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球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吴泽鑫[1](2021)在《高校篮球运动员投篮准确性与运动感知觉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李浩[2](2021)在《8周深度知觉训练对少儿网球兴趣班学生底线击球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当前研究表明,由于少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少儿的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尚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进行网球运动时,其击球的准确性就成为了训练的重点和比赛的致胜因素。少儿在学习网球运动初期容易出现击球点判断不准确,击球偏晚等现象。深度知觉作为视知觉的重要内容已经被证明在运动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度知觉的训练不断在国内外开展并得到肯定。研究发现,深度知觉训练可以提高羽毛球和篮球运动员对击球点和投球距离的判断从而提高击球和投球的准确性。通过调查发现,在开展网球兴趣课的学校,少儿网球的热身部分授课形式通常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热身方法,如慢跑、绳梯练习等。采取一种有效的热身方式使学生既起到热身效果又可以辅助性地改善击球点不准确的现象是值得研究的。基于此,本研究从深度知觉角度入手,探讨8周的干预训练是否对深度知觉能力有所改善,同时探索此干预训练对五年级网球兴趣班学生底线击球准确性的影响,丰富少儿网球训练的相关研究,为少儿网球训练提供可参考的训练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4名11岁五年级网球兴趣班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人,对照组12人。实验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干预内容为深度知觉训练。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正常的传统热身训练。测试指标:身高、体重、视力或矫正视力、深度知觉、底线击球准确性。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以及后测是否有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研究结果:(1)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时,身高、体重、视力或矫正视力、深度知觉和底线击球准确性各指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深度知觉、底线击球准确性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均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在不同分值进球区域方面,实验组在正手1、2、3分区和反手1分区进球数较实验前都呈现出显着性的差异(P<0.05),对照组只有正手3分区的进球数较实验前呈现出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其他区域的进球数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所提高,但都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研究结论:(1)经过8周的干预训练,实验组学生深度知觉能力方面有显着的提高,说明此干预训练能够提高网球兴趣班学生的深度知觉能力。(2)通过8周的干预训练后,实验组在正手1、2、3分区域和反手1分区域的进球数相比实验前有显着提高,说明8周的干预训练能够提高五年级网球兴趣班学生底线击球准确性,且主要表现在正手击球准确性的显着提高。
刘美曦[3](2021)在《深度知觉能力与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排球运动当中,发球是十分重要的技术之一,发球是不需要队友配合的一项技术,也不容易受到对手的直接干扰。一般情况下,发球的准确性会随着运动员球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想要提高发球的准确性,不仅仅要加强技术水平方面的训练,还要提高队员的感知觉能力,其本体、球、球网之间是否能建立正确的联系。本文探究了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学生发球准确性之间的关系,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专修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与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关系,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运动年限、不同运动等级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这一研究结果,为以后的运动选材、排球教练员的训练实践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结果显示: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和发球准确性具有相关关系,说明二者均是影响发球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别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均没有显着影响;不同年龄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均有显着影响;不同运动年限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均有显着影响;不同运动等级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和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均有显着影响。建议:排球学生或运动员在训练当中应重视感知觉、运动知觉能力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排球教师和教练员在训练内容中应适当安排感知觉能力的训练,并且在排球队员选材的过程中,应不仅要测试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还要对选材对象进行心理能力的测试。
张世平[4](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魏梅[5](2021)在《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制约着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5-6岁幼儿处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敏感时期,提升神经系统功能的方式多伴随着学习任务的心理训练或艺术课程的方式进行,以特定的运动模式提升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研究鲜有报道。有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产生的生物电对神经细胞的刺激性越强,机体所动员的神经细胞越多,就越有利于提升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1]。反复强化刺激的运动类型可以对大脑产生持续的刺激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提升大脑皮层细胞的分析和综合能力[2]。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验证高频模式运动训练是否可以在有效提升幼儿神经系统注意力、记忆力、深度知觉方面的工作效率。本项研究对提升幼儿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日后“运动改造大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运动筛选,选取自愿参加实验测试5-6岁儿童90名,被试儿童没有参加过与之相关的运动项目的训练,依据其注意力广度和集中度测试成绩由高到低“S”型分组,实验组为高频运动干预组(高频组)、对照组为蒙特梭利训练组(蒙氏组)、空白组为常规体育课组(常规组),每组30人,进行为期十周的训练。实验指标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两部分,研究通过10周的运动干预,对比神经系统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效率变化情况,将各项指标运用spss25.0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运动系统指标一分钟站姿快速击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站姿快速击掌次数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17.4%),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1)。一分钟原地快速双脚交替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原地双脚交替次数的提升作用显着(P<0.05,提升9.5%),提升幅度要优于蒙氏组(5%)和常规组(7.8%)。25米快速跑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25米快速跑的速度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5.6%),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快捡小豆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快捡小豆数量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52%),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第二部分:神经系统指标注意力集中度EP710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注意力集中度仪器在靶时间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31.4%),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数字划消实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数字划消成绩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8.7%),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注意力广度EP719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注意力广度仪器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42.7%),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舒尔特方格测验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舒尔特方格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24.5%),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1),与蒙氏组相比,高频组提升作用更好(P<0.05)。深度知觉EP503A测试仪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深度知觉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5,提升46.3%),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麦卡锡记忆量表与干预前相比,高频组对记忆力测试结果的提升作用显着(P<0.01,提升17.8%),与常规组相比,实验后高频组的提升作用更高(P<0.05)。【研究结论】1.通过10周的运动干预,对运动系统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高频组可以显着性提升幼儿的上、下肢快速运动能力,短跑速度和精细动作能力,与蒙氏组和常规组相比,高频组对上、下肢快速运动能力和短跑速度的提升效果更好。2.通过对高频组实验指标进行组内对比发现,高频组不仅能提升运动系统指标还能对神经系统指标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对神经系统各项测试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实验后高频组与蒙氏组和常规组相比,可以更有效提升幼儿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可以更大程度促进神经系统注意力、记忆力和深度知觉的发展。
高飞[6](2020)在《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文中指出毽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非常强又及具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两队之间队员隔网竞赛,从比赛开始的那一刻双方运动员就不停的使用各种技战术来攻击对手,争取比赛的主动权,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当代毽球运动比赛的激烈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比赛过程也是千变万化,这就要求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方面具备全面的能力。尤其是运动智能及作为运动智能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观察能力更是毽球比赛过程中运用基本技术和各种复杂战术的基础,只有在精准判断好场上的各种情况后才能准确的做出各种移动、跳跃以及接发球的动作。培养和提高毽球运动员的视觉观察能力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若加强毽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视觉观察能力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训练,将会有利于毽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发挥。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大多数科研人员及教练员却把重心放在了体能、技战术的研究上,仅有少数的运动项目上涉及了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且研究的深度都不够深入,毽球运动中关于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认为,在毽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加入科学系统化的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将极大的提高和发挥毽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晋中学院毽球队大二32名队员为调查和实验对象,对经过12周不同训练干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视野计、注意分配仪、深度知觉仪进行测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视野范围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视野范围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能力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深度知觉能力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指标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测试晋中学院毽球队运动员的技术指标发现:通过12周的训练,较实验前来说实验组在30米直线颠球、高位正脚背发球、脚外侧起球技术、外摆倒勾攻球、触起球复合技术、拦起球复合技术运用的成功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运动员毽球基本技术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却不太明显,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毽球基本技术运用的成功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毽球基本技术使用的成功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下列几条建议:(1)毽球运动员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毽球基本技术基础的视野范围一定不能忽视,建议能够在运动员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对其进行专业的视野范围训练。(2)深度知觉能力是运动员在感知外界物体与自己空间位置关系时所需的一种能力,对毽球运动员至关重要,建议运动员加强对深度知觉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重深度知觉能力的训练。(3)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同时观察对手和队友位置时所需的一种能力,对毽球运动员至关重要,建议毽球队在训练过程中增加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训练的比重,提高运动员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4)在进行视觉观察能力的训练时尽可能的明确训练形式,最好不要只停留在口头提示,练习形式要多元化,重复训练法和竞争性设计可以调动训练热情,有效地促进训练效果。(5)将毽球运动员每日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的训练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成数据形式,在每个训练周期结束之时结合训练目标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下阶段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视觉观察能力训练方案。
张鹏[7](2020)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观察能力训练对动作频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观察能力训练对动作频率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王静,李杰,张禹[8](2019)在《足球运动员在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优势》文中研究表明足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时刻关注球的去向、队友和对手的位置,并通过与队友的密切配合提高进攻和防守的效率,获得球场上的主动权。在这种复杂且快速变化的运动场景中同时追踪多个运动客体的能力是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种动态视觉追踪能力主要通过多目标追踪范式(MultipleObjectTracking,MOT)来考察,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注意并记忆多个运动客体的位置(和身份),以保持对动态情境的连贯知觉。目前,运动领域中的动态视觉注意研究较少,对于运动员是否在动态视觉注意能力上具有优势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议。这可能是因为真实的运动场景是复杂多变的,并且具有广泛的视野和深度知觉,而传统研究主要采用二维的平面图形作为刺激材料,忽视了深度线索和真实场景对动态视觉注意的影响。随着科技发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评估运动员的知觉和认知技能可能带来重大突破。有研究发现,足球运动员在3D-MOT任务表现上存在优势,且该任务的训练也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传球决策正确率(Romeas,Guldner,&Faubert,2016)。然而,上述研究未关注运动员在2D与3D多目标追踪表现上的差异。尽管深度线索能够提高多目标追踪表现,但足球运动员在动态注意能力上的优势是否由于3D-MOT任务中的深度线索造成还并不清楚。综上,本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的二维平面多目标追踪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中,目的在于探讨足球运动员在多目标追踪表现上的优势及二维平面多目标追踪任务(简称PC2D)与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简称VR3D)表现上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47名足球运动员(47男)和48名普通大学生(25男、23女)。足球运动员均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及以上水平,训练年限均达12年以上;普通大学生均为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无任何专项或运动等级。实验采用2(任务类型:VR3D、PC2D)×2(组别:足球运动员、普通大学生)的混合设计。其中,任务类型为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追踪速度阈值,包括最后四次转折的阈值(简称最后四次阈值)、平均阈值和极值三个指标。研究结果:(1)无论是在最后四次阈值、平均阈值还是极值上,PC2D与VR3D任务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ps <0.01)。这说明,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有效的测量了个体的动态视觉注意能力。(2)在最后四次阈值、平均阈值和极值的结果上均发现,VR3D任务的追踪速度要显着高于PC2D任务(F(1,93)=21.543,p <.001,ηp2=.188;F(1,93)=20.639,p <.001,ηp2=.182;F(1,93)=38.650,p <.001,ηp2=.294)。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提供了多种深度线索,增强了参与者的立体知觉,并使其保持对客体运动场景或空间的连贯感知,从而易化了多目标追踪表现,提高了动态视觉追踪效率。此外,足球运动员的追踪速度也显着高于普通大学生(F(1,93)=18.702,p <.001,ηp2=.167;F(1,93)=17.446,p <.001,ηp2=.158;F(1,93)=17.806,p <.001,ηp2=.161)。这说明,足球运动的特点及长期的专业训练使得足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动态视觉注意能力,而这种能力促使运动员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表现出优势。除此之外,追踪速度极值的结果还显示,相比于普通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VR3D任务中的追踪速度更快(0.44 vs 0.15,t(93)=-3.127,p=.002)。这说明,足球运动员对深度知觉线索更加敏感,其在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动态视觉加工效率更高。(3)足球运动员的职业运动年限与VR3D任务的平均阈值存在显着正相关(r=.32,p=0.14),运动员的职业运动年限可以解释VR3D任务平均阈值10.2%的变异(β=.320,p=.028)。这表明,足球运动员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年限越长,VR3D任务的追踪速度越快。研究结论:(1)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深度线索促进了追踪表现,提高了动态视觉追踪效率。(2)足球运动员在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表现出优势,其使用深度知觉线索进行追踪的效率高于普通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职业运动年限越长,在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好。(3)相比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多目标追踪任务,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更有效的测量了足球运动员的动态注意能力。此外,将追踪速度的平均阈值和极值作为因变量指标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个体的动态视觉注意能力。
王静[9](2019)在《足球运动员在2D和3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表现》文中研究指明足球场上情况复杂多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队友、对手和球的位置,不断更新和分析对手的战略信息,从而做出恰当的战术决策。而这种同时追踪多个运动客体的能力也是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快速且恰当的做出反应的前提(Williams,2006)。因此,考察足球运动员在动态场景中的注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从追踪正确率和追踪速度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足球运动员在2D平面和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表现。实验1通过操纵不同类型的2D动态追踪任务,并结合点探测范式考察足球运动员在不同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表现和空间注意分配特点以及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结果发现,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不同的2D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正确率和探测刺激觉察率上均无差异,表现出了跨人群的一致性。从追踪正确率的结果来看,无论是足球运动员还是普通大学生,均表现出位置MIT任务的追踪正确率最高,MOT任务次之,身份MIT任务最差的趋势。这表明客体的身份特征促进了位置MIT任务的追踪表现。从探测刺激觉察率的结果来看,足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不同动态追踪任务间的注意分配趋势一致,即更多的注意屏幕空白区域和目标客体,而较少的关注干扰物。这说明不同动态追踪任务间均存在干扰物抑制的效应。由于实验1未发现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2D追踪任务中的追踪表现和注意分配特点上的差异,为了排除2D追踪任务中因变量指标不敏感和缺乏深度知觉的原因而导致足球运动员追踪表现的下降。实验2将追踪速度作为因变量指标,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比较足球运动员在2D平面与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的差异。结果发现,3D动态追踪任务的追踪速度快于2D追踪任务。这说明,3D动态追踪任务有效的提高了动态视觉追踪的效率。此外,足球运动员的追踪速度快于普通大学生,而这种优势在3D动态追踪任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表明,足球运动员在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存在优势,其在3D动态追踪任务中进行视觉追踪的效率更高。结论:(1)相比于传统的2D平面动态追踪任务,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有效的提高了追踪表现。(2)足球运动员在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进行视觉追踪的效率更高,其职业运动年限越长,3D动态追踪任务的追踪表现就越好。(3)相比于追踪正确率,将追踪速度作为因变量指标能够更加敏感的测量足球运动员的动态视觉注意能力。
邱军峰[10](2019)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许多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体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从身体的形态、素质、机能三方面进行,主要通过测试大学生身高与体重、心肺功能、力量、柔韧素质来评价身体健康状况。而感知觉能力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反映指标,它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关于大学生体力活动与感知觉能力关系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感知觉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体力活动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客观分析,进一步阐明体力活动对感知觉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的结果可为考核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探索一种以感知觉能力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达标的评价手段,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我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中随机选取80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体力活动的测量采用体力活动水平仪(GT3X,美国),佩戴时间为一周,记录测试者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时间,并根据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发布的体力活动指南的标准,鉴定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级别。同时测定实验对象的感觉能力,包括反应时、动觉方位、注意力集中、敲击速度;知觉能力,包括学习迁移能力、空间知觉、速度知觉、深度知觉;并对其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学生总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中度负相关(r=—0.511),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278),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54),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2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2、男生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6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428),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43),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25),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3、女生体力活动时间与反应时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447),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反应时间越短,反应越快;与速度敲击测试值呈低度正相关(r=0.409),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敲击次数越多,速度敲击能力越强;与空间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86),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空间知觉测试的反应时间越短,空间知觉能力越强;与速度知觉测试值呈低度负相关(r=-0.372),即体力活动时间越多的学生,其速度知觉测试的误差值越小,速度知觉能力越强。4、男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组反应时测试结果中,高水平组反应时测试结果与中、低水平组结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敲击测试结果中,高水平组速度敲击测试结果与低水平组结果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知觉测试结果中,高、中水平组空间知觉测试结果与低水平组结果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知觉测试结果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5、女生反应时测试结果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反应时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速度敲击组间,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低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速度知觉测试结果中,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中、低水平组间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和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体力活动水平组速度知觉与低水平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大学生体力活动时间增加的同时,感知觉能力中的反应能力随之增强,速度敲击能力也随着体力活动时间的增加而变强,空间知觉能力、速度知觉能力也随着体力活动时间的增加而变强。2、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测试中,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不同,不同组间感知觉能力的差异性增加,整体呈现出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组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高水平组与中水平组、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足球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球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论文提纲范文)
(2)8周深度知觉训练对少儿网球兴趣班学生底线击球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深度知觉 |
2.1.2 底线击球 |
2.1.3 击球准确性 |
2.1.4 网球兴趣班 |
2.2 深度知觉的研究现状 |
2.2.1 深度知觉的重要性 |
2.2.2 深度知觉在体育领域的研究 |
2.2.3 深度知觉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 |
2.3 网球击球准确性的研究 |
2.3.1 关于网球正反手击球基本技术的简析 |
2.3.2 提高网球击球准确性的研究 |
2.4 深度知觉与击球准确性的关系研究 |
2.5 文献总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深度知觉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击球成功数和击球得分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深度知觉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击球成功数和击球得分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深度知觉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击球成功数和击球得分结果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击球成功数和击球得分进步幅度对比分析 |
4.3.4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不同分值区域进球数对比分析 |
5.讨论 |
5.1 训练方案对深度知觉能力的影响 |
5.2 深度知觉训练与传统热身训练对击球准确性的影响 |
5.3 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对比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研究不足和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10.附录 |
(3)深度知觉能力与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感知觉 |
2.1.2 深度知觉能力 |
2.1.3 肌肉用力感 |
2.2 排球发球技术相关研究 |
2.2.1 排球发球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
2.2.2 排球发球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 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国内外深度知觉能力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深度知觉能力相关研究 |
2.3.2 国内深度知觉能力相关研究 |
2.4 国内外肌肉用力感相关研究 |
2.4.1 国外肌肉用力感相关研究 |
2.4.2 国内肌肉用力感相关研究 |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划分标准下的各组基本情况 |
4.1.1 按深度知觉能力划分 |
4.1.2 按肌肉用力感平均误差划分 |
4.1.3 按年龄划分 |
4.1.4 按运动年限划分 |
4.2 深度知觉能力、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学生发球准确性的相关性分析 |
4.2.1 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与发球准确性的关系 |
4.2.2 排球学生肌肉用力感与发球准确性的关系 |
4.3 不同排球学生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3.1 不同性别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年龄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3.3 不同运动年限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3.4 不同运动等级排球学生深度知觉能力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4 不同因素下肌肉用力感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4.1 不同性别排球学生肌肉用力感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4.2 不同年龄排球学生肌肉用力感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4.3 不同运动年限排球学生肌肉用力感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4.4.4 不同运动等级排球学生肌肉用力感对发球准确性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测试表 |
个人简介 |
(4)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选题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
2.2.9 小结 |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
2.3.4 小结 |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测试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
4.1.1 运动视觉内容 |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
4.2.2 基本原则 |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
4.4.7 小结 |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
4.5.4 小结 |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
4.6.7 小结 |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
4.7.3 小结 |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
4.8.3 小结 |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
4.9.3 小结 |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
4.10.3 小结 |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
4.11.3 小结 |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
4.12.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
5.2 建议 |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
附件4 |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证书与荣誉 |
附录 |
(5)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
2.2 高频模式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法 |
3.3.1 研究思路 |
3.3.2 实验对象 |
3.3.3 实验分组 |
3.3.4 实验时间、地点 |
3.3.5 实验设计 |
3.3.6 测试指标及使用方法 |
3.3.6.1 神经系统指标 |
3.3.6.2 运动系统指标 |
3.3.7 实验方案 |
4 实验结果 |
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
4.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影响 |
4.1.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站姿快速击掌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影响 |
4.1.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原地快速双脚交替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25米快速跑成绩的影响 |
4.1.3.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25米快速跑成绩的纵向对比 |
4.1.3.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25米快速跑成绩的横向对比 |
4.1.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快捡小豆成绩的影响 |
4.1.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快捡小豆成绩的纵向比较 |
4.1.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快捡小豆成绩的横向比较 |
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神经系统指标的影响 |
4.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注意力广度的影响 |
4.2.1.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广度仪器成绩的纵向比较 |
4.2.1.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广度仪器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1.3 三组不同干预后注意力广度舒尔特方格测试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1.4 三组不同干预后注意力广度舒尔特方格测试成绩横向对比 |
4.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注意力集中度的影响 |
4.2.2.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仪器成绩纵向对比 |
4.2.2.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仪器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2.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数字划消成绩的纵向比较 |
4.2.2.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注意力集中度数字划消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3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
4.2.3.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深度知觉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3.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深度知觉成绩的横向对比 |
4.2.4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对幼儿记忆力的影响 |
4.2.4.1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记忆力成绩的纵向对比 |
4.2.4.2 三组不同运动干预后记忆力成绩的横向对比 |
5 分析与讨论 |
5.1 高频模式运动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
5.2 高频模式运动对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 |
7 创新点 |
8 展望与建议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毽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1.1.2 毽球运动在竞技领域发展平缓 |
1.1.3 视觉观察能力对毽球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至关重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的研究 |
2.1.1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2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重要性的研究 |
2.1.3 关于视觉观察能力具体指标的研究 |
2.2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的研究 |
2.2.1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教学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2 关于毽球基本技术在比赛中得失分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对象的选定 |
3.3.3 主要实验器材 |
3.3.4 实验时间 |
3.3.5 实验地点 |
3.3.6 实验分组 |
3.3.7 实验步骤 |
3.3.8 实验控制 |
3.4 数理统计法 |
3.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男子毽球运动员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统计与分析 |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女子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指标统计与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视觉观察能力指标的统计与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毽球运动员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观察能力训练对动作频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实验法 |
1.2.3 数据统计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统计分析 |
2.1.1 实验组动作频率成绩统计分析 |
2.2 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统计分析 |
2.2.1 对照组动作频率成绩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9)足球运动员在2D和3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动态视觉追踪领域的研究范式 |
1.1.1 多目标追踪范式 |
1.1.2 多目标追踪范式的相关研究 |
1.1.3 多身份追踪范式 |
1.1.4 多身份追踪范式的相关研究 |
1.2 动态视觉追踪范式在运动领域中的研究 |
1.2.1 认知表现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相关研究 |
1.2.2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间的人群差异研究 |
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1.3.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3.2 虚拟现实技术在动态视觉追踪领域内的研究 |
1.3.3 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领域中的研究 |
1.4 问题提出 |
1.4.1 足球运动员在传统2D平面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表现 |
1.4.2 足球运动员在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表现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实验1 :足球运动员在传统2D平面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表现 |
2.1 实验目的 |
2.2 方法 |
2.2.1 研究参与者 |
2.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3 实验设计 |
2.2.4 实验程序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足球运动员在传统2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追踪正确率 |
2.3.2 足球运动员在传统2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探测刺激觉察率 |
2.3.3 对追踪正确率与探测刺激觉察率的检验 |
2.3.4 实验小结 |
3 实验2 :足球运动员在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表现 |
3.1 实验目的 |
3.2 方法 |
3.2.1 研究参与者 |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程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足球运动员在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速度 |
3.3.2 足球运动员的职业运动年限与动态追踪任务速度阈值的相关 |
3.3.3 实验小结 |
4 总讨论 |
4.1 传统2D动态追踪任务表现中的跨人群一致性 |
4.1.1 客体身份特征对不同2D动态追踪任务表现的影响 |
4.1.2 双任务范式对不同2D动态追踪任务表现的影响 |
4.1.3 不同2D动态追踪任务中的注意分配特点 |
4.2 3D动态追踪任务表现的人群差异 |
4.2.1 2D与3D动态视觉追踪速度的比较 |
4.2.2 足球运动员在3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优势 |
4.2.3 3D虚拟现实动态追踪任务的方法学贡献 |
5 研究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体力活动概述 |
1.1.2 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 |
1.1.3 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 |
1.1.4 体力活动水平的分级标准 |
1.1.5 感知觉的概述 |
1.1.6 感知觉与健康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试仪器 |
2.2.2 体力活动测量 |
2.2.3 感觉测试指标 |
2.2.4 知觉测试指标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1.1 总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1.2 男生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1.3 女生体力活动时间与感知觉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
3.2 大学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感知觉能力的影响 |
3.2.1 体力活动水平分级 |
3.2.2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男生感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3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男生知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4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生感觉指标测试结果 |
3.2.5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生知觉指标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体力活动与感知觉能力研究的讨论 |
4.1.1 体力活动与感觉指标测试结果的讨论 |
4.1.2 体力活动时间与知觉指标测试结果的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足球运动员的深度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篮球运动员投篮准确性与运动感知觉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吴泽鑫.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8周深度知觉训练对少儿网球兴趣班学生底线击球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李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深度知觉能力与肌肉用力感对排球发球准确性的影响研究[D]. 刘美曦.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5]高频模式运动对5-6岁幼儿神经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D]. 魏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视觉观察能力训练对毽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为例[D]. 高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观察能力训练对动作频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为例[J]. 张鹏. 青少年体育, 2020(04)
- [8]足球运动员在虚拟现实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优势[A]. 王静,李杰,张禹.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9
- [9]足球运动员在2D和3D动态视觉追踪任务中的表现[D]. 王静.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10]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影响研究[D]. 邱军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