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注重个性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加强,对现代教学中提高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从而督促教师主动转变教育教学的目标,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开展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指导,保证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础上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更要体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美术教学是对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并充分鼓励学生开发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眼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成长。由此,美术课程教学中,
王琨[2](2021)在《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开放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素质教育在向着开放式教育理念发展,以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同样,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小学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课堂的同时,校园应该提供更多弹性的、开放的课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爱好与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来激发培养孩子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粗放式大发展下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形态和组织单一、乏味、封闭,难以满足于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及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教育走向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室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活动与交流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上述思考,笔者以云南省文山市民族小学校项目为研究对象,前期通过国内外不同教育理念对校园空间影响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小学公共空间的设计发展概况,发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逐步向着国外开放式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公共空间设计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复合化发展;之后通过对当下新型优秀小学案例的分析、图解、转译,从校园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节点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国内优秀小学公共空间的新颖设计手法及原则;最后基于新型校园公共空间开放设计的手法与原则,以及云南地域元素、文山当地民俗文化、气候等因素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学校设计的外部条件,融入云南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为文山市打造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绿色、传承的新时代民族小学,以提升云南文山地区教育短板、促进新型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设计提供实践参考。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项目的前期研究与规划,并依据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校园规划布局、综合教学楼及风雨操场设计的详细过程。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楼公共空间的单调、乏味、封闭等问题,对文山小学公共空间开放设计进行专项分析研究,为今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李霖[3](2020)在《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一位,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足以说明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的内涵,结合指导小学音乐欣赏课实施的文件、规章和制度,及小学音乐欣赏课课例,探讨“人文价值”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重点讨论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的缺失,所以,我们更应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实现其人文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出发,探究了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核心内涵,结合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及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内涵,探讨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内涵。第二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中有关音乐欣赏“人文价值”的内容体现;其次,从实践层面,结合全国2016-2019年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优质课案例,包括优质课评价指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重点讨论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目标的实施状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首先,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最后,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音乐欣赏教育目标内涵,结合实际探讨音乐欣赏“人文价值”(或人文目标)的落实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站在“教育”角度,探究音乐的人文内涵,重新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甚至是教育的“育人”内涵。
赵振红[4](2020)在《论“创造的教育”》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建设创新性国家,创新、创造成为影响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紧跟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这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践行“创造的教育”精神,培养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活力、创造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亟需理论上探索与实践上的回应。“创造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在历史的镜像中,中西先哲基于人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的深刻认识,提出过丰厚的创造的教育思想,把培养人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本质使命和永恒追求。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教育”思想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性格,即国际性与本土立场的结合,民族性与社会关怀相统一。在现代语境中,“创造的教育”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指向,崇尚开放性思维,关注个体的自由个性作为创造的基础与目标。创造的教育是活的教育,体现着理念、过程、方法上的创新,意味着对个体生命潜能的激发尊重,即能够正视鲜活的生命现实,成就积极而灵动的个体价值生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是“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创造的教育”深植于人学思想,其立场和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人学视域下,教育不仅具有“属人”性,也是“为人”的,教育中呼唤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是教育的对象,人更应成为教育目的本身,在教育中要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创造的教育始于“尊重”,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是为了使人成为主体自由的人。创造的教育含有实践意义上的价值建构意味,要为人的可能生活奠基,积极引领个体进行精神家园的建构,因而“创造的教育”必须要实现人的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是每个人的内在诉求,当代教育要反省人的培养过程中对创造性背离甚至扼杀的现实,反思变革教育以重新缔造教育的创造性。教育失去了创造性,就意味着教育失去了对甄别批判反思的追求,从而也意味着教育育人价值的失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追求的空置,以及人的思想自由理想王国的幻灭,就会导致教育的平庸之“恶”。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前提是提升教育的创造性。要缔造创造性的教育,要树立“创造”的观念,在教育中遵循人的主动性、可塑性、自由性和完整性原则;在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在中观层面做到教育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积极构建创造性的教育。
李佳琪[5](2019)在《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日益扩大,本科人才培养已从过去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有效解决企业招聘困难与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本研究聚焦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试图探讨优化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建议。首先,本研究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以教学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主动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等诸多要素紧密有机地配合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其次,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河北省六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理念固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够,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课程设置比例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新入职教师知识与技能不契合;质量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实践能力考核。并从人才培养总体认知、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人才培养认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优化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专业师资队伍;四是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深化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校企地共赢共生。
张琳琳[6](2019)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教育行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中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行业,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更是学生进行良好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在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实现对于小学生的个性培养成为对小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研究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将重点探讨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方法。
叶长红[7](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杜鹤[8](2019)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选用层面的创新,更加需要对小学生的美术素养,特别是个性进行较好培养与提升。通过对部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层面存在的不足并不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相反,固化的教育反而容易导致小学生的创意与想法被磨灭。本文将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王亚美[9](2019)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素质教育提倡要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特别强调,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个性化阅读体验,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推行个性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探究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促进高中生形成批判性思维,顺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培养高中生的终身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研究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搜索与之相关的资料,分析当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并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通过非参与式的课堂观察,了解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表现状况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践行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则由五个章节组成。引言: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提出本次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一章:通过查找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料,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探究个性化阅读与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异同,确定在高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第二章:对高中阶段学生与其他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阅读教学中所表现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在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第三章:选择扬州市三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当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四章:针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主要从实施的原则和课堂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探究个性化阅读教学在课堂实施中的具体方法,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教学更好地落实到高中语文课堂中。第五章:对优秀的案例进行评述,从中吸取优点经验,反思不足,得到启发。结语: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成果,以期对一线教师和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展望和评价,并分析本论文的研究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杨国辉[10](2018)在《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已经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当下,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主流。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密切的角色,需要在教学活动当中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注重个性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注重个性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术学习气氛的培养 |
2 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
3 美术教学中个性化培养的注意事项 |
4 个性培养中的问题 |
4.1 重视灌输理论知识 |
4.2 教师过分干预 |
4.3 压抑孩子的个性化鉴赏 |
4.4 教师的讲解过程枯燥乏味 |
5 个性培养的措施 |
5.1 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5.2 组织相关美术活动,引导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 |
5.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5.4 引导小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审美 |
5.5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个性 |
5.6 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 |
5.7 结合美术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6 结束语 |
(2)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鉴定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鉴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现代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1 国外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演变与开放式教育 |
2.1.1 国外现代小学公共空间的演变 |
2.1.2 国外开放式教育理念及内涵 |
2.2 我国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
2.2.1 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 |
2.2.2 适应素质教育的我国小学公共空间演变 |
2.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我国小学建筑设计的影响 |
2.3.1 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比较 |
2.3.2 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
2.3.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学校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3.1 小学校舍布局现状及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规划层面) |
3.1.1 我国校舍形态 |
3.1.2 小学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3.1.3 教学楼功能组织形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
3.2 专业教室及公共教学空间开放设计(建筑层面) |
3.2.1 专业教室的开放设计 |
3.2.2 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 |
3.3 新型小学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分析(节点层面) |
3.3.1 廊道空间 |
3.3.2 厅空间 |
3.3.3 垂直交通空间 |
3.3.4 室外庭院空间 |
3.3.5 灰空间 |
3.4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3.4.1 整体性原则 |
3.4.2 开放性原则 |
3.4.3 功能复合性原则 |
3.4.4 安全舒适性原则 |
3.4.5 绿色生态性原则 |
3.4.6 文化传承性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开放理念下小学设计——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设计 |
4.1 云南地域性表征 |
4.1.1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 |
4.1.2 传统民居街巷空间特征 |
4.2 项目前期研究 |
4.2.1 项目背景 |
4.2.2 项目区位分析 |
4.2.3 项目基地分析 |
4.3 文山小学规划设计 |
4.3.1 小学建设目标 |
4.3.2 开放设计理念 |
4.3.3 校园规划布局设计构想 |
4.3.4 综合教学楼开放设计构想 |
4.3.5 建筑体量生成 |
4.3.6 规划总图及成果分析 |
4.4 综合教学楼设计 |
4.4.1 多层次的功能布局 |
4.4.2 高效的流线组织 |
4.4.3 开放公共空间组织设计 |
4.4.4 建筑地域化表达 |
4.4.5 教室空间布局 |
4.4.6 校园生态设计策略 |
4.4.7 平、立、剖面设计 |
4.5 风雨操场设计 |
4.5.1 平面设计 |
4.5.2 立面设计 |
4.5.3 功能布局 |
4.5.4 结构分析 |
4.5.5 剖面设计 |
4.6 开放理念下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
4.6.1 开放共享廊空间设计 |
4.6.2 绿色生态的庭院设计 |
4.6.3 多层次的“灰空间”设计 |
4.6.4 形式多样的楼梯设计 |
4.7 建筑材料及构造节点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价值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案例整理一览表 |
附录B 项目任务书 |
附录C 设计成果及图纸 |
附录D 图片索引 |
附录E 表格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其理论内涵 |
一、音乐欣赏概念 |
二、四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下的音乐欣赏内涵 |
第二节 教育目标 |
一、教育目标概念 |
二、从中外教育史看教育目标内涵和特点 |
第三节 教育目标与音乐欣赏教育 |
一、从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看音乐欣赏教育目标 |
二、21世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
三、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内涵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价值体现 |
第一节 “新课标”人文性观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 |
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及其《解读》 |
二、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
第二节 全国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实践状况 |
一、教育部2016-2017年度优质课评选标准 |
二、教师用书中11首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教学目标 |
四、音乐欣赏部优课课堂案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
一、《音乐新课标》、《解读》中的音乐欣赏和人文目标分析 |
二、从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看小学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
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 |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 |
三、一线教师缺乏教育责任和意识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 |
一、音乐的人文价值 |
二、教育目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4)论“创造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发展创造的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二)造就创新型人才: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核心议题 |
(三)促进教育创新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
(四)塑造人的主体精神:回归教育本质规定的必然选择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层面:深化对“创造的教育”的体系化建构 |
(二)实践层面:促进当代教育的思维更新与改革发展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创造的教育”的研究概况 |
(二)“创造的教育”的基本定位与核心内涵研究 |
(三)“创造的教育”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诉求研究 |
(四)“创造的教育”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谱系研究 |
(五)推进“创造的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 |
(六)推进“创造的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实践阻力研究 |
四、研究主题与试图解决的问题 |
(一)揭示“创造”与人之为“人”的本质性关系 |
(二)廓清“创造的教育”的内涵与核心价值目标 |
(三)明确“创造的教育”对成“人”的内在意义 |
(四)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深化的可能性方案 |
五、研究的立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
(一)立论基础 |
(二)总体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重申“创造的教育”:概念剖析、主要内涵与核心议题 |
一、“创造的教育”的提出:历史镜像与思想来源考 |
(一)历史上所提出的“创造的教育”思想 |
(二)“创造的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实践 |
(三)“创造的教育”思想创生的文化性格 |
二、“创造的教育”的概念阐释:语境与语义的转换 |
(一)何为“创造”及何种“教育”:语言的构境与词源解析 |
(二)创造的教育:从历史与现实的语义转承中把握其概念 |
三、“本·新·特·活”:“创造的教育”的主要内涵 |
(一)本:“创造”即是教育之本质与根本 |
(二)新:“创造的教育”崇尚开放与创新 |
(三)特:“创造的教育”强调个性与特色 |
(四)活:“创造的教育”意味着生命的敞开 |
四、审问“教育”:从培养人到“创造的教育”议题 |
(一)审问本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何为培养人? |
(二)审问价值:“创造的教育”对人及教育意味着什么? |
(三)审问观念、过程与方法:“创造的教育”应当如何? |
(四)审问实践使命:“创造的教育”何以实现人的培养? |
第二章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学立场及目标 |
一、教育存在的根基与价值依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一)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永恒期待与使命 |
(二)“属人”与“为人”:教育以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
(三)将“人”交还人自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乃教育之根本规定 |
二、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合法性 |
(一)人性前提:“创造的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自由与生命整全 |
(二)以“人”的方式对待人的发展:“创造的教育”的人性规定 |
(三)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根本遵循 |
三、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的教育”的目标与宗旨 |
(一)人之生成与全面引出:“创造的教育”的目的论意蕴 |
(二)人之自由及其可能性:“创造的教育”的内生性目标 |
(三)从自由到人的创造:“创造的教育”的非决定论取向 |
(四)重申“创造的教育”宗旨:奠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四、追寻成“人”的教化:“创造的教育”的人文立场与使命 |
(一)成就何种“人”与“教育”:守望培养人的本真性与意义世界 |
(二)“创造的教育”之人文使命:把成“人”作为教育的最高信仰 |
第三章 主体赋值与人的自我超越:“创造的教育”的价值逻辑 |
一、“创造的教育”之发生:尊重、赋值与价值引领 |
(一)尊重人的尊严、价值诉求与个体差异性 |
(二)从尊重到主体赋值: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
(三)价值引领:主体赋值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
二、人之主体能动性:“创造的教育”的人性动力学 |
(一)人是价值性的存在:以“主体创造”唤醒“人”的意识 |
(二)基于人的主体能动性:以人自身的“创造”成就“人” |
(三)作为自我教育的“创造的教育”:重建人的主体生成价值 |
三、“创造的教育”的旨归:人之自由与主体性超越 |
(一)自由、创造与主体:“创造的教育”对人之个性的培养 |
(二)自由的主体生成:“创造的教育”对人之全面性的培养 |
(三)人的主体性超越:“创造的教育”作为一种超越的教育 |
第四章 弥散的“平庸”:现代性教育及其对个体创造的背离 |
一、平庸主义与制度化教育:教育的现代性运动及其观念 |
(一)平庸主义:现代教育对于追求卓越价值的偏离 |
(二)制度化教育:教育对个体创造性观念的“恐惧” |
二、素质、理性与工业范式:现代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误解与偏向 |
(一)素质教育并未走出“应试”主义的泥潭 |
(二)教育的理性主义:情感的迷失与人的片面发展 |
(三)教育的“工业范式”:素质片面化与能力精细化 |
三、权威、灌输与对话缺失:适应个体规训的教育过程与方法 |
(一)权威至上:标准答案的霸权主义 |
(二)灌输教学:课堂中平等对话的缺失 |
四、平庸教育之“恶”:教育精神的矮化与创造的背离 |
(一)精神的矮化:教育的犬儒主义与精神家园的缺失 |
(二)创造的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悬置与创造性的背离 |
第五章 实践助推:从“创造的教育”到缔造教育的“创造力” |
一、树立“创造”的观念:“创造的教育”的总体原则 |
(一)人的主动性:夯实教育的主体基础 |
(二)人的可塑性:明确教育的价值边界 |
(三)人的自由性:提升教育的自由精神 |
(四)人的完整性:需强化“全面教育” |
二、缔造教育的“创造力”:“创造的教育”的关键环节 |
(一)宏观层面:努力扩大教育的“独立性” |
(二)中观层面:积极促进教育自身价值转型 |
(三)微观层面:探索“创造的课堂”的空间 |
三、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创造的教育”的协同机制 |
(一)审美、自由与开放: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到物理环境建设 |
(二)课程、教师的资源整合:学校之“创造共同体”的打造 |
(三)崇尚“创造”的舆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 |
四、“创造的教育”的实践:D大学的推进及制度创新 |
(一)D大学“创造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其价值诉求 |
(二)问题导向:D大学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根本路径 |
(三)实施:以“创造的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 |
(四)评价:实施“创造的教育”的整体制度设计及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5)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政策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明了方向 |
1.1.2 河北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河北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 |
1.1.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义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厘清 |
2.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 |
2.1.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
2.1.3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
2.1.4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
2.1.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
2.2.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1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基本概况 |
3.1.1 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概况 |
3.1.2 专业设置基本概况 |
3.1.3 课程体系基本概况 |
3.1.4 师资队伍基本概况 |
3.1.5 质量评价体系基本概况 |
3.2 调查问卷的内容、对象及检验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2.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3.2.3 调查对象 |
3.2.4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
3.3.1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总体认知情况分析 |
3.3.2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课程情况分析 |
3.3.3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师资情况分析 |
3.3.4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分析 |
3.3.5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看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总体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1 受限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理念固化 |
4.1.2 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培养规格要求模糊 |
4.1.3 专业设置存在盲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够 |
4.1.4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
4.2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课程设置比例不够合理,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低 |
4.2.2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应用性与实践性 |
4.2.3 受限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
4.2.4 师生缺乏课堂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
4.3 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双师型师资力量 |
4.3.2 新入职教师缺乏实践经历,知识与技能不契合 |
4.4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质量评价理念滞后,质量评价方式单一 |
4.4.2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缺乏实践能力考核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人才培养认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
5.1.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系统性应用人才 |
5.1.2 把握试点院校定位,合理制定培养目标 |
5.1.3 专业设置与院校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
5.1.4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
5.2 优化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
5.2.1 增加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
5.2.2 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
5.2.3 灵活运用教学媒介,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
5.2.4 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专业师资队伍 |
5.3.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 |
5.3.2 注重教师实践背景,提升知识技能契合度 |
5.4 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
5.4.1 改善质量评价理念,丰富质量评价方式 |
5.4.2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注重考核实践能力 |
5.5 深化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校企地共赢共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意义 |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模式比较陈旧 |
(二)课堂内外互动较少 |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方法 |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
(三)注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
四、结语 |
(7)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
(8)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概述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具体策略 |
结语 |
(9)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概念内涵及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 |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与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关系 |
第二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传统理论依据 |
二、现代理论依据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丰富高中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
二、鼓励高中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
三、培养高中生的终身阅读能力 |
四、推动教师的专业个性成长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性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分析 |
一、生理发展特性 |
二、心理发展特性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阅读特性分析 |
一、语文阅读能力特性 |
二、语文阅读课堂特性 |
三、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特性 |
第三章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调查概况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结果分析 |
二、教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四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四章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差异性原则 |
三、开放性原则 |
四、科学性原则 |
五、多元化原则 |
第二节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五章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评析 |
一、案例呈现 |
二、案例评析 |
三、教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
二、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 |
三、结语 |
四、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注重个性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探究[J]. 张爽. 知识文库, 2022(01)
- [2]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D]. 王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 李霖. 西南大学, 2020(02)
- [4]论“创造的教育”[D]. 赵振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佳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研究[J]. 张琳琳. 祖国, 2019(17)
- [7]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策略[J]. 杜鹤. 读书文摘, 2019(10)
- [9]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 王亚美.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J]. 杨国辉. 学周刊,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