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带接入技术的新宠——FSO(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莲[1](2016)在《混合FSO/RF通信系统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通信从原始的单一语音通信演变为现代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种通信方式,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频谱资源稀缺且存在相互干扰问题,增加RF链路时产生的干扰可能使通信质量严重降低,而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简称FSO)受环境因素影响显着,单独使用时可靠性较低。混合FSO/RF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篇文章研究了恶劣环境因素对FSO链路和RF链路的影响,主要是分析雨、雾天气下FSO链路和RF链路的衰减;在保证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的情况下,对混合FSO/RF通信链路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基于发射功率自适应的混合FSO/RF通信链路优化算法,节省能源的同时使得系统具有较好的环境鲁棒性。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混合FSO/RF网络模型为在网络中所有节点上安装RF收发器和FSO收发器,使RF链路和FSO链路互为备份,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但是成本较高,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存在的大多数无线网络都是RF网络,为节约成本本文提出在已有RF网络中选择性添加FSO链路,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简称MILP)调度方法合理分配资源使FSO链路数量较少(即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得到较优的网络配置,通过MILP算法进行合理的路由选择、时序分配、流量调度使得混合FSO/RF网络在给定FSO链路数的情况下能获得最大的网络吞吐量,使系统得到优化,实现系统性能的提高。
邱仁和,朱力力,邓婷,雷利娟[2](2011)在《基于GPON业务的FSO传输系统》文中提出主要探讨了3G网络时代下基于GPON业务的无线激光传输设备(FSO)的经济性,比较分析了GPON业务在FSO系统中传输的技术优势。重点描述了突发式通信机制如何联合FSO设备实现通信传输,并对其实现方案进行了阐述。
权威[3](2010)在《移动通信集团客户信息接入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发展,大量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大集团、中小企业陆续开始使用移动政务、移动办公、生产控制、智能监控、公众服务、服务营销、无线调度、移动物流、应急通信等信息化业务。移动通信运营商依靠自身优势为其量身定做了独享的集团信息化解决方案。本文对集团客户信息接入业务的分类、主要特点、应用技术进行了介绍。特别针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接入方法以及业务安全性做出讲解和分析。以案例的形式论证了集团客户信息业务采用的接入方式。针对以往集团客户信息接入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资源紧张施工难度大、网络安全、用户业务安全、面向未来业务带宽需求增加以及节约建设成本、经济价值、可推广性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传输网第四层网络-引入层概念。通过实际工程检验证明了传输网第四层网络概念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传输第四层网络是相对于现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网络而言的、依据它主要负责接入集团客户的功能可称其为引入层。第四层网络主要作为解决集团客户业务需求使用。将集团客户的接入从以前的单点逐一接入的模式演变为现在的地区性、区域性的新的解决模式,使得在该地区今后对我公司有业务使用需求的集团客户接入更加方便、灵活。四层网络使网络分层更加清晰,使宝贵的网络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第四层网络的建立对今后用户扩容十分方便,割接影响面小,网络安全度高。3G牌照发放以后,三家运营商对于集团客户的强挖会越来越激烈,集团客户营销的好坏直接表现在市场占有率出现微妙的变化。第四层网络概念在工程建设上的推广能够为运营商减轻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李伟[4](2010)在《基于自由空间光通信语音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项技术目前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自由空间衰减效应做了重点研究,为实现不同天气条件下语音信号的传输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本文建立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仿真模型。讨论了晴朗、雨、雪三种天气状况下大气衰减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并通过眼图直观地反应了三种天气条件下系统性能上的差异。同时讨论了激光发射功率与传输距离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指出了单纯依靠提高发射功率来获得较大的传输距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并给出了系统最大的传输距离和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系统实验仿真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系统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及设计原理。重点研究了系统的前置放大模块、A/D音频输入与D/A音频输出模块,以及系统控制模块。最后,模拟各种大气信道,利用所研制的语音传输系统样机进行了大气衰减效应的原理性测试和实际语音通信实验,并给出了结果分析。仿真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的天气情况下(除大雨和大雪的天气外),系统可以进行语音数据的传输。
李启文[5](2009)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集团信息化接入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覆盖”为通信运营商市场业务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的配合市场业务的开展,基础网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在这其中传输业务的开通更是决定业务开通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客户业务需求类型以及不同接入技术、方案,还有分析移动电信运营商设备网络情况,以及目前工程项目的执行流程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运用先进的技术、模块化的组网解决方案、快速高效的流程,供移动电信运营商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用户的业务需求类型,并根据用户类型拟定了分阶段发展重点:前期只能接入现有传输网,提供的接入容量较小。主要用户为IP话音专线用户;建设初期以接入现有传输网为主,对业务安全性有一定保障,可以提供大容量的业务接入。重点发展高要求用户,兼顾考虑普通信息化要求用户;业务成熟期以接入现有传输网和IP城域网相结合,业务安全性好,接入容量大,连接速度快。提高对高要求用户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发展普通信息化要求用户,全面开拓一般用户。其次本文针对各种类型的用户需求介绍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接入技术,并进行研究比选,分析各种接入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提出一些技术应用建议:考虑目前移动运营商的特点,对于高要求用户使用MSTP独立组环通过双路由接入汇聚机房或用户交换机直接通过双路光纤连接不同汇聚机房交换机。普通信息化要求用户使用MS信息化覆盖TP技术接入大站,通过大站汇聚后传送到汇聚机房,尽量不使用无线技术接入。一般用户可以应用数据PDH,由大站汇聚,在难以接入的客户或需要紧急开通时,还可以应用LMDS、小微波、WLAN等无线手段。再者本文结合移动电信运营商网络规划进行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并按用户类型、技术选择制定了一些标准化实施方案。
刘佳妮[6](2009)在《基于以太网的FSO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由于具有宽带大容量、低成本、无需频率许可等优点,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方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半导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纤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该项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由空间光通信具有极好的保密性,且有望解决通信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对于人类的通信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将空间光通信技术与以太网技术、视频处理、视频传输、点对点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激光视频传输系统,传输速率为20Mbps,传输距离3-5km,实现了视频信息等网络数据全天候实时无间断地传输。本文概述了空间激光通信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介绍了FSO关键技术和用途;提出了一种实用的FSO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FSO系统的发送及接收端的各部分功能;详细介绍了以太网接入的相关知识,重点研究了以太网通信模块的软硬件设计;验证了激光调制和光电探测模块的可行性并对后续电路加以完善,设计了性能优良的光学天线系统和光学系统调整平台;通过一系列试验对系统功能及其性能加以验证,采用新的同步方法改善系统误码性能。最后对全文提出的理论和所做的实际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中有待于完善的问题。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能够同时满足视音频、数据的传输,可容纳4路视频信号,32路音频信号和一些简单数据的传输。
“广播影视发展环境研究与分析”项目组[7](2008)在《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广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视频编码技术、新一代移动广播技术、移动宽带接入技术、有线宽带接入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宽带骨干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广电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广电部门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广电的影响。
孟庆雷[8](2008)在《无线激光通信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Ad hoc(无线自组织)网络由于其组网快速、灵活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Ad hoc网络采用普通无线传输技术作为底层通信手段,再加上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噪音干扰及信道间干扰等多种因素,移动终端可得到的实际带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最大带宽值。而无线激光通信所具有的高带宽、高数据传输率及安全保密等特点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论文首先阐述了现有Ad hoc网络的优缺点以及关键技术,如组网技术、移动模型、分簇、路由及现有的典型分簇与路由协议。其次,介绍了激光技术,简要阐述了无线激光通信网络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其在星际间、星地间、自由空间中的应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FSO)由于具有高带宽、高数据传输率、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已经开始由军事领域延伸到商用与民用领域。再次,分析了无线激光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拓扑控制与路由问题。详细介绍了Heuristic路由算法,并针对Heuristic算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以及无线网络(含多媒体应用)链路带宽不够、数据传输率低、安全性差等缺点,给出一种MMWO模型—Mobile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Optical networks。该模型采用了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集成了网络拓扑控制与路由问题,充分考虑了实际应用中带宽、数据传输率及吞吐量的特殊要求,给出了一种具有一定QoS保证的路由算法。最后,详细阐述了仿真环境以及仿真过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性能较好,能更好地适应节点快速移动、高带宽、高数据传输率的无线多媒体通信。
邓天平[9](2007)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光通信(WOC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也称为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是一种通过激光在无需光纤的情况下实现双向通信系统。它具有带宽宽、保密性好、抗干扰性强、无需频率申请、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在宽带接入、广域网和城域网扩展、局域网互连、深空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光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详细论述了FSO基本概念、优缺点、应用领域及国内外发展概况。主要研究了湍流大气中光束的传输理论,介绍了基于Rytov近似的弱起伏理论和基于Markov近似的强起伏理论,在此基础上,对FSO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的创新点总结如下:(1)建立了多光束收发的MIMO-FSO系统的数学模型。论文将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应用于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建立MIMO-FSO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了多光束收发技术可以有效减弱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起伏,提高FSO系统的性能,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率。(2)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大气湍流信道下的空时编码分集方案。论文分析了在IM/DD(intensity modulation with direct detection)的大气激光通信中运用空时编码的可行性。以多光束发射接收技术为基础,将传统的移动通信中的空时分组码STBC (space-time block code)改进后应用于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给出了该方案的编码、译码的方法,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误码率等于10-3时,采用改进型的空时编码,可以获得大约4dB的信道增益。(3)提出一种新的调制方法—双头脉冲间隔调制(DH-PIM dual header-pulse interval modulation)。在IM/DD的大气激光通信中,常用的调制方式主要有:OOK (On-off Keying)、PPM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DPPM(Differential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PIM (pulse interval modulation)等,论文对这些调制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调制方法—双头脉冲间隔调制(DH-PIM)。研究了采用该调制方法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在加性高斯白噪声情况下的性能,对DH-PIM的符号结构、带宽、功率谱和误码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OOK、PPM和DPPM等调制方式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H-PIM具有较好的带宽和功率综合特性,可以应用于高速率的实时通信系统。(4)提出了一种复合轴ATP (Acquisition, Tracking, and Pointing)系统。ATP子系统是无线光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瞄准、捕获和跟踪过程。安装平台的振动是影响FSO系统对准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论文详细分析了安装平台振动对FSO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ATP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提出一种复合轴控制系统,可以较大的提高控制精度,最后对衡量ATP系统性能的基本参数进行了介绍,利用MATLAB工具对ATP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证明,复合轴控制系统捕获时间短,超调量小,具有较好的瞄准、捕获和跟踪的性能。本课题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其目的是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无线光通信设备。论文对FSO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验样机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测试,给出了测试指标。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郭利萍[10](2007)在《WiMAX网络技术及其在公路中应用》文中研究指明WiMAX(全球微波接入访问)是基于IEEE802.16标准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复用)技术,它在吞吐量、延时、频谱效率、支持智能天线方面有诸多优势。与现在的广域无线数据技术相比,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许多4G的下一代无线数据技术可能演变为OFDMA和所有基于IP网络,提供一个理想的经济的无线数据服务。真正宽频速度可望超过其它无线网络使大众市场认可。WiMAX今天已经成为宽带无线网络的标准,将会使普遍连通这一梦想变为现实。本文阐述了WiMAX网络技术、网络应用、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以及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公路无线热点接入实例验证,证实利用WiMAX技术组建和完善现有监控系统,可实现对公路的使用状况、安全营运、收费、事故现场进行无盲点监控,能极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宽带接入技术的新宠——FS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接入技术的新宠——FSO(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FSO/RF通信系统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线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
1.2 混合FSO/RF通信系统介绍 |
1.3 混合FSO/RF通信系统优缺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混合FSO/RF系统网络结构及信道模型 |
2.1 混合FSO/RF系统网络结构模型 |
2.2 混合FSO/RF系统信道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因素对FSO/RF通信系统的影响 |
3.1 雾对混合FSO/RF通信系统的影响 |
3.1.1 雾对FSO通信链路的影响 |
3.1.2 雾对RF通信链路的影响 |
3.2 雨对混合FSO/RF通信系统的影响 |
3.2.1 雨对FSO通信链路的影响 |
3.2.2 雨对RF通信链路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合FSO/RF通信链路优化方法研究 |
4.1 功率对混合FSO/RF通信链路的影响 |
4.2 FSO/RF通信链路信号衰减分析 |
4.2.1 FSO链路衰减分析 |
4.2.2 RF链路衰减分析 |
4.3 混合FSO/RF系统通信链路优化方法 |
4.4 混合FSO/RF系统通信链路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合FSO/RF通信网络优化方法研究 |
5.1 MILP优化方法的介绍 |
5.2 基于MILP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MILP的混合FSO/RF通信网络优化算法 |
5.4 混合 FSO/RF 通信网络仿真与分析 |
5.4.1 固定节点仿真分析 |
5.4.2 随机节点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GPON业务的FSO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GPON、FSO的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
2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 基于GPON传输的FSO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OEO的附加线路 |
3.2 突发型与连续型光信号的变换 |
3.3 多个ONU的自动配置 |
4 结束语 |
(3)移动通信集团客户信息接入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1.1 天津市概况 |
1.2 集团客户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集团客户业务需求分析 |
2.1 用户业务需求类型分析 |
2.2 用户类型分类 |
2.3 用户规模及分阶段发展重点 |
第三章 集团客户信息业务在现网中是如何实现的 |
3.1 集团客户信息业务实现的网络基础 |
3.1.1 核心层网络结构 |
3.1.2 汇聚层网络结构 |
3.1.3 接入层网络结构 |
3.1.4 骨干光缆现状 |
3.2 集团客户信息业务接入技术选用 |
3.2.1 有线接入技术 |
3.2.2 无线接入技术 |
3.2.3 技术比较与选用 |
3.3 原有集团客户信息业务接入方式 |
3.3.1 大客户接入的总体思想 |
3.3.2 接口方式的选择 |
第四章 "第四层"网络结构概念提出与应用 |
4.1 原有集团客户信息业务组网方式对网络发展的压力 |
4.1.1 集团客户信息业务需求量的高速增长 |
4.1.2 原有集团客户信息业务接入组网方式 |
4.1.3 网络资源逐渐饱和 |
4.2 原有集团客户信息业务接入方式与现网结构的矛盾 |
4.3 适用于集团客户信息接入的新理论-传输第四层网络 |
4.3.1 传输第四层网络概念 |
4.3.2 传输第四层网络的组网方式 |
4.4 传输第四层网络概念与原有组网方式对比 |
4.4.1 网络结构对比 |
4.4.2 带宽资源对比 |
4.4.3 光口资源对比 |
4.4.4 安全级别对比 |
4.4.5 维护方面对比 |
4.4.6 后期网络优化对比 |
4.4.7 投资对比 |
4.5 以第四层网络概念指导集团客户信息接入的工程实例 |
4.5.1 案例实施背景 |
4.5.2 具体施工方案 |
4.5.3 方案实施效果 |
4.6 第四层网络概念的优势、经济价值及可推广性 |
4.6.1 网络优势 |
4.6.2 经济效益 |
4.6.3 可推广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自由空间光通信语音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自由空间光通信特点及应用 |
1.2.1 FSO的优缺点 |
1.2.2 FSO系统的应用 |
1.2.3 目前语音通信几种方式的比较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激光在自由空间中传输的基本理论 |
2.1 大气的特点 |
2.2 大气对激光信号传输衰减的理论分析 |
2.2.1 大气衰减 |
2.2.2 大气湍流 |
2.2.3 热晕效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3.1 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7.0 |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3.1 大气衰减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
3.3.2 误码率与发射光功率之间的关系 |
3.3.3 传输距离对误码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SO发射与接收系统的设计 |
4.1 FSO发射系统设计 |
4.1.1 光源的选择 |
4.1.2 A/D转换电路设计 |
4.1.3 单片机及其控制电路 |
4.2 FSO接收系统设计 |
4.2.1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4.2.2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
4.2.3 D/A转换电路设计 |
4.3 电源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SO语音传输系统测试 |
5.1 语音传输系统实验设计方案 |
5.1.1 实验原理及框图 |
5.1.2 语音传输系统实验平台的建立 |
5.2 大气对激光信号传输衰减的实验分析 |
5.2.1 大气吸收对激光束的影响 |
5.2.2 大气散射对激光束的影响 |
5.2.3 大气吸收和散射同时存在情况下对激光束的影响 |
5.3 不同大气环境下对语音传输链路测试 |
5.3.1 理想条件下的语音测试 |
5.3.2 不同大气信道条件下测试 |
5.4 实际通信测试实验 |
5.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集团信息化接入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集团客户信息化传输接入项目背景 |
1.2.1 集团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分析 |
1.2.2 用户类型分类 |
1.2.3 用户规模及分阶段发展重点 |
1.3 本论文的主要思路和工作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接入技术综述 |
2.1 传输技术分类 |
2.1.1 光纤传输技术 |
2.1.2 无线接入技术 |
2.2 技术比较与应用建议 |
2.2.1 技术比较 |
2.2.2 技术应用建议 |
第三章 移动通信接入网分析 |
3.1 接入网设备分析 |
3.1.1 IP网适用性分析 |
3.1.2 初期设备应用分析 |
3.1.3 规模化设备应用分析 |
3.2 光缆网络路径分析 |
3.2.1 路径节点的选择 |
3.2.2 初期光缆路径分析 |
3.2.3 规模化光缆路径分析 |
3.3 无线接入方式分析 |
第四章 应用场景研究 |
4.1 通用场景建设特点研究 |
4.1.1 汇聚点的设置与改造 |
4.1.2 设备网络构造 |
4.1.3 光缆网络构造 |
4.1.4 楼内接入应用 |
4.1.5 用户侧接口使用原则 |
4.2 标准化应用研究 |
4.2.1 信息化重点接入应用 |
4.2.2 信息化规模接入应用 |
4.2.3 低端用户接入应用 |
4.2.4 企业VPN应用 |
4.3 建设流程构造分析 |
4.3.1 常规工程流程分析 |
4.3.2 紧急工程流程分析 |
4.3.3 特急工程流程分析 |
4.3.4 应急工程流程分析 |
4.3.5 流程通用特点分析 |
4.4 用户装机条件 |
4.5 集成商运作规范设计 |
4.5.1 操作规范 |
4.5.2 设备选型规范 |
第五章 应用案例 |
5.1 大学园区综合信息化接入实例 |
5.1.1 校园网络覆盖概况 |
5.1.2 选用光缆技术参数 |
5.1.3 光缆线路施工要求 |
5.1.4 设备组网设计方案 |
5.1.5 工程建设介绍 |
5.2 异地互连用户信息化传输接入实例 |
5.3 专网用户信息化传输接入实例 |
5.4 互联网专线接入用户信息化传输接入实例 |
5.5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以太网的FSO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FSO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发展趋势 |
1.2.1 激光通信概述 |
1.2.2 国内外FSO系统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3 应用前景 |
1.3 关键技术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组成和总体方案 |
2.2 系统各功能模块概述 |
2.3 小结 |
3 以太网接入 |
3.1 以太网接入功能介绍 |
3.2 基于CS8900A的以太网接口 |
3.2.1 CS8900A概述 |
3.2.2 CS8900A引脚功能及部分寄存器介绍 |
3.2.3 CS8900A工作原理 |
3.2.4 以太网驱动程序的设计 |
3.3 硬件设计 |
3.4 小结 |
4 发射与接收端机设计 |
4.1 影响FSO通信系统的若干因素 |
4.2 激光发射模块 |
4.3 光电探测模块 |
4.4 光学天线系统 |
4.5 小结 |
5 系统功能实现与验证 |
5.1 系统部分功能实现 |
5.1.1 接收端信号特征 |
5.1.2 时钟数据恢复技术 |
5.1.3 软件实现 |
5.2 系统验证 |
5.3 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无线激光通信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FSO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网络技术 |
2.1 Ad hoc网络概述 |
2.1.1 Ad hoc网络的特点 |
2.1.2 Ad hoc网络的应用趋势 |
2.1.3 Ad hoc网络的研究热点 |
2.2 Ad hoc网络移动模型 |
2.2.1 实体移动模型 |
2.2.2 组移动模型 |
2.2.3 综合移动模型 |
2.3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
2.3.1 Ad hoc网络对路由协议的要求 |
2.3.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
2.3.3 现有Ad hoc网络路由算法的性能比较 |
3 无线激光通信 |
3.1 激光及激光通信 |
3.1.1 激光 |
3.1.2 激光通信 |
3.2 自由空间激光通信 |
3.2.1 FSO概述 |
3.2.2 FSO工作原理 |
3.2.3 FSO关键技术 |
3.2.4 FSO拓扑结构 |
3.2.5 FSO的优势 |
3.2.6 FSO的应用 |
4 FSO路由算法 |
4.1 虚拟图 |
4.2 Heuristic路由算法 |
4.2.1 算法描述 |
4.2.2 算法存在问题 |
4.3 面向移动多媒体的FSO路由算法 |
4.3.1 网络模型 |
4.3.2 路由算法 |
5 算法仿真及分析 |
5.1 仿真工具 |
5.1.1 Matlab简介 |
5.1.2 Matlab语言的特点 |
5.2 算法仿真过程 |
5.2.1 仿真参数 |
5.2.2 仿真部分函数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自由空间光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
1.6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
1.7 样机设计方案与性能指标 |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大气湍流信道激光传输理论及多光束信道建模 |
2.1 引言 |
2.2 近地面大气的组成及其特性 |
2.3 MIMO-FSO 信道建模 |
2.4 MIMO-FSO 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MIMO-FSO 系统中的空时编码技术 |
3.1 引言 |
3.2 大气湍流信道下的空时编码 |
3.3 本章小结 |
4 无线激光通信的调制方式 |
4.1 引言 |
4.2 几种不同的调制方式 |
4.3 几种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
4.4 DH-PIM 与信道均衡 |
4.5 本章小结 |
5 无线光通信中的ATP 技术 |
5.1 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 |
5.2 ATP 的基本概念 |
5.3 ATP 系统的结构 |
5.4 ATP 系统的主要参数 |
5.5 ATP 系统的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课题 |
附录3 (?)的证明 |
(10)WiMAX网络技术及其在公路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线数据技术简介 |
1.3 无线数据技术在公路的业务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IMAX网络技术 |
2.1 WiMAX的定义 |
2.2 WiMAX技术特点 |
2.3 WiMAX支持的业务 |
2.4 WiMAX技术关键理论 |
2.4.1 WiMAX与IEEE802.16 |
2.4.2 WiMAX关键技术理论 |
2.5 WiMAX面临的技术问题 |
2.5.1 频谱问题 |
2.5.2 标准和产品成熟度 |
2.5.3 WiMAX与Wi-Fi和3G的市场竞争 |
2.5.4 OFDM技术专利问题 |
2.5.5 产业链 |
2.5.6 特色业务 |
第三章 WIMAX网络应用 |
3.1 WiMAX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分析 |
3.1.1 应用特点 |
3.1.2 物理层特点 |
3.1.3 MAC层特点 |
3.1.4 业务能力 |
3.1.5 网络结构特点 |
3.2 WiMAX宽带无线接入应用模式 |
3.2.1 PMP应用模式 |
3.2.2 Mesh应用模式 |
3.2.3 热点回传模式 |
3.2.4 终端接入模式 |
3.2.5 驻地网接入模式 |
3.2.6 无线桥接模式 |
3.3 WiMAX的现实应用 |
3.3.1 Internet接入 |
3.3.2 网吧、话吧 |
3.3.3 村村通工程 |
3.3.4 视频实时监控 |
3.3.5 LAN局域网互连 |
3.3.6 窄带业务或基站互连 |
3.3.7 IPTV应用 |
3.4 WiMAX网络应用的现状、前景及挑战 |
3.4.1 WiMAX网络应用的现状 |
3.4.2 WiMAX网络应用的前景 |
3.4.3 WiMAX网络应用的挑战 |
3.4.4 中国WiMAX产业发展探讨 |
3.5 WiMAX的应用定位 |
3.5.1 WiMAX与Wi-Fi关系 |
3.5.2 Wi-Fi与3G关系 |
3.5.3 WiMAX与3G关系 |
3.5.4 WBMA与3G关系 |
3.5.6 WiMAX技术定位 |
3.6 WiMAX网络应用小结 |
第四章 WiMAX网络应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
4.1 IEEE802.11i安全机制简介 |
4.2 IEEE802.16D3版本的安全机制 |
4.2.1 IEEE802.16D3版本安全机制的主要工作流程 |
4.2.2 IEEE802.16D3版本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 |
4.3 WiMAX的网络安全 |
4.3.1 MAC层 |
4.3.2 物理层 |
4.3.3 安全层 |
4.3.4 合法侦听 |
4.4 WiMAX的网络安全方案 |
4.4.1 固定无线宽带接入安全方略 |
4.4.2 移动无线宽带接入安全方略 |
第五章 WiMAX技术在公路交通中的应用 |
5.1 目前WiMAX商用情况 |
5.2 WiMAX在我国发展趋势分析 |
5.2.1 存在的困难 |
5.2.2 发展机遇 |
5.3 WiMAX在公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5.3.1 公路监控系统基本说明 |
5.3.2 公路监控系统建立的必然性 |
5.3.3 WiMAX无线监控系统 |
5.3.4 WiMAX无线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 |
5.3.4.1 WiMAX的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特殊性 |
5.3.4.2 WiMAX频谱问题待突破 |
5.3.4.3 WiMAX的商业模式 |
5.3.4.4 WiMAX的技术可行性 |
5.4 WiMAX实际应用案例 |
5.4.1 背景及需求 |
5.4.2 需求分析 |
5.4.3 网络组建 |
5.4.4 唐延路无线网络热点传输承载测试 |
总结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公路无线热点测试报告 |
致谢 |
四、宽带接入技术的新宠——FSO(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FSO/RF通信系统优化算法研究[D]. 王雪莲. 吉林大学, 2016(12)
- [2]基于GPON业务的FSO传输系统[J]. 邱仁和,朱力力,邓婷,雷利娟. 光通信技术, 2011(09)
- [3]移动通信集团客户信息接入业务发展研究[D]. 权威.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4]基于自由空间光通信语音传输系统的研究[D]. 李伟.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5]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集团信息化接入方式研究[D]. 李启文. 复旦大学, 2009(S1)
- [6]基于以太网的FSO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佳妮.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7]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广电的影响[J]. “广播影视发展环境研究与分析”项目组.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05)
- [8]无线激光通信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孟庆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6)
- [9]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邓天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WiMAX网络技术及其在公路中应用[D]. 郭利萍. 长安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