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汇源、三峡联手建设大型柑橘产业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新华社[1](2021)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文中研究说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
王胜,屈阳,王琳,余娜,何佳晓[2](2021)在《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电商扶贫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贫困山区产品培育型、主体改造型、服务改善型、利益联结型四类电商扶贫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2020时代开展电商扶贫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推进电商扶贫产业基础高级化、农产品生产链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扶贫利益联结稳固化、网络交易市场规范化等深化电商扶贫工作的基本路径及对策建议。
朱玲利[3](2017)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融资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 ——基于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证据》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在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其中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的农户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尤其严重。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链中的农户有别于传统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额度大、期限长,但由于自身缺乏抵押担保很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相互合作,逐渐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为解决农户融资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本文首先对农业产业化、农户融资以及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农村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农业产业链融资理论等,为下文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走访调研,了解重庆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供给状况以及农户的融资现状,总结农户融资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说明需要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农户融资路径;接着,基于库区柑橘产业带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重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因素如何影响农户贷款难易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下文农户利用农业产业链融资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在前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农户融资需求特征提出农户利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可行路径及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基层的农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户加入合作社因素有助于农户获得贷款,解决农户融资困境可以考虑利用农业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合作关系。(3)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库区的优势产业更多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户产业链融资路径;随着库区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发展实力增强,可以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户产业链融资路径;随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为农户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条件,可以构建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户产业链融资路径。(4)保证农户产业链融资路径有效运行的建议:其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保证农业产业链条的稳定;其二,要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持久保障;其三,要完善农业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其四,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陈颖[4](2017)在《“万州红桔”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的农产品竞争不再只是农产品本身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了做大做强万州红桔产业,万州区通过诸多手段,如成立柑桔产业局和柑桔研究所,构建“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严格按照国家有机食品要求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大力宣传推介红桔品牌等等,取得了一些的效益,万州红桔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万州购销红桔的客商不断增多,红桔及其相关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当地农民的收入连年增长等。可是,在“万州红桔”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农户品牌意识薄弱成了最大阻碍,致使“万州红桔”这块金字招牌被弱化了,这无疑会造成万州红桔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削弱。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典型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万州红桔”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包括万州区红桔品牌建设基本情况和品牌建设的实践,对万州红桔品牌建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求对万州红桔品牌建设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从柑橘基地建设、科技投入、质量保证、加工储藏环节、营销环节、品牌推介、政府的综合化服务等涉及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万州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促进万州红桔品牌市场竞争力提高,为保证万州红桔品牌建设健康发展,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苑体强,王雪梅,何晓霞,陈丽娜[5](2015)在《差异化发展 一体化共赢——重庆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纪实》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5%和60%,"大城市带大农村",如何融入国家战略,立足特殊市情,实现跨越发展?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8%的山地丘陵,这样的农业如何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广大农民和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现代农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带头转型?
曾铃凌[6](2014)在《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传统柑橘种植大国和柑橘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柑橘产业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曾提出“在贫困山区搞柑橘能够解决脱贫问题,也是稳定政权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柑橘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经济效益、就业以及农村的生态环境。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产品,柑橘市场竞争变得空前激烈,使我国柑橘产业逐步进入一个开放的、全新的国际化竞争时代。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促进我国柑橘产业化发展,提高柑橘产业的竞争力,俨然成为当前我国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充分运用法学、产业学、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产品国际化的背景,对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首先,从基本概述入手,分析了柑橘产业整体的发展的基本概况,把握了柑橘产业现实发展情况,并阐明了柑橘产业的特殊性、柑橘鲜果和加工业(包括采后处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农业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同时还探讨了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柑橘大国”——美国的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分析与察,着重对全球最着名的柑橘供应商、合作社——美国“新奇士”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其对专利权、品种权等保护等展开介绍,分析与评价其中对于我国可借鉴的经验,为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供现实借鉴。再次,对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数次不同维度的访谈实证研究,根据实证调查的现状探究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接下来的完善建议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最后,依据上文的基础分析与实证调研,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提出从法律制度、政策指导、意识培养与其他配套完善措施等方面的路径选择建议。
苏延科[7](2011)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整合城乡一体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界定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和类型,实证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障碍因素,以此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布局,提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和行政体制创新与改革,进而从机制上破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要点的回顾与总结,形成对现代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和类型认识。2、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及其SWOT分析。以重庆市和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特定的研究区域,通过对重庆现代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其布局。3、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在明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现代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三个主要方面。4、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为案例,从规划理念、战略、路径、定位、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布局等方面,提供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的模型和范本,为科学合理地规划现代都市农业做出必要的路径选择和要素分析。5、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十地制度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分析,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具体设计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案。6、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行政体制研究。以重庆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认真分析重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设计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与具体框架。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破解机制研究。结合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改革三个实证性的创新研究,解决制约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障碍和瓶颈,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二、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本研究认为,重庆在农业资源、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国家和重庆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拥有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点带来的战略与历史机遇,以及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作为外部支撑。但也应看到,重庆面临山区基础条件、库区生态条件等自身情况的约束,一家一户分户经营的制约,结构矛盾凸显、发展方式粗放,非农产业膨胀对土地的侵占,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等劣势,以及周边趋同性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约束等威胁。2、现代都市农业与原有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都市农业的体系化生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加工比重大,集约化程度高,加之,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社会经济的交叉关联。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除一般障碍因素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农业规划不科学、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行政体制落后等制度与政策层面。本文以重庆市和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集中研究了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制度、农村行政体制三个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期从农业发展政策的宏观层面,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3、科学规划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实证案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思路及其布局。通过分析沙坪坝区现代农业发展现有基础,认为全区应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为契机,运用农业空间布局理论,构建缙云山麓精品农业观光线、中梁山绿色农业观光带、梁滩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长廊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线、条、块有机结合的区位布局结构(一线、一带、一河),从而建成服务于重庆都市区的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巴渝山水特色浓郁、生态景观优美、城乡一体、农民富裕的都市郊野生态农业公园和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区。只有规划科学,再佐之以政策、科技、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支撑,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够符合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4、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土地流动和集中是现代都市农业的核心,尤其是农业用地要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本文全面分析了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运用二维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并总结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通过研究表明,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农户私自流转土地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土地规模利用;流转改变土地用途,存在土地隐形市场;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矛盾纠纷突出;土地托管中心作用甚微,文件制度等执行力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推导出问题的生成机理,提出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激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合同管理,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推进村规建设,严格规范土地利用程序。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政力为主导的应用性问题。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终点,是在制度层面形成可操作方案和政策。本文提出政府应在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对策措施;并且从完善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新沙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5、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体制改革。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针对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结合其特点及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提出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及其框架。通过分析行政主导镇街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与之配套的村改居和加快”旧村改造,建设集中新居,同时开展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村区域重组,从制度层面研究市民化农民管理机制,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体系。设计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流程和模式。6、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看,无不与制度的健全息息相关。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如何解决好”农”字号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涉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本部分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破解机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有赖于成熟完整的农业政策保障,并且农业政策应具备法律和制度约束力,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随农业发展进程动态调整。三、论文的创新点现代都市农业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时间不长。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从影响现代都市农业的障碍分析入手,对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的模型和范式。在城镇化进程提速、都市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选择的前提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破解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并提供切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有可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基于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如何发展与重庆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本文也可能提供一些模式、路径的选择和创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归纳如下:1、现代农业发展是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诸多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影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亦多源于这些要素配置的错位和缺位。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把都市农业放在重庆市广泛的空间区位中加以研究,结合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我们发现,除了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之外,因循守旧的农业规划理念,不能适应快速扩充的都市农业发展用地要求的土地制度,以及迅速城镇化后农村旧有的行政体制,反而成为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在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下,从宏观政策层面入手,实证于特定区域的农业规划设计、土地制度创新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为破解这些制度政策层面的障碍提供可操作的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性。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特定区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比较利益的存在是驱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抑或是为了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是流转各方理性谈判交易的结果:即流转后双方都能获得比流转前更多的利益。而农村发展空间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驱动力。这种基于农户视角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外动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具有显着的区域特色。3、现代都市农业起源于城市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早期也称之为城郊农业。随着我过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转换过程之中,现代都市农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快速崛起的城市对农业功能性要求之一。适宜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其行政管理体制往往停留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集镇管理模式,而社会形态又具备了城市化的多种结构和功能。理顺和改革农村行政体制,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项目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论文的政策建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从实际可操作层面着手,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动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重庆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发展基础方面,要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信息的支撑力度。进一步稳定、完善各项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强化法制保障。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适时开展立法调研,修订出台农业投入、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等法规规章,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法规规章体系。通过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依托重庆市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抓好现代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要大力培育农业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新型农民和创业人才在农业人口中的比重,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整合全市级涉农信息资源,构建高效、实用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都市农业要形成稳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应逐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变股权试点,建立明晰完整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建立完善区县、乡镇、村级”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补偿、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2)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和模式,引导现代都市农业往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结构互补的产业链。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促进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和生产基地的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形成集聚,以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获得竞争力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模式,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原则,构建具备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根据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特点,重庆市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选择可归纳为:一、资源型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成为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加工集群。二、区位聚集型,是利用区域内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宜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农业集群。三、市场聚集型,是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效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围绕市场展开的产业集群。四、科技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科技研究院所的科研平台,完善的成果转换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延长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生产。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首先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以农产品加工、农场品贸易市场为建设重点,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其次要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鉴于农产品的功能的多样性,应尽可能提高其综合利用程度。再就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通过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产生出具备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中,要突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特色和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改善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利用该载体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需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集群内要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户和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生产状态加以改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市场效力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但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同样重要。政府涉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都市农业组织的形式,激活农业协会的作用。宏观层面上,更要做好农村行政体制的改革,营造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同步的社会管理模式。(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无论区位布局还是圈层理论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实践,都显示都市农业与城市在空间上交叉关联、密布可分的关系。现代农业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已基本形成共识,而都市农业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生态农业特征,更决定了它发展过程对良好生态环境依存互补关系。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整体状态比较脆弱,由于土地流转不充分,单一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耕地化肥施用量过多、十壤物理性质变差、工业和生活“三废”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重庆市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以水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施肥。各级农业、水务、环保、建设、经济发展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做得全领域覆盖。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通过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农技推广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要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只有解决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协调发展,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方面取得突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评价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
刘涛[8](2011)在《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对区域自然条件依赖较强的产业,一个地区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根据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效益,筛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方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有区域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增收的农业产业。一、主要目的意义本文针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生命周期不长、区域特色不明、空间结构不合理、市场波动大等问题,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归纳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区域优势农业选择依据、选择原则和选择方法,并用于分析重庆市各地区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特征,对筛选出的优势农业产业进行多方面评价,并研究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从而为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提出建议,同时也为类似地区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提供参考。二、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理论分析。借鉴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等提出的优势理论和学说,从不同视角及空间、时间维度探讨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在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益、产品质量与价格、产业规模与市场占有能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从产业束和空间角度,分析单个产业、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从历史和时间维视角,分析农业产业比较优势的演变,以及市场需求、设施条件、技术、生产成本与效益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2、农业优势产业内涵、特征分析。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业优势产业的概念,分析了农业优势产业的类型及判定标准。探讨了农业优势产业对特定资源和环境的选择性、产品的差异性、生产的低成本与高效率、产业的可成长性、产业的弱模仿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农业优势产业在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以及在增加区域农产品供给、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增加区域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农业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政府公共服务等因素及其影响机制。3、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方法体系建构研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体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等依据,明确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市场需求导向、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等原则,研究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应包括的优势测度、优势比较、优势评价、优势筛选程序,比选了农业优势产业生产效率优势、生产效益优势、生产规模优势、综合优势的测度方法,从农业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综合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评价体系,从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宏观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4、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研究。应用构建的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方法体系,对重庆农业优势产业进行了选择。从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市场竞争力分析了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光、温、水、土、气等分析了重庆农业发展资源禀赋,从交通、通讯、水利、技术、投资分析重庆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发展基础、支撑条件研究基础上,应用农业产业优势测度方法,对重庆主要粮油、蔬菜、水果、养殖业进行优势测度。按照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根据测度结果,进行了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5、重庆农业优势产业评价研究。在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基础上,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发展的可能性、市场需求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从气候、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方面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的生态适应性;从市场需求数量、需求质量、市场波动等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市场适应性;从资源约束、环境限制、市场需求、投资影响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的成长性;从土地产出效率、劳动产出效率、投资回报效率等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的效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的效益;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评价了农业优势产业风险。6、重庆农业优产业布局及调控研究。依据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和评价,研究了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落地及调控思路和措施。在分析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现状基础上,提出优化布局总体思路和优势粮油、蔬菜、水果、特产、养殖产业的布局方案,并相应分析了自然资源、土地、投资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规划引导、资金诱导、科研支持等方面研究了推进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空间优化布局、要素优化配置的调控思路和办法。三、主要研究结论1、农业产业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与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与价格、市场占有能力等方面,其比较优势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受市场需求、设施条件、技术、生产成本、效益等因素影响而动态变化,比较优势理论是农业优势产业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2、区域农业优势产业是一个地区内,经过努力而形成的具有相对较低要素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产业,是以独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条件、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特征的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具有产品的差异性、生产低成本与高效率性、产业可成长性和弱模仿性五大特征;其优势性的发展的培育受区域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业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政府公共服务等因素影响。3、农业优势产业选择应遵循市场需求导向、经济效益优先、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产业可成长性等原则,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程序应按农业优势产业测度、农业产业优势比较、农业产业优势评价、农业优势产业调控等环节进行。4、研究表明,重庆水稻生产的规模、效率优势和综合优势明显,重庆小麦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重庆玉米生产的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都不明显,重庆大豆生产的规模优势差、综合优势也不明显;重庆市蔬菜生产的规模优势不明显、但具有一定综合优势,重庆市瓜类生产的优势不明显、特别是规模优势较差,重庆马铃薯生产有很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及较高的规模优势和一定的效率优势;重庆柑桔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重庆梨和葡萄生产的比较优势不明显;重庆烤烟生产的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明显;重庆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明显,牛和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羊不具有比较优势,重庆的禽蛋和牛奶生产无优势,淡水鱼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5、优质水稻布局在綦江、巴南、南川、涪陵、江津、荣昌、大足、丰都、万州、忠县、秀山、长寿、垫江、梁平、开县、奉节16个区(县)的方山丘陵区、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山地区。马铃薯布局在万州、巫溪、巫山、云阳、开县、丰都、武隆、酉阳、秀山、城口、渝北、江津和綦江等13个区(县)海拔800m~1200m的山区。柑桔布局在江津、巴南、渝北、长寿、涪陵、丰都、万州、垫江、梁平、忠县、奉节、云阳、开县、巫山等14个区(县)海拔<400m、年均气温≥18℃、无霜期≥330天、基本无柑橘黄龙病、溃疡病和大实蝇等检疫性病虫害的优势地区。优质生猪布局在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梁平、垫江、长寿、巴南、江津、綦江、南川和涪陵、万州、忠县、开县、云阳、奉节、武隆、秀山等共计21个区(县)。6、布局调控思路和措施包括:①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规划调控;②利用各种资金,发挥财政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支持与诱导作用;③加强科研与开发,为农业优势产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保障;④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四、主要创新点1、重庆与其他地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上差异明显,选择适宜本地条件而又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产业,与其他地区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以提高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研究发现,除水稻等个别产品外,重庆市在总体上粮油生产优势较弱,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较强,应在保证水稻生产继续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重庆农业的总体竞争力。3、分析表明,重庆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区域,把最适宜的农业产业集中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优势产业带,可以突破土地零碎和不连片的限制,获得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五、政策建议1、围绕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各区县应围绕自己的农业优势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2、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实现区域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将农业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域发展,形成农业优势产业带、大型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3、集中优惠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支持力度。把各种补贴、奖励资金,有效地集中用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在农业保险、土地规模经营、农业融资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4、加强农业优势产业科研和推广,及时解决技术瓶颈。设立农业优势产业科研专项,为其研究开发专用和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优势产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六、进一步研究展望1、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制度创新需要进行专门研究。2、如何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进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曾云琦[9](2008)在《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果树之一。我国是柑橘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栽培橘树,薪火相传繁衍至今,柑橘栽培面积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有关柑橘类果树的生产与科研也一直都是果树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柑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柑橘栽培的历史和柑橘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柑橘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柑橘文化的产业化,提出了柑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应采用的方法等。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并定义了“柑橘人”。柑橘人是指对于柑橘事业的发展有贡献的人,包括栽种柑橘、从事柑橘加工工作、传播柑橘文化、进行柑橘科研的人等。2.定义了柑橘文化。柑橘文化是以柑橘为载体,人与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柑橘文化具有食用性、医用性、累积性、象征性、区域性、国际性、多层面性和抒情性等多元化的特点。3.在研究果树发展史的基础上探讨柑橘栽培的历史,以时间顺序,详细论述了柑橘的起源、历史时期的柑橘栽培、历史时期柑橘品种的类型及分布和柑橘的医用史等;以历史为主线,探讨了柑橘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以及柑橘文化在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得出柑橘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结论。4.通过对柑橘的食用性、医用性、利用性等方面的阐释,说明柑橘的实用性体现出柑橘文化的物质价值的多面性,提高了人们对柑橘的接受程度,从而促进柑橘产业一体化的发展。5.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的柑橘文学表现进行整理、归类,可以看出柑橘文化的文学表现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柑橘的各种文学表现对于柑橘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定义并阐释了柑橘产业及产业化,说明柑橘产业化是柑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价值的延伸,丰富了柑橘文化价值的含义。7.对柑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对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建立柑橘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柑橘博物馆、开展各种柑橘节等对柑橘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法。
张钟灵,文泽富[10](2007)在《重庆柑橘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柑橘产业具备良好的跨越发展基础.一是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品种占35%,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10:75:15,果实成熟期延长至次年5月下旬;二是建立柑橘无病毒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容器苗繁育能力1 000万株/年以上;三是建成标准化果园2.13×104 ha;四是建成加工处理能力80万吨的橙汁加工和商品化处理生产线,NFC 鲜橙汁填补亚洲空白.重庆柑橘产业在新的起点将立足产业优势,突出错位发展,始终贯彻"1234"战略思路,以橙汁加工和晚熟柑橘为主导,形成鲜明优势竞争力,计划到2012年新建标准化果园 6.67×104 ha,其中加工品种4×104ha,鲜食及加工晚熟品种4×104 ha,总产达到2×106 t.为此,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提供组织保障;完善"公司(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公司) +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及"小区承包制"的抚育期管护机制;整合资源,拓展投融资平台,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业主资金为主体,其他资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建设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逐步改善技术推广装备和手段,依托各级技术力量和推广体系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推进柑橘技术服务社会化,派驻科技特派员或柑橘 CEO;组建重庆柑橘文化研究会,组织谱写《柑橘之歌》,围绕"中国柑橘城"的打造,打造柑橘文化景观,实现城市建设与柑橘文化的结合;按照非疫核心区、非疫缓冲区、疫情拦截体系建设要求,建成无柑橘溃疡病、柑橘大、小实蝇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柑橘非疫区,保障全市柑橘安全生产.
二、汇源、三峡联手建设大型柑橘产业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汇源、三峡联手建设大型柑橘产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2)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案例概况 |
三、重庆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实践探索 |
(一)强化组织保障,做好顶层设计 |
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联动机制 |
2. 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区县主动探索 |
3. 注重执行反馈,优化政策体系效度 |
(二)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多管齐下打造网货基地 |
1.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夯实网货产品生产基础 |
2. 制定网货生产标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3. 多方共同打造网货品牌,提高网货产品知名度 |
(三)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主体,带动贫困主体触网经营 |
1. 实施电商创业行动,催生电商市场主体 |
2. 完善电商服务体系,优化主体服务功能 |
3. 培训孵化电商人才,推进“智志”双扶 |
(四)解决山区物流两个“一公里”难题,畅通网货进出通道 |
1. 建设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优化农村物流网络 |
2. 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贫困山区物流组织水平 |
3. 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鼓励物流主体发展 |
(五)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红利惠及贫困农户 |
1. 强化主体帮扶能力,构建“五优先一对接”利益联结机制 |
2. 优化电商产业链,构建直、间、溢多重稳定帮扶机制 |
四、后2020时代深化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思考 |
(一)后2020时代背景下电商扶贫面临的形势 |
1. 电商扶贫面临的机遇 |
2. 电商扶贫面临的挑战 |
(二)后2020时代深化山区电商扶贫工作的基本路径 |
1. 因地制宜实施“电商+”战略,鼓励开展公私合作(PPP),推进集中连片山区特色产业基础高级化 |
2. 依托电商平台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提升集中连片山区特色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
3. 借助电商平台监测数据,推进“四跟四走”强弱互助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固化 |
4. 发挥多维监管合力,推动构建开放、公平、有序的网络交易市场秩序 |
(三)深化后2020时代电商扶贫的政策建议 |
(3)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融资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 ——基于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概念界定 |
2.1.2 农户融资概念界定 |
2.1.3 农业产业链融资概念界定 |
2.2 农村金融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农业价值链融资理论 |
2.5 相关理论启示 |
3 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户融资现状及问题 |
3.1 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供给状况 |
3.1.1 农户投入 |
3.1.2 财政支农情况 |
3.1.3 信贷资金支农情况 |
3.1.4 其他 |
3.2 库区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融资现状及问题 |
3.2.1 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大,但自身投资不足 |
3.2.2 农户融资规模扩大,但融资渠道单一 |
3.2.3 农户缺乏担保抵押,难获正规金融融资 |
3.2.4 农户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
3.3 库区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3.3.1 宏观层面 |
3.3.2 微观层面 |
4 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调查情况说明 |
4.1.1 调查范围及方法 |
4.1.2 样本情况描述 |
4.2 库区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研究假说 |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5 库区农户利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可行路径 |
5.1 库区农户利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可行性 |
5.1.1 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利用条件 |
5.1.2 金融机构“链式金融”的初步实践 |
5.2 库区农户利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路径选择 |
5.2.1 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农户融资路径 |
5.2.2 农业产业链融资路径的风险控制 |
5.3 保证农户产业链融资路径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
5.3.1 保证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 |
5.3.2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
5.3.3 完善农业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
5.3.4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农户调查问卷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目录 |
(4)“万州红桔”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创新点 |
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品牌及农产品品牌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农产品品牌理念和类别 |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农产品品牌建设 |
2.2.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
2.2.3 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2.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5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模式 |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产品差异化理论分析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外部性理论 |
2.3.4 品牌资产理论分析 |
3 万州红桔品牌发展历史 |
3.1 万州红桔品牌发展历史回顾 |
3.2 万州红桔产业现状分析 |
3.2.1 生产现状 |
3.2.2 加工现状 |
3.2.3 销售现状 |
3.2.4 果农收入现状 |
4 万州红桔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品牌意识淡薄,“万州红桔”品牌特色和价值逐渐淡化 |
4.2 缺少大而强的龙头带动,产业链较短 |
4.3 品种结构不合理 |
4.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品牌文化传播能力低 |
5 万州红桔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基本思路 |
5.2 万州红桔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5.2.1 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育品牌 |
5.2.2 政策扶持发展品牌 |
5.2.3 科技创新提升品牌 |
5.2.4 统一管理保护品牌 |
5.2.5 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品牌 |
5.2.6 利用市场推介打造品牌 |
5.3 万州红桔品牌建设的建议 |
5.3.1 实施“万州红桔”品牌工程,强化品牌意识 |
5.3.2 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 |
5.3.3 调整产品结构,扶优扶强 |
5.3.4 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品牌宣传 |
6 现状、不足与结论 |
6.1 现状与不足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设计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基础 |
2.1 柑橘产业基础 |
2.1.1 柑橘产业整体发展概况 |
2.1.2 柑橘产业的特殊性 |
2.1.3 柑橘鲜果和加工业(包括采后处理)发展现状 |
2.1.4 柑橘产业组织化与产业化发展状况 |
2.2 法律制度基础 |
2.2.1 农业知识产权 |
2.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
2.2.3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利益平衡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农民权益保护理论 |
第三章 美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分析与评价 |
3.1 美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考察 |
3.1.1 美国柑橘产业法律制度历史沿革 |
3.1.2 完备的美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
3.1.3 美国柑橘产业代表——“新奇士”品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实证分析 |
3.2 美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评价 |
第四章 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考察 |
4.1 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相关制度考察 |
4.2 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实证调查——以Y市为例 |
4.2.1 对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调查 |
4.2.2 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分析 |
4.3 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缺失问题 |
4.3.2 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主体问题 |
4.3.3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薄弱 |
4.3.4 产业结构与经营管理不专业 |
第五章 发展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路径 |
5.1 完善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相关的制度与政策 |
5.1.1 制定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配套法律法规 |
5.1.2 积极推行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
5.1.3 出台科学统一的柑橘产业技术标准 |
5.2 明确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的主体责任 |
5.2.1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
5.2.2 坚持社会中间层——柑橘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配合义务 |
5.2.3 强调柑农参与保护的地位 |
5.3 加强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 |
5.3.1 重视良种品种权的保护 |
5.3.2 全面规范的构建起产业专利库 |
5.3.3 提高商标保护和侵权行为的维权意识 |
5.3.4 合理积极注册登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5.4 配套措施的支持 |
5.4.1 政府建立柑橘财政资金扶持制度 |
5.4.2 合理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柑橘产业的兜底保护 |
5.4.3 布局柑橘优势区域和柑橘加工生产规模化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全国柑橘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
附录二:柑橘产业专利统计表 |
附录三:柑橘龙头企业访谈提纲 |
秭归屈姑食品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
窑湾蜜桔访谈提纲 |
附录四:柑橘育种专家访谈提纲 |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五: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主要学术成果 |
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六: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借鉴 |
2.1.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1.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1.3 产业融合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5 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 |
2.2 理论框架 |
2.2.1 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 |
2.2.2 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
2.2.3 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
第3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重庆市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3.1.2 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3.2 重庆市农业发展总体评价 |
3.3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SWOT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 |
3.3.2 劣势(Weakness) |
3.3.3 机遇(Opportunity) |
3.3.4 威胁(Threat) |
3.3.5 策略选择 |
3.4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
3.4.1 发展战略思路 |
3.4.2 发展总体目标 |
3.4.3 发展功能定位 |
3.4.4 发展形态定位 |
3.5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
3.6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战略布局 |
3.6.1 产业定位 |
3.6.2 空间重塑定位 |
3.6.3 载体定位 |
3.6.4 运作模式选择 |
第4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 |
4.1 现代都市农业一般障碍因素分析 |
4.1.1 土地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差 |
4.1.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渠道不畅 |
4.1.3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科研经费投入少 |
4.1.4 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低 |
4.1.5 农民观念落后,高素质劳动力被转移 |
4.1.6 三农弱质劣势严重制约都市农业发展 |
4.1.7 缺乏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 |
4.1.8 多元化投资体系缺失 |
4.1.9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
4.1.10 科技支撑度不足 |
4.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分析 |
4.2.1 农业规划障碍分析 |
4.2.2 土地制度障碍分析 |
4.2.3 行政体制障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研究 |
5.1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思路 |
5.1.1 理念分析 |
5.1.2 战略确定 |
5.1.3 规划路径 |
5.1.4 规划定位 |
5.1.5 规划目标 |
5.2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探讨 |
5.2.1 规划布局原则 |
5.2.2 产业选择 |
5.2.3 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
5.3 小结 |
第6章 现代都市农业土地制度研究 |
6.1 研究区土地状态评价 |
6.1.1 征占地状况 |
6.1.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
6.1.3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 |
6.2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6.2.3 模型估计 |
6.2.4 结果分析 |
6.3 农村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分析 |
6.3.1 内在动因 |
6.3.2 外在动力 |
6.4 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方案设计 |
6.4.1 总体思路 |
6.4.2 政策保障措施 |
6.4.3 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 |
6.5 小结 |
第7章 现代都市农业行政体制研究 |
7.1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宏观背景描述 |
7.1.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分析 |
7.1.2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
7.1.3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驱动因素 |
7.2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思 |
7.2.1 总体思路 |
7.2.2 基本原则 |
7.2.3 发展目标 |
7.3 农村行政体制的改革框架 |
7.3.1 镇改街 |
7.3.2 村改居 |
7.3.3 改造旧村建集中新居 |
7.3.4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
7.4 小结 |
第8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破解机制研究 |
8.1 农业规划保障机制 |
8.2 土地流转制度保障机制 |
8.3 行政体制配套改革保障机制 |
8.4 农业政策保障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与的课题 |
(8)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比较优势理论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国内相关研究 |
4、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及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选择与应用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设计 |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及应用 |
2.1 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1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
2.1.2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
2.2 绝对比较优势 |
2.2.1 生产成本与生产规模的绝对比较优势 |
2.2.2 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绝对比较优势 |
2.2.3 市场占有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绝对比较优势 |
2.3 相对比较优势 |
2.3.1 生产成本与生产规模的相对比较优势 |
2.3.2 产品质量与价格的相对比较优势 |
2.3.3 市场占有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相对比较优势 |
2.4 产业比较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 |
2.4.1 单个产业的比较优势 |
2.4.2 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
2.4.3 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 |
2.5 比较优势的变迁 |
2.5.1 市场需求导致的变迁 |
2.5.2 设施条件与技术导致的变迁 |
2.5.3 生产成本与效益引发的变迁 |
2.6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
2.6.1 在资源配置上的应用 |
2.6.2 在产业布局上的应用 |
2.6.3 在产业选择上的应用 |
第三章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概述 |
3.1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界定 |
3.1.1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
3.1.2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类型 |
3.1.3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标准 |
3.2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特征 |
3.2.1 对特定资源、环境的选择性 |
3.2.2 产品的差异性特征 |
3.2.3 生产的低成本与高效率特征 |
3.2.4 产业的可成长性特征 |
3.2.5 产业的弱模仿性 |
3.3 优势产业在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
3.3.1 在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 |
3.3.2 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
3.3.3 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
3.3.4 在区域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 |
3.4 优势产业在区域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3.4.1 增加区域农产品供给 |
3.4.2 在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
3.4.3 在增加区域农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
3.4.4 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
3.5 影响区域农业产业优势的因素 |
3.5.1 农业资源禀赋 |
3.5.2 农业基础设施 |
3.5.3 农业科学技术 |
3.5.4 农业生产组织 |
3.5.5 农业公共服务 |
第四章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
4.1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 |
4.1.1 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及要素条件 |
4.1.2 区域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
4.1.3 农业发展宏观政策 |
4.2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 |
4.2.1 市场需求导向 |
4.2.2 经济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兼顾 |
4.2.3 发展可持续性及成长性 |
4.3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程序 |
4.3.1 农业产业优势测度 |
4.3.2 农业产业优势比较 |
4.3.3 农业产业优势评价 |
4.3.4 农业优势产业筛选 |
4.4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测度 |
4.4.1 生产效率优势测度 |
4.4.2 生产效益优势测度 |
4.4.3 生产规模优势测度 |
4.4.4 综合优势测度 |
4.5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评价 |
4.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5.2 评价模型 |
4.5.3 综合分析与评价 |
4.6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
4.6.1 可能性选择 |
4.6.2 优势性选择 |
4.6.3 政策性产业的选择 |
第五章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筛选 |
5.1 重庆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
5.1.1 重庆农业的主要产业 |
5.1.2 重庆农业主要产业的生产效率 |
5.1.3 重庆农业主要产业的生产效益 |
5.1.4 重庆农业主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5.2 重庆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 |
5.2.1 土地资源 |
5.2.2 水资源 |
5.2.3 生物资源 |
5.2.4 光、温、水、气资源 |
5.3 重庆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
5.3.1 农林交通、通讯、能源设施 |
5.3.2 农田水利设施 |
5.3.3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5.3.4 农业投资 |
5.4 重庆农业主要产业优势评估 |
5.4.1 主要粮油产业优势评估 |
5.4.2 主要蔬菜、水果产业优势评估 |
5.4.3 特产业优势评估 |
5.4.4 主要养殖产业优势评估 |
5.5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
5.5.1 重庆粮油优势产业选择 |
5.5.2 重庆蔬菜、水果优势产业选择 |
5.5.3 重庆林业、特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
5.5.4 重庆养殖优势产业选择 |
第六章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评价 |
6.1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
6.1.1 气候适应性评价 |
6.1.2 地貌、土地适应性评价 |
6.1.3 生态环境适应性评价 |
6.2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市场适应性评价 |
6.2.1 优势产业的市场需求数量适应性分析 |
6.2.2 优势产业的市场需求质量适应性分析 |
6.2.3 优势产业的市场需求波动适宜性分析 |
6.3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成长性分析 |
6.3.1 市场需求决定的成长规模 |
6.3.2 资源约束决定的成长规模 |
6.3.3 生态环境决定的成长规模 |
6.3.4 投资约束决定的成长规模 |
6.4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效率评价 |
6.4.1 土地产出率评价 |
6.4.2 劳动生产率评价 |
6.4.3 投资回报率评价 |
6.5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效益评价 |
6.5.1 优势产业经济效益评价 |
6.5.2 优势产业社会效益评价 |
6.5.3 优势产业生态效益评价 |
6.5.4 优势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6.6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风险评价 |
6.6.1 自然风险评价 |
6.6.2 市场风险评价 |
6.6.3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
第七章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 |
7.1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现状及成因 |
7.1.1 布局现状 |
7.1.2 主要原因 |
7.2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思路 |
7.3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空间布局 |
7.3.1 粮油优势产业布局 |
7.3.2 蔬菜、水果优势产业布局 |
7.3.3 特产优势产业布局 |
7.3.4 养殖优势产业布局 |
7.4 重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
7.4.1 各类土地资源的综合配置 |
7.4.2 光、温、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 |
7.4.3 生态环境生产力的有效发挥 |
7.4.4 域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 |
7.5 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的调控 |
7.5.1 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规划调控 |
7.5.2 利用各种资金,发挥财政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支持与诱导作用 |
7.5.3 加强科研与开发,为农业优势产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保障 |
7.5.4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
7.5.5 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化 |
7.5.6 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 |
8.2.2 推进优势产业带、大型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区域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
8.2.3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
8.2.4 强化技术支撑,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8.2.5 组织农民创业,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主要成果 |
(9)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2.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3.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柑橘文化史 |
1.柑橘文化的阐释 |
1.1 柑橘文化产生的渊源 |
1.2 柑橘文化的定义 |
1.3 柑橘文化的特点 |
1.4 柑橘文化研究的意义 |
2.柑橘栽培史 |
2.1 柑橘栽培的起源 |
2.2 各个历史时期的柑橘栽培简况 |
2.3 各个历史时期的柑橘品种 |
2.4 历史时期的柑橘分布 |
3.柑橘的医用史 |
4.柑橘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表现 |
4.1 柑橘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初期表现 |
4.2 柑橘文化发展的中期表现 |
4.3 柑橘文化的传承与继续发展 |
5.柑橘文化在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 |
第三章 柑橘文化的物质表现——柑橘的实用性 |
1.我国柑橘的现状 |
2.我国柑橘的营养成分 |
2.1 柑橘果实的化学成分 |
2.2 果皮的营养成分 |
2.3 柑橘果肉的营养成分 |
3.柑橘的食用性 |
3.1 鲜食用 |
3.2 熟食用 |
3.3 鲜果加工用 |
4.柑橘的医用性 |
4.1 柑橘药用 |
4.2 柑橘的保健 |
5.柑橘的利用性 |
5.1 柑橘果胶 |
5.2 香精油 |
5.3 柑橘皮天然混浊剂 |
6.柑橘的其他作用 |
第四章 柑橘文化的文学表现 |
1.柑橘之品格 |
2 柑橘之赞 |
3.柑橘之景 |
4.柑橘的传说 |
4.1 柑橘祭祀 |
4.2 柑橘神话 |
4.3 "柑橘"名称由来的传说 |
4.4 "黄岩蜜橘"的传说 |
4.5 "潮州柑"的传说 |
4.6 "南丰种植蜜橘"的传说 |
4.7 "长沙贾橘"的传说 |
4.8 "化蝶"的传说 |
4.9 "橘中之乐"的传说 |
4.10 "放橘灯"的传说 |
4.11 "乾隆罚戏"的传说 |
5.柑橘的寓意与习俗 |
5.1 柑橘寓意之解 |
5.2 赠橘习俗 |
5.3 新加坡华人心中的柑橘 |
5.4 国外柑橘寓意 |
6.柑橘典故 |
6.1 橘井泉香 |
6.2 怀橘陆郎 |
6.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7.柑橘文化艺术节 |
8.其他表现形式 |
第五章 柑橘之产业化 |
1.柑橘的生产方式 |
2.柑橘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3.柑橘产业化的模式 |
4.我国柑橘产业化的特点 |
4.1 柑橘产业化的优势区域 |
4.2 优化品种结构 |
4.3 初步建成现代良繁体系 |
4.4 提升科技含量 |
4.5 柑橘加工快速发展 |
5.柑橘旅游 |
第六章 柑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1.柑橘文化资源 |
2.柑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
3.柑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 |
3.1 历史记载的收集 |
3.2 建立柑橘文化资源数据库 |
3.3 建立柑橘博物馆 |
3.4 开展各种柑橘节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汇源、三峡联手建设大型柑橘产业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31)
- [2]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J]. 王胜,屈阳,王琳,余娜,何佳晓. 管理世界, 2021(02)
- [3]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融资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 ——基于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证据[D]. 朱玲利. 重庆大学, 2017(04)
- [4]“万州红桔”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陈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5]差异化发展 一体化共赢——重庆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纪实[J]. 苑体强,王雪梅,何晓霞,陈丽娜. 农村工作通讯, 2015(24)
- [6]我国柑橘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曾铃凌.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D]. 苏延科. 西南大学, 2011(06)
- [8]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 刘涛. 西南大学, 2011(11)
- [9]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D]. 曾云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10]重庆柑橘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A]. 张钟灵,文泽富. 中国柑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国柑橘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总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