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郎月铃[1](2021)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文中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变革,是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渴望人文艺术滋养,期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变革。通过思考和总结,就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应对策略,以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富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文梦旭,张雪[2](2021)在《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师培养的重要渠道,艺术教育是学前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深刻影响幼师艺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厘清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研究现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数据库2000~2020年该领域相关2 00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主题聚焦于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背景、对象、内容与方式4个方面;研究发展在国内经历缓慢起步期(2001~2006)、迅速发展期(2007~2014)和相对成熟期(2015~2020)3个阶段。展望未来,一是应继续加强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理论机理研究;二是开展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综合性研究;三是促进学前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朱永新[3](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庾锐光,卫昊[4](2021)在《"新医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教学路径思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部某医学院校为例, 分析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医学生对艺术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 针对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艺术教育应从"动、思、悟、情"四个维度融入"新医科"教育改革大格局。具体即为发挥艺术教育功效,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新动能、职业动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爱自己、爱病人的真情。在传统医学专业教育框架内, 将艺术类选修课和"新医科"有效衔接, 建构合理的艺术课程体系;优化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与考核评价指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突出医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艺术实践导向, 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切实落实艺术教育四个维度的功用, 打破课程体系壁垒, 发挥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功能化等优势。
王唯茵[5](2021)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也在不断的革新,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养成,所以高职教育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建立双赢互补的创新机制,搭建"校企合作、赛训一体、学岗直通"的教育平台,才更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滕发[6](202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文中认为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艺术教育逐渐获得了更多的重视。随着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基于此,该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现阶段国内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吴帆,王歆妙,陈孙延[7](2021)在《文教结合战略下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及产教互动特征——基于上海四所高校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文教结合"战略已成为一种制度创新模式,既引领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也指导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支撑和人才引育,产教互动的特征日趋明显。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四所综合型高校的个案研究,试图厘清当前普通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模式及其产教互动特征。未来高校文化艺术教育应当形成对共同治理需求的深度共识,探索符合实际的产教融合领导机制;加大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向认同,深化学科内涵建设的产教融合;推动对关键资源需求的共同理解,完善"人财物"等关键环节的机制保障,真正实现从"产教互动"到"产教融合"的转变。
霍楷,杨韫嘉[8](2021)在《欧美日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改革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美育指审美教育,是通过观赏艺术来培养人美感的教育。20世纪我国大力推行美育教育建设,高校对美育教育也尤为重视,高校美育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为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教育部陆续颁布关于美育教育的纲要与方针,为更好响应国家政策,文章运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经验进行学习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改革。通过分析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状况,总结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归纳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从而从高校美育教育政策、师资、课程、方法、模式5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在美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形势下,探索改革方法与措施,优化美育教育,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高审美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徐冰[9](2021)在《金融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文中指出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高校尤其是金融类院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科进步。但在其推进发展中存在着大学生对艺术类教育课程的意义认知不明确、师资力量尚需完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知识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金融类专业院校应增强艺术教育与金融学科的融合,重视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并完善艺术金融课程体系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
翟斐[10](2021)在《红色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红色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进行红色艺术教育基本概述,其次介绍红色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产生的意义,再次阐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最后从设置红色艺术教育课程,举办红色艺术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化创新红色艺术的传播途径、参观红色艺术基地、革新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红色文化宣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发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红色艺术教育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利用红色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二、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 |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凌乱,阶段衔接无序 |
(二)课程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失衡 |
(三)课程标准不明确,内容泛化,缺乏结构逻辑 |
(四)课程评价体系粗放泛化,缺乏针对性 |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
(一)课程门类不断丰富与兼容 |
(二)课程评价更趋多元 |
(三)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人本性和开放性 |
三、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
(一)建立健全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
1. 课程内容的挖掘和丰富。 |
2. 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
3. 优化课程实施路径。 |
4. 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
(三)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
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拓宽课程领域。 |
2. 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途径。 |
(四)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 |
(五)切实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
四、结语 |
(2)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
2.1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背景方面 |
2.2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对象方面 |
2.3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方面 |
2.4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方式方面 |
3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脉络分析 |
3.1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缓慢起步期(2001~2006) |
3.2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迅速发展期(2007~2014) |
3.3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相对成熟期(2015~2020) |
4 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研究趋势分析 |
4.1 加强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理论机理研究 |
4.2 开展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综合性研究 |
4.3 促进学前专业艺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
(3)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
(一)营造书香校园 |
(二)师生共写随笔 |
(三)聆听窗外声音 |
(四)培养卓越口才 |
(五)构筑理想课堂 |
(六)建设数码社区 |
(七)推进每月一事 |
(八)缔造完美教室 |
(九)研发卓越课程 |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
3. 新德育课程 |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
5. 特色教育课程 |
(十)家校合作共育 |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
(5)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
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一)只注重校内革新,未从实践方面入手 |
(二)过于注重形式的革新,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三、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分析 |
(一)校企合作,实现实践对接 |
(二)赛训一体,创新教育与岗位要求对接 |
1.校内创新艺术活动 |
2.校外创新艺术活动 |
(三)课程整合,促进学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升 |
1.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
2.整合专业艺术课程 |
四、结语 |
(6)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
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有待调整 |
3. 缺乏系统课程结构 |
4.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
5. 教学方法应用不当 |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 |
1. 加强经费统筹管理 |
2. 调整课程设置策略 |
3. 推动课程结构创新 |
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
5. 加快教学策略创新 |
结语 |
(7)文教结合战略下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及产教互动特征——基于上海四所高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策溯源:“文教结合”产教互动的内涵演进 |
(一)萌芽阶段(2006-2012年):初步形成“文教结合”的工作雏形 |
(二)发展起步阶段(2013-2018年):以产学双向互动的制度创新为主 |
(三)纵深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积极响应城市发展定位和文化产业需求 |
二、个案分析:综合型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及产教互动特征 |
(一)普及型文化艺术教育 |
(二)专业型文化艺术教育 |
1.模式一:产业学院模式 |
2.模式二:独立办学的二级学院 |
3.模式三:传统二级学院 |
三、对策建议:推动高校文化艺术教育从“产教互动”到“产教融合” |
(一)形成对共同治理需求的深度共识,探索符合实际的产教融合领导机制 |
(二)加大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向认同,深化学科内涵建设的产教融合 |
(三)推动对关键资源需求的共同理解,完善人财物等关键环节的机制保障 |
(8)欧美日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状况 |
1.1 欧洲高校美育教育概况 |
1.2 美国高校美育教育状况 |
1.3 日本高校美育教育状况 |
2 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 |
2.1 欧洲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
2.2 美国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
2.3 日本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
3 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
3.1 欧美日高校美育政策启示 |
3.2 欧美日高校美育师资启示 |
3.3 欧美日高校美育课程启示 |
3.4 欧美日高校美育方法启示 |
3.5 欧美日高校美育模式启示 |
4 结语 |
(9)金融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问题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教育对于金融类专业院校学生的积极作用 |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 |
二、金融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
(一)学生对艺术类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认知不明确 |
(二)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
(三)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
(四)艺术金融类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
三、金融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
(一)加强艺术教育与金融类学科教育的相融性,提升学生学习认知 |
(二)重视艺术类师资队伍建设 |
(三)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 |
(四)完善艺术金融类课程体系建设 |
(10)红色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红色艺术教育基本概述 |
1.红色艺术资源 |
二、红色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意义 |
1.红色艺术教育便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
2.红色艺术教育便于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 |
3.红色艺术教育便于坚定学生进行民族复兴的信念 |
三、在应用红色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问题 |
1.学生对红色艺术的认同感不高 |
2.红色艺术教育传播内容不够新颖 |
四、利用红色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措施 |
1.设置红色艺术教育课程,举办红色艺术教育活动 |
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化创新红色艺术的传播途径 |
3.参观红色艺术基地、革新实践育人模式 |
4.进行红色文化宣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5.研发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红色艺术教育 |
结束语 |
四、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 郎月铃.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9)
- [2]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文梦旭,张雪. 教学研究, 2021(06)
- [3]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4]"新医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教学路径思辨[J]. 庾锐光,卫昊.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1(10)
- [5]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分析[J]. 王唯茵.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1)
- [6]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J]. 滕发. 美术教育研究, 2021(18)
- [7]文教结合战略下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及产教互动特征——基于上海四所高校的个案研究[J]. 吴帆,王歆妙,陈孙延.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7)
- [8]欧美日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改革的启示[J]. 霍楷,杨韫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4)
- [9]金融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问题及策略[J]. 徐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21)
- [10]红色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研究[J]. 翟斐.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