,认为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二者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主要由控矿构造条件和成矿作用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矿化类型。
孟栋材[5](2020)在《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文中认为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南缘,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该地区暴露了太华群变质基底及以熊耳群为代表的盖层岩石,并发育有大量中生代岩体。熊耳山地区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不同时代的岩石记录了关键构造阶段的构造变形过程。尽管该地区因金成矿而成为热点研究地区,与成矿相关的构造特征也开展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该地区已有的构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熊耳裂谷系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的研究,相关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虽然区域上曾发生过古元古代造山与随后的伸展事件已经形成共识,熊耳山地区也被认为显着卷入早中生代造山事件,但对于元古宙以来的关键构造变形序列及其各阶段变形特征还缺乏系统的厘定,对关键构造期的变形方式、变形时代等均缺乏应有的研究。此外,尽管前人对晚中生代伸展变形已经开展了较为详细的构造分析,但其变形特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构造变形的时代还缺乏有效的年代学约束。本次研究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厘定了熊耳山地区自元古宙以来的4期关键构造变形。包括古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伸展事件、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和晚中生代伸展事件。熊耳山地区的太华群变质岩中,普遍发育上盘向NWW运动的挤压变形,该期变形常常被后期构造所叠加或置换,具有相对稳定的线理方位和多变的面理产状。该期构造发育于古元古代华北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代表了早期华北克拉通完成克拉通化的块体拼贴产物。切穿该期构造的变形岩脉与未变形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构造变形发生于19651840Ma之间,代表了古元古代同造山挤压变形发生的时间,是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基底拆离产物。太华群中还广泛发育有近SN向的伸展变形,该期构造以发育缓倾的面理和SN向的线理为特征。其变形组构往往叠加于早期NWW向挤压组构之上,置换或部分置换早期组构。该期构造变形发育于熊耳裂谷系形成过程中,与熊耳群大规模火山活动同期,是裂谷期强烈伸展活动的产物。对穿过该期变形的变形和未变形岩脉的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该期伸展变形发育于17881724Ma之间。区域上发育的面理NNE倾向、线理方向近倾向的韧性剪切带,代表了晚三叠世时期造山带前缘的韧性拆离变形。该期变形发育于太华群中,其线理倾伏向在SN向-NNE向之间,具有上盘向SSW方向运动的特征,为典型的印支期同造山挤压构造。出露层次更浅的熊耳山北缘发育有同期挤压褶皱,该套褶皱轴迹走向为NWW向,卷入地层为熊耳群-上三叠统。两者分别代表了印支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造山带北缘的地壳深部和浅部的挤压变形组构。熊耳群与太华群接触带附近还发育有NE走向的韧性剪切带,线理方向为NW-SE向。与该韧性剪切带走向方位一致的是大量的同向的正断层,两者代表了早白垩世时期的伸展构造变形。其伸展方位与中国东部普遍发育的以变质核杂岩为代表的同期伸展构造方位一致,指示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伸展事件至少可向西延伸到熊耳山一带仍具有强烈的活动。同期发育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岩体边缘可见同构造变形现象。同变形岩体的锆石年代学指示,该期伸展构造发育于131Ma左右。本次工作表明,熊耳山地区在古元古代碰撞造山中,形成了近EW向的拆离型挤压构造;随后在后造山伸展背景下的裂谷活动中,发育了近SN向的伸展构造;在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平静期后,于晚三叠世时期在华北与华南碰撞造山中,形成以NNE向的基底拆离和盖层中轴迹NWW-SEE向的褶皱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并在早白垩世时期的区域伸展事件中,发育了以变质核杂岩为代表的NW-SE向伸展变形。
国显正[6](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蒋禺恒[7](2020)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深部探矿已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隐爆角砾岩是岩浆在近地表处隐蔽爆破所形成的一套岩石类型组合,常以隐爆角砾岩筒的形式产出,其孔隙度大,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场所,是金、铜、钨、钼、铀等矿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成岩作用常伴随着热液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内部及其围岩接触带。这类矿床一般规模较大、伴生组分多样、矿化集中、延深大、易开采、经济价值高,在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龙头山金矿床处于大瑶山隆起龙山鼻状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平天山金银多金属矿田西南部,是一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为了明确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构造对矿床与矿体的控制作用、矿石矿物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规律,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结合野外调查所观测到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对龙头山金矿取得了一些认识:龙头山金矿内寒武系黄洞口组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主要地层。矿区内岩浆岩发育,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岩成矿具有多期次性,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物质为主,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从围岩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物质来源具有轻稀土富集、中-强负铕异常的特征。矿床内控矿因素多样,矿床的整体形态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于隐爆角砾岩筒边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具有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
施珂,杨晓勇,杜建国,万秋,蔡杨,陈林杰[8](2019)在《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文中指出杨冲里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舒家店矿区新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闪长岩与志留纪地层接触带外围的碎裂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该矿床均一温度范围在220. 1~445. 3℃(平均值为328. 3℃),盐度介于0. 18%~8. 00%NaCleqv之间(平均值为2. 52%NaCleqv),属于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成矿流体。激光拉曼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和H2O,而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可能含极少量的CO2。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δD值为-85‰~-50‰,δ18O水值为0. 76‰~3. 76‰,落于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之间,受大气降水作用影响明显。矿区内出露两个侵入岩体,岩性分别为辉石闪长岩与二长闪长岩,前人的年代学研究及两者之间的穿插关系表明,辉石闪长岩的侵位时间略早于二长闪长岩;区内两个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的流体包裹体具备相似的温度,但盐度相对较低,根据不混溶流体成矿机制,杨冲里金矿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是成矿物质淀积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前人对于矿区内S、Pb等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为同一区域的两次成矿事件,杨冲里金矿为该成矿系统的末端成矿。
包民伟[9](2019)在《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深入研究河南卢氏县南部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的大地构造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区域构造条件及岩浆岩产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解析,研究该锑矿带各矿床的地层、矿体、矿石和围岩蚀变特征后,总结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选择与锑矿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进行构造岩石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厘定成矿时限和构造成矿机制,采用矿物学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成矿的物化条件、成矿时代等,总体上把变质变形作用和成矿物源融合一体,分析了成矿要素及矿床成因,并建立区域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创新性认识,如下:1.开展了成矿作用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并建立该区成矿模式。利用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分析方法,确定地层大理岩和深部流体(幔源)为该区锑矿成矿提供矿质来源;利用碳、氧、硫、铅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方法,成矿流体性质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含H2O、CO2的Ca2+-Mg2+-Na+-K+-SO42-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230℃,锑矿的成矿多属于低温热液,其矿化石英脉成矿阶段可以达到中温热液的性质,方解石脉形成在两者之间;总结该区锑矿成因类型为变质—岩浆再造型锑矿床,锑成矿流体来源于变质热液和深部岩浆热液,并结合控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锑矿成矿模式。2.对该区锑矿主要矿物标型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区辉锑矿有三种晶形:早期辉锑矿晶粒较小,多为它形;第二期辉锑矿发育最好,较粗大,呈板状、板柱状,可见到柱面横纹;末期辉锑矿为细小的针状。应用电子探针对辉锑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本区辉锑矿成分相当纯,基本无杂质,只有少数样品含微量铁,且所含的杂质元素往往与周围的矿物成分有关。3.测定锑矿石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年龄为130±2Ma,确定区内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时间应为早白垩世。4.开展了已知锑矿产地和矿化点的成矿特征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全面总结了已知锑矿化的成矿特征,归纳了区域成矿要素,探讨了锑矿分布规律。5.基于当前各类基础勘查数据进行了综合信息预测应用研究,建立了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系统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系统进行了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和自然重砂预测信息的研究,通过分形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了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重力、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建立了符合成矿模式的综合信息预测模型,采用模糊证据权的方法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共圈定锑矿最小预测区5个,其中B类4个,C类1个,总面积13.67 km2。
毛晨[10](2019)在《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南秦岭凤太盆地泥盆系地层中相继发现有大量大、中型铅锌矿(如八方山-二里河、银洞山、铅硐山、银母寺、银洞梁等)和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如双王和八卦庙等金矿)。通过前人研究表明,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在赋矿层位、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共生成矿关系,但由于缺乏细致详尽的数据支撑和系统性矿床模式的建立,导致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的认识不足,这一研究的滞后,不但有碍于“秦岭式”矿床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对秦岭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为基础,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岩相学、同位素定年、LA-ICP-MS原位同位素物源示踪、LA-ICP-MS原位微量成分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探讨南秦岭凤县地区时空紧密相关的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成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两类矿床成因建立完善统一的成矿模式。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内八卦庙金矿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段第二岩性层铁白云质千枚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沉积期草莓状黄铁矿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一阶段成矿模式,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段灰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成岩期黄铁矿的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二阶段成矿模式。由于八卦庙金矿赋矿围岩形成时间明显晚于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赋矿围岩,表明这两个不同层位的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至少两期)喷流沉积事件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同期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层位上金和铅、锌的富集差异。本文认为晚泥盆世的喷流沉积作用只是使Au、Pb、Zn元素预富集在地层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矿体,真正意义上的矿体是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形成。研究区内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晚三叠世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处于秦岭造山后碰撞阶段,并经历了造山过程从早期挤压变形(209220Ma)到晚期伸展(209Ma)的构造-流体成矿过程:八卦庙金矿早期I、I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构造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控制;而八卦庙金矿晚期III、IV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和剪节理控制,二里河铅锌矿晚期II、III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控制。在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方面,对于早期变质增温阶段,八卦庙金矿早期成矿流体(I、II成矿阶段)为地层变质流体和深部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其硫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变质作用将地层中S和Au、Cu、Pb、Zn等一系列元素重新活化富集,但不排除部分金和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成矿流体(I成矿阶段)以地层变质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流体的加入,硫源为地层硫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银洞山矿区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对于晚期增温减压成矿阶段,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变质流体和古道岭组地层,而IV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围岩星红铺组地层,III、IV成矿阶段硫源来自岩浆硫和下部古道岭组地层硫,III成矿阶段铅源来自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和古道岭组地层的混合作用,IV成矿阶段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地层(星红铺组);二里河铅锌矿晚期成矿流体(II、III成矿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而在III成矿阶段有少量地层流体的加入,II、III成矿阶段硫源以岩浆硫为主,I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在金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八卦庙金矿II成矿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少量存在于黄铁矿晶格中,而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以晶格金和包裹金两种方式存在于黄铁矿内。八卦庙金矿热液期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和总硫活度下降,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氧逸度下降、总硫活度下降和pH值增高。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总硫活度下降,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总硫活度下降、pH值增高。在铅锌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铅锌矿体主要存在于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氯化物形式迁移并以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形式沉淀。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矿的主要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流体混合,而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在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方面,本文认为早期晚泥盆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内金预富集在上层位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而铅锌矿主要产于在下层位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而晚三叠世的变质变形作用对研究区内金铅锌元素起着再次活化富集作用,并形成一系列容矿和导矿构造,深部岩浆热液和变质流体沿着导矿构造上涌,不仅活化萃取了原先地层的金铅锌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下部古道岭组地层中S和Au、Pb、Zn、Cu等成矿物质带到上部星红铺组相对富金地层中,不仅扩大了铅锌的成矿规模,也延缓了金的沉淀,导致金在后期流体中更加富集沉淀,从而扩大了金矿的规模。因此,晚三叠世岩浆热液的发育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和规模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甚至决定了整个凤太盆地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
二、河南狮子庙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狮子庙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西部狮子庙金钼矿田典型矿床特征及矿田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 矿床时空特征 |
3.1 矿床分布特点 |
(1)矿床的空间分布受控于断裂构造。 |
(2)矿床的形成同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
(3)矿床的分布同地球化学异常的范围相吻合。 |
(4)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
3.2 成矿时代特点 |
4 成矿机制 |
5 结 论 |
(2)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 |
2 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
3 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 |
4 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 |
5 结论 |
(3)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
4.1 控矿要素 |
4.2 成矿时代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
4.6 矿床成矿系列 |
4.7 成矿模式 |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5.1 找矿标志 |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
5.3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4)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以往工作程度 |
1.3.1 地理位置 |
1.3.2 矿区以往工作程度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实际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2.3 变质核杂岩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阶段 |
3.2 元岭石英脉型金矿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
4.1.2 元岭金矿 |
4.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4.3 H-O同位素 |
4.4 小结 |
第5章 成矿特征对比分析与成矿过程探讨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2 矿化地质特征分析 |
5.3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 |
5.4 成矿年代学分析 |
5.5 矿床成矿过程探讨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
2.1 熊耳山地质概况 |
2.1.1 研究区范围 |
2.1.2 熊耳山基本概况 |
2.2 研究区周围盆山断裂概况 |
2.2.1 小秦岭―崤山地区 |
2.2.2 马超营断裂 |
2.2.3 嵩县―潭头盆地 |
2.3 地层概况 |
2.4 构造概况 |
第三章:古元古代挤压变形 |
3.1 变形特征 |
3.2 构造变形年代学特征 |
3.2.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
3.2.2 锆石U-Pb定年结果 |
3.3 碰撞造山期变形规律和时限 |
第四章:古元古代伸展变形 |
4.1 伸展构造特征 |
4.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4.3 古元古代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 |
第五章:早中生代挤压构造 |
5.1 总体特征 |
5.2 熊耳山南部构造特征 |
5.3 熊耳山北部构造特征 |
5.4 熊耳山以北构造特征 |
第六章: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
6.1 几何学特征 |
6.2 运动学分析 |
6.3 年代学分析 |
6.3.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6.3.2 锆石U-Pb年代学 |
6.3.3 锆石年代学意义 |
6.4 伸展变形模式 |
第七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
附录 |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前寒武系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东昆北断裂 |
2.3.2 东昆中断裂 |
2.3.3 东昆南断裂 |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3 锆石LA-ICP-MS定年 |
3.4 锡石LA-ICP-MS定年 |
3.5 辉钼矿Re-Os定年 |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
3.8 S-Pb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 |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2.1 成岩年龄 |
4.2.2 成矿年龄 |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角闪石 |
4.3.2 黑云母 |
4.3.3 磷灰石 |
4.3.4 石榴子石 |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4.5 成矿物质来源 |
4.5.1 S同位素特征 |
4.5.2 Pb同位素特征 |
4.6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1.1 矿区地质概况 |
5.1.2 矿体特征 |
5.1.3 矿石特征 |
5.1.4 围岩蚀变 |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2.1 成岩年龄 |
5.2.2 成矿年龄 |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5.3.1 角闪石 |
5.3.2 黑云母 |
5.3.3 磷灰石 |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5.5 成矿物质来源 |
5.5.1 S同位素特征 |
5.5.2 Pb同位素特征 |
5.5.3 Re同位素特征 |
5.6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
6.1 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区地质概况 |
6.1.2 矿体特征 |
6.1.3 矿石特征 |
6.1.4 围岩蚀变 |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6.2 火山岩年代学 |
6.2.1 火山岩年龄 |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6.5 成矿物质来源 |
6.5.1 S同位素特征 |
6.5.2 Pb同位素特征 |
6.6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
7.1.1 岩石类型 |
7.1.2 岩浆源区 |
7.1.3 岩浆演化 |
7.1.4 氧逸度 |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
7.2.1 空间分布规律 |
7.2.2 时间分布规律 |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7.4 区域成矿模式 |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
1.2.2 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 |
1.2.3 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 |
1.2.4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 |
1.2.5 金矿类型及空间分布 |
1.2.6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 |
1.2.7 金矿成矿时代 |
1.2.8 龙头山金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方法 |
1.7 可行性研究分析 |
1.8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金矿地质特征 |
2.5.1 成矿时代与矿床类型 |
2.5.2 控矿因素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成矿背景 |
3.1.2 矿区地层 |
3.1.3 矿区构造 |
3.1.4 次火山岩体特征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类型 |
3.2.2 矿石类型 |
3.2.3 矿化分带性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矿物成分 |
3.2.6 矿石的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3.1 围岩蚀变类型 |
3.3.2 围岩蚀变分带 |
3.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3.4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3.5 电气石矿物学研究 |
3.6 矿体与岩体的相关特征 |
3.7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4.1 矿床成因 |
4.1.1 成矿物质来源 |
4.1.2 岩体主量元素 |
4.1.3 稀土元素特征 |
4.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5 流体沸腾与成矿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2 成矿模式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控矿因素 |
5.2 成矿规律 |
5.3 成矿预测 |
5.3.1 深部铜钼矿化 |
5.3.2 找矿标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
3.1 样品 |
3.2 测试方法 |
3.3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
3.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3.3.2 流体包裹体测温 |
3.3.3 激光拉曼 |
3.4 H、O同位素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成矿流体性质 |
4.2 成矿流体来源 |
4.3 成矿机制 |
4.4 成矿模式 |
5 结论 |
(9)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2 依托项目支持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主要岩性单元 |
2.1.1 古元古界秦岭岩群 |
2.1.2 中元古界峡河岩群 |
2.1.3 新元古界宽坪岩群 |
2.1.4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 |
2.1.5 上古生界柿树园组 |
2.1.6 三叠系上统五里川组 |
2.1.7 白垩系上统鹰嘴山组 |
2.1.8 新生界第四系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遥感特征 |
2.7 自然重砂特征 |
2.8 区域矿产 |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王庄锑矿 |
3.1.1 地层特征 |
3.1.2 矿床特征 |
3.1.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3.1.4 矿石特征 |
3.1.5 围岩蚀变 |
3.1.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3.2 大河沟锑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床特征 |
3.2.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3.2.4 矿石特征 |
3.2.5 围岩蚀变 |
3.2.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4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4.1 微量元素特征 |
4.2 常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4.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4.2 硫铅同位素特征 |
4.5 矿物学特征 |
4.6 成矿流体特征 |
4.7 成矿年代学 |
4.8 成矿要素 |
4.9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4.9.1 矿床成因探讨 |
4.9.2 成矿模式 |
5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5.1 成矿规律 |
5.1.1 元素地球化学规律 |
5.1.2 地球物理特征规律 |
5.1.3 锑矿化赋存规律 |
5.1.4 锑矿化强度变化与分布规律 |
5.1.5 锑矿床(化)的垂向分带规律 |
5.2 成矿预测 |
5.2.1 成矿预测要素 |
5.2.2 预测模型 |
5.2.3 矿产预测 |
6 结论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2 南秦岭印支期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凤太盆地研究现状 |
1.2.4 发展趋势:LA-ICP-MS微区分析在矿床学的应用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南秦岭盆地演化史 |
2.2.1 早古生代裂陷系的形成阶段 |
2.2.2 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秦岭板块独立和稳定沉积阶段 |
2.2.3 晚古生代晚期汇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阶段 |
2.2.4 陆内新造山作用阶段 |
2.3 凤太盆地地质概况 |
2.3.1 区域地层 |
2.3.2 区域构造 |
2.3.3 区域岩浆岩 |
2.3.4 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八卦庙金矿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3.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八卦庙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1.2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1.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
4.1.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
4.1.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6 成矿年代学 |
4.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
4.2.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
4.2.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
4.2.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2.6 成矿年代学 |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1 锆石U-Pb定年 |
4.3.2 锆石微量元素、Ti温度计及岩浆氧逸度 |
第五章 金铅锌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 |
5.1 泥盆纪沉积-成岩期成矿作用 |
5.2 三叠纪造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2.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2.2 岩浆氧逸度及成矿性 |
5.3 三叠纪造山期构造-流体成矿特征 |
5.3.1 早期挤压变形成矿特征 |
5.3.2 晚期伸展成矿特征 |
5.4 三叠纪造山期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 |
5.4.1 早期变质增温成矿阶段 |
5.4.2 晚期伸展减压成矿阶段 |
5.5 金铅锌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1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2 铅锌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
5.5.3 金与铅锌相互作用机制 |
5.6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测试分析方法 |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
2.单矿物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
3.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
附表 |
四、河南狮子庙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西部狮子庙金钼矿田典型矿床特征及矿田成因分析[J]. 王新生. 中国钼业, 2021(04)
- [2]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J].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 金属矿山, 2021(05)
- [3]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D]. 李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D]. 孟栋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D]. 蒋禺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8]安徽铜陵杨冲里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J]. 施珂,杨晓勇,杜建国,万秋,蔡杨,陈林杰. 岩石学报, 2019(12)
- [9]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D]. 包民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D]. 毛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