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rawing Recognition for Automatic Dimensioning of Shear-Walls(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锋[1](2020)在《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综合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建筑业规模虽然巨大,但是在效率、利润等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现阶段建筑业面临转型优化的难题,而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BIM技术的应用具有独特优势,必将是实现我国建筑业产业化、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某装配式高层住宅项目为工程背景,在项目的施工阶段开展了BIM技术应用,针对BIM应用过程中的模型创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确定了BIM技术的应用范围,并选择了进行BIM工作所需要的软件,制定了模型精度标准,根据建模方案分专业创建了较高精度的BIM模型。然后,基于BIM技术开展了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应用,采用BIM技术进行了图纸会审、施工现场布置,对图纸进行了深化设计并导出了相关成果指导施工,开展了基于BIM的可视化应用等,提升了施工质量;同时,基于BIM技术进行了危险源识别及处理,对施工人员进行了BIM可视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了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最后,对基于BIM技术进行进度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制定了基于BIM的进度管理方案,确定了基于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管理的流程,有效保证了按期施工,避免了工期的浪费和延误。综上,本文的研究重点是BIM技术在某装配式高层住宅项目的施工阶段的综合应用,以利用BIM技术解决此项目施工阶段遇到的问题并产生实际的效益为目的,并期望能为类似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夏东瑞[2](2020)在《基于BIM的EPC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展背景下,必然带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统计近十年来的产值利润率只有3.5%左右。如何在实际项目中为企业创造效益,是每个工程成本管理人员的核心任务。论文从文献研究出发,收集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及成本管理的相关资料,对论文涉及的主题均有了一定的了解;使用定性分析法,结合工作经验,从投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分析了国内成本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了运用BIM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的“EPC+BIM”管理模式,提高EPC项目团队的决策效率,增强成本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EPC项目成本管理的风险,提高项目的效益水平。使用定量分析法,依托实际案例,给出EPC项目基于BIM技术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过程,通过项目实践证明应用BIM技术可大大提高工程量计算的精度和效率,以此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EPC项目的投标决策阶段不同于传统模式,应用BIM技术,可以全面考虑项目外部条件,并对拟建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通过之前积累,参考类似项目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费用,为投标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创新的“EPC+BIM”管理模式,提高EPC项目团队的决策效率,增加投标报价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EPC项目前期工程成本管理的风险。(2)EPC模式下的设计阶段具有设计内容广、影响因素多、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设计阶段成为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而且,EPC项目往往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在设计阶段就确定合同价格,这就使得EPC项目成本管理中,设计阶段的龙头作用更加突显。应用BIM技术,可实现项目成本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数据,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成本结果。通过案例分析可知,钢筋总量3406吨,工程量绝对误差2.8吨,相对误差0.08%,精确程度在手算模式下几乎不可能做到。利用BIM模型计算工程成本,速度同样远远高于手算模式。同时,基于BIM模型可开展协同设计,对技术、经济统筹分析,从源头上实现对工程总投资的控制,提高设计阶段工程成本管理的成效。(3)EPC项目的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进行成本管理,应发挥EPC管理优势,保证模型由各阶段共同建立、使用,同时项目信息保存在同一模型中,根据项目进展添加、更新相关数据,使得成本信息具有完整性、唯一性和及时性,可最大程度发挥BIM应用价值,提高项目成本信息的可复用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以案例项目为例,应用BIM模型控制分包单位的工程量,从施工阶段的第一期工程进度款的计量开始,就使用BIM模型导出的工程量控制分包的施工图数量,BIM模型导出的累计量就是分包结算量,从而很好的控制了分包单位的成本,而对分包单位采用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从而大大减少了总承包方的风险,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应用BIM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成本管理的部分难题,提升EPC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提高EPC项目总承包方的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陈文杰[3](2020)在《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集成设计效率和降低设计误差,优化PC构件生产流程和施工工艺,提高装配式建筑建造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其中之一是PC构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各环节各参与单位没有形成共享的BIM数据平台,PC构件各阶段的成果无法实现同步和协同;另外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各项关键技术中的BIM应用分散而未成体系,导致BIM应用效果不明显。为提高PC装配式住宅建造质量和效率,有必要面向工业化建筑体系提高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中的BIM技术应用水平,并构建PC装配式住宅BIM技术应用体系以解决装配式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装配建筑发展现状和主要障碍,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识别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主要质量影响因素。其次,面向工业化建筑体系构建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单位间的BIM共享模型平台,建立三方之间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机制和方式,实现PC构件标准化深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吊装施工建造一体化。再者,运用系统方法构建PC装配式住宅“5+2”工业化BIM技术建造体系,将内浇体系中的铝合金模板深化设计与拼装关键技术,以及对外挂体系中的PC构件吊装有限元分析、PC构件吊装技术、构件关键节点连接、ALC内隔墙板施工方案等采用BIM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PC构件建造一体化和“5+2”建造体系在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精益化建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不仅揭示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拓展基于BIM技术的组织间协同创新、工业化建筑体系及建造方式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主要参建单位解决装配式住宅的技术难点和优化技术方案,提高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提升BIM技术在装配式住宅建造中的应用水平。
刘师卓[4](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BIM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BIM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现阶段构建BIM模型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建模阶段,需要对照结构施工图再进行BIM模型的创建,这种方法即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工,同时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违背BIM正向设计的发展方向,不符合BIM高效、智能、信息化的理念。同时BIM模型在出图方面的应用也不甚理想,当模型体量过大时,想要对单个构件进行操作是十分复杂的。基于此,本文对混凝土梁柱配筋进行深化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对结构以及配筋模型进行设计,同时设计一种含有结构以及配筋信息的参数表示方法,使用C#语言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批量创建配筋模型以及对既有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适用BIM参数化设计的柱单根纵筋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柱中角筋和边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柱纵向钢筋截面内分布的深化设计方法;结合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柱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箍筋的形状与截面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柱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2)研究基于BIM的梁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梁单根纵筋基于特征的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梁截面内纵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梁纵筋与梁截面关系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相应的参数化模型;结合梁内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梁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结合箍筋的形状与截面关系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截面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梁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3)研究适用于BIM的梁柱单构件深化设计模板;研究基于Revit的构件三维视图设计的API方法;研究构件剖面视图以及构件配筋自动标注的API方法。通过BIM软件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实现对既有梁柱BIM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
崔琨[5](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广阔,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信息流失等问题。近年来,BIM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各单位在运用BIM技术解决建筑难题上,还都存在着技术瓶颈,现有的具备相关功能的软件也都不够完善,若对BIM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软件功能,提高设计效率。通过运用Revit族和二次开发技术,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构件如梁、柱及节点部位提出参数化建模方法,并进行深化设计解决钢筋碰撞等问题,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及应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首先,在对BIM技术基本理论、BIM软件进行介绍和总结的基础上,选择Revit核心建模软件作为本研究的建模软件,参照建筑规范运用Revit族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建筑构件、结构构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其中包括梁、柱及复杂梁柱节点部位的几何参数化例如其尺寸、相对位置等;钢筋参数化例如钢筋的直径、间距等。通过节点多维参数化关系的提出,将各维度模型通过维度参数相互制约构成节点族的层层嵌套模型,并建立一些典型节点的参数化族库;其次,在参数化设计基础上,对节点进行深化设计,运用Revit二次开发中的Dynamo技术将构件中的全部参数导入Excel表格中,在Excel表格中实现对模型的控制,方便对模型的修改;针对复杂节点的钢筋排布问题提出节点处钢筋可视化排布,可视化避让的方法,有效的避免钢筋碰撞问题;针对每种类型节点提出三维视图优化方法,研究节点三维图与平面图、剖面图交互设计方法,实现三个视图联动设计;最后,基于Revit二次开发流程对Revi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通过Revit API外部命令的方式,利用C#编写程序识别出建筑模型中的梁柱节点类型,自动提取族库中的对应族构件,根据位置坐标自动放置该族,实现节点的自动配筋,并提出梁与柱的自动配筋原则,实现框架结构的完整自动配筋,通过对某工程实例中BIM信息模型的创建与应用,验证了该建模方法创建的模型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
王文瑞[6](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EPC建筑项目造价管理研究 ——以佛山西站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展背景下,必然带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统计近十年来的产值利润率只有3.5%左右。如何在实际项目中为企业创造效益,是每个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核心任务。论文从文献研究出发,收集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及造价管理的相关资料,对论文涉及的主题均有了一定的了解;使用定性分析法,结合工作经验,从投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分析了国内造价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了运用BIM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的“EPC+BIM”管理模式,提高EPC项目团队的决策效率,增强造价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EPC项目造价管理的风险,提高项目的效益水平。使用定量分析法,依托实际案例,给出EPC项目基于BIM技术解决造价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过程,通过项目实践证明应用BIM技术可大大提高工程量计算的精度和效率,以此达到造价管理的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EPC项目的投标决策阶段不同于传统模式,应用BIM技术,可以全面考虑项目外部条件,并对拟建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通过之前积累,参考类似项目的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费用,为投标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创新的“EPC+BIM”管理模式,提高EPC项目团队的决策效率,增加投标报价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EPC项目前期工程造价管理的风险。(2)EPC模式下的设计阶段具有设计内容广、影响因素多、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设计阶段成为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而且,EPC项目往往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在设计阶段就确定合同价格,这就使得EPC项目造价管理中,设计阶段的龙头作用更加突显。应用BIM技术,可实现项目造价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数据,可获得较为准确的造价结果。通过案例分析可知,钢筋总量3406吨,工程量绝对误差2.8吨,相对误差0.08%,精确程度在手算模式下几乎不可能做到。利用BIM模型计算工程造价,速度同样远远高于手算模式。同时,基于BIM模型可开展协同设计,对技术、经济统筹分析,从源头上实现对工程总投资的控制,提高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效。(3)EPC项目的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进行造价管理,应发挥EPC管理优势,保证模型由各阶段共同建立、使用,同时项目信息保存在同一模型中,根据项目进展添加、更新相关数据,使得造价信息具有完整性、唯一性和及时性,可最大程度发挥BIM应用价值,提高项目造价信息的可复用性,从而实现有效的造价管理。以案例项目为例,应用BIM模型控制分包单位的工程量,从施工阶段的第一期工程进度款的计量开始,就使用BIM模型导出的工程量控制分包的施工图数量,BIM模型导出的累计量就是分包结算量,从而很好的控制了分包单位的造价,而对分包单位采用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从而大大减少了总承包方的风险,提高了造价管理的效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应用BIM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造价管理的部分难题,提升EPC项目造价管理水平,提高EPC项目总承包方的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周敏[7](2020)在《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时下建筑行业的焦点,国家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各项政策。其中装配式住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一系列典型质量问题频出,制约了装配式住宅的良好发展。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装配式住宅质量,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设计环节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装配式住宅整体质量,目前设计环节面临着建筑效果未知、沟通不到位导致设计冲突增加、传统设计思维不适用于装配式住宅设计、构件和节点设计复杂等难题。因此,将BIM丰富建筑信息的优势与VR沉浸式体验高度可视化表达的优势相结合,解决目前装配式住宅设计的难点,提升设计环节质量,并进一步提升整体质量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设计环节各阶段各专业的质量控制点,形成“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点”模板,并总结出目前所面临的痛点与难点。接着,在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装配式住宅质量管理措施,并进一步提炼出“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难点”的思路。最后,基于这一思路,分析了应用现状,探究了技术集成原理,构建出BIM+VR集成技术应用于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理的实施路径,并验证了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和BIM+VR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环节质量决定装配式整体质量,后续的建造环节易受到设计环节质量问题带来的“蝴蝶效应”影响。(2)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点总共为31个质量控制点,其中策划阶段2个、方案设计阶段9个,初步设计阶段8个,施工图设计阶段8个、深化设计阶段4个。(3)目前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的难点主要为:(1)设计环节割裂,协同设计管理低效;(2)深化设计由预制构件生产商完成,增加设计成本;(3)设计精细化管理不到位;(4)可视化程度不够,影响设计决策质量;(5)设计人员质量安全知识及意识欠缺易导致质量隐患。(4)现有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质量问题解决措施需要补充和完善,可以从组织、管理、技术、信息四个方面着手。(5)BIM+VR集成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丰富建筑集成信息与建筑空间体验的精准结合,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精度;(2)设计过程及设计评价中使用BIM+VR协同设计平台,不断交互反馈,提升了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3)三维动态仿真模拟及交互式的场景体验,有助于获得最佳设计成果;(4)BIM+VR集成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设计全局化思维的激发、设计工具的改善、设计工作流程的优化。本文有助于提升装配式住宅质量管理领域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有助于理解先进信息化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潜在用途。同时,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方法,可以推动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为相关技术的集成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研究结果有助于建筑行业科学指导装配式住宅项目的实践活动及BIM、VR软件的发展方向。
顾鹏远[8](2020)在《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尤其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迅猛。装配式建筑结构推动了建筑工业化发展,BIM技术也推动了信息化发展。但是由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普及率不高,同时BIM设计仅仅是翻模设计,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没有充分体现。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BIM技术的优势,提出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正向设计的应用方案,为促进装配式建筑正向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现阶段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研究为基础,分析传统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分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正向设计的可行性。(2)研究以“模型共用”为基础的建筑节能以及能耗模拟的分析方案。对比分析现有的建模方案,提出基于可视化编程设计的幕墙建模方案,并以该方案为基础进行节能与能耗分析,为建筑前期设计提供理论分析与修改方案。(3)研究结构专业在BIM设计阶段中的应用方案。结合BIM技术与结构计算软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传统的结构专业在BIM设计流程中应用的不足,提出BIM技术在结构专业的应用方案,实现结构专业的三维出图、数据共享、模型共享,为BIM技术在结构专业的应用提供新的经验与理论支持。(4)研究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深化设计的方案。结合上海科创大楼实际案例,并根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规程,分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重难点,提出基于三维建模平台的深化设计应用方案。
崔震[9](2020)在《考虑生产及施工的装配式结构拆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具有环境友好、降低能耗、质量可控以及有效缩短施工工期等优点,是建筑业转型的大方向。装配式建筑设计时,需要对主体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设计,将结构拆分为可在工厂生产及现场施工装配的单体构件,最后通过可靠的构件连接及安装技术进行装配式构件的现场施工。装配式建筑拆分设计是基于建筑结构图纸的二次设计,拆分方案直接影响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效率和成本,因此构件的拆分设计是装配式设计的核心。目前的装配式设计中存在构件规格类型多、拆分设计标准化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构件连接处施工复杂、模具重复使用率低、经济性差等问题。本文主要采用Revit软件结合Python编程对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进行自动化拆分和拆分方案的设计优化。传统的拆分设计大多基于二维图纸,本文将传统基于二维平面图纸的拆分方式与BIM技术相结合,将3D建模技术应用到装配式拆分设计中,更直观地展现出预制构件具体的拆分方式及属性信息。本文首先利用Revit软件建立带受力钢筋及桁架钢筋的预制叠合板族模型,所建立的叠合板族模型可直接载入具体项目中使用,避免了重复建模,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Navisworks的间隙碰撞准则进行了叠合板之间的钢筋碰撞检测,优化叠合板设计流程,可以减少实际工程因钢筋打架造成的返工,避免由此引起的工期延误。利用Dynamo编程及Python语言,基于装配式建筑现行标准和规范,在Revit中实现了楼板的参数化建模,在没有具体的Revit模型或建立实际模型工作量较大难以实现时,基于CAD平面图自定义“拆分区域”图层,提取图层线并做批量处理生成楼板,利用Revit二次开发插件和Python编程实现了叠合板构件的自动化拆分设计,将二维平面设计与3D设计相结合,提出了一套针对叠合板自动化拆分的优化方法,将此优化程序应用到工程实例中并通过几种拆分方案的对比验证所提出拆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对装配式建筑的拆分设计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莹莹[10](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二、Drawing Recognition for Automatic Dimensioning of Shear-Wa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rawing Recognition for Automatic Dimensioning of Shear-Walls(论文提纲范文)
(1)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
1.1.2 BIM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1.1.3 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政策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项目概况及BIM应用方案 |
2.1 项目概况 |
2.1.1 项目基本信息 |
2.1.2 项目难点 |
2.2 项目BIM应用方案 |
2.2.1 BIM应用范围 |
2.2.2 BIM软件选用 |
2.2.3 BIM模型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应用 |
3.1 基于BIM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概述 |
3.1.1 传统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弊端 |
3.1.2 基于BIM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优势 |
3.2 基于BIM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应用 |
3.2.1 图纸会审应用 |
3.2.2 施工场地布置 |
3.2.3 图纸深化设计应用 |
3.2.4 可视化技术交底应用 |
3.3 基于BIM的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
3.3.1 危险源识别应用 |
3.3.2 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应用 |
3.3.3 BIM+VR安全教育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应用 |
4.1 BIM与施工进度管理概述 |
4.1.1 施工进度管理的传统方式分析 |
4.1.2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的优势 |
4.1.3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的方案 |
4.2 BIM技术施工进度管理应用过程 |
4.2.1 基于Project的进度计划制定 |
4.2.2 BIM4D进度管理模型整合 |
4.2.3 基于Fuzor4D模型的进度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预制构件库 |
(2)基于BIM的EPC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EPC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工程成本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BIM技术与EPC项目成本管理理论研究 |
2.1 BIM技术 |
2.1.1 BIM的定义 |
2.1.2 BIM的价值 |
2.2 EPC项目成本管理 |
2.2.1 EPC项目定义及特点 |
2.2.2 工程成本管理理论 |
2.2.3 EPC项目成本管理要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EPC项目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
3.1 投标决策阶段存在问题 |
3.1.1 投标潜在风险 |
3.1.2 信息化程度低 |
3.1.3 管理模式落后 |
3.2 设计阶段存在问题 |
3.2.1 协同程度低 |
3.2.2 技术与经济分离 |
3.2.3 设计精度、效率不高 |
3.3 施工阶段存在问题 |
3.3.1 数据更新滞后 |
3.3.2 缺少专业管理工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EPC项目成本管理解决方案 |
4.1 投标决策阶段BIM应用 |
4.1.1 投标决策新途径 |
4.1.2 信息化应用 |
4.1.3 创新管理模式 |
4.2 设计阶段BIM应用 |
4.2.1 BIM协同设计 |
4.2.2 技术经济统筹分析 |
4.2.3 提高计量效率、质量 |
4.3 施工阶段BIM应用 |
4.3.1 数据及时更新 |
4.3.2 BIM管理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某EPC项目的应用案例 |
5.1 项目概况及合同情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EPC总承包合同条款 |
5.2 BIM成本管理软件 |
5.2.1 BIM成本软件的比选 |
5.2.2 广联达BIM土建计量软件平台 |
5.3 BIM计量平台应用 |
5.3.1 建立算量模型 |
5.3.2 复核设计数量 |
5.3.3 咨询方核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策 |
1.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
1.1.3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
1.1.4 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建筑工业化BIM应用现状与主要障碍因素研究 |
1.3.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 |
1.3.3 BIM技术在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中的应用 |
1.3.4 施工阶段关键技术BIM应用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建造方式分析 |
2.1.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类型与选用 |
2.1.2 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
2.2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BIM技术应用 |
2.2.1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主要质量问题分析 |
2.2.2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2.2.3 影响程度调查及数据来源 |
2.2.4 影响程度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
2.3 PC装配式建筑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
2.3.1 建筑信息模型与数字化建造 |
2.3.2 PC装配式建筑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
2.3.3 PC装配式建造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
3.1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生产与施工一体化架构 |
3.2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与生产一体化 |
3.2.1 PC构件深化设计与生产一体化 |
3.2.2 户型PC构件拆分 |
3.2.3 创建PC构件BIM族库 |
3.3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标准化生产与施工一体化 |
3.3.1 PC构件标准化生产与施工一体化 |
3.3.2 PC构件模具设计与拼装模拟 |
3.3.3 PC构件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
3.4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技术的PC装配式住宅“5+2”建造体系 |
4.1 PC装配式住宅“5+2”工业化BIM建造体系 |
4.2 PC装配式住宅内浇技术BIM应用分析 |
4.3 PC装配式住宅外挂技术BIM应用分析 |
4.3.1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吊装有限元验算 |
4.3.2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吊运和安装 |
4.3.3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关键节点连接 |
4.4 ALC内隔墙板单元体BIM施工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BIM技术在PC构件一体化建造中的应用 |
5.2.1 基于一体化的PC构件深化设计 |
5.2.2 基于一体化的PC构件标准化生产 |
5.3 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关键技术BIM应用 |
5.3.1 PC构件吊装有限元验算 |
5.3.2 PC构件吊装施工仿真 |
5.3.3 PC构件关键连接节点施工仿真 |
5.4 BIM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4)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API的 Revit二次开发 |
2.1 Revit二次开发简介 |
2.1.1 Revit二次开发环境 |
2.1.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2 Revit API接口 |
2.3 Revit元素 |
2.3.1 元素继承关系与属性 |
2.3.2 元素收集器 |
2.3.3 元素过滤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 |
3.1 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的问题 |
3.1.1 平法与BIM的结合 |
3.1.2 混凝土柱钢筋构造形式 |
3.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柱深化设计 |
3.2.1 柱族深化设计 |
3.2.2 创建柱模型 |
3.3 柱配筋深化设计 |
3.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3.3.2 纵筋深化设计 |
3.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3.3.4 箍筋深化设计 |
3.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3.4.1 柱实例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4.2 柱配筋参数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梁配筋深化设计 |
4.1 混凝土梁钢筋构造形式 |
4.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梁深化设计 |
4.2.1 梁族深化设计 |
4.2.2 创建梁模型 |
4.3 梁配筋深化设计 |
4.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4.3.2 纵筋深化设计 |
4.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4.3.4 箍筋深化设计 |
4.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1 梁实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2 梁配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的梁柱构件详图深化设计 |
5.1 出图模板设计 |
5.2 三维视图 |
5.3 柱深化设计图 |
5.3.1 柱剖面视图 |
5.3.2 柱线性标注 |
5.3.3 柱箍筋线性标注 |
5.3.4 柱纵筋线性标注 |
5.4 梁深化设计图 |
5.4.1 梁剖面视图 |
5.4.2 梁线性标注 |
5.4.3 梁箍筋线性标注 |
5.4.4 梁纵筋线性标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BIM技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M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BIM技术的构件参数化设计 |
2.1 BIM及 Revit参数化族介绍 |
2.1.1 BIM技术介绍 |
2.1.2 Revit族介绍 |
2.1.3 Revit参数化设计介绍 |
2.1.4 Revit族参数化实现基础 |
2.2 节点的多维参数化关系 |
2.3 钢筋参数化设计研究 |
2.3.1 纵筋参数化设计 |
2.3.2 箍筋参数化设计 |
2.4 基本构件维度参数化模型 |
2.4.1 梁参数化模型 |
2.4.2 柱参数化模型 |
2.5 节点维度参数化设计 |
2.5.1 几何参数化设计 |
2.5.2 钢筋参数化设计 |
2.6 典型节点模型 |
2.6.1 L型节点 |
2.6.2 一字型节点 |
2.6.3 T型节点 |
2.6.4 十字型节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技术的节点深化设计 |
3.1 Dynamo驱动模型参数在Excel中的修改 |
3.1.1 Dynamo及节点介绍 |
3.1.2 模型参数表导出至Excel |
3.1.3 Excel修改模型参数 |
3.2 节点钢筋的交互式参数化避让 |
3.2.1 复杂节点碰撞问题分析 |
3.2.2 水平梁之间的钢筋避让问题 |
3.2.3 梁与柱之间的钢筋避让问题 |
3.3 节点的三维视图优化 |
3.3.1 单根梁节点三维视图优化 |
3.3.2 L型节点三维视图优化 |
3.3.3 T型节点三维视图优化 |
3.3.4 十字型节点三维视图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技术的框架结构深化设计 |
4.1 Revit API与 Revit二次开发 |
4.1.1 Revit API简介 |
4.1.2 Revit API外部命令的实现 |
4.1.3 Revit API开发流程 |
4.2 构件定位基准系统的创建 |
4.3 结构构件的自动配筋 |
4.3.1 自动配筋的基本流程 |
4.3.2 节点类型的判断 |
4.3.3 节点族的放置 |
4.3.4 运行结果分析 |
4.3.5 梁柱的自动配筋 |
4.4 工程应用 |
4.4.1 工程概况 |
4.4.2 实施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BIM技术的EPC建筑项目造价管理研究 ——以佛山西站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EPC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工程造价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BIM技术与EPC项目造价管理理论概述 |
2.1 BIM技术 |
2.1.1 BIM的定义 |
2.1.2 BIM的价值 |
2.2 EPC项目造价管理 |
2.2.1 EPC项目定义及特点 |
2.2.2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 |
2.2.3 EPC项目造价管理要点 |
2.3 本章小结 |
3 EPC项目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
3.1 投标决策阶段存在问题 |
3.1.1 投标潜在风险 |
3.1.2 信息化程度低 |
3.1.3 管理模式落后 |
3.2 设计阶段存在问题 |
3.2.1 协同程度低 |
3.2.2 技术与经济分离 |
3.2.3 设计精度、效率不高 |
3.3 施工阶段存在问题 |
3.3.1 数据更新滞后 |
3.3.2 缺少专业管理工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EPC项目造价管理解决方案 |
4.1 投标决策阶段BIM应用 |
4.1.1 投标决策新途径 |
4.1.2 信息化应用 |
4.1.3 创新管理模式 |
4.2 设计阶段BIM应用 |
4.2.1 BIM协同设计 |
4.2.2 技术经济统筹分析 |
4.2.3 提高计量效率、质量 |
4.3 施工阶段BIM应用 |
4.3.1 数据及时更新 |
4.3.2 BIM管理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5 BIM技术在某EPC项目的应用案例 |
5.1 项目概况及合同情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EPC总承包合同条款 |
5.2 BIM造价管理软件 |
5.2.1 BIM造价软件的比选 |
5.2.2 广联达BIM土建计量软件平台 |
5.3 BIM计量平台应用 |
5.3.1 建立算量模型 |
5.3.2 复核设计数量 |
5.3.3 咨询方核量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研究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研究 |
1.2.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
1.2.3 BIM+VR集成技术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阐述 |
2.1 装配式建筑 |
2.1.1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1.2 装配式住宅发展要求 |
2.1.3 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 |
2.2 质量控制点概念 |
2.3 BIM技术 |
2.3.1 技术概述 |
2.3.2 装配式建筑设计环节的BIM模型信息 |
2.4 VR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点 |
3.1 文献检索法识别质量控制点 |
3.2 专家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识别质量控制点 |
3.3 “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点”模板 |
3.4 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难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控措施 |
4.1 调研分析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过程 |
4.1.3 调研结果 |
4.2 设计环节质量管理措施 |
4.2.1 组织措施 |
4.2.2 管理措施 |
4.2.3 技术措施 |
4.2.4 信息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应用体系架构 |
5.1 相关技术应用现状 |
5.1.1 BIM技术相关软件 |
5.1.2 VR技术相关软件 |
5.1.3 BIM+VR集成技术 |
5.2 BIM技术在我国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的应用 |
5.3 解决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问题的框架 |
5.4 BIM+VR集成技术应用在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的实施路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研究 |
6.1 案例简介 |
6.2 BIM+VR集成技术应用 |
6.2.1 预制构件模型库 |
6.2.2 模型数据的处理及转换 |
6.2.3 室内方案设计 |
6.2.4 场景搭建与材质选择 |
6.2.5 可视化协同设计 |
6.2.6 碰撞检查 |
6.2.7 设计评审与质量状态反馈 |
6.2.8 成果输出 |
6.3 案例研究结论分析 |
6.3.1 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过程性设计及评价 |
6.3.2 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空间体验感 |
6.3.3 基于BIM+VR集成技术设计工具的改善 |
6.3.4 基于BIM+VR集成技术工作流程的优化 |
6.3.5 基于BIM+VR集成技术设计思维的转变 |
6.3.6 项目应用过程的困难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论文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学术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8)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概述 |
2.1 BIM技术概述 |
2.1.1 BIM技术概念 |
2.1.2 BIM软件介绍 |
2.1.3 IFC数据交换标准格式 |
2.2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2.1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2.2 装配式建筑分类 |
2.2.3 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分析 |
2.3 BIM正向设计概述 |
2.3.1 BIM正向设计的概念 |
2.3.2 BIM正向设计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节能设计与能耗分析 |
3.1 Dynamo可视化编程设计 |
3.1.1 工程概况 |
3.1.2 Dynamo介绍 |
3.1.3 幕墙网格划分 |
3.1.4 幕墙嵌板自动编号 |
3.1.5 建立BIM建筑模型 |
3.2 Revit与 Ecotect的数据交换 |
3.3 气候分析 |
3.3.1 气候分析工具 |
3.3.2 太阳辐射分析 |
3.3.3 最佳朝向分析 |
3.3.4 焓湿图策略分析 |
3.4 日照分析 |
3.4.1 日照概念及基础知识 |
3.4.2 日照间距与日照时间计算 |
3.4.3 建筑遮挡与投影分析 |
3.4.4 遮阳构件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分析 |
3.5 能耗模拟分析 |
3.5.1 模型设置 |
3.5.2 能耗模型计算 |
3.5.3 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计算 |
4.1 软件选择 |
4.2 项目概况 |
4.3 装配式结构抗震分析 |
4.3.1 YJK计算模型及设计参数 |
4.3.2 各层刚心、质心、相邻层侧移刚度比计算 |
4.3.3 风荷载信息 |
4.3.4 结构周期、地震力及振型 |
4.3.5 结构位移 |
4.3.6 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 |
4.4 地震作用下变形曲线 |
4.5 YJK与 Revit数据共享 |
4.5.1 导入结构模型 |
4.5.2 导入计算数据 |
4.6 结构施工图出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
5.1 构件拆分 |
5.1.1 BIM深化模型 |
5.1.2 装配式建筑拆分原则 |
5.1.3 梁的拆分 |
5.1.4 柱的拆分 |
5.1.5 楼板的拆分 |
5.2 预埋件位置选取 |
5.3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
5.3.1 预制叠合梁深化设计 |
5.3.2 预制柱深化设计 |
5.3.3 预制叠合板深化设计 |
5.4 出图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考虑生产及施工的装配式结构拆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装配式结构主要体系及做法 |
1.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要体系 |
1.3.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各体系研究现状 |
1.4 装配式结构拆分的研究现状 |
1.4.1 拆分设计 |
1.4.2 基于编程拆分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REVIT的3D叠合板族的创建及优化 |
2.1 BIM技术及REVIT软件 |
2.1.1 BIM技术 |
2.1.2 BIM的优势 |
2.1.3 Revit软件 |
2.1.4 Revit族分类 |
2.2 基于REVIT建立3D拆分模型 |
2.2.1 CAD和 Revit拆分对比 |
2.2.2 基于CAD拆分 |
2.2.3 基于Revit拆分 |
2.3 叠合板族的创建 |
2.3.1 叠合板族 |
2.3.2 创建叠合板族 |
2.4 叠合板族钢筋碰撞处理 |
2.4.1 Navisworks简介 |
2.4.2 Navisworks碰撞准则 |
2.4.3 叠合板钢筋碰撞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YNAMO及 PYTHON语言的叠合板自动生成及拆分 |
3.1 利用DYNAMO进行二次开发流程 |
3.2 可视化编程DYNAMO |
3.2.1 Dynamo简介 |
3.2.2 Revit中的Dynamo |
3.2.3 基于Revit具体模型使用Dynamo生成楼板 |
3.3 PYTHON语言与DYNAMO交互 |
3.4 基于DYNAMO及 PYTHON语言的叠合板自动化拆分 |
3.4.1 引言 |
3.4.2 定义“拆分区域”图层 |
3.4.3 拆分依据 |
3.4.4 图纸导入及拆分域生成 |
3.4.5 拆分板格的列表空间 |
3.4.6 自动化拆分方案 |
3.4.7 自定义节点 |
3.4.8 自动化拆分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构件生成及施工的拆分方案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优化拆分原则 |
4.3 拆分指标 |
4.3.1 构件规格 |
4.3.2 构件数量 |
4.3.3 预制率 |
4.4 拆分方案优化 |
4.4.1 工程概况 |
4.4.2 判别思路 |
4.4.3 拆分方案优化流程图 |
4.4.4 塔吊布置优化 |
4.4.5 不同参数下拆分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程序附录 |
获取拆分板格的长边和短边程序 |
获取拆分点 |
板格线处理程序 |
自定义python节点中的具体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四、Drawing Recognition for Automatic Dimensioning of Shear-Walls(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综合应用研究[D]. 王少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基于BIM的EPC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夏东瑞.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3]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D]. 陈文杰.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D]. 刘师卓.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BIM技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参数化设计研究[D]. 崔琨.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BIM技术的EPC建筑项目造价管理研究 ——以佛山西站项目为例[D]. 王文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BIM+VR集成技术的装配式住宅设计环节质量管理研究[D]. 周敏. 深圳大学, 2020(10)
- [8]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D]. 顾鹏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考虑生产及施工的装配式结构拆分优化研究[D]. 崔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