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镶白旗养肉(放牧)鸡草原生物蝗虫灭杀

锡林郭勒盟镶白旗养肉(放牧)鸡草原生物蝗虫灭杀

一、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放养肉(牧)鸡草原生物灭蝗(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军,赵德良,邢晓军,宋振[1](2016)在《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总结了新源县利用牧鸡、牧鸭和粉红椋鸟等生物方法防治草原蝗虫的技术,并对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就生物防治草原蝗虫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金永玲[2](2016)在《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是北方草原的优势种蝗虫,分布广泛,为害严重,成虫还有短距离飞翔能力,可以进行迁移危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蝗虫的治理仍以化学农药为主,致使蝗虫对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蝗灾不断爆发。新型杀虫剂丁烯氟虫腈作为蝗虫防治的应急药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了解田间大垫尖翅蝗对各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发生发展情况,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蝗虫进行抗性检测、研究蝗虫对丁烯氟虫腈抗性发生的机理对于草原蝗虫的抗性治理和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方优势种蝗虫大垫尖翅蝗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基础上通过田间抗药性检测,丁烯氟虫腈抗性筛选及抗性现实遗传力研究,分析了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及对丁烯氟虫腈抗性产生的风险;同时利用敏感品系和丁烯氟虫腈抗性品系蝗虫测定解毒酶活力,分析其抗性产生的生化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信息,鉴定分析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和功能以及差异表达情况,然后将筛选出的与抗性密切相关的超表达的P450、GSTs和CarE基因利用RT-PCR技术进行定量验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构建和田间抗药性检测采集于天然草原的大垫尖翅蝗,经过继代培养后利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建立了10种杀虫剂对大垫尖翅蝗的敏感基线。并以此为基准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对大庆周围草原三个不同地点的大垫尖翅蝗抗性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垫尖翅蝗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5.07~9.41之间;对辛硫磷的敏感性下降,其他药剂均很敏感。同时抗性监测结果也表明,在害虫抗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停止用药,害虫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对药剂的敏感性。在菊酯类农药中混用PBO或在辛硫磷杀虫剂中混用TPP,对杀虫剂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可见,该研究为蝗虫抗性治理和综合治理提供药剂的选择和应用的指导,对农牧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二、抗丁烯氟虫腈大垫尖翅蝗的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利用丁烯氟虫腈对大垫尖翅蝗进行连续7代的筛选,抗性增加到11.74倍。从抗性选育的过程看,连续筛选的前4代抗性增长较慢,到F5代抗性增长加快。通过7代的大垫尖翅蝗抗性的现实遗传力的评估,h2=0.3191。同时,推算田间条件下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倍数提高10倍需要12~25代,由于大垫尖翅蝗在北方一年仅发生一代,可见抗性风险并不高。三、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的生化机制利用活体增效试验和解毒酶活力测定方法,对大垫尖翅蝗丁烯氟虫腈抗性发生的生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三种解毒酶的活性均显着升高,其中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分别是敏感品系的4.04倍、1.94倍和1.34倍。同时,经过丁烯氟虫腈不同剂量诱导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在抗感品系中都得到显着诱导,谷胱甘肽S-转移酶仅在抗性品系中诱导显着。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PBO对抗感试虫的增效作用最显着,TPP次之。而DEM则仅对抗性品系表现出增效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在抗性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较大。但是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也都可能是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产生的因素之一四、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利用Illumina/Solexa HiseqTM 2500二代测序平台,在无参考基因组下对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4 G原始数据并组装成63,033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772 bp和N50为1589bp。共计有25,132条unigenes被成功注释,占大垫尖翅蝗总unigenes数目的39.87%。KEGG分析,7,218 unigenes形成218代谢或信息通路。其中,266 unigenes参与外源性物质或药物的代谢途径。此外,5,696简单序列重复被检测到。该转录组测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垫尖翅蝗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及基因功能分析奠定了分子基础。五、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利用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数据库,比较了PS和PR两个品系的基因表达,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Pathways显着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568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46条上调,922条下调。G0显着富集分析表明细胞组分中显着富集的有61条DEGs;生物学过程显着富集的有150条DEGs,分子功能显着富集的127条DEGs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基因序列有37条,其表达量上调23条,下调14条,有5条序列在Nr数据库中注释为P450基因。利用topGO软件对注释到G0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分子功能中显着富集的节点600052689具有羧酸水解酶活性,4条注释为羧酸酯酶,且高表达说明该节点参与杀虫剂的代谢过程。COG分类中,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 transport and catabolism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达到28条,占总数2.98%,比例提高。KEGG注释中,差异基因分布在130个代谢通路中。其中核糖体Ribosome,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lolism,借助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cylochrome p450,外源物质p450代谢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糖酵解/糖的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 7个通路富集程度最高。其中Drug metabolism-cylochromeP450、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和Glutathione metabolism三条代谢通路是杀虫剂代谢最重要的路径,对大垫尖翅蝗的研究发现有23条差异基因(上调11条,下调12条)注释到这三条代谢通路中。从代谢通路图中发现与上调基因有关的蛋白有很多,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EC:2.5.1.18]在三条代谢通路图中都有上调的表现,且出现频率最高。还有大量的脱氢酶和转移酶在代谢通路中上调。这些酶都有可能参与蝗虫对杀虫剂的代谢降解作用。可见这些基因和蛋白是后续基因功能研究和代谢通路研究的基础。六、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注释和分类在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信息中筛选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316条编码p450、CarE和GSTs三大解毒酶的基因被注释,76条编码杀虫剂目标蛋白的基因被注释。G0数据库注释显示,213 unigenes被确认为可能参与外源性物质的解毒,34条unigenes被确定为编码杀虫剂目标蛋白质。对这些解毒酶基因及靶蛋白基因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有AT、AC、AG、GT、CG、CT类型,共计416个SNP位点被发现。可以通过这些SNP位点来挖掘和发现抗性相关的基因突变。针对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已知基因组信息的物种进行比对,采用NJ法构建p450、CarE、GSTs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58条p450基因分属于14个CYP家族,52条CarE分属于5个家族,24条GSTs被划分为GSTs的六个家族和Micromal。这些解毒酶的大部分基因家族在C0和COG数据库中的注释均显示可代谢杀虫剂。同时这些解毒酶基因中有48条差异表达(23条上调,25条下调)。这些差异基因将是进一步研究抗性发生机理的主要候选基因。七、超表达解毒酶基因的定量检测选择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中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显着上调表达的解毒酶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以GAPDH为内参基因,通过比较CT值法检测其在PS和PR两品系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PR品系中5条p450、3条CarE、3条GSTs序列的表达量均高于PS品系,且大部分达到极显着水平。以上结果首先证明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检测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一致,即表明转录组测序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较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其次,更进一步确定了这些解毒酶基因在大垫尖翅蝗抗性品系中超表达。结合前面的生化机理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也同样证明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的抗药性,与p450、CarE、GSTs三种解毒酶过量表达关系密切。

张显龙[3](2015)在《草原牧鸡生物量置换模式对沙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持续引发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长期以来因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之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引起了严重的草地、土地退化问题。虽然,应用大量的恢复技术,进行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法兼顾生态和经济的双重发展需要。近年,本领域学者提出了“草原牧鸡”这种新的草原利用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草原牧鸡试验平台为研究对象,设计进行了包括样地植被、土壤的样品采集与处理,测试样地生物量、覆盖度、物种丰富度、植被高度四项因素指标,以及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 H值、有机质、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及微生物碳、氮十一项理化因素指标在内的试验体系。数据采用SPSS18.0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统计分析了草原牧鸡各处理对植被因素指标、试验样地和集约散养样地土壤理化因素指标的影响及处理差异性,并进行了两种牧鸡生物量置换模式的对比分析、各指标时间尺度分析、指标间相关性分析、以及牧鸡生物量置换模式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牧鸡密度对植被覆盖度、物质丰富度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影响,与不放牧草地对比,牧鸡密度为400只/hm2以上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鸡的放养密度与群落覆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即放养密度越小,植被群落覆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越高。与合理牧羊密度样地对比,各项指标显着增加。时间尺度上,随着牧鸡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密度样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地下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植被的高度、覆盖度、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对比空白样地,牧鸡密度小于400只/hm2不会对沙草地地上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影响,与合理的牧羊样地对比,800只/hm2的各项生态因素指标均优于牧羊样地。草原牧鸡对草地生产力为超补偿,验证了Connell中度干扰假说。试验样地和集约散养样地牧鸡密度对土壤容重影响不明显,距鸡舍不同距离和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差异显着(p<0.05),且距鸡舍8m土壤容重最低。与空白样地对比差异不明显,随牧鸡密度的增加土壤容重略有上升,但显着低于牧羊样地。随着牧鸡放牧年限的增加,样地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为7.2%,集约散养样地则变化不大。试验样地和集约散养样地不同密度、不同距离、不同层级及距离与层级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量均影响显着(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层级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着下降,最大降幅为65.1%。对比空白样地,不同层级不同密度处理土壤含水量均呈小幅下降;对比合理牧羊样地,0-10cm层级土壤含水量均显着增加,总计均值最大增幅为34.8%。随距离增加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处理距鸡舍8m土壤含水量最大。集约散养样地间差异显着,不同层级总计均值IC1样地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IC2、IC3样地。随着牧鸡年限的增加,不同密度不同层级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试验样地土壤层级对p H值影响明显,10-20cm层级土壤p H值最高,最大增幅为12.9%。随距离增加呈小幅下降,最大降幅为2.9%。对比空白样地,不同密度处理变化不明显;对比合理的牧羊样地,不同密度处理表层土壤p H值略增加,最大增幅为5.4%,随着牧鸡放牧年限的增加,不同密度、不同层级土壤p H值均有所增加,均值范围7.6-9.5。集约散养样地土壤层级、植被类型对集约散养样地土壤p H值影响明显。20-50cm层级土壤p H值显着高于0-10cm、10-20cm层级,样地间均值比较:IC1>IC2>IC3。均值范围7.00-8.30,呈弱碱性。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各样地土壤p H值变化很小。试验样地土壤层级对C素养分影响显着(p<0.05),牧鸡密度和层级对N、P养分素影响显着(p<0.05)。总体上,碳素养分随土壤层级深度增加下降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10-20cm层级含量最高。与空白样地对比差异不显着。总计均值0-10cm层级,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着高于牧羊样地。随着距离增加C素养分有下降趋势,距鸡舍8m处,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牧鸡年限的增加,土壤表层不同密度处理碳素养分均小幅增加。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N素养分的分布和变化差异较大,总体上,随土壤层级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氮变化不一致。2009年随着土壤层级深度增加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减少、铵态氮含量增加,而2011年则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增加、铵态氮含量减少;但两年的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层级深度的增加全氮含量增加、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全氮高于空白样地,对比合理牧羊样地,10-20cm、20-50cm层级硝态氮、速效氮、全氮含量均显着增加,0-10cm层级土壤铵态氮变化很小,10-20cm、20-50cm层级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增加;对比空白样地,0-10cm、10-20cm层级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减小,20-50cm层级均增加,对比合理牧羊样地各层级无明显变化。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全氮含量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铵态氮含量增大。随着牧鸡放牧年限增加,表层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全氮含量显着下降,铵态氮含量显着增加;但20-50cm层级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全氮含量显着增加,铵态氮含量显着下降,10-20cm、20-50cm层级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着增加。土壤速效磷密度间差异显着,但变化规律不明显。随土壤层级深度增加速效磷含量显着降低;与空白样地对比,不同密度处理、不同层级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与合理牧羊样地对比,0-10cm和10-20cm层级总计均值降低,20-50cm层级变化很小;合理牧羊不同层级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高于空白样地。总计均值不同距离间差异不显着。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10-20cm层级土壤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其他两层级变化不明显。总体上通过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分析,也验证了验证了Connell中度干扰假说。集约散养样地C、N、P养分随层级和距离变化规律与试验样地一致。植被类型间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IC1样地显着高于IC2和IC3样地,植被类型间土壤微生物碳差异不显着。植被类型间N素养分含量差异显着,硝态氮、铵态氮、速效氮总计均值大小:IC2>IC3>IC1;全氮、微生物量氮、速效磷:IC3>IC2>IC1。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IC1样地不同层级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含量增加,IC3样地不同层级降低,IC2样地10-20cm、20-50cm层级显着降低。IC1样地10-20cm、20-50cm层级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降低,IC2、IC3样地0-10cm、10-20cm层级显着增加;IC1样地不同距离各层级土壤全氮含量显着增加,IC2、IC3样地不同距离0-10cm层级土壤全氮含量显着增加;IC1样地不同距离0-10cm、20-50cm层级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着增加,10-20cm层级不同距离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明显减小;IC2、IC3样地0-10cm、10-20cm层级土壤微生物量氮显着增加,IC2样地20-50cm层级明显减少。集约散养样地表层各因素指标与试验样地(ESP)对比表明,IC3样地土壤容重增大;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土壤硝态氮、速效氮含量显着增加,含水量、p H值、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下降;IC2样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加;IC1、IC3样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显着减少;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10-20cm、20-50cm层级各土壤因素指标增减类似表层。两种模式样地因素间相关性总体上基本一致。有机质与有机碳显着正相关,并有其他氮素养分和速效磷显着正相关,氮素养分与碳素养分和速效磷显着相关,但硝态氮与铵态氮负相关,速效磷与p H值显着负相关;土壤p H值铵态氮显着相关,与其他养分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养分显着相关,容重与养分、含水量负相关。综上所述,试验样地牧鸡密度400只/hm2以下,不会对沙草地地上生态系统因子造成明显影响,最大的牧鸡密度(800只/hm2)对地上的生态系统的影响显着低于合理的牧羊样地;草原牧鸡对试验样地土壤输入的养分大于输出,随着牧鸡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显着高于合理的牧羊样地;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牧鸡密度400只/hm2。草原牧鸡对草地生产力为超补偿,验证了Connell中度干扰假说。两种样地对比分析表明:集约散养样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转移规律、因素间相关性与试验样地相同,总体养分输入略高于试验样地。草原牧鸡可有效地恢复退化草原的生态系统,产生显着的环境生态效益,同时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草原牧鸡节约粮食饲料,生产的肉蛋产品符合欧盟有机鸡肉蛋标准,一定程度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金永玲,杨苏宁,丛斌,王丽艳,张海燕,林志伟[4](2015)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种群及其天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为确定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及天敌发生情况,利用网捕法、定点调查等方法调查蝗虫及天敌种类,结果发现蝗虫种类18种,隶属于8科。优势种蝗虫有中华稻蝗、短额负蝗、黄胫小车蝗、亚洲小车蝗、宽翅曲背蝗和大垫尖翅蝗。7月和8月蝗虫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是蝗虫危害高峰期。天敌种类共计14种,其中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包括虎甲、步甲、螳螂、螽斯、各种蜘蛛,主要捕食蝗蝻和成蝗,斑芫菁主要捕食蝗卵。寄生性天敌有麻蝇、绒螨。蝗虫天敌与蝗虫的发生趋势较同步,可以发挥自然控制作用。该调查结果对维持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军霞[5](2013)在《牧鸡干扰下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扰可以通过改变资源与环境状况来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从而造成或影响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格局,通过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空间格局可以反映干扰等外界影响因子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揭示群落的生态适应对策。草地蝗虫作为草原生态环境变化的一项重要生物指示体,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复杂的群落结构、独特的环境敏感性和快速的群落重建性,从而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地响应。外界干扰下草地蝗虫的生态适应对策,决定其能否忍耐或适应干扰生境而维持生存并进行种群更新,这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和适应形成了蝗虫群落独特的多样性与空间格局。认识蝗虫群落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格局是了解蝗虫种群发生发育动态特性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揭示蝗虫发生的环境学机理。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等方法,于2012年6月26日至7月26日在东祁连山地进行牧鸡灭蝗试验,定量分析了牧鸡干扰下蝗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及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强度的牧鸡干扰对蝗虫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蝗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治理蝗虫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牧样地与轻牧样地间的植被群落具有极相似性,而与重牧样地间的相似性较弱。植被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和丰富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2)无牧、轻牧样地星毛萎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嵩草(Cyperaceae)、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赖草(Leymus secalinus)、阴山扁蓄豆(Melissitus ruthenicus)、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的分布较为广泛,频度均大于10%,中牧、重牧样地内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的频度增加,而阴山扁蓄豆(Melissitus ruthenicus)的频度明显减小。随着牧压的增加,西北针茅(Stipa.Krylovi)等禾本科植物的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呈减小趋势,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呈增加趋势,而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变化趋势为“U”型。(3)无牧样地与轻牧样地间的蝗虫群落具有极相似性,而与重牧样地间的相似性较弱。随牧压的增加,蝗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减小趋势,而优势度呈增加趋势。(4)无牧、轻牧样地的优势种蝗虫为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meridionalis)、青海痂蝗(Bryodema miramae)、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中牧样地内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的优势地位增加,重牧样地内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的优势地位增加,而青海痂蝗(Bryodema miramae)、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的优势地位降低。(5)无牧与放牧样地内蝗虫群落均呈聚集型分布。蝗虫群落的块金常数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大,重牧样地蝗虫群落存在明显的块金效益。蝗虫群落的基台值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大,表明蝗虫群落的空间异质性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大。蝗虫群落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的比例介于23%-70%之间,随牧压增加比例逐渐减小,蝗虫群落由中等空间相关性逐渐向强空间相关性转变;蝗虫群落半方差函数的变程是重牧<中牧<轻牧<无牧,变程介于32.35-89.52m之间,即随牧压增加蝗虫群落的空间自相关尺度逐渐减小。(6)亚洲小车蝗密度随牧压增加呈“U”型变化趋势,在中牧样地达到最小,仅为23头/100网。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种群的块金常数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在重牧样地种群存在明显的块金效益;不同牧压强度干扰下亚洲小车蝗的基台值是无牧<轻牧<中牧<重牧,表明种群的空间异质性随牧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所占系统总变异的比例随牧压的增加而减小,表明随牧压的增加蝗虫群落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不同牧压强度下种群的自相关范围随牧压的增加而减小,介于21.86-98.34m之间。牧鸡干扰下,无论是麻鸡对蝗虫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改变植被结构来间接影响蝗虫,最终都是共同作用于蝗虫群落,改变蝗虫的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使牧鸡干扰对蝗虫群落所施加的影响超越同地段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成为稳定影响蝗虫空间异质性的结构性因素。

李雅静[6](2013)在《禽畜生态牧养模式在内蒙古牧区的推广研究 ——以陈巴尔虎旗、阿巴嘎旗、武川县为试点》文中认为我国的牧区畜牧业面临着工业化侵占、牧场超载和草原开垦带来的草场生态破坏严重、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草场退化、沙化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牧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失衡造成的。国内学者蒋高明教授针对牧区畜牧业发展提出“畜南下,禽北上”的战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吸取“禽北上”战略思想的观点,并对内蒙古牧区发展畜牧业的方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养殖、牧区养禽和禽畜混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禽畜生态牧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和运作模式;重点分析了该模式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表现,以此说明该模式在内蒙古牧区推广的必要性。经过对内蒙古牧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的系统分析确定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陈巴尔虎旗、锡林郭勒地区的阿巴嘎旗及呼和浩特地区的武川县作为推广禽畜生态牧养模式的三个试点,并对三个试点推广该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细分模式,以指导推广实践。并综合考虑内蒙古牧区试点县(旗)推广过程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资本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内蒙古牧区推广禽畜生态牧养模式的政策建议,强调在发展牧区现代牧业时,要立足产业布局,寻求产业联动,扩展资金来源,同时加强基层设施建设,防止劳动力外流,采取积极政策吸引劳动力,力争禽畜生态牧养模式推广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特木尔,董瑞文[7](2012)在《4种牧鸡防治草原蝗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进行的牧鸡治蝗试验结果表明,珍珠鸡、绿鸟鸡、麻鸡、柴鸡等4种牧鸡的治蝗效果均达到90%以上。其中,珍珠鸡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6.3%,防治效果依次为珍珠鸡>绿鸟鸡>麻鸡>柴鸡。减少牧草鲜草损失396 t,投入产出比1∶3.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

王岩春,刘国荣,刘建宇,邰峰,王新颖[8](2012)在《赤峰市牧鸡治蝗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指出草地牧鸡灭蝗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灭蝗新技术,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它是今后草地治蝗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赤峰市草地牧鸡灭蝗工作实际,简要分析了其推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刘志云[9](2012)在《牧鸡年限对祁连山高山草地植物群落和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育禽治蝗”作为新型高山草地生产技术模式,已成功用于草地蝗虫灾害可持续控制以及绿色、安全禽肉生产当中。但截至目前有关放养牧鸡对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土壤以及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利用放牧肉鸡在祁连山高山草地开展连续野外试验,全面探讨了放养牧鸡对高山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牧鸡对植被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系统测定了牧鸡不同放牧年限对高山草地植冠种子库,地面种子库和不同深度土壤种子库数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与未放牧对照样地相比,放牧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P<0.05),但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和pH等物理性质没有明显影响(P>0.05)。2.草地牧鸡放养对植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高度、群落盖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连续放牧对草地生物量有明显影响,放牧2年和3年草地显着高于未放牧对照草地(P<0.05)。3.豆科、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植冠种子库数量随放牧年限增加显着减少(P<0.05);杂类草植物植冠种子库放牧1年后,数量极显着增加,连续两年以上放牧草地的种子数量逐渐减少,但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变化。4.豆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地面种子库数量在牧鸡后显着增加(P<0.05),但随放牧时间延长逐年减少;禾本科植物地面种子数放牧后显着增加,其值分别是对照草地的2.4倍、2.7倍和3倍,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5.各科植物在0-5cm土壤种子库数量显着高于5-10cm种子数量。豆科植物土壤种子库集中在表层0-5cm;莎草科土壤种子库在0-5cm和5-10cm的含量随放牧时间增加而减少;禾本科植物土壤种子库也主要集中在0-5cm土层,且随牧鸡年限增加而在各土层间均有增加;杂类草土壤种子数量在放牧后0-5cm和5-10cm土层均显着增加(P<0.05)。6.高山草地放牧鸡后,豆科和莎草科种子库总量随放牧年限增加逐渐减少;禾本科种子库受牧鸡放牧影响不大,杂类草种子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随放牧年限增加而呈逐渐减少趋势。祁连山高山草地开展“育禽治蝗”生产技术模式,在有效控制草地蝗发生数量同时,对草地植物群落、土壤特性以及种子库产生不同影响。这为进一步阐明高山草地牧鸡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性、土壤理化性状以及种子库的空间分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蝗灾引起的高山草地退化生态恢复重建提供可靠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孙涛,龙瑞军[10](2008)在《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总结了利用微生物、牧鸡牧鸭和粉红椋鸟等生物方法防治草原蝗虫的技术,并对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就生物防治草原蝗虫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价值。

二、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放养肉(牧)鸡草原生物灭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放养肉(牧)鸡草原生物灭蝗(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源县草地资源概况
2 草原优势种蝗种类及易发区概况
3 蝗虫防治的传统方法及其弊端
4 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
    4.1 牧鸡、牧鸭治蝗
        4.1.1 牧鸡治蝗
        4.1.2 牧鸭治蝗
    4.2 粉红椋鸟控制蝗虫
5 2007~2013年新源县草原蝗虫发生情况
6 生物治蝗的效益情况
    6.1 生态效益
    6.2 经济效益
    6.3 社会效益
7 存在的问题
    7.1 在饲养方面:
    7.2 在管理方面:
8 展望

(2)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垫尖翅蝗发生与危害
        1.2.2 大垫尖翅蝗的防治
        1.2.3 昆虫抗药性研究概况
    1.3 转录组及测序技术
        1.3.1 转录组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3.4 转录组测序在昆虫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敏感基线的建立
        2.2.2 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比较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垫尖翅蝗田间种群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药性检测情况
        3.2.2 增效剂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3.3 结论
    3.4 讨论
第四章 大垫尖翅蝗丁烯氟虫腈抗性品系筛选及抗性生化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与饲养
        4.1.2 农药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抗性品系筛选
        4.1.5 增效剂的活体增效试验
        4.1.6 解毒酶活性测定
        4.1.7 蛋白含量测定
        4.1.8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丁烯氟虫腈对大垫尖翅蝗的抗性筛选
        4.2.2 现实抗性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评估
        4.2.3 三种增效剂对丁烯氟虫腈的增效作用
        4.2.4 代谢解毒酶活性比较
    4.3 结论
    4.4 讨论
        4.4.1 抗性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
        4.4.2 增效剂的研究
        4.4.3 解毒酶系的研究
第五章 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3 RNA提取与检验
        5.1.4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1.5 信息分析流程
        5.1.6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5.1.7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5.1.8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5.1.9 基因功能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样品检验结果
        5.2.2 测序质量控制
        5.2.3 转录组组装结果
        5.2.4 基因功能注释
        5.2.5 SSR discovery
    5.3 结论
    5.4 讨论
第六章 大垫尖翅蝗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分析方法
        6.1.1 Unigene表达量计算
        6.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聚类分析
        6.1.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2 结果
        6.2.1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和分布
        6.2.2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其聚类分析
        6.2.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6.3 结论
    6.4 讨论
第七章 大垫尖翅蝗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与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目的基因的筛选
        7.1.2 抗性基因序列SNP位点分析
        7.1.3 构建解毒酶基因系统发育树
        7.1.4 解毒酶基因RT-PCR检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注释分析
        7.2.2 SNP位点分析
        7.2.3 解毒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7.2.4 解毒酶q-PCR检测结果
    7.3 结论
    7.4 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3)草原牧鸡生物量置换模式对沙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国外草地利用与绿色养殖模式
        1.1.2 我国草地利用方式与创新转变
        1.1.3 草地利用生态模式与新的食物链人工系统
    1.2 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1.2.1 草地生态系统
        1.2.2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
        1.2.3 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
        1.2.4 草地退化的原因
        1.2.5 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研究
        1.2.6 草地生物群落生产力的维持机制
        1.2.7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1.3 放牧对草地土壤影响
        1.3.1 放牧对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3.2 放牧对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3 放牧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3.4 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的影响
        1.3.5 草地放牧与碳循环格局变化
        1.3.6 放牧草地土壤pH值变化
        1.3.7 草地放牧与生态平衡
    1.4 国内外关于草原牧鸡的研究
        1.4.1 草原牧鸡的研究概况
        1.4.2 草原牧鸡的取食特征
        1.4.3 草原牧鸡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1.4.4 放牧牛羊与牧鸡对草地土壤碳贮量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2.1 研究内容
        1.5.2.2 创新点
        1.5.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及试验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与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
    2.2 试验区概况
        2.2.1 研究地点和试验区变化
        2.2.2 试验设计与样地设置
        2.2.2.1 2009年样地试验设计
        2.2.2.2 2011年试验样地设计
        2.2.2.3 集约散养样地设计
        2.2.3 牧鸡处理
        2.2.4 测定因素指标与方法
        2.2.4.1 植被群落调查、采集与测试
        2.2.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草原牧鸡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2009)
        3.3.1 草原牧鸡样地植物构成
        3.3.2 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3.3 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3.3.4 对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的影响
        3.3.5 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6 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7 对植被高度的影响
    3.4 结果(2011)
        3.4.1 草原牧鸡密度对生物量影响
        3.4.2 草原牧鸡密度对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影响
        3.4.3 草原牧鸡密度对植被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3.5 时间尺度对比结果
        3.5.1 生物量的对比
        3.5.2 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对比
        3.5.3 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比
    3.6 讨论
    3.7 结论
第4章 试验样地草原牧鸡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2009)
        4.3.1 土壤容重影响
        4.3.2 土壤含水量影响
        4.3.3 pH值影响
        4.3.4 土壤碳素养分影响
        4.3.5 土壤氮素养分影响
        4.3.5.1 硝态氮、铵态氮、速效氮影响
        4.3.5.2 全氮、微生物量氮影响
        4.3.6 土壤速效磷影响
    4.4 结果(2011)
        4.4.1 土壤容重影响
        4.4.2 土壤含水量影响
        4.4.3 土壤pH值影响
        4.4.4 土壤碳素养分影响
        4.4.4.1 有机质影响
        4.4.4.2 有机碳影响
        4.4.4.3 微生物量碳影响
        4.4.5 土壤氮素养分影响
        4.4.5.1 硝态氮影响
        4.4.5.2 铵态氮的影响
        4.4.5.3 速效氮的影响
        4.4.5.4 全氮的影响
        4.4.5.5 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4.4.6 速效磷的影响
    4.5 时间尺度对比
        4.5.1 容重的对比
        4.5.2 含水量的对比
        4.5.3 土壤pH值的对比
        4.5.4 土壤碳素养分对比
        4.5.4.1 土壤有机质
        4.5.4.2 土壤有机碳
        4.5.4.3 土壤微生物量碳
        4.5.5 土壤N素养分对比
        4.5.5.1 土壤硝态氮
        4.5.5.2 土壤铵态氮
        4.5.5.3 土壤速效氮
        4.5.5.4 土壤全氮
        4.5.5.5 土壤微生物量氮
        4.5.6 土壤速效磷
    4.6 讨论
        4.6.1 土壤容重
        4.6.2 土壤含水量
        4.6.3 土壤pH值
        4.6.4 土壤养分
    4.7 结论
        4.7.1 物理性质(2009)
        4.7.2 化学性质(2009)
        4.7.3 物理性质(2011)
        4.7.4 化学性质(2011)
        4.7.5 时间尺度对比
        4.7.5.1 物理性质
        4.7.5.2 化学性质
第5章 集约散养样地草原牧鸡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2009)
        5.3.1 土壤容重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影响
        5.3.3 pH值影响
        5.3.3.1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pH值变化
        5.3.3.2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pH值对比
        5.3.4 土壤碳素养分影响
        5.3.4.1 土壤有机质影响
        5.3.4.2 土壤有机碳影响
        5.3.4.3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3.5 土壤氮素养分影响
        5.3.5.1 硝态氮影响
        5.3.5.2 铵态氮影响
        5.3.5.3 速效氮影响
        5.3.5.4 全氮影响
        5.3.5.5 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5.3.6 速效磷影响
        5.3.6.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速效磷变化
        5.3.6.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速效磷对比
    5.4 结果(2011)
        5.4.1 土壤容重影响
        5.4.2 土壤含水量影响
        5.4.3 土壤pH值影响
        5.4.4 土壤碳素养分影响
        5.4.4.1 有机质影响
        5.4.4.2 有机碳影响
        5.4.4.3 微生物量碳影响
        5.4.5 土壤氮素养分影响
        5.4.5.1 硝态氮影响
        5.4.5.2 铵态氮影响
        5.4.5.3 速效氮影响
        5.4.5.4 全氮影响
        5.4.5.5 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5.4.6 速效磷影响
    5.5 时间尺度对比
        5.5.1 土壤容重对比结果
        5.5.2 土壤含水量结果对比
        5.5.2.1 IC1样地结果对比
        5.5.2.2 IC2样地结果对比
        5.5.2.3 IC3样地结果对比
        5.5.3 土壤pH值对比
        5.5.3.1 IC1样地
        5.5.3.2 IC2样地
        5.5.3.3 IC3样地
        5.5.4 集约散养样地碳素养分对比
        5.5.4.1 土壤有机质对比
        5.5.4.2 土壤有机碳对比
        5.5.4.3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比
        5.5.5 集约散养样地N素养分对比
        5.5.5.1 土壤硝态氮对比
        5.5.5.3 土壤速效氮对比
        5.5.5.4 土壤全氮对比
        5.5.5.5 土壤微生物量氮对比
        5.5.6 土壤速效磷对比
    5.6 讨论
        5.6.1 物理性质
        5.6.2 化学性质
    5.7 结论
        5.7.1 集约散养样地物理性质(2009)
        5.7.2 集约散养样地物理性质(2011)
        5.7.3 集约散养样地化学性质(2009)
        5.7.4 集约散养样地化学性质(2011)
        5.7.5 时间尺度对比
第6章 两种模式因素对比、相关性和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6.1 物理因素对比
        6.1.1 土壤容重对比
        6.1.2 土壤含水量对比
    6.2 土壤PH值对比
    6.3 土壤碳素养分对比
        6.3.1 土壤有机质
        6.3.2 土壤有机碳
        6.3.3 土壤微生物量碳
    6.4 土壤氮素养分对比
        6.4.1 土壤硝态氮
        6.4.2 土壤铵态氮
        6.4.3 土壤速效氮
        6.4.4 土壤全氮
        6.4.5 土壤微生物量氮
    6.5 土壤速效磷对比
    6.6 土壤各因素相关性
        6.6.1 试验样地土壤各因素相关性
        6.6.2 集约散养样地土壤各因素相关性
    6.7 讨论
        6.7.1 两种模式物理因素对比
        6.7.2 两种模式pH值及养分因素对比
        6.7.3 土壤因子相关性
    6.8 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及粮食食品安全分析
        6.8.1 环境生态分析
        6.8.2 经济效益分析
        6.8.3 粮食食品安全分析
    6.9 结论
        6.9.1 两种模式因素对比
        6.9.2 土壤养分因素相关性分析
        6.9.3 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及粮食食品安全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试验样地地上植被
        7.1.2 试验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7.1.3 试验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7.1.4 集约散养样地土壤物理性质
        7.1.5 集约散养样地土壤化学性质
        7.1.6 试验样地两种模式比较及各因素显着性分析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种群及其天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蝗虫种类调查方法
        1.1.1调查地点
        1.1.2调查时间
        1.1.3调查方法
        1.1.4鉴定方法
    1.2天敌种类调查方法
    1.3数据处理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蝗虫及天敌种类组成
    2.2蝗虫及天敌种群的优势度指数
    2.3蝗虫及天敌种群多样性分析
3讨论
4结论

(5)牧鸡干扰下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草地蝗虫防治技术
        2.2 蝗虫与植被关系
        2.3 放牧干扰对蝗虫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实验方案与取样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取样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
        3.2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3 空间结构模拟方法
第三章 牧鸡干扰下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1 牧鸡干扰草地植被群落种类组成特点
    2 牧鸡干扰草地植被群落相似性分析
    3 牧鸡干扰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4 牧鸡干扰草地主要植物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1 牧鸡干扰草地主要植物高度的差异性分析
        4.2 牧鸡干扰草地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差异性分析
        4.3 牧鸡干扰草地主要植物盖度的差异性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牧鸡干扰下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1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相似性分析
    2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异性分析
        2.1 牧鸡前草地蝗虫群落的种类组成特点
        2.2 牧鸡后草地蝗虫群落的种类组成特点
    3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3.1 牧鸡前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的特点
        3.2 牧鸡后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的特点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牧鸡干扰下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异质性研究
    1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异分析
        1.1 牧鸡前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异分析
        1.2 牧鸡后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异分析
    2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布模拟
        2.1 牧鸡前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布模拟
        2.2 牧鸡后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布模拟
    3 牧鸡干扰草地蝗虫群落空间分布模拟的检验
    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牧鸡干扰下草地主要蝗虫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亚洲小车蝗为例
    1 牧鸡干扰草地亚洲小车蝗密度变化特征
    2 牧鸡干扰草地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异分析
    3 牧鸡干扰草地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模拟
        3.1 牧鸡前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模拟
        3.2 牧鸡后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模拟
    4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禽畜生态牧养模式在内蒙古牧区的推广研究 ——以陈巴尔虎旗、阿巴嘎旗、武川县为试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关于生态养殖相关理论研究
    (二) 关于牧区养禽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关于禽畜混养相关理论研究
    (四) 小结
三、禽畜生态牧养模式
    (一) 基本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二) 禽畜生态牧养模式
    (三) 禽畜生态牧养模式效益分析
    (四) 小结
四、禽畜生态牧养模式在内蒙古牧区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一) 内蒙古地区自然条件
    (二) 内蒙古地区试点区域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三) 小结
五、内蒙古地区推广试点县(旗)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推广试点区域农牧业生产条件恶劣
    (二) 推广试点区域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资本稀缺
    (三) 推广试点区域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四) 推广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发展滞后
    (五) 小结
六、内蒙古地区推广禽畜生态牧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 因地制宜制定试点区域产业策略,寻求产业联动
    (二) 立足试点区域产业布局,抓住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机会
    (三) 拓宽试点区域资金来源,争取贷款,吸引民间资本投资
    (四) 加强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五) 小结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4种牧鸡防治草原蝗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设计及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时间
    2.4 试验方法
        2.4.1 防治效果测定
        2.4.2 牧鸡日捕食量和最大取食量测定
        2.4.3 日增重测定
        2.4.4 放牧半径测定
        2.4.5 草产量对比
        2.4.6 经济效益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治效果
    3.2 日捕食蝗虫量
        3.2.1 鸡素囊剖检测定结果
        3.2.2 人工饲喂蝗虫测定结果
    3.3 鸡只增重量
    3.4 放牧半径
    3.5 产草量对比测定
    3.6 经济效益
4 结论与讨论

(8)赤峰市牧鸡治蝗的现状、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赤峰牧鸡治蝗工作开展现状
2 主要做法和技术措施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2 加强治蝗期间的饲养管理
    2.3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的放牧方法
3 牧鸡治蝗效益初步分析
4 存在的问题
    4.1 牧鸡死亡率较高
    4.2 部分牧鸡进场时间偏晚
    4.3 宣传工作不到位, 牧鸡销售渠道不畅
    4.4 管理粗放, 对防疫工作不重视
5 几点建议
    5.1 切实帮助解决好牧鸡的销售问题
    5.2 加强对牧鸡蝗虫捕食能力及宜牧期的定量研究
    5.3 一定要因地制宜, 不能过于盲目推广
    5.4 要加强相关培训工作, 分清草原“养”鸡和“牧”鸡的区别

(9)牧鸡年限对祁连山高山草地植物群落和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牧鸡概况
    2.2 牧鸡饲养管理
    2.3 牧鸡放牧行为研究
        2.3.1 放牧行为
        2.3.2 牧鸡的取食行为
    2.4 牧鸡疾病研究
    2.5 放牧鸡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2.6 放牧鸡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7 牧鸡防治蝗灾效果
    2.8 牧鸡鸡肉品质研究现状
    2.9 牧鸡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研究区自然概况
    3.3 供试牧鸡
    3.4 试验设计
        3.4.1 样地设置
        3.4.2 放牧强度及补饲量
        3.4.3 放牧时间
    3.5 测定指标与方法
    3.6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试验结果
    4.1 不同放牧年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牧鸡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 不同放牧年限对草地群落特性影响
    4.4 不同放牧年限草地植物种子库变化
        4.4.1 放牧年限对植冠种子库的影响
        4.4.2 放牧年限对地面种子库的影响
        4.4.3 放牧年限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4.4.4 放牧年限对土壤种子库总量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5.1 牧鸡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 牧鸡对草地群落特性的影响
    5.3 放牧鸡年限对草地种子库的影响
        5.3.1 牧鸡年限对植冠种子库的影响
        5.3.2 牧鸡年限对地面种子库的影响
        5.3.3 牧鸡对不同深度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5.3.4 牧鸡对草地种子库总量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防治
    1.1 蝗虫微孢子虫灭蝗
    1.2 苏云金杆菌防治草地蝗虫
    1.3 绿僵菌防治草地蝗虫
    1.4 蝗虫痘病毒防治蝗虫
2 牧鸡、牧鸭治蝗
3 粉红椋鸟控制蝗虫
4 问题与展望

四、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放养肉(牧)鸡草原生物灭蝗(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初探[J]. 王海军,赵德良,邢晓军,宋振. 新疆畜牧业, 2016(07)
  • [2]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D]. 金永玲.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3]草原牧鸡生物量置换模式对沙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影响研究[D]. 张显龙. 吉林大学, 2015(06)
  • [4]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种群及其天敌多样性研究[J]. 金永玲,杨苏宁,丛斌,王丽艳,张海燕,林志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04)
  • [5]牧鸡干扰下草地蝗虫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D]. 张军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6]禽畜生态牧养模式在内蒙古牧区的推广研究 ——以陈巴尔虎旗、阿巴嘎旗、武川县为试点[D]. 李雅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4种牧鸡防治草原蝗虫效果研究[J].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特木尔,董瑞文. 中国植保导刊, 2012(06)
  • [8]赤峰市牧鸡治蝗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 王岩春,刘国荣,刘建宇,邰峰,王新颖. 中国畜禽种业, 2012(05)
  • [9]牧鸡年限对祁连山高山草地植物群落和种子库分布格局的影响[D]. 刘志云. 兰州大学, 2012(09)
  • [10]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 孙涛,龙瑞军. 中国草地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锡林郭勒盟镶白旗养肉(放牧)鸡草原生物蝗虫灭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