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张心怡[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具有更高要求。对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高中思政学科来说,培养既有一定学科知识储备,又具备逻辑思维和问题意识的人才是其重要任务。“问题链”具有逻辑性,且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思考问题的特点,这与高中思政学科育人目标相契合,所以就有必要将“问题链”引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目前已有“问题链”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由于决定“问题链”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设计环节,且该方面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此研究现状就有必要将研究聚焦在设计环节,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问题链”设计研究。除绪论外,正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概述。主要包含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内涵界定、理论基础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现状分析。此次研究采用问卷对高中思政课中“问题链”设计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取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链”设计缺乏逻辑关联、“问题链”设计缺乏难度梯度、“问题链”设计缺乏“生成”追问、“问题链”设计缺乏情境连贯的问题。第三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策略思考。根据整体性与逻辑性相结合、适度性原则与启发性相结合、情境有效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针对前一部分之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设置核心问题,明确教学内容、细化子“问题链”,引发深入思考、优化情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适时追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问题链”设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例,按照“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及对策,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设计出的教学案例进行实施再评估其效果。
连丹[2](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研究 ——以成都市五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雪颖[3](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文中提出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认知本领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研究如何提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现实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并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指出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在作业目标、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容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本论文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主要对策是:第一,要完善作业目标,重塑作业观念;第二,要创新作业形式,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第三,要精选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第四,要调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李和慧[4](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学案的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能够对现有教学模式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部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导学案的运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应试教育改革缓慢导致编制内容不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导致编制结构不合理、学情分析不充分导致编制过程不规范以及学校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导学案编制评价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学案编制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丰富导学案的编制内容,重点关注导学案的层次性设计,突出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结合力度,逐步提升习题设计的创新性。其次,优化导学案编制结构,充分吸收和借鉴优秀导学案样式,努力提升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力度,注重导学案编制的环节衔接。再次,规范导学案的编制过程,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注重学情分析,在编制中增加学法指导,对教师加强导学案编制培训。最后,明确导学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规范评价标准的系统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导学案的编制水平。
孙瑞杰[5](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线上课程与日俱增,以融入在线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与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通过扎实系统的理论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加以实践与自我学习,使其行为最终能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混合式教学的出现与发展极好的契合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包含常规教学工具和新兴技术手段的融合,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放飞学生学习热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长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正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的相关概述。首先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做了界定,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以互联网远程方式的线上授课与面对面方式的传统线下授课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对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以及阐述了理论依据,包含活动理论、关联主义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顺应新时代要求教育变革,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线上教学模式,提高职校教师专业技术素质,发展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第二部分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调查进行分析,通过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调查问卷概况,并对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分析,分别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角度,从推动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角度,以及关于混合式教学的评价,分别是学生评价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第三部分主要是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优化策略,主要存在平台操作步骤不易讲解,线上与线下课程结构不合理,中职生在线学习效果不佳;同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提出学校完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组织体系,教师调整思想政治课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组织,转变学生的考评机制,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优化策略。
王红红[6](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探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增添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逐步熟悉社会生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他们思维敏捷、想法活跃,对生活充满好奇。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了解师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以下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形式、理论基础、重要性;第二章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教学、丰富完善实践教学的形式;第四章选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例进行论证,运用具体的实施课例对提出的对策进行检验,为今后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参考价值。
闫佳伟[7](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罗铠升[8](2021)在《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安全是定国安邦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料的风险隐患,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形势严峻。国家安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全面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意见》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要求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对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高地,在外部地缘和内部区位中具有特殊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安全问题,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力点。为了维护西藏的社会和谐及长治久安,促进西藏的稳固发展,国家安全教育要全面贯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基于此,本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为依据,在充分整理分析国家安全教育的政策文本与相关文献基础上,选取西藏自治区五所初级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和访谈调查为研究方法,对区内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有关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的研究极少,强化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此部分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概念,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主要途径进行了概述,对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是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调查分析。本研究在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区内初中国家安全教育开展现状。第四部分是问题分析。根据本研究对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探析,针对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全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
郭婷[9](2021)在《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核心素养”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作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可有意识地遵循高中新课标的理念,实施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的应用,值得深入地探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内涵,分析了其特征及理论基础,并对其运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议题式教学课堂的观察,总结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认知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足以及议题式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议题式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教学能力不足;传统学习方式和固有学习习惯的制约;现有考试及评价机制的阻碍等,为提出运用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再次,针对议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议题式教学的构成要素,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运用策略,其中包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置议题;优化议题情境创设,引领意义建构;重视议题问题设置,提升教学效果;着眼学生发展,开展议题活动;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议题式教学评价机制。最后,根据运用策略,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运用的具体案例及解析。
李萍[10](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好思想政治课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年龄不同,身心发展各异,思想政治课教学呈现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其中初中和高中阶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两个阶段又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因此,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顺畅衔接,使初中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实现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立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际,从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调查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分析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详细介绍目前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影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该文除导论外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在教学衔接方面已经获取的成就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产生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不足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当前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和措施。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来展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衔接。
二、谈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概述 |
2.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内涵 |
2.1.1 问题与“问题链” |
2.1.2 问题设计与“问题链”设计 |
2.1.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问题教学理论 |
2.2.2 奥苏伯尔问题解决模式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问题链教学” |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必要性 |
2.3.1 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2.3.2 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2.3.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现状调查 |
3.1.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说明 |
3.1.2 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说明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现状分析 |
3.2.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取得的成效 |
3.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 |
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策略思考 |
4.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原则 |
4.1.1 整体性与逻辑性相结合 |
4.1.2 适度性原则与启发性相结合 |
4.1.3 情境有效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4.2 高中思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对策 |
4.2.1 设置核心问题,明确教学内容 |
4.2.2 细化“子问题链”,引发深入思考 |
4.2.3 优化问题情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
4.2.4 适时追问,培养问题意识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运用——以《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 |
5.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
5.2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实施 |
5.3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实践意义 |
1.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
3.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现存的普遍性问题 |
1.作业目标较为单一,作业观念有失偏颇 |
2.作业形式设计不当,作业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
3.作业内容缺乏温度,忽视学情 |
4.作业容量失控,学生负担加重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现行中考制度因素的影响 |
2.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因素的影响 |
3.教师“作业观”因素的影响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 |
(一)完善作业目标,重塑作业观念 |
1.自觉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作业观 |
2.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制定作业目标 |
3.按照作业的高低难度系数对作业目标进行分层布置 |
(二)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
1.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
2.根据作业内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作业形式 |
3.作业形式应追求创新性和实践性 |
(三)精选作业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
1.作业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
2.依照学情分层布置作业内容 |
3.依照“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作业内容 |
(四)调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
1.各学科教师应利用好集体协商机制,科学调控作业总量 |
2.将课后作业精炼化,杜绝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 |
3.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作业,调控作业频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教师访谈纲要 |
附录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现状调查 |
致谢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1.内容创新 |
2.视角创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相关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概念界定 |
1.导学案 |
2.《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编写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导向性原则 |
3.探究性原则 |
4.层次性原则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导学案的作用 |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3.有利于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 |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编写的现状分析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导学案编制的调查情况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结果分析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改革缓慢导致编制的内容不科学 |
1.导学案的编制内容偏向于应试教育 |
2.导学案的编制内容缺乏探究性 |
3.导学案编制的练习题缺乏层次性 |
4.导学案编制内容缺乏实践性 |
(二)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导致编制的结构不合理 |
1.导学案编制结构缺乏统一标准 |
2.导学案编制结构单一 |
3.导学案编制结构层次不清晰 |
(三)学情分析不充分导致编制过程不规范 |
1.导学案编制过程忽视学生的参与 |
2.导学案编制过程对学情分析不够充分 |
3.不同教师的编制水平差异较大 |
(四)学校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编制的评价标准不明确 |
1.导学案的评价与学生相脱离 |
2.导学案编制评价方法单一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的改进策略 |
(一)丰富编制内容 |
1.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 |
2.突出活动设计的实践性 |
3.加强练习题设计的创新性 |
4.加强编制培训 |
(二)优化编制结构 |
1.借鉴优质样式 |
2.促进学校交流 |
3.注重环节衔接 |
(三)规范编制过程 |
1.师生合作编制 |
2.重视学情分析 |
3.增加学法指导 |
(四)明确评价方式 |
1.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
2.重视评价方式多样化 |
3.规范评价标准系统化 |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案例 |
(一)设计思路 |
(二)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实效性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混合式教学 |
2.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 |
3.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 |
(二)理论依据 |
1.活动教学理论 |
2.关联主义理论 |
3.终身学习理论 |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
1.顺应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要求 |
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 |
3.提高职校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 |
4.发展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现状调查 |
(一)调查过程 |
1.调查准备阶段 |
2.调查实施阶段 |
3.调查数据解析 |
(二)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实效性实施过程 |
1.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 |
2.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角度 |
3.从推动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角度 |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1.平台操作步骤不易讲解 |
2.线上与线下课程结构不合理 |
3.中职生在线学习效果不佳 |
(四)原因分析 |
1.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混合式教学培养 |
2.中等职校平台设施不完善 |
3.中职生学习约束力差 |
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
(一)学校完善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组织体系 |
1.组建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教研组 |
2.细化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教学步骤 |
3.开发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 |
(二)教师调整思想政治课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组织 |
1.平衡线上与线下的教学顺序 |
2.协调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 |
(三)转变学生的考评机制 |
1.学生积极参与推进双平台模式 |
2.学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学习 |
(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
1.联动信息技术媒介与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 |
2.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师生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案例 |
致谢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实践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一、实践教学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
一、课内实践教学 |
二、课外实践教学 |
第四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
一、符合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要求 |
二、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
三、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调查情况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对象 |
三、调查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
一、学生学习方法得到改进 |
二、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
三、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
二、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陈旧单一 |
三、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
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较差 |
第四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比较缺乏 |
二、实践教学的开展难度较大 |
三、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四、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频率较低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实践教学的对策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开放性原则 |
三、联动性原则 |
四、渗透性原则 |
五、可行性原则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实践教学的对策 |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性 |
三、丰富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的应用课例 |
第一节 《尊重他人》——课内实践教学应用课例 |
一、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
二、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 |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第二节 《凝聚价值的追求》——课外实践教学应用课例 |
一、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
二、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 |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具有创新性 |
(二)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 |
第一章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概述 |
一、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 |
(一)国家安全 |
(二)国家安全教育 |
二、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一)指导思想 |
(二)教育目标 |
(三)教育内容 |
三、西藏自治区初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
(一)特殊性 |
(二)必要性 |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调研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一)调研内容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的数据统计 |
三、访谈的编制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提纲内容 |
(三)访谈提纲编制与访谈过程 |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统计与分析 |
一、现状调研结果 |
(一)初中生国家安全教育问卷 |
(二)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情况 |
二、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 |
(一)西藏自治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 |
(二)教师在备课前充分查阅资料,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
(三)教师能够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
三、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薄弱之处 |
(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
(二)课内国家安全知识引导和拓展不足 |
(三)缺乏国家安全教育环境建设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 |
(四)国家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第四章 强化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课堂教学层面:创新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 |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中国家安全内容的教学方法 |
(二)多学科有机融入国家安全知识 |
二、课外活动层面:开展国家安全的专题教育 |
(一)中学应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与报告会 |
(二)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 |
(三)坚持开展“4.15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
三、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创设良好文化情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
(一)营造关注国家安全的校园氛围 |
(二)发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涵育功能 |
四、教师队伍建设层面:培养具有国家安全专业素养的师资 |
(一)加强教师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
(二)重视教师的国家安全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
(三)加大其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培训力度 |
五、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层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实践课程 |
(一)申请建立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 |
(二)编写符合西藏实际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与读物 |
六、评价体系构建层面:健全西藏初中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议题式教学概述 |
2.1 议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2.1.1 议题 |
2.1.2 议题式教学 |
2.1.3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 |
2.1.4 议题式教学的特征 |
2.2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
2.3.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
2.3.2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
2.3.3 衔接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
3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认识不深入 |
3.2.2 学生对议题式教学的参与度不足 |
3.2.3 议题式教学中各要素设置与实施中存在问题 |
3.3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
3.3.2 教师进行议题式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 |
3.3.3 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及学生认知的不足 |
3.3.4 现有考试及评价制度阻碍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
4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
4.1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议题式教学能力 |
4.1.1 改变传统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
4.1.2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专业发展 |
4.2 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置议题 |
4.2.1 根据学科大概念,确立议题 |
4.2.2 充分利用教材,发现议题 |
4.2.3 联系社会热点,开发议题 |
4.3 优化议题情境创设,引领意义建构 |
4.3.1 创设思辨情境,在激欲中建构 |
4.3.2 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感悟中建构 |
4.4 重视议题问题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
4.4.1 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习主动性 |
4.4.2 设置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 |
4.5 着眼学生发展,开展议题活动 |
4.5.1 基于学生学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
4.5.2 重视活动任务设置,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品格 |
4.5.3 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
4.6 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议题式教学评价机制 |
4.6.1 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4.6.2 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
4.6.3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5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案例及解析——以《关心国家发展》为例 |
5.1 教材与学情分析 |
5.1.1 教材内容 |
5.1.2 学情分析 |
5.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5.2 教学路线与结构 |
5.2.1 教学路线 |
5.2.2 教学结构 |
5.3 教学过程与意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相关理论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基本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重要性 |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
2.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 |
3.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的可能性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的系统性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层次性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评价上的连贯性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积极成果 |
1.党和国家对教学衔接问题高度重视 |
2.教育部门及学校注重开展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教研活动 |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
1.初高中课程目标跨度大 |
2.初高中教材内容设置梯度大 |
3.忽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的衔接 |
4.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跨度不合理 |
5.不同学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对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差异性认识不到位 |
2.初高中政治课时设置不合理 |
3.教师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了解不透彻 |
4.初高中教学分离,缺乏交流 |
5.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学衔接的整体性认识 |
三、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的途径 |
(一)科学规划教学目标,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方向 |
1.宏观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和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
2.统筹安排初高中阶段性教学目标,推进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
(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依托 |
1.统一科学规划初高中教材体系,促使教学内容一体化 |
2.研发初中校本教材或选修教材,减少教学内容的跨度 |
(三)创新改进教学方式,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载体 |
1.结合初高中教材梯度,循序渐进开展阶梯式教学 |
2.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 |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 |
4.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
(四)整合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条件 |
1.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教育者及学生交流与互动的沟通机制 |
2.利用超星等信息化搭建不同学段师生互动平台 |
3.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的衔接 |
4.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与教育教学能力 |
(五)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学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
1.建立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
3.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评价连贯性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
(一)上好高中政治第一课,转变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 |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增强教学衔接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谈初三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D]. 张心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研究 ——以成都市五所中学为例[D]. 连丹.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D]. 张雪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编制研究[D]. 李和慧. 延安大学, 2021(11)
- [5]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 孙瑞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探究[D]. 王红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7]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D]. 罗铠升.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9]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郭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李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