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探讨HSP70对活性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炎[1](2020)在《Circ-RHOJ.1竞争性抑制miR-124-3p调控NRG-1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指发生于心肌梗死后,血流再灌注时出现心肌损伤加重的现象。心肌I/R损伤是心功能障碍和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非编码RNA广泛参与调控心肌I/R损伤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过程,而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作为结构稳定、表达丰度高的一类非编码RNA,其潜在参与心肌I/R损伤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探索心肌I/R损伤的潜在新病理机制,预防、减少心肌I/R损伤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验方法第一部分:提取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采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抗体,应用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方法鉴定SD大鼠心肌细胞。随后,对原代心肌细胞进行体外I/R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 circ-RHOJ.1、miR-124-3p 和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1,NRG-1)的 RNA表达水平;同时,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IF法检测NRG-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定位。进一步构建大鼠体内心肌I/R损伤模型,提取心肌细胞与处理心脏组织,再次采用qPCR验证circ-RHOJ.1、miR-124-3p与NRG-1的RNA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心脏组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评估NRG-1在心肌I/R损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第二部分: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24-3p与circ-RHOJ.1以及miR-124-3p和NRG-1的潜在结合位点,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鉴定miR-124-3p与circ-RHOJ.1 以及 miR-124-3p 和 NRG-1 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circ-RHOJ.1和应用miR-124-3p抑制剂对心肌I/R损伤后心肌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率的影响。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TNF-α表达水平,从而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大鼠乳鼠提取的原代心肌细胞高表达cTnT,此方法能成功分离心肌细胞。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体外I/R处理后表达circ-RHOJ.1的RNA水平与NRG-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下调,而miR-124-3p的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且,体内心肌I/R损伤的模型提取的心肌细胞,circ-RHOJ.1、miR-124-3p和NRG-1的表达与体外心肌细胞I/R损伤后的表达模式相符。第二部分: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24-3p与circ-RHOJ.1以及miR-124-3p和NRG-1分别具有1个潜在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124-3p 能分别与 circ-RHOJ.1 和 NRG-1 结合。Circ-RHOJ.1 可以作为miR-124-3p的海绵体,NRG1是miR-124-3p的靶基因。第三部分:过表达Circ-RHOJ.1或抑制miR-124-3p的表达可显着增加心肌I/R损伤后抗炎因子IL10和减少促炎因子IL2、IL6和TNF-α在损伤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抑制miR-124-3p的表达或过表达circRHOJ.1可以增强心肌I/R损伤后心肌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Circ-RHOJ.1可以增强心肌I/R损伤后的心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miR-124-3p调控NRG-1表达。Circ-RHOJ.1可以作为心肌I/R损伤的分子标志物。
文艺[2](2020)在《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胰腺腺泡细胞内胰酶异常激活而导致胰腺实质自我消化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约20%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可演变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同于具有自限性的MAP,SAP是以胰腺组织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坏死为主要特征,具有复杂化和重症化的倾向,短时间内可由局部炎症迅速进展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常可造成心、肺、肾和肠道等损伤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病死率高达15-30%。其中,SAP相关的心肌损伤(SAP-associated cardiac injury,SACI),又称为“胰心综合征”,是SAP重症化进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心功能异常改变、中毒性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目前针对SACI预防和治疗尚无有效的手段,因此积极探索其发生机制以及寻找可靠的防治措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业已证实,在SAP病程中,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的氧化应激与SACI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SAP早期,胰腺腺泡细胞和激活的炎性细胞会释放大量心肌抑制因子(对心肌有毒性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心肌抑制因子会促使心肌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当超过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时,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DNA等)会迅速被氧化,造成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进而导致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异常。有学者发现,膜渗透性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能有效减轻AP大鼠心肌损伤,进一步证实了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综上可见,若能减轻SAP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及其伴随的氧化应激程度有望成为治疗SACI的有效手段。在SAP早期,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腹腔内积聚程度不等的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针对PAAF,我中心前期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了通过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将PAAF及时引流至体外是SAP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APD将富含多种炎症介质和有毒物质的PAAF及时清除,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延迟或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发挥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此外,动物实验也证实APD能显着减轻SAP相关的肺和肠粘膜损伤。基于此,我们推测SAP早期实施APD有望对SACI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氧化激酶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据报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不但是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病理状态下心血管系统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来源,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多种炎症介质对NADPH氧化酶均有激活作用这一事实,NADPH氧化酶的活化有可能也参与了SAP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因此,我们推测APD有可能通过减轻NADPH氧化酶的活化,减少氧自由基产生进而对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此推测成立,那么APD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减轻NADPH氧化酶激活造成的心肌氧化损伤呢?澄清这些问题将为APD治疗SAP的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生理状态下主要与核内染色体结合。研究发现,在急性胰腺炎时HMGB1可通过坏死胰腺组织的被动释放以及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主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PAAF中常含有高浓度的HMGB1。而胞外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直接参与胰腺炎炎症级联放大反应及重症化,在胰腺及远位器官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业已证实,HMGB1能通过作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受体激活NADPH氧化酶,引起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而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在被腹膜重吸收后会造成循环中HMGB1浓度的二次升高,进一步激活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因此,早期实施APD引流PAAF,是否可以通过减少HMGB1的重吸收降低其循环中的浓度,减轻HMGB1所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活化进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呢?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并对SAP大鼠实施APD,旨在进行下列研究:1、APD对SACI是否有保护作用;2、NADPH氧化酶激活在SACI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3、APD是否能够调控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在成功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将SAP大鼠的PAAF以及中和了HMGB1的PAAF注入轻型胰腺炎大鼠的腹腔内,旨在进一步验证PAAF中HMGB1在SAP病程中的作用,以及APD治疗SACI的相关机制。实验目的、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APD对SAP相关心肌损伤(SACI)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APD对SAP大鼠治疗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APD对SAP大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25只。通过细针穿刺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在SAP造模成功后,于右下腹置入外接负压引流球的橡胶引流管,腹腔内留置约0.5厘米并于腹壁固定,常规消毒后关腹建立AP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翻动胰腺组织数次,并于腹腔内留置一根0.5厘米长橡胶引流管后关腹。术后24小时记录各组大鼠死亡率,收集腹水计量并统计。2.APD对SACI的保护作用采用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5只,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8小时检测心电图,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和动脉血压,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腹水、血清、心脏组织,检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并做病理评分,计算心肌组织干湿重比,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TNF-α和IL-1β浓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24小时,SAP组大鼠死亡率为40.0%,平均腹水量为9.5±1.7ml;SAP+APD组大鼠死亡率为16.0%,平均腹水量为6.5±1.4ml,显着低于SAP组。2.SAP组大鼠心电图出现明显异常,而APD组大鼠心电图偶见异常。此外,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功能明显受损,动脉血压也明显降低。而SAP+APD组与SAP组相比,大鼠心功能的受损情况有明显改善。3.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淀粉酶活性、TNF-α和IL-1β浓度显着升高;SAP+APD组大鼠上述指标较SAP组明显降低。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评分: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可见心肌细胞浊肿,伴部分溶解变性,局部区域可见单核细胞浸润,符合早期心肌炎改变,且病理评分和干湿重比值明显增高。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较SAP组明显减轻,病理评分和干湿比值明显降低。4.SAP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而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促凋亡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失衡明显改善。结论:通过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能较好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其次,通过实施APD能明显降低SAP大鼠死亡率,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心脏功能的异常。第二部分: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证实APD通过调控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心肌氧化损伤。1.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夹竹桃麻素(apocynin)组(SAP-APO group)和apocynin对照组(APO-CON group),每组15只。SAP-APO组和APO-CON组在造模前30分钟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用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解的apocynin(20 mg/kg),而Sham组和SAP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DMSO,其余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血清、胰腺和心脏组织,检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D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ROS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和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血清炎症因子和淀粉酶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体外模拟实验,首先用含5%和10%正常大鼠血清或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H9C2心肌细胞,采用CCK-8法于干预后3、6、12、24小时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血清的最佳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接着,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大鼠血清组(normal rat serum group,NS)、SAP大鼠血清组(SAP rat serum group,SS)、SAP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SAP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SA)和正常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normal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NA)。检测:DHE染色检测心肌细胞ROS含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APD对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心脏组织,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DHE染色心肌组织检测ROS含量,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1.首先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和活性均明显增高。与SAP组比较,SAP-APO组大鼠心功能异常明显减轻,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心肌组织病理评分、ROS含量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减少。同时SAP-APO组大鼠与SAP组相比,心肌组织促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抗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增加,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降低。而SAP-APO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SAP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程度降低。另外,Sham组与APO-CO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体外模拟实验中,确定用含10%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2小时为最佳干预条件。与NS组相比,SS组心肌细胞ROS含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SA组与SS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SS组与NA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和活性较SAP组明显降低,ROS含量明显减少,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NADPH氧化酶过度激活在SAC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实施APD能抑制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异常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的氧化损伤。第三部分: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APD通过调控HMGB1降低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研究方法1.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血清、腹水和胰腺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胰酶活性以及血清和腹水中HMGB1浓度,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2.采用SD雄性大鼠36只,通过腹腔连续注射雨蛙素的方法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1)轻型胰腺炎对照组(control group,CN);(2)PAAF注射组(PAAF injection group,PI);(3)PAAF+抗HMGB1中和抗体50ug组(PAAF plus anti-HMGB1 neutralizing antibody 50μg injection group,PIH 50);(4)PAAF+中和抗体100ug组(PIH 100 group);(5)PAAF+中和抗体200ug组(PIH 200 group);(6)PAAF+对照lgY蛋白200ug组(PAAF plus control lgY injection group,PIC)。注射后8小时搜集血清和心脏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浓度,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1.与SAP组相比,APD治疗能显着减轻胰腺组织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胰酶活性和HMGB1浓度。另外,在SAP组大鼠腹水中检测出高浓度HMGB1。2.通过对MAP大鼠腹腔注射PAAF后发现PI组血清HMGB1水平较CN组明显升高,伴Nox-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高,Nox-4的mRNA表达增高。随着抗HMGB1中和抗体剂量逐渐增加,当中和抗体剂量达到200ug时大鼠血清HMGB1浓度明显降低,N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Nox-4的m RNA表达也明显减少。另外,PIC组与P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实施APD能显着改善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损伤,有效减少HMGB1的释放以及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抑制HMGB1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全文总结1.在SAP病程中,早期实施APD对SACI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降低机体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减轻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的异常。2.NAPD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导致心肌组织产生过量ROS是SACI发生的重要机制。大量ROS的产生和堆积会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以及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造成心功能损害,而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能显着减轻SAP导致的心肌损伤程度。3.SAP时,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可以通过腹膜重吸收等途径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上调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在SAP早期实施APD,通过减少HMGB1释放以及重吸收降低其在循环中的浓度,进而可有效抑制HMGB1介导的NADPH氧化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心肌的氧化损伤,发挥对心肌保护作用(图1)。
赵丹阳[3](2020)在《藁本内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文中提出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非传染性疾病(NCD)或慢性疾病(CD),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是造成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正在增加,因此其发病率正在上升并接近流行病的比例。缺血性卒由于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首选治疗策略仍是动静脉溶栓或取栓治疗,但是由于缺氧复流后再灌注损伤以及部分病患就诊时错过时间窗,因此深入探讨缺血性卒中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机制,并研发可作用靶点仍是人们不断探索的方向。藁本内酯(ligustilide,LIG)为从中药材川芎、当归中提取的苯酞类化合物,具有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并且有抗癌、抗炎、抗肝毒性和泌尿系保护作用。本项研究采用体外培养PC12细胞,通过建立OGD/R模型,我们探讨了LIG对OGD/R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是否可以通过自噬来对抗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并且深入探讨在此作用中相关的信号通路。为中药有效成份LIG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培养和传代PC12细胞,取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条件DMEM-F12培养基,37℃,5%CO2。制备OGD/R模拟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损伤模型。2、MTS方法检测氧糖剥夺不同时间(3h、12h、24h、48h)对PC12细胞增殖活性影响,测取OD值的平均值,n>3。3、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LIG(10-5-10-9M),处理不同时间(3h、12h、24h)对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氧糖剥夺不同时间(3h、12h、24h、48h)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自噬通路抑制剂3-MA,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6、免疫荧光检测PC12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表达。7、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测PC12细胞内自噬小体的表达。8、Western blot检测LIG(10-6M)预处理OGD/R诱导的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9、Western blot检测LIG(10-6M)预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LKB1、p-LKB1、AMPK、p-AMPK、m TOR、p-m TOR的蛋白表达。10、检测加入通路抑制3-MA对LKB1、p-LKB1、AMPK、p-AMPK、m TOR、p-m TOR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1、PC12细胞在DMEM-F12培养基(10%胎牛血清,1%的青链霉素)内生长铺满瓶底达对数生长期,以相应比例进行传代。2、浓度为0,10-510-9M的LIG预处理0、3、12、24h后,结果发现预处理3h后10-5、10-6、10-7M的LIG对于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与OGD/R模型组相比较,P<0.05)。因此,我们选择LIG预处理(10-6M,3h)作为后续试验的浓度及时间切入点。3、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凋亡。在OGD/R条件下,在不同时间(3h、12h、24h)诱导PC12细胞凋亡;LIG明显降低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4、流式细胞仪检测OGD/R诱导PC12细胞凋亡,用3-MA抑制自噬后,凋亡率显着升高;加入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后,Dor-组的凋亡率增加,应用自噬及通路抑制剂后LIG的保护作用减弱。这些结果再次证明了自噬参与了LIG的神经保护作用,它减弱了OGD/R诱导的细胞凋亡。5、经OGD/R(12h)处理后,细胞核周围自噬相关蛋白LC3-II少量积聚,经LIG处理后,LC3-II的表达和分布明显增强。自噬抑制剂3-MA可部分逆转此过程,表明LIG能够提高PC12细胞的自噬水平。6、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测PC12细胞内自噬小体,LIG在PC12细胞中上调自噬。7、Western blot检测显示,LIG增加OGD/R处理后的PC12细胞Bcl-2的蛋白表达,降低Bax的蛋白表达。8、LIG+OGD/R组AMPK活化(磷酸化)显着增加,AMPK上游激酶LKB1(磷酸化)显着增加,从而表明LIG具有上调LKB1和AMPK活性的能力;而该组m TOR磷酸化降低,LIG可能通过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水平加速。结论:1、预处理浓度为10-6M LIG预处理细胞3h后,能明显的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2、LIG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Bax蛋白表达抑制PC12细胞凋亡;3、LIG可以通过上调自噬水平抑制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4、LIG通过增加自噬作用来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并可能通过LKB1-AMPK-m TOR自噬信号途径的激活实现。
刘文秀[4](2019)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异常。心衰在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呈进行性发展。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是全球病死率最高、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负担。根据心衰的发展速度临床可分为急性心衰(Acute Heart Failure,AHF)和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慢性心衰更为常见,症状随时间逐渐显现,病情由于病因持续存在而逐渐加重。目前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ngonist,MRA)。近年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治疗可减少住院次数和死亡率,指南推荐使用ACEI或ARB的部分患者可适当换用ARNI。针对其他机制的新型药物如心肌球蛋白激动剂正在研究中;左室辅助装置多应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目前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正在从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修复性的策略,但仍无确切的逆转心衰病程的治疗方案。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慢性心衰,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慢性心衰的机制复杂,虽然有各种学说,但仍不十分明确。细胞因子假说认为,CHF进展是由多种细胞因子介导,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纤维化,最终导致不良的心脏重构。一些研究报道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心衰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有一些细胞因子被认为是生物标志物。多项研究表明,慢性心衰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加,这些促炎症细胞因子在心肌损伤时可能诱导心肌肥大、凋亡,并使炎症进一步加重。但目前这些炎症因子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尚有较大争议。心肌细胞凋亡是慢性心衰另一个主要机制之一。凋亡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胚胎形成、维持正常组织稳态和老化。人和动物模型都提示凋亡与心衰有关,且凋亡参与从心肌肥大到心衰的发展。研究证实,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中,心肌细胞凋亡在左室功能障碍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是一个参与凋亡和抗凋亡的大家族。BCL-2家族中的BCL-2是一种抗凋亡蛋白,而BCL-2相关X蛋白(BAX)是促细胞死亡的蛋白,是细胞死亡的负调节因子。多项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BCL-2和BAX参与慢性心衰的发展。但目前关于BCL-2和BAX在心肌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较少,未见到有关CHF患者循环炎症细胞中BCL-2和BAX水平的报道,且BCL-2和BAX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未知。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观察,探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及BAX mRNA水平与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关系。第一部分CHF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目的:通过测量CHF患者IL-1β、IL-6和TNF-α的血清浓度、测量左室射血分数、评价心功能,探讨这些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纳入60例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收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经胸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LVEF。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CHF组分为三个亚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高心病(HHD)组和心肌病(CM)组。CHD组年龄高于HHD组和CM组(P<0.05)。CHD组吸烟比例高于HHD和CM组(P<0.01)。HHD组高血压病比例高于CHD组,CHD组高于CM组(P<0.01)。CHD组糖尿病(DM)比例高于HHD组(P<0.05),HHD组高于CM组(P<0.01)。CHD组使用阿司匹林比例高于HHD和CM组(P<0.01)。CHD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于HHD组,HHD组高于CM组(P<0.01)。CHF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1)。CHF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室舒张期横径(RVDD)值高于对照组(P<0.01)。2.与对照组相比,CHF组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血清浓度升高(P<0.01)。三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IL-1β、IL-6和TNF-α血清浓度均升高(P<0.05)。三个亚组两两比较,IL-1β、IL-6和TNF-α血清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CHF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4.CHF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浓度与LVEF均呈负相关(P<0.01)。5.CHF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浓度与心脏各个腔室的大小均不相关(P>0.05)。结论:CHF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浓度升高,提示各种病因导致的CHF稳定期均存在循环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增加,炎症参与CHF稳定期病程的发展。三种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浓度与心功能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表明其与CHF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为CHF的预后因子之一。第二部分CH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BAX mRNA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目的:通过测量CH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BCL-2和BAX mRNA相对含量、测量左室射血分数、评价心功能,探讨这些凋亡相关基因与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纳入60例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收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标本,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mRNA,采用定量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的方法,测量PBMC BCL-2和BAX mRNA相对含量;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经胸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LVEF。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同第一部分。2.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BAX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三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BCL-2和BAX mRNA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个亚组两两比较,BCL-2和BAX mRNA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 mRNA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P<0.05),BAX mRNA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4.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 mRNA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1),BAX mRNA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1)。5.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AX mRNA水平与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P<0.01),BCL-2 mRNA水平与NT-proBNP浓度不相关(P>0.05)。6.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BAX mRNA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P<0.05),BCL-2 mRNA水平与LVEDD不相关(P>0.05)。结论:BCL-2和BAX这一对凋亡相关基因在CHF稳定期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心肌细胞凋亡参与CHF稳定期病程的发展;各种病因所致的CHF可能导致这一对凋亡相关基因共同的改变,且mRNA水平与CHF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成为CHF预后因子之一。
洪欣欣[5](2019)在《Hippocalcin在重症中暑下丘脑神经元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暑是一种严重的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温过高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的中暑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当前研究认为,下丘脑主动参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在重症中暑发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中通过建立重症中暑小鼠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明确下丘脑的损伤并分析鉴定下丘脑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一步通过嗜铬细胞瘤-12(PC12)神经元细胞系建立热打击神经元细胞模型研究海马钙结合蛋白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以揭示重症中暑神经元细胞的病理过程。最后,通过在体、体外研究乌司他丁在热打击动物与细胞中的作用及具体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验证HPAC的作用,为重症中暑的临床治疗以及研究提供基础与新思路。方法:在体实验中利用仿真气候舱建立中暑小鼠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检测不同中暑程度小鼠下丘脑损伤情况;通过荧光二维差异凝胶电泳分析下丘脑中14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并选择海马钙结合蛋白(HPAC)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TUNEL、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了重症中暑小鼠下丘脑中HPAC的表达与细胞凋亡水平,明确其在重症中暑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利用大鼠PC12神经元细胞株建立热打击神经元凋亡检测体系,通过MTT检测热打击后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片段化及活性变化,并通过过表达HPAC质粒与HPAC靶向siRNA转染PC12细胞,研究HPAC在重症中暑小鼠与热打击PC12细胞中的作用。通过在体、离体给予乌司他丁预处理治疗,细胞上检测MTT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Caspase-3片段化及活性等,小鼠中暑模型上检测下丘脑组织病理损伤、TUNEL、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以研究乌司他丁在重症中暑小鼠与热打击PC12细胞中的作用及与HPAC的关系。成果:重症中暑小鼠模型与热打击PC12细胞模型均显示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损伤,表现为热打击后下丘脑组织损伤随着温度升高而加重与Caspase-3活性与片段化水平增加。此外,PC12细胞热打击后细胞活力下降、Caspase-3活性增加、流式细胞术凋亡阳性细胞比例升高,均提示热打击促使神经元细胞凋亡。通过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鉴定中暑小鼠下丘脑中14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细胞动力、细胞增殖和凋亡。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证实在中暑小鼠的下丘脑和热打击的PC12细胞中HPAC的表达下降。进一步予HPAC过表达质粒和siRNA-HPAC转染后热打击发现,HPAC在PC12细胞和下丘脑热损伤中起抗凋亡的作用。最后,体外和体内使用乌司他丁预处理可抑制热诱导的HPAC表达的下调,保护下丘脑神经元和PC12细胞免受热打击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可增加中暑动物的耐热性。结论:HPAC在中暑小鼠的下丘脑和热打击的PC12细胞中表达下调,并具有抗凋亡作用。使用乌司他丁干预HPAC表达的下调可减轻细胞凋亡,保护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增加中暑动物的耐热性。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揭示并证明了 HPAC在重症中暑小鼠下丘脑神经元损伤中具有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李瑞萍[6](2016)在《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XBP1在缺氧预处理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地位及其机制的离体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1960年Jenning等首次明确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概念,此后,该问题成为医学工作者在心肌梗死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减轻心肌IRI并缩小梗死面积,尽全力挽救心肌细胞,人们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1986年IRI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一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 IPC),它是公认的IRI最有效的保护性干预措施。但由于缺血时间无法预测和受到伦理约束,使IPC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IPC的心肌保护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IPC内在机制的研究,它对于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是一种内源性细胞适应保护机制,适度的ERS能够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诱导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激活和应激蛋白表达增多,增强细胞对损伤的抵抗力和促进细胞生存;当应激原过强和应激持续时间过长时,内质网应激则倾向于诱导细胞凋亡。IRI和IPC均可激活ERS, ERS对心肌细胞的存活发挥了重大调节作用。IRE1-XBP1是UPR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其开放状态决定了细胞的最终命运,XBP1是参与心肌IRI保护的重要转录因子。抑制miRNA-30c-2-3p表达能够通过升高XBP 1降低内质网应激细胞的凋亡率。miRNA-30c-2-3p和XBP1是否参与心肌IRI和IPC心肌保护机制目前尚无研究。microRNA作为一种新型内源性基因调节因子,参与了ERS的多条信号调节通路,在与心肌保护效应中的缺血、缺氧和心脏预处理也有明确关系。我们推测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调控内源性miRNA-30c-2-3p影响XBP1表达相关。那么通过改变心肌miRNA-30c-2-3p表达调控高转录活化因子XBP1的水平是否能够影响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最终结局?鉴于此,我们设计了这个离体细胞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miRNA-30c-2-3p和XBP1在缺血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地位,以及评价抑制内源性miRNA-30c-2-3p表达调控XBP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该研究为探索有价值的心肌保护干预措施以及相关的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实验依据。全部实验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和建立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预处理模型本部分的目的为确定成熟、稳定、纯度高和活性好的原代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和缺氧预处理模型。采用比例为1:1的胰蛋白酶0.125%和I型胶原酶0.1%,在35℃下,通过混合多次消化分离1-3天龄SD乳鼠心肌细胞,70min差速贴壁并联合化学抑制剂5-BrdU纯化心肌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活性,并采用心肌肌钙蛋白(cTnT) SABC-Cy3 (POD)免疫组化复合DAPI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培养72h后的心肌细胞,随机分成7组:Sham组,即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正常培养无需任何处理;1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h;1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h后复氧6h;3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h;3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h后复氧6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6h;6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6h后复氧6h。各组处理后,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模型。心肌细胞培养72h后,随机分成6组:Sham组,即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正常培养无需任何处理;AR组,心肌细胞仅进行缺氧3h复氧6h;15min*1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5min复氧15min再进行缺氧3h/复氧6h(简称AR);15min*2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5min复氧15min两个循环后再进行AR; 30min*1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0min复氧30min后进行AR; 30min*2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0min复氧30min两个循环后再进行AR。处理后,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实验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凋亡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代心肌细胞活性好,搏动有力,在培养48-72h后形成功能合胞体,出现同步化搏动。cTnT-SABC-CY3 (POD)免疫组化复合DAPI染色鉴定心肌细胞的纯度为(93.9±2.2)%。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构建中,与Sham组相比,1h组、1h/6h组、3h组、3h/6h组、6h组和6h/6h组LDH漏出率均明显增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与1h组相比,3h组和6h组LDH漏出率明显增高,正常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与3h组相比,3h/6h组和6h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6h组相比,6h/6h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缺氧预处理模型构建中,与Sham组相比,AR组、15min*1组、15min*2组、30min*1组和30m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30mmin*1组相比,AR组、15min*1组、15mmin*2组和30m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增高,正常细胞比例显着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高。与AR组相比,15min*1组LDH漏出率,正常心肌细胞比例和凋亡细胞比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15min*2组LDH漏出率发生明显降低,正常细胞比例发生明显升高,而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降低;30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第二部分:XBP1和miRNA-30c-2-3p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及miRNA-30c-2-3p对XBPl的靶向调控关系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明确XBP1和miRNA-30c-2-3p在心肌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并确定miRNA-30c-2-3p和XBP1是否具有靶向调控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缺氧3h复氧6h的缺氧/复氧损伤组(AR组)和经缺氧30min复氧30min再缺氧3h复氧6h的缺氧预处理组(APC组),分别在缺氧/损伤前、复氧1h、3h和6h时,XBP1、XBP1s蛋白和miRNA-30c-2-3p的表达量。使用携带miRNA-30c-2-3p反义寡核苷酸或无义寡核苷酸的不同浓度的慢病毒对培养48h的原代心肌细胞进行感染,确定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慢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进行缺氧/复氧损伤并用realtime PCR检测缺氧/复氧前、复氧1h、3h和6h时miRNA-30c-2-3p, XBP1和XBP1s蛋白的表达量。构建构建野生型psiCHECKTM-2-XBPl-3’UTR-wt和突变型psiCHECKTM-2-XBP 1-3’UTR-mut报告基因载体,将miRNA-30c-2-3p mimics或NC mimics和这些报告基因载体或空载体(psiCHECKTM-2)转染H9c2(2-1)大鼠胚胎心肌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试剂盒检测并分析各组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分成6组:①NC mi mics+psiCHECKTM-2组;②NC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③NCmimics+psiCHECKTM-2-Xbp1-3’UTR-mut组;④mo-miR-30c-2-3p mimics+psiCHE CKTM-2组;⑤mo-miR-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⑥rno-miR-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mut组。结果显示:相比于缺氧/复氧前,AR组在复氧1h、3h和6h后XBP1和miRNA-30c-2-3p基因表达水平和XBP1s蛋白均明显增高,且在复氧3h时达到顶峰。相比于AR组,APC组在复氧1h、3h和6h时,XBP1和XBP1s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miRNA-30c-2-3p表达发生明显降低,且APC组中,XBP1和XBPls蛋白表达在复氧3h时达到峰值。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感染后的心肌细胞,随感染浓度增加,GFP阳性细胞数逐级增多,MOI为50时,GFP细胞阳性率>90%,与MOI为100时无统计学差异。选定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50MOI。感染携带miRNA-30c-2-3p inhibitor的慢病毒后,心肌细胞经缺氧/复氧损伤处理,相对于感染无义寡核苷酸序列的阴性对照组,AR前、复氧1h、3h和6h时,miRNA-30c-2-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XBP1表达明显升高,XBP1s蛋白水平在复氧1h、3h和6h明显升高。与转染NC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相比,miRNA-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miRNA-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mut组荧光素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miRNA-30c-2-3p调控XBPl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内源性miRNA-30c-2-3p调控XBP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明确miRNA-30c-2-3p和XBP1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中的相互关系。将心肌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Sham组),未经任何处理;缺氧/复氧损伤组(AR组),细胞经缺氧3h复氧6h处理;缺氧预处理组(APC组),经缺氧30min复氧30 mmin再缺氧3h复氧6h处理;慢病毒感染miRNA-30c-2-3p inhibitor组(INH组),细胞感染慢病毒miRNA-30c-2-3p inhibitor 48 h后,进行缺氧3h复氧6h。除INH外,其余三组均在处理前48h感染携带无义寡核苷酸序列慢病毒。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实验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 V-APC/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PCR检测miRNA-30c-2-3p和XBP1,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XBP1s和BiP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R组、APC组和INH组LDH漏出率均发生明显增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LDH漏出率明显降低,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凋亡细胞比例显着下降。与APC组相比,INH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明显增多,正常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升高。观察各组miRNA-30c-2-3p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APC组和AR组miRNA-30c-2-3p表达均发生明显升高,INH组明显降低;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miRNA-30c-2-3p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PC组相比,INH组miRNA-30c-2-3p表达发生明显下降。比较各实验组XBP1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其余三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观察各组XBP1s和BiP蛋白表达量,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均发生明显增高;与AR组相比,APC和INH组XBP1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XBP1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各组BiP表达趋势与XBP1s一致,与Sham组相比,AR、APC和INH组BiP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Bi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BiP表达发生明显下降。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厌氧培养复合氮气的方法,通过缺氧3h/复氧6h能够成功构建新生大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通过缺氧30 min复氧30 min再进行缺氧3h/复氧6h能够成功建立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模型,且缺氧预处理可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减少心肌细胞凋亡。2.在心肌细胞内miRNA-30c-2-3p和XBP1具有靶向调控关系。低表达miRNA-30c-2-3p进而增加XBP1表达是缺氧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3.通过抑制内源性miRNA-30c-2-3p可增加XBP1表达,对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发生率。4.BiP表达可受到miRNA-30c-2-3p对XBP1调控作用的影响,BiP可能是XBP1产生心肌保护效应的下游因子。
刘春梅,丁依玲[7](2013)在《热休克蛋白70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及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封闭HSP70基因对体外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rl组)、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AS组)、正义寡核苷酸处理组(S组)、随机寡核苷酸处理组(R组),每组各5例,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HSP70蛋白表达。2)将顺铂处理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rl组)、单纯顺铂处理组(Cis组)、反义寡核苷酸+顺铂处理组(AS+Cis组)、正义寡核苷酸+顺铂处理组(S+Cis组)、随机寡核苷酸+顺铂处理组(R+Cis组),每组各8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光吸收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eLa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Ctrl组、AS组、S组、R组HSP70灰度比值分别为1.365±0.187,0.379±0.134,1.403±0.163和1.410±0.158,转染AS组HSP70灰度比值明显下降(P<0.01);2)AS+Cis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s组和R+Cis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与Ci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70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通过下调HeLa细胞中HSP70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HSP70反义脱氧寡核苷酸与顺铂联合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细胞对顺铂化学治疗的敏感性。
汲宏磊[8](2010)在《低强度运动对SHR大鼠血管内皮的作用及IL-3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是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均较低,这与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存在多种副作用、常需联合用药、价格相对昂贵导致患者长期服用依从性差有关。重视非药物方法对治疗高血压有重要意义。低强度运动锻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运动锻练可以降低心输出量,减低血管阻力,明显降低血管壁/血管腔的比值,运动可以使肌肉内静脉增生,静脉容量增大,运动导致参与运动的器官与组织毛细血管床增大,降低循环血容量与血管床容量比值,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呈正相关,低强度运动锻练对胰岛素抵抗的胰岛素受体前水平、受体水平和受体后水平三个环节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低强度运动还可以升高骨骼肌中PPARγ蛋白水平,PPARγ在心血管系统的表达和激活具有血管紧张素II阻断效应并降低血压。低强度运动锻练对胰岛素抵抗各个环节的改善,有效地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了过高的胰岛素水平,从而增加内皮细胞NO的合成与释放。这种作用主要是作用在NOS的转录和表达水平上。NO被认为是一种抗炎因子,其抗炎症的机制主要是抑制核因子-κB(NF-κB)活性。NF-κB与许多细胞因子的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启动和调节这些基因的转录。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炎症因子的基因多为NF-κB的靶基因,通过NF-κB通路调节这些因子的转录与表达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除NO外,诱生型热休克蛋白70也能够抑制激活的IKK和IκB的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表达。运动能明显上调HSP70的表达,运动诱导HSP70增高与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激活有关。白介素(IL)33是近几年用计算机技术测序鉴定发现的一种因子,在很多组织中的大血管和小血管的内皮细胞核中都有结构性表达。IL-33对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作用,诱导Th1细胞向Th2的转变,能显着对抗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诱导的NF-κB的产生,增加内皮细胞NO的生成,减低动脉斑块的炎症反应。本文采用临床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为阳性对照组,观察低强度运动对SHR大鼠降压作用,结果显示低强度运动锻练能明显降低SHR大鼠的血压,与硝苯地平单药治疗相类似,在降压的同时,低强度运动锻练还同时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强血管内皮NOS的表达,明显增高血浆中的NO水平,增加血管内皮中HSP70和IL33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NF-κB的表达,减轻血管内皮的病变程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本实验还对30例人冠状动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观察IL-33的表达,结果显示IL-33在人冠状动脉内膜与斑块上表达,与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正相关。进一步阐明IL-33/ST2信号通道的细胞和核内的效应有助于开发新的心血管保护药物。
蒋碧梅[9](2010)在《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坏死和凋亡,是启动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努力减轻其所致心肌损伤成为了心力衰竭防治的关键环节。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心肌内源性保护现象,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即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改善心肌舒缩功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深入探讨缺血预适应(IP)的心肌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将为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核仁素(又称C23)是核仁中含量最多的一种RNA结合蛋白,其已知的主要功能是结合与运输rRNA,调控核糖体的生成,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等。核仁素含有三个主要的功能结构域:氨基端,中心区和羧基端。核仁素的许多重要功能,如调控核糖体的生成与成熟,调控细胞生长与增殖等,主要依赖于其中心区的RNA结合结构域。核仁素是细胞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多功能的穿梭蛋白。除了上述经典的生物学功能外,近年研究发现,核仁素在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人副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基因转录调控等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室以前的研究也发现活性氧诱导C2C12肌原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RAW264.7细胞凋亡时伴有核仁素表达下调。进一步采用核仁素真核表达载体及反义寡核苷酸,发现核仁素在氧化应激所致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而且发现热休克反应及热休克蛋白70可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核仁素表达下调及细胞凋亡的发生。上述结果提示,核仁素可能是一个重要抗损伤因子。然而,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是否具有及具有何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在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基础上,采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动物模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细胞模型,探讨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探讨核仁素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主要方法与结果如下:1.采用在体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5min,再灌注10min,再结扎5min,再灌注10min,构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采用血清酶学检测、Caspase-3活性分析及DNA“梯状”条带检测心肌受损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心肌中核仁素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导致心肌中核仁素的mRNA表达逐渐升高,12h达高峰;蛋白质水平也表现为逐渐增多,以12h、24h最明显,并明显减轻了缺血30min,再灌注3h所致的心肌损伤,即血清酶学指标下降,心肌Caspase-3活性和DNA“梯状”条带明显减少。2.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经过氧化氢(100μm)预处理90min或经缺氧预处理30 min后,恢复24h,构建模拟在体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细胞模型;采用MTT、LDH活性分析及凋亡百分率检测细胞受损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核仁素的表达;采用细胞成分分离及间接免疫荧光观察核仁素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均能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500μM H2O2)和缺氧-复氧损伤(缺氧2h,复氧12-24h);在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心肌细胞模型中,核仁素的mRNA表达逐渐升高,12h达高峰;蛋白质水平也表现为逐渐增多,以12h-24h最明显;而且,在正常情况下,核仁素大部分位于心肌细胞胞核,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均可导致核仁素向胞浆移位。3.采用基因转染及RNA干扰技术探讨核仁素在过氧化氢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核仁素过表达可增强过氧化氢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500μM H2O2)的保护作用,表现为LDH释放减少,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凋亡减少;而核仁素低表达则明显抑制了上述过氧化氢预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4.将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500μM H2O2,6h),采用核仁素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抽提沉淀物中RNA进行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氧化应激损伤时心肌细胞中核仁素调控的可能靶基因进行了筛选。根据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以及生物信息学提供的信息,初步筛选出氧化应激损伤时心肌细胞中包括Hsp32, Hsp70在内的10个可能受核仁素调控的靶基因。5.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到Hsp32, Hsp70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整体及细胞模型中表达明显增加,为探讨Hsp32及Hsp70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一步采用Hsp32特异性抑制剂及Hsp70的RNA干扰片段抑制了Hsp32的活性或抑制Hsp70的表达,发现抑制Hsp32活性或抑制Hsp70表达可明显减弱过氧化氢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6.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探讨了核仁素对Hsp32和Hsp70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核仁素过表达可上调Hsp32和Hsp70的表达;进一步采用mRNA稳定性分析,IP-RT-PCR、RNA-EMSA技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探讨了核仁素对Hsp32和Hsp70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在心肌缺血预适应中,核仁素与Hsp32, Hsp70的3’UTR相结合,进一步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核仁素可通过与Hsp32, Hsp70的3’UTR相结合,增加Hsp32和Hsp70 mRNA的,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心肌细胞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可导致心肌中核仁素的mRNA及蛋白质水平表达上调,并促进其从胞核向胞浆的移位;核仁素与靶基因Hsp32, Hsp70 mRNA的3’UTR相结合,通过增加调控Hsp32, Hsp70 mRNA的稳定性,而上调Hsp32,Hsp70的表达,从而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燕花[10](2010)在《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经成为造成我国人民死亡的首要疾病。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凋亡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DCM)、阿霉素诱导性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等的一个重要的发生和进展机制。同时细胞凋亡参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是心功能远期预后的重要预报因子。缺氧、缺氧复氧、酸中毒、氧化应激、压力应激等多种刺激均可诱导心肌细胞产生凋亡。其中,氧自由基代谢障碍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促发因素,生物体内存在的活性氧可以与DNA、蛋白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等作用,造成DNA链断裂、突变和对热稳定性的改变,严重影响遗传信息的传递,使细胞代谢功能紊乱;导致蛋白质与蛋白质交联、蛋白质与DNA交联,使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发生改变;作用于生物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发生脂质过氧化,造成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膜流动性下降、膜脆性增加,影响细胞内外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当活性氧过氧化氢(H2O2)高浓度作用于心肌细胞时,可致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迅速增加,并诱导体内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等的活性降低,使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致使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死亡(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自身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体内代谢或外源性因素产生的自由基均被证实可诱导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已知的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有:死亡因子介导的细胞凋亡;神经酰胺介导的细胞凋亡;p53+基因触发的细胞凋亡;线粒体损伤启动的细胞凋亡。通过以上通路,细胞凋亡的结果使体细胞特别是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如脑细胞、心肌细胞数量减少,造成其组成的重要器官如心室肌等发生衰退性病理过程。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研究较多的有两条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即线粒体通路和膜死亡受体通路。通过干预心肌细胞凋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心肌细胞,因此,人们在研究药物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期以来,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目前,中药与心肌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正受到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尤其在探索中药有效单体成分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本实验室运用超滤膜技术对传统方剂当归补血汤进行分离纯化,前期研究已证实,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在本课题中,通过模拟体内心肌细胞氧化损伤过程,建立H2O2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模型,观察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氧化损伤诱导的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从而为明确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抗凋亡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奠定基础。二、目的1、运用超滤膜技术对中药合剂进行分离、纯化。2、研究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抗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3、研究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4、研究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氧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5、为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三、方法1、应用陶瓷膜微滤和聚丙烯腈(PAN)中空纤维超滤膜(截留分子量为10万分子量)精制当归、红芪合剂(1:5)水提物。2、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取出生后1~3d的大鼠乳鼠,用75%乙醇溶液浸泡消毒皮肤后,移入超净工作台。开胸取出心室肌,运用酶消化法反复多次消化,收集细胞悬液,以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心肌细胞,用含15%小牛血清的DF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至每毫升5×105,在37℃、5% CO2条件下培养。选生长状态佳者于72 h后进行实验。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采用心肌细胞α横纹肌肌动蛋白(a-Sarcomericactin)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心肌细胞纯度。3、制备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模型:以400μmol·L-1的H2O2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实验分为以下5组:正常对照组;H202模型组(作用6h);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高剂量干预组(15 g·L-1)、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中剂量(7.5 g·L-1)干预组、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低剂量(3.75·g-1)干预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心肌细胞细胞活力改变;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标记凋亡心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4、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蛋白印(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凋亡相关基因蛋白Hsp70、Caspase-3、Bcl-2、Bax的表达。5、用生化学技术检测氧化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相关酶类如SOD、LDH、CK、MDA、MPO的变化。四、结果1、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10万分子量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不含阿魏酸)多糖含量接近单剂含量,当归多糖含量为23.84 g·L-1,红芪多糖含量为27.55 g·L-1,合剂多糖含量为22.08g·L-1。2、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心肌细胞伸出伪足互相融合成片,细胞核折光性好,搏动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规律性(98.2±13.4次/min)。H2O2损伤组细胞皱缩,细胞核暗淡,搏动明显减弱(20.1±3.3次/min),部分停搏,搏动幅度强弱不一,搏动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当归红芪超滤物高、中、低剂量干预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分别为86.9±8.4、71.1±6.7和43.7±9.6次/min,细胞伪足较对照组变细,搏动频率略减低,但高于氧化损伤组(P<0.01)。3、MTT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氧化损伤模型组心肌细胞严重受损,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29.5%),与正常对照组(89.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归红芪超滤物干预组心肌细胞的受损显着改善,存活率显着提高,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77.6%、64.4%、43.9%,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4、生化学检测:H2O2处理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培养介质中LDH(274.36±15.16U/L)、CK(201.47±2.71 U/L)的含量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DH 138.07±11.27U/L,CK42.69±1.53 U/L),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当归红芪超滤物可显着抑制H2O2所致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高剂量组(LDH 167.22±10.11U/L, CK 88.14±1.06U/L)、中剂量组(LDH183.48±9.88U/L, CK 99.66±4.18 U/L)、低剂量组(LDH201.06±18.13U/L, CK 132.54±1.92 U/L)均能减少LDH、CK的外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H2O2损伤组细胞内MDA (3.82±0.64nmol/mL)、MPO (114.00±3.24 U/L)含量增加、SOD (58.23±2.45U/mL)活力降低,与正常对照组(MDA2.34±0.50 nmol/mL, MPO 38.47±1.12 U/L, SOD 118.33±5.77 U/mL)比较,差异显着(P<0.01)。当归红芪超滤物可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内MDA、MPO的含量,提高SOD活力,高剂量组(MDA2.51±0.28 nmol/mL, MPO 59.76±1.84 U/L, SOD 101.34±2.14U/mL)、中剂量组(MDA 2.80±0.32 nmol/mL, MPO 71.52±1.03 U/L, SOD 83.36±6.63U/mL)、低剂量组(MDA 3.11±0.35 nmol/mL, MPO 85.22±4.18 U/L, SOD71.45±7.11U/mL)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随超滤物浓度的增加LDH、CK、MDA、MPO含量逐渐减少,SOD活力逐渐增加。5、RT-PCR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Hsp70、Caspase-3、Bcl-2、Bax mRNA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Hsp70、Caspase-3、Bax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Bcl-2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超滤物干预组Hsp70 mRNA呈过度表达,Bcl-2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而Bax、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400μmol·L-1 H2O2处理心肌细胞6h后,模型组心肌细胞中Hsp70、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 Bcl-2/Bax的蛋白比值降低(P<0.01)。而经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处理后,心肌细胞中Hsp70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5);在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 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Bcl-2/Bax比值显着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则Bcl-2、Bax蛋白表达无显着改变(P>0.05)。五、结论1、氧化损伤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具有抗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可减轻细胞活力的下降,抑制心肌细胞凋亡。3、Bax、Caspase-3的激活是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Bcl-2、Hsp70表达的增多具有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4、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防止心肌细胞氧化损伤而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发挥作用。
二、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探讨HSP70对活性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探讨HSP70对活性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Circ-RHOJ.1竞争性抑制miR-124-3p调控NRG-1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环状RNA简述 |
1.1.1 充当miRNA的海绵体抑制miRNA的功能 |
1.1.2 结合RNA结合蛋白调节蛋白的功能 |
1.1.3 编码多肽发挥特定功能 |
1.1.4 调控同源宿主基因的转录 |
1.1.5 结合DNA调控线性同源转录本的剪接 |
1.1.6 影响同源线性RNA转录本的剪接 |
1.1.7 作为假基因发挥功能 |
1.1.8 循环的circRNAs发挥生物标记物的功能 |
1.2 微小RNA的简述 |
1.2.1 miRNAs的生物合成 |
1.2.2 miRNAs的作用机制 |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4 NRG-1与心血管功能 |
1.5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irc-RHOJ.1、miR-124-3p与NRG-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的实验设备和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 |
2.2.2 大鼠心脏提取与组织处理 |
2.2.3 大鼠心脏组织HE与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 |
2.2.4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提取 |
2.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2.6 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提取及培养 |
2.2.7 心肌细胞I/R处理 |
2.2.8 总RNA的提取 |
2.2.9 反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qPCR) |
2.2.10 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 |
2.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2.2.12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分离和鉴定大鼠心肌细胞 |
2.3.2 Circ-RHOJ.1、miR-124-3p以及NRG-1在体外心肌I/R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
2.3.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
2.3.4 Circ-RHOJ.1、miR-124-3p以及NRG-1在体内心肌I/R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鉴定circ-RHOJ.1、miR-124-3p以及NRG-1的相互作用位点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3.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生物信息学预测 |
3.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3.2.3 统计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NRG-1是miR-124-3p的靶基因 |
3.3.2 Circ-RHOJ.1可作为miR-124-3p的海绵体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miR-124-3p对心肌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功能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4.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转染 |
4.2.2 反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qPCR) |
4.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4.2.4 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 CCK8) |
4.2.5 细胞凋亡流式分析 |
4.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4.2.7 统计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抑制miR-124-3p表达显着提高NRG-1的表达水平 |
4.3.2 抑制miR-124-3p表达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在I/R损伤条件下的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增殖以及抑制凋亡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Circ-RHOJ.1对心肌细胞在I/R损伤下功能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5.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心肌细胞中过表达circ-RHOJ.1 |
5.2.2 反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qPCR) |
5.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5.2.4 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 |
5.2.5 细胞凋亡流式分析 |
5.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5.2.7 统计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过表达circ-RHOJ.1可抑制miR-124-3p表达,提高NRG-1的表达水平 |
5.3.2 过表达circ-RHOJ.1可以减轻心肌细胞在I/R损伤条件下的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增殖以及抑制细胞凋亡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APD对 SAP相关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4.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NADPH氧化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3)藁本内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藁本内酯对OGD/R诱导的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PC12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
2.4.2 氧糖剥夺/复氧损伤(OGD/R)细胞模型建立 |
2.4.3 MTS检测藁本内酯对PC1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4.4 藁本内酯对OGD/R诱导的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2.4.6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LIG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活性 |
3.2 LIG降低OGD/R诱导的PC12 细胞凋亡 |
3.3 LIG对 OGD/R诱导的PC1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 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藁本内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保护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物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LC3 Ⅱ免疫荧光染色 |
2.2.2 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自噬 |
2.2.3 Western blot检测自噬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2.2.4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LIG促进自噬的同时抑制细胞凋亡 |
3.2 LC3-Ⅱ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 |
3.3 LIG增加自噬体的形成 |
3.4 LIG通过上调自噬减轻OGD/R诱导的细胞凋亡 |
3.5 LKB1-AMPK-m TOR途径促进自噬 |
4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BAX mRNA水平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心衰的基因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Hippocalcin在重症中暑下丘脑神经元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行病学 |
第二节 下丘脑损伤在重症中暑发病中的作用 |
第三节 重症中暑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四节 HPAC在下丘脑损伤中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乌司他丁在中暑中的治疗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动物与细胞 |
二、主要仪器 |
三、主要试剂 |
四、主要试剂配制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重症中暑小鼠模型制备与冷却处理方法 |
二、给药方案 |
三、组织病理学分析 |
四、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五、细胞培养和热打击方案 |
六、MTT法细胞活力检测 |
七、总蛋白提取及BCA法蛋白定量 |
八、Caspase-3活性测定 |
九、流式细胞术分析 |
十、细胞转染 |
十一、免疫组化 |
十二、TUNEL原位检测凋亡细胞 |
十三、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热打击致下丘脑损伤的在体研究 |
一、热打击致下丘脑组织神经元损伤 |
二、热打击小鼠下丘脑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鉴定结果 |
三、热打击小鼠下丘脑中HPAC的表达显着下调 |
第二节 HPAC在热打击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
一、热打击PC12细胞HPAC表达下降 |
二、热打击至PC12细胞凋亡 |
三、HPAC过表达可降低热打击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
四、HPAC表达下调增加热打击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
第三节 乌司他丁在中暑下丘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乌司他丁可抑制热打击PC12细胞HPAC表达的下调 |
二、乌司他丁可减轻热打击PC12细胞凋亡 |
三、乌司他丁抑制中暑小鼠下丘脑HPAC表达的下降 |
四、乌司他丁预处理可降低中暑小鼠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 |
五、乌司他丁可降低中暑小鼠下丘脑病理损伤评分 |
六、乌司他丁可延长中暑小鼠中心体温变化平台期增加小鼠耐热性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XBP1在缺氧预处理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地位及其机制的离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和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预处理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检测项目 |
三、数据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XBP1和miRNA-30c-2-3p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及miRNA-30c-2-3p对XBP1的靶向调控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检测项目 |
三、数据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miRNA-30c-2-3p调控XBP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设计与分组 |
二、检测项目 |
三、数据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结论 |
讨论 |
一、关于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问题 |
二、对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 |
三、对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 |
四、对第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 |
五、本实验结果的意义 |
六、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
七、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MicroRNA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英文缩略集注 |
附录二:论文图表 |
附录三:本实验应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附录四:本实验应用的主要溶液配制 |
附录五:本实验应用的主要试剂、试剂盒、耗材和实验器械 |
附录六:文献综述图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热休克蛋白70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及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HSP70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 |
1.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
1.2.3 脂质体转染 |
1.2.4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HSP70蛋白表达 |
1.2.5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
1.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反义寡核苷酸对HeLa细胞中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HSP70表达下调对顺铂诱导HeLa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
2.3 HSP70反义寡核苷酸对顺铂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讨论 |
(8)低强度运动对SHR大鼠血管内皮的作用及IL-3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运动锻练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
2.2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反应 |
2.3 白细胞介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2.4 白介素33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第3章 低强度运动对SHR 大鼠血管内皮的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IL-33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课题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释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中核仁素表达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2.2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中核仁素的表达情况 |
1.3 分析与讨论 |
1.3.1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及保护效果 |
1.3.2 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核仁素的表达的影响 |
1.4 结论 |
第二章 过氧化氢预适应及缺氧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核仁素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H_2O_2预适应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核仁素的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
2.2.2 缺氧预适应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核仁素的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核仁素在过氧化氢及缺氧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核仁素过表达对H_2O_2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 |
3.2.2 核仁素(Nuc)低表达对H_2O_2预适应所致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核仁素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与核仁素结合的靶mRNA分子的筛选 |
4.2.2 核仁素对Hsp3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2.3 核仁素对Hsp70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3 分析与讨论 |
4.4 结论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10)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一 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和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5.附图 |
实验二 应用超滤膜技术制备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实验三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抗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5.附图 |
实验四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抗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5.附图 |
实验五 热休克蛋白70和半胱-天冬氨酸酶-3在凋亡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其表达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5.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英语缩略词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
附录二 动物实验设施使用证 |
四、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探讨HSP70对活性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Circ-RHOJ.1竞争性抑制miR-124-3p调控NRG-1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刘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文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藁本内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D]. 赵丹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外周血单核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D]. 刘文秀.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Hippocalcin在重症中暑下丘脑神经元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D]. 洪欣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XBP1在缺氧预处理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地位及其机制的离体实验研究[D]. 李瑞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7]热休克蛋白70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和凋亡及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J]. 刘春梅,丁依玲.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3(02)
- [8]低强度运动对SHR大鼠血管内皮的作用及IL-3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D]. 汲宏磊. 吉林大学, 2010(05)
- [9]核仁素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蒋碧梅. 中南大学, 2010(12)
- [10]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 马燕花. 兰州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