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臀肌挛缩症的康复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王均玉,刘广会,郭玲,宋梦歌,何海军[1](2021)在《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2诊治的72例髂胫束挛缩症,37例采用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5例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指标包括疼痛VA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内收活动度)、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结果 72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治疗期间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皮肤感觉异常改变、髋外侧肌群无力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髋关节屈曲活动度、髋关节内收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易操作、微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单宇宙,颜连启,卢志华,朱磊[2](2020)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微创手术则创伤小、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该术式根据挛缩组织的位置在股骨大转子顶点周围作两小切口,经切口使用刮匙将皮下筋膜与挛缩组织钝性分离,形成一个大小足够的人工腔室,以置入整个关节镜器械;使用射频消融技术将臀肌挛缩带松解离断。该术式适用于Ⅰ级、Ⅱ级患者,而对于Ⅲ级患者或X线检查发现已有骨盆倾斜、骨盆变窄、变长,股骨颈干角增大等骨性改变的患者则慎用。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GMC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早、术后康复快及满意度高等优点。但该术式所伴随的并发症仍不可忽视,如血肿、坐骨神经损伤、外展肌肉无力、伤口感染及术后复发等。本文着重对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GMC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并发症等几个方面作综述。
朱晓曼,任玉香[3](2020)在《本体感觉训练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后康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后的护理中本体感觉训练对病人身康复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将我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后的11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一般常规康复锻炼;治疗组额外增加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的疼痛评分、平衡功能、髋关节活动度及满意度评分。[结果]经过3 d治疗后,两组病人各项量表评分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缓解病人疼痛、改善平衡功能、髋关节活动度及提高病人满意度,促进病人康复。
范银华[4](2020)在《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臀肌挛缩症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臀肌挛缩症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方法 :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臀肌挛缩症患儿中随机选择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参照组。在两组患儿接受手术后,对参照组患儿进行普通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康复训练组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然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治护效果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康复训练组患儿治护的优良率(95%)高于参照组患儿治护的优良率(77.5%),P<0.05;康复训练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7.5%)高于参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0%),P<0.05。结论 :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臀肌挛缩症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可有效地促进其康复,提高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王泽锦,黄德民,李翔,郭海华,王磊[5](2020)在《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52例(104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术,其中轻型19例、中型25例、重型8例。根据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和步态、并膝下蹲情况评定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术后臀肌挛缩量化评分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7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90%(优32例、良15例、可5例);术前及末次随访臀肌挛缩量化评分分别为(50.6±17.2)和(89.9±7.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早期摇摆步态2例、伤口积液1例,无感染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康复锻炼,短期疗效满意。
梁佳林,黎牧帆,柏传毅,刘瑞宇,王坤正,陈媛媛,党晓谦[6](2019)在《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7年3月共收治4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年龄1518岁,双侧34例,单侧6例。所有患者采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患髋关节内收状态下屈伸活动,当挛缩带滑过大转子时可用手触及紧张的挛缩带,在此部位进行局部麻醉。然后,术者在大转子上方1 cm处定位进针点,从后向前间断横行切割挛缩带,从而达到松解挛缩带的目的。调查患者术后外观满意度及功能满意度。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ROM)、髋关节日常生活评分(HOS-ADL)、髋关节运动评分(HOSsport)及临床疗效评分的差异。[结果]每侧病变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54±2.53) min。术后有2侧髋出现局部血肿,未见伤口感染、臀肌无力、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162个月,患者的ROM、HOS-ADL评分、HOS-sport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达到外观满意(100%),38例患者(95.00%)达到功能满意。[结论]微创小针刀松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
窦静,刘兰香,崔雨杰,琚绍静[7](2019)在《等速训练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儿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二组患儿依从性、患儿家属总满意度、住院所需时间和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90.00%vs.63.33%);患儿家属总满意度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60.00%);住院所需天数少于对照组(9.87±2.65)d vs.(13.65±1.68)d,(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康复护理不仅利于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促进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使其身体尽早恢复,更利于提高患者对本院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具有卓越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克萍,陈惠雅,董鸿雁[8](2019)在《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s contracture,GMC)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护理,观察组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康复指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及患者对工作坊康复训练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观察组平均随访(19.6±3.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7.3±4.3)个月。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工作坊康复训练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疗效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未发现重要的出血点,术后2例出现皮下血肿及皮下积液,经换药加压包扎后自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臀肌挛缩症关节镜松解术后采用工作坊康复训练能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关节功能。
孙伟,陈友燕,叶斌,谢伟,刘伟,李俊兵,孙宏伟[9](2019)在《成人臀肌挛缩症的并发症及临床康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成人臀肌挛缩症(AGMC)并发症的形成机制,为管控并发症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 000例成人臀肌挛缩症C1型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及其机制。结果①本组患者中1 000例不同程度出现大转子滑囊炎、臀部肌筋膜炎、腰背部肌筋膜炎等并发症,臀肌挛缩症叶氏微创与临床康复治疗6~8周后前述炎症消失。②本组患者中762例不同程度出现膝关节磨损性关节炎,168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髋关节磨损性关节炎,12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踝关节磨损性关节炎;臀肌挛缩症叶氏微创与临床康复治疗后关节炎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未出现,原有关节摩擦音继续存在但强度没有再持续加重。③本组患者中586例出现不同程度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脊柱侧弯;臀肌挛缩症叶氏微创与临床康复治疗6~10周后前述情况消失。④本组患者中3例出现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2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腰椎间盘突出。⑤本组患者中560例有心理抑郁倾向[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2.9±4.1)分],182例患者有心理抑郁[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21.4±2.6)分],6例患者有严重心理抑郁(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大于24分);臀肌挛缩症叶氏微创与临床康复治疗12~24周后心理抑郁消失。结论成人臀肌挛缩症的并发症可分为可逆性并发症和不可逆性并发症两大类。成人臀肌挛缩症的叶氏微创术与临床康复治疗可以治愈可逆性并发症;可以阻止或控制不可逆性并发症发展,但原有损害没有逆转修复。为减少和减轻臀肌挛缩症并发症的不可逆性伤害,成人臀肌挛缩症应尽早进行彻底手术与临床康复治疗。
杨超,周利武,张雷,陈烁,赵建宁[10](2017)在《臀肌筋膜挛缩症的外科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臀肌筋膜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GMC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患者,目前普遍认为一旦确诊GMC,应尽早手术治疗。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GMC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其大致分为开放式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两者虽各具优缺点,但针对不同的患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本文现对GMC的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二、臀肌挛缩症的康复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臀肌挛缩症的康复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应用于GMC治疗的发展史 |
二、GMC的分级分型 |
三、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适应证选择 |
四、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GMC的技术流程 |
(一)术前准备 |
(二)手术经过 |
(三)松解方法 |
(四)术后处理 |
五、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 |
(一)术后功能评分 |
(二)手术创伤及并发症 |
六、小结与展望 |
(3)本体感觉训练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后康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疼痛 |
1.3.2 平衡功能 |
1.3.3 满意度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
2.2 两组病人术后平衡功能比较 |
2.3 两组病人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病人术后满意情况比较(见表5) |
3 讨论 |
(4)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臀肌挛缩症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治护效果的分级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治护效果的对比 |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率的对比 |
3 讨论 |
(5)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康复锻炼 |
1.4 疗效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特点 |
3.2 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方法 |
3.3 关节镜五步法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 |
3.4 重型臀肌挛缩症的术式选择 |
(6)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7)等速训练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儿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干预和康复锻炼方法 |
1.2.1 对照组的护理和常规功能锻炼 |
1.2.1.1 手术前卧位大小便训练干预 |
1.2.1.2 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
1.2.1.3 饮食护理 |
1.2.1.4 功能锻炼 |
1.2.1.5 延续护理干预 |
1.2.2 观察组的护理和等速训练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方式 |
2 结果 |
2.1 二组患儿依从性比较 |
2.2 二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比较 |
2.3 二组患儿住院所需时间比较 |
2.4 二组治疗优良率的比较 |
3 讨论 |
(8)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典型类型 |
1.2.2 特殊类型 |
1.3 方法 |
1.3.1 手术方法 |
1.3.2 康复护理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功能锻炼达标率比较 |
2.3 两组对健康宣教满意度比较 |
2.4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
2.5 两组康复疗效优良率比较 |
3 讨论 |
(9)成人臀肌挛缩症的并发症及临床康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本组患者臀肌挛缩症临床资料 |
1.2.1 本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原发症状资料 |
1.2.2 本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并发症资料 |
1.2.2.1 并发无菌性炎症资料 |
1.2.2.2 并发关节磨损资料 |
1.2.2.3 并发假性畸形资料 |
1.2.2.4 并发心理问题资料 |
1.2.2.5 其他并发症资料 |
1.2.3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手术疗效评定 |
2.2 并发症评定 |
2.2.1 可逆性并发症评定 |
2.2.1.1 无菌性炎症并发症治疗评定结果 |
2.2.1.2 假性畸形并发症治疗评定结果 |
2.2.1.3 心理问题并发症治疗评定结果 |
2.2.2 不可逆性并发症评定 |
2.2.2.1 关节磨损并发症治疗评定结果 |
2.2.2.2 其他并发症治疗评定结果 |
3 讨 论 |
3.1 臀肌挛缩症的并发症优良治疗结果取决于臀肌挛缩症的彻底手术治疗 |
3.2 臀肌挛缩组织的高张力运动是导致高压力性损伤疾病的原因 |
3.3 医务人员对臀肌挛缩症的认识是控制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 |
(10)臀肌筋膜挛缩症的外科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GMC的病因 |
2 GMC的临床表现 |
3 GMC的分型与分度 |
3.1 2型3度区分法 |
3.2 贺式分型 |
3.3 刘氏分型 |
4 GMC的外科手术治疗 |
4.1 开放式手术 |
4.2 微创治疗 |
5 术后锻炼康复 |
6 小结与展望 |
四、臀肌挛缩症的康复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J]. 王均玉,刘广会,郭玲,宋梦歌,何海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06)
- [2]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进展[J]. 单宇宙,颜连启,卢志华,朱磊.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4)
- [3]本体感觉训练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后康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朱晓曼,任玉香. 循证护理, 2020(07)
- [4]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臀肌挛缩症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研究[J]. 范银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6)
- [5]关节镜下五步法臀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J]. 王泽锦,黄德民,李翔,郭海华,王磊.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01)
- [6]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评估[J]. 梁佳林,黎牧帆,柏传毅,刘瑞宇,王坤正,陈媛媛,党晓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1)
- [7]等速训练在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儿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窦静,刘兰香,崔雨杰,琚绍静.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05)
- [8]工作坊在臀肌挛缩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胡克萍,陈惠雅,董鸿雁.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5)
- [9]成人臀肌挛缩症的并发症及临床康复研究[J]. 孙伟,陈友燕,叶斌,谢伟,刘伟,李俊兵,孙宏伟. 中华全科医学, 2019(09)
- [10]臀肌筋膜挛缩症的外科手术治疗[J]. 杨超,周利武,张雷,陈烁,赵建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