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英语中双重否定的几种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于慧[1](2020)在《英汉否定表达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对否定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有相似点,也有差异。通过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互特点,比较汉英否定形式的表达,可以对语言否定形式的表达有更加充分的掌握,并可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及英语语言运用中,更好地提高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
李惠[2](2019)在《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使用范围还是文化渊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中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增加了学习和翻译否定句的难度。科技文本以其应用型着性,其文体独具严谨、邃密、实用性强等特点,向来受许多翻译和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由于英语中否定表达不论是在形式还是意义上,较汉语都更为复杂多样,科技文体否定句翻译一直被视为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我们来说,正确地理解和翻译科技英语中的否定句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翻译材料中的否定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科技文本中的应用以及其汉译方法。作者首先介绍了学者们对于否定句的研究成果及其认可的分类方法,并以黄洋楼先生的分类法为标准,介绍了否定句的分类同时阐述了其研究现状。针对《联合舰队维修手册》中常见的三类否定句:即意义否定、双重否定及含比较级的否定,作者从学习和翻译实践中遭遇的难题入手,结合他人研究成果与作者本人翻译经验,归纳出了翻译不同类型的否定句时可以采取的方法,为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翻译提供新的参考方式,也为解决否定句翻译的难点困难提供思路。
陈春荣[3](2019)在《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调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主要起凸显主题、突出语义、加强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以语言表达形式入手,将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分为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五个层面,从表达形式、对应情况两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对应表达进行了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方法、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强调的相关概念界定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单一语言中和多语言中强调相关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汉维语强调表达形式,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五个层面介绍了现代汉语和现代维吾尔语的强调表达形式;第四部分是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对应表达,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五个层面分析和归纳了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在维吾尔语中对应的表达形式;第五部分是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表达的对应情况,主要从句类分布和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就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三种情况介绍了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表达的对应情况,并从认知和语言类型的角度对其对应原因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总之,本文采用从量化到质化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如对应表达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以期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对今后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提供借鉴。
苗盈盈[4](2017)在《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及其语用功能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肯定与否定是任何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通过思维和言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双重否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跟否定与肯定有密切的关联。就其本身的结构而言它属于否定范畴,但从语义上讲,却并不表达否定意义,而是表达一种间接的肯定意义。因此,双重否定的结构与意义具有“不统一性”。对双重否定的理解即要结合其构成方式更要考虑其语用动因及功能。在日常交际中双重否定话语即有表示强调语势又有表示委婉,减弱语势的情形,与单纯的肯定形式相比,它必然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和语用功能。在语言表达中使用双重否定结构更能够表达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情感,在一些情景中,即能表达义正言辞的强烈态度又能规避直接冲突。因此在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双重否定结构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对比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母语与所学的第二语言进行结构及语用上的对比,加深对俄语双重否定结构的认识,能够使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和使用外语。本论以双重否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双重否定结构的研究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本文研究范围及意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双重否定的界定问题。本章首先介绍了俄汉语中存在的否定形式,双重否定与肯定和否定的关系,并结合双重否定自身特点给以准确的界定。第二章:俄汉语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本章主要介绍俄汉语中双重否定结构的表达手段和方式,阐述俄汉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在单句复句以及特殊句中的构成形式。第三章: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俄汉语双重否定的语用原则及其语用功能。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
吴春量[5](2016)在《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双重否定理解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重否定是指包含两个否定成分,通过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学者把双重否定分为语义双重否定和语用双重否定范畴,并依据“语境关联度”认为,语用双重否定比语义双重否定理解难度大。那么儿童在习得双重否定时是否存在语义双重否定先于语用双重否定的顺序呢?本研究通过“没有X不Y”、“不能不X”、“别不X”和“难道不(是)…吗”考察了汉语普通话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结构的大致年龄,分析了儿童理解四种双重否定结构的顺序,并探讨了存在先后顺序的原因。本研究选取了4-5、5-6、6-7岁三个年龄组,每组各30名,用真值判断任务考察了他们理解四种双重否定结构的情况。结果发现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结构的发展轨迹明显:对于“别不X”,儿童4-5岁时已有较高的水平,5-6岁时已能基本理解;对于“没有X不Y”和“难道不(是)…吗”,4-5岁还处在起步阶段,5-6岁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6-7岁已能基本理解;而对于“不能不X”,儿童在4-6岁发展相对较慢,直到6-7岁也没能基本理解,与其他三类双重否定结构差距显着。儿童对四类双重否定的理解存在以下顺序:不能不X<难道不(是)…吗<没有X不Y<别不X。语义双重否定和语用双重否定在顺序上有交错,儿童对语义双重否定的理解并不先于语用双重否定;同龄儿童在理解双重否定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理解水平与男孩相当。我们认为儿童的双重否定能力的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儿童掌握双重否定的年龄因具体的结构类型而不同。儿童最先理解“别不X”,这主要因为它符合双重否定的原型特征,逻辑转换简单,并且其祈使意义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易受到会话角色的影响;最后理解“不能不X”,这主要与结构复杂和情态有关,“能”有多义性,其情态意义抽象难判断,并且情态强度在复杂的逻辑转换中发生变化。“没有X不Y”逻辑转换相对复杂,其周遍意义可以借助可视的事物理解;“难道不(是)…吗”的语义具有隐含性,儿童理解得较晚可能是还不能判定反问和理解反问的否定功能,不能推导出其中的隐含断言义。儿童对双重否定的理解没有性别差异,原因是他们接受相同的教育,有共同的语言成长环境,在认知水平上可能较为接近,并且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在4岁以后可能已无显着差异。总之,汉语普通话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年龄和顺序因结构类型而不同,语义双重否定和语用双重否定之间不存在先后顺序。
王笑如[6](2015)在《输入方式及母语迁移对大学生习得英语双重否定句式的影响及教学启示》文中指出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11名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在母语介入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习得英语双重否定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母语正确引导和输入的作用下习得效果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双重否定句式。
杨杰[7](2015)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双重否定句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否定句是汉语学习者较难掌握的一种句式。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中双重否定属于乙级语法项目,其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双重否定句的偏误用例为研究对象,以偏误分析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双重否定句产生的偏误进行研究,对偏误用例进行统计和分类,归纳和描述了偏误状况,同时考察和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双重否定句的设置,最后提出了有关双重否定句的教学建议,以期能够对双重否定句的教学有所帮助。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阐述了双重否定句的本体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双重否定句的本体研究方面成果比较多,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研究较少,本文运用偏误分析相关理论及方法对双重否定句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双重否定句偏误用例进行检索和分析,并对偏误用例进行了统计和分类,主要分为遗漏、误加、误用、错序和成分残缺或多余等。然后研究了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造成双重否定句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考察了三套大纲和两套教材,分别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双重否定句的设置进行了描述和考察,然后分析了大纲和教材中的不合理和有待改进之处。第四部分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分别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进方面提出编排建议,又对双重否定句的具体教学提出相关教学方法和建议。最后一部分就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双重否定句偏误分析的结论与成果,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李秀梅[8](2013)在《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用汉言之法》是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一部语言学着作。该书涉及汉语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举例繁多,可以给学习中文的人提供实际帮助。这本书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在语法方面的影响尤为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目前对这本书的系统研究尚存空白,本文就《通用汉言之法》全书内容逐一考察,通过穷尽式的梳理,以求对其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计划及马礼逊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其中,在选题意义上,主要涉及研究这本书的原因及价值;在研究现状上,主要分析现价段对《通用汉言之法》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及我们所要研究的方向;在研究计划上,包括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部分。同时,通过对马礼逊生平及其主要作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通用汉言之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二章为主体部分,系统介绍《通用汉言之法》体现的汉语观。在这一部分中,按照《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顺序,首先介绍本书的体例及全书概况,除此之外,还分别介绍本书在“汉语拼写”、语法、方言和韵律学上的特点。在“汉语拼写”中,主要介绍了音节表、声调和汉字的书写等内容;在语法中,主要介绍八种词类,即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针对马礼逊的对词类的划分,我们还试图探求《通用汉言之法》在词类划分方面的特点;在方言中,主要介绍了官话与方言的不同、广州方言的几个特点等内容;在韵律上,内容涉及《诗经》、五言诗和七言诗、诗以外的其他体裁。在这一部分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用汉言之法》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第三章为比较研究及评价。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通用汉言之法》在西方传教士汉语研究中的地位;二是《通用汉言之法》的语法体系与《马氏文通》及其之后的汉语语法着作的语法体系的比较;三是《通用汉言之法》的意义、缺陷。本文试图对《通用汉言之法》做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通用汉言之法》的研究,论述马礼逊这本书所体现的汉语观,尤其是语法观。同时,揭示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张万君[9](2013)在《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双重否定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否定成分连用(一个否定成分受到另一个否定成分的管辖),但是内容上却是肯定的,体现负负得正的逻辑特征,在语境需求下,双重否定可以表达出普通的肯定句无法表达的涵义,从而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双重否定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这一语言现象备受学界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只局限于某一语言内部双重否定句的定义、基本类型、功能等。本文以对比语言学、认识语言学、语义学及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双重否定句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其语义及特殊语用出现的原因,并将对比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我们认为汉英双重否定句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汉语中的否定表达相对单一,而英语中表达否定概念的方式多样,否定词无论是在构词方面还是在词性方面都比汉语中的要复杂得多。语义上,汉英双重否定句都可以强化或弱化肯定。在非标准英语中,双重否定句还可以表达否定,加强否定的语气,这是汉英双重否定句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之处。关于汉英双重否定句为什么能表达肯定的语义并有加强语气或使语气变得更加委婉这个问题,本文从语言形式与意义、语言形式与人类认知、语言形式与交际策略三个角度做了分析,从而将对双重否定句的研究上升到人类认知与语言使用的高度上在理清汉英双重否定句在结构、语义及语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学习和使用双重否定句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双重否定句的一些教学策略。
张焕香[10](2012)在《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重否定作为语言中普遍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学者们探讨了双重否定的结构类型、语义关系、表肯定的条件等。但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我们依托会话含义理论,运用形式化分析手段,对汉英双重否定范畴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句法和语义特征的描写,找出两种语言在双重否定范畴方面的共性以及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对双重否定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全文共分8章。第1章绪论。在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的基础上,重点对研究对象及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第2章双重否定的界定。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及英语双重否定语言现象的界定、划分标准及范围方面的研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并尝试对双重否定进行重新定义。借助语义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及语义强度等级概念,将双重否定与肯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式化,对一些易混的非双重否定结构进行理据分析。第3章双重否定的范畴。将语用因素及惯用表达纳入到双重否定范畴中,以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为纲,将汉英双重否定范畴划分为语义双重否定及语用双重否定,并同时分出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次范畴,从双重否定的静态描写逐渐转向动态分析。与此同时,提出语境关联度的概念,阐述各个范畴与语境之间的距离。第4章语义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义双重否定涉及否定标记的字面义或逻辑义,根据两个否定标记是否均为显性否定词将语义双重否定的两个子类划分为显性型和隐性型,显性型语义双重否定进一步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式中是否可直接显现“(?)((?)p)”或“(?)(?)p”并使否定意义取消,隐性语义双重否定主要由显现否定标记及隐性否定词或隐性否定结构结合而构成。在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显性和隐性语义双重否定及子类进行逻辑语义描写,并探讨其句法特征及允准条件。第5章语用双重否定及句法体现。语用双重否定是依赖语用否定手段或语境因素来判定的一种双重否定结构。依据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中的话语类型意义及话语实例意义,把语用双重否定的两个类别命名为类型型和实例型。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按照惯用句法结构分为反问类和祈使类两个子类,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在语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显性或隐性否定词与语境中的否定标记结合起来表达否定之否定。在对语用双重否定的子类及更小的类别的句法体现进行分析的同时,探讨肯定语义的来源。第6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义关联及定位。通过会话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定位,把双重否定的范畴关联起来。按照标记理论,它们的标记程度不同,基本按照语义双重否定、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和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的顺序,标记度逐渐递增。第7章双重否定范畴的语用功能及语用动因。首先考察了双重否定表示低调陈述及超量肯定的功能,其次运用莱文森三原则中的方式准则、量准则,以及礼貌策略和回声用法来分析双重否定的语用动因。第8章结语。总结全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得出的结论,概述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浅析英语中双重否定的几种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英语中双重否定的几种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英汉否定表达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否定表达的原则 |
2.1“否定”的定义 |
2.2 相似原则 |
2.2.1 否定词如:no,not,none,nobody,nowhere等 |
2.2.2 一些否定词的用法 |
2.2.3 全部否定 |
2.2.4 部分否定 |
2.3 半相似原则 |
2.3.1 英语中的否定前缀 |
2.3.2 汉语中也有“否定前缀” |
2.3.3 汉语中的否定中缀 |
2.4 否定转移 |
2.4.1 否定转移的定义 |
2.4.2 否定形式表达肯定 |
2.4.3 双重否定表肯定 |
3 结论 |
(2)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翻译任务阐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 |
2.2 翻译文本分析 |
2.3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3. 科技英语及否定句介绍及其分类 |
3.1 否定句的定义 |
3.2 否定句的类型 |
3.3 前人研究情况 |
3.4 科技英语特点及其否定句翻译难点 |
3.4.1 科技英语特点 |
3.4.2 否定句翻译难点 |
4. 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翻译实例分析 |
4.1 意义否定句的翻译 |
4.1.1 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 |
4.1.2 含有否定意义的介词 |
4.1.3 含有否定意义的词缀 |
4.2 双重否定句的翻译 |
4.3 含比较级的否定的翻译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3)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缘起 |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语料来源 |
1.3.3 语料处理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现代汉语和现代维吾尔语 |
1.4.2 强调和强调形式 |
1.4.3 对应表达 |
1.5 文献综述 |
1.5.1 在单一语言中的强调研究 |
1.5.2 在跨语言中的强调研究 |
2 现代汉语的强调形式 |
2.1 语音层面 |
2.1.1 重音 |
2.1.2 停顿 |
2.2 词汇层面 |
2.3 句法层面 |
2.3.1 非常规语序 |
2.3.2 固定格式 |
2.4 修辞层面 |
2.5 篇章层面 |
3 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对应表达 |
3.1 语音层面 |
3.1.1 重音 |
3.1.2 停顿 |
3.2 词汇层面 |
3.2.1 单纯式强调 |
3.2.2 复合式强调 |
3.3 句法层面 |
3.3.1 非常规语序 |
3.3.3 固定格式 |
3.4 修辞层面 |
3.4.1 排比 |
3.4.2 反复 |
3.4.3 反问 |
3.5 篇章层面 |
3.5.1 段落首尾位置 |
3.5.2 标示重要内容 |
4 对应表达的分布状况及成因分析 |
4.1 对应表达的分布状况 |
4.1.1 从句类角度看 |
4.1.2 从使用角度 |
4.2 现代汉语强调形式的维吾尔语对应情况成因分析 |
4.2.1 从认知角度 |
4.2.2 从语用角度 |
4.2.3 从语言类型角度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启示 |
5.3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论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4)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及其语用功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зюМе |
0. 引言 |
0.1 对比分析理论与本文理论基础 |
0.2 双重否定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0.3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 双重否定的基本涵义 |
1.1 否定形式(标记) |
1.2 双重否定与肯定、否定的关系 |
1.3 双重否定结构的界定 |
2. 俄汉语双重否定的表达手段及对比分析 |
2.1 俄语双重否定的表达手段 |
2.1.1 构词手段 |
2.1.2 词汇手段 |
2.1.3 句法手段 |
2.2 汉语中双重否定的表达手段 |
2.2.1 词法手段 |
2.2.2 句法手段 |
2.3 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表达手段对比分析 |
3. 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
3.1 双重否定结构的语用原则 |
3.1.1 语境顺应原则 |
3.1.2 遵守质的原则 |
3.1.3 故意违反数量原则(量准则) |
3.1.4 礼貌原则 |
3.1.5 平行原则(回声用法) |
3.2 双重否定的语用功能 |
3.2.1 表肯定、语气加强 |
3.2.2 表肯定、语气减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双重否定理解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理由与意义 |
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双重否定的相关研究综述 |
1.1 双重否定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1 双重否定的界定 |
1.1.2 双重否定的类型 |
1.1.3 双重否定的逻辑语义描写 |
1.2 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实验研究 |
1.3 儿童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 |
1.4 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被试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任务及程序 |
2.5 实验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年龄结果分析 |
3.2 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性别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4.1 汉语普通话儿童双重否定理解的发展 |
4.2 汉语普通话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顺序 |
4.2.1 影响双重否定理解的因素 |
4.2.2 语境关联度对理解双重否定的影响 |
4.3 性别因素对儿童理解双重否定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附录实验材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输入方式及母语迁移对大学生习得英语双重否定句式的影响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母语迁移对句法层面的迁移影响 |
三、英语双重否定句的构成及特点 |
四、母语输入对大学生习得英语双重否定句式的迁移作用实验分析 |
五、母语迁移对大学生习得英语的教学启示 |
六、结语 |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双重否定句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
五、相关理论 |
第一章 双重否定句的使用状况和偏误分析 |
第一节 双重否定句的使用状况 |
第二节 双重否定句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三节 双重否定句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二章 大纲和教材对双重否定的设置之考察 |
第一节 大纲对双重否定的设置之考察 |
第二节 教材对双重否定的设置之考察 |
第三章 双重否定句的相关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对大纲编排方面的建议 |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课堂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计划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计划 |
第二节 马礼逊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
一、 马礼逊生平 |
二、 马礼逊主要作品 |
第二章 《通用汉言之法》体现的汉语观 |
第一节 《通用汉言之法》体例研究及全书概况 |
一、 体例研究 |
二、 全书概况 |
第二节 《通用汉言之法》对“汉语拼写”的论述 |
一、 音节表 |
二、 声调 |
三、 汉字的书写 |
四、 标点符号 |
第三节 《通用汉言之法》对汉语语法的论述 |
一、 词类 |
二、 句法 |
第四节 《通用汉言之法》对广州方言的论述 |
一、 关于官话与方言的不同 |
二、 有关广州方言的几个特点 |
第五节 《通用汉言之法》对诗歌韵律的论述 |
一、 《诗经》 |
二、 五言诗和七言诗 |
三、 诗以外的其它体裁 |
第三章 《通用汉言之法》的学术地位 |
一、 《通用汉言之法》在西方传教士汉语研究中的地位 |
二、 《通用汉言之法》与《马氏文通》及其之后的语法着作中的语法体系的比较 |
三、 《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与缺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9)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客观原因 |
三、选题的主观原因 |
第二节 双重否定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四节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英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
一、汉语否定成分与双重否定 |
二、反问句与双重否定 |
三、复句与双重否定 |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的范围界定 |
一、英语否定成分与双重否定 |
二、修辞疑问句与双重否定 |
第三章 汉英双重否定句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句的结构类型 |
一、一般双重否定句 |
二、特殊双重否定句 |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句的结构类型 |
一、一般双重否定句 |
二、特殊双重否定句 |
第三节 汉英双重否定句的结构对比 |
一、相似点 |
二、不同点 |
第四章 汉英双重否定句语义及语用对比 |
第一节 汉语双重否定句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
一、强化肯定 |
二、弱化肯定 |
第二节 英语双重否定句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
一、英语双重否定句表达否定 |
二、英语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 |
第三节 汉英双重否定句的特殊语义及语用出现的原因 |
一、语义学角度 |
二、认知语言学角度 |
三、语用学角度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双重否定句教学 |
第一节 一般形式的汉语双重否定句教学 |
一、不+能愿动词+不 |
二、不是不 |
三、不……不/没(有) |
四、没有/无……不/没有 |
五、非……不 |
第二节 特殊形式的汉语双重否定句教学 |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特殊形式的双重否定句 |
二、可能出现的偏误及原因 |
三、特殊形式的双重否定句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双重否定构式、句式还是结构 |
1.2.2 否定标记 |
1.3 研究主旨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主旨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背景 |
1.4.1 自然语言的逻辑 |
1.4.2 会话含义理论 |
1.5 语料来源 |
1.6 论文的基本格局 |
1.7 小结 |
第2章 双重否定的界定 |
2.1 汉语双重否定界定研究述评 |
2.1.1 双重否定的含义及界定 |
2.1.2 双重否定范围的划分 |
2.1.3 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
2.2 英语双重否定界定研究述评 |
2.2.1 双重否定的定义 |
2.2.2 双重否定的划分 |
2.2.3 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
2.3 论文对双重否定的定义 |
2.4 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对应关系 |
2.4.1 矛盾关系 |
2.4.2 对立关系 |
2.4.3 语义强度等级 |
2.4.4 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对应关系 |
2.5 易混非双重否定结构的理据分析 |
2.5.1 假设和条件复句的逻辑转换 |
2.5.2 否定一致与连续否定的句法结构特征 |
2.5.3 叙实动词的预设及蕴涵关系 |
2.5.4 语用否定的语义等级 |
2.6 小结 |
第3章 双重否定的范畴 |
3.1 双重否定范畴划分述评 |
3.1.1 语气强弱分类 |
3.1.2 否定词词性分类 |
3.1.3 语法单位分类 |
3.1.4 句法结构分类 |
3.1.5 语义、语表及语用分类 |
3.2 语用因素对双重否定的作用 |
3.3 双重否定范畴划分的理论基础 |
3.3.1 交际意义两分法 |
3.3.2 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 |
3.3.3 “直陈义”的概念 |
3.4 汉英双重否定范畴划分的准则 |
3.4.1 形式语义并重 |
3.4.2 静态动态兼顾 |
3.4.3 语义语用及句法并举 |
3.5 论文对双重否定范畴的划分 |
3.5.1 双重否定范畴的划分 |
3.5.2 语境关联度 |
3.6 小结 |
第4章 语义双重否定的句法体现 |
4.1 显性型 |
4.1.1 直陈类 |
4.1.2 隐含类 |
4.2 隐性型 |
4.2.1 由隐性否定词构成 |
4.2.2 由隐性否定结构构成 |
4.3 小结 |
第5章 语用双重否定的句法体现 |
5.1 类型型 |
5.1.1 反问类 |
5.1.2 祈使类 |
5.2 实例型 |
5.2.1 显性类 |
5.2.2 隐性类 |
5.3 小结 |
第6章 双重否定范畴的语义关联及定位 |
6.1 语义特征 |
6.1.1 可取消性 |
6.1.2 可推导性 |
6.1.3 不可分离性 |
6.1.4 非规约性 |
6.1.5 不确定性 |
6.2 语义定位 |
6.2.1 语义模糊性 |
6.2.2 语义定位 |
6.3 意义载体 |
6.4 标记模式 |
6.4.1 有标记和无标记 |
6.4.2 语义句法及语用上的标记性 |
6.4.3 标记的多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双重否定范畴的语用功能及语用成因 |
7.1 语用功能 |
7.1.1 低调陈述 |
7.1.2 超量肯定 |
7.2 语用动因 |
7.2.1 莱文森三原则 |
7.2.2 消极礼貌策略 |
7.2.3 回声用法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 |
8.2.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8.2.2 论文的研究价值 |
8.3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表索引 |
附录2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附录3 汉英双重否定范畴及句法体现总表 |
附录4 CCL语料库中与“不无”组合的名词 |
附录5 CCL语料库中与“不无”组合的副词(短语) |
附录6 BNC语料库中“not without”后常接的名词 |
附录7 荷恩认识性/道义性词算术语用级差表 |
附录8 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四、浅析英语中双重否定的几种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汉否定表达比较研究[J]. 于慧. 海外英语, 2020(21)
- [2]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汉译方法探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卷为例[D]. 李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现代汉语强调形式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D]. 陈春荣.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俄汉语双重否定结构及其语用功能对比分析[D]. 苗盈盈.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5]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双重否定理解能力研究[D]. 吴春量.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6]输入方式及母语迁移对大学生习得英语双重否定句式的影响及教学启示[J]. 王笑如. 校园英语, 2015(27)
-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双重否定句偏误分析[D]. 杨杰. 扬州大学, 2015(07)
- [8]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研究[D]. 李秀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9]汉英双重否定句对比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张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汉英双重否定范畴研究[D]. 张焕香. 首都师范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