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贵海味——牡蛎的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温争争[1](2021)在《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机制,为高温环境下刺参养殖提出有效方法,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刺参抗逆机理是解决刺参健康养殖和安全度夏瓶颈问题的重要出路,刺参健康关乎整个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和稳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刺参的抗逆抗病机制已成为当前刺参养殖产业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从高温应答重要功能基因入手,一方面以存在于胞液中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为代表,研究其表达规律以及对其进行活性功能研究,从刺参机体防御免疫体系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另一方面围绕内质网应激,对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聚集以及钙离子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代表基因钙联蛋白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从生物高温应激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研究克隆了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class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2)基因、钙联蛋白(calnexin)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kD)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lcyclin-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以上4个基因组织表达情况;分析在温度变化后刺参各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刺参各组织高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此外,纯化出了刺参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的蛋白,并对其纯化后的蛋白活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GST2)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克隆获得刺参σ-GST2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σ-GST2 ORF长度为627bp。σ-GST氨基酸序列具有N端结构域(4-73)和C端结构域(84-202)两个保守区域。与其同源物种比对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4%。所有比对物种GST的N端区域高度保守,而C端区域则相对多样化。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σ-GST2与海葵亲缘关系最近,与贝类动物长牡蛎和三角帆蚌等聚成一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呼吸树、纵肌、体壁均在30℃开始出现显着高表达,而消化道在34℃出现显着高表达。高温胁迫均能促进σ-GST2基因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另外,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2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23.51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σ-GST2蛋白。纯化蛋白过程中留样上清及沉淀进行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主要表达在上清中。将所有经Ni柱纯化过程中的留样样品进行SDS-PAGE检测。获得超滤后的蛋白含量最高,且最终获得纯化蛋白纯度>95%。测定了未纯化的上清和纯化超滤后蛋白浓度分别为2.647和3.540μg/ul。由公式计算出酶活分别为:初上清样的酶活为0.669(U/mg prot),超滤后样品的酶活为1.449(U/mg prot)。可见纯化超滤后的酶活性更高。2刺参钙联蛋白(Cnx)、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cyBP)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刺参Cnx、GRP78和CacyBP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并分别预测了它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质量以及理论PI值。另外分别对它们做了同源序列比对分析以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Cnx氨基酸序列在N端含有一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序列。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刺参Cnx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6%,所有比对物种Calreticulin结构域均高度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Cnx与棘皮类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刺参GRP78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83%,所有比对物种C端HSP70结构域高度保守,而N端结构域是多变的,刺参GRP78与海绵Amphimedon queenslandica亲缘关系最近;刺参CacyBP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6%,BLAST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脊椎动物鲱鱼Denticeps clupeoides和棘皮动物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同源性最高,相似度高达86.79%和85.96%。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文昌鱼。此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Cnx、GRP78和CacyBP基因在刺参经不同温度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刺参Cnx、GRP78和CacyBP均广泛分布于呼吸树、消化道、纵肌和体壁。急性升温中Cnx、GRP78和CacyBP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18℃、22℃和26℃都很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情况。急性升温到34℃时,消化道组织GRP78和CacyBP相对表达量最高,并且从22℃开始升温到34℃,CacyBP基因在消化道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织一直呈现相对最高表达量。这说明消化道是刺参强大的组织器官,参与热应激反应更为明显,以上三个基因在刺参高温胁迫过程中对抵抗内质网应激产生的不良刺激以及维持内质网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也构建了CacyBP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1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14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CacyBP蛋白。
秦锦清[2](2020)在《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作为渔农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海洋教育的开端与重要组成,对丰富海洋教育发展史,完善海洋教育理论,促进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乃至建设海洋强国,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但学界长期以来对海洋水产教育这一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较为贫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对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从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教育实践以及评价启示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清末民初,我国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培养专门人才。随着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大力提倡实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海洋水产教育应运而兴。其先后经历了诞生(1903-1912)、发展(1912-1922)、完善(1922-1937)和调整(1937-1949)四个主要阶段。为我国沿海地区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的传播,并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主体。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其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制系统;从中观层面梳理其各司其职的学校管理系统;从微观层面梳理其详尽完备的专业课程系统。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对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重要补充。本文对各种非学历教育组织代表性机构及其教育目的、形式、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比较。总体而言,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主要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二是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四是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五是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当然,受多方因素制约,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的问题。众所周知,“三渔”问题不仅是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是近现代以来的一个历史问题。近现代许多水产教育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解决渔业、渔民、渔村问题的见解和思路,对于我们今天从教育和科技的视角解决“三渔”问题仍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知往鉴今,历史启迪未来。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也留给了我们当代巨大的启示:一是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四是要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五是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与国际化。因此,认真地研究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仍可为我们解决今日的“三渔”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娇[3](2020)在《文化外宣视角下《海错食单》(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英双语书籍《海错食单》从自然地理、历史渊源、人文风情等方面讲述中国十大沿海省、市、特别行政区的海洋饮食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家战略对海洋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译者选择了本书的部分内容作为此次实践报告的文本,以期找到适用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方法,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经验。报告首先详细介绍翻译项目,对源文本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前人对饮食文化翻译的研究,在文化外宣的视角和黄友义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和总结出适合该文本翻译实践的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总结。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把文化外宣视角和“外宣三贴近”原则应用到海洋饮食文化翻译的领域中来,进一步扩大文化外宣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将海洋饮食文化翻译引入翻译研究,试图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些微经验。
辛月[4](2019)在《《然犀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对于粤闽水产谱录着作研究参差不齐,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清代李调元在广东任学政期间,于乾隆44年(1779年)写成《然犀志》。书中记载多为栖居在我国东南热带性和亚热带性的浅海区域的水生物种。全书分两卷:上卷载螺蚌类、甲壳、哺乳类31种,下卷载鱼类等62种,共记载93种水产动物。其中脊椎动物门:鱼纲45种,两栖纲2种,爬行纲6种,哺乳纲4种;无脊椎动物门:腹足纲4种,头足纲4种,双壳纲11种,头虾纲7种,海胆纲、水母纲、肢口纲、无铰纲、颚足纲、软甲纲各1种。全书七千余字,每条尽量明其得名之由,述其形态特征、产地、食味及药用价值。《然犀志》丰富的南海水产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和农学价值。本文希望通过对《然犀志》和明清水产书籍中海洋生物相关资料的系统整理,认识海洋资源和挖掘渔业遗产,通过收集、整理研究这些资料,丰富广东渔业史、鱼类史、水产研究。
梁爽[5](2017)在《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优1号”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是以杂色鲍台湾群体为母本,杂色鲍日本群体为父本的杂交鲍新品种,相比亲本具有高水平的抗性杂种优势,表现出高于亲本的越冬养殖存活率。目前,该新品种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杂色鲍冬季暴发性死亡的问题。然而,对其高存活率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尚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为了在鲍的育种生产中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理论,也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贝类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本文结合生理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针对鲍越冬养殖存活率相关的耐低温和抗病两方面的特性,对杂色鲍“东优1号”群体(DY),及其亲本群体杂色鲍台湾群体(TW),杂色鲍日本群体(JP)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主要工作如下:(1)杂色鲍3群体的耐低温能力评价1,研究了 DY、JP和TW三个群体在越冬养殖环境下,及急性低温胁迫下的存活率情况。发现越冬养殖后,DY、JP和TW的存活率分别为95.56、93.56和 37.56%;DY、JP 和 TW 的 12h-LT50分别为 3.10、3.34 和 4.15℃,24h-LT50分别为5.70、5.69和6.58℃,DY在低温胁迫下表现出存活率的杂种优势。2,研究了低温胁迫下鲍的心率变化规律,以鲍心率随温度下降的阿伦尼乌斯曲线斜率(ADR),和鲍心率近似为0时的理论温度(AZT),作为评价鲍耐低温的心率指标。研究发现,DY、JP和TW的ADR分别为9.00、9.78和10.07,AZT分别为-13.52、-10.67和-9.53℃,DY在ADR和AZT指标上都表现出杂种优势。表明DY在低温下心率变化更为稳定,耐受极限低温的能力更强。3,测定了短期(7天)低温胁迫过程中,杂色鲍3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以及反映其细胞膜流动性的脂肪酸组成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DY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都小于亲本,说明其呼吸代谢作用受低温影响较小;DY的7d脂肪酸不饱和度(270.72%)显着高于TW亲本(232.63%),表现出中亲杂种优势,预示其细胞膜的功能受低温的影响相对较小。4,使用熵值法和隶属函数法,结合以上指标,建立了鲍耐低温综合评价体系,以综合满意度代表鲍的综合耐低温能力。经计算,DY,JP和TW的综合满意度值分别为0.834,0.627和0.252,符合3群体的耐低温表型,说明该评价体系准确可靠,DY在综合耐低温能力上优于亲本群体。(2)杂色鲍3群体的免疫能力评价1,经7天的致病菌浸泡胁迫,DY、JP和TW的存活率分别为93.33、84.44和36.67%,DY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2,研究了病原菌胁迫过程中,杂色鲍3群体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总血细胞数(THC),吞噬活力,呼吸爆发和酚氧化酶(PO)活力的变化,发现DY在攻毒后的THC减少率(-8.26%)小于亲本群体JP(-15.12%)和TW(-24.48%),吞噬活性及呼吸爆发增加率(70.69%和163.50%)则高于亲本群体JP(28.00%和146.32%)和TW(-2.86%和106.26%),DY的PO活力增加率则低于双亲。说明DY的抗病杂种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更为高效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3,计算得出杂色鲍3群体DY、JP和TW的抗病综合满意度分别为0.777、0.707和0.087,DY表现出综合免疫能力上的杂种优势。(3)“东优1号”杂色鲍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学解析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和比较了杂色鲍3群体在低温胁迫和病原菌胁迫过程中的转录本变化,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DY的整体基因表达模式更偏向JP,而与TW差异较大;低温胁迫下的3个时间点(0h,6h和7d)分别鉴定到2186、688和574个在DY中非加性表达的基因(NAG,在杂交子中表达水平不同于双亲中值的基因),其中超显性表达的基因占据了最大的类群;对显性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类基因包括与鲍耐低温相关的脂质代谢、跨膜转运蛋白、抗氧化、低温保护分子、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基因;除显性基因外,DY在冷/热应激蛋白、脂肪酸去饱和酶、ATP合成酶、细胞凋亡酶等其它低温耐受基因上,也表现出一定比例的显性表达。推测上述这些基因在DY中的表达模式,决定了DY在器官、组织等生理水平上对低温胁迫具有更有效的抵御手段。2,发现病原菌胁迫下DY的整体基因表达模式同样偏向JP,而异于TW。病原菌胁迫下的2个时间点(Oh,24h)分别鉴定到264和105个NAG。在攻毒后表达的NAG中,显性表达的基因数目占据了主要部分,说明攻毒过程中,杂交子代中出现了大量超出双亲表达水平的基因;对在DY中呈显性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负责细胞吞噬、病原清除、抗氧化和营养免疫等生理功能;除显性基因外,DY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非特异性体液免疫、抗氧化系统相关免疫基因上,也表现出很大比例的显性表达。以上结果预示着DY在病原菌胁迫下能够更有效地执行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及时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表现出抗病表型上的杂种优势。(4)“东优1号”杂色鲍杂种优势的表观遗传解析为从表观遗传修饰角度解析杂色鲍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机制,对杂色鲍3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硫酸盐甲基化测序和小RNA组测序,结果表明,DY与亲本群体存在明显的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率的差异(TW>JP>DY),以及明显的小RNA整体表达水平的差异(DY>TW>JP),结合转录组分析的结果,推测DY中受表观修饰调控的基因的转录活动更为活跃;对转录组中鉴定出来的显性表达基因在杂色鲍3群体中的甲基化修饰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9.50%~29.58%的基因存在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差异,说明甲基化修饰差异是造成杂色鲍三群体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杂色鲍3群体在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和小RNA表达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表观调控作用,部分造成了3群体在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后者可能通过翻译、代谢路径,进一步造成杂色鲍3群体在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耐低温和抗病表型上的差异,在“东优1号”杂色鲍中产生了杂种优势现象。
蒋玉荣[6](2016)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精子和幼虫低温保存的研究》文中提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东和辽东半岛沿岸,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名贵海产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养殖种类。近年来,由于长期人工繁殖,近亲交配,鲍苗的优良性状退化。目前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种鲍,与当地鲍杂交。但此方法存在着距离远、运费高、种鲍易死亡等问题。如果能借鉴畜牧业的方法,从国外引进冷冻保存的精子,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验以皱纹盘鲍的精子为材料,研究了激活液,冷冻保护液,冷冻程序等对精子激活和冷冻效果的影响,目的是建立一种皱纹盘鲍精子的激活及超低温保存方法,为鲍人工繁殖、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等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近几年鲍的养殖范围从山东、辽宁扩大到福建等地,并且鲍苗种生产集中在几个育苗单位,所以,幼虫的运输成为人工育苗技术的重要环节。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从精巢中解剖采集的皱纹盘鲍精子,加入自然海水后有64.27%的精子被激活,但不可以进行受精。经氨海水处理后的精子在0.02‰浓度条件下激活率最高达85.60%;在0.02‰浓度条件下受精率最高为67.42%。2.对皱纹盘鲍精子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发现自然产出的精子在以10%DMSO为抗冻保护剂,4℃的条件下平衡15min,在-20℃时平衡10min,在-80℃时平衡10min后投入液氮的条件下精子的存活率最好,有37.12%的精子存活。对于解剖获得的精子则是在以14%DMSO为抗冻保护液且降温程序选择4℃的条件下平衡15min,在-20℃时平衡5min,在-80℃时平衡5min时,解剖获取的精子有最高为16.04%存活率。3.对冷冻前后皱纹盘鲍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电镜观察,显示经过冷冻保存的精子形态较冷冻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精子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精子表现为顶体内容物外泄,部分受损精子出现顶体丢失,中段脱落,鞭毛自中段基部断裂的现象。线粒体溶解甚至脱落。精子损伤主要集中在膜系统。4.对皱纹盘鲍幼虫进行4℃低温保存,发现4℃下天然海水的保存效果明显优于加2.5%葡萄糖的天然海水。且幼虫密度为1500个/mL时保存效果最好,成活率达到93.52%。
徐小娟[7](2016)在《温州海产食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中段,平均气温为18℃,气候温湿。因此地理环境非常优越,是一个蕴藏着丰富海洋资源的聚宝盆。当地民众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努力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精神生活的安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本文以温州的海产食俗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民俗学、人文历史、社会学等理论,采用地方历史文献、各类民间口述资料、田野调查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使人们了解温州海产食俗的生成、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方面为温州的饮食习俗进行传播与发展。内容上从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着手,分析与概括温州的海产资源特色。重点分析与总结民间对海产的制作特点与食用方法,通过不同的食用方法的原理分析窥探温州独特的饮食文化,揭露其背后隐藏着的文化内涵。其次通过特定的生活情境分析温州民众的滨海取食模式,认识温州民众“敢为天下先”的时机观。最后从海产食俗的文化秩序上解读温州民间的礼仪习俗,并适当应用于海产饮食文化的开发,使海产饮食文化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
刘泓泉[8](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提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林哲寅[9](2014)在《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其味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鲍鱼养殖、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鲍鱼加工品出口呈现增长之势,但当前由于养殖技术的问题及鲍鱼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也制约着中国鲍鱼出口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在鲍鱼养殖及生产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证鲍鱼质量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鲍鱼主要出口加工方式为速冻加工,为确保速冻鲍鱼产品的质量安全,打破速冻鲍鱼出口的贸易壁垒,本文以中国鲍鱼重要的养殖、加工地区之一的福建省东山县为蓝本,通过考察了解该地区的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加工的相关情况,并把国际食品行业公认具有先进水平的风险分析、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及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操作规程(SSOP)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工厂化速冻加工的过程当中,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作为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通过参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等的有关原理建立起一套适合于鲍鱼的养殖的良好养殖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养殖HACCP计划,有效控制由于养殖环境、养殖用药等所带来的危害,为速冻鲍鱼加工提供合格可靠的原料;在捕捞后的加工过程中有效运行GMP及SSOP体系的有关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HACCP计划的生产加工模式,有效控制病原性微生物以及加工环境的污染等给速冻鲍鱼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从而确保出口速冻鲍鱼的产品质量,实现速冻鲍鱼“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为验证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实施成效,通过对福建省东山县的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以来,养殖的原料鲍鱼的质量情况、速冻鲍鱼生产车间和食品接触面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成品速冻鲍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企业的鲍鱼原料符合出口要求,速冻鲍鱼的生产车间卫生得到良好的控制,速冻鲍鱼成品质量安全可靠,验证了操作性前提方案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官方的或第三方的检查或审核,也验证了所建立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是科学、有效的。
吴丽琴[10](2014)在《鲍鱼脏器多肽的制备及去除重金属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鲍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为鲍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钙、铁和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及药材。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鲍鱼的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鲍鱼养殖户也越来越多,自然鲍鱼加工业也日益蓬勃,然而在鲍鱼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如占鲍鱼体重的20-30%的鲍鱼脏器,鲍鱼壳等,大多是被直接丢弃或简易加工成饲料,这样不仅造成资源地浪费,而且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本论文以鲍鱼脏器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酶解法和高压脉冲电场结合酶法等方法对鲍鱼脏器进行处理,醇沉、离心得上清液即鲍鱼脏器釜底物,并建立了蛋白酶酶解制备多肽的工艺条件及对鲍鱼脏器多肽去除重金属工艺的研究。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以全面调节人的生理功能,会增强、发挥人体生理活性是人体的重要生理调节物。肽对人体的细胞活性、功能活动、生命存在都很重要。但现代人因各种各样的因素使人体中的肽流失、损失,合成肽的能力大大减弱,因此人体很容易缺乏肽,必须适当补充人工合成肽,补肽就是补活性,补活力,补生命。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鲍鱼脏器釜底物的粉状物质某些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含有总糖0.57%,粗多肽28.86%,水分12.75%及其他未知成分。2、采用酶法制备多肽,用五种不同的蛋白酶分别对鲍鱼内脏粗蛋白进行酶解得到水解产物,并测其水解度和还原力,通过比较最后确定了碱性蛋白酶为最适水解蛋白酶。研究了温度、时间、pH、底物浓度、酶用量对鲍鱼脏器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4h,底物浓度为10%,加酶量为4500U/g条件下,鲍鱼脏器酶解效果最佳。3、经优化后的酶解液脱重金属工艺为717型阴性树脂、732型阳性树脂、D751阳型树脂、D301阴型树脂先后室温下进行吸附处理,吸附60min,重金属的脱除率可达到95.8%。鲍鱼脏器釜底物中的重金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GB2762-2012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中的规定。
二、名贵海味——牡蛎的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贵海味——牡蛎的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刺参生物学概述 |
1.1 刺参的习性特征 |
1.2 刺参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
1.3 刺参养殖产业现状 |
2 刺参对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
2.1 温度对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温度对刺参能量代谢影响研究 |
2.3 温度对刺参酶活影响研究 |
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进展 |
4 内质网应激及相关蛋白研究 |
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刺参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 样品处理 |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 |
1.2.3 核心片段验证 |
1.2.4 刺参σ-GST2基因序列分析 |
1.2.5 σ-GST2基因第一链cDNA链的合成 |
1.2.6 σ-GST2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
1.2.7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7.1 获取目的基因 |
1.2.7.2 对产物进行切胶回收 |
1.2.7.3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
1.2.7.4 Trans-T1转化 |
1.2.7.5 阳性克隆检测 |
1.2.7.6 质粒的提取 |
1.2.7.7 Transetta(DE3)转化 |
1.2.8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检测 |
1.2.8.1 菌液培养 |
1.2.8.2 IPTG诱导蛋白表达 |
1.2.8.3 SDS-PAGE电泳检测 |
1.2.9 重组蛋白的纯化 |
1.2.9.1 收集菌体 |
1.2.9.2 制备裂解液 |
1.2.9.3 柱纯化 |
1.2.10 纯化后蛋白浓度的测定 |
1.2.11 纯化蛋白酶活测定 |
2 实验结果 |
2.1 刺参σ-GST2基因序列分析 |
2.2 同源性分析 |
2.3 刺参σ-GST2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 |
2.4 刺参σ-GST2系统发育分析 |
2.5 刺参σ-GST2组织表达 |
2.6 高温胁迫后刺参σ-GST2组织表达 |
2.7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9 纯化后蛋白浓度的测定 |
2.10 酶活测定 |
3 讨论 |
第二章 刺参钙联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 试验主要引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刺参Cnx、GRP78和CacyBP序列分析 |
1.2.2 刺参不同组织不同温度下的Cnx、GRP78和CacyBPmRNA表达分析 |
1.2.2.1 总RNA的提取 |
1.2.2.2 引物的设计和检测 |
1.2.2.3 核心片段验证 |
1.2.2.4 cDNA的合成 |
1.2.2.5 qRT-PCR反应 |
2 实验结果 |
2.1 刺参Cnx序列特征分析 |
2.2 刺参GRP78序列特征分析 |
2.3 刺参Cacy BP序列特征分析 |
2.4 刺参Cnx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
2.5 刺参GRP78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
2.6 刺参CacyBP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
2.7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CnxmRNA水平组织表达 |
2.8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GRP78mRNA水平组织表达 |
2.9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CacyBPmRNA水平组织表达 |
2.10 CacyBP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及参与文章 |
(2)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文献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 |
1.3.1 基本概念 |
1.3.2 范围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 |
1.4.2 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1.4.3 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历史分析法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及概况 |
2.1 中国近现代海洋渔业的自然环境及资源 |
2.1.1 全国海洋渔业的环境与资源概述 |
2.1.2 沿海各省的海洋渔业资源具体表现 |
2.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兴起的动因 |
2.2.1 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 |
2.2.2 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 |
2.2.3 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专门人才 |
2.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概况 |
2.3.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诞生阶段(1903-1912) |
2.3.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阶段(1912-1922) |
2.3.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完善阶段(1922-1937) |
2.3.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调整阶段(1937-1949) |
2.4 中国近现代沿海各省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 |
2.4.1 近现代辽宁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2 近现代河北省(含天津市)海洋水产教育 |
2.4.3 近现代山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4 近现代江苏省(含上海市)海洋水产教育 |
2.4.5 近现代浙江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6 近现代福建省海洋水产教育 |
2.4.7 近现代广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
3.1 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演变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1 “癸卯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2 “壬子·癸丑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3 “壬戌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
3.1.4 《职业学校规程》与海洋水产教育 |
3.2 海洋水产学校建筑与实习设备 |
3.2.1 学校建筑面积与规模 |
3.2.2 教学实习设备及场所 |
3.3 海洋水产学校的行政管理 |
3.3.1 管理组织结构 |
3.3.2 学校主要部门及其功能 |
3.4 海洋水产学校的学生状况 |
3.4.1 入学资格 |
3.4.2 招生方式 |
3.4.3 学生规模 |
3.4.4 学生管理 |
3.5 海洋水产学校的专业设置 |
3.5.1 “癸卯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5.2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5.3 “壬戌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
3.6 海洋水产学校的课程设置 |
3.6.1 “癸卯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6.2 “壬子·癸丑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6.3 “壬戌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3.7 海洋水产学校的实习活动 |
3.7.1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课程的发展概况 |
3.7.2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活动典型案例 |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
4.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 |
4.1.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典型案例 |
4.1.2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的特点 |
4.2 渔业技术传习所 |
4.2.1 渔业技术传习所典型案例 |
4.2.2 渔业技术传习所的特点 |
4.3 渔民小学(学堂) |
4.3.1 渔民小学典型案例 |
4.3.2 渔民小学的特点 |
4.4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 |
4.4.1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典型案例 |
4.4.2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的特点 |
4.5 四种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组织形式的比较 |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
5.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特点 |
5.1.1 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 |
5.1.2 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 |
5.1.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 |
5.1.4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
5.1.5 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 |
5.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
5.2.1 初步建立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 |
5.2.2 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 |
5.2.3 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传播 |
5.2.4 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 |
5.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不足 |
5.3.1 政府对海洋水产教育投入不足 |
5.3.2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不够 |
5.3.3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 |
5.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启示 |
5.4.1 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产业 |
5.4.2 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
5.4.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 |
5.4.4 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 |
5.4.5 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文化外宣视角下《海错食单》(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本特征及文化外宣 |
2.1 源文本特征 |
2.1.1 词汇特征 |
2.1.2 句法特征 |
2.1.3 语篇特征 |
2.2 文化外宣视角下的翻译原则 |
第三章 项目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译中事项 |
3.3 译后审校 |
第四章 文化外宣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
4.1 词汇层面 |
4.1.1 食材翻译 |
4.1.2 厨具翻译 |
4.1.3 烹饪相关翻译 |
4.1.4 菜名翻译 |
4.1.5 文化术语翻译 |
4.1.6 四字词语翻译 |
4.2 句法层面 |
4.2.1 长句翻译 |
4.2.2 文言文翻译 |
4.3 语篇层面 |
4.3.1 历史典故翻译 |
4.3.2 菜肴制作翻译 |
第五章 译后小结 |
5.1 译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
5.2 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
REFERENCES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然犀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水产文献研究 |
1.2.2 鱼类名实 |
1.2.3 海产分类研究 |
1.2.4 资源渔场问题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资料和概念界定 |
1.4.1 研究史料 |
1.4.2 概念界定 |
2 《然犀志》成书背景 |
2.1 《然犀志》成书时期南海渔业的发展 |
2.2 明清时代对海洋的认识 |
2.3 李调元的知识体系及临海生涯 |
2.4 同时期海洋着作对《然犀志》成书的影响 |
3 《然犀志》所载生物形态 |
3.1 鱼类形态 |
3.2 贝类形态 |
3.3 甲壳类形态 |
3.4 两栖爬行类形态 |
4 《然犀志》所载动物的行为生态 |
4.1 生态习性 |
4.2 鱼类发声 |
4.3 鱼类繁殖 |
4.4 摄食和捕食 |
4.5 寄生和共生 |
4.6 洄游 |
5 《然犀志》所载之渔业加工 |
5.1 饮馔加工 |
5.2 水产捕捞 |
5.3 人工养殖 |
5.4 经济价值 |
5.4.1 有毒生物的认识 |
5.4.2 药用 |
5.4.3 其他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然犀志》中海洋动物现用中文名和考订拉丁学名一览表 |
附录 B 水产志中海洋动物形态表 |
附录 C《随息居饮食谱》中水产食疗药用价值表 |
附录 D《本草纲目》中水产食疗药用价值表 |
附录 E《然犀志》所及诗人一览 |
附录 F《然犀志》所及典籍一览 |
(5)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重要缩略语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鲍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1.2.1 杂种优势理论 |
1.2.2 鲍的杂种优势现象 |
1.2.3 “东优1号”杂色鲍 |
1.3 贝类耐低温研究进展 |
1.3.1 低温与贝类心率 |
1.3.2 低温与贝类呼吸代谢 |
1.3.3 低温与贝类脂肪酸不饱和度 |
1.3.4 贝类耐低温杂种优势现象 |
1.3.5 耐低温综合评价体系 |
1.4 贝类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1.4.1 血细胞 |
1.4.2 吞噬作用 |
1.4.3 呼吸爆发 |
1.4.4 酚氧化酶 |
1.4.5 贝类抗病杂种优势现象 |
1.5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 |
1.5.1 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1.5.2 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的转录组解析 |
1.5.3 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的表观遗传解析 |
1.5.4 贝类杂种优势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低温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生理特性分析和比较 |
第一节 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存活率分析和比较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3.1 杂色鲍3群体越冬养殖的存活率分析 |
2.1.3.2 实验室急性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存活率分析 |
2.1.3.3 数据分析 |
2.1.4 实验结果 |
2.1.4.1 越冬养殖条件下杂色鲍3群体存活率 |
2.1.4.2 急性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存活率和LT_(50) |
2.1.4.3 “东优1号”杂色鲍低温胁迫下存活率和LT_(50)的杂种优势率 |
第二节 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心率指标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2.2.1 杂色鲍驯养 |
2.2.2.2 鲍心率测定装置连接 |
2.2.2.3 鲍心率检测方法 |
2.2.2.4 低温胁迫下反映鲍心率变化的指标的开发 |
2.2.2.5 杂色鲍3群体低温胁迫下ADR和AZT检测 |
2.2.2.6 数据分析 |
2.2.3 实验结果 |
2.2.3.1 低温胁迫下鲍心率随温度变化的阿伦尼乌斯曲线 |
2.2.3.2 杂色鲍3群体的ADR和AZT |
第三节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呼吸代谢指标分析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3.2.1 杂色鲍驯养 |
2.3.2.2 短期低温胁迫 |
2.3.2.3 耗氧率测定 |
2.3.2.4 排氨率测定 |
2.3.2.5 数据分析 |
2.3.3 实验结果 |
2.3.3.1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耗氧率 |
2.3.3.2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排氨率 |
2.3.3.3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值 |
第四节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分析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4.2.1 杂色鲍驯养及低温处理 |
2.4.2.2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
2.4.2.3 数据分析 |
2.4.3 实验结果 |
2.4.3.1 短期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
2.4.3.2 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
2.4.3.3 低温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脂肪酸不饱和度 |
第五节 鲍耐低温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杂色鲍3群体耐低温能力综合评价 |
2.5.1 实验方法 |
2.5.1.1 鲍耐低温能力评价指标 |
2.5.1.2 相关性分析 |
2.5.1.3 计算综合满意度 |
2.5.2 实验结果 |
2.5.2.1 杂色鲍各耐低温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2.5.2.2 杂色鲍3群体耐低温综合满意度 |
第六节 讨论 |
2.6.1 杂色鲍耐低温杂种优势 |
2.6.2 低温对杂色鲍心率的影响 |
2.6.3 低温与杂色鲍脂肪酸含量变化 |
2.6.4 “东优1号”杂色鲍耐低温杂种优势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病原菌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免疫特性分析和比较 |
第一节 病原菌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存活率分析和比较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3.1.2.1 杂色鲍驯养 |
3.1.2.2 杂色鲍致病菌种及攻毒菌液制备 |
3.1.2.3 病原菌浸泡感染杂色鲍 |
3.1.2.4 数据分析 |
3.1.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病原菌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的免疫指标分析和比较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3.2.2.1 杂色鲍驯养 |
3.2.2.2 病原菌浸泡感染与血淋巴取样 |
3.2.2.3 鲍血淋巴中总血细胞计数 |
3.2.2.4 鲍血细胞吞噬能力分析 |
3.2.2.5 鲍血细胞呼吸爆发能力分析 |
3.2.2.6 鲍血淋巴酚氧化酶(PO)活力测定 |
3.2.2.7 数据分析 |
3.2.3 实验结果 |
3.2.3.1 病原菌胁迫后杂色鲍3群体的总血细胞数(THC) |
3.2.3.2 病原菌胁迫后杂色鲍3群体的吞噬活力 |
3.2.3.3 病原菌胁迫后杂色鲍3群体的活性氧水平 |
3.2.3.4 病原菌胁迫后杂色鲍3群体的酚氧化酶(PO)活力 |
3.2.3.5 杂色鲍3群体4个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率 |
第三节 杂色鲍3群体免疫能力综合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3.4.1 “东优1号”杂色鲍抗病杂种优势 |
3.4.2 病原菌胁迫下杂色鲍3群体免疫指标的变化 |
3.4.3 杂色鲍抗病能力综合评价 |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第一节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1.2.1 低温处理和取样 |
4.1.2.2 RNA提取 |
4.1.2.3 RNA浓度及纯度初检 |
4.1.2.4 建库测序流程 |
4.1.2.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4.1.2.6 低温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非加性表达基因(NAG)分析 |
4.1.2.7 其它低温耐受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4.1.3 实验结果 |
4.1.3.1 转录组产量统计和质量评估 |
4.1.3.2 比对率和比对区域 |
4.1.3.3 基因表达水平 |
4.1.3.4 样品相关性分析 |
4.1.3.5 火山图绘制 |
4.1.3.6 维恩图分析 |
4.1.3.7 NAG的分类 |
4.1.3.8 NAG聚类分析 |
4.1.3.9 NAG的GO分析 |
4.1.3.10 耐低温杂种优势相关基因(显性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4.1.3.11 其它低温耐受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第二节 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2.2.1 RNA提取 |
4.2.2.2 反转录 |
4.2.2.3 引物设计 |
4.2.2.4 荧光定量PCR |
4.2.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4.3.1 杂色鲍3群体低温胁迫下基因表达模式 |
4.3.2 杂色鲍耐低温杂种优势相关基因(显性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4.3.2.1 脂肪酸去饱和化过程相关基因-酰基转移酶 |
4.3.2.2 跨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溶质载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 |
4.3.2.3 低温保护分子相关基因-胆碱脱氢酶 |
4.3.2.4 抗氧化相关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 |
4.3.2.5 其它显性表达基因 |
4.3.2.6 其它低温耐受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第五章 病原菌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第一节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5.1.2.1 病原菌浸泡和血淋巴取样 |
5.1.2.2 RNA提取、初检及建库测序 |
5.1.2.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5.1.2.4 病原菌胁迫下“东优1号”杂色鲍非加性表达基因分析 |
5.1.2.5 其它免疫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5.1.3 实验结果 |
5.1.3.1 转录组产量统计和质量评估 |
5.1.3.2 转录组拼接结果 |
5.1.3.3 七大数据库注释结果 |
5.1.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1.3.5 所有样品的转录本聚类分析 |
5.1.3.6 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1.3.7 维恩图分析 |
5.1.3.8 NAG的分类 |
5.1.3.9 NAG聚类分析 |
5.1.3.10 NAG的GO和KEGG分析 |
5.1.3.11 杂色鲍抗病杂种优势相关基因(显性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5.1.3.12 其它免疫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第二节 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5.3.1 杂色鲍3群体病原菌胁迫下基因表达模式 |
5.3.2 杂色鲍抗病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
5.3.2.1 细菌吞噬和病原清除相关基因 |
5.3.2.2 抗氧化相关基因 |
5.3.2.3 营养免疫相关基因 |
5.3.2.4 其它显性表达基因 |
5.3.2.5 其它免疫相关基因在杂色鲍三群体中的表达 |
第六章 “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表观遗传组测序和分析 |
第一节 杂色鲍3群体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和分析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6.1.2.1 DNA提取 |
6.1.2.2 建库测序 |
6.1.2.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6.1.3 实验结果 |
6.1.3.1 产量统计和质量评估 |
6.1.3.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
6.1.3.3 全基因组甲基化比率 |
6.1.3.4 C位点甲基化水平统计 |
6.1.3.5 各样本在基因功能区域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布 |
6.1.3.6 样本相关性分析 |
6.1.3.7 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分析 |
6.1.3.8 DMR基因功能区域分布统计 |
6.1.3.9 DMR相关基因富集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6.1.3.10 差异甲基化启动子(DMP)的聚类分析 |
6.1.3.11 DMP相关基因的GO和KEGG分析 |
6.1.3.12 杂色鲍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分析 |
第二节 杂色鲍3群体小RNA组测序和分析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6.2.2.1 RNA提取 |
6.2.2.2 小RNA组分析总体流程 |
6.2.2.3 建库测序 |
6.2.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6.2.3 实验结果 |
6.2.3.1 产量统计和质量评估 |
6.2.3.2 Reads与参考转录组比对情况统计 |
6.2.3.3 已知miRNA与新miRNA的个数 |
6.2.3.4 杂色鲍3群体miRNA表达量比较分析 |
6.2.3.5 杂色鲍3群体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数目比较 |
6.2.3.6 杂色鲍3群体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的GO和KEGG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6.3.1 杂色鲍3群体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的比较 |
6.3.2 杂色鲍3群体小RNA表达分析和比较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论文的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本研究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
附录2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主要试剂 |
附录3 主要溶液配制 |
参考文献 |
(6)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精子和幼虫低温保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低温保存概述 |
1.1 低温生物学及其发展概况 |
1.2 鱼贝类精子的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
1.3 低温保存的影响因素 |
1.3.1 冷冻方法 |
1.3.2 抗冻剂 |
1.3.3 降温程序 |
1.4 冷冻损伤的原理 |
1.4.1 过冷休克 |
1.4.2 机械损伤或者称为冰晶损伤 |
1.4.3 渗透休克 |
1.4.4 抗冻保护剂的毒性作用 |
2 皱纹盘鲍简介及养殖概况 |
2.1 皱纹盘鲍简介 |
2.2 养殖概况 |
3 低温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皱纹盘鲍精子的激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种鲍的培育 |
1.1.4 精子的获得 |
1.2 方法 |
1.2.1 实验分组及操作 |
1.2.2 激活率的测定 |
1.2.3 受精率的测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皱纹盘鲍精子超低温保存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精子的获得 |
1.2.1.1 解剖获得 |
1.2.1.2 诱导产出 |
1.2.2 抗冻液配方 |
1.2.3 冷冻程序 |
1.2.4 精液的解冻 |
1.2.5 精子存活的观察方法 |
1.2.6 冻精的受精率 |
2 结果 |
2.1 自然获取的精子解冻后存活情况 |
2.2 解剖获取的精子解冻后的存活情况 |
3 讨论 |
3.1 抗冻剂对保存效果的影响 |
3.2 降温程序对保存效果的影响 |
第四章 皱纹盘鲍精子的冷冻损伤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精液冷冻 |
1.3 电镜样品的制备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皱纹盘鲍面盘幼虫的低温保存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对照组幼虫培育 |
1.3 低温保存实验 |
1.4 存活率的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摘要 |
致谢 |
(7)温州海产食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 缘起 |
1.2 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方法 |
二、靠海吃海:温州海产食俗的资源特色研究 |
1、“瓯居海中”的区位优势 |
1.1 洋流和水温 |
1.2 渔场和渔汛 |
2、温州水域的海产资源 |
2.1 滩涂海产资源 |
2.2 近远洋海产资源 |
3、温州人的海产史略 |
3.1 温州海产的历史文献记载 |
3.2 温州海产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
三、因材施艺:民间海产的制作分类以及瓯菜的制作特点 |
1、民间海产的制作分类 |
2、瓯菜的制作特点 |
四、沿袭为俗:关于海产食俗的生活情境 |
1、不时不食:尝新与时节 |
2、因时制菜:下酒菜与下饭菜 |
五、约俗成礼:海产及其食俗文化秩序 |
1、祭祀与馈赠 |
2、筵席的菜品规制和上菜程序 |
六、吃在温州:温州海产饮食文化的开发 |
1、温州海产饮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
2、温州海产饮食文化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9)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概述 |
2.1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
2.2 相关安全生产控制理论 |
3 国内外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
3.1 国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 国内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1 国内水产养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4.2 国内加工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
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5.1 研究目标、内容 |
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5.3、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及速冻加工现状分析 |
1 福建省东山县自然条件分析 |
1.1 福建省东山县空气质量分析 |
1.2 福建省东山县海水水质分析 |
1.3 福建省东山县气候条件条件分析 |
2 福建省东山县社会环境分析 |
2.1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情况分析 |
2.2 福建省东山县水产品加工情况概述 |
3 福建省东山县速冻鲍鱼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
1 出口速冻鲍鱼养殖及加工过程风险分析 |
1.1 风险评估 |
1.2 风险管理措施 |
2 鲍鱼养殖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 |
2.1 鲍鱼养殖概述 |
2.2 鲍鱼养殖良好操作规范 |
2.3 鲍鱼养殖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 |
3 速冻鲍鱼生产加工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
3.1 速冻鲍鱼生产良好操作规范 |
3.2 速冻鲍鱼加工卫生操作规范 |
3.3、速冻鲍鱼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第四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效果分析 |
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
2 公司的主要做法 |
2.1 科学决策,全盘布局 |
2.2 严把鲍鱼原料养殖关 |
2.3 严把速冻鲍鱼生产关 |
3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技术的验证 |
3.1 对养殖鲍鱼成品的验证 |
3.2 车间卫生环境验证 |
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安全生产技术获得的效益 |
附件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鲍鱼自检自控方案 |
附件2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 |
附件3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备案证书 |
附件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证书 |
附件5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HACCP验证证书 |
附件6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7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8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附件9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鲍鱼脏器多肽的制备及去除重金属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0 多肽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 |
0.1 多肽的简介 |
0.2 活性多肽提取方法的研究 |
0.3 多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
0.4 生物活性多肽的生理功能 |
0.5 生物活性多肽的主要应用 |
1 鲍鱼研究现状及进展 |
1.1 鲍鱼加工现状 |
1.2 鲍鱼深加工中下脚料的研究现状 |
2 重金属的研究状况 |
2.1 重金属的危害 |
2.2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定 |
3 重金属的去除方法 |
3.1 沉淀法 |
3.2 高速离心法 |
3.3 吸附法 |
3.4 树脂法 |
3.5 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膜分离法等 |
4 本项目的立体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 |
4.1 立体背景及意义 |
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鲍鱼脏器酶解液制备工艺的优化 |
1 前言 |
2 实验原料及器材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设备 |
3 试验方法 |
3.1 原料预处理流程 |
3.2 测定方法 |
3.2.1 水解度的测定 |
3.2.2 还原力的测定 |
3.2.3 鲍鱼脏器釜底物中总糖的测定 |
3.2.4 蛋白肽含量的测定 |
3.2.5 水分的测定 |
3.3 最佳酶的筛选 |
3.4 最佳酶解条件的确定 |
3.4.1 各种酶解物的水解度的结果如下表 |
3.4.2 酶加量对蛋白质水解度及还原力的影响 |
3.4.3 酶解温度对蛋白质水解度及还原力的影响 |
3.4.4 底物浓度对蛋白质水解度及还原力的影响 |
3.4.5 酶解时间对蛋白质水解度及还原力的影响 |
3.4.6 pH值对蛋白质水解度及还原力的影响 |
3.5 鲍鱼脏器釜底物中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酶解工艺 |
4.2 酶的作用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鲍鱼脏器釜底物重金属去除工艺的优化 |
1 前言 |
2 材料与设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设备 |
3 试验方法 |
3.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条件的研究 |
3.1.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3.1.2 平衡吸附量的计算 |
3.1.3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
3.2 最佳吸附条件的确定 |
3.2.1 温度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
3.2.2 吸附时间对等温线的影响 |
3.2.3 底物pH值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
3.3 鲍鱼脏器釜底物多肽的制备及脱除重金属的工艺 |
3.3.1 工艺流程 |
3.3.2 操作步骤及要点 |
3.4 分析检测方法 |
3.4.1 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肽的含量 |
3.4.2 重金属的测定 |
3.4.3 重金属脱除率的计算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吸附等温线 |
4.2 吸附条件的确定 |
4.2.1 温度对等温吸附线的影响 |
4.2.2 吸附时间对等温吸附线的影响 |
4.2.3 釜底物pH值对等温吸附线的影响 |
4.2.4 土和酒精里重金属的检测结果 |
4.2.5 釜底物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检测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名贵海味——牡蛎的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 温争争.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D]. 秦锦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文化外宣视角下《海错食单》(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然犀志》研究[D]. 辛月.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5]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D]. 梁爽. 厦门大学, 2017(01)
- [6]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精子和幼虫低温保存的研究[D]. 蒋玉荣. 大连海洋大学, 2016(11)
- [7]温州海产食俗研究[D]. 徐小娟. 温州大学, 2016(05)
- [8]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9]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林哲寅.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鲍鱼脏器多肽的制备及去除重金属工艺的研究[D]. 吴丽琴.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