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红,周梦雅,翁寿向,甘梅富[1](2021)在《肺原发性涎腺型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2004年1月-2019年9月确诊的肺原发性涎腺型肿瘤标本20例,总结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20例临床诊断为肺肿瘤后行粗针穿刺、支气管切除或行肺切除术,病理确诊为粘液表皮样癌(MEC)11例,腺样囊性癌(ACC)8例,多形性腺瘤(PA)1例。MEC肿瘤细胞由粘液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及中间型细胞构成;ACC肿瘤细胞由导管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呈筛孔状或小管状排列;PA由上皮及肌上皮细胞构成,可见粘液软骨样基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CK、CK7、P63、S-100、CD117等。共对8例行EGFR基因检测,其中2例MEC,6例ACC,EGFR第18、19、20、21号外显子均为野生型。结论原发肺的涎腺型肿瘤非常少见,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性,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预后优于常见的肺腺癌或鳞癌。
蒋丽萍[2](2020)在《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涎腺肿瘤占颈部肿瘤的3%,而其中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占1/5,良性肿块(benign tumor,BT)占4/5,BT中又以混合瘤(pleomorphic adenomas,PA)最常见,腺性淋巴瘤(adenolymphomas,AL)次之。此研究的目的为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I)、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以及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UE)对涎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采用CDI对82例涎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获得其血流分级、收缩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对比分析MT与BT组、PA组与AL组间的差异。然后对其中56例患者进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gh tissues quantification,VTQ)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phy,SWE),测量其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和各项杨氏模量值,并对比分析MT与BT组、PA组与AL组间的差异。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细针穿刺证实其病理类型。2.对涎腺91个肿块的CEUS图像进行回顾性,观察肿块的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模式、增强环、肿块范围是否增大、增强程度、达峰方式和消退方式,并对比分析MT和BT组间的差异。然后绘制其中75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EUS动态图像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ve curve,TIC)曲线,记录肿块及周边腺体组织的达峰时间(the value of 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峰值半降时间(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TFP),然后将PA、AL及MT组的以上三个定量指标与周边腺体进行对比分析。一周后的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1.采用CDI检查的82例病例包括MT12例、BT70例(其中PA38例、AL24例、其他10例),采用UE检查的56例腮腺肿块患者病例分别包括MT10例、BT46例(包括PA27例,AL11例,其他8例)。MT组与BT组间的血流分级、PSV及RI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高达66.7%(16/24)AL的血流为III级,但与PA组的血流分级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SV的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绘制ROC曲线,获得PA及AL组间的RI的最佳截断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和0.822,并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8.9%、75%及0.539。在VTQ中,BT与MT间的SWE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PA组和AL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绘制ROC曲线,获得PA及AL组间的SWV的最佳截断值和AUC分别为2.10 m/s和0.677,并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0.4%、63.6%及0.340。在SWE中,BT组和MT组间杨氏模量最大值、杨氏模量平均值、杨氏模量最小值及标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组和AL组杨氏模量最大值、杨氏模量平均值、杨氏模量最小值及标准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作相应ROC曲线分析发现以最大杨氏模量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最佳截断值及AUC别为32.4KPa和0.805,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0.4%、81.8%及0.522,另外,将PA排除之后,BT组与MT组间的RI、SWV及最大杨氏模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经病理证实91例病例包括BT74例,MT17例,在CEUS中MT组及BT组在增强程度、均匀程度、达峰方式及消退方式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以非向心性增强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增强后边界、增强环及肿块范围是否增大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以增强后边界不清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0.59%(12/17)、87.83%(65/74)、84.61%(77/91);以无增强环显示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35%(14/17)、71.62%(53/74)、87.91%(80/91);以增强后肿块范围较二维超声时增大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0.59%(12/17)、95.95%(71/74)、90.21%(83/91);联合三者后的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35%(14/17)、95.95%(71/74)、93.41%(85/91)。经TIC分析的75例病例分别包括31例PA、27例AL和17例MT。相比于周边腺体,PA组的TTP(time to peak)和TFP(the 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I(peak intensit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等进、等退”高增强;AL组PI及T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等进、慢退”明显高增强,以“慢退和高增强”诊断AL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48%(22/27)、68.75%(33/48)和73.33%(55/75);MT组TF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TP和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快进、等退”高增强,以“快进”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4.70%(11/17)、50.00%(29/58)和53.33%(40/75);联合应用“快进”或非“慢退”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23%(15/17)、77.59%(45/58)和80.00%(60/75)。结论:1.CDI、UE均可以对PA和AL进行鉴别诊断,AL的RI和SWV均较低、具有最丰富的血流、各项杨氏模量值均较低,PA的RI、SWV和各项杨氏模量值均较高,应用这些特征可以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而且三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基本相同。但CDI、UE均不能对涎腺MT及BT进行鉴别诊断,而当将PA从BT组除去之后,应用RI、SWV和最大杨氏模量可以对BT及MT进行鉴别诊断。2.在CEUS中,MT的主要特征是增强后无增强环、边界不清、肿块的范围可见增大,应用“无增强环”鉴别诊断MT和BT的特异度欠理想,而应用“边界不清”及“范围增大”鉴别诊断MT和BT的敏感度较低,联合三者可明显提高CEUS的诊断效能。并且通过TIC曲线分析发现腮腺PA,AL和MT有各自的弥散特点,其中以AL的“慢退”、“明显高增强”具有比较特征性表现,可用以AL的术前鉴别诊断;虽然MT的“快进”的鉴别诊断的准确度较低,但是联合应用“快进”“非慢退”可明显提高鉴诊断效能。
王亚龙[3](2020)在《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气管和支气管的涎腺型癌是来源于下呼吸道粘膜下腺体的罕见恶性肿瘤,其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Tracheobronchi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Tracheobronchia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TMEC)。由于发病率低,气管和支气管涎腺型癌尚缺乏大宗病例报道研究,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结局、决定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和两种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异同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单中心TACC和TMEC患者的详细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效果、预后和预后因素、不同组织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等情况,以期为临床医生了解这一疾病特征、为患者提供最佳综合治疗策略和判断患者生存结局等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196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病理诊断并接受治疗的TACC和TMEC患者资料。对以上两种涎腺型癌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涎腺型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治疗方式(手术、放疗、化疗和综合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无复发/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使用Log-rank检验对比不同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预后;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复发/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以及复发后生存时间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共计纳入306例患者,其中TACC 191例,TMEC 115例。TA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男性占50%);绝大多数患者(68%)无吸烟史;绝大多数(95%)患者有症状,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胸闷或呼吸不畅;肿瘤位于气管者居多(65%);绝大多数患者(85%)接受手术为主的治疗。TM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0岁;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男性占56%);绝大多数(77%)无吸烟史;绝大多数患者(86%)有症状,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咯血、呼吸不畅和发热等;肿瘤主要位于支气管(89%);绝大多数患者(93%)接受手术为主的治疗。相比TACC,TMEC患者平均年龄更小,患者主诉持续时间短,有症状者少,肿瘤位于支气管的更多,更有可能接受手术治疗并实现R0切除(TACC和TMEC R0切除率分别为99.0%和45.5%,P<0.001),总生存时间也更长(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191例TACC患者中,163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余2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TACC手术组患者5年、10年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5.00%、63.40%和47.00%,非手术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70%和46.40%,手术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显着优于非手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R0切除、R1切除后放疗、R1切除后未放疗)和患者主诉的持续时间(<7个月或≥7个月)是影响R0/1切除患者无复发/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3cm或>3cm)和治疗方法(R0切除、R1切除后放疗、R1切除后未放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R0/1切除组患者有64例(45.1%)出现复发/进展,复发/进展后接受局部治疗(进展病灶和/或转移灶手术或放疗)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单纯化疗或支持治疗患者(P<0.05);晚期复发/进展(复发/进展时间≥34月)患者复发/进展后预后显着优于早期复发/进展(复发/进展时间<34月)患者。115名TMEC患者中,107名接受了手术治疗,8名接受了非手术治疗。手术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9%、94.17%和90.50%,非手术组分别为83.33%、41.67%和0.00%,手术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非手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肿瘤病理N分期是影响手术组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ACC和TMEC虽然同属涎腺型癌,但两者存在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而两者临床特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TACC和TMEC属低度恶性肿瘤,整体预后较好,可手术治疗者预后更佳。由于有更高的R0切除率,TMEC患者整体预后显着优于TACC。对于TACC,患者主诉持续时间和无病生存期显着相关,及时就诊和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肿瘤大小同TACC患者总生存密切相关,对于超过3cm肿瘤,临床医生治疗时需更加注重根治性。原发肿瘤的完全切除、切缘阳性患者的术后辅助放疗以及术后复发/进展后的局部治疗都可改善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可手术TMEC,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实施包含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治疗和术后密切随访至关重要。背景既往多原发肺癌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多原发肺癌和肺癌肺内转移的鉴别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提出的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首次详细描述了多原发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MPLC)的诊断、分类和分期标准。在新的分期系统中,根据多发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多发性磨玻璃(影像特征)/附壁样(病理特征)(Ground-glass/lepidic,GG/L)结节、第二原发性肺癌(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SPLC)、肺内卫星结节和炎性肺癌,其中前两类为MPLC,后两种为肺癌伴肺内转移。然而,根据新标准分类和分期的不同类型MPLC临床特征和预后尚未得到评估。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2011-2013年的手术肺癌患者数据,从中连续筛选出多灶肺癌,并进一步依据第8版肺癌分期标准筛选出MPLC,对不同类型MP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和预后因素进行总结和对比。结果202例经手术治疗的MPLC患者,按疾病类型和诊断时间分为不同的组(多灶GG/L 样肺腺癌,n=139;SPLC,n=63;同时 MPLC(Simultaneous MPLC,sMPLC),n=171,异时MPLC(Metachronous MPLC,mMPLC),n=31)。多发GG/L样肺腺癌和SPLC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显着差异。MPLC的整体1、3、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97.98%、90.18%、82.81%。MPLC中多发GG/L样肺腺癌的1、3、5年生存率为 99.27%、94.76%、87.94%,SPLC 的 1、3、5 年生存率为 95.11%、78.20%、71.29%。MPLC 中 sMPLC 1、3、5 年生存率为 97.60%、88.34%、80.88%,mMPLC 1、3、5年生存率为100.00%、100.00%、93.10%。多发GG/L样肺腺癌组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SPLC组(87.94%vs 71.29%,P<0.05)。性别是sMPLC的独立预后因素(女性与男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与69.5%,P<0.05)。多原发肺癌病灶的最高肿瘤病理分期是所有类型MPLC的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中MPLC的诊断分期标准,证实MPLC的两种类型(多发GG/L样肺腺癌和SPLC)有着显着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在诸多因素中,性别是sMPLC强有力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的MPLC多灶肿瘤的最高病理分期对于判断所有类型(多发GG/L样肺腺癌或SPLC,同时或异时)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应将治疗重点优先放在病理分期最高的肿瘤上。背景和目的MPLC患者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然而MPLC发生的病因尚不明确。在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中,MPLC可分为多发磨玻璃/附壁样肺癌和第二原发肺癌。既往报道提示含磨玻璃成分MPLC有独特分子特征,我们的研究也提示不同类型MPLC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我们发现,在MPLC患者中高达16.3%的患者存在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我们一项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发现在一个MPLC肺癌家系中兄弟姐妹8人均先后患有肺癌且其中多人为MPLC。EGFR胚系突变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EGFR-T790M胚系突变首先在一个有MPLC病史的欧洲家庭中发现,并且这一突变和靶向药耐药有关。其它一些研究也在MPLC患者家族中发现了EGFR-T790M胚系突变。我们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EGFR-R776H胚系突变存在于一个超级MPLC患者家族中,该研究中一名MPLC先证者肺部有多达一百余个肺结节,其中5个证实为腺癌。这些研究一定程度揭示了EGFR胚系突变在MPLC发生中的作用。由于MPLC患者中EGFR突变发生频率较低,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少数病例还不足以揭示EGFR突变和MPLC发生的遗传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大样本人群中描述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EGFR的独特胚系和肿瘤体细胞突变特征,并明确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中EGFR突变情况同散发性肺癌患者EGFR突变频率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法对162例肺癌家系中的MPLC先证者(162例肺正常组织和366例多原发肺癌病变)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计算胚系和体细胞突变频率。对3243例肺腺癌患者的10基因组套测序数据结果进行再次分析,以确定散发肺腺癌中EGFR体细胞突变频率。对MPLC先证者患者和散发性肺腺癌患者肿瘤EGFR突变频率进行对比。结果162例MPLC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外显子(3例,1.85%)、20号外显子(8例,4.94%)和21号外显子(5例,3.10%)均存在胚系突变,总发生率为9.88%(16/162)。胚系突变位点包括:外显子 19:p.746750del(2,1.23%),p.746751del(1,0.62);外显子20:p.V769delinsVASV(2,1.23%),p.S768I(3,1.85%),p.S768N(1,0.62%),p.T790M(1,0.62%)和 p.Q791*(1,0.62%);外显子 21:p.V843I(1,0.62%)和 p.L858R(4,2.74%)。共发现63例MPLC先证者存在肿瘤EGFR体细胞突变(63/162,38.89%),这些突变包括外显子 18 p.G719S(1例,0.62%)、19p.del(21例,12.96%)、20 p.delins(8例,4.94%)以及外显子20(10例,6.17%)和21(34例,20.99%)的错义突变。在63名存在肿瘤体细胞突变的MPLC先证者中,8名患者同时有多个不同突变。163例先证者患者中,仅有9例显示多个肿瘤病变之间存在EGFR突变一致性。3243例肺腺癌患者中1813例(55.91%)患者肿瘤存在EGFR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包含外显子18 p.G719A/S/C(78 例,2.41%)、19 p.del(668 例,20.60%)、20 p.delins(4例,0.09%)、20p.S768I(36,1.11%)、20 p.R776H/G/C(12,0.37%)、20 p.T790M(68,2.10%)、21p.L858R(911 例,28.09%)和 21p.L861Q(36 例,1.11%)。MPLC 先证者肿瘤中外显子 19 p.747-752del、20 p.V769delinsVASV 和 20 p.D770delinsDSVD的发生频率显着高于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结论本研究首次在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中发现了独特的EGFR突变特征;首次在MPLC先证者中筛选出高频的EGFR胚系突变如外显子19 p.del、20 p.delins、20 p.S768I/N和21 p.L861R。与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相比,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外显子 19 p.747-752del、20 p.V769delinsVASV 和 20 p.D770delinsDSVD 的频率显着增高。这些结果可能为MPLC高危患者的病因学研究、筛查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初步证据。
刘轶芳[4](2020)在《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对颌骨良恶性肿瘤的评价和鉴别诊断价值,及其对原发颌骨骨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人群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术前CT检查、且经病理学证实的颌骨肿瘤患者共245例,其中男性146例、女性99例。良性肿瘤组101例、恶性肿瘤组204例,其中恶性组中又包括颌骨原发性骨肉瘤患者60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患者性别、年龄)及CT影像资料(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密度、强化程度、骨皮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的245例颌骨肿瘤患者中,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良性组患者(P<0.01)。发生于上下颌骨的例数相当(上颌骨124例,下颌骨120例,同时发生于上下颌骨1例)。颌骨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1种,成釉细胞瘤最多见,颌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9种,骨肉瘤最多见。恶性组肿瘤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肿瘤平扫CT值高于良性组(P<0.01)。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受累等影像表现更常见于恶性肿瘤。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骨质破坏。恶性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3例。在60例原发性颌骨骨肉瘤病例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7~75岁,平均41.68±15.12岁。发病部位上下颌骨相当(上颌骨29例;下颌骨31例)。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平均CT值增加47.18±19.13Hu),伴有瘤骨形成44例、骨皮质破坏52例、骨膜反应49例、周围软组织肿块53例。本组病例中有淋巴结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骨肉瘤病灶的CT值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研究结论CT对于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具有良好的形态学评价价值。颌骨恶性肿瘤在CT影像上可有病灶更大、密度更高、相对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更易受累等表现,可区别于颌骨良性肿瘤。颌骨原发性骨肉瘤主要CT影像表现以瘤骨形成为特征,并普遍具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表现。螺旋CT对于原发性颌骨骨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
肖蕊[5](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涎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分析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检出与涎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侵袭性的相关性,探讨CTC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为CTC检测在评估肿瘤预后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收治住院的116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涎腺良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磁珠微粒法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外周血CTC,对比三组间的检出率。选取研究对象中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的43例患者,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C检出率与肿瘤类型及瘤组织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分析CTC检测对涎腺肿瘤细胞捕获的准确性。应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CTC检出与Ki67、CK5/6、CK7、P63表达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6例涎腺恶性肿瘤、35例涎腺良性肿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CTC的检出率分别为63.8%、22.8%及0,三者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2.116例涎腺恶性肿瘤中,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患者的CTC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7%、65.7%、62.5%、61.5%及59.3%。ROC曲线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粘液表皮样癌及腺样囊性癌的曲线下面(AUC)值分别为0.751、0.697、0.648;约登指数分别为0.396、0.303、0.250,且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涎腺导管癌、肌上皮癌及腺泡细胞癌的曲线下面(AUC)值为0.715、0.702、0.649,约登指数分别为0.333、0.375、0.333,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3%、79.1%、72.1%及67.4%;16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免疫组化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0%、25%及3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CTC检出与Ki67阳性表达率之间r=0.537,P<0.001;CTC检出与P63阳性表达率之间r=0.271,P=0.038;CTC检出与CK7阳性表达率之间r=0.358,P=0.005;CTC检出与CK5/6阳性表达率之间r=0.344,P=0.008,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K5/6,P63,Ki67,CK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3.3%、83.3%及83.3%,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CTC的检出与CK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且二者间呈正相关(r=0.528,P=0.023);腺样囊性癌中Ki67、P63、CK7及CK5/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9%、90.9%、81.8%及81.8%,CTC的检出与Ki67、P63、CK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CTC的检出与三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值均<0.05);粘液表皮样癌中Ki67、P63、CK7及CK5/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57.1%、50.0%及57.1%,CTC的检出与Ki6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且二者间呈正相关(r=0.467,P=0.017)。结论:1.免疫磁珠微粒法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可有效捕获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的CTC,协助预测肿瘤的侵袭性风险。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外周血CTC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及腺样囊性癌,提示临床CTC检测对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风险评估的价值可能优于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肿瘤。3.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Ki67、P63、CK7及CK5/6的高表达与CTC的检出呈正相关,表明CTC的检出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有关,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肿瘤外周血CTC的检出率高,提示CTC是涎腺高风险肿瘤的检测指标之一。4.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患者CTC的检出与CK7、Ki67、P63的阳性表达间呈正相关,而CK7、Ki67、P63是肿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远端转移能力的生物标志物,故此有CTC检出的患者发生的局部复发和远端转移的风险高,建议临床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及密切随访。
翟润和[6](2020)在《5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肺粘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是较为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特征尚不清楚,目前对治疗的最佳选择尚未达成共识,伴随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漏诊及误诊率逐渐减少。此研究目的为PMEC临床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2003年l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5例经病理证实为PME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全部行CT或支气管镜检查。选取其中40例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术后生存分析及预后研究。对41例患者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全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54岁。全部40例术后患者到随访截止(2020年1月),共死亡12例,失访3人,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1.9%、70.3%、54.0%,中位生存期130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酗酒史,清扫淋巴结个数,过敏史,家族肿瘤史,肿瘤部位,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病理分期对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生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级别是影响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分化级别的高低是影响肺粘液表皮样癌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PMEC发病率低,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准确诊断病理分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预后与组织分化级别密切相关。远处转移和短期复发也可见,与其他类型肺癌比,恶性程度仍待确定。
陈阁[7](2020)在《食管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食管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食管腺癌组织学类型中一种罕见的病理类型,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所有原发性食管癌的0.05%-2.2%。食管MEC侵袭性较高,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临床预后较差。由于食管MEC发病率低,对其研究较少,临床治疗尚无规范。本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食管M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经手术治疗的32例食管M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食管MEC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生存情况:全组32例食管MEC患者,其中30例完成随访,随访率93.8%。21例死亡(其中1例为非肿瘤性原因死亡),9例健在,2例失访。中位生存期4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37.5-58.5),全组患者术后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59.9%、24.6%。2.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肿瘤长度、肿瘤大体类型、手术方式、T分期和治疗方法均对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影响(P>0.05);而N分期和p 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P<0.05)。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能显着影响食管ME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结论:1.食管MEC是食管癌的一种罕见病理类型,其侵袭性较高,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术前容易误诊,5年生存率较低,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2.影响食管ME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包括N分期和p TNM分期。3.N分期是食管M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能显着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尽早发现并治疗是提高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的关键。4.有必要通过研发新的治疗方式来进一步改善此类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
邓丽霞,廖文军,张石川,樊晋川[8](2018)在《76例大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长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大涎腺来源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近10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治的大涎腺MEC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大涎腺MEC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共收治大涎腺MEC 90例,排除病理及随访资料不完整14例,最终76例大涎腺MEC纳入研究。患者总体5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84.0%,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94.0%。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病理分级既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也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在63例腮腺来源的MEC患者中,以无疾病生存为临床终点,腮腺深浅叶全切除是独立于病理分级的重要预后因子。结论: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规范治疗后,大涎腺MEC患者的预后较好。病理分级是影响大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腮腺腺体全切较部分切除有助于提高腮腺MEC肿瘤控制率。
邓丽霞[9](2018)在《9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起源于涎腺的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发病率居涎腺恶性肿瘤之首,但基于国内患者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样本数普遍偏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十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治疗的涎腺MEC患者,探讨影响涎腺MEC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收集近十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涎腺ME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由一位高年资病理医师根据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病理评分系统对病理切片进行评分分级,对影响涎腺MEC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用于统计描述与推断,Kaplan-Meier法估计各时间点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图,Log-Rank检验用于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组间差异的显着性,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共收治涎腺MEC 148例,排除病理及随访资料不完整52例,最终96例涎腺MEC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46岁(11-80岁),男女比例约为1:1.5。来源于小涎腺20例,其中腭腺15例,磨牙后腺3例,颊粘膜腺2例。来源于腮腺63例,颌下腺8例,舌下腺5例。原发灶分期:pT1期26例,pT2期38例,pT3期10例,pT4期22例。淋巴结分期:N0期76例,N1期17例,N2期3例。临床分期:Ⅰ期23例,Ⅱ期30例,Ⅲ期20例,Ⅳ期23例。根据AFIP病理评分系统,病理高级别21例,中级别15例,低级别60例。96例涎腺MEC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31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疗,17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中位随访48个月(4-135个月),随访期间11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8例单纯原发灶复发,3例同时出现颈部区域淋巴结复发;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6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全组患者3年、5年、10年无疾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3%和94.8%、85.7%和94.8%、68.6%和79.9%。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病理高级别与较差的无疾病生存关联具有显着性;男性、淋巴结转移和病理高级别与较差的总生存关联具有显着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分期和病理分级既是影响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也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接受了术后放疗的患者在长期无疾病生存上优于未放疗患者,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术后的辅助化疗与总生存和无疾病生存均无关联。在63例腮腺来源的MEC患者中,以无疾病生存为临床终点,腮腺腺体全切除是独立于病理分级的重要预后因子。结论:1、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规范治疗后,涎腺MEC患者的预后较好。2、淋巴结分期和病理分级是影响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病理高级别患者应该采取较为积极的综合治疗方式。3、对腮腺MEC,腮腺腺体全切有助于提高肿瘤控制率。
努尔艾拉·努尔买买提[10](2011)在《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与唾液腺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部分临床因素和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中各指标与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MEC)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系;研究应用不同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的病理分级与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唾液腺M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寿命表法计算出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用Kaplan-Meier方法对影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方法按不同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的各病理分级患者3年,5年,10年复发率和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33例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是:3年时(8.05%,7.05%)5年时(13.07%,12.07%),10年时(56.17%,34.20%)。单变量分析表明唾液腺粘液皮样癌的神经侵犯,病理分级B(按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等10个因素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组织坏死,临床分期等11个因素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变量分析表明病理分级B(按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分级)(P=0.027,OR>1)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组织坏死(P=0.004,OR>1)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理分级A(按AFIP病理评分系统分级)中高分化唾液腺MEC患者10年复发率为25.15%,病理分级B中高分化唾液腺MEC术后10年内无复发的患者。病理分级A的中分化唾液腺MEC患者5年转移率为50.35%,10年转移率为100%,病理分级B的中分化唾液腺MEC5年,10年内无复发的患者。结论:唾液腺MEC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逐年增加,因此,对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病理分级B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坏死是涎腺MEC患者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分级B(按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分级)可能是比病理分级A(按AFIP病理评分系统分级)客观性较强的分级方法。
二、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肺原发性涎腺型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大体表现 |
2.2 镜下及免疫组化表现 |
2.3 基因检测 |
3 讨论 |
(2)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DI成像 |
1.3 UE成像 |
VTQ |
SWE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DI结果 |
2.2 UE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2部分 超声造影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EUS情况 |
2.2 TIC曲线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3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信息收集和随访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 |
1.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
1.2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
1.3 142例R0/1手术切除患者生存情况和预后相关因素 |
1.4 64例R0/1切除术后复发/进展患者复发/进展后生存情况和预后相关因素 |
2.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 |
2.1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
2.2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
2.3 影响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3.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对比 |
3.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 |
3.2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预后对比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临床研究: 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标准诊断的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临床特征和预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患者情况 |
2. 临床信息收集和随访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 |
1.1 多灶磨玻璃/附壁样肺腺癌和第二原发肺癌的对比 |
1.2 同时多原发肺癌和异时多原发肺癌的对比 |
1.3 第二原发肺腺癌和第二原发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对比 |
2. 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的预后和预后相关因素 |
2.1 多发磨玻璃/附壁样肺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
2.2 第二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
2.3 同时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
2.4 异时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
讨论 |
小结 |
二、基础研究:162例肺癌家系中多原发肺腺癌先证者EGFR胚系和肿瘤体细胞突变情况及与3243例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的比较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FFPE制备和组织DNA提取 |
3. EGFR突变检测、识别和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患者和样本情况 |
2. 162例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EGFR胚系突变的分布 |
3. 162例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肿瘤体细胞EGFR突变的分布 |
4. 162例MPLC先证者与3243例肺腺癌肿瘤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本论文相关学术论文 |
文献综述 多原发肺癌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颌骨肿瘤的分类 |
1.2.1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1.2.2 非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1.2.3 上皮性囊肿 |
1.3 颌骨骨肉瘤概述及病理分型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病例分组 |
2.4 一般资料收集 |
2.5 CT图像的获取 |
2.6 CT图像分析 |
2.7 影像特征收集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资料 |
3.2 颌骨肿瘤病理类型统计 |
3.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比 |
3.4 颌骨常见良恶性肿瘤最大径比较 |
3.5 颌骨骨肉瘤与鳞状细胞癌的影像特征比较 |
3.6 颌骨骨肉瘤影像特征 |
4 讨论 |
4.1 颌骨肿瘤概况分析 |
4.2 常见颌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
4.2.1 颌骨良性肿瘤 |
4.2.2 颌骨恶性肿瘤 |
4.2.3 颌骨杂类病变及上皮性囊肿 |
4.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对比分析 |
4.4 颌骨骨肉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液体活检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5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粘液表皮样癌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食管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粘液表皮样癌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76例大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长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病理分级与TNM分期 |
1.4 手术及术后放化疗 |
1.5 随访 |
1.6 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2 治疗情况 |
2.3 并发症 |
2.4 生存分析 |
2.4.1 影响大涎腺MEC预后分析 |
2.4.2 腮腺来源MEC预后分析 |
3 讨论 |
(9)9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10)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与唾液腺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理诊断标准 |
1.3 病理分级标准 |
2. 质量控制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肺原发性涎腺型肿瘤临床病理特征[J]. 郑海红,周梦雅,翁寿向,甘梅富. 浙江实用医学, 2021(03)
- [2]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D]. 蒋丽萍. 南昌大学, 2020(08)
- [3]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王亚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D]. 刘轶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D]. 肖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5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D]. 翟润和.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食管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 陈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76例大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长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J]. 邓丽霞,廖文军,张石川,樊晋川.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8(03)
- [9]9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分析[D]. 邓丽霞.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10]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与唾液腺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关系[D]. 努尔艾拉·努尔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