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杀菌王防治细菌性鱼病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玄[1](2020)在《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花椒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西南地区金沙江流域的山区由于土壤贫瘠,山体陡峭,水土流失严重,许多经济植物不适于栽植,但却很适合花椒生长。种植花椒既可发挥其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又可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下,云南许多贫困山区花椒种植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并且成为低海拔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自2018以来,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昭通市永善县等多地发生了危害严重的花椒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使花椒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造成当地花椒产业的巨大损失,病害发生突然,目前仍没有较好的防控措施。为了科学地防控该病害,本研究对病害进行调查、病原鉴定以及筛选防治药剂,建立病原快速检测体系,并对农药胁迫下的病原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重要病原的耐药相关基因。通过对该病害较完整的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科学防控提供前期基础资料,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为国内外新病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该病害主要危害花椒的果实和叶,且几乎只侵染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永清一号品种。在6月初的高温气候条件下,病害进入危害的始盛期,果实和叶片出现褐色至黑色的近圆形斑点,病斑直径约0.5-3 mm,并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和叶片,3-10 d内病害能完成大面积扩散,约3周后受害果实变黑干腐并随风脱落,调查发现该病害几乎只危害竹叶花椒(Z.armatum)永清一号,发病的鲁甸、巧家和永善三县中,永善县病害最严重,2019年已达到毁灭性灾害,最高发病率达96.7%,且病情指数达51.8。(2)通过病原学研究确定花椒果实黑腐病病原为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而叶斑病病原仅为P.fulva,且病原致病性测试显示只有竹叶花椒为易感病品种。对400余份病害标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共获得497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获得致病菌385株,根据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序列分析,确定栖稻假单胞菌(P.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均为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P.oryzihabitans能引起油污状湿润型的黑果病,扩展迅速,而P.fulva则同时导致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病斑干燥、无油污状,扩展较慢;P.oryzihabitans对果实的致病率、严重程度、发病速度均强于P.fulva。致病性测试结果显示,竹叶青花椒(Z.armatum)为易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95%,九叶青花椒(Z.armatum var.novemfolius)具有一定的抗性,发病率低于14%,而大红袍(Z.bungeanum)和青花椒(Z.schinifolium)抗病性极高,发病率为0,该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一致。通过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和致病性测试,明确了目前病害发生区、病原种类以及感病寄主,为今后该病害的管控、花椒栽培选种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3)通过对两种病原设计特异引 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 gp8055-F/gp8055-R(P.fulva)构建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以两种病原菌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1)基因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g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gp8055-F/gp8055-R(P.fulva),通过 PCR、快捷型PCR和荧光定量PCR三种方法验证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PCR检测中gp4033-F/gp4033-R对P.oryzihabitans灵敏度为100 pg/μL(DNA浓度),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细菌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1 pg/μL(DNA浓度);PCR检测中gp8055-F/gp8055-R对P.fulva的灵敏度101 pg/μL,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荧光定量PCR灵敏度为100 pg/μL,并且能完成田间样品检测。相比之下,PCR检测不仅快速而且灵敏度较高,该方法更适合投入生产实践。通过三种方法对比研究,建立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为该病害的快速检疫和流行学监测奠定基础。(4)通过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进行筛选,获得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四霉素。采用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抑菌效果进行测试,在LB平板打孔注入50 μL有效成分2 mg/mL的0.3%四霉素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58.3±1.2 mm(P.oryzihabitans)和 47.3±1.9 mm(P.fulva),其次是 3%的中生菌素和 72%的农用链霉素;LB培养基中比浊度法测试结果显示,0.3%四霉素抑菌效果依然最好,EC50=267 ng/L,EC90=23165 ng/L(P.oryzihabitans)和 EC50=10296 ng/L,EC90=1.4952×107 ng/L(P.fulva),其次是3%的中生菌素和25%的氨基·乙蒜素,抗生素类药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铜制剂药剂抑菌效果较差甚至无效,P.fulva的耐药性明显强于P.oryzihabitans。通过杀菌剂筛选,大致了解两种病原菌对各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后续田间防治药剂选用和特异性杀菌剂研发奠定基础。(5)通过对四霉素胁迫下的主要病原(P.oryzihabitans)转录组研究,初步了解病原菌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了探究病原菌P.oryzihabintas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通过P.oryzihabitans与四霉素共培养、提取RNA、建库测序和序列分析,共获得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446个,上调表达622个,下调表达824个。选取分析后的19条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供试基因差异表达程度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说明转录组测序合格可用。GO富集分析显示Biological Process,BP类型差异基因最多,共注释了 605条。KEGG富集分析显示Global and overview maps代谢通路最多,KEGG通路富集散点图最显着的是Ribosome,其次是Quorum sensing和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roteins通路。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明确了病原菌在药剂胁迫下的代谢差异,基本了解耐药的分子机制,为后续耐药基因筛选、药剂开发和花椒抗病良种选育奠定基础。(6)通过基因筛选、克隆、表达验证和功能测试,初步推测基因rpsJ和K07可能参与P.oryzihabitans耐四霉素的响应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索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作用机制,选取转录组分析中特定表达的15个基因进行克隆验证,其中,rpsJ和K07基因能被稳定克隆并完成载体构建和转化,获得原装DH5α、空载DH5a、K07-DH5α和rpsJ-DH5α菌株,并测试阳菌株的耐药性,在LB固体培养基中原装DH5α的抑菌圈直径为32.6±1.0 mm,空载DH5α抑菌圈为32.7±1.4 mm,K07-DH5α的抑菌圈为31.3±1.6 mm,rpsJ-DH5α的抑菌圈为27.8±2.5 mm;LB液体培养基中EC50分别为491882 ng/L、493909 ng/L、524465 ng/L 和 611456 ng/L,K07 基因转化菌株表现极低的耐药相关性,而rpsJ基因转化菌株耐药性显着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索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的耐药相关性,参照转录组分析共培养方法,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以 8.57 ng/L、10.00 ng/L、12.00 ng/L、15.00 ng/L、20.07 ng/L(EC50)、30.00 ng/L和60.00 ng/L浓度四霉素进行胁迫培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二者于30.00 ng/L和60.00 ng/L达到相对表达量峰值,说明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耐药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病原的耐药基因不仅能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机制,而且能为后续抗病选育、药剂改良及防控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谢敏,李绍明,曾国清[2](2015)在《名优锦鲤养殖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锦鲤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鲤属。锦鲤体形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具极高的观赏和饲养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锦鲤的养殖业作为休闲渔业已在各大城市兴起,而且锦鲤养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名优锦鲤的养殖不仅能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旅游、观光等,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希望通过对锦鲤不同养殖模式的探索,提出更加优越的锦鲤养殖模式,促进锦鲤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孙茜[3](2012)在《花生青枯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活性产物的研究》文中提出花生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土传病害,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花生产区,其中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病尤为严重,已成为花生主要病害之一,威胁着我国花生的生产。由于常规防治方法存在种种弊端,根际细菌介导的生物防治正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试验针对花生青枯病菌,主要进行了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以及对拮抗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分述如下:(1)本试验首先分离出一株花生青枯病病原菌Rsl,并以此为指示菌,从土壤中分离到80株形态不同的菌株,从中筛选出一株拮抗效果最好的菌株A31,其连续转接6代拮抗效果没有显着差别,遗传稳定性较强。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A31的防治效果达到58.3%。(2)菌株A31基内菌丝无横隔、气生菌丝多分枝,孢子椭圆形;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糖型C型,可将菌株A31归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6SrRNA基因与S. purpureus和S. chrysomallus的同源性为98%。(3)研究了菌株A31的发酵条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单因素发酵试验和正交试验表明:最佳碳源为3%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0.8%大豆蛋白胨,无机盐以0.05%磷酸氢二钾,0.025%硫酸镁为最佳;接种量6%,发酵时间108h,培养基初始pH6.0~8.0,培养基装量60mL/250mL三角瓶,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200r/min。(4)从链霉菌A31的发酵液中提取的抗菌粗提物对青枯劳尔氏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并对油菜菌核菌和土豆立枯丝核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效果好。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耐受121℃高温;在pH2.0~12.0范围内和保持稳定;抗菌物质对紫外线稳定;在4℃条件下储藏稳定性更好。(5)通过薄层层析对其的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得到9个组分,有两个有拮抗活性,其中组分9起主要抗菌活性。用Doskochilova八溶剂纸层析系统对组分9进行抗生素类型的初步分析,初步确定其为一种金色抗霉素类抗生素。一级质谱初步检测其分子量为330.6。
姚茂桂[4](2007)在《浮萍的营养成份及其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测定了浮萍的营养成份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研究了浮萍的人工培殖技术及其在草鱼鱼种培育、成鱼养殖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浮萍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繁殖速度快,是草鱼,鲤鱼,武昌鱼等鱼类的优质饵料。实验测得风干萍的粗蛋白质为30.5%,粗纤维16.5%,粗灰分21.02%,粗脂肪1.98%,钙0.62%,磷0.88%。在饲料中添加萍粉可通过减少蛋白质饲料成分和合成色素添加量而大大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的产品质量。2.浮萍的蛋白质含量与水域环境中的营养含量密切相关。在清澈、低营养的水中浮萍不但生长缓慢,而且纤维、灰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相反,在富营养水面浮萍生长旺盛,且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和灰份含量低。由于鲜浮萍含水量很高(89%~91%),且生长在污水中,可能会有某些寄生虫或细菌,不宜直接饲喂禽畜,必须经过相应的加工。在鱼类养殖特别是草鱼养殖过程中也要注意鱼病的防治。3.浮萍的人工培殖方法。浮萍生长在水体的表面,晚秋形成冬芽沉入水底越冬,生长水温20-30℃,可进行鱼塘培育,也可进行专池培育。浮萍池面积最好为300~600m2,形状为长方形,水深1.3~1.7m,池底最好有6-10cm的污泥作为肥源。池塘消毒经过7-10天,待pH值接近7时,就可施放底肥。每100m2水面先施有机肥50-70kg,作为底肥,施肥方法可用堆放也可泼洒,堆放法肥效较慢而持久,一般需3天,投放萍种较为适宜,而泼洒法肥效快,一般只需几个小时即可移入萍种。肥料施好后移入浮萍种5-10kg,以后每隔3-4天每100m2施用人畜粪尿5-10kg,或100m2施用0.2kg尿素加0.1kg磷肥。7~10天后即可捞取,每次捞取的量一般为总量的30%左右。4.浮萍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为“四大家鱼”之首,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是养殖结构调整中重点扩大养殖的对象,鱼种特别是大规格的鱼种的需求量很大。实验表明:利用浮萍不仅能培育出规格大而整齐的草鱼鱼种,而且在草鱼成鱼的养殖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5.利用浮萍养殖草鱼时要注意鱼病的防治,特别是草鱼“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和出血病的防治,这是草鱼养殖中最常见的几种鱼病,在草鱼的生长旺季易发生和流行,并可能多病并发,引起鱼的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采用生石灰,鱼康,大蒜,大黄,马尾松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即可达到防治以上草鱼四病的目的。
江为民,向静,肖光明[5](2006)在《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的发病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办法,作者按常规生理生化反应与啄统鉴定法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和中西药结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表现为急性,主要症状是肠道和实质器官出血;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和毒性酶类是病鳖致死的主要原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采用水体消毒,中西药结合内服,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周燚[6](2006)在《苏云金芽胞杆菌AHL内酯酶功能及其抗魔芋软腐病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苏云金芽胞杆菌AHL内酯酶的抗病功能和其本身在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的调控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AHL内酯酶的抗病活性检测 通过对苏云金芽胞杆菌不同菌株的抗病活性进行检测,发现各菌株之间对大白菜软腐病菌SCG1的致病性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从抗病活性较高菌株H38和H42中克隆aiiA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的AHL内酯酶也能较强抑制大白菜软腐病菌SCG1的致病作用。另外,对这种蛋白的潜在防治对象进行调查时发现植物病原细菌中除了黄单胞杆菌中AHL信号较弱外,其余菌株均有较强的AHL信号存在;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中没有检测到AHL信号分子。 2 抗病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的田间应用 利用抗病工程菌株BMB686和BMB3439于2003年、2004年及2005年连续3年对魔芋新区与老区进行灌根防治试验,同时以化学农药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抗病工程菌株在老区的相对防效可达32—40%,在新区的相对防效可达40—45%;化学农药在魔芋软腐病发病盛期的最高相对防效只有50%左右,绝大部分化学农药的相对防效为40%或更低。 3 aiiA基因的改造及转化花魔芋 依据魔芋的密码子偏爱性改造aiiA基因,构建转化花魔芋的双元载体,利用优化的花魔芋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转化花魔芋,潮霉素标记的合适筛选压前期为22.5mg/L,后期为37.5mg/L,抗性苗经PCR检测确定该基因已成功转化到花魔芋中。 4 AHL内酯酶在苏云金芽胞杆菌中的调控功能研究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以下生理现象与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有关:1)在LB培养基中,提高AHL内酯酶的表达量会缩短细菌的代时;当在LB培养基中添加体积比为2%或4%的乙醇时,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代时会随着AHL内酯酶的表达量提高而大大延长。2)在37℃培养时,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与苏云金芽胞杆菌黑色素的产量呈正相关。3)在swarming评价盘中于28℃恒温保湿条件下培养48h后,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与细菌的swarming能力呈负相关。4)AHL内酯酶的表达水
张福顺,陈斌云,陈四福[7](2003)在《池塘主养草鱼三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在南昌县水科所的池塘中进行 ,设置标准池塘三口 ,每口面积 0 .6 6 7ha分别将 90 :10、80 :2 0、70 :30草鱼主养模式的鱼种放入池塘 ,采用颗粒配合饲料。经过 7个月的试验 ,结果是 80 :2 0的池塘起水鲜鱼 8345 .6kg、饵料系数 1.5 ,90∶10的池塘起水鲜鱼 72 4 5 .5kg、饵料系数 1.8,70 :30的池塘起水鲜鱼 7974 .7kg、饵料系数 1.7,80 :2 0的养殖模式要比 90 :10和 70 :30的养殖模式好。
张福顺,陈斌云,陈四福[8](2003)在《主养草鱼三种模式的对比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吴礼龙,邓昉[9](2003)在《含氯消毒剂》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含氯消毒剂的特点、作用机理、种类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含氯消毒剂可用于防治多种水产养殖病害,同时,还具有调节水质、降解亚硝酸盐等水体中有害物质及增氧等功效,且用量小,成本低,是渔业生产中一类十分理想的消毒剂。
朱乐飞[10](2002)在《20%龙克菌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效果试验研究》文中指出 近年来,浙江省乐清市连作晚稻、单季中稻细条病连续大流行.年发病均在几万公顷以上,1997年达到1.4万公顷,占当年晚稻总面积近70%,而主导防治药剂20%叶青双由于连续多年使用,约效明显下降,已很难控制大发生年份的细条病,白叶估病流行,而一些铜制剂防效不显着,且易产生药害,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20%龙克菌悬浮剂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化工厂新研制开发出来的防治水稻细条病、白叶枯病的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作者与全站人员一起于1998~1999年对该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研究和大区示范,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汇总如下:
二、杀菌王防治细菌性鱼病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菌王防治细菌性鱼病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花椒病害的研究进展 |
1.2.1 花椒真菌性病害 |
1.2.2 花椒植原体和病毒病害 |
1.2.3 花椒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
1.3 植物细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1.3.1 病原细菌的化学防治 |
1.3.2 病原细菌的生物防治 |
1.4 芸香科细菌病害防治研究 |
1.4.1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 |
1.4.2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 |
1.5 细菌病害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
1.6 病原细菌转录组研究进展 |
1.7 假单胞病原细菌的研究 |
1.7.1 栖稻假单胞菌的研究 |
1.7.2 黄褐假单胞菌的研究 |
1.8 植物病原的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
1.8.1 常见病原的耐药机制 |
1.8.2 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竹叶花椒细菌性果实黑腐病及叶斑病病原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2 标准菌株 |
2.2.1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病害田间调查、病害症状观察 |
2.3.2 病原细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
2.3.3 分离物的接种验证 |
2.3.4 病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 |
2.3.5 Biolog鉴定 |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病害调查结果 |
2.4.2 病害症状 |
2.4.3 病原物分离纯化 |
2.4.4 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 |
2.4.5 致病分离物生理生化鉴定 |
2.4.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7 P.oryzihabitans和P.fulva致病性测试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 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的分子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供试材料与菌株 |
3.1.3 菌株的活化培养 |
3.2 PCR检测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3.2.2 DNA质量检测 |
3.2.3 引物设计与优化 |
3.2.4 引物的特异性检验 |
3.2.5 引物灵敏性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6 果实中病原菌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3.2 引物设计和特异性检测 |
3.3.3 引物灵敏性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
3.3.4 果实中病原菌的特异性检测 |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4 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菌杀菌剂筛选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仪器 |
4.1.2 供试菌株 |
4.1.3 供试杀菌剂 |
4.1.4 培养基选择 |
4.2 试验方法 |
4.2.1 病原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4.2.2 平板对峙法杀菌剂筛选 |
4.2.3 比浊法杀菌剂筛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长曲线测定 |
4.3.2 平板对峙筛选结果 |
4.3.3 比浊度法测定抑菌作用结果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1.4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网络资源数据库 |
5.2 试验方法 |
5.2.1 菌株培养 |
5.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5.2.3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及质检 |
5.2.4 上机测序 |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6 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 |
5.2.7 测序结果分析 |
5.2.8 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 |
5.2.9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样品RNA质量检测结果 |
5.3.2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
5.3.3 转录组测序的原始数据分析 |
5.3.4 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
5.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3.6 差异基因表达功能注释和GO富集分析 |
5.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3.8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 |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6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相关基因研究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菌株及材料 |
6.1.2 工具酶及试剂 |
6.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P.oryzihabitans菌株培养及提取基因组DNA |
6.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
6.2.3 目标基因的扩增 |
6.2.4 T-载体连接及转化验证 |
6.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6 转化后的Escherichia coli菌株耐药性检测 |
6.2.7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rpsJ和K07基因表达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rpsJ和K07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 |
6.3.2 TA链接转化及菌液PCR测序验证 |
6.3.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6.3.4 转化菌株对四霉素耐药性检测结果 |
6.3.5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K07和rpsJ基因表达结果 |
6.4 本章小结和讨论 |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名优锦鲤养殖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两种养殖模式的池塘条件 |
2.放养情况 |
3.日常管理 |
4.鱼病防治 |
二、试验结果 |
1.各种鱼类亩产 |
2.锦鲤的优劣 |
三、讨论与结论 |
(3)花生青枯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活性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生青枯病研究概况 |
1.1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
1.2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
1.3 花生青枯病防治 |
2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2.1 放线菌的拮抗机制 |
2.2 放线菌的生防应用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生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土样来源 |
1.2 培养基 |
2 实验方法 |
2.1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2.2 青枯病拮抗菌菌株的筛选 |
2.3 菌株A31的鉴定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
3.2 拮抗菌的筛选结果 |
3.3 菌株A31的鉴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菌株A31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拮抗物质性质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 |
2 实验方法 |
2.1 培养基组成对菌株A31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2.2 菌株A31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 影响菌株A31拮抗活性的因素 |
2.4 拮抗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
2.5 抗菌粗提物抑菌谱的测定 |
2.6 拮抗物质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培养基组成对菌株A31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
3.2 菌株A31的生长曲线 |
3.3 影响菌株A31拮抗活性的因素 |
3.4 拮抗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
3.5 菌株A31的抑菌谱 |
3.6 拮抗物质的特性研究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浮萍的营养成份及其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 浮萍的种类及生物学特征 |
1.1.1 芜萍(Wolffia arrhuza) |
1.1.2 稀脉浮萍(Lemna paucicostata) |
1.1.3 紫背浮萍(Spirideka polyrhiza) |
1.1.4 槐叶萍(Saluinia natans) |
1.1.5 满江红(Azolla ibricata) |
1.1.6 三叉浮萍(Lemna trisulca) |
1.2 利用浮萍养鱼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浮萍的营养成份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浮萍的人工培育及其在草鱼鱼种培育中的应用 |
3.1 浮萍的人工培育 |
3.1.1 浮萍培养池的选择 |
3.1.2 浮萍培养池的清理与准备 |
3.1.3 底肥施放及萍种投放 |
3.1.4 浮萍培育的日常管理 |
3.2 利用浮萍培育草鱼鱼种 |
3.2.1 鱼种池的选择 |
3.2.2 鱼种池清整 |
3.2.3 注水、施基肥与萍种投放 |
3.2.4 鱼种的放养 |
3.2.5 施肥管理 |
3.3 浮萍在草鱼鱼种培育中的应用 |
3.3.1 鱼种的放养 |
3.3.2 鱼种的生产 |
3.3.3 人工培育浮萍 |
3.3.4 成本与效益 |
4. 浮萍在草鱼成鱼养殖中的应用 |
4.1 成鱼池的选择与池塘条件 |
4.2 鱼池的清整与消毒 |
4.2.1 鱼池清整 |
4.2.2 鱼池消毒与施肥 |
4.3 鱼种 |
4.3.1 鱼种的来源与要求 |
4.3.2 鱼种的体质 |
4.3.3 鱼种的放养 |
4.4 浮萍投放与追肥 |
4.4.1 浮萍放养 |
4.4.2 施追肥 |
4.5 鱼池管理 |
4.6 浮萍在草鱼成鱼养殖中的应用 |
4.6.1 鱼种的放养 |
4.6.2 成鱼的生产情况 |
4.6.3 人工培育浮萍 |
4.6.4 成本与效益 |
4.7 黑麦草与苏丹草在草鱼成鱼养殖中的应用 |
4.7.1 鱼种放养 |
4.7.2 成鱼生产 |
4.7.3 成本与效益 |
4.8 成鱼养殖实例分析 |
5. 浮萍养生产中鱼病的防治 |
5.1 浮萍养鱼时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 |
5.1.1 细菌性出血病 |
5.1.2 烂鳃病 |
5.1.3 肠炎病 |
5.1.4 赤皮病 |
5.2 其它几种病害的防治 |
5.2.1 草鱼绦虫病 |
5.2.2 小瓜虫病 |
6. 小结 |
6.1 浮萍含有丰富的草鱼所需要的营养成份 |
6.1.1 浮萍可以作为草鱼的蛋白质饲料 |
6.1.2 浮萍的钙、磷含量可满足草鱼的需要 |
6.1.3 浮萍是草鱼适口性更好的天然饲料 |
6.1.4 浮萍含丰富的天然色素 |
6.2 利用浮萍养殖草鱼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6.2.1 浮萍养鱼可降低饲料成本 |
6.2.2 浮萍养鱼可降低劳力成本 |
6.2.3 可获得高产优质的鱼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
6.3 利用浮萍养殖草鱼时要利用综合措施进行鱼病防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苏云金芽胞杆菌AHL内酯酶功能及其抗魔芋软腐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细菌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
1.1.1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
1.1.3 革兰氏阳性细菌中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
1.1.4 感知细菌种间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 |
1.1.5 细菌群体感应调节系统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
1.2 AHL信号分子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
1.2.1 降解 AHL信号分子的内酯酶 |
1.2.2 降解 AHL信号分子的酰胺酶 |
1.2.3 AHL信号分子的其它降解方式 |
1.3 魔芋软腐病 |
1.3.1 魔芋概述 |
1.3.2 魔芋用途 |
1.3.3 魔芋软腐病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与质粒 |
3.1.2 PCR引物 |
3.1.3 培养基 |
3.1.4 试剂 |
3.1.5 各种抽提液 |
3.1.6 仪器 |
3.1.7 供试植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核酸水平操作 |
3.2.2 重组质粒的转化 |
3.2.3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快检 |
3.2.4 蛋白的SDS-PAGE |
3.2.5 aiiA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3.2.6 aiiA基因突变菌株的筛选 |
3.2.7 苏云金芽胞杆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3.2.8 苏云金芽胞杆菌黑色素测定 |
3.2.9 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乙醇耐受性测定 |
3.2.10 细菌代时的计算 |
3.2.11 苏云金芽胞杆菌Swarming motility测定 |
3.2.12 细菌AHL内酯酶活性测定 |
3.2.13 软腐病菌致病性测定 |
3.2.14 试验地选择与小区设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AHL内酯酶的抗病功能 |
4.1.1 苏云金芽胞杆菌抗病活性的检测 |
4.1.2 aii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4.1.3 大肠杆菌表达AHL内酯酶的活性检测 |
4.1.4 真菌与细菌中AHL信号分子的检测 |
4.1.5 抗病工程菌BMB686对魔芋软腐病的防效 |
4.1.6 抗病工程菌BMB3439对魔芋软腐病的防效 |
4.2 aiiA基因转化魔芋研究 |
4.2.1 花魔芋愈伤组织形成与植株再生条件研究 |
4.2.2 农杆菌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3 农杆菌介导的魔芋转化系统 |
4.3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AHL内酯酶的功能 |
4.3.1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AHL内酯酶不同表达水平菌株的构建 |
4.3.2 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耐受乙醇的影响 |
4.3.3 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对苏云金芽胞杆菌黑色素产量的影响 |
4.3.4 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群游的影响 |
4.3.5 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6 AHL内酯酶的表达水平对aiiA两侧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4.4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AI-2信号分子的检测 |
4.4.1 AI-2信号分子合成酶的检测与克隆 |
4.4.2 AI-2信号分子的检测 |
5 讨论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8)主养草鱼三种模式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池塘条件 |
1.2 放养前准备 |
1.3 鱼种放养 |
1.4 饲料 |
2 日常管理 |
2.1 投饲 |
2.2 施肥 |
2.3 巡塘 |
2.4 加水增氧 |
2.5 鱼病防治 |
3 试验结果 |
3.1 试验产量 |
3.2 经济效益 |
4 小结与讨论 |
(9)含氯消毒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氯消毒剂的特点及作用原理 |
1.1 特点 |
1.2 作用原理与影响因素 |
1.3 主要问题与注意事项 |
2 常用含氯消毒剂 |
2.1 漂白粉类 |
2.2 二氧化氯 |
2.3 三氯异氰尿酸和二氯异氰尿酸钠 |
2.4 复合含氯消毒剂 |
2.5 二氯海英与溴氯海英 |
3 含氯消毒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
3.1 预防性消毒 |
3.2 防治细菌性疾病 |
3.3 对病毒性疾病的作用 |
四、杀菌王防治细菌性鱼病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D]. 刘忠玄.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2]名优锦鲤养殖模式探讨[J]. 谢敏,李绍明,曾国清. 科学养鱼, 2015(12)
- [3]花生青枯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及活性产物的研究[D]. 孙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4]浮萍的营养成份及其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D]. 姚茂桂.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5]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及防治研究[J]. 江为民,向静,肖光明. 内陆水产, 2006(12)
- [6]苏云金芽胞杆菌AHL内酯酶功能及其抗魔芋软腐病研究[D]. 周燚.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7]池塘主养草鱼三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J]. 张福顺,陈斌云,陈四福. 江西水产科技, 2003(03)
- [8]主养草鱼三种模式的对比试验[J]. 张福顺,陈斌云,陈四福. 淡水渔业, 2003(04)
- [9]含氯消毒剂[J]. 吴礼龙,邓昉. 中国兽药杂志, 2003(01)
- [10]20%龙克菌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效果试验研究[J]. 朱乐飞. 中国稻米,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