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电营销企业应避免风险——郑百文事件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1](2019)在《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家电制造企业实力不断提高,很多企业通过兼并和重组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生产经营的效率,但是公司在不断扩张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财务风险,这也必将阻碍电器制造行业的平稳发展,演变成为企业经营道路上的拦路虎。所以,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公司经营至关重要,它不但可以提升公司的管理经营效率,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能使公司运营资金效率得到充分提高,保证投资收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对财务风险管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对公司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对A家电公司以及A家电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管控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A家电公司财务数据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公司的资本结构、应收款和存货的管理、投资和利润分配等方面提出了A公司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风险,最后,在对A家电公司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公司的资本结构来看,A家电公司流动负债占比过高,长期负债金额过高,应该合理选择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第二:从公司的投资方面来看,A家电公司应该加强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建立投资风险管理系统。第三:在公司的应收款和存货管理方面,A家电公司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控,进行应收款账龄分析,减少存货的损失。第四,在利润分配方面,A家电公司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的利润分配政策。
李敏[2](2013)在《关于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文中认为应收账款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应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放得太松,就会形成大量的呆账、坏账甚至死账,影响企业资金运作;控制得太严,又会影响企业的营销,造成部分客户流失,难以保持既有销售额及开拓新市场。科学管理应收账款,防范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应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边明伟[3](2010)在《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基本同步,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引入,快速成长,在经历了长期的品牌竞争和价格竞争后,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已经步入家电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产生了像长虹、海尔、创维、TCL、格力等家电航母。当前,我国家电行业面临生产产能急剧扩大和产品相对过剩,生产企业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和出口能力日益衰减等现状,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的市场状况也很不相同。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主要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建设中的现状及其对策,将营销渠道理论应用于家电营销实践,期望对我国各家电生产厂家在掌控渠道成员、提高分销能力、降低渠道成本、提升市场观察的敏锐度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三星、西门子、LG、松下等洋品牌以“本土化”战略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积极抢占中国家电市场的分销渠道资源。与国外家电企业比较,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在分销通路设计、营销渠道管理和终端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家电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化渠道策略,提高渠道管理水平和营销执行力。二、本文的基本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长虹、海尔、TCL、创维、格力等主要的家电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国大部分家电生产企业的分销渠道系统仍沿袭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代理制”销售模式,存在着渠道环节臃肿、市场敏锐度低和渠道管理无力等诸多问题。如何从“性价比”这一消费者购物亘古不变的原理出发来构建现代家电企业科学合理的营销渠道模式是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家电生产企业营销渠道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家电行业分销渠道构建中的成功之处和尚需改进之处,在解决问题部分,以“性价比”为轴心,以让渡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的来构建现代家电企业具有良性竞争优势的营销渠道新模式。在渠道的构建之路上着眼于实现一、二、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创新,在一、二级市场上,力争与大型的家电专业连锁之间保持长期和谐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在三、四级市场上,采用自建与遴选优秀经销商相结合的渠道思路来构建扁平化、多元化的渠道之路,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文末重点探讨了家电生产企业在构建自身专卖体系中有效平衡与大型家电卖场之间的渠道关系,以及提升家电生产企业自建专卖体系效率的问题。三、本文的主要贡献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其创新点着眼于研究的角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三个层面。在研究的角度上,众多的研究家电行业分销渠道的专家、学者都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或者经销商的角度研究渠道的构建策略。本文将研究的视线从厂商角度转为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性价比及其让渡顾客价值最大化理论入手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探讨了我国家电市场中一、二、三、四级市场的渠道创新之路,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手段来应对不同市场上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本文在研究家电行业的渠道创新之路的视角是投向整体的供应链系统,从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的整个价值链传递系统的角度来探讨提升整体的价值链竞争优势,力争打造中国家电行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家电行业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在研究的内容上,众多的研究家电行业分销渠道的专家、学者都是从微观层面来研究研究渠道的构建策略。本文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在一、二、三、四级市场的渠道构建之路。在一、二级市场上,我国家电品牌制造商需要与大型家电专业连锁企业之间构建和谐的营销渠道新模式,这种和谐营销渠道新模式的目标是长期的战略合作,基础是长期的战略契约,方式是长期的共享机制。以“性价比”思想和“让渡顾客价值最大化”理论为行动指引,切实提升整个家电行业的供应链竞争优势。在三、四级市场上,应该以契约或资产作为纽带与三、四级市场上的优秀经销商构建长期战略性的伙伴关系,共同着眼于三、四级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切实加强厂商之间的互信和互动支持,共同着眼于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以扁平化、多元化和服务网络建设等手段来切实为终端消费者节约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为培育渠道经销商和终端顾客的品牌忠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研究的方法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是从具体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家电生产企业的分销渠道现状及其对策。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在论述我国主要家电企业营销渠道现状时还用到了比较的分析方法,同时图表的应用使论述更加直观易懂。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叙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等。本文以长虹、海尔、TCL、创维、格力等主要的家电生产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他们在营销渠道构建中的个性通路,继而又提炼出了他们在营销渠道构建中的共性问题,这既包括大型生产企业的成功渠道模式,又指出了他们在渠道构建之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之路的理论根基在于性价比思想、让渡顾客价值最大化理论以及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家电市场中的一、二级市场和三、四级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了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本论文以大型家电专业连锁卖场是否覆盖市场为分界点,从一、二级和三、四级市场角度来提出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之路。在“性价比”和“让渡顾客价值最大化”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构建以扁平化、多元化、复合化为主的家电企业四级分销渠道新模式。
李湘蓉[4](2007)在《流通视角下商业代理制成长发育的动力机制及适应性分析》文中指出从19世纪至今,商业代理制作为重要的流通制度之一,在全世界范围不断传播、扩张和发展。迄今,国内外对商业代理制的理论研究,受到西方学术界忽视流通视角的影响,大多从生产者角度看问题,侧重研究生产企业选择运用代理制的动因,而对商业代理制的经济合理性和适应性研究得较少且不够深入,给本文留下了研究和理论创新的空间。进入21世纪,流通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个性化消费需求兴起,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营销理念应运而生。商业代理制的存在价值因此受到责疑,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挑战。要回答这些责疑和挑战,科学合理地认识代理制的经济合理性和适应性,进而对代理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促进中国代理制发展提出建议,这是本文的主旨和基点。所以,本文选题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站在流通的视角,综合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成果,以交易成本理论、权力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为分析工具,旨在从更宏观、更完善的角度,构建一个比较分析代理制经济合理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揭示代理制的适应性,推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图能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一个选择代理制的决策参考依据,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代理制健康快速发展。论文正文共分6章。第1章简要回顾了代理制发展的历史沿革,界定了基本概念,对国内外有关代理制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综合评述。第2章与第3章主要研究分析了商业代理制发育形成,以及稳定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2章以成本收益理论为工具,比较分析了商业代理制、生产企业自建营销网络、经销制各自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性,阐述了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选择代理制的内在动因。并以“市场权力”为工具,分析了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不同市场权力结构下形成的四种代理关系类型:商业企业主导、生产企业主导、相互依赖、相互独立。第3章以“渠道权力”为工具,揭示了渠道权力严重倾斜,是代理成员之间发生渠道冲突,导致关系破裂的根源。通过对权力失衡条件下,制造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探讨了维护代理关系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4章从产品特性、市场条件、企业资源状况等角度,分析了商业代理制的适应性,论述了商业代理制与产品特性、市场条件、生产企业资源与商业资源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以我国家电、汽车行业为例,验证了商业代理制的适应性。第5章分析了商业代理制在中国企业跨国贸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海尔成功利用代理商”以及“长虹被代理商诈骗”正反两个案例分析和评述,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运用代理制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第6章论述了在21世纪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商业代理制变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代理商移植连锁营销和电子商务制度及技术,导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变革路径,以及制造商与代理商携手构建渠道战略联盟的变革目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从比较分析生产企业自建营销网络、经销制和代理制的优劣中;从分析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选择代理制的动因中,揭示出代理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具有的优越性和经济合理性。2、从产品特性、市场条件、企业资源状况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出代理制的适应性(即何种行业、产品和市场条件适宜采用代理制)。3、运用渠道权力理论,揭示出代理制渠道冲突的根源是渠道权力结构失衡,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治理措施。4、从海尔和长虹利用国外代理商的成功和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套可供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5、分析了信息经济时代代理制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代理商变革图强的基本路径,以及代理制变革的最高目标。受本人学识和研究能力的限制,以及案例数据资料的缺乏,论文的实证分析在深刻性和模型化方面尚有欠缺,有待今后在进一步研究中补充和完善。本文有不妥或值得商榷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
孙俊丽[5](2007)在《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大的技术变革使得营销渠道变得愈加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意识到营销渠道的重要性,并且将营销渠道管理提升到竞争——战略的层面。然而,在渠道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沿用的仍是经营初期传统的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渠道模式的变革和增值怎样实现,渠道成员在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营销渠道模式的变革问题。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阐述。第二章介绍了营销渠道的基本理论,旨在对渠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作一概括。文章后面的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所在。第三章全面讲述了营销渠道模式的四个维度和变革的内外部动因。第四章论述了营销渠道的创新模式,总结了包括直接渠道、合作伙伴渠道、Call Center和因特网渠道等几种模式。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论文第五章提出了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的方法—整合管理。营销渠道整合管理包括策略方面、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整合管理的方法包括了与传统渠道的整合、Call Center渠道的整合和因特网渠道的整合。
田茂永[6](2007)在《“新财务运动15年”十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改革开放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本土企业走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的进程却实质上要短得多。这从本土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伴生性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总体来看,中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大部分。当国内经济由计划经济基本转向为市场经济之际,财政部自1992年加快了旨在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步伐:在会计制度方面,从1992年底出台的“两则两制”(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确立了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到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方面,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之后,16个具体准则在1997年至2002年间陆续出台。《首席财务官》杂志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将这场影响深远且错综复杂的财务制度变革称之为“新财务运动”。如果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出台的“1992年11月30日”作为“新财务运动”的起点,而以去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生效日“2007年1月1日”为“新财务运动”的阶段性终点来看的话.其间15年本土企业所发生对财务管理的本质上的深刻认识,大多是从一些惨痛的商业教训出发,进而淬炼为本土企业财务战略的黄金法则。本刊从15年来起伏跌宕的“新财务运动”实践中总结出10条具有典型意义的财务管理黄金法则,这些黄金法则或引发本土企业界对于某个财务环节的高度重视,或催生其走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原动力,或在企业战略层面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等等,以此作为“新财务运动15年”的一个经验性总结。我们希望这些中国企业用真实的资本损失所换来的黄金法则成为新一批本土商业领袖的前车之鉴,套用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的诗句——每一元本土企业的财务损失,都是中国工商业界的损失,所以不要问警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赵绿明[7](2006)在《快速消费品市场的营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大的技术变革使得营销渠道变得愈加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意识到整合营销渠道的重要性,并且将营销渠道管理提升到竞争战略的层面。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速度,而赢得速度的关键是要尽量缩短商品和服务到达客户的时间,提高营销渠道的速度和效率,这就更要求进行科学、高效的营销渠道管理 本文着眼国内市场,力图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具体操作。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以及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正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营销渠道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结合营销渠道的理论发展演变和基本职能对营销渠道进行全面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对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特性分析找出目前营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营销渠道的设计和第四步分营销渠道的管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这两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建设流程和管理模式。结论部分指出了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国内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相关启示。
刘建徽[8](2005)在《企业竞争风险问题及制度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置身于如此动荡的环境中,积极应对竞争是其发展唯一出路。但竞争与风险并存,如何抑制竞争风险,将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是每个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的严峻形势下,研究企业的竞争风险,探索抑制竞争风险的对策,变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本论文运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风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风险为主线,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来抑制企业的竞争风险为目标,从分析企业竞争风险的内涵、结构及归类、产生前提、表现及机制等内在机理出发,进而通过研究企业竞争风险的原因,剖析出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风险的内在关联,最后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分为以下六部分: 第1章:绪论。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奠定全文的架构体系。第2章:理论分析。提出贯穿全文的三大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风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本文的研究作理论铺垫。第3章:企业竞争风险概念框架。首先指出了竞争风险的内涵,即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市场竞争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然后对竞争风险的结构和归类、产生前提进行分析,指出竞争风险的存在、产生和发展是由竞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结果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竞争风险可以归类为动态的投机风险,同时又是一般风险和具体风险的结合;指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经济是企业竞争风险产生的根本前提,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企业主体行为的
屈智利[9](2004)在《企业失败研究 ——以郑百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失败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有一批企业退出,从而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深刻认识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及相互关系,使政策、法制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有效机制。 郑百文是上海股票交易所一家着名的上市公司。在1996和1997年,郑百文取得了非常优秀的业绩,是沪市的高成长股,但是到了1998年,郑百文突然爆出了亏损的丑闻。这让所有的人感到吃惊。郑百文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本文从郑百文财务分析入手,首先确定郑百文在1998—2000年的经营属于企业失败。然后,深刻分析郑百文的经营活动,归纳出了郑百文失败的五个原因,即: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战略,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和财务控制松弛等。由于这些原因,公司失败不可避免了。 企业失败是永恒的。研究企业失败是为了延迟企业的失败。郑百文的失败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徐伟珍[10](2005)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文中提出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使得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从而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由此而生,并且内部控制日益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看,每一次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演进都体现了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和要求。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运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了使投资者了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状况,从而保护利益相关者以及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就需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做出规定。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外内部控制框架,特别是COSO、Cadbury报告等框架以及国内目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情况的探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案例讨论),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以及受托经济责任的观点出发,深入分析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在本文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讨论,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了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改进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措施。 本文分五个部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过程以及发展趋势的介绍,了解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究其原因很多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失衡所致。如何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是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各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理论,如三要素理论、五要素理论—COSO框架以及国外其他内部控制框架,这些报告的颁布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拓宽了道路,同时也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进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从以上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进而保护利益相关者以及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接着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作用、理论依据以及萨班斯法案对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新要求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公司治理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紧接着对目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了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改进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措施。
二、家电营销企业应避免风险——郑百文事件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电营销企业应避免风险——郑百文事件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财务风险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识别 |
2.1.3 财务风险管理 |
2.2 财务风险的分类 |
2.3 财务风险的特征 |
2.4 财务风险的成因 |
2.4.1 外部原因 |
2.4.2 内部原因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5.2 内部控制的目的 |
2.5.3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5.4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控的联系 |
2.6 本章小结 |
3 A家电公司概述和财务风险的管控现状 |
3.1 A家电公司概述 |
3.2 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现状 |
3.2.1 筹资方面的管理现状 |
3.2.2 应收款和存货方面的管理现状 |
3.2.3 投资方面的管理现状 |
3.2.4 利润分配方面的管理现状 |
3.2.5 人员素质管理的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
4.1.1 短期银行贷款在筹资结构中比例过高 |
4.1.2 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周期长 |
4.1.3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无形资产投资比例偏低 |
4.1.4 利润分配政策不合理 |
4.1.5 员工财务风险管控意识薄弱 |
4.2 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筹资缺少合理规划渠道过于单一 |
4.2.2 应收帐款和存货管理能力薄弱 |
4.2.3 投资缺乏可行性分析和风险管理 |
4.2.4 没有兼顾企业生产经营和股利分配的关系 |
4.2.5 员工受教育程度低财务风险理念匮乏 |
4.2.6 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
4.3 本章小结 |
5 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建议 |
5.1 完善公司资本结构合理搭配债务期限 |
5.1.1 合理选择公司资本结构 |
5.1.2 合理搭配债务期限 |
5.2 完善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 |
5.2.1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控 |
5.2.2 加强对存货的管控 |
5.3 强化对投资过程的监督 |
5.4 制定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 |
5.5 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 |
5.5.1 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 |
5.5.2 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文化 |
5.5.3 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 |
5.6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关于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收账款利与弊的辩证 |
二、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
(一) 外部原因 |
1、市场竞争激烈 |
2、会计信息失真, 社会诚信缺失 |
3、客户发生财务困难, 支付能力受到制约 |
(二) 内部原因 |
1、法律保护意识欠缺 |
2、片面追求业绩,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
3、会计控制及监督失效 |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对策与思路 |
(一) 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
1、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催收和监督管理 |
2、加强货款回收的职责控制, 强化财务监督力度 |
3、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 |
(二) 加强客户信用资质管理, 降低风险与损失 |
(三)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及收账策略, 减少收账成本和坏账损失 |
(3)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选题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2.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2.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6 本文的创新点与结论 |
2. 分销渠道及其相关理论 |
2.1 分销渠道的基础理论 |
2.1.1 分销渠道的概念 |
2.1.2 分销渠道的功能 |
2.1.3 分销渠道的类型 |
2.1.4 消费品分销渠道结构 |
2.1.5 渠道成员的选择 |
2.2 性价比思想 |
2.2.1 性价比思想的基本内涵 |
2.2.2 性价比思想的意义 |
2.3 顾客让渡价值 |
2.3.1 顾客让渡价值的基本内涵 |
2.3.2 顾客让渡价值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主要家电生产企业营销渠道概况 |
3.1 我国家电行业营销渠道的发展演变历程 |
3.1.1 制造商生产导向阶段 |
3.1.2 批发商销售导向阶段 |
3.1.3 制造商控制渠道阶段 |
3.1.4 家电专业连锁崛起阶段 |
3.1.5 制造商与家电专业连锁战略联盟阶段 |
3.2 长虹公司营销渠道概况 |
3.2.1 长虹公司概况 |
3.2.2 长虹公司渠道概况 |
3.2.3 长虹公司渠道模式 |
3.3 海尔公司营销渠道概况 |
3.3.1 海尔公司概况 |
3.3.2 海尔公司渠道概况 |
3.3.3 海尔公司渠道模式 |
3.4 创维公司营销渠道概况 |
3.4.1 创维公司概况 |
3.4.2 创维公司渠道概况 |
3.4.3 创维公司渠道模式 |
3.5 TCL公司营销渠道概况 |
3.5.1 TCL公司概况 |
3.5.2 TCL公司渠道概况 |
3.5.3 TCL公司渠道模式 |
3.6 格力公司营销渠道概况 |
3.6.1 格力公司概况 |
3.6.2 格力公司渠道概况 |
3.6.3 格力公司渠道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4. 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共性特征及还需改进之处 |
4.1 我国家电生产企业渠道构建中的共性特征 |
4.1.1 区域销售代理模式 |
4.1.2 终端卖场直营零售模式 |
4.1.3 直供大型家电专业连锁模式 |
4.2 我国家电生产企业渠道建设中还需改进之处 |
4.2.1 渠道环节多,分销成本高 |
4.2.2 渠道的"权变管理"理念差 |
4.2.3 营销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 |
4.2.4 行业资源的整合及其配置低下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之路 |
5.1 一、二级市场分销渠道的创新 |
5.1.1 一、二级市场分销渠道的现状 |
5.1.2 一、二级市场和谐分销渠道的构建 |
5.2 三、四级市场分销渠道的创新 |
5.2.1 三、四级市场分销渠道的现状 |
5.2.2 基于"家电下乡"的三、四级市场分销渠道的创新 |
5.3 家电生产企业构建自身专卖体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5.3.1 保证专卖店商品供应的多样性 |
5.3.2 提高专卖店商品销售的毛利润 |
5.3.3 提升专卖店的价格竞争优势 |
5.3.4 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专卖店利益 |
5.3.5 提升专卖店价值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
5.3.6 提升厂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5.3.7 提升专卖店经营者的自身素质 |
5.3.8 打破区域市场的零售格局 |
5.3.9 提升厂家对渠道的管理能力 |
5.3.10 降低厂家的销售管理成本 |
5.3.11 谋求家电行业厂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5.3.12 平衡自建渠道与借助大型家电卖场二者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流通视角下商业代理制成长发育的动力机制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商业代理制文献综述及其理论基础 |
2.1 商业代理制概述 |
2.2 研究代理制命题的理论基础 |
3. 商业代理制发育及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 |
3.1 代理制与其他分销模式的比较分析 |
3.2 生产企业选择代理制的动力机制 |
3.3 商业企业选择代理制的动力机制 |
3.4 市场权力结构与商业代理关系的形成 |
4. 维系和发展代理关系的动力机制分析 |
4.1 代理关系渠道权力结构分析 |
4.2 制造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
5. 商业代理制适应性研究 |
5.1 产品特征与商业代理制的适应性 |
5.2 市场条件因素与代理制的适应性 |
5.3 生产企业资源与代理制适应性 |
5.4 商业企业资源与代理制适用性 |
5.5 代理制适应性的综合分析 |
5.6 我国典型行业的流通模式与代理制适应实践 |
6. 中国商业代理制发育现状及对策 |
6.1 商业代理制在中国的萌芽及发展 |
6.2 中国商业代理制在实践中的障碍 |
6.3 促进商业代理制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之对策 |
6.4 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代理问题 |
7. 商业代理制发展及变革趋势 |
7.1 迫使商业代理制变革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 |
7.2 代理商变革图强的基本路径与措施 |
7.3 代理制变革的最高目标:制造商与代理商携手构建稳固而高效的渠道战略联盟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实际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营销渠道理论概述 |
2.1 营销渠道理论综述 |
2.2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3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4 营销渠道的结构 |
2.4.1 长度结构 |
2.4.2 宽度结构 |
2.4.3 系统结构 |
3. 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的动因 |
3.1 营销渠道模式解析 |
3.2 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的外部动因分析 |
3.2.1 顾客让渡价值对营销渠道变革的推动 |
3.2.2 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出现新商业模式及对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 |
3.2.3 政治法律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 |
3.3 营销渠道变革的内部动因 |
3.3.1 交易成本对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 |
3.3.2 渠道权力对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 |
4. 营销渠道创新模式 |
4.1 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背景 |
4.2 渠道创新模式 |
4.2.1 直接渠道 |
4.2.2 合作伙伴渠道 |
4.2.3 Call Center |
4.2.4 因特网渠道 |
5. 营销渠道变革的方法——渠道整合管理 |
5.1 营销渠道整合 |
5.1.1 营销渠道整合战略的类型 |
5.1.2 营销渠道整合设计 |
5.2 营销渠道的增值管理 |
5.2.1 渠道策略和渠道管理方面 |
5.2.2 客户关系管理方面 |
5.3 渠道整合管理方法 |
5.3.1 Call Center 与其它渠道的整合 |
5.3.2 因特网渠道与传统渠道的整合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快速消费品市场的营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营销渠道概述 |
1.1 营销渠道的概念与重要性 |
1.2 营销渠道的主要理论及其演变 |
1.3 营销渠道的基本职能 |
第二章 快速消费品市场的营销渠道分析 |
2.1 快速消费品的特性 |
2.2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特点 |
2.3 快速消费品市场渠道成员的特性分析 |
2.4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演变及现状 |
2.5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设计 |
3.1 确定营销渠道的目标 |
3.2 影响营销渠道设计的因素 |
3.3 主要营销渠道方案的评估和选择 |
第四章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渠道的管理 |
4.1 渠道成员的分类 |
4.2 渠道成员的选择 |
4.3 渠道成员的激励 |
4.4 渠道成员的冲突 |
第五章 结论 |
5.1 管理理念的层面分析 |
5.2 具体操作的层面分析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企业竞争风险问题及制度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风险理论 |
2.1.1 风险的含义 |
2.1.2 风险的特征 |
2.1.3 风险的种类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企业资源理论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企业竞争风险概念框架 |
3.1 竞争与企业竞争 |
3.1.1 竞争的内涵 |
3.1.2 企业竞争的内涵 |
3.2 竞争风险的内涵、结构及归类 |
3.2.1 竞争风险的内涵 |
3.2.2 竞争风险的结构 |
3.2.3 竞争风险归类 |
3.3 企业竞争风险产生的条件和表现 |
3.3.1 企业竞争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 |
3.3.2 企业竞争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 |
3.3.3 竞争风险的表现 |
3.4 竞争风险的特征与机制 |
3.4.1 竞争风险的特征 |
3.4.2 竞争风险机制 |
第4章 企业竞争风险、决策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分析 |
4.1 企业竞争风险的内化 |
4.1.1 经营风险 |
4.1.2 财务风险 |
4.1.3 管理风险 |
4.2 企业竞争风险与决策的关系 |
4.3 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证科学的决策 |
4.3.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4.3.2 公司治理的目标 |
第5章 我国企业竞争风险加剧的制度根源:公司治理缺失 |
5.1 我国企业竞争现状 |
5.2 公司治理机制的现状 |
5.2.1 决策权的配置不合理 |
5.2.2 对决策主体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
5.2.3 决策主体的能力制约了决策效率 |
5.3 公司治理缺失是企业竞争风险加剧的根源—案例分析 |
5.3.1 郑百文衰败的制度分析 |
5.3.2 长虹的营销决策失误的制度根源 |
第6章 抑制企业竞争风险的对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6.1 决策机制的完善 |
6.1.1 实现决策权的合理配置 |
6.1.2 保障决策效率的提高 |
6.2 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健全 |
6.2.1 激励机制的健全 |
6.2.2 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力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企业失败研究 ——以郑百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企业失败文献评述 |
2.1 关于企业、失败及企业失败的定义 |
2.1.1 企业的定义 |
2.1.2 失败的定义 |
2.1.3 企业失败的文献评述 |
2.2 当代企业失败理论述评 |
2.2.1 关于企业失败的基础理论 |
2.2.2 关于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 |
2.2.3 国内对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 |
第三章 本篇论文的方法论及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
3.1 研究哲学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战略 |
3.3.1 研究目标 |
3.3.2 研究资源 |
3.3.3 局限性 |
3.4 数据分析 |
3.4.1 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
3.4.2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郑百文失败原因分析 |
4.1 郑百文简介 |
4.1.1 曾经的辉煌 |
4.1.2 郑百文被实行特别处理(ST) |
4.1.3 ST郑百文被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突然申请破产 |
4.1.4 郑百文变成PT公司 |
4.2 郑百文财务报表分析 |
4.2.1 行业比较分析 |
4.2.2 杜邦财务分析 |
4.3 郑百文企业失败原因分析 |
4.3.1 郑百文的法人治理结构 |
4.3.2 公司战略 |
4.3.3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
4.3.4 郑百文的外部环境分析 |
4.3.5 郑百文企业失败的财务原因 |
第五章 结论以及郑百文对我国其他企业的启示 |
5.1 结论 |
5.2 郑百文对我国其他企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10)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
1.1 内部控制的历史沿革 |
1.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1.1.2 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 |
1.2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
1.3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 |
1.3.1 公司治理的基本含义 |
1.3.2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2. 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要素 |
2.1 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三要素理论 |
2.1.1 控制环境 |
2.1.2 会计系统 |
2.1.3 控制程序 |
2.2 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理论——COSO框架 |
2.2.1 五要素理论—COSO框架的构成要素 |
2.2.2 五要素理论—COSO框架的特点 |
2.3 国外内部控制框架要素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
2.3.1 三要素理论与五要素理论的比较 |
2.3.2 国外其它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及其比较 |
2.3.3 国外内部控制框架要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3.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
3.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作用 |
3.1.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 |
3.1.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 |
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
3.3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
3.3.1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对公司治理情况的了解 |
3.3.2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 |
3.3.3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增强管理层的责任 |
3.3.4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 |
3.4 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新要求 |
4.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
4.1.1 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新变化 |
4.1.2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 |
4.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
4.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 |
4.2.2 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尚不统一 |
4.2.3 注册会计师缺乏统一的执业标准 |
4.3 内部控制案例研究——“红光”舞弊案件 |
4.3.1 “红光”舞弊案件事件分析 |
4.3.2 “红光”舞弊案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
4.3.3 案例的启示 |
4.4 内部控制案例研究——郑百文事件 |
4.4.1 郑百文事件 |
4.4.2 案件分析 |
4.4.3 案件的启示 |
5. 改进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措施 |
5.1 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探析 |
5.1.1 内部控制报告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 |
5.1.2 内部控制报告应披露的内容 |
5.2 国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及对我国的启示 |
5.2.1 关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英国Cadbury报告 |
5.2.2 英国cadbury报告对中国内部控制状况披露的启示 |
5.3 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
5.3.1 改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
5.3.2 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
5.3.3 加强管理当局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
尾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家电营销企业应避免风险——郑百文事件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A家电公司财务风险管控问题研究[D]. 高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
- [2]关于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J]. 李敏.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07)
- [3]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现状及对策研究[D]. 边明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4]流通视角下商业代理制成长发育的动力机制及适应性分析[D]. 李湘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5]营销渠道模式变革研究[D]. 孙俊丽. 河南大学, 2007(06)
- [6]“新财务运动15年”十大财务战略黄金法则[J]. 田茂永. 首席财务官, 2007(03)
- [7]快速消费品市场的营销渠道管理研究[D]. 赵绿明. 郑州大学, 2006(11)
- [8]企业竞争风险问题及制度防范研究[D]. 刘建徽. 西南师范大学, 2005(06)
- [9]企业失败研究 ——以郑百文为例[D]. 屈智利. 武汉大学, 2004(05)
- [10]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D]. 徐伟珍. 暨南大学, 2005(03)
标签:郑百文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市场营销渠道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