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论文文献综述)
刘希星[1](2020)在《装饰性榫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式家具的灵魂之一,正是精湛的榫卯工艺成就了整个博大精深的中式家具文化体系,更是中国最早的设计语言之一;理性与感性并存;正是这种低调内敛的设计语言在这个张扬仍不失怀旧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设计灵感。榫卯,作为一种文化构造,既关乎传统,也关乎中国本土当下的设计语言。作为中国人的造物法则,它既可以表现为局部的、细小的构造节点,也可以表现为一系列的、繁复精妙的结构组合。本课题意在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家具的设计方法及现代的新型装饰材料相结合,利用榫卯结构特有的装饰性效果实现力学结构与装饰美感的融合,探讨装饰性榫卯如何在现代家具设计中更好的创新运用,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装饰性榫卯所蕴藏的人文精神,美学价值等。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际调研来发现装饰性榫卯结构的再设计所面临的许多实际性的问题;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将从如何通过结构造型的简化使榫卯结构更好的适应机械化的高效生产,如何将传统结构与新型材料完美结合等方面来做装饰性榫卯的创新设计。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文献参考和设计实践等方式来探讨装饰性榫卯结构力学结构的合理性,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科学性,以及装饰性榫卯结构可利用的广泛性。基于上述理论研究,通过对适用人群的调查分析,基于调查结果以新中产阶级为消费者主体。装饰性榫卯在现代家具中的运用方式主要有将用新型材料表现传统结构形式、赋予传统榫卯新的造型、简化榫卯结构来实现模块化设计这三种;来分别完成三套完整的家具设计方案作为课题的最终呈现。通过对榫卯的创新设计挖掘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也可让现代设计具有更高的人文艺术内涵从而提升产品本身的设计附加值。
李嘉雯[2](2020)在《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苏州藏书澄泥石砚雕历史悠久,是中国工艺美术砚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藏书澄泥石雕在当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除砚雕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苏州藏书澄泥石砚雕与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一直存在着混淆,始终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伴随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进而导致苏州藏书澄泥石雕面临着极大的生存考验。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在对藏书澄泥石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轨迹追根溯源后,对苏州藏书澄泥石砚进行了正名。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澄泥石雕的当代兴起与发展变化进行了调研梳理,为后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数据。最后,本文就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希望藏书澄泥石雕的未来发展更好。
郭玉雯[3](2012)在《现代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形式研究》文中认为椅类家具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重要的家具之一,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类生活空间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椅类家具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同时椅类家具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大,椅类家具与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人重视了。现代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与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形式是现代椅类家具空间构成形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上,空间构成是联系内外空间构成形式的重要手段;在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形式上,形态形式、材质形式、结构形式和色彩形式是现代椅类家具内部和外部空间构成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椅类家具内部结构空间可以明确识别空间,可以利用组织空间,还可以建立情调、创造气氛;现代椅类家具内外空间形式可以通过形态的延伸、结构的相依、材质的呼应和色彩的调和相联系。现代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形式与内部结构空间形式存在彼此融合、相互提升的关系。
唐开军[4](2004)在《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研究》文中提出家具足人类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从远古走向今天,就象人类生活的另一种诠释,演绎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几千年以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绚丽多彩的现代家具,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工艺技术、造型设计、结构、色彩,还是风格特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 本研究应用归纳和对比的方法,对古今中外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我国现阶段如何应用普通材料来开发现代中式家具提供某一种理论基础或开发途径。其无论是在改善居住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珍贵树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还是在保持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特色的延续性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家具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政教思想、建筑形制、社会现状三大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家具风格与其它艺术风格一样具有主题鲜明、统一性、普通性三大特征。 3、家具的风格特征与装饰形式是多样化的,装饰图案从动物到植物、从自然形态到人为形态的题材及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工具、武器等均有应用。 4、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家具风格均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其总的发展过程呈一定的规律,即“简——繁——简”的重复,从而推动家具艺术水平呈螺旋式上升。 5、家具风格的形成除了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外,还是相互联系的,各家具风格间相互借鉴发展。 6、现代中式家具不仅应具有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民族特色,而且应是集最新科技、绿色、人文的复合体。 7、现代中式家具的开发设计首先应树立“民族化产品”的消费意识和观念,然后再从借鉴中外传统造型要素,形成新时期的民族化符号特征;对传统结构进行时代化改进;广泛应用现代材料和高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构思。
方海[5](2003)在《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文中研究表明 2.7美国的现代家具设计先驱 美国在建国早期,在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的传播流行方面都多少会比欧洲晚上一个节拍,又都能随后跟上,并创造出不少惊人成绩。到了19世纪末,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各种交流方式发展更新,使得欧洲出现的几平所有艺术思潮、设计动向都能在同一时期传到美国,两个大陆在文化上从此得以同步发展。在现代建筑、现代设计运
二、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性榫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装饰性榫卯结构工艺研究现状 |
1.2.2 榫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
1.2.3 装饰性榫卯在现代家具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深入挖掘传统榫卯结构中的美学价值 |
1.3.2 为榫卯结构在现代家具的装饰性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
1.3.3 促进现代家具中结构与装饰元素的有机统一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课题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2 装饰性榫卯的发展和基本特征 |
2.1 装饰性榫卯的发展概况 |
2.1.1 装饰性榫卯结构的起源与发展 |
2.1.2 装饰性榫卯的概念 |
2.1.3 装饰性榫卯在现代的发展 |
2.2 装饰性榫卯的基本特征 |
2.2.1 结构的隐匿性到开放性 |
2.2.2 运用的广泛性 |
2.2.3 力学的合理性 |
2.2.4 连接方式的创造性 |
2.3 装饰性榫卯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
2.3.1 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 |
2.3.2 虚实结合中的平衡 |
2.3.3 文秀内敛的艺术风格 |
3 设计思路 |
3.1 设计元素分析 |
3.1.1 造型元素 |
3.1.2 结构元素 |
3.2 运用装饰性榫卯的设计原则 |
3.2.1 结构的安全性 |
3.2.2 艺术的传承性 |
3.2.3 加工方式的高效性 |
3.3 装饰性榫卯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
3.3.1 改变传统的榫卯造型 |
3.3.2 简化内部结构 |
3.3.3 运用开放性的榫卯装饰 |
3.3.4 新材料表现传统的结构形式 |
3.3.5 实现可拆装的模块化设计 |
4 设计实践 |
4.1 设计前期分析 |
4.1.1 市场分析 |
4.1.2 消费者分析 |
4.1.3 材料分析 |
4.1.4 加工工艺分析 |
4.2 设计方案 |
4.2.1 设计构思框架 |
4.2.2 方案一: 用新型材料表现传统榫卯结构的茶室家具设计 |
4.2.3 方案二: 基于传统燕尾榫造型创新的书房家具设计 |
4.2.4 方案三: 榫卯结构模块化的书房家具 |
4.3 产品实物图 |
5 设计总结与展望 |
5.1 设计总结 |
5.2 设计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设计过程及实物图 |
附录B: 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古典文献类 |
2.2 当代着作及期刊论文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检索法 |
3.2 案例分析法 |
3.3 田野调查法 |
3.4 统计法 |
第一章 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的历史背景 |
1.1 澄泥石砚溯源 |
1.1.1 澄泥石砚生成的自然环境 |
1.1.2 澄泥石砚发展的社会基础 |
1.1.3 澄泥石砚的工艺基础 |
1.2. 澄泥石砚的正名 |
1.2.1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相混的原因 |
1.2.2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的差异 |
1.2.3 苏州藏书澄泥石砚与澄泥砚的鉴别方法 |
1.3 澄泥石砚的发展历史与地位 |
1.4 澄泥石砚和澄泥石雕的关系 |
第二章 澄泥石雕的当代兴起 |
2.1 当代澄泥石雕的品种及其艺术语言 |
2.1.1 砚雕类 |
2.1.2 其他文房器具类 |
2.1.3 澄泥石壶类 |
2.1.4 澄泥石摆件类 |
2.2 当代澄泥石雕兴起的缘由 |
2.2.1 改革开放促进砚雕技艺复苏 |
2.2.2 日本收藏热的推动 |
2.2.3 海派雕刻艺术影响 |
2.2.4 宜兴紫砂的兴起 |
2.2.5 文房文化的勃兴 |
2.3 藏书澄泥石雕与金山石雕的关系 |
第三章 当代苏州澄泥石雕发展状况 |
3.1 生产经营的模式演变及分布 |
3.1.1 解放初期 |
3.1.2 改革开放后 |
3.1.3 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 |
3.2 新石雕工具的引进 |
3.2.1 传统雕刻的工具 |
3.2.2 电动机器的广泛使用 |
3.2.3 数控雕刻技术的引进 |
3.3 现主要传承人及传承方式 |
3.3.1 师徒与家族传承 |
3.3.2 非遗条件下的社会传承 |
3.4 市场发展现状 |
3.4.1 拍卖市场 |
3.4.2 投资市场 |
3.5 现藏书澄泥石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5.1 传承后继乏人 |
3.5.2 雕刻原石资源匮乏 |
3.5.3 急功近利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对当代澄泥石雕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
4.1 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的保护价值分析 |
4.1.1 文化及艺术价值 |
4.1.2 收藏与经济价值 |
4.2 大环境下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
4.2.1 打开封闭格局强化交流 |
4.2.2 尊重原创不断创新 |
4.2.3 实施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
4.2.4 保证传承根基 |
4.2.5 保护经典记忆的纯粹性 |
4.3 国际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
4.3.1 保持文化自觉意识 |
4.3.2 保持文化自信心 |
4.3.3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与时代发展相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3)现代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现代椅类家具的界定 |
1.5.2 家具空间构成形式的概念 |
2 现代椅类家具分类与现代椅类家具空间形式 |
2.1 现代椅类家具的分类 |
2.2 现代椅类家具空间与形式 |
2.2.1 现代椅类家具内部结构空间与形式 |
2.2.2 现代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与形式 |
3 现代椅类家具的内部空间构成形式 |
3.1 现代椅类家具形态的设计空间构成形式 |
3.1.1 一围椅类家具空间形式 |
3.1.2 二围椅类家具空间形式 |
3.1.3 三围椅类家具空间形式 |
3.1.4 四围椅类家具空间形式 |
3.2 现代椅类家具结构的设计空间构成形式 |
3.2.1 以板和框承重的梁板结构体 |
3.2.2 框架式结构 |
3.2.3 填充式结构 |
3.2.4 整体塑形式结构 |
3.3 现代椅类家具材料的设计空间构成形式 |
3.3.1 现代椅类家具的单种材质空间构成形式 |
3.3.2 现代椅类家具的多种材质空间构成形式 |
3.4 椅类家具色彩的设计空间构成形式 |
3.4.1 椅类家具常用色彩 |
3.4.2 现代椅类家具常用色彩空间构成形式 |
4 现代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构成形式 |
4.1 美感化形态形式 |
4.2 多元化结构形式 |
4.3 人性化材质形式 |
4.4 点睛化色彩形式 |
5 现代椅类家具内外空间构成形式的关系与作用 |
5.1 现代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形式与内部结构空间形式的关系 |
5.1.1 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形式与内部结构形式的彼此融合 |
5.1.2 椅类家具外部环境空间形式与内部结构形式的相互提升 |
5.2 现代椅类家具内外空间构成形式的联系方法 |
5.2.1 形态的延伸 |
5.2.2 结构的相依 |
5.2.3 材质的呼应 |
5.2.4 色彩的调和 |
5.3 现代椅类家具空间在不同外部空间的心理感受 |
5.4 现代椅类家具空间构成形式对外部环境空间构成形式的作用 |
5.4.1 明确识别空间 |
5.4.2 利用组织空间 |
5.4.3 建立情调、创造气氛 |
6 椅类家具设计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6.1 椅类家具形态的设计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6.2 椅类家具材料的设计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6.3 椅类家具色彩的设计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6.4 椅类家具结构的设计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6.5 椅类家具设计与环境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4)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架构 |
1.2.2 研究假设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理论基础 |
2.1 家具风格的理论思考 |
2.1.1 关于艺术起源的各种理论 |
2.1.1.1 模仿学说 |
2.1.1.2 劳动学说 |
2.1.1.3 游戏学说 |
2.1.1.4 巫术学说 |
2.1.2 家具风格的起源 |
2.1.2.1 风格的含意 |
2.1.2.2 家具风格的构成 |
2.1.2.3 家具风格的特征 |
2.1.2.4 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传统家具风格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挖掘和整理中外不同时期家具风格特征 |
2.2.1.1 对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细腻分析透彻 |
2.2.1.2 对外国古典家具重复性研究多、且多仅限于形式 |
2.2.2 借鉴应用研究 |
3 国外古代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3.1 埃及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3.1.1 埃及家具风格的形成 |
3.1.1.1 政教思想 |
3.1.1.2 陵墓与神庙 |
3.1.1.3 建筑 |
3.1.2 埃及家具的风格特征 |
3.1.2.1 埃及家具的结构 |
3.1.2.2 埃及家具的材料 |
3.1.2.3 埃及家具的装饰 |
3.1.3 埃及家具的形式 |
3.1.4 小结 |
3.2 希腊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3.2.1 希腊家具风格的形成 |
3.2.1.1 自然环境 |
3.2.1.2 建筑 |
3.2.1.3 瓶画 |
3.2.2 希腊家具风格的特征 |
3.2.2.1 希腊家具的材料 |
3.2.2.2 家具的装饰 |
3.2.3 希腊家具的形式 |
3.2.4 小结 |
3.3 罗马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3.3.1 罗马家具风格的形成 |
3.3.1.1 青铜家具的出现 |
3.3.1.2 建筑与大理石家具 |
3.3.1.3 宗教 |
3.3.2 罗马家具风格的特征 |
3.3.2.1 罗马家具的用材 |
3.3.2.2 罗马家具的装饰 |
3.3.3 罗马家具的形式 |
3.3.4 小结 |
4 欧洲中世纪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4.1 拜占庭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4.1.1 拜占庭家具风格的形成 |
4.1.1.1 政教思想 |
4.1.1.2 建筑 |
4.1.2 拜占庭家具风格的特征 |
4.1.2.1 家具的结构与用材 |
4.1.2.2 家具的装饰 |
4.1.3 家具的形式 |
4.2 仿罗马式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4.2.1 仿罗马式家具风格的形成 |
4.2.2 仿罗马式家具风格的特征 |
4.2.3 家具的形式 |
4.3 哥特式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4.3.1 哥特式家具风格的形成 |
4.3.1.1 建筑 |
4.3.1.2 宗教 |
4.3.2 哥特式家具风格的特征 |
4.3.2.1 早期哥特式家具 |
4.3.2.2 后期哥特式家具 |
4.3.2.3 家具的用材 |
4.3.2.4 家具的装饰 |
4.3.3 家具的形式 |
4.4 小结 |
5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5.1 文艺复兴家具风格的形成 |
5.1.1 理性与科学思想的萌芽 |
5.1.2 建筑 |
5.2 文艺复兴时期家具风格的特征 |
5.2.1 文艺复兴早期 |
5.2.2 文艺复兴中期 |
5.2.3 文艺复兴后期 |
5.2.4 家具装饰图案 |
5.3 家具的形式 |
5.4 文艺复兴时期家具风格的传播 |
5.4.1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形成 |
5.4.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形成 |
5.4.3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形成 |
5.5 小结 |
6 巴洛克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6.1 巴洛克家具风格的形成 |
6.1.1 宗教斗争和奢侈生活 |
6.1.2 建筑 |
6.2 巴洛克家具风格的特征 |
6.2.1 巴洛克家具的构成特征 |
6.2.2 巴洛克家具的装饰 |
6.3 巴洛克家具风格的传播 |
6.3.1 法国巴洛克家具风格形成 |
6.3.1.1 用材 |
6.3.1.2 装饰 |
6.3.1.3 家具形式 |
6.3.2 英国巴洛克家具风格形成 |
6.3.2.1 查理二世时期 |
6.3.2.2 威廉.玛利时期家具 |
6.3.2.3 安妮女王时期家具 |
6.3.3 意大利巴克家具风格形成 |
6.4 小结 |
7 洛可可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 |
7.1 洛可可家具风格的形成 |
7.1.1 政治的民主化 |
7.1.2 建筑府邸形制与装饰 |
7.2 洛可可家具风格的特征 |
7.3 洛可可家具风格的传播 |
7.3.1 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 |
7.3.2 英国洛可可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 |
7.3.3 意大利和西班牙洛可可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 |
7.3.4 美国殖民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 |
7.4 小结 |
8 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的形成 |
8.1 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的形成 |
8.1.1 启蒙运动的思想 |
8.1.2 考古 |
8.1.3 建筑理论 |
8.2 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的特征 |
8.3 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的传播 |
8.3.1 法国新古典时期家具 |
8.3.1.1 路易十六式家具 |
8.3.1.2 法国执政内阁时期家具 |
8.3.1.3 法国帝政式家具 |
8.3.1.4 拜德米亚时期家具 |
8.3.2 英国新古典时期家具风格的形成 |
8.3.2.1 亚当式 |
8.3.2.2 赫巴怀特式 |
8.3.2.3 谢拉顿式 |
8.3.2.4 英国摄政式 |
8.3.2.5 维多利亚式 |
8.3.3 美国新古典主义时期家具 |
8.3.3.1 美国联帮时期家具 |
8.3.3.2 邓肯.怀夫式(美国仿帝政式)家具 |
8.4 小结 |
9 中国家具鼎盛时期风格的形成过程 |
9.1 明代家具风格的形成 |
9.1.1 社会背景 |
9.1.2 住宅 |
9.1.3 园林 |
9.1.4 海外贸易 |
9.1.5 家具书籍的出现 |
9.2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 |
9.2.1 造型简炼 以线为主 |
9.2.2 做工精细 结构严谨 |
9.2.3 装饰手法丰富多样 |
9.2.4 用材讲究 质地优美 |
9.3 明代家具的类型 |
9.4 清代家具的形成 |
9.5 清代家具的风格征 |
9.5.1 造型凝重 形式多样 |
9.5.2 装饰形式丰富 |
9.5.3 选材考究 技艺精湛 |
9.5.4 地域特色 风格鲜明 |
9.5.5 吸收外来文化 融汇中西方艺术 |
9.6 清代家具的类型 |
9.7 小结 |
10 现代风格家具的形成过程 |
10.1 反传统运动时期 |
10.1.1 曲木家具的出现 |
10.1.2 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家具 |
10.1.3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 |
10.2 功能主义萌发时期 |
10.2.1 现代主义的形成及理论 |
10.2.2 包豪斯时期的家具 |
10.3 功能主义发展与成熟时期 |
10.3.1 现代主义在家具中的体现 |
10.3.1.1 设计观念的更新 |
10.3.1.2 造型及装饰的“机器美学”观 |
10.3.1.3 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及自动化 |
10.3.1.4 设计更为理性 走向科学化 |
10.3.2 战后北欧现代家具的发展 |
10.3.3 新材料与新风格 |
10.3.3.1 国际风格的兴起 |
10.3.3.2 有机形现代主义家具 |
10.3.3.3 新现代主义家具 |
10.3.3.4 “宇宙时代”风格 |
10.3.3.5 新材料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
10.3.3.6 普普(POP)设计风格时期家具 |
10.3.3.7 欧普艺术风格的家具设计 |
10.3.3.8 幻觉艺术风格的家具设计 |
10.3.4 新的变化与发展 |
10.4 小结 |
11 后现代风格家具的形成过程 |
11.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含义 |
11.2 后现代家具的特征 |
11.3 后现代家具的代表风格 |
11.3.1 孟菲斯 |
11.3.2 新现代主义与高科技风格 |
11.3.3 手工艺复兴 |
11.3.4 多元化风格并存时期 |
11.4 小结 |
12 现代中式家具及其发展趋势 |
12.1 现代中式家具的含义 |
12.2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是开发现代中式家具的必要条件 |
12.2.1 熟知传统文化 挖掘设计要素 |
12.2.2 提升民族意识 转变消费观念 |
12.2.3 摒弃拿来主义 着眼未来市场 |
12.2.4 集中技术优势 开发国货精品 |
12.3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是开发现代中式家具的重要途径 |
12.3.1 借鉴传统造型要素 形成新时期中式家具的符号特征 |
12.3.2 传统结构的时代化 |
12.3.3 传统装饰要素的简洁化 |
12.3.4 劣材优用 |
12.4 应用高新技术是开发现代中式家具的重要手段 |
12.4.1 生产过程管理的数字化、程序化 |
12.4.2 建立虚拟化设计与制造系统 |
12.5 现代中式家具产品案例分析 |
12.5.1 “龙珠”系列产品 |
12.5.2 “古币”系列产品 |
12.5.3 “古汉”系列产品 |
12.5.4 “古汉”系列产品 |
13 分析与讨论 |
13.1 家具风格的形成因素具有一致性 |
13.1.1 政教思想 |
13.1.2 建筑形制 |
13.1.3 社会现状 |
13.2 风格特征与装饰形式呈多样化 |
13.3 家具的装饰特征呈规律性变化 |
13.4 各类风格的家具均具有共同性 |
13.5 各类风格家具相互借鉴发展 |
14 结论 |
14.1 关于家具风格 |
14.2 关于现代中式家具 |
1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14.4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性榫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D]. 刘希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当代苏州藏书澄泥石雕生成与发展研究[D]. 李嘉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3]现代椅类家具的空间构成形式研究[D]. 郭玉雯.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10)
- [4]家具风格的形成过程研究[D]. 唐开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5]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四)[J]. 方海.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