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拟批量生产冬虫夏草(论文文献综述)
杨双双,林群英,朱丽娜,鲍大鹏,陈明杰,李传华[1](2021)在《高雄山虫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高雄山虫草Cordyceps tenuipes是一种重要的珍稀野生虫草,无性型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对采集的野生无性型高雄山虫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小麦和大米为栽培基质,通过添加不同营养成分进行人工驯化和栽培条件优化,对后续提高其孢梗束产量和商业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该虫草菌丝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下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组成一致,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得出菌丝在固体和液体条件下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g/L、酵母粉15g/L、磷酸二氢钾2g/L、七水硫酸镁2g/L,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pH7。以小麦为培养基栽培的孢梗束生物学效率介于(45.750±6.062)%–(67.820±6.018)%,总体优于大米培养基(23.410±5.242)%–(36.880±8.812)%。以添加蚕蛹粉的小麦培养基栽培的孢梗束生物转化率最高,达67.820%,高于已有的报道。通过生物学特性分析和人工驯化条件的优化,为高雄山虫草的规模化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周思池[2](2020)在《蛹虫草菌株退化机制初探与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蛹虫草作为重要食药用真菌,其很多功效都接近于冬虫夏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功能,是冬虫夏草的最佳替代品。目前,蛹虫草在我国已经实现人工大规模种植,但克服蛹虫草菌株易退化的特性一直是其工业化生产中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CRISPR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兴起,将为蛹虫草功能基因挖掘、菌株退化机制探索及菌种定向改良等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蛹虫草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菌丝的形态特征,并且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BODIPY脂滴染色、荧光定量PCR测定蛹虫草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中腺苷与虫草素含量、脂质含量、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蛹虫草退化菌株的菌丝体分枝多、畸形,呈弯曲的不规则状;退化菌株的菌丝中腺苷含量比正常菌株的低30.23%,两者发酵液中的腺苷含量无差异,但在退化菌株的菌丝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虫草素;BODIPY染色后,退化菌株的荧光亮度明显低于正常菌株;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13、Atg18、Atg22、Atg22-2表达量在退化菌株中呈上升表达,退化菌株比正常菌株分别上升了432.19%、170.45%、336.06%、61.01%;而Atg17呈下调表达,退化菌株比正常菌株下调了65.28%,两者Atg28的表达量无差异。由此推测蛹虫草菌株在退化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同时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因而建立成熟高效的蛹虫草基因编辑技术、进而探究蛹虫草相关基因功能,对进一步探索其菌株退化机制具有积极意义。使用农杆菌转化法分步转入Cas9基因与gRNA基因方法,对蛹虫草基因组中尿嘧啶合成基因URA5进行编辑,构建高效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转入Cas9基因的蛹虫草底盘细胞在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和野生菌株无异。在此基础上,在底盘细胞中以不同的三型启动子U6、5S-1、5S-2转录URA5为靶点的gRNA进行编辑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启动子都能获得在含5-FOA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尿嘧啶缺陷菌株,其中U6启动子编辑效率最高,可高达100%。而5S-1启动子编辑效率为70%,5S-2启动子编辑效率仅达50%。因此,以U6为启动子的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对蛹虫草相关基因的编辑效率最高。
刘建兵[3](2018)在《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一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首先从不同渠道收集到22株供试菌株,通过ITS序列和拮抗实验对供试菌株进行菌种区别性鉴定;接着,比较供试菌株的菌种性能、虫草素含量,再以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MTT法检测供试菌株菌丝乙醇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筛选出一株优质蛹虫草菌株;最后,进一步与几种常见虫草属真菌做抗HepG2活性比较,为优质菌株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根据ITS序列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证收集到的22株菌株均为蛹虫草,但供试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几乎无差别的处于同一发育地位,显示亲缘关系很近,无法区别“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2)进一步通过ITS序列拆分网络图和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进行区别性鉴定,结果显示22株蛹虫草在ITS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表明22株蛹虫草之间均存在遗传差异,不存在“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3)通过比较供试菌株的转色能力、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及子实体产量等菌种性能,发现MF27的菌种性能表现均较好,生物量和子实体产量高于其它菌株,平均生物量1.273±0.185g/100mL发酵液,平均子实体产量45.638±11.354 g/盒,生物学效率高达97.1%;(4)再比较供试菌株的发酵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乙醇提取物抗HepG2细胞活性,发现MF27不仅菌丝体虫草素含量(1.53±0.47mg/g)比其它菌株高,而且抗HepG2细胞活性也很强,IC50为48.06 μg/mL;(5)综上表明MF27是一株高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本文进一步比较MF27与其它虫草菌的抗HepG2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蛹虫草MF27的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IC50值比蝉棒束孢(MF11、MF12、MF13)、细脚棒束孢(MF7、MF9、MF14)、球孢白僵菌(MF10)、蝙蝠蛾拟青霉(金水宝胶囊)和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更低,抗HepG2细胞活性更强。本研究筛选得到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MF27不仅比其他供试蛹虫草菌株具有更高的子实体产量、虫草素含量和抗HepG2细胞活性,而且在抗HepG2细胞活性上比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和其它一些虫草真菌更好,或可作为冬虫夏草潜在的替代品,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陈娟[4](2017)在《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文中指出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可塑性,近些年来,国人学习古筝的热情有增无减,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民间都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因此,新创作的古筝作品也是层出不穷、风格多样,满足了广大古筝学习者的需求。在这众多的作品中,不得不令笔者关注到采用现代创作技法和民族元素而创作的一批古筝作品,这些作品的问世,大大的丰富了古筝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带来了新的视听效果。其中,作曲家方岽清的古筝曲创作独树一帜。方岽清是中国当代着名作曲家、摄影家。他的古筝作品创作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为古筝音乐与世界的接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作曲家找到了更多的民族元素来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运用现代的创作技法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元素表现出古筝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浓烈的中国色彩,画面感很强。本文将从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分析和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来阐释方岽清先生古筝作品中民族元素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元素在古筝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李文娟[5](2017)在《蛹虫草食药用产品的研制》文中指出蛹虫草作为重要的食药用真菌,人工栽培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蛹虫草子实体的深加工利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口感的改善上研究甚少。为了充分利用蛹虫草的营养特性以及独特的风味,本论文以人工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通过热水提取工艺,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并测定其活性物质含量。利用提取的蛹虫草粉制成了具有食药用功能和醇厚口感作用的蛹虫草曲奇饼干和蛹虫草蜂蜜柚子茶,为蛹虫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热水提取法,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出蛹虫草提取最佳条件为:75℃的水浴锅中提取1.5 h,料与液的比例为1:10(g/mL),重复两次,蛹虫草提取率达到38.3%。利用制备成的蛹虫草提取粉,对其活性物质进行测定,提取粉中虫草酸含量为127.49 mg/g,虫草素含量为4.82 mg/g,虫草多糖含量为143.38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854.67 mg/g。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主要指标,确定蛹虫草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低筋面粉添加量为55 g(55%)、蛹虫草提取粉添加量为2 g(2%)、黄油添加量为28 g(28%)、白砂糖添加量为9 g(9%)、全蛋液添加量为3 g(3%)、食用油添加量为3g(3%),水适量。烘烤条件为:150℃烘烤16 min。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蛹虫草蜂蜜柚子茶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主要指标,确定蛹虫草蜂蜜柚子茶的最佳配方:果皮与果肉添加量为535 g(53.5%,比例为1:2.5)、果糖与蜂蜜添加量为300g(30%,比例为2:1)、白砂糖添加量为140 g(14%)、柠檬酸添加量为4 g(0.4%)、蛹虫草提取粉添加量为20 g(2%)、增稠剂添加量为1 g(0.1%)。
孙洒洒[6](2015)在《虫花Isaria farinosa CH7的生物学特性及多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野生虫草资源的锐减及消费需求的增大,寻找冬虫夏草替代品、探索简单可行的人工培养技术、研究虫草的生物活性等掀起了阵阵热潮。本论文对一株从野外分离纯化获得的虫草进行研究,发现蛹体及谷物原料的固体培养得到的子实体长势较好,液体培养时生长周期短,性状稳定,产糖量较高。通过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生物学特性,通过构建进化树探讨了该虫草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通过不同的接种方式感染不同寄主种类对其生活史循环进行了验证;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生量为衡量指标,对该菌液体发酵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胞外多糖(EPS Ⅰ、EPS Ⅱ)和胞内多糖(IPS Ⅰ、IPS II)的体外吸湿保湿性能及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 虫花生物学特性研究:对该株虫草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发现其无性型与粉质拟青霉的形态一致,基因相似度高达99%,命名为虫花Isaria farinosa CH7,进化树的构建发现其与同属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根据科赫法则,分离纯化的菌株经液体培养获得的菌丝体以注射方式感染柞蚕蛹和蓖麻蚕蛹,能够长出子实体,子实体上能够分离出与原始样本相同的菌株,实现了生活史循环。通过蚕蛹活体、谷类原料的固体培养及锥形瓶中的液体发酵探讨了I.farinosa CH7在不同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发现固体基质上生长旺盛,子实体质量和数量均较理想;液体培养周期短,所得产物产量较高,有广阔的开发前景。2) 虫花发酵培养优化: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虫花I. farinosa CH7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为:蔗糖2.5%、牛肉膏0.8%、初始pH 4.0、温度28℃,优化后的菌丝体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5.01%和60.41%。同样条件下,30 L发酵罐中的扩大培养过程使得菌丝体生物量和糖含量分别比锥形瓶中培养时提升了7.98%和10.72%。液体培养条件易控制,代谢产物较易提取,不受时间、地点、季节等的限制,可在以后的实践中大规模推广,为后续研究、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3)多糖功能分析:基于虫草多糖诸多功效开发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上已有相关化妆品的销售、流通。通过吸湿保湿能力和抗氧化活性评价了胞内、胞外共四种多糖的功能,进而探究虫花I. farinosa CH7在化妆品行业的实际应用价值。吸湿保湿能力大小的研究表明,四种多糖均具有一定的吸湿保湿能力,总体来说,胞内多糖比胞外多糖的吸湿能力强,而胞外多糖的保湿能力又优于胞内多糖,通过清除羟自由基和螯合亚铁离子能力两个方面对I. farinosa CH7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种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清除羟自由基及螯合亚铁离子的能力。由EC50值可知EPS II在四种糖中抗氧化活性较强,优越性明显,可加大开发利用。在以后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考虑多糖的强化、复配使用,这些探索为I. farinosa CH7以高档化妆品形式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本文为深入开发虫花I. farinosa CH7资源、实现工业化生产、开发相关产品及解决虫草供需矛盾、维护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
陈自宏[7](2013)在《兰坪虫草生物学研究 ——兼论兰坪虫草延缓衰老及镇痛作用》文中认为兰坪虫草Ophiocordyceps lanpingensis H. Yu&Z. H. Chen主要分布于滇西北地区,是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的近缘种。本论文从兰坪虫草的分类地位、生态调查、活性成分、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药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兰坪虫草的生物学及药用价值研究,为兰坪虫草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对缓解冬虫夏草资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1从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对兰坪虫草系统分类地位进行研究兰坪虫草属于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其它物种有明显的区别:子座细长,纤维质;子囊壳细小;子囊孢子细长,不断裂成次生子囊孢子,隔细胞细小。兰坪虫草与线虫草属近缘种的IT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兰坪虫草与罗伯茨虫草、冬虫夏草、锈壳虫草、珊瑚虫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分析了兰坪虫草与其近缘种的5基因(nrSSU,nrLSU, tef-1α, rpb1和rpb2)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兰坪虫草与罗伯茨虫草、冬虫夏草亲缘关系更近,但它们也有着明显的进化距离。对这3个近缘种的tef-1α, rpb1, rpb2和MAT1-2-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表明,它们的tef-1α和rpb1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98%-99%),而rpb2和MAT1-2-1序列差异较大,异质性都大于5%。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序列分析都充分支持兰坪虫草是线虫草属中的一个新种,它是冬虫夏草的一个姊妹种。根据柯赫法则证明兰坪虫草无性型是兰坪被毛孢。在云南钩蝠蛾幼虫上接种兰坪被毛孢菌,50多天的人工诱导培养,成功培养出兰坪虫草子实体,与野生兰坪虫草形态一致。2兰坪虫草生态环境调查其生境的海拔、植被、昆虫寄主、虫生真菌、土壤、温度、湿度、坡向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兰坪虫草物种形成的基础。兰坪虫草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是横断山造山运动过程中分化出来的新种,分布在海拔2600-3400m的高山草丛。其生境植被中主要以牛膝菊、艾蒿、酸模、西南鸢尾等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昆虫寄主云南钩蝠蛾和剑川钩蝠蛾的食物多样,主要以草本植物如艾蒿、西南鸢尾、血满草、白藻、大蓟等的幼嫩根茎为食,偶以枯枝落叶层的腐殖质为食。兰坪虫草的生境中虫生真菌有多种,包括细脚棒束孢、蝙蝠蛾棒束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等。生境土壤类型为棕壤或黑褐土,微酸性,含水量在34%-42%左右。空气湿度在53%-67%,年平均气温10.7-11.7℃,虫草生长旺季的气温10-21℃;随温度、湿度及海拔差异,坡向有阴坡与阳坡的选择。3优化兰坪被毛孢培养工艺对4个样地的兰坪被毛孢菌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筛选出产活性成分性能最佳的优良菌株OLLJ14。对该菌株的培养工艺进行优化,产腺苷最佳培养条件为:以OLM-3培养基为基质,以14-16℃的温度为培养温度,恒温培养30天。野生兰坪虫草宜在6月中下旬采收,活性成分积累达到高峰,质量最好。野生兰坪虫草、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与质量最好的西藏冬虫夏草的1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非常相似,多种活性成分的综合搭配较均衡。4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代谢产物分离提取根据溶剂种类将提取物分为不同部分: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无水乙醇部分和水提部分。分离纯化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皆为已知成分,其中β-谷甾醇、乌苏酸、D-甘露醇和尿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乌苏酸为首次在广义虫草属中分离到。5药理实验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粗多糖对果蝇幼虫和成虫都具有显着延缓衰老的效果。0.3%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粗多糖浓度能修复因丙酸致衰老的果蝇幼虫,使果蝇幼虫完成整个生活史,与对照无统计学差异。0.2%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粗多糖浓度能明显延缓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和半数死亡时间,提高其最高寿命,达到统计学极显着水平,且显示出性别差异,雌性的平均延寿率高于雄性。兰坪虫草及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镇痛效果明显。与生理盐水比较,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粗提物的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无水乙醇部分和水提部分对外周性疼痛都具有显着的镇痛效果。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中起镇痛效果的不同成分需要组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外周镇痛效果。综上所述,兰坪虫草系统分类地位与冬虫夏草非常接近,是冬虫夏草的姊妹种,野生兰坪虫草和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活性成分也都与冬虫夏草接近,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有较明显的延缓衰老效果和镇痛效果,故兰坪虫草具有较高的开发潜能。
张姝,张永杰,SHRESTHA Bhushan,徐建平,王成树,刘杏忠[8](2013)在《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文中提出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是两种最着名的虫草菌。从分类学地位、分布、生活史及有性生殖类型、寄主范围、遗传多样性、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生态学、人工栽培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对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袁蜜[9](2013)在《蛹虫草培植技术及有效成分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蛹虫草菌种进行人工培养获得成熟的子实体,然后以子实体为材料,建立了一种一次进样同时测定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改变碳源、氮源、维生素种类、营养液p H值、培养基质及蚕蛹粉用量,探索培养因素对蛹虫草子实体鲜重干重、多糖、蛋白质、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菌种传代实验将F0-F5五代菌种分别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虽然前3代培养过程出现了菌种退化现象,但3代以后,虫草菌种生成子实体的能力又出现了好转迹象,观察继代培养各虫草菌丝的产孢结构,发现各代菌丝均为串生产孢结构,并未观察到球状产孢结构。(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方法,并对样品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以超纯水-甲醇(体积比84:16)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经色谱柱XBridgeTM C18(5μm,4.6×250 mm)分离,柱温30℃,进样量10μL,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腺苷和虫草素的空白回收率分别为99.13%和99.18%,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78%和94.35%,最低检出限为0.01μg/mL。经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最终确定的优化提取条件为水为提取液、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30℃、超声功率700 W、提取次数1次。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回收率高,重复性好。(3)氮源种类、蚕蛹粉及培养基质对蛹虫草子实体的鲜重和干重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综合鲜重和干重,蛋白胨为最佳氮源。当麸皮作为氮源时,蛹虫草产量(鲜重16.32 g、干重3.80 g)虽低于蛋白胨,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鲜重13.78 g、干重3.02 g),且其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每瓶栽培培养基中加入0.5 g蚕蛹粉即可以获得比对照组高7.06 g的鲜重和1.37 g的干重,但随蚕蛹粉含量的增加,蛹虫草子实体的鲜重和干重并没有随之增加;小米(27.16 g、5.01 g)和小麦(25.26 g、4.20 g)作为培养基质可以获得较高的鲜重和干重。氮源、维生素及培养基质等因素均可较为明显的影响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氮源为蛋白胨,维生素为VB1,培养基质为大米时,最有利于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含量的提高。豆粉作为氮源、高粱米或玉米为培养基质时,蛹虫草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葡萄糖作为碳源时,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含量最高(169.5 mg/100g),其次是麦芽糖(163.1 mg/100 g),同时,葡萄糖作为碳源时虫草素含量最高(149.0 mg/100 g),综合考虑腺苷和虫草素两个指标,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当麸皮和豆粉作为氮源时,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含量分别为(184.6 mg/100 g)、(178.8 mg/100 g),虫草素含量分别为(172.8mg/100 g)、(146.9 mg/100 g),因此,最佳氮源为麸皮,其次是豆粉;玉米作为培养基时,腺苷含量最高(248.5 mg/100 g),其次为小麦(225.9mg/100 g),而大米作为培养基时,腺苷含量最低(186.1 mg/100 g)。高粱米作为培养基时,虫草素含量最高(248.2 mg/100 g);当蚕蛹粉添加量为0.5 g时,腺苷含量(204.4 mg/100 g)高于对照组(179.6 mg/100 g),但并未随蚕蛹粉含量的提高而提高。
卢丽丽[10](2012)在《蛹虫草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蛹虫草是寄生于昆虫的真菌。近年来研究发现蛹虫草含有虫草素、多糖和甾醇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显示其在肿瘤治疗及辅助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虫草素、腺苷、多糖的含量分析以及虫草素的优化提取、体内体外抗肿瘤效果分析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从这三个部分切入,从药物开发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蛹虫草水溶性活性组分和水提沉淀物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首先对蛹虫草中的活性物质——虫草素、腺苷和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人工蛹虫草与天然冬虫夏草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研究以水作为溶剂,采用常温超声法提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蛹虫草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分别为7.03mg/g和0.59mg/g,而天然冬虫夏草在此种条件下未检测出虫草素和腺苷。研究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人工蛹虫草中多糖的含量,确定其含量为3.10%。为了提高蛹虫草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虫草素的提取率,采用半仿生提取法对蛹虫草中的虫草素进行了提取,并通过均匀设计法对提取溶剂pH值及提取时间两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三次连续提取用水pH值分别为2.00,7.00,10.00,超声波提取时间分别为45min,27min和27min,总时间为99min时,此条件下每g生药材中可提取到7.417mg的虫草素。此为虫草素的提取及其中试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为了探讨蛹虫草水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从体外和体内两个角度对其抗肿瘤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估。体外实验以正常细胞人胚肾细胞HEK293,正常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结肠癌细胞LoVo,人肝胚癌细胞HLF-K10,人肝胚癌细胞HLF-CPN1,人肝胚癌细胞HLF-Kollis,人肺腺癌细胞A549以及小鼠lewis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分析了蛹虫草水提取物对正常细胞及癌细胞生长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蛹虫草水提取物对所有细胞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研究结果还发现,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源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较弱,而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体内实验以小鼠艾氏腹水瘤(EAC),小鼠肝癌腹水Hep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蛹虫草粉,蛹虫草水提取物,蛹虫草水提沉淀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蛹虫草水提取物和蛹虫草水提沉淀物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均显示出抑制活性,尤其是蛹虫草水提沉淀物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的抑制率接近30%,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实验,分析了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蛹虫草水提取物及水提沉淀物的体内毒性,结果表明蛹虫草水提物及水提沉淀物均属于实际无毒类,表明人工蛹虫草及其水溶性和水提沉淀物分适合作为新的药用资源,有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最后,以提取物质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毒性为指导,从蛹虫草水溶性组分中分离提取出两种活性物质,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为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
二、日本拟批量生产冬虫夏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拟批量生产冬虫夏草(论文提纲范文)
(1)高雄山虫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和培养基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温度试验: |
1.2.2 p H试验: |
1.2.3碳源试验: |
1.2.4 氮源试验: |
1.2.5 正交试验: |
1.3 驯化和栽培 |
1.3.1 栽培料配制: |
1.3.2发菌、转色及出菇管理: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1 温度试验: |
2.1.2 p H试验: |
2.1.3 碳源试验: |
2.1.4 氮源试验: |
2.1.5 正交试验: |
2.2 驯化栽培 |
2.2.1 培养料对菌丝及原基生长的影响: |
2.2.2 培养料对孢梗束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2)蛹虫草菌株退化机制初探与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蛹虫草研究背景 |
1.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概况 |
1.1.2 药用价值及其代谢产物 |
1.1.3 研究进展与问题 |
1.1.4 蛹虫草退化机制 |
1.2 真菌基因组编辑技术 |
1.2.1 真菌遗传转化的方法 |
1.2.2 真菌常用筛选方法 |
1.2.3 CRISPR/Cas技术概述 |
1.2.4 CRISPR/Cas系统的分类 |
1.2.5 CRISPR/Cas9 作用机制 |
1.2.6 CRISPR/Cas9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7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蛹虫草退化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2.2 HPLC测定腺苷与虫草素含量 |
2.2.3 BODIPY脂滴染色 |
2.2.4 RT-qPCR检测 |
2.3 实验结果 |
2.3.1 菌丝形态 |
2.3.2 腺苷和虫草素含量 |
2.3.3 脂滴染色 |
2.3.4 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
2.4 讨论 |
第3章 蛹虫草高效编辑技术的构建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Cas9 稳定表达菌株SDS-PAGE电泳分析 |
3.2.2 Cas9稳定表达菌株孢子培养与蚕蛹出菇 |
3.2.3 URA5 编辑载体的构建与gRNA序列的设计 |
3.2.4 编辑载体转化农杆菌(冻融法) |
3.2.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Cas9稳定表达菌株遗传转化 |
3.2.6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转化子验证 |
3.3 实验结果 |
3.3.1 蛹虫草Cas9转化子的验证 |
3.3.2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验证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蛹虫草概述 |
1.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征 |
1.1.2 蛹虫草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 |
1.1.3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 |
1.2.1 蛹虫草人工培育历史 |
1.2.2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技术 |
1.2.3 蛹虫草人工培育面临的问题 |
1.3 蛹虫草优势菌种选育 |
1.3.1 子实体高产菌株 |
1.3.2 虫草素高产菌株 |
1.3.3 虫草多糖高产菌株 |
1.4 蛹虫草的抗肿瘤作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图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供试菌株的菌种区别性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ITS序列分析与鉴定 |
2.2.2 拆分网络法菌种区别性鉴定 |
2.2.3 基于拮抗试验菌种区别性鉴定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试菌株的种性优势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固体培养特征分析 |
3.2.2 液体培养特征分析 |
3.2.3 子实体产量比较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试菌株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抗HepG2活性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菌丝体中虫草素的检测方法 |
4.1.3 MTT法比较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细胞活性 |
4.1.4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虫草素HPLC检测方法建立 |
4.2.2 菌丝体虫草素含量比较 |
4.2.3 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F27与几种虫生真菌抑制HepG2活性比较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7个野生虫草的形态学鉴定 |
5.2.2 7个野生虫草的ITS序列鉴定 |
5.2.3 不同虫草菌丝体粗提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作曲家简介 |
(一) 方岽清作品综述 |
(二)方岽清古筝作品简介 |
二、方岽清作曲思维概述 |
(一)作品内容描述的偏向性 |
(二)作曲手法以及特点 |
(三)作曲家采访实录 |
三、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元素的分析 |
(一)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 |
1.音乐题材选择的民族性 |
2.音乐情感表达的民族性 |
3.作品中的多元民族文化元素 |
(二)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分析 |
1.音调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
2.复调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
3.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 |
4.民族曲式的运用 |
5.民族和声的运用 |
6.人声的加入与演奏者的自由发挥 |
四、方岽清作品对现代民族音乐创作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蛹虫草食药用产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蛹虫草的生物生态学 |
1.2.1 蛹虫草的种类与分布 |
1.2.2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
1.2.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
1.3 蛹虫草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分析 |
1.3.1 虫草多糖 |
1.3.2 虫草酸(D-甘露醇) |
1.3.3 虫草素 |
1.3.4 粗蛋白 |
1.4 蛹虫草产品的开发应用 |
1.4.1 虫草饮品 |
1.4.2 虫草干品 |
1.4.3 虫草调料 |
1.4.4 虫草保健品 |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 |
2.3 药品及试剂 |
2.3.1 药品 |
2.3.2 试剂 |
2.4 研究方法 |
2.5 蛹虫草的栽培 |
2.5.1 栽培培养基 |
2.5.2 接种 |
2.5.3 栽培管理条件 |
2.5.4 蛹虫草提取条件的优化 |
2.5.5 蛹虫草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2.5.6 蛹虫草曲奇饼干的制做方法 |
2.5.7 蛹虫草蜂蜜柚子茶的制做方法 |
2.5.8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蛹虫草提取条件的优化 |
3.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1.2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 |
3.2 蛹虫草活性物质的测定结果 |
3.3 蛹虫草曲奇饼干的制做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正交试验结果 |
3.3.3 质量检验结果 |
3.4 蛹虫草蜂蜜柚子茶的制做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正交试验结果 |
3.4.3 产品检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虫花Isaria farinosa CH7的生物学特性及多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虫草资源概述 |
0.2 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
0.2.1 形态及分布 |
0.2.2 虫草的生活史 |
0.2.3 虫草无性型的鉴定 |
0.3 虫草的活性成分与开发应用现状 |
0.3.1 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
0.3.2 虫草的人工培养 |
0.3.3 虫草的产品开发 |
0.4 虫花的研究进展 |
0.5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0.5.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0.5.2 研究内容 |
1 虫花I.farinosa CH7的生物学特性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主要材料 |
1.2.2 主要仪器 |
1.2.3 培养基 |
1.3 实验方法 |
1.3.1 菌株的鉴定 |
1.3.2 菌株的生活史循环 |
1.3.3 菌株的人工培养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菌株的鉴定 |
1.4.2 生活史的验证 |
1.4.3 菌株在不同基质上的人工培养 |
1.5 本章小结 |
2 虫花I.farinosa CH7发酵过程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测定方法 |
2.3.2 碳源 |
2.3.3 氮源 |
2.3.4 初始pH值 |
2.3.5 温度 |
2.3.6 装液量 |
2.3.7 接种量 |
2.3.8 正交试验 |
2.3.9 发酵罐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结果分析 |
2.4.2 正交结果分析 |
2.4.3 产量对比 |
2.4.4 发酵罐扩大培养 |
2.5 本章小结 |
3 虫花I.farinosa CH7多糖的功能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多糖的制备 |
3.3.2 多糖的吸湿保湿能力 |
3.3.3 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4 多糖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多糖吸湿能力 |
3.4.2 多糖保湿能力 |
3.4.3 多糖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3.4.4 多糖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兰坪虫草生物学研究 ——兼论兰坪虫草延缓衰老及镇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虫草的分类现状 |
1.1 经典形态学研究 |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草系统学中的应用 |
2 冬虫夏草生态调查 |
3 冬虫夏草人工培养 |
3.1 冬虫夏草有性型培养 |
3.2 冬虫夏草无性型培养 |
4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 |
4.1 氨基酸类 |
4.2 多糖类 |
4.3 核苷类 |
4.4 糖醇、甾醇类 |
4.5 有机酸、烷烃、醇和醛酚成分 |
4.6 肽类 |
4.7 维生素类 |
4.8 无机元素 |
4.9 其他类 |
5 冬虫夏草药用价值 |
6 冬虫夏草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7 冬虫夏草代用品 |
8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兰坪虫草系统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形态鉴定 |
1.3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兰坪虫草及其近缘种形态特征观察 |
2.2 兰坪虫草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2.3 兰坪虫草与罗伯茨虫草、冬虫夏草的关系 |
2.4 兰坪虫草无性型 |
3 讨论 |
第三章 兰坪虫草生态调查 |
1 调查区域和方法 |
1.1 调查区域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样地土壤特性 |
2.2 样地植被 |
2.3 虫草寄主食物 |
2.4 生境昆虫 |
2.5 生境地虫生真菌 |
3 讨论 |
第四章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研究 |
1 不同样地的兰坪虫草活性成分变异式样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兰坪被毛孢产腺苷培养工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兰坪虫草仿生态栽培活性成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兰坪虫草与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的化学分离提取 |
1 兰坪被毛孢发酵培养物TLC化学筛选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兰坪被毛孢菌株OLLJ22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六章 兰坪虫草的药用价值 |
1 兰坪被毛孢粗多糖延缓衰老效果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兰坪虫草镇痛作用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1 兰坪虫草分类地位 |
1.2 兰坪虫草生态调查 |
1.3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分析 |
1.4 兰坪被毛孢代谢产物分离提取 |
1.5 兰坪虫草药用效果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蛹虫草培植技术及有效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冬虫夏草的生态特性及培育 |
1.1.1 冬虫夏草的分布及生长条件 |
1.1.2 冬虫夏草培育技术 |
1.2 我国主要虫草属介绍 |
1.2.1 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又名麦秆虫草) |
1.2.2 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又名树生虫草) |
1.2.3 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 Gray,又名古尼虫草、霍克斯虫草) |
1.2.4 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又名蝉茸) |
1.2.5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又称北冬虫夏草) |
1.2.6 其他虫草 |
1.3 蛹虫草主要有效成分 |
1.3.1 虫草多糖 |
1.3.2 腺苷和虫草素 |
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 |
1.3.4 蛋白质及氨基酸 |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 |
1.5.1 蛹虫草生长环境及生活史 |
1.5.2 虫草菌研究 |
1.5.3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历史 |
1.5.4 影响虫草菌种质量的因素 |
1.5.5 蛹虫草主要培养方法 |
1.5.6 影响蛹虫草生长的环境因子及营养条件 |
1.6 培养基条件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1.6.1 碳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1.6.2 氮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1.6.3 维生素及无机盐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1.6.4 培养液pH对蛹虫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蛹虫草菌种传代对出草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及基本配方 |
2.1.2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斜面培养基配置方法 |
2.2.2 液体培养基配置方法 |
2.2.3 大米培养基配置方法 |
2.2.4 蛹虫草人工培养方法 |
2.2.5 继代培养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 |
2.3.2 不同菌种代数在斜面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2.3.3 菌种代数对蛹虫草子实体出草的影响 |
2.3.4 继代培养菌种的显微镜图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蛹虫草腺苷和虫草素分析方法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标准溶液制备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色谱条件 |
3.2.4 提取条件优化 |
3.2.5 注意事项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腺苷和虫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流动相选择试验 |
3.3.3 提取条件优化 |
3.3.4 正交实验及验证 |
3.3.5 精密度试验 |
3.3.6 重复性试验 |
3.3.7 稳定性试验 |
3.3.8 回收率试验 |
3.3.9 供试样品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碳源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2 氮源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3 维生素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4 营养液pH值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5 培养基质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6 蚕蛹粉含量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试验药品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多糖的测定方法 |
5.2.2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
5.2.3 试验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培养因素对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影响 |
5.3.2 培养因素对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营养成分及条件对蛹虫草子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设备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标准溶液制备 |
6.2.2 样品前处理 |
6.2.3 色谱条件 |
6.2.4 试验设计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碳源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2 氮源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3 维生素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4 营养液pH值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5 培养基质对蛹虫草中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6 蚕蛹粉含量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6.3.7 四种典型虫草子实体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蛹虫草菌种传代对出草的影响 |
7.1.2 蛹虫草腺苷和虫草素分析方法研究 |
7.1.3 培养因素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10)蛹虫草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蛹虫草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蛹虫草概述 |
3 蛹虫草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3.1 蛹虫草的抗肿瘤作用 |
3.2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物质 |
4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进展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虫草素、腺苷及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 虫草素半仿生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 蛹虫草水溶性组分的体内毒性实验 |
2.4 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蛹虫草水提取物及水提沉淀物的体内毒性分析 |
2.5 蛹虫草粉、蛹虫草水提取物及蛹虫草水提沉淀物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
2.6 蛹虫草水溶性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三章 人工蛹虫草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2.2 色谱条件 |
2.3 样品的处理 |
2.4 样品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虫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腺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蛹虫草和天然冬虫夏草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测定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人工蛹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粗多糖的提取 |
2.2 多糖含量的测定(改进的苯酚-硫酸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蛹虫草粗多糖的提取 |
3.2 蛹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人工蛹虫草中虫草素的半仿生提取及优化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蛹虫草提取工艺优选实验设计 |
2.2 虫草素含量的测定 |
2.3 实验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 样品虫草素含量测定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人工蛹虫草水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 |
1.4 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 |
2.2 哺乳动物细胞冻存 |
2.3 哺乳动物细胞的复苏 |
2.4 蛹虫草水提取物的制备 |
2.5 蛹虫草水提取物溶液的配制 |
2.6 MTT 法检测蛹虫草水提取物对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 |
3 实验结果 |
3.1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正常细胞 HEK293 生长的影响 |
3.2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正常细胞 HuVEC 生长的影响 |
3.3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生长的影响 |
3.4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生长的影响 |
3.5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结肠癌细胞 LoVo 生长的影响 |
3.6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肝胚癌细胞 HLF-K10 生长的影响 |
3.7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肝胚癌细胞 HLF-Kollis 生长的影响 |
3.8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肝胚癌细胞 HLF-CPN1 生长的影响 |
3.9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人肺腺癌细胞 A549 生长的影响 |
3.10 蛹虫草水提取物对小鼠 lewis 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3.11 蛹虫草水提取物作用于各种细胞 72 h 半数抑制浓度 IC50值的比较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小鼠体内急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蛹虫草水提取物的制备 |
2.2 药物的配制 |
2.3 分组与给药 |
2.4 给药方案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小鼠体内抑瘤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动物肿瘤 |
1.3 仪器 |
1.4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小鼠体内抗肿瘤实验方案 |
2.3 治疗效果评价 |
2.4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蛹虫草粉,蛹虫草水提物,蛹虫草水提沉淀物对小鼠艾氏腹水癌 EAC 的生长抑制作用 |
3.2 蛹虫草粉,蛹虫草水提物,蛹虫草水提沉淀物对小鼠肝癌腹水 HepA 的生长抑制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蛹虫草水溶性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
3.1 分离所得化合物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本拟批量生产冬虫夏草(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雄山虫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条件优化[J]. 杨双双,林群英,朱丽娜,鲍大鹏,陈明杰,李传华. 菌物学报, 2021(06)
- [2]蛹虫草菌株退化机制初探与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的构建[D]. 周思池.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D]. 刘建兵.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4]方岽清古筝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D]. 陈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5]蛹虫草食药用产品的研制[D]. 李文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6]虫花Isaria farinosa CH7的生物学特性及多糖研究[D]. 孙洒洒.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7]兰坪虫草生物学研究 ——兼论兰坪虫草延缓衰老及镇痛作用[D]. 陈自宏. 云南大学, 2013(05)
- [8]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J]. 张姝,张永杰,SHRESTHA Bhushan,徐建平,王成树,刘杏忠. 菌物学报, 2013(04)
- [9]蛹虫草培植技术及有效成分分析[D]. 袁蜜.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10]蛹虫草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效果的研究[D]. 卢丽丽.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