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用于个人通信移动终端的四单元宽带微带天线阵(论文文献综述)
毕坤[1](2021)在《基于自组织网络节点的高增益天线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组网技术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使其在军事、救灾、个人设备等方面都被广泛的使用。在自组网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通信受距离的影响。因此,对自组网中相距较远节点之间的通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无线自组网中,可以通过设计高增益的天线来达到延长自组网节点通信距离的目的。所以开展自组网节点的相关高增益天线研究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无定形扁平化自组织无线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实际需求,对高增益天线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使自组网节点能够适应因节点间通信距离变化产生的影响,更好的实现长距离的通信,本文对自组网节点的结构以及定向天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给出一种将高增益定向天线与自组网节点进行结合的新形式,从而实现延长自组网节点的通信距离。2、根据自组网节点工作在2.2-2.7GHz频段的需要,设计了一款高增益微带阵列天线,该天线增益能够达到11.8dBi,实测增益达到11.5dBi,有较宽的工作带宽,仿真和实测结果较吻合。本文还创新性的将所设计的天线与空地自组网平台结合进行了实验,并与传统的天线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天线通信距离达到了 879米,比传统的两款天线所能达到99米和134米,提升了约6-8倍。3、根据自组网节点工作在3.3-3.7GHz频段的需要,设计了一款高增益宽频带双面印刷振子阵列天线,该天线增益可以达到20.5dBi。在频率3.3GHz、3.5GHz、3.69GHz处增益均达到20dBi左右,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该天线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带宽较宽、印刷振子形状为指数渐变的扇形结构。另外,在天线下方增加一块金属反射板,可以起到扩展带宽更好实现定向性的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增益。
周向远[2](2020)在《微带阵列天线去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带天线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加工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现代无线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个天线往往无法满足高性能需求,因此需要将天线组阵以获得高增益。但是,微带阵列天线工作时,会在介质板表面激烈产生表面波,从而导致天线单元互耦加剧,恶化天线的辐射性能。本文通过对微带天线阵元间的互耦效应分析,设计了用方形电磁带隙结构、表面刻蚀缝隙的紧凑型电磁带隙结构和一阶分形十字的缺陷地结构来对天线阵元间的互耦进行抑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传输线模型的分析方法设计了矩形微带天线,并对微带天线E面和H面互耦进行了研究。基于有限元模型,仿真了蘑菇型周期结构上传输的表面波的色散效应,得到了布里渊区表面波相位变化的频率色散图。精确设计了带隙包含天线工作频率的方形电磁带隙结构,并验证了这种结构在微带天线E面和H面的去耦效果。结果表明E面的互耦有15d B的减小而H面无明显减小。(2)为了进一步减小电磁带隙结构的尺寸,在方形电磁带隙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金属表面刻蚀缝隙的紧凑型电磁带隙结构,单元尺寸减小了9.4%。并且,微带天线E面的互耦也有17d B的减小。(3)基于分形理论设计了一次迭代的分形十字缺陷地结构。应用了对称开路微带线方法来确定缺陷地结构的带阻区,通过在地平面上刻蚀这种周期级联的缝隙结构来减小天线的互耦。仿真结果表明微带天线E面互耦最大减小了5.4d B。
孟小路[3](2020)在《导航圆极化微带天线及其阵列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飞速发展,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以其具有的定位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响应速度快、能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在军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迅速,在囊括GPS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短报文和双向交换信息功能。由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层面趋至多样化和复杂化,天线作为卫星导航系统的终端,势必朝着兼容性更强、剖面更低、尺寸小型化、重量轻巧化的方向发展。圆极化微带天线作为经典的天线形式,拥有低剖面、小型化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分析北斗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设计方法。在雷达通讯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圆极化天线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降低多径效应和能够接收任意极化方式传输信号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单元天线而言,阵列天线具有高增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更适合卫星导航系统的长距离通信。论文通过对圆极化微带天线特性分析、天线形式的小型化设计以及天线阵列互耦的研究,设计了可应用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小型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导航圆极化微带天线及其阵列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对比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四个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进程和重大突破。介绍了国内外圆极化天线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圆极化天线的特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包括:1)利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板实现微带天线的小型化设计;2)通过加载缺陷地结构拓展带宽;3)采用双馈点的馈电形式结合功分移相器实现90°输出端口移相,从而达到圆极化的效果等。2.根据实际应用的限制条件,设计了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和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两种天线单元形式,采用高介电常数介质板以减小天线尺寸,同时通过缺陷地结构将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的带宽提升了28%,借助馈电网络良好的匹配特性也可以在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中达到展宽带宽的效果。3.为解决小间距阵列天线单元互耦的问题,在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组阵时提出了利用地槽结构滤除地电流耦合的方法,通过调整地槽结构的数量和宽度达到去耦合的效果。与未做处理的阵列相比,在地板上刻蚀地槽结构提高了阵元间隔离度,轴比带宽增加了9MHz。在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组阵时提出了各天线单元使用单独的介质板和地板,同时通过扼流槽来降低阵元间的耦合强度。在BD2 B3兼容GPS L1抗干扰天线阵的设计中,具有很高的隔离度,轴比带宽可达到32MHz。4.通过对单馈和双馈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各项参数指标分析论证,选择了双馈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作为卫星导航系统的终端天线。并在微波暗室中对完成的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进行远场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在验证天线阵列抗干扰性能过程中,采用LCMV准则对导航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阵列抗干扰性能良好。该兼容双频天线阵在较宽频段内系统性能稳定,小型化轻量化设计达到了预期要求,适用于弹载和小型无人机载等卫星定位领域设备。
李伟[4](2020)在《小型化宽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通信频段不断向着多标准和宽频带方向发展,这些对系统中器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天线是无线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小型化、宽频带、易集成已经成为当下天线设计的发展趋势。微带天线因具备相对应的这些特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研究和关注,成为天线设计的热点问题。由此,本文以高性能小型化宽带天线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宽带性能提升的实现技术、天线的小型化问题以及宽带阵列天线的设计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天线设计主要参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接着介绍了微带天线相关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传输线和空腔模型分析法,之后介绍了宽带天线的设计以及提高天线工作带宽的常用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阵列天线基本理论、馈电网络的设计与选择以及阵列方向性合成的方向图乘积定理等。第二部分提出了基于对称双环形槽线结构的天线,并结合电磁场理论和传输线理论提出其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可以较准确的得到天线的谐振频率。该结构产生的两个谐振点可以通过环形槽线和中间的连接槽线的长度进行合理调节,等效模型理论为该结构天线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该天线结构具有结构紧凑、设计简单的优点。第三部分提出基于缺陷环形槽线的天线结构,提出在环形槽线上引入缺陷结构来有效提高天线工作带宽的方法,该方法同时还可以保持天线尺寸基本不变,同时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缺陷结构及其参数来达到带宽的设计要求,灵活调配天线的工作带宽。该部分设计的天线可以覆盖20-45 GHz带宽内的5G频段,同时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微波无源电路的设计以及其他毫米波通信系统中。最后对天线结构进行加工实物与测试,进一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第四部分提出了面向5G通信系统的宽带阵列天线,该阵列天线以缺陷环形槽线结构天线作为基本单元,设计了对应宽带功分器以及馈电网络,用于四、八、十六、三十二单元阵列天线的设计,阵列整体排布结构紧凑,减小了馈电网络对天线整体尺寸增大的影响。最后对各款阵列天线进行了实际加工测试,具备良好的宽带性能。
李明珠[5](2020)在《Ku频段宽带移动卫星通信天线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天线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带天线具有剖面薄、易于小型化、易与电路集成一体化、馈电方式和极化形式多样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系统。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双极化天线的使用可以使通信频带的利用率提高,扩大了系统的通信容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天线的空间利用率。本文针对Ku频段双极化微带天线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为了实现Ku频段双极化一维相扫天线阵列,研究设计并实现了16×1缝隙耦合贴片天线阵列。先对缝隙耦合贴片天线单元进行设计,然后将天线单元两两对称排列组成一维阵列。馈电网络由与天线垂直相背的两极化悬置微带线一分八功分网络连接到过渡微带线,再与天线介质板上的同轴结构相连,并且同轴结构一分二到馈电微带线组成,其中垂直极化端口同相馈电,水平极化端口采用半波长微带线实现反相馈电。本天线阵列实现了小型化,可组成一维相扫阵列,采用悬置微带线使馈电网络损耗降低。实测表明:在10.7GHz-12.2GHz频带内,带内反射系数低于-6d B,增益高于9d Bi,中心频点交叉极化电平低于-18.08d B。为了实现Ku频段双极化平板贴片天线阵列,研究设计并实现了16×16圆形贴片天线阵列。天线单元采用空气泡棉作为介质支撑,辐射贴片为圆形贴片,相邻天线单元交错放置组成二维阵列。馈电网络采用平衡馈电方式,结构上将两极化馈电介质板分层平行放置在天线背面,并与金属结构件形成悬置微带线功分网络,再与馈电铜柱相连为顶部辐射贴片馈电,其中两极化馈电网络均采用半波长悬置微带线实现反相馈电。本天线阵列采用对称平衡馈电方式,有效提高了天线两极化端口的隔离度,改善了交叉极化;使用圆形贴片和空气泡棉材料,展宽了天线的阻抗带宽;馈电网络分层放置,降低了天线剖面,减轻天线重量;采用悬置微带线,降低馈电网络的损耗。实测表明:在12.2GHz-14.5GHz频带内,带内反射系数低于-10d B,增益高于27.17d Bi,中心频点交叉极化电平低于-38.52d B。
彭程[6](2020)在《车联网鲨鱼鳍集成天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车载鲨鱼鳍集成天线是自动驾驶时代车联网通信建设对车载通信提出的关键需求。针对目前车载鲨鱼鳍天线尺寸受限以及集成天线间电磁互扰等问题,本文基于四臂螺旋天线原理、同相直立天线阵原理以及电振子天线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款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车联网通信(V2X)专用天线、车载无线移动通信天线在内的鲨鱼鳍集成天线方案,并总结归纳其关键设计需求与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3个方面:1.针对车载GNSS导航天线在集成环境下所面临的高度限制,提出了一种车载低剖面四臂螺旋天线。首先,提出了一种直立螺旋与平面螺旋结合的短路加载双频四臂螺旋天线,该天线顶平面螺旋加载结构可以改善低剖面条件下辐射效率与工作带宽,短路加载可以改善天线阻抗匹配特性;其次,为该天线设计了一款紧凑型四等功分移相馈电网络,该馈电网络结构紧凑,实现了馈电网络与天线在车载鲨鱼鳍天线环境中的小型化集成。2.针对车联网V2X天线对低仰角全向通信的需要,设计了一款车载微带型V2X直立天线阵。首先,对不同形式的直立天线阵进行数值计算与仿真对比,证明在鲨鱼鳍天线高度有限的环境中,微带型直立天线阵具有性能优势;进而,设计了一款微带型V2X直立天线阵,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在水平方向最大增益达到3.57dBi,不圆度低于5dB。3.针对集成环境中移动通信LTE天线高度受限所致带宽不足与车载天线尺寸普遍受限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短路加载与双枝节耦合的低剖面宽带车载LTE天线与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全向小型化天线。首先,分析了车载LTE天线受环境制约的限制高度,并针对低剖面高度下LTE天线带宽不足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短路加载与双枝节耦合的低剖面宽带车载LTE天线,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性能良好,测试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全向小型化天线,该天线辐射体尺寸为0.1λ0×0.1λ0,为应对鲨鱼鳍集成天线空间受限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翁佳钿[7](2018)在《宽带毫米波MIMO天线研究》文中提出无线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低频频谱资源日益稀缺,而对高速通信的需求却持续增长。相比于目前2G/3G/4G所使用的频段,频率高达30-300GHz的毫米波频段拥有着大量连续的频谱资源,可以缓解现如今频谱拥挤的现状,为超高速无线通信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毫米波技术也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第四代移动通信中引入的MIMO技术(即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能在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有效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无线通信系统中。MIMO技术也必将结合其他通信技术,运用到下一代移动通信中。本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毫米波天线的宽带化设计上,进而设计出几款性能良好的MIMO天线及多单元天线阵列,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两款宽带的平面T型贴片MIMO天线。通过在传输线两侧的特定位置引入金属过孔,并合理调节馈电结构的尺寸,获得了一款具有双谐振特性的宽带天线,并在此天线的基础上,在馈电结构上加载了条形金属带,引入新的谐振点,拓宽了带宽。最后根据这两个天线单元,设计了二单元及四单元的MIMO天线,其中使用了菱形地板缝隙来降低天线的互耦。2.设计了两款具有端射辐射特性的MIMO天线。基于传统的单极子天线结构,在其地板引入了耦合枝节,通过控制天线与地板枝节的耦合,实现了双谐振特性,基于此结构,在单极子天线与耦合枝节的末端处放置了一对寄生贴片单元,可在高频处增加新的谐振点来展宽带宽。根据设计的天线单元,分别设计了平行放置及垂直放置的2单元MIMO天线,并采用了地板缝隙及条形枝节来提高天线的隔离度。3.设计了两款高增益的平面贴片天线阵列。在使用基片集成波导(SIW)馈电的贴片天线一侧,加载了另一个矩形贴片,通过控制矩形贴片的大小,可以实现矩形贴片谐振模式的独立可调。在馈电部分的基片集成波导中,引入了对称的金属过孔,调节金属过孔的位置,亦可实现阻抗匹配,形成双谐振特性。将矩形贴片及金属过孔两种技术进行结合,完成了具有三谐振特性的平面贴片天线单元。接着设计出具有一分四的差分馈电网络,结合天线单元,最后组成了四单元天线阵。
王紫阳[8](2018)在《电磁耦合调控天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无线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需求爆炸性增长,目前正朝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渐进,对系统信道容量等也更加苛刻。当下,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通过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安装多个天线,产生多个独立数据流,该技术作为提高系统信道容量的方法之一,已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IMO特别是Massive MIMO,要求天线阵列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上百个天线,无论在基站或者终端上,设备空间是极其狭小的,天线阵列必须要紧凑的。因此,研究MIMO中的电磁耦合抑制是很有必要的。此外,通信频段越来越多,需在同一设备上安装众多窄带天线,作为增大系统信道容量的另外一种途径,宽带化研究也是天线设计的紧迫要求。本文结合科研课题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基于电磁耦合等相关调控问题,是该利用耦合还是该抑制耦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解决天线系统信道容量的两类方法,采用MIMO技术或展宽系统带宽,分别进行讨论。本文,首先介绍了在MIMO系统中抑制电磁耦合的相关研究,之后对基于阻抗调控的天线宽带化设计进行讨论。所做的成果,概括如下三部分:1.基于枝节的电磁耦合调控技术,研究枝节的耦合抑制性能。分析基于解耦枝节的高隔离技术,阵列互耦产生的原因及计算方法。a)通过对变形结构的单极子阵列天线分析研究,利用一根简单的连接线,在特定的频段将天线隔离性能达到所需的要求,之后将S参数导入商业仿真软件ADS中进行联合仿真,并在两个馈电点处各增加一个匹配电路,改善双端口天线的匹配性能,最终实现了一阶高隔离MIMO阵列。该成果已经发表在APCAP(国际会议),并获最佳论文提名奖。b)基于交指耦合线,将原有的短接线改成交指耦合线,并与一个开口谐振环联合响应,分析其对单极阵列隔离性能的影响,无需额外的匹配电路设计,实现抑制阵列电磁耦合的二阶解耦技术。该成果已经发表在核心外文期刊上。2.基于覆层的电磁耦合调控技术,研究超表面的耦合抑制性能。先简要说明超材料应用于阵列解耦的背景,及重要参数提取方法。a)通过分析谐振环单元的特性,计算出人工单元的负磁导率区间,将超表面放置于互耦阵列上方,比较前后的隔离性能,研究该超表面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继而抑制阵列间电磁耦合。在详细的理论分析之后,实物加工与测试,验证该MAAD技术对天线阵列解耦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分析上层超表面覆层大小对电磁波解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谐振单元的数量,如6×4,7×5,8×6,进一步研究其对隔离性能的影响,得出最合适的单元数目。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对Massive MIMO的可行性,将其应用于1×4,1×8阵列中,进一步仿真分析覆层耦合抑制技术。提出的基于负磁导率超表面的高隔离设计方法,已发表于核心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b)此前,有关在两天线间增加EBG,DGS或其他谐振结构的高隔离设计,鉴于很多情况天线间距小,不能给设计师留足够的空间去添加一些去耦结构,考虑将周期性磁环(MCR)环绕在阵列周围,通过改变电流耦合路径,实现一种设计高隔离阵列的新方法。3.基于阻抗调控技术,研究天线宽带化。提高系统信道容量另外一种方案,本章主要围绕宽带化展开讨论。a)通过对原有结构进行改进,利用馈线与主辐射体之间的电磁耦合响应,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射频识别领域的超高频二阶宽带天线,并对其工作机理进行详细推导,为设计宽带天线提供了思路,并已发表核心期刊。b)作为对比a,基于短路针加载,对天线阻抗进行调控,实现另一种宽带RFID天线。c)鉴于超宽带频段与其他通信频段的交叉会产生信号的干扰。基于电磁耦合技术,通过调节两个非对称的蘑菇状结构与馈电线之间的耦合,以及寄生枝节与主辐射体之间的耦合等,对阻抗特性灵活调控,实现了一款在三个窄频带内具有带阻特性的UWB天线。对影响三个频段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二个带阻频段,实现了完美的方形,该优点在窄波带阻领域比较少见。
朱晓明[9](2017)在《基于MEMS技术的超宽带光子晶体天线研究》文中提出超宽带是具有极宽频谱资源的无线电技术,主要用于短距离高速率通信、图像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应用领域,而天线作为无线系统的能量转换装置,其尺寸的大小和性能的优劣对整个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超宽带技术应用于便携移动系统的终端时,则要求天线具有低剖面、小尺寸、易于与其他电路集成等特点,因此研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超宽带天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好的辐射性能,通常超宽带天线以低介电常数材料作为介质基片,可天线的平面尺寸却与介电常数成反比关系,所以天线小型化一直是设计过程中的瓶颈难题。本论文研究了基于高介电常数硅材料设计小型化超宽带天线的方法,所提出的硅基天线具有非常紧凑的平面尺寸,同时硅片也是射频集成电路常用的基底,可将硅基天线与系统功能电路集成为一体,减少分离元件间的功率损耗,提高天线集成度。为了改善高介电常数硅基天线的辐射性能,本文将光子晶体结构用于天线设计中。由于光子晶体是一种介电常数周期分布的人工电磁材料,具有独特的频率带隙特性,能有效抑制硅基天线的表面波损耗。MEMS技术属于三维的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具有微型化、集成化和批量生产等主要特点,本文将MEMS技术作为硅基天线的加工方法,保证了空腔、通孔等精细复杂微结构制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本论文主要研究用于小体积无线装置中的超宽带天线,利用天线技术、人工电磁材料技术和MEMS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了新类型天线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传输线模型理论研究了平面单极子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矩形辐射贴片和共面波导馈电结构的改变,使天线具有了宽阻抗匹配特性。为了避免现存的一些窄带系统对天线的干扰,提出了具有双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天线设计方法。利用天线背面附加两个偏T形寄生单元和在辐射贴片上开窗的联合方法,使陷波单元在相应频段内分别发生谐振现象,结果表明提出天线对WLAN和WiMAX频段的窄带信号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其次,为了提高超宽带天线的小型化程度,采用高介电常数的硅材料作为基底,提出了硅基背腔式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法。在天线辐射贴片的正下方刻蚀矩形腔体,形成硅和空气的混合结构,以此降低等效介电常数,减小硅基底的表面波损耗。通过MEMS工艺步骤的具体设计,主要利用光刻、蒸镀、ICP腔体刻蚀等工艺实现了硅基MEMS天线的制作,频域和时域结果表明小型化的硅基MEMS天线在超宽带频段内具有良好的全向辐射特性,并且经由天线辐射的响应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再次,为了提高超宽带系统的传输速率和通信可靠性,以硅基背腔式天线作为MIMO天线单元,提出了二单元和四单元MIMO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法。在小尺寸天线面积的约束下,为了减小单元天线间的互耦影响,设计了一个具有单负超材料特性的MEFSS单元结构,在整个超宽带频段内具有带阻滤波的作用。将此MEFSS单元纵向排列组成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并放置于二单元和四单元MIMO天线中,由于天线工作频段与MEFSS单元的频率带隙范围相同,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相邻和相对天线间的耦合系数,提高了MIMO超宽带天线的隔离度。再次,为了提高硅基天线的辐射效率,将以正方晶格和三角晶格周期排列的光子晶体结构用于硅基天线中,提出了光子晶体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法。因为光子晶体能带结构中的带隙特性可以减少硅基底对电磁波的吸收,有效抑制天线表面波损耗,从而增加电磁波向外部空间辐射的能量。利用MEMS技术的光刻、蒸镀、ICP通孔刻蚀和键合等主要工艺,制作实现了具有众多微小通孔结构的光子晶体天线,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天线设计方法能显着扩展天线的工作带宽。最后,为了抑制不相干信号对光子晶体天线的干扰,基于光子晶体缺陷波导的缺陷带特性,提出了光子晶体陷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当光子晶体的晶格周期被破坏而成为光子晶体波导后,电磁波会沿着缺陷方向传播,因此天线结构中的缺陷波导会改变硅基底的表面场分布,并使能量集中于缺陷位置处,而表现出谐振单元的陷波功能。通过对正方晶格和三角晶格缺陷波导的合理设计,使光子晶体天线分别实现了对X波段和Ku波段信号的陷波抑制作用。
李业振[10](2016)在《超宽带天线与双频段共口径天线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无线系统终端的发展逐渐趋于小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天线作为无线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其占据无线系统终端的体积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短波、超短波以及多频段无线终端。基于此,本文围绕超宽带天线和双频段天线的应用,研究了小型化可重构超宽带VHF/UHF天线、超宽带双极化宽波束天线,以及应用于集群通信/无线局域网的共口径双频段天线。具体工作内容分为如下三方面:第一、针对应用于30 MHz~3 GHz的超宽带VHF/UHF天线系统,论文从原理和仿真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30 MHz~3 GHz VHF/UHF天线的设计,提出采用机械可折叠结构配合无源匹配网络的形式,实现分频段超宽带工作,即:在不同可重构的状态下配合相应的匹配电路,天线的回波性能及辐射方向图特性良好,10 dB阻抗带宽比可达100:1。该天线适合在移动行进中使用,由于采用可折叠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更便于安装携带。第二、针对移动通信中广泛应用的宽带宽波束双极化天线需求,本文研究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双极化偶极子天线,结合采用一种梯形地板设计思路,有效展宽了天线的阻抗带宽和波束宽度。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的-10 dB阻抗带宽覆盖频率范围1.405~4.05 GHz,达到超宽带性能,且具有宽波束、高隔离度和低交叉极化的性能。第三、针对集群通信/无线局域网(TETRA/WLAN)的无线终端的应用,本文利用共口径技术设计了一款用于TETRA和WLAN的多天线,其中一个TETRA天线工作于806~866 MHz,三个WLAN天线工作于5.15~5.825 GHz,用于MIMO技术。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能很好地覆盖集群通信的800 MHz频段和WLAN的5 GHz频段,且具有良好的端口隔离度、包络相关系数和辐射性能。
二、一种用于个人通信移动终端的四单元宽带微带天线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用于个人通信移动终端的四单元宽带微带天线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组织网络节点的高增益天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无线自组网概述 |
1.1.3 高增益天线概述 |
1.1.4 研究意义 |
1.2 对称振子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微带阵列天线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微带贴片单元天线 |
2.2.1 微带天线的结构及特点 |
2.2.2 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 |
2.2.3 微带线的馈电方式 |
2.3 阵列天线的基础 |
2.3.1 阵列天线的组阵形式 |
2.3.2 微带阵列天线的馈电方式 |
2.4 阻抗匹配 |
2.5 功率分配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45GHz高增益微带阵列天线 |
3.1 引言 |
3.2 阵列天线设计 |
3.2.1 阵列天线设计指标 |
3.2.2 微带天线单元的设计 |
3.2.3 阵列天线设计步骤 |
3.2.4 馈电方式和阻抗匹配 |
3.2.5 功分器的设计 |
3.2.6 双层微带阵列天线 |
3.3 微带天线仿真以及实物测试结果 |
3.3.1 天线仿真结果 |
3.3.2 天线实物及测试结果 |
3.3.3 结果分析 |
3.4 结合空地一体化实验平台的组网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增益宽频带扇形印刷振子阵列天线 |
4.1 引言 |
4.2 印刷振子天线 |
4.2.1 印刷偶极天线特点 |
4.2.2 印刷振子结构 |
4.2.3 印刷振子理论分析 |
4.2.4 印刷振子的辐射臂计算 |
4.3 反射板的影响 |
4.4 扇形印刷振子阵列天线 |
4.4.1 指数渐变振子的设计 |
4.4.2 印刷振子阵列的仿真与测试 |
4.4.3 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微带阵列天线去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带天线的理论及互耦效应 |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特征 |
2.1.1 馈电方式 |
2.1.2 理论分析方法 |
2.2 传输线模型 |
2.2.1 微带线的边缘效应 |
2.2.2 有效长度与谐振频率 |
2.2.3 电导 |
2.2.4 谐振输入电阻 |
2.2.5 品质因数、带宽和效率 |
2.3 微带阵列天线互耦 |
2.3.1 接地介质板上的表面波 |
2.3.2 天线互耦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蘑菇型EBG微带阵列天线互耦减小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个矩形微带天线设计 |
3.3 微带天线互耦 |
3.4 蘑菇型EBG结构的色散特性 |
3.4.1 蘑菇型EBG单元设计 |
3.5 微带天线加载EBG结构 |
3.5.1 E面加载EBG结构 |
3.5.2 H面加载EBG结构 |
3.6 微带天线加载紧凑型EBG结构 |
3.6.1 紧凑型EBG单元 |
3.6.2 E面耦合微带天线加载紧凑型EBG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缺陷地结构的微带阵列天线互耦减小研究 |
4.1 引言 |
4.2 缺陷地结构设计 |
4.2.1 对称开路微带线的设计 |
4.2.2 分形十字缺陷地结构设计 |
4.3 矩形微带天线加载DGS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导航圆极化微带天线及其阵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带天线理论 |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 |
2.2 微带天线小型化技术 |
2.3 微带天线圆极化技术 |
2.3.1 单馈点圆极化技术 |
2.3.2 多馈点圆极化技术 |
2.3.3 多元法圆极化微带天线 |
2.4 展宽微带天线带宽的方法 |
2.5 微带阵列天线 |
2.5.1 阵列单元数量 |
2.5.2 阵列结构单元间距 |
2.5.3 阵列单元排列形式 |
2.5.4 去耦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
3.1 天线指标及分析 |
3.2 GPSL1天线的设计 |
3.3 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 |
3.3.1 参考天线及缺陷地结构的设计 |
3.3.2 带缺陷地结构的性能参数 |
3.4 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 |
3.4.1 馈电网络的设计 |
3.4.2 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设计与仿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导航圆极化抗干扰阵列天线 |
4.1 微带天线组阵 |
4.1.1 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组阵 |
4.1.2 双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组阵 |
4.2 微带天线实物与测试 |
4.3 波束形成抗干扰算法研究 |
4.3.1 最优准则 |
4.3.2 阵列抗干扰性能仿真及其分析 |
4.4 总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小型化宽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高性能小型化宽带天线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天线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 |
2.1 天线的基本参数 |
2.2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与方法 |
2.2.1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概述 |
2.2.2 微带天线模型分析方法 |
2.3 小型化宽带天线理论与方法 |
2.3.1 宽带天线概述 |
2.3.2 宽带天线设计方法 |
2.4 微带阵列天线理论 |
2.4.1 微带阵列天线概述 |
2.4.2 微带阵列天线馈电方式 |
2.4.3 阵列天线方向图乘积定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对称双环形槽线结构的小型化宽带天线 |
3.1 概述 |
3.2 天线的结构设计 |
3.3 等效电路模型的分析与计算 |
3.3.1 环形槽线等效模型分析与计算 |
3.3.2 天线等效模型分析与计算 |
3.4 仿真结果与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缺陷环形槽线结构的宽带天线设计 |
4.1 概述 |
4.2 矩形缺陷环形槽线结构宽带天线 |
4.2.1 天线结构设计 |
4.2.2 天线原理及仿真分析 |
4.3 直线槽加载矩形缺陷环形槽线结构天线 |
4.3.1 天线结构设计 |
4.3.2 天线原理及仿真分析 |
4.4 天线实物加工及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5G通信的小型化宽带天线阵列设计 |
5.1 概述 |
5.2 功分器和馈电网络的设计 |
5.3 阵列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
5.4 阵列天线的加工及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Ku频段宽带移动卫星通信天线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天线的基本参数 |
2.2 微带天线 |
2.2.1 辐射原理 |
2.2.2 微带天线馈电方式 |
2.3 双极化微带天线 |
2.3.1 双极化微带天线的结构 |
2.3.2 双极化微带天线的常用技术 |
2.4 馈电网络的分类 |
第三章 双极化缝隙耦合贴片天线阵列 |
3.1 缝隙耦合微带天线 |
3.2 双极化缝隙耦合贴片天线设计与分析 |
3.2.1 天线单元的设计与分析 |
3.2.2 二单元子阵列的设计与分析 |
3.3 背面悬置带线馈电网络的设计 |
3.3.1 微带线功分器与悬置微带线功分器 |
3.3.2 悬置微带线级联馈电网络 |
3.4 双极化一维天线阵的仿真 |
3.4.1 天线与馈电网络联合仿真 |
3.4.2 双极化一维天线阵相位扫描仿真 |
3.5 天线阵实物与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极化平板贴片天线阵列 |
4.1 空腔模型及对圆形微带天线的分析 |
4.1.1 内场 |
4.1.2 品质因数和输入电阻 |
4.2 天线单元的设计与分析 |
4.2.1 矩形贴片天线与圆形贴片天线 |
4.2.2 四单元阵列 |
4.3 背面悬置带线馈电网络的设计 |
4.4 双极化平板贴片天线阵列的仿真 |
4.5 天线阵实物与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车联网鲨鱼鳍集成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鲨鱼鳍式天线 |
1.2.2 四臂螺旋卫星导航天线 |
1.2.3 同相直立天线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四臂螺旋圆极化天线与同相直立天线阵原理 |
2.1 低剖面四臂螺旋圆极化天线原理 |
2.1.1 基于顺序旋转技术的圆极化天线阵列分析 |
2.1.2 四臂螺旋天线工作原理 |
2.1.3 四臂螺旋天线高度对性能的影响 |
2.1.4 小型化馈电网络 |
2.2 同相直立天线阵原理 |
2.2.1 N元直线边射阵理论 |
2.2.2 同相直立行波天线阵原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低剖面四臂螺旋GNSS天线研究 |
3.1 引言 |
3.2 低剖面双频四臂螺旋天线研究 |
3.2.1 天线辐射特性研究 |
3.2.2 低剖面双频顶加载四臂螺旋倒F天线设计 |
3.3 基于双层威尔金森功分器的小型化馈电网络设计 |
3.4 鲨鱼鳍集成环境下四臂螺旋天线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V2X同相直立天线阵研究 |
4.1 引言 |
4.2 V2X同相直立天线阵研究 |
4.2.1 天线基本结构 |
4.2.2 天线等效电路与理论分析 |
4.2.3 有限高度下鲨鱼鳍V2X天线的形式选取与对比 |
4.3 微带型车载V2X同相直立天线阵设计 |
4.4 鲨鱼鳍集成环境下V2X天线实验验证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LTE天线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天线研究 |
5.1 引言 |
5.2 车载LTE天线研究 |
5.2.1 车载LTE天线集成环境分析 |
5.2.2 车载短路加载双频LTE天线设计 |
5.2.3 鲨鱼鳍集成环境下LTE天线实验验证与分析 |
5.3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电小尺寸全向天线研究 |
5.3.1 天线结构与等效电路 |
5.3.2 天线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宽带毫米波MIMO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毫米波天线的研究 |
1.2.2 提高MIMO天线单元间隔离度的研究 |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宽带T型贴片MIMO天线 |
2.1 引言 |
2.2 二单元T型贴片MIMO天线 |
2.2.1 天线单元结构 |
2.2.2 天线结构的由来及工作原理 |
2.2.3 二单元MIMO天线 |
2.3 四单元环型贴片MIMO天线 |
2.3.1 天线单元结构 |
2.3.2 四单元MIMO天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带平面端射MIMO天线 |
3.1 引言 |
3.2 平面超宽带端射天线 |
3.2.1 弯折单极子天线 |
3.2.2 加载地板枝节的单极子天线 |
3.2.3 加载寄生单元的偶极子天线 |
3.3 超宽带端射MIMO天线 |
3.3.1 平行放置的MIMO天线结构 |
3.3.2 垂直放置的MIMO天线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阵列 |
4.1 引言 |
4.2 具有双谐振特性的微带天线及其阵列 |
4.2.1 加载矩形贴片的微带天线 |
4.2.2 基于SIW结构的馈电网络 |
4.2.3 加载矩形贴片的微带天线阵 |
4.3 具有三谐振特性的微带天线及其阵列 |
4.3.1 加载矩形贴片和金属过孔的微带天线 |
4.3.2 馈电网络结构的改进 |
4.3.3 加载矩形贴片及金属过孔的微带天线阵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电磁耦合调控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天线解耦相关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宽带天线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线耦合抑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1.2.2 超材料阵列解耦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宽带天线的国内外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写作安排 |
第二章 天线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天线的基本性能分析 |
2.2.1 天线辐射场分析 |
2.2.2 天线基本性能参数 |
2.3 天线的主要设计指标 |
2.3.1 输入阻抗 |
2.3.2 阻抗带宽 |
2.3.3 效率 |
2.3.4 方向性系数与增益 |
2.4 阵列天线 |
2.4.1 阵列天线的基本参数 |
2.4.2 阵列天线的互耦 |
2.5 超材料基础知识 |
2.5.1 超材料分类 |
2.5.2 超表面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枝节的耦合调控技术研究 |
3.1 阵列天线耦合的指标及计算方法 |
3.2 基于短接解耦线的MIMO阵列的一阶解耦设计 |
3.2.1 引言 |
3.2.2 天线结构及测试 |
3.2.3 测试结果及讨论 |
3.2.4 小结 |
3.3 基于交指耦合连接线的MIMO阵列的二阶解耦设计 |
3.3.1 引言 |
3.3.2 天线结构设计 |
3.3.3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覆层的耦合调控技术研究 |
4.1 人工媒质单元模型分析 |
4.2 基于覆层的电磁耦合调控技术研究 |
4.2.1 引言 |
4.2.2 设计方法 |
4.2.3 实测结果 |
4.2.4 小结 |
4.2.5 实验方法 |
4.3 基于覆层的多单元耦合调控技术研究 |
4.4 低剖面电磁耦合调控技术研究 |
4.4.1 引言 |
4.4.2 天线设计 |
4.4.3 实验结果和结论 |
4.4.4 有/没有磁耦合谐振环天线阵列的增益 |
4.4.5 相关参考天线对比 |
4.4.6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阻抗调控技术研究 |
5.1 Wheeler多阶匹配宽带理论 |
5.2 二阶阻抗匹配宽带技术 |
5.2.1 引言 |
5.2.2 天线设计分析 |
5.2.3 实验结果及比较 |
5.2.4 小结 |
5.3 阻抗调控技术 |
5.3.1 引言 |
5.3.2 天线设计与分析 |
5.3.3 结果与讨论 |
5.3.4 小结 |
5.4 灵活阻带调控技术 |
5.4.1 引言 |
5.4.2 天线结构与设计 |
5.4.3 天线结果测试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MEMS技术的超宽带光子晶体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宽带天线设计需求和发展现状 |
1.2.1 超宽带天线设计需求 |
1.2.2 超宽带天线研究现状 |
1.2.3 小型化超宽带天线研究现状 |
1.3 光子晶体天线发展现状 |
1.3.1 光子晶体概念 |
1.3.2 光子晶体天线 |
1.4 MEMS技术发展现状 |
1.4.1 MEMS定义 |
1.4.2 MEMS工艺技术 |
1.4.3 MEMS天线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平面超宽带天线研究 |
2.1 引言 |
2.2 平面印刷单极子天线分析 |
2.2.1 基本结构 |
2.2.2 特性参数 |
2.3 平面超宽带天线设计 |
2.3.1 超宽带天线结构设计 |
2.3.2 超宽带天线性能分析 |
2.4 平面陷波超宽带天线设计 |
2.4.1 陷波超宽带天线结构设计 |
2.4.2 陷波超宽带天线性能分析 |
2.4.3 陷波超宽带天线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型化MEMS超宽带天线研究 |
3.1 引言 |
3.2 MEMS超宽带天线设计 |
3.2.1 MEMS天线结构设计 |
3.2.2 MEMS天线频域性能分析 |
3.2.3 MEMS天线时域性能分析 |
3.3 MEMS超宽带天线工艺设计 |
3.3.1 MEMS基本工艺 |
3.3.2 MEMS天线工艺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结构的MIMO超宽带天线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材料MEFSS单元设计 |
4.2.1 超材料特性的分析方法 |
4.2.2 超材料MEFSS单元结构设计和分析 |
4.3 二单元UWB-MIMO天线设计 |
4.3.1 二单元UWB-MIMO天线结构设计 |
4.3.2 二单元UWB-MIMO天线性能分析 |
4.3.3 二单元UWB-MIMO天线结果分析 |
4.4 四单元UWB-MIMO天线设计 |
4.4.1 四单元UWB-MIMO天线结构设计 |
4.4.2 四单元UWB-MIMO天线性能分析 |
4.4.3 四单元UWB-MIMO天线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超宽带天线研究 |
5.1 引言 |
5.2 光子晶体的数值分析方法 |
5.3 基于光子晶体结构的超宽带天线设计 |
5.3.1 光子晶体能带结构分析 |
5.3.2 光子晶体天线设计 |
5.3.3 光子晶体天线MEMS工艺设计 |
5.3.4 光子晶体天线结果分析 |
5.4 基于光子晶体波导结构的陷波天线设计 |
5.4.1 光子晶体缺陷波导原理 |
5.4.2 光子晶体陷波天线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超宽带天线与双频段共口径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超宽带VHF/UHF线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超宽带高隔离宽波束双极化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3 TETRA/WLAN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宽带VHF/UHF线天线的研究现状 |
1.2.2 超宽带高隔离宽波束双极化天线的研究现状 |
1.2.3 TETRA/WLAN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天线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天线基本理论 |
2.2.1 超宽带VHF/UHF线天线基本理论 |
2.2.2 宽带双极化天线基本理论 |
2.2.3 融合MIMO技术的共口径天线基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带VHF/UHF线天线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天线设计及性能分析 |
3.2.1 天线的结构 |
3.2.2 天线的工作原理及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带宽波束双极化天线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天线设计及性能分析 |
4.2.1 天线结构及原理 |
4.2.2 天线性能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MIMO技术的TETRA/WLAN共口径天线设计 |
5.1 引言 |
5.2 天线设计及性能分析 |
5.2.1 天线结构及原理 |
5.2.2 天线仿真与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 |
四、一种用于个人通信移动终端的四单元宽带微带天线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组织网络节点的高增益天线研究与设计[D]. 毕坤.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微带阵列天线去耦方法研究[D]. 周向远. 山西大学, 2020(01)
- [3]导航圆极化微带天线及其阵列的研究[D]. 孟小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小型化宽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李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Ku频段宽带移动卫星通信天线的研究与实现[D]. 李明珠. 东南大学, 2020(01)
- [6]车联网鲨鱼鳍集成天线研究[D]. 彭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宽带毫米波MIMO天线研究[D]. 翁佳钿.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电磁耦合调控天线技术研究[D]. 王紫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9]基于MEMS技术的超宽带光子晶体天线研究[D]. 朱晓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10]超宽带天线与双频段共口径天线研究[D]. 李业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