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网站的功能有哪些?

商业网站的功能有哪些?

一、企业网站有那些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昊[1](2021)在《档案虚拟展览标准规范与平台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虚拟展览是“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走向开放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档案资源开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当前,国内档案虚拟展览如火如荼,而相关理论总结、标准研制、平台开发等仍处于零散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对档案虚拟展览的相关理论总结、标准研制、平台开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研究现状及其述评,即第1章和第2章。通过对档案虚拟展览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研究中突出档案虚拟展览实践调研和分析。第二部分为研究主体,包括论文第3章、第4章和第5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第3章主要阐述档案虚拟展览的类型、内涵、特点和技术嵌入视角下的理论架构;第4章主要对档案虚拟展览标准应用现状、研制原则、研制思路和标准结构进行阐述;第5章主要研究档案虚拟展览平台构建,对平台内涵的阐释与建设理念、演变过程、功能与要素、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即第6章,以国家电网河南电力公司档案虚拟展览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档案虚拟展览标准、平台构建和技术的验证与应用。最后对论文研究的创新性、研究内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做了总结。

阮氏花[2](2020)在《消费者网购电子产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越南河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网购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大力推崇,消费者可以通过直接访问品牌官方网站、浏览第三方平台等方式来找到感兴趣的产品,足不出户就可购买到需要的产品。当前,消费者可以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线购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在河内地区逐渐流行。总部设在河内来赞达、虾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河内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品通过B2C的电子商务方式被销售。购买意愿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可以用来评估消费者未来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在对TRA(合理行为理论)、TPB(计划行为理论)、TAM(技术接受模型)和Philip Kotler消费者行为模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河内消费者网购电子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发放了 550份问卷,收回512份,最终收集到了有效问卷480份。收集问卷后,利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编码和录入,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如下: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网购电子产品受到六个因素的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H的影响程度从强到弱排序为:H1(0.394)>H3(0.351)>H2(0.344)>H5(0.302)>H6(0.291)>H4(0.264),即产品价值>运输>产品价格>社会影响>感知有用性>促销。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在线监管机构的重要性。同时,为网上电子产品零售商提出相关建议:制定与产品相关的承诺政策、建立快速且便捷的交货系统、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产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等,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并增强消费者对网购的信心,从而激发河内消费者网购电子产品的意愿。

李彦[3](2019)在《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媒介技术赋权下,民间力量崛起,虚拟社区涌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即通过虚拟社区在互联网空间内翻译传播,其译介模式迥异于传统的实体空间的文学译介模式。成立于2014年12月的Wuxiaworld是建站最早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译介中国网络文学的虚拟社区,开创了新型翻译实践模式,但迄今为止,围绕这种新型翻译实践展开的深入研究尚付阙如。本研究采用阐释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按照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借用拉图尔(Bruno Latour)和卡龙(Michel Callon)等人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搭建了概念框架。运用网络民族志(Netnography)的研究方法,通过复制网站内容收集档案数据,利用面对面访谈和在线访谈获取引出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数据,并结合已有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尝试性地探究了翻译与新媒介的关系、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行动者构成、转译过程、翻译模式等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新媒介技术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翻译内容、翻译模式、翻译主体和翻译批评等,重新定义了翻译活动。具体而言,翻译内容由单一的文字文本扩展到多模态数字化内容;翻译模式超越了翻译公司通常执行的自上而下驱动的模式,出现了新型的自下而上驱动的模式,如众包翻译、粉丝翻译、社区翻译等;翻译主体多样化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译员,翻译行业门槛降低,大量非职业译员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来,翻译权力逐渐从文化精英转移到大众手中,职业译员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了挑战;翻译批评在互联网空间内构建了新的话语空间,在普通受众的积极参与下,催生了众声喧嚣的新型网络翻译批评。新媒介技术赋权于普罗大众,不断解构并建构着社会网络和权力关系。参与式文化爆发性增长,引发了民间力量的崛起和大众文化形态的改变,包括翻译社区在内的各种虚拟社区不断涌现。中国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种虚拟社区中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场文学大生产运动。同样,中国网络文学也是通过虚拟社区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其翻译传播的进程。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借网而生,而后借网出海。不管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产实践还是翻译实践,互联网新媒介都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在Wuxiaworld虚拟社区开展的中国网络文学创新性翻译实践中,行动者的数量随时间逐渐增长,行动者的类型也愈加丰富。Wuxiaworld虚拟翻译社区的发展过程就是其行动者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一方面,行动者是行动者网络形塑的结果,表现出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多重表演性”;另一方面,行动者同时也在形塑着行动者网络,主动参与到行动者网络的建构过程中。因此,行动者和行动者网络是互相形塑的关系,而非仅仅被行动者网络所形塑。以译语文本为例,译语文本并非如社会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是社会塑造的结果,相反,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语文本也是重要的行动者,在被社会塑造的同时,也塑造着社会,扮演着行动者网络中的“转义者”的角色。本研究主要利用Callon(1986)提出的转译四步骤,即问题呈现、利益赋予、行动者征召和同盟动员,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其它重要概念,搭建概念框架。研究发现,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可以概括为核心行动者通过各种利益赋予手段来吸引潜在的行动者,征召更多行动者加入自己的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并通过协商谈判来平复争端、排除异见,维护行动者网络的平稳运作。转译是Wuxiaworld翻译实践开展的核心动力,而利益则是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不断转译的根本原因。但是,Wuxiaworld的转译并非是四个步骤逐次开展的线性过程,而是四个步骤错综复杂、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视为一个围绕“利益”展开的循环过程,各类行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或通过妥协而结盟,或通过争端而解盟。利益(interest)、争端(controversy)和协商(negotiation)也许可以取代Callon(1986)的转译四步骤,成为今后我们追随行动者描述并分析虚拟社区转译过程的新的立足点。此外,从中观的视角来看,要使一个翻译项目成为现实,只能通过社会-物质的协商和妥协。换言之,翻译实践并不完全是一项社会活动,更确切地说,翻译实践是一项社会-物质活动,需要人类主体和物质客体之间紧密的互动与合作。从历时视角来看,Wuxiaworld虚拟社区的翻译模式前后发生了转变。在创立初始阶段,Wuxiaworld具备粉丝翻译(Fan Translation)的特征。但是经过和版权所有方协商谈判、征召更多译者和译语文本等转译过程之后,逐渐转变为拥有原作使用权的合法行动,由此也开始了商业化运作的进程,形成了“商业性社区翻译”(Commercial Community Translation)的模式。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社会翻译学框架下的描写性个案分析,呈现了互联网空间内虚拟翻译社区运作的实然状态,再现了翻译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过程,发现了互联网新媒介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总结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模式,探究了其中涉及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及其之间的沟通互动,为中国文学的“借网出海”之旅提供了启示。

竺立军[4](2018)在《网络文学网站的顾客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依恋理论视角》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网络文学行业的不断繁荣发展,网络文学网站所面临的行业外与行业内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获取消费者长期而稳固的顾客忠诚对网站的运营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网络文学行业2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看,仅仅获得消费者的满意并不足以获得其对网络文学网站的稳固而持久的顾客忠诚,网络文学消费者主动放弃免费的盗版资源、高额的打赏和较低的网站间转化率等现象都表明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的形成中还有其他某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或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这值得开展深入探察和研究。依恋理论认为人们会与特定的人或事物建立长期的情感纽带,并将影响人的相关行为和意愿。依恋理论已经被很多学者引入到多个消费情境下的顾企关系研究工作中,用于解释和研究消费者与企业、品牌及场所的情感关系。本研究将依恋理论引入我国互联网消费情境下消费者与网络文学网站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作用的探察研究探察中,并通过理论研究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从网络文学网站的双重属性(商业品牌与虚拟空间)和网络文学消费活动的特殊性出发,借鉴依恋理论及其分支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互联网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进行了定义,并开发检验了相关测量量表。二是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从依恋理论视角来构建我国互联网情景下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形成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和“消费者的感知-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网站顾客忠诚”的正向影响路径,同时提出消费者涉入度对这一影响路径存在调节作用。三是以我国网络文学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研采集的样本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和影响路径及相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从依恋理论视角识别出影响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形成的有效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依恋理论能够有效应用于我国互联网消费情境下的网络文学消费活动中,且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内在运行模式与其他消费活动中的消费者依恋基本保持一致。(2)验证了“消费者的感知-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网站顾客忠诚”这一正向影响路径的有效性,同时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是消费者的感知与网站顾客忠诚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消费者涉入度对上述影响路径有着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研究结论,在理论方面拓展了依恋理论的应用范围,也研究我国互联网情境下消费者对各种网站依恋现象以及非实物商品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力支持了情感关系是通往长期顾客忠诚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在实践方面,识别出了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形成的有效影响因素,并开发了网络文学消费领域中消费者依恋与顾客忠诚的有效测量工具,这些都能够为网络文学网站及其控制企业获取长期稳固的顾客忠诚提高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操作价值。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以网络文学为例验证了非实物商品网络消费活动中也存在依恋现象,再次验证了依恋的内在运行模式具有跨越现实与虚拟消费情境的稳定性;二是验证了依恋在消费者感知与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探索验证了从情感关系路径获取网络文学网站顾客忠诚的机制;三是界定了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概念和多维度结构,并开发检验了网络文学消费领域顾客忠诚相关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

马兰[5](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互联网+科普”的建设工程应运而生。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学普及方式和手段,科普网站作为网络科普的主要传播平台,已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相比国外,中国的科普网站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的网络科普正处在一种成型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那么国内外科普网站的建设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各自又有怎样的特点,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得以展开。网站建设中,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大板块,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国内外科普网站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以中国、美国、英国的科普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普查三个国家的科普网站,然后利用站长工具对普查到的网站进行全球排名和科学领域排名统计,最终综合筛选各国排名靠前的十个网站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同时构建了以网站建设基本情况、内容主题、受众对象三个维度的内容分析框架,和以基本表现形式、信息传播形式、用户互动形式为三个维度的表现形式分析框架,由此比较分析三个国家的科普网站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和差异。最后分别选取了中美英的科普网站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首先,网站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1)从网站创建时间来看,美国相对靠前,主要集中在1995以后,其次是英国(2000年以前),最后是中国(2000年前后)。从主办方来看,中美教育科研机构是科普网站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主办的网站占所有科普网站的比例最大,而英国非营利机构主办的网站比例最大;国外个体类型的网站最少,国内政府在科普网站建设中贡献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主办的网站最少。(2)中美英科普网站中自然科学内容占主导:气候与环境主题内容最多,但相比国内,美英两国更加重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建设,以历史、经济、教育等为主,同时关于宗教、伦理、政治等内容也很丰富。(3)从受众定位来看,美英科普网站受众定位更加明确,国内绝大多数网站的定位就是公众;美国在公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英国受众定位最清晰,一半以上的网站都有定位,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较多。其次,网站表现形式比较研究的结论:(1)中美英科普网站基本表现形式丰富,图文结合仍是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国外“Podcast(播客)”是主要音频形式,国内网站几乎没有网络电台建设;除了gif动图、flash游戏外,国外网站喜欢在首页运用JS交互动画。(2)“新闻”“专题”“学科内容”等栏目信息传播形式国内外最为普遍,“科技”栏目在国外比较流行,而且国外一些网站甚至以不同受众群体作为一级栏目,也充分体现了国外网站用户细分的特点。(3)从用户互动形势来看,各国科普网站不仅通过网站提供互动平台,也充分利用移动端为受众提供社交平台和移动应用客户端,但国外社交平台账号和移动客户端的建设都多于中国,其中App建设甚至出现“一对多”,即一个网站建设有多个App。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科普网站的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团结各方力量,联合共建,提升网站质量;大力促进网络科普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的相互匹配并提高资源的开放性;加强网站受众定位和细分,实现精准科普;增强网站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建设,以促进自然、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加强网站社交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建设,助力“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

潘圆圆[6](2017)在《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全球市场跨境网购需求空间巨大,消费者在跨境网购中,最热门的三大品类依次是美妆、母婴、服饰。通过跨境电商网站购买国外商品,已经成为国人获得国外商品的主要渠道。国内大大小小的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涌现,如天猫国际、网易考拉海购、蜜芽宝贝、洋码头、蜜淘全球购等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在激烈的竞争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服饰类产品作为跨境网购最热门的品类之一,也涌现出很多国外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旗下的SHOPBOP,英国高街网站ASOS,美国的6PM,The Outnet,REVOLVEclothing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跨境电商增长迅猛,跨境电商目前己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新增长点。随着跨境网站的普及,服装跨境网购热情不减。然而跨境网购用户对购物网站的满意度并不高,购物网站物流速度缓慢、搜索不顾畅、网站使用不便捷、支付安全性不高等问题都导致了消费者网购感知风险的产生,给跨境电商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网站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做到良好的网站质量,提高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跨境电商网站质量是如何影响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De Lone&Mc Lean电子商务信息评价模型,构建了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信任、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基于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实证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信任和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对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信任、感知风险进行相关研究理论的分析,对理性行为、计划行为和技术接受模型在网络购物中的运用研究进行了分析。(二)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结合服装跨境网购消费者的特点,提出了研究模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并确定了网站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及信任、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的评价指标。(三)在实证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和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时,先设计了问卷并回收,再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四)根据研究结果,从跨境电商网站质量的角度出发,对跨境电商提出了增加消费者信任,降低感知风险以及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一)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三个维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都对消费者信任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信息质量的影响系数最大,服务质量影响程度其次;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感知风险有负向显着影响,系统质量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不显着。(二)信任和感知风险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都有显着影响,感知风险的影响程度比信任大。消费者对假货问题层面的感知风险系数最高,其次是服装类产品穿着不理想,配送物流,服装产品色差、面料等方面的顾虑;网站可靠性、系统安全性和法律保护对信任影响较大。(三)信任对于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中的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部分中介效应,感知风险对于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中的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与购买意愿有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的对策建议:1.增加消费者信任,降低感知风险通过确保交易环境安全,升级退货保障体系和,保证正品来增加消费者信任;通过完善商品展示和确保转运公司信誉来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2.改善跨境电商网站建设,增强用户体验在跨境电商网站系统质量上通过简化购物流程,提升网站效用价值和无缝连接不同系统、店铺来改善跨境电商网站建设,增强用户体验;在跨境电商网站信息质量上通过页面设计和产品分类改善跨境电商网站建设,增强用户体验。3.提升跨境电商服务,注重消费需求在跨境电商网站服务质量上通过及时、热情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两方面提升跨境电商服务,注重消费需求。本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和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本文结合De Lone&Mc Lean模型,提出跨境电商网站质量的评价指标,丰富了关于跨境电商网站质量的理论知识。在前人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科学剖析跨境电商网站质量、信任、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的之间的相关影响机理,构建四者之间关系的逻辑模型。(二)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和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研,以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关关系,实证研究了网站质量与服装消费者跨境购买意愿的关系,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孙莉艳[7](2017)在《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Airbnb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共享经济在国内外的井喷式发展,“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共享消费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共享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信任的缺失成为了困扰其从最初的小众群体快速走向普罗大众的核心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信任作为研究的主题,探究共享经济背景下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包括信任在内的多个构念对于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而消除共享经济这种新经济业态中存在的信任障碍,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共享经济中来,进而推动共享经济的真正崛起。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共享经济中信任的概念、维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和“共享经济中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这两个领域研究较少且大都不够完善、不成系统。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信任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并结合共享经济独有的特点,从消费者自身、交易平台和交易对象三个方面,构建了共享经济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信任等构念对消费者参与共享经济意愿的影响。我们采取了情境式问卷的研究设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来开展调查并收取样本数据,并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共享经济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而言,消费者感知信任倾向与消费者对于共享经济平台的感知易用性、感知平台声誉、感知保障以及消费者对于交易对象的感知卖家声誉都会对消费者信任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共享经济情境下引入的感知个性化定制、感知头像印象和感知个人侧写因素均会显着影响消费者信任。对于共享经济消费者参与意愿模型而言,与传统在线交易情境相类似地,兼容性、相对优势、主观规范、信任、感知风险与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关系都通过了检验,但是感知风险并不会对信任与参意愿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此外,与传统在线交易情境所不同,我们还发现了兼容性会通过相对优势和主观规范间接影响信任,即在共享经济情境下价值契合度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对共享经济平台的发展壮大,特别是C2C在线短租平台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共享经济平台应该通过战略合作打通个人信用体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则,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易用性体验;充分利用广告和互联网运营的方式进行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制度性的保障,消除交易的安全隐患和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通过培训、激励等方式敦促卖家维系自身声誉;增加产品或服务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模块;鼓励交易对象上传头像,推出卖家个人主页等;通过宣传增进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提高共享经济平台在价格、便捷性、个性化以及社交等方面的相对优势;鼓励推荐和SNS分享;尽可能消除共享环境下的各种不确定性等。

黄颖锐[8](2015)在《基于整体产品理论的网络产品质量、顾客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的网络购物市场维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网络购物已经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常态。购物习惯的改变也带动了消费观念的改变,顾客不仅将网购当作为一种购买目标产品的便捷方式,也将其当作了一种可以享受到兴奋愉悦感的娱乐消遣方式,因而消费者对于购物网站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是网络营销中的核心内容。在日益白日化的竞争中,如何能够更加针对性地迎合顾客需求、更加差异化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购物网站运营商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理论模型系统地解释网购环境中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度的形成过程,为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维护顾客关系提供参考。本论文从整体产品质量的视角出发,以网络产品质量和价值为核心构建了网络购物消费者满意度理论模型。模型结合了网络购物平台的特点,对传统质量和顾客价值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延伸,力求探索几个问题: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包含了哪几个维度?顾客对这些维度的感知效用程度是多少?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与顾客享乐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顾客享乐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是多少?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向全国的网络购物顾客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AMOS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结论:(1)整体网络产品质量中初始产品质量、产品信息质量和网站服务质量对顾客实用主义价值有显着正向影响;(2)产品信息质量、网站信息质量对顾客享乐主义购物价值有显着正向影响;(3)初始产品质量、产品信息质量、网站信息质量和网站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4)顾客实用主义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5)顾客享乐主义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些发现拓展了网络购物价值前因的研究,为购物网站运营商的价值定位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购物顾客“质量-价值-满意度”模型,所得结论对于网络营销学、网络产品策略学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芳,宋朋[9](2015)在《我国农民工网站运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网站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工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网站的运营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提高其运营效果提供依据。本文以信息构建(IA)理论、技术接受模型(TAM)及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模型(UTAUT)、可用性理论与网站价值理论为引导,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目前正常运行的所有12家农民工网站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农民工网站运营机制模型。研究发现由政府主办或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数量所占比重最高,商业性网站次之;网站的经营性质、信息质量、信息构建水平与宣传推广力度影响网站运营效果;目前农民工网站在满足农民工信息获取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在满足农民工信息表达需求方面还有待提高。

童昕[10](2015)在《我国地市级公安机关电子警务研究 ——以台州市公安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以迅猛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公安机关作为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其工作职责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发展电子警务是顺应民意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警务发展变革的必经之路。如何借助信息科技的翅膀,让警务工作更加高效、优质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亟需探讨的课题。我国的电子警务建设始于1998年,随后公安电子警务内部信息化发展迅速并趋于成熟稳定,而对外服务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外电子警务进行研究,随机抽取了全国31个地市级公安机关的网上公安局进行测评,发现我国的电子警务建设存在起步晚、基础弱、差距大,重形式轻实效,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而台州市公安局在网上公安局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从其发展历程、体制保障、主要做法、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其主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警务建设之路。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地市级电子警务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体制保障,以网上公安局建设为主要抓手,做好移动掌上警务的拓展和延伸,找准“服务为民”的定位、注重“便民利民”的实效,将电子警务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企业网站有那些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网站有那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档案虚拟展览标准规范与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档案虚拟展览实践调研
    2.1 档案虚拟展览实践现状
        2.1.1 档案虚拟展览建设情况
        2.1.2 档案虚拟展览技术应用情况
        2.1.3 档案虚拟展览信息资源类型情况
        2.1.4 档案虚拟展览传播平台情况
    2.2 档案虚拟展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1 档案虚拟展览技术应用层次不齐
        2.2.2 档案虚拟展览社会影响力差
        2.2.3 档案虚拟展览类型和资源丰富度不一
        2.2.4 档案虚拟展览传播平台效果差
        2.2.5 档案虚拟展览展示效果有待提升
        2.2.6 档案虚拟展览理论和标准缺失
3 档案虚拟展览理论研究
    3.1 档案虚拟展览相关理论
        3.1.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3.1.2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理论
        3.1.3 技术嵌入理论
    3.2 档案虚拟展览概述
        3.2.1 档案虚拟展览的内涵
        3.2.2 档案虚拟展览的类型
        3.2.3 档案虚拟展览的特点
    3.3 技术嵌入视角下的档案虚拟展览
        3.3.1 技术嵌入档案虚拟展览的可行性
        3.3.2 技术嵌入档案虚拟展览的过程
    3.4 技术嵌入档案虚拟展览变革的驱动路径
        3.4.1 赋能式驱动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3.4.2 重构式驱动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3.4.3 技术嵌入从赋能到重构引起的变革
    3.5 推动技术嵌入档案虚拟展览的策略
        3.5.1 健全档案虚拟展览标准体系
        3.5.2 构建档案虚拟展览生态化平台
4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研制
    4.1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应用现状
        4.1.1 近年来我国档案标准研制的趋势
        4.1.2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的特点
    4.2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研制原则
        4.2.1 规范性
        4.2.2 适时性
        4.2.3 适用性
        4.2.4 可操作性
        4.2.5 专业性
    4.3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研制理念
        4.3.1 构建档案虚拟展览规范体系
        4.3.2 完善档案虚拟展览业务要求
        4.3.3 确保档案展品的全过程安全
        4.3.4 强化展览全流程的规范化
    4.4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结构研究
        4.4.1 理念层
        4.4.2 规划层
        4.4.3 基础层
        4.4.4 资源层
        4.4.5 应用层
        4.4.6 展览运行层
        4.4.7 安全保障层
5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构建
    5.1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的内涵阐释与建设理念
        5.1.1 档案虚拟展览的内涵阐释
        5.1.2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的构建理念
    5.2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的演变过程
        5.2.1 实体型平台
        5.2.2 单一型平台
        5.2.3 综合型平台
        5.2.4 生态型平台
    5.3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的构建路径
        5.3.1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功能
        5.3.2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要素
        5.3.3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构建方式
    5.4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的发展趋势
        5.4.1 平台建设云端化
        5.4.2 平台展示手游化
        5.4.3 平台内容精品化
        5.4.4 平台定制个性化
        5.4.5 平台发展生态化
6 档案虚拟展览标准规范与平台构建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述
    6.2 建设目标
    6.3 建设内容
        6.3.1 打造生态型平台,形成丰富的档案虚拟展览素材库
        6.3.2 综合技术应用,数字赋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6.3.3 管理与技术并重,研制档案虚拟展览标准
    6.4 建设实例
        6.4.1 档案虚拟展览选题的论证与展览方案设计
        6.4.2 档案虚拟展览素材库设计
        6.4.3 档案虚拟展览的系统设计
        6.4.4 档案虚拟展览平台功能设计
        6.4.5 档案虚拟展览测试、发布并归档
    6.5 建设效果展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档案虚拟展览调研统计表
作者简历

(2)消费者网购电子产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越南河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非特定产品网购意愿的研究
        1.3.2 特定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3.3 网购意愿与网购行为间关系的研究
        1.3.4 其他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网购行为
        2.1.2 网购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理性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2.2.4 技术接受模型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产品价值
        3.2.2 产品价格
        3.2.3 运输
        3.2.4 促销
        3.2.5 社会影响
        3.2.6 感知有用性
第4章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1 总体计划
    4.2 影响因素的原始测量指标
    4.3 调查问卷设计
        4.3.1 问卷总体设计
        4.3.2 问卷测量指标设计
    4.4 数据收集、处理及分析设计
        4.4.1 最优样本容量
        4.4.2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4.4.3 数据分析方法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公因子提取
        5.2.2 网购电子产品意愿测量指标公因子提取
    5.3 模型的信度检验
        5.3.1 影响因素的信度检验
        5.3.2 网购意愿的信度检验
    5.4 多元回归分析
        5.4.1 多元回归分析
        5.4.2 经典假设检验
        5.4.3 研究结果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相关建议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
        1.1.2 虚拟社区的涌现
        1.1.3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
        1.1.4 中国网络文学在互联网空间内的译介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
    2.2 翻译与媒介
    2.3 翻译模式的创新
    2.4 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框架:行动者网络理论
    3.1 概念框架的意义与来源
    3.2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3.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4 本研究的指导性原则
    3.5 行动者网络理论于本研究的适用性
    3.6 概念框架下的研究问题细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基于网络志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选择及依据
        4.1.1 研究范式的确定
        4.1.2 研究路径的确定
    4.2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4.3 确定研究社区和访谈对象
    4.4 数据收集和分析
    4.5 研究信度和效度
    4.6 研究伦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介与虚拟翻译社区的兴起
    5.1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
    5.2 新媒介与民间力量的崛起
    5.3 新媒介与虚拟社区的涌现
    5.4 新媒介与翻译
        5.4.1 新媒介与翻译内容
        5.4.2 新媒介与翻译模式
        5.4.3 新媒介与翻译主体
        5.4.4 新媒介与翻译批评
    5.5 中国网络文学虚拟翻译社区的兴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转译
    6.1 创立初始阶段
        6.1.1 问题呈现
        6.1.2 利益赋予
        6.1.3 行动者征召
        6.1.4 同盟动员
    6.2 快速扩张阶段
        6.2.1 利益赋予
        6.2.2 行动者征召
        6.2.3 同盟动员
    6.3 平稳发展阶段
        6.3.1 利益赋予
        6.3.2 行动者征召
        6.3.3 同盟动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的拓展与演变
    7.2 Wuxiaworld行动者网络和译语文本的互相形塑
    7.3 Wuxiaworld的翻译模式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研究方法启示
        8.2.3 翻译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网络文学网站的顾客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依恋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和概念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4.2 论文结构
    1.5 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2.1.1 依恋理论的开创和早期发展
        2.1.2 品牌依恋理论
        2.1.3 地点依恋理论
        2.1.4 依恋理论研究评述
    2.2 消费者依恋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2.2.1 消费者品牌依恋形成机制
        2.2.2 消费者地点依恋形成机制
    2.3 顾客忠诚研究综述
    2.4 消费者依恋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2.5 网络文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2.5.1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历程
        2.5.2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现状
        2.5.3 网络文学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5.4 网络文学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5.5 网络文学研究评述
    2.6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演绎
        2.6.1 消费者与网络文学网站的关系
        2.6.2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
        2.6.3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形成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测量
    3.1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定义及其多维度结构
        3.1.1 现有品牌依恋和地点依恋多维测量量表评述
        3.1.2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构成
    3.2 初始测量量表的生成及纯化
        3.2.1 消费者定性访谈资料分析
        3.2.2 初始测量题项生成
        3.2.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纯化
    3.3 正式调研与纯化后量表的检验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情况
        3.3.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3.3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
    4.1 模型构建
        4.1.1 理论基础
        4.1.2 概念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假设
        4.2.1 消费者的感知与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的关系
        4.2.2 消费者网络文学网站依恋与网站顾客忠诚的关系
        4.2.3 消费者涉入度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相关变量的测量题项
        4.3.2 测量量表修正
        4.3.3 正式调查问卷的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检验和假设验证
    5.1 结构方程模型
    5.2 模型检验分析
        5.2.1 测量模型分析
        5.2.2 结构模型分析及假设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启示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网络文学消费活动调查问卷(预调研问卷)
附录B 网络文学消费活动调查问卷(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互联网+”的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互联网+
        1.2.2 科普网站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互联网+科普”研究现状
        1.3.2 科普网站基本建设研究现状
        1.3.3 科普网站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总体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美英科普网站分析框架构建及总体调查
    2.1 内容分析框架的构建
    2.2 表现形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2.3 中美英科普网站的总体调查
        2.3.1 调查实施过程
        2.3.2 网站类型分析
        2.3.3 中英美科普网站创建时间分析
第3章 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比较研究
    3.1 研究样本选取
    3.2 网站建设基本情况比较
        3.2.1 网站创建时间比较
        3.2.2 网站类型比较
    3.3 内容主题比较
        3.3.1 中国科普网站内容主题分析
        3.3.2 美国科普网站网站内容主题分析
        3.3.3 英国科普网站网站内容主题分析
        3.3.4 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主题比较分析
    3.4 网站受众比较分析
第4章 中美英科普网站表现形式比较研究
    4.1 基本表现形式比较
    4.2 信息传播形式比较
        4.2.1 中国科普网站信息传播形式分析
        4.2.2 美国科普网站信息传播形式分析
        4.2.3 英国科普网站信息传播形式分析
        4.2.4 小结
    4.3 用户互动形式比较
        4.3.1 网友交流形式分析
        4.3.2 社交平台互动分析
        4.3.3 科普网站移动客户端建设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中美英科普网站个案分析
    5.1 科普中国网分析
        5.1.1 内容分析
        5.1.2 表现形式分析
    5.2 美国航空航天局官网分析
        5.2.1 内容分析
        5.2.2 表现形式分析
    5.3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官网分析
        5.3.1 内容分析
        5.3.2 表现形式分析
    5.4 本章研究结论
第6章 研究的总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的总结论
        6.1.1 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比较研究结论
        6.1.2 中美英科普网站表现形式比较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科普网站基本信息统计
    附录二:美国科普网站基本信息统计
    附录三:英国科普网站基本信息统计
致谢

(6)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跨境电商概念
    2.2 网站质量相关研究
        2.2.1 网站质量定义
        2.2.2 网站质量维度及划分
    2.3 信任
        2.3.1 信任定义
        2.3.2 网络购物中信任的研究
    2.4 感知风险
        2.4.1 感知风险定义
        2.4.2 感知风险维度研究
    2.5 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2.5.1 购买意愿定义及组成
        2.5.2 网络购买意愿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模型
        3.1.1 逻辑模型
        3.1.2 理论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对信任的影响
        3.2.2 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3.2.3 信任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2.4 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2.5 信任、感知风险的关系
        3.2.6 研究假设汇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预调研
    4.1 各变量的测量指标选取
        4.1.1 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各维度测量指标及来源
        4.1.2 信任的测量指标及来源
        4.1.3 感知风险各维度测量指标及来源
        4.1.4 购买意愿的测量指标及来源
    4.2 问卷设计
    4.3 预调研
        4.3.1 测量项目描述统计检验
        4.3.2 测量项目相关分析检验
        4.3.3 测量项目因素分析
        4.3.4 各维度测量量表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及描述性统计
        5.1.1 数据收集
        5.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5.1.3 数据统计分析步骤
    5.2 信度、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3.1 模型的识别
        5.3.2 参数检验
        5.3.3 模型拟合度检验
        5.3.4 模型修正
        5.3.5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5.3.6 模型的假设检验与结果归纳
    5.4 中介作用的检验
    5.5 结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分析
    6.1 增加消费者信任,降低感知风险
    6.2 改善跨境电商网站建设,增强用户体验
    6.3 提升跨境电商服务,注重消费需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跨境电商网站购买意愿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Airbnb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共享经济中信任的概念、维度和影响因素研究
        1.2.2 共享经济中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1.3 概念界定和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信任理论
    2.2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感知风险理论
    2.5 技术接受模型
3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假设
        3.1.1 与消费者自身相关的信任的影响因素
        3.1.2 与交易平台相关的信任的影响因素
        3.1.3 与交易对象相关的信任的影响因素
    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1 问卷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4.1 因子分析
        3.4.2 相关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与消费者自身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3.5.2 与交易平台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3.5.3 与交易对象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4 共享经济中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4.1 建立研究模型
        4.1.1 相对优势、兼容性与参与意愿
        4.1.2 主观规范与参与意愿
        4.1.3 信任、感知风险与参与意愿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 模型拟合与修正
    4.4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4.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初始模型假设的结果讨论
        4.6.2 模型修正过程增加路径的结果讨论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5.2 研究贡献与未来展望
        5.2.1 研究贡献
        5.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8)基于整体产品理论的网络产品质量、顾客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整体网络产品的文献综述
        2.1.1 需求层次理论
        2.1.2 顾客价值层次理论
        2.1.3 网络顾客价值层次理论
        2.1.4 产品层次理论
        2.1.5 整体网络产品层次理论
        2.1.6 本节小结
    2.2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的文献综述
        2.2.1 顾客感知质量概念
        2.2.2 感知质量维度
        2.2.3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
        2.2.4 本节小结
    2.3 网络顾客价值的文献综述
        2.3.1 顾客感知价值概念
        2.3.2 顾客实用主义价值与享乐主义价值
        2.3.3 网络购物顾客价值与传统购物顾客价值对比
        2.3.4 网络购物顾客实用主义价值与享乐主义价值
        2.3.5 本节小结
    2.4 网络顾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2.4.1 顾客满意度概念
        2.4.2 顾客满意度前因
        2.4.3 网络顾客满意度
        2.4.4 本节小结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初始研究模型和假设
    3.1 初始模型的构建
        3.1.1 网络产品质量影响顾客实用性价值和享乐性价值
        3.1.2 网络产品质量影响顾客满意度
        3.1.3 顾客实用性价值和享乐性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
        3.1.4 顾客实用性价值和享乐性价值的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3.2 初始研究假设
4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量表开发
    4.1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量表开发
    4.2 初始题项的生成
        4.2.1 焦点小组实验
        4.2.2 初始题项
    4.3 量表题项净化
        4.3.1 小样本数据搜集
        4.3.2 量表题项信度检验
        4.3.3 量表题项因子分析
        4.3.4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最终量表
5 实证研究
    5.1 具体研究模型与假设
        5.1.1 整体网络产品各质量维度影响顾客实用性价值和享乐性价值
        5.1.2 整体网络产品各质量维度影响顾客满意度
        5.1.3 顾客实用性价值和享乐性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
    5.2 变量的测量
        5.2.1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及维度的测量
        5.2.2 顾客实用主义价值及顾客享乐主义价值的测量
        5.2.3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5.2.4 样本特征信息测量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1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2 数据收集
    5.4 数据概况
        5.4.1 样本特征分析
        5.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数据信度检验
        5.5.2 数据效度检验
    5.6 相关分析
    5.7 回归分析
        5.7.1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实用性价值的回归分析
        5.7.2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享乐性价值的回归分析
        5.7.3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7.4 顾客实用性价值、顾客享乐性价值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8 中介效应检验
        5.8.1 顾客实用性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
        5.8.2 顾客享乐性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
        5.8.3 中介效应检验小结
    5.9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阐释
        6.1.1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量表
        6.1.2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实用性价值的影响
        6.1.3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享乐性价值的影响
        6.1.4 顾客实用性价值、享乐性价值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6.1.5 整体网络产品质量各维度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6.2 理论贡献及实践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整体网络产品质量量表开发问卷
附录2:大样本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我国农民工网站运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涉农网站研究
    (二)农民工网站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二)资料来源与搜集过程
    (三)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四)分析维度的界定
        1.网站经营性质
        2.网站运营效果
        3.网站信息构建
        4.网站宣传推广
        5.网站经营困难
    (五)数据分析过程
四、研究发现
    ( 一) 在农民工网站中,公益性网站数量最多, 主要由政府主办或支持; 其次是商业性网站,主要由企业主办; 比例最少的是非营利组织主办的公益性网站与个人合伙创办的网站。
    (二)目前农民工网站发布的信息以求职、维权、政策法规、培训类信息为主。
    ( 三) 农民工网站的社区建设情况受网站功能定位的影响,社区话题主要涉及权益保护、老年社保、子女教育、住房等。
    ( 四) 信息质量影响网站的运营效果,农民工网站的信息质量主要涉及信息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三个方面。
    (五)农民工网站的运营效果受网站经营性质、信息构建水平与宣传推广力度的影响。
    (六)农民工网站运营机制模型。
五、目前农民工网站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与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民工网站发展的瓶颈
    (二)网站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网站的留言与社区功能较弱,难以充分满足农民工的信息表达需求
    (四)各类网站的宣传推广力度参差不齐
六、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二)创新贡献
    (三)研究局限

(10)我国地市级公安机关电子警务研究 ——以台州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子警务的相关理论分析
        1.2.1 电子警务的概念
        1.2.2 电子警务的特点
        1.2.3 地市级电子警务的定位
    1.3 国内外电子警务发展状况
        1.3.1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1.3.2 国内电子警务发展状况
    1.4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研究的重点
        1.5.3 研究的难点
2 我国地市级公安机关电子警务对外服务绩效评价及其问题分析
    2.1 绩效评价
        2.1.1 评价对象
        2.1.2 指标体系
        2.1.3 评估结果
    2.2 问题分析
        2.2.1 起步晚、基础弱、差距大
        2.2.2 重形式轻实效
        2.2.3 缺乏整体规划
        2.2.4 人才匮乏
        2.2.5 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3 台州市公安局:利用电子警务提升对外服务水平的典范
    3.1 台州市公安局电子警务的发展状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体制与保障
    3.2 台州市公安局通过电子警务提升对外服务水平的主要做法
        3.2.1 主动服务,构建便民服务“主平台”
        3.2.2 促进交流,打造警民沟通“高速路”
        3.2.3 反哺实战,拓宽警务工作“新战线”
        3.2.4 与时俱进,融入“微警务”实现网上向掌上的延伸
    3.3 台州市公安局通过电子警务提升对外服务水平的主要成效
        3.3.1 台州市网上公安局得到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肯定
        3.3.2 台州市网上公安局得到网站专业机构的认可
        3.3.3 台州市网上公安局得到各级媒体的宣传
        3.3.4 台州市网上公安局成为全国地市级网上公安局建设样板
4 台州市公安局电子警务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启示
    4.1 主要经验
        4.1.1 顶层设计、综合规划
        4.1.2 抓住核心,明确理念
        4.1.3 统筹处理,找准定位
        4.1.4 人才培养,宣传发动
    4.2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4.2.1 政策法律跟不上电子警务的发展和需求
        4.2.2 系统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明显
        4.2.3 搭建平台容易,落地执行困难
    4.3 重要启示
        4.3.1 政策支持是电子警务建设最主要的坚强后盾
        4.3.2 电子警务的网上服务要注重实效并统筹规划
        4.3.3 要提高对电子警务的认识并加强技能培训
        4.3.4 构建网络警务是服务民生必然选择
5 我国地市级公安机关建设服务型电子警务的基本途径
    5.1 统一指导思想
    5.2 明确指导原则
    5.3 搭建服务平台
    5.4 明确建设目标
    5.5 实现五大功能
        5.5.1 办事功能
        5.5.2 宣传功能
        5.5.3 管理功能
        5.5.4 互动功能
        5.5.5 集群功能
    5.6 建立保障体系
        5.6.1 财政保障
        5.6.2 人才保障
        5.6.3 制度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企业网站有那些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档案虚拟展览标准规范与平台构建研究[D]. 周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2]消费者网购电子产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越南河内为例[D]. 阮氏花. 扬州大学, 2020(02)
  • [3]中国网络文学在虚拟社区中的译介 ——基于Wuxiaworld的网络志研究[D]. 李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网络文学网站的顾客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依恋理论视角[D]. 竺立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5]基于“互联网+”的中美英科普网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D]. 马兰. 西南大学, 2018(01)
  • [6]跨境电商网站质量对服装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潘圆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7]共享经济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Airbnb为例[D]. 孙莉艳. 南京大学, 2017(01)
  • [8]基于整体产品理论的网络产品质量、顾客价值研究[D]. 黄颖锐. 浙江大学, 2015(08)
  • [9]我国农民工网站运营机制研究[J]. 王芳,宋朋. 中国软科学, 2015(04)
  • [10]我国地市级公安机关电子警务研究 ——以台州市公安局为例[D]. 童昕.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商业网站的功能有哪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