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图案(论文文献综述)
杨娜[1](2021)在《元青花瓷植物纹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青花瓷初创就有显着的成就,瓷器装饰已改素色的瓷面,变得华丽甚至是过于浓重。尤其是植物纹的装饰效果,满密而又层次分明,对明清青花瓷装饰有着铺垫作用。本文从元青花瓷植物纹装饰瓷器的形式与语境上解析植物纹构成的成因与规则。分析元青花的成因、题材类型与表现特征,元代文人画对青花瓷植物纹的影响,伊斯兰艺术在元青花中所起到作用。综上,元青花植物纹样在题材上有对传统纹样的继承,并在发展中有独特的创新。瓷绘风格与绘画并行发展,写实与工艺结合。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内化到具有装饰规律的瓷器中,为元青花植物纹的装饰提供可观赏的装饰骨架。
黄菊[2](2021)在《中国花鸟画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中国花鸟画是如何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产生影响的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于中国花鸟画以及陶瓷“花鸟纹饰”发展历程的梳理,比较在不同时期里两者的发展程度与艺术特点;随后,阐明论证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对于前期陶瓷花鸟纹饰的传承与发展;最后,采用花鸟画与青花瓷“花鸟纹饰”图例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中国花鸟画在绘画思想、绘画题材、笔墨意趣及画面意境等方面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的影响以及可能性的影响。
王鹤松[3](2020)在《元代储酒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特殊时代,元代储酒器种类、材质繁多,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以元代储酒器作为研究对象,将元代储酒器的出土实物及元代壁画中涉及储酒器的内容,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本文结构是:首先介绍了选题的对象、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其次是根据元代储酒器的材质,分析其用途上的差别;然后,对元代储酒器的纹饰、图案进行归类,据此阐释其独特艺术特色;最后分析元代储酒器的文化因素,总结元代流行的几种酒类,以及不同阶级饮酒习俗的差异,并从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族草原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元代储酒器的文化因素,进而阐述酒文化在元朝社会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程婷[4](2019)在《元青花梅瓶造型与纹饰的美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千年的历史,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丽一页,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梅瓶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几种重要器型之一。目前国内对元青花梅瓶这一器型的造型和纹饰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元青花瓷器整体的纹饰或当中某一种纹饰的研究,或者是单独对元青花梅瓶的造型研究,并未从元青花梅瓶的造型与纹饰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因此,文章结合元代这一时代背景,从当代的视角分析元代青花梅瓶的技艺发展、时代背景,总结元代青花梅瓶烧制中造型上有别于前代的一些创新、主题纹饰选择的倾向和纹饰的几大类别。通过对比宋、明、清三代梅瓶造型,可知元青花梅瓶在继承宋代梅瓶造型基础上又偏离宋代的传统,形成了新的造型,而且其风格特点对后面的设计、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造型的分类以及影响造型的因素探讨,得知元代青花瓷梅瓶在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影响下,造就了其独特的造型特征,蒙古族嗜酒与豪爽的特性,造就了元代青花瓷梅瓶的雄健浑厚。本文分析归纳了元青花梅瓶上纹饰的种类,并把影响纹饰的因素归因为文人书画的摹仿、宗教元素的融入、人物故事的风行,可知元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中青花梅瓶在纹饰上呈现出多元复杂的艺术特色。通过对造型和纹饰的整体分析最终尝试性地归纳元青花梅瓶的审美意趣——大气沉着、蓝白崇尚、君子和合。希望能从造型和纹饰的角度,对元代青花瓷梅瓶艺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可参考性意见及依据。
刘辉[5](2019)在《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提出陶瓷枕的发明,与我国陶瓷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陶瓷枕的出现,是我国悠久枕物习俗与深厚陶瓷文化之结晶。陶瓷枕历经唐五代的发展,至宋元达到繁盛,明清则几近衰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元时期是陶瓷枕由弱到兴、再由盛至衰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以出土材料为基础,对宋元陶瓷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学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首先简述了我国枕物习俗和枕具出现的大概历程,并将我国枕具大致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其中陶瓷枕属于考古发现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枕具,兼具硬质枕易于保存和软质枕可塑性强的优点。继而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相关概念,并对宋元陶瓷枕的研究简史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学术目的和文章框架。第二章为类型与编年研究。本章首先将宋元陶瓷枕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继而在各种釉色品种下进行分型。其中,高温釉包括白、青、青白和黑等釉色,低温釉则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等。每个釉色品种之下,又根据枕面正投影形状和枕体的异同分为诸型,再依据枕面和枕体的组合关系、装饰的差异,另进行亚型和式别的划分。在类型学框架之下,以考古出土材料为基础,通过对陶瓷枕本体及其伴出遗存广泛、细致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陶瓷枕的年代,进而建立了宋元陶瓷枕的编年序列。第三章为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研究。本章以宋元陶瓷枕的类型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等,将宋元时期烧造陶瓷枕的窑场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七个区域,南方地区则包括四个区域。在此体系之下,对每个窑场的陶瓷枕类型、产品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和总结。第四章为发展与演变研究。本章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将北方地区陶瓷枕分为五期八段,南方地区则包括四期六段,并对北方、南方地区各期陶瓷枕的类型、装饰和产地等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每期的变化。继而将宋元陶瓷枕的总体发展与演变分为早中晚三期,即发展阶段(10世纪60年代至11世纪上半叶)、繁盛阶段(11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和式微阶段(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60年代)。第五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第一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成型和装烧工艺进行了研究,将成型工艺分为雕镶、模范和复合成型三大类,装烧工艺则以匣钵正烧和匣钵叠烧为主。第二节对宋元陶瓷枕的功能和用途进行了探讨,将其分为生活用枕和丧葬用枕两大类。生活用枕包括睡枕、脉枕和腕枕等功用,并重点探讨和明晰了脉枕和腕枕这两个一直以来颇具争议的功能;还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的使用时间、人群等。第三节对宋元陶瓷枕所见题字进行了分类总结,将其分为纪年类、姓氏名号类、诗词曲赋类、名言警句类和良言吉语类,主要考证了生产经营者姓氏名号类题字中窑戳出现的大致时间,并就其所体现的民窑生产模式进行了一些讨论。第四节对宋元陶瓷枕的源流问题进行了追溯和探析,以往学界多认为我国陶瓷枕出现于隋代,然就本文收集考古材料来看,陶枕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存在;该节还初步分析了宋元陶瓷枕由盛转衰,甚至在明代趋于销声匿迹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语。本章重点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及主要收获,并指出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刘敏[6](2019)在《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陶瓷史上,“空白期”指明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具体年代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相关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以往考古发现不足、未见官窑纪年款瓷器,致使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一阶段的瓷业面貌认识不清,故称“空白期”或“黑暗期”。随着近些年与空白期瓷业有关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和实物展览逐渐增多,促成了当下对空白期瓷器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本文综合运用艺术学、考古学和文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以考古出土和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空白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永宣和成化青花瓷的比较,进行了瓷器风格的深入探究。旨在解决空白期青花瓷的风格及断代问题,明确空白期在明代早中期瓷器风格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探究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瓷器遗存进行考古学层面的分析,初步判断其形成过程和具体年代,接下来对其中的青花瓷进行风格上的比较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器形、纹饰、青花画法等。第二部分以国内外博物馆所藏空白期青花瓷为研究对象,对于一些以大罐和梅瓶为代表的馆藏空白期青花瓷具有至正型风格的现象,提出了明代空白期民窑生产了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的假设性命题,并围绕何为仿至正型风格和空白期民窑是否烧造了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等问题进行探究,以检验该命题是否成立。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本文最后还就两个与空白期瓷器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分别是空白期“官搭民烧”和纪年青花瓷制作年代的问题。
陈景虹[7](2019)在《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文中提出经唐至元,景德镇窑业蓬勃发展,瓷质酒具的演变亦阪上走丸。以往,学者对唐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已经成绩斐然,但对于该时期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分析相对薄弱。本文对已发表的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尤其是景德镇瓷质酒具的发展演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论述了经唐至元各时间段内,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的发展概况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作了限定。第一章为经唐至元酒文化研究述评。对经唐至元间酿酒工艺,饮酒风俗,以及饮食坐姿、阶层差异等关联因素进行了概述。总结出唐宋元间,酒质日臻上升,尚酒风俗日盛,以及南宋后期至元代,蒸馏酒技术得以发展、普及的过程。为后面文章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将唐、宋、元三个时间段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的类型与特征进行梳理。每个阶段以储酒具、盛酒具、斟酒具、饮酒具四种主要功能作为瓷质酒具的分类标准,以器型作为分型标准。第三章对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揭示了景德镇瓷质酒具与外来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纹样,以及本土同类型不同材质器具造型的交流与融合。瓷质酒具在吸收这类器具的造型、纹样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成型、烧制方法,以及当时国人的审美意向,进行了适当的扬弃。第四章是以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演变规律来讨论蒸馏酒的出现时代。首先对各类型瓷质酒具的演变历程进行逐一梳理,认为景德镇瓷质酒具以南宋后期为节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小趋精倾向,应是南宋后期至元蒸馏酒普及的印证。其次是相关问题的探讨,厘清经唐至元间,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茶具分离的轨迹。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局限与不足。
孙宇琦[8](2019)在《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成功烧造标志着元代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与革新。就现状而言,海外收藏元代青花瓷器数目众多,因此,海外元代青花瓷器的整理和统计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域分布为界,从海外馆藏元代青花瓷器(器形较完整者)和出土元代青花残片两方面着手,对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进行统计与整理,全文共附近500张图片资料以供参考。经统计,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中,器形较完整者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及亚洲各大博物馆中,且精致型的数量分别为:欧洲58件,美洲41件,亚洲168件。海外出土元代青花瓷器残片则主要依据元代海外贸易路线,分布于南亚、东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等地,其中以印度德里图格鲁克宫遗址、日本冲绳县、印度尼西亚特鲁乌兰、毗邻也门红海海域的沉船和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残片资料最具代表性。此外,本文还对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装饰及铭文款识等特征进行了探究与分析。综合来看,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在器形、纹饰等方面与国内藏元代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均体现出多民族时期的元朝所具有的文化多元性,且海外藏精致型元代青花瓷器数目众多,这与元代青花瓷器作为元代贸易商品广销海外密切相关,为元代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因此,对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极具参考价值。
何其乐[9](2018)在《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绘瓷器。其装饰性强,既有中国传统国画风格,又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广阔的文化视野,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瑰宝”。自1952年美国波普博士《伊斯坦布尔的一组十四世纪中国青花瓷器》一书面世起,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论文或论着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是,目前专门论及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的却微乎其微。本文以工业设计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遗址遗物、古今文献以及博物馆藏品为依据,紧扣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这一主题,多角度、深层次地论证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造型设计、装饰设计和纹饰设计等关键问题。在论证这些关键问题时,首先将设计理念与工艺技术,文化视野结合起来,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艺术的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科学研究,着重考证了陶瓷材料、色彩、制作方式等工艺技术以及国画、版画、元曲、织绣、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之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其次深入揭示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与伊斯兰民族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促进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和民族精神。全文既谈装饰设计,又谈装饰设计背后鲜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本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能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古陶瓷研究以及古陶瓷收藏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亚旭[10](2018)在《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研究》文中认为明代(1368—1643)先后有十六位皇帝在位执政,历经二百七十六年。青花瓷是明代当时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它始于元代,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发展,明代青花瓷无疑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的景德镇也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有其独特的风格,纹样内容丰富,有神异纹、动植物纹、宗教文化纹饰等等。研究早期永宣青花瓷器纹样的学者众多,学术成果丰富,但对于明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的研究甚少,尤其是明晚期青花瓷器是被大多数出版物所忽略的一部分,故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明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研究上,以作为学术补充研究。本论文通过对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的整理、分类,将明代毎个时期的纹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结合实践经验对每个时期的纹饰特点深入分析,提出笔者自己的论点。笔者在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明代青花瓷器的窑址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同时深入古玩市场全面学习和上手明代青花瓷器实物,并入手了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官窑瓷片。为更深入的研究学习,笔者赴上海学习古陶瓷修复技艺,通过对古陶瓷的修复来进一步研究本课题。
二、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图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图案(论文提纲范文)
(1)元青花瓷植物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2 元?花植物纹成因、题材与表现特征 |
2.1 元?花瓷植物纹饰形成溯源 |
2.1.1 元代疆土扩张对元?花的影响 |
2.1.2 “海上丝绸之路”对元?花的影响 |
2.1.3 素色瓷到瓷绘的转型期 |
2.2 元?花植物纹类型特征 |
2.2.1 运用广泛的各种花卉纹 |
2.2.2 具有象征意义的松竹梅纹 |
2.2.3 元?花瓷辅助植物纹类型 |
2.2.4 “S”型植物纹——卷草纹与缠枝纹的关联性 |
2.3 具有写实风格的元?花植物纹 |
2.3.1 葡萄纹表现形式 |
2.3.2 ??纹表现形式 |
2.3.3 葫芦纹表现形式 |
3 元代文人画对?花瓷植物纹的影响分析 |
3.1 元?花植物纹的文人工笔画元素 |
3.1.1 元?花植物纹线条表现 |
3.1.2 元?花植物纹的水墨与设色表现 |
3.2 元代绘画对瓷绘的影响 |
3.2.1 元?花瓷绘植物纹的画势 |
3.2.2 元代绘画对?花植物纹题材的影响 |
3.2.3 元代社会与元?花的发展 |
4 伊斯兰艺术对元?花植物纹的影响 |
4.1 伊斯兰艺术装饰性特征 |
4.1.1 伊斯兰的几何图案 |
4.1.2 伊斯兰的植物纹 |
4.2 元?花植物纹的伊斯兰图案的构成 |
4.2.1 元?花植物纹满密的形式特点 |
4.2.2 元?花植物纹的“画面分割”式构图 |
4.3 元?花植物纹的伊斯兰元素 |
4.3.1 “元?花植物纹的S”型图案构成 |
4.3.2 元?花植物纹的几何型图案构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花鸟画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花鸟画与陶瓷“花鸟纹饰”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比较 |
2.1 花鸟画发展脉络 |
2.1.1 唐之前的花鸟画 |
2.1.2 隋唐至五代的花鸟画 |
2.1.3 两宋至元代的花鸟画 |
2.1.4 明代的花鸟画 |
2.2 陶瓷“花鸟纹饰”的发展脉络 |
2.2.1 史前至秦汉的陶瓷花鸟纹饰 |
2.2.2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花鸟纹饰 |
2.2.3 唐宋的陶瓷花鸟纹饰 |
2.2.4 元明的陶瓷花鸟纹饰 |
2.3 明以前花鸟画与陶瓷“花鸟纹饰”发展脉络的对比小结 |
3 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对前期陶瓷“花鸟纹饰”的继承发展 |
3.1 产生影响的时代背景因素 |
3.1.1 青花瓷器制造技艺的成熟 |
3.1.2 青花瓷器符合统治者及社会主流的审美倾向 |
3.1.3 青花瓷器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
3.2 纹饰布局的传承 |
3.3 装饰纹样的传承 |
4 花鸟画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的影响 |
4.1 绘画思想的指导 |
4.1.1 “传神”论与谢赫“六法”理论 |
4.1.2 “粉饰大化,文明天下” |
4.1.3 文人画绘画思想 |
4.2 绘画题材样式的影响 |
4.2.1 折枝花卉题材样式 |
4.2.2 “松竹梅三友图”、“梅兰竹菊四君子”类隐逸题材 |
4.2.3 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 |
4.3 笔墨意趣的表现 |
4.3.1 工笔花鸟形态 |
4.3.2 小写意形态 |
4.3.3 大写意形态 |
4.3.4 笔墨意趣的表现 |
4.4 画面意境的传达 |
4.4.1 市民审美趣味 |
4.4.2 文人审美趣味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元代储酒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对象及意义 |
(二)论文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1.综合着作 |
2.相关文章 |
(1)期刊文章 |
(2)硕博学位论文 |
一、元代储酒器的考古发现 |
(一)元代储酒器实物资料及出土情况 |
(二)元代储酒具墓葬壁画资料 |
(三)元代储酒具石板壁画资料 |
二、元代储酒器类型 |
(一)酒瓶 |
(二)酒壶 |
(三)仿古酒器 |
(四)酒罐 |
(五)酒瓮 |
三、元代储酒器的材质 |
(一)金属类 |
(二)陶瓷类 |
(三)其他材质 |
四、储酒器纹饰分析 |
(一)植物纹样 |
(二)动物纹样 |
(三)文字纹 |
(四)人物纹 |
(五)其他纹饰 |
五、元代储酒器文化因素分析 |
(一)元代流行的四种酒类 |
1.马奶酒 |
2.葡萄酒 |
3.阿剌吉酒 |
4.配制酒 |
(二)饮酒习俗 |
1.宫廷皇室饮酒 |
2.士人饮酒 |
3.民间饮酒 |
4.僧侣饮酒 |
(三)元代储酒器文化因素分析 |
1.中原传统文化因素 |
2.伊斯兰文化因素 |
3.草原游牧文化因素 |
结语 |
附录 元代储酒器的重要发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元青花梅瓶造型与纹饰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相关专着 |
1.2.2 论述元代青花瓷梅瓶的相关文献资料 |
1.2.3 元代青花瓷梅瓶的实物资料 |
1.3 研究思路与方案 |
2 元代青花梅瓶概述 |
2.1 元代青花梅瓶的发展历程 |
2.2 元代青花梅瓶的发展背景 |
2.2.1 陶瓷烧造技术与制作工艺的发展 |
2.2.2 市井文学的兴盛 |
2.2.3 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
3 元代青花梅瓶的造型研究 |
3.1 造型风格与特征 |
3.2 元代青花梅瓶造型与宋、明、清时代的区别 |
3.3 影响造型风格的因素 |
3.3.1 实用功能 |
3.3.2 审美取向 |
4 元代青花梅瓶的纹饰研究 |
4.1 纹饰分类 |
4.1.1 植物纹 |
4.1.2 动物纹 |
4.1.3 人物纹 |
4.1.4 其他辅助纹样 |
4.2 影响纹样的因素 |
4.2.1 文人书画的摹仿 |
4.2.2 宗教元素的融入 |
4.2.3 人物故事的风行 |
5 元代青花梅瓶造型与纹饰的审美意趣 |
5.1 大气沉着 |
5.2 蓝白崇尚 |
5.3 君子和合 |
6 元代青花梅瓶造型、纹饰的传承与创新 |
6.1 元代青花梅瓶对宋代原有风格的延续与改变 |
6.2 元代青花梅瓶造型、纹饰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主要馆藏元青花梅瓶器统计整理 |
附录:本人发表论文 |
(5)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简史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类型与编年 |
第一节 高温釉枕 |
一、白釉 |
二、青釉 |
三、青白釉 |
四、黑釉 |
五、绞釉 |
第二节 低温釉枕 |
一、单色釉 |
二、多色釉 |
第三章 窑场分布与产品特点 |
第一节 北方地区 |
一、Ⅰ区 |
二、Ⅱ区 |
三、Ⅲ区 |
四、Ⅳ区 |
五、Ⅴ区 |
六、Ⅵ区 |
七、Ⅶ区 |
第二节 南方地区 |
一、Ⅰ区 |
二、Ⅱ区 |
三、Ⅲ区 |
四、Ⅳ区 |
第四章 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北方地区 |
一、第一期(960~1022 年) |
二、第二期(1022~1063 年) |
三、第三期(1063~1149 年) |
四、第四期(1149~1259 年) |
五、第五期(1260~1368 年) |
第二节 南方地区 |
二、第二期(1063~1162 年) |
三、第三期(1162~1279 年) |
四、第四期(1279~1368 年) |
第三节 总体分期 |
一、早期(发展阶段) |
二、中期(繁盛阶段) |
三、晚期(式微阶段) |
第五章 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成型与装烧工艺 |
一、成型工艺 |
二、装烧工艺 |
第二节 功能和使用 |
一、功能和用途 |
二、使用时间与使用人群 |
第三节 题字及其内涵 |
一、题字分类 |
二、关于“民窑”生产模式的思考 |
第四节 源头与流向 |
一、隋代以前 |
二、唐五代时期 |
三、宋元时期 |
四、明清时期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
第二章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空白期青花瓷 |
第一节 相关考古发现及认识 |
第二节 器形与纹饰 |
第三节 青花画法与青料 |
小结 |
第三章 空白期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 |
第一节 何为仿至正型风格 |
第二节 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的烧制者 |
第三节 仿至正型风格青花瓷出现的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
第一节 官用瓷器与官搭民烧 |
第二节 对空白期纪年青花瓷的认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国内外博物馆藏明代空白期青花瓷 |
附表二:明代空白期纪年款瓷器 |
附表三:关于明代空白期瓷器的文献记载 |
致谢 |
(7)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经唐至元酒文化 |
第一节 酿酒工艺 |
一、唐代酿酒工艺 |
二、宋代酿酒工艺 |
三、元代酿酒工艺 |
四、小结 |
第二节 饮酒风俗 |
一、唐代饮酒风俗 |
二、宋代饮酒风俗 |
三、元代饮酒风俗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影响饮酒的因素 |
一、饮食坐姿 |
二、阶层差异 |
三、小结 |
第二章 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第一节 唐代景德镇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节 、元代景德镇窑主要瓷质酒具品种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三章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纹样的交流与融合 |
一、瓷质酒具与外来造型的交流 |
二、瓷质酒具与外来金属器纹样的融合 |
三、小结 |
第二节 其他材质器具影响 |
一、漆器 |
二、青铜器 |
三、小结 |
第四章 以景德镇瓷质酒具考证蒸馏酒的出现时代 |
第一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演变 |
一、储酒具 |
二、盛酒具 |
三、斟酒具 |
四、饮酒具 |
五、小结 |
第二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食具对比 |
一、储酒具与储食具 |
二、饮酒具与进食具 |
三、小结 |
第三节 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与茶具对比 |
一、盛酒具与盛茶具 |
二、斟酒具与斟茶具 |
三、饮酒具与饮茶具 |
四、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其必要性 |
二、研究范畴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研究的历史脉络 |
一、元代青花瓷器的发现 |
二、元代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三、元代青花瓷器相关问题的分类研究 |
(一)元代青花瓷器创烧的原因和性质 |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分期 |
(三)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问题 |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海外传播情况及输出原因 |
第三章 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概况 |
一、学界对元代青花瓷器的大抵分类 |
(一)至正型与延佑型 |
(二)伊朗型与菲律宾型 |
二、本文对元代青花瓷器的初步分类 |
三、元代青花瓷器的海外收藏情况(按已发表统计) |
(一)海外藏精致型元代青花瓷器(器形较完整者) |
(二)海外藏粗放型元代青花瓷器 |
(三)海外出土元代青花瓷器残片 |
四、小结 |
第四章 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艺术 |
一、器形丰富多样 |
二、多种创新器形 |
(一)方形小口扁壶 |
(二)高足杯、碗 |
(三)器座 |
(四)舍利塔形器 |
(五)八方形器 |
(六)盘盏 |
三、大件器物增多 |
第五章 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 |
一、内涵丰富 |
(一)人物 |
(二)动物 |
(三)植物 |
(四)场景 |
二、布局严谨 |
三、组合巧妙 |
第六章 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铭款 |
一、后刻、墨书铭款 |
(一)后刻铭款 |
(二)墨书铭款 |
二、釉下铭款 |
(一)以胎泥书写铭款 |
(二)以青料书写铭款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私人收藏元代青花瓷器图例 |
致谢 |
(9)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依据 |
1.1.1 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散存情况的基本了解 |
1.1.2 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综合价值的科学评估 |
1.1.3 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的实践经验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发展历史概要 |
2.1 青花瓷的起源 |
2.2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
2.2.1 元朝政府对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端重视 |
2.2.2 “二元配方法”的发明 |
2.2.3 磁州窑釉下黑彩技术的引入 |
2.2.4 中国与伊斯兰诸国之间的经贸交流空前发展 |
3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
3.1 原料制备 |
3.1.1 胎料的制备 |
3.1.2 釉料的制备 |
3.2 成型技法 |
3.2.1 阴模印坯成型法 |
3.2.2 阳模印坯成型法 |
3.3 施釉技术 |
3.3.1 琢器施釉技术 |
3.3.2 圆器施釉技术 |
3.4 烧炼工艺 |
3.4.1 装匣 |
3.4.2 满窑 |
3.4.3 烧窑 |
4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造型设计 |
4.1 器形品种 |
4.2 功能分类 |
4.3 形体风格 |
4.4 造型设计 |
5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装饰设计 |
5.1 钴料运用 |
5.2 色彩效果 |
5.3 构图方式 |
5.4 彩绘艺术 |
6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设计与文化渊源 |
6.1 常见纹饰的设计与文化渊源 |
6.1.1 牡丹纹 |
6.1.2 菊花纹 |
6.1.3 莲花纹 |
6.1.4 龙纹 |
6.1.5 凤纹 |
6.1.6 鱼纹 |
6.2 特异纹饰的设计与文化渊源 |
6.2.1 栀子花纹 |
6.2.2 云肩纹 |
6.2.3 玉马纹 |
6.2.4 莲池鸳鸯纹 |
6.2.5 雁衔芦纹 |
6.2.6 元曲故事纹 |
7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的艺术成就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动因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关于研究对象时间的限定 |
第四节 已完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简介 |
第二章 宗教文化对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内容的影响 |
第一节 明代皇家与道教的关系 |
第二节 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
第三节 佛教艺术元素的体现 |
第四节 思索与小结 |
第三章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上的神异纹 |
第一节 气韵生动、张牙舞爪的龙纹 |
第二节 端庄典雅、丰润华贵的凤纹 |
第三节 沉静深邃、青白幽蓝的麒麟纹 |
第四章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上的动物纹 |
第一节 喜庆吉祥、俯仰跳跃的狮纹 |
第二节 延年益寿、飞遁离俗的鹤纹 |
第三节 美轮美奂、悠然戏水的鸳鸯纹 |
第四节 鳞光闪闪、悠然自得的鱼纹 |
第五章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上的植物纹 |
第一节 国色天香、雍和富贵的牡丹纹 |
第二节 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荷莲纹 |
第三节 清素淡雅、高风亮节的松竹梅纹 |
第六章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上的人物纹 |
第一节 手舞足蹈、妙趣横生的婴戏图 |
第二节 意韵悠悠、风仪玉立的仕女图 |
第三节 闲云野鹤、超脱世俗的高士图 |
第七章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的鉴赏与修复 |
第一节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图案的艺术分析 |
第二节 古陶瓷的修复工艺研究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古陶瓷修复技艺研究》 |
附件二:《欧洲瓷器考察报告》 |
附件三:《景德镇与北京、上海各大博物馆考察报告》 |
附件四:明代中晚期官窑和民窑常见图案表格 |
四、高安窖藏青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图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元青花瓷植物纹饰研究[D]. 杨娜.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8)
- [2]中国花鸟画对明代青花瓷“花鸟纹饰”的影响研究[D]. 黄菊.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3]元代储酒器研究[D]. 王鹤松.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元青花梅瓶造型与纹饰的美学研究[D]. 程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5]宋元陶瓷枕的考古学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19(10)
- [6]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探究[D]. 刘敏.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7]经唐至元景德镇瓷质酒具的研究[D]. 陈景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8]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研究[D]. 孙宇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9]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装饰设计之研究[D]. 何其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10]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纹样研究[D]. 张亚旭.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