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 CME - 如何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继续教育 CME - 如何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一、继续教育CME——如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陀财超(Toh Chai Chau)[1](2021)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痹症,是全世界中老年人常见的肢体经络病证,痹症主要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关节屈伸不利、僵硬、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在于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传入脏腑。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的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其发病无地域、种族、性别差异,和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遗传基因有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满意的有效疗法,而自古以来,中医针灸、中药针灸等治疗本病,方法丰富、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快速。目的:痹症的范畴非常广,现代医学把痹症归纳为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痹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因不太明确,因此治疗痹症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也不彻底,而且副作用较大,具有药物依赖性,严重损害了肝、肾等脏腑功能。采用中医中药内服、中药外治、热敷、针灸等中医的方法,能从疾病整体调理,进而辨证论治,治愈率较高,无副作用。中医在痹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相当优势,本人希望透过采访新马地区的名医家,对于痹症的特效疗法,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的治疗方面作一个经验整理及总结。方法:通过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十位名中医之生平事迹及其着作,探讨治疗痹症的特色疗法,并对每一位的名中医的临床病案及思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每一位名家的治疗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观点,收集资料以剖析各位名家的临证思路与学术观点撰写论文。成果:经过本文研究,通过采访或电访方式,总结各位名家的名家特色疗法临床经验整理,发现高手在民间,挖掘了许多名中医的治疗痹症的独有的特色,包括了火针疗法、刮筋疗法、针刀疗法、强力灸、火针代灸、整脊推拿,还有各种有效的祖传药方、经方等医疗方式,以及归纳了各家的治疗的思路及学术观点,对于痹症这个南洋地区的常见病,总结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结论:痹症在新马也属于常见病,称为“不死的癌症”,造成许多病患的痛苦,因此许多医家中终其一生努力研究如何减轻或治好本病,本次论文发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如何不拘泥及坚持一家之长,综合使用各家的思路及治疗特色,也许是治疗痹症的最佳治疗方案。

郝润璇[2](2020)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刺老苞抑制RA滑膜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土家药物刺老苞对RA成纤维滑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MH7A细胞系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刺老苞醇提物对MH7A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筛选出适当的药物浓度。取不同浓度(0μg/ml、550μg/ml、650μg/ml、750μg/ml)的刺老苞醇提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H7A细胞24h,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MH7A细胞凋亡的情况;将MH7A细胞分为空白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LPS(1μg/ml)进行刺激6h,各药物组根据CCK-8实验结果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刺老苞醇提物(550μg/ml、650μg/ml、750μg/ml)进行干预,继续培养各组细胞24h。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P-Akt和Becline1蛋白的表达。结果:MH7A细胞经过刺老苞醇提物处理后,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抑制率显着增加(P<0.05);MH7A细胞经不同浓度(0、550、650、750μg/ml)刺老苞醇提物作用24h,其凋亡率分别为2.20%、3.07%、5.27%、8.04%;通过LPS诱导MH7A细胞后,与正常组相比,MH7A细胞上清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使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刺激后,与模型组相比,两者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经过LPS刺激6h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PI3K与P-Akt的表达量升高(P<0.05),Becline1表达量降低(P<0.05),经不同浓度的刺老苞醇提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的PI3K与P-Akt的表达量降低(P<0.05),Becline1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刺老苞醇提物能够抑制MH7A细胞增殖,显着促进MH7A细胞的凋亡,抑制了MH7A细胞IL-1β和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下调了PI3K、P-Akt的蛋白表达,上调了Becline1的蛋白表达水平,因此推测刺老苞醇提物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

宋雪成[3](2020)在《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前体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的OC分化、增殖的影响,初探其可能的机制,进一步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24h、48h、72h、96h、120h时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对RAW264.7增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ng/m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诱导培养,5天后观察其形态变化并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OC;将OC分为对照组(RAW264.7细胞)、模型组(RAW264.7细胞+50ng/ml RANKL)、药物高、中、低治疗组(RAW264.7细胞+50ng/ml RANKL+药物)进行培养,用TRAP染色法检测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对OC分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干预5天后RANK、RANKL、TRAF-6、NF-κB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干预1天后PI3K、AKT蛋白的表达。结果:1.CCK-8结果显示: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在药物浓度50μg/ml、100μg/ml、200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2.TRAP染色显示:OC诱导剂RANKL在50ng/ml与100ng/ml诱导出的阳性OC(细胞核≥3)数量相近,两组之间没有统计意义(P>0.05),数量远多于6.25ng/ml-25ng/ml RANKL时所诱导出的OC,故此实验将OC诱导剂RANKL选用50ng/ml诱导RAW264.7细胞为OC。3.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抑制RAW264.7细胞向OC的分化,用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处理OC,TRAP染色后发现:对照组无OC生成,模型组及各药物组均可见明显的大的多核的OC生成,各药物组OC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各药物组组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与药物浓度成负相关,各药物组间OC的数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4.WB显示:与模型组相比,200μg/ml药物组可抑制RANK、TRAF-6、NF-κB、PI3K、AKT蛋白的表达(P<0.05),50μg/ml、100μg/ml药物组对RANK、NF-κB、PI3K、AKT蛋白影响不大(P>0.05);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对RANKL的表达无显着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50μg/ml、100μg/ml、200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2.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50μg/ml-200μg/ml时能抑制OC的生成,药物浓度越高OC数量越少,效果越好。3.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达到200μg/ml时,可以下调RANK、NF-κB、TRAF6、PI3K、AKT蛋白的表达;复方独正汤各浓度组对RANKL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复方独正汤可能通过下调RANK、NF-κB、TRAF6、PI3K、AKT蛋白的表达抑制OC的分化,进而预防、延缓RA骨破坏的发生、发展。

谢小冬[4](2019)在《前进中的甘肃医学遗传学事业》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甘肃省医学遗传事业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进入新世纪甘肃的医学遗传在科研、临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此纪念几代人的奋斗与坚守!

龙洁,王涛,曲晨,朱长亮[5](2019)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2017年9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RA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关节炎性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生化相关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因子(RF)抗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率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评估总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减轻,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关节炎性及生化相关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抗CCP抗体、AKA抗体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抗CCP抗体、AK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属于轻微可控制,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对症药物治疗缓解。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抑制RF及外周血清IL-6、IL-1、TNF-α水平表达,减轻炎性反应,有效缓解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刘娜[6](2017)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与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等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关节方面,而RA除关节病变外,也可引起系统受累如心血管、呼吸,肾脏、血液、神经等系统的损害[1]。RA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已证实众多的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细胞因子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因此需进一步研究RA发病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调控。IL-6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参与血管翳的形成,引起骨与软骨破坏[2],并可能引起心、肺、肾等系统损害。近年来发现Th17细胞是RA重要的效应T细胞,其分泌的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Th17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重要的特异性细胞因子[3],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几年RA研究的热点,IL-6、TNF-α、IL-17、IL-21等诸多细胞因子都是通过影响JAK-STAT通路从而在RA的发病中起作用,该通路在RA发病过程中呈持续激活状态,靶向抑制JAK通路可改善RA的病理过程。IL-6通过参与STAT通路促进滑膜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如MMP-1、MMP-3及MMP-13的表达,引起关节及软骨破坏。正是由于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的实施,近年来已将IL-6拮抗剂用于临床RA的治疗,托珠单抗(tocillizumab)是一种重组人源化IL-6受体单克隆抗体,其不仅有效改善RA患者的关节症状,使疾病达到缓解,还可以改善RA系统损害的表现,包括纠正贫血、改善抑郁焦虑等等。IL-6、IL-17、JAK/STAT及MMPs在RA患者系统受累中的作用及其关系,国内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拟检测RA患者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的表达,探讨其与RA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的关系。目的1.通过测定血清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的水平,同时探讨其相互之间及与RA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2.调查统计RA的系统损害及合并症和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探讨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与RA系统受累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RA患者124例及正常对照4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IL-6、IL-17水平。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各实验室指标,了解RA系统受累发生率及与疾病活动性关系,分析IL-6、IL-17与系统受累及疾病活动的关系。2.为进一步调查和验证RA系统损坏及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再次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RA患者136例为RA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0名为正常组,详细记录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超声及影像学资料、系统损害及合并症和并发症情况及治疗过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JAK3,STAT3,MMP-3,MMP-13的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IL-6、IL-17与RA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1.1 RA组较正常组血清IL-6、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RA中重度活动组较低疾病活动组血清IL-6、IL-17水平明显升高,低疾病活动组较正常组其血清IL-6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24例RA患者有系统受累85例(68.55%),无系统受累39例(31.45%)。其中心血管损害34例(27.42%),呼吸损害18例(14.52%),血液损害53例(42.74%),泌尿损害14例(11.29%),消化损害12例(9.68%),内分泌损害10例(8.06%),神经肌肉骨骼损害8例(6.45%)。其中心血管、呼吸、血液系统累及最多,两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1.3.系统受累组较无系统受累组DAS28、CRP显着升高(P<0.01),IL-6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IL-6与SJC、TJC、VAS评分、PtGA评分、PGA评分、CRP、ESR、血小板计数、球蛋白水平、DAS28呈显着正相关(P<0.05);IL-17与TJC、VAS评分、Pt GA评分、PGA评分、RF、CRP、ESR、尿酸、DAS28关节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1.5正规DMARDs治疗组中有系统损害及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患者有60例(63.83%),未正规治疗组有25例(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规治疗组DAS28、CRP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中有系统受累分别为52.27%、77.5%(P<0.05)。2.IL-6、JAK3、STAT3、MMP-3、MMP-13与RA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2.1.RA患者血清IL-6、JAK3、STAT3、MMP-13水平较正常组均显着增高(P<0.05)。中重度活动组(DAS≥3.2)IL-6、JAK3水平显着高于低疾病活动组(DAS28<3.2)(P<0.05)。2.2.136例RA患者中有系统受累者共95例(69.85%),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32.35%;呼吸系统29.41%;血液系统27.94%;泌尿系统10.29%;消化系统16.18%;内分泌系统7.35%;骨骼系统5.88%;神经系统6.62%。系统损害组JAK3、STAT3水平较无系统损害组显着增高(P均<0.05)。2.3.相关性分析: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与ESR、CRP、HAQ评分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JAK3与抗CCP抗体、STAT3呈正相关;STAT3与系统损害、抗CCP抗体、JAK3呈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JAK3与STAT3呈正相关(β=0.503,P<0.001),STAT3与抗CCP抗体(β=0.168,P=0.027)、JAK3(β=0.469,P<0.001)呈正相关,IL-6与病程呈负相关(β=-0.209,P=0.01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OR=1.045,95%CI:1.002-1.089)和血小板增多(OR=1.005,95%CI:1.000-1.010)是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CRP(OR=1.021,95%CI:1.008-1.035)是呼吸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病程(OR=1.090,95%CI:1.015-1.170)是内分泌病变的危险因素;IL-6(OR=1.036,95%CI:1.007-1.065)是骨骼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P均<0.05)。2.4达标治疗与RA系统损害2.4.1正规DMARDs治疗组系统受累发生率62.22%,未正规治疗组系统受累发生率为84.78%(P<0.05)。正规治疗组其DAS28评分、STAT3水平显着低于未正规治疗组(P<0.05)。达标组中有系统受累者22例(48.89%),未达标组中有系统受累73例(80.2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A除关节受累外,有明显的系统损害及合并症和并发症,且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两组病例均显示发生率高达约70%。低疾病活动组系统受累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重度活动组。疾病缓解有利于减少系统受累的发生,治疗达标对改善RA系统受累具有明显的意义。2.RA组IL-6、IL-17、JAK3、STAT3、MMP-13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其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中重度活动组血清IL-6、IL-17、JAK3水平显着高于低疾病活动组,其影响RA疾病活动。3.系统受累组JAK3、STAT3水平显着增高,该两种细胞因子可能与RA系统受累相关,需进一步探究。

张路路[7](2016)在《RA-ILD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RA-ILD的早期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2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ILD分为两组,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两组间以及RA-ILD组间汉族和维吾尔族、抗CCP抗体阳性和抗CCP抗体阴性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的相关性。结果(1)RA-ILD组的发病年龄、年龄、病程大于单纯RA组[分别为(46.7±15.9)岁比(40.8±12.8)岁;(56.1±12)岁比(45.7±13.7)岁;(8.5±8.4)年比(5±6.4)年,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RA-ILD组咳嗽咳痰、胸闷气短、Velcro音的发生率高于单纯RA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ILD组与单纯RA组间的WBC、HGB、PLT、DAS28、ESR、CRP、补体C3、补体C4、RF、G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A-ILD组抗CCP抗体滴度大于单纯RA组[(1373±1101.7)U/ml比(1013±980)U/ml,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RA-ILD组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率高于单纯R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5),而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汉族RA-ILD和维吾尔族RA-ILD之间的年龄、病程、WBC、HGB、PLT、DAS28、ESR、CRP、补体C3、补体C4、RF、GPI、抗CCP抗体、AKA、ANA、抗SSA抗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抗CCP抗体阳性RA-ILD和阴性RA-ILD的FEV、FEV1、FEV1%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DL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0.9)L比(7.8±0.5)L,P<0.05]。结论男性、高龄、病程长的RA患者易合并ILD,且较单纯RA患者更易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Velcro音。抗CCP抗体、AKA可能是RA-ILD密切相关的重要抗体。抗CCP抗体阳性RA-ILD患者易出现一氧化碳弥散障碍。对于男性,年龄大,病程长,高滴度抗CCP抗体和AKA阳性的患者,应及时早期完善肺HRCT和肺功能检查,做到早期诊疗。

赵彤,刘威,张媛媛[8](2015)在《手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影像学诊断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手腕关节的滑膜改变及骨质侵蚀的形态、部位等在核磁共振(MRI)、关节超声(US)及X线上的表现,同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市上地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选取30例,分别应用MRI、US、X线检查并记录患者手腕关节的受累情况,分析不同检查方法间的差异。结果本组30例RA患者,X线检查示:10例无明显X线平片异常改变;20例手腕关节受累,其中骨质疏松12例,7例合并近指关节肿胀,1例单纯掌指关节肿胀,1例骨侵蚀。US检查示:患者均出现腕关节超声相关软组织病变,其中4例出现骨侵蚀,27例关节出现关节腔内积液,19例合并出现腕关节背侧伸肌腱腱鞘炎,28例合并出现滑膜炎改变。MRI检查示:MRI发现11例患者手腕关节有骨质侵蚀或骨髓水肿,其中骨质侵蚀6例,包括近指关节1例,掌指关节4例,腕关节1例,另5例患者手腕骨在出现骨质侵蚀的同时合并掌骨骨髓水肿。7例患者发现骨囊性改变。所有病例腕关节均见有不同程度滑膜增厚,掌指关节滑膜增厚8例,近指关节滑膜增厚10例,其中掌指关节及近指关节均出现滑膜增厚的有4例。结论 MRI和US能清楚显示早期RA手腕部小关节的病理改变,对滑膜改变及骨质侵蚀等病变的检出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

季明亮[9](2015)在《血清microRNA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的筛选研究及临床影像学评估》文中提出第一章血清miR146a与miR-155可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的筛选研究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与正常对照组血清microRNAs(miRNAs)表达谱的差异,并评估miRNAs作为早期诊断AS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选择10例AS患者(病例组)和10例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AS的诊断均符合1984修订的纽约标准。首先,采用Solexa测序技术评估10例AS患者与10例对照组血清中miRNAs的表达状态,并挑选出表达存在差异的miRNAs;随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验证其表达的差异的可靠性。此外,根据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AS患者分为两组,即Group A(后凸<70°)和Group B(后凸≥70°)。疾病的活动性及身体功能障碍分别用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和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来评估。运用诊断性试验(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miRNAs作为早期诊断AS分子标记物的可靠性。结果:Solexa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9条miRNAs在AS患者的血清中表达上调或下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后,miR-146a和miR-155在AS患者血清中表达显着上调。诊断性试验结果表明miR-146a和miR-155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964。重要的是,miR-155在Group B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Group A患者。此外,miR-155的表达水平与BASDAI密切相关(r=0.5,p<0.01)。结论:血清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诊断AS的补充性生物标记物;此外,血清miR-155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活动性、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第二章开合式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主动脉长度的变化:CT研究目的:探讨开合式楔形截骨术(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主动脉长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COWO矫形内固定术的2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8.9岁)。影像学测量包括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AFL)、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和截骨椎前柱的高度(anterior height of the osteotomized vertebra,AHOV)。在二维矢状面CT上测量术前、术后主动脉的长度(上固定椎体的上终板至L4下终板之间的长度)。结果:术后,主动脉长度增加2.2cm。GK、LK、AFL、LL及AHOV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长度的变化与GK(r=0.525,P=0.015)、LK(r=0.654,P=0.001)、AFL((r=0.634,P=0.002)及 LL(r=0.538,P=0.012)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结论:COWO术后主动脉长度延长被量化。对采用COWO矫正后凸畸形的AS患者而言,脊柱外科医生应意识到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第三章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腹腔容积的改变:CT研究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腹腔容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PSO矫形内固定术的2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包括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AFL)。在CT上测量术前、术后腹腔的前后径、横径及纵径。此外,把腹腔形态假定为一个椭球体,根据前后径、横径及纵径,计算其体积。结果:术后,腹腔的纵径变化显着(P<0.01),而腹腔的前后径、横径无显着变化(P>0.05)。GK、AFL及LL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容积平均增加了 652ml。腹腔容积的变化与GK Cr=0.453,P=0.014),LL(r=0.42,P=0.023)及 AFL(r= 0.388,P=0.037)变化密切相关。结论:PSO术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腹腔容积增加被量化。因而,也证实前期的研究结论,即此类患者术后消化功能的改善可能是由于腹腔容积的增加。此外,脊柱外科医生还应意识到腹腔纵径的增加所带来的腹壁并发症。第四章经关节突“V”形截骨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对脊柱-骨盆复合体平衡的影响目的:比较多节段经关节突“V”形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ies,SPOs)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两种术式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复合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SPOs或PSO矫形内固定术的3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SPOs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8.1±7.1岁(18~42岁);PSO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38.3±7.9岁(21~5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全脊柱最大后凸 Cobb 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结果:脊柱-骨盆参数中,除TK和PI外,两组中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除PI和LL外,各参数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LL、GK、PT及SS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VA、LL、GK、PT及SS的矫正丢失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SPOs相比,PSO能够获得较好的脊柱-骨盆复合体平衡重建。SPOs远期易于发生矫正丢失。此外,术前应根据PI值,选择合理的截骨方案,以期获得满意的脊柱-骨盆矢状面重建。第五章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 AS 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 AS 功能障碍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 AS 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 AS 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 AS 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 及 SF-36 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低(P<0.05)。此外,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及BASRI评分,而较低的BASMI评分(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在身体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结论:在需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晚,病程短。此外,男性AS患者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受到明显的损害。

吴宽裕,陈进春,赵钟文[10](2014)在《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介绍了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历程、近代研究、主要相关成果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重点分析了阻碍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二、继续教育CME——如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续教育CME——如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命名源流及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一、《黄帝内经》对痹症的理论源流概述
        二、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与分析
        一、外因重于风寒湿邪及热邪
        二、内因重于正气不足痰瘀内阻
        三、中医的病机
        四、自《伤寒》、《金匮》角度探析经方对于痹症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中医辨证分型归纳与论治
        一、风寒湿痹型方用乌头汤
        二、风湿热痹型方用宣痹汤
        三、痰淤阻滞型方用二陈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
        四、正气亏虚型方用独活寄生汤
        五、瘀血致痹型方用身痛逐瘀汤
    第四节 中医治痹概况
        一、中医内治法
        二、中医外治法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痹症的认识及研究
        一、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检查概述
        二、现代医学治疗痹症的用药概述
        三、现代医学对于痹症病名的归纳
    第六节 小结
        一、痹症、痹证及痹病的区别
        二、痹症和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 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第一节 吴德钦——强力灸与火针灸疗法
        一、师承——站在巨人肩膀看得更远
        二、治痹特色:一灸二针三用药
        三、病案举例
        四、给予学习中医后辈的叮咛
        后记
    第二节 陈国全——推拿及正骨疗法
        一、师承、学术思想与治痹思路
        二、治疗关节骨痹:独创直腿旋腰复位法
        三、病案举例
        四、新马各家治痹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后记
    第三节 庄或勋——五运六气疗法
        一、师承《黄帝内经》及推崇《黄元御医学全书》
        二、学术思想与治痹观点
        三、以“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活用经方治痹
        四、好医师三条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后记
    第四节 郑金顺——名家针法
        一、千里访名师、万里求口诀
        二、善用董针治疗痹症的思路及特色疗法
        三、病案举例
        后记
    第五节 潘广斋——刺血疗法
        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
        二、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三、病案举例
        四、治痹以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辨病综合论治
        后记
第三章 马来西亚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第一节 陈期发——陈氏火针疗法
        一、火针去宛陈莝治大病
        二、陈氏针法:治痹以真火去邪火
        三、病案举例
        四、清晰思路方向、灵活开方施治
        后记
    第二节 蔡培春——蔡氏棍针刮筋疗法
        一、刮除病筋、病痛自除
        二、棍针刮筋疗法是创新技术、绿色医学
        三、病案举例
        四、棍针刮筋疗法通治痹症与内科病
        后记
    第三节 何国忠——针刀疗法及龙氏整脊疗法
        一、针刀是治疗痹症的主要手段
        二、其他治痹特色疗法
        三、病案举例
        四、专业特色是中医生存之道
        后记
    第四节 黄启城——祖传针药疗法
        一、建立整体观念,提倡佛医
        二、治痹思路以辨证论治、攻补兼施为主
        三、病案举例
        四、中西医思维互参而忠于中治
        后记
    第五节 宋益陞——融合张步桃经方疗法
        一、师承张步桃经方、重在简便廉效
        二、治痹思路重在补气补血、活血化瘀
        三、病案举例
        四、尊师重道为重、医德医术兼备、四诊合参兼具
        后记
第四章 新马名中医治痹临床成果再凝练
    第一节 内治法以“伤寒金匮十方证”为归纳
        一、寒湿痹阻经脉之麻黄加术汤证
        二、风湿痹阻肌肉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三、风寒湿郁热痹阻关节经脉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四、寒湿痹阻筋脉骨节之乌头汤证
        五、暑湿痹阻肌表之加减木防己汤证
        六、半表半里治痹柴胡桂枝汤证
        七、阳虚寒湿、痹着经脉之甘草附子汤证
        八、肝血不足、风寒痹着之当归四逆汤证
        九、虚劳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十、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总结
    第二节 外治法以针法为主旋律
        一、毫针疗法最佳首选、一马当先
        二、扶阳温经的火针、艾灸疗法紧接在后
        三、祖传推拿及整脊手法盛行已久
        四、名家针法逐步盛行
        五、刮筋疗法独树一帜
        六、刺血疗法立竿见影
        七、秘方外敷膏药盛行
        八、其他特色疗法雨后春笋发展
        总结
    第三节 治痹经验整理总结归纳“治痹十法”
        一、温经散寒通痹法
        二、利湿通经蠲痹法
        三、祛风通络宣痹法
        四、清热凉血散痹法
        五、祛湿化热去痹法
        六、活血化瘀除痹法
        七、补益气血扶正法
        八、滋肝补肾强督法
        九、寒温并用祛痹法
        十、化痰散结法
        总结
    第四节 自现代医学的“痹病种类”角度探析治痹临床成果
        一、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
        二、类风湿关节炎(RA)
        三、强直性脊柱炎(AS)
        四、痛风
        五、风湿热
        六、颈项痹、肩周炎
        七、腰痹痛、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等
        八、退化性膝盖痛(KOE)
        九、硬皮病
        十、雷诺氏综合征
        十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十二、病毒性心肌炎
        总结
    第五节 新马名中医治痹经验心得之启示与传承
        一、痹症的确是新马的常见病,种类繁多
        二、新马医家治痹的内治法多以经方为主轴
        三、外治法以火针及艾灸是治痹最主要的手段
        四、善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结合综合疗法,不拘泥门派
        五、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制宜
        六、整理总结传承新马名医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一生的使命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刺老苞抑制RA滑膜增殖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 土家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RA的认识
    2 西医对RA的认识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前进中的甘肃医学遗传学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发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机理研究和胃癌诊断、治疗研究
    1.1 细胞因子遗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遗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风险相关性研究
    1.3 线粒体基因及线粒体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风险相关性研究
    1.4 PRMT5基因突变及高尔基自身抗原与胃癌发生发展的蛋白组学研究
    1.5 miRNA和胃癌放疗应激响应的关系的研究
2 青藏高原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机理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2.1 中国西北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2.2 FCRL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研究
    2.3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
    2.4 一种通过SNP来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风险性的方法和试剂盒的发明
3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机理研究和遗传研究
4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他常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1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唇腭裂的医学遗传学研究
    4.2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Ⅱ型糖尿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3 ACE,UTS2及ACE2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及西北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

(5)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1.3.2临床症状体征指标
        1.3.3 关节炎性及生化相关指标
        1.3.4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炎性及生化相关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抗CCP抗体、AKA抗体阳性率的变化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6)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与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等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IL-6、IL-17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及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及入组标准
        2.2 分组标准
        2.3 临床资料记录
        2.4 标本采集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损害及活动性与IL-6、JAK3、STAT3、MMP-3、MMP-13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及入组标准
        2.2 分组标准
        2.3 临床资料记录
        2.4 标本采集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RA-ILD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1.2.2 主要的免疫学指标和试验方法
        1.2.3 DAS28评分
        1.2.4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5 数据处理
        1.2.6 技术路线
结果
    2.1 RA-ILD组和单纯RA组
    2.2 汉族RA-ILD组和维吾尔族RA-ILD组
    2.3 抗CCP抗体阳性和抗CCP抗体阴性RA-ILD组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手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影像学诊断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MRI扫描及扫描方案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RA患者MRI与US及X线比较
    二、X线平片检查结果
    三、MRI检查结果
    四、超声检查结果
讨论
    一、X线平片
    二、超声
    三、MRI

(9)血清microRNA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的筛选研究及临床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血清miR-146a与miR-155可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标记物研究
    1.方法与材料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开合式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主动脉长度的变化:CT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腹腔容积的改变:CT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 经关节突“V”形截骨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对脊柱-骨盆复合体平衡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章 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附录
结论
本课题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相关领域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现状
    2.1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1.1 中医风湿病临床研究基地
        2.1.2 中医风湿病学科人才及培养
    2.2 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2.3 近年来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实验室基础研究情况
        2.3.1 类风湿关节炎
        2.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2.3.3 骨关节炎
        2.3.4 其他研究
    2.4 福建省中医风湿病临床研究
        2.4.1 类风湿性关节炎
        2.4.2 系统性红斑狼疮
        2.4.3 骨关节炎
    2.5 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研究成果
    2.6 开展科研项目
        2.6.1 闽产雷公藤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2.6.1. 1 已完成项目
        2.6.1. 2 目前正承担的研究任务
        2.6.2 风湿病证素研究
    2.7 出版着作
    2.8 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
3 风湿病专科及学术组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展望
    4.1 加强继承, 发挥特色, 勤于临床, 培养合格型人才
    4.2 防治结合, 普及推广, 加强合作, 提高国际化程度
    4.3 内外结合, 综合治疗, 科学规范, 加强有效性研究
    4.4 科学防治, 突出优势, 减毒增效, 发挥中医药特色
    4.5 建立基地, 完善队伍, 培养人才, 健全专科化平台
    4.6 发挥优势, 医药结合, 加大力度, 研发抗风湿新药

四、继续教育CME——如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D]. 陀财超(Toh Chai Cha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刺老苞抑制RA滑膜增殖的作用及机制[D]. 郝润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D]. 宋雪成.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前进中的甘肃医学遗传学事业[J]. 谢小冬.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10)
  • [5]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J]. 龙洁,王涛,曲晨,朱长亮. 中国医药导报, 2019(07)
  • [6]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损害及疾病活动与IL-6、IL-17、JAK3、STAT3、MMP-3、MMP-13等相关性临床研究[D]. 刘娜.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7]RA-ILD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张路路.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8]手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影像学诊断及对比分析[J]. 赵彤,刘威,张媛媛.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05)
  • [9]血清microRNA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的筛选研究及临床影像学评估[D]. 季明亮. 南京大学, 2015(01)
  • [10]福建省中医风湿病学科发展报告[J]. 吴宽裕,陈进春,赵钟文. 海峡科学, 2014(01)

标签:;  ;  ;  ;  ;  

继续教育 CME - 如何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