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董彬,周志强,周毅,鞠宏,高见,付晶[1](2017)在《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2016年发展现状,对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全国一网整合、有线无线一体化融合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要业务云平台建设规划和定位有待明晰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盘点;介绍了视频服务、媒体智能化等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后继发展提出了抓住技术变革的新机遇实现网络跨越式发展,顺应IT化技术变革浪潮提升服务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完善广电有线网络终端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广电网络融合媒体、融合传播和融合服务的创新发展等具体建议。
王飞,董彬[2](2017)在《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6)》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是践行国家"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破题之年。全国广电有线网络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环境,积极开展"广电+"业务,加速高清化、智能化和新技术应用,探索建设有线无线融合的广电新网络以突破宽带发展瓶颈,对接资本市场,加速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传播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持续转型升级,技术体系结构性变革进展明显加快。
沈向军[3](2013)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三网融合”的出现源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其影响与意义又远超出技术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安全与竞争力塑造的多个层面。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状态下,被置于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研究,以对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梳理为逻辑起点,检视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其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之间关联方式的变化,探讨有线电视行业产业链的演进路径,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基础,提出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途径与手段,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与中国有线电视电视行业现状的竞争战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同步演进,一系列变革发生在基础技术、业务形态、市场结构、产业形态和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并向着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的方向持续发展。有线电视行业的传输能力得到提升,网络功能得到拓展,同时也因行业垄断优势的逐步消失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线电视行业的三网融合转型实践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分散、弱小的行业先天不足、与信息产业运营模式不匹配的单一盈利模式以及突出的资金瓶颈对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制约与阻碍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美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放松管制”的政策取向下进行的,以康卡斯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以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整合与转型。中国的电信企业则是以三大全国性、全业务运营商为主体,从网络、产品、服务、品牌等多方面着手,实现由通讯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美国有线电视企业和我国电信企业实现转型的共同前提。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承载着多个层面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被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传播体系重要构成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从产业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提升,并完成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从企业层面来看,收入利润的增长、竞争能力的提升等都是企业生存与扩张的基本需求。从有线电视行业自身来看,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与转型正在促使有线电视的传统产业链分解,并形成新的网络状产业链结构。这就使得模块化分工成为实现有线电视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则成为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手段。从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环境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清晰;有线电视企业之间,以及与电信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竞合博弈的状态之中,既形成了市场竞争,又存在着合作基础。因此,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应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和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其中,形成战略联盟和注重风险控制是影响上述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代月波[4](2012)在《甘肃有线数字电视大观(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最大的投资就是转换前和转换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转换完成后就再没有大的资金投入了。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后,需要不断建设并投入设备,开发多种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努力使广电网络向双向、互动、多功能、多业务、"三网合一"方面发展,使数字机顶盒真正成为现代多媒体信息终端。这方面投资仍然是巨大的,有线电视事业建设和发展永无止境,投资亦无止境,只能走边贷款、边建设、边收费、边还贷的发展之路。对于像西部甘肃这样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工作就更加艰巨了!
李志坚[5](2009)在《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是中国电视诞生五十周年。五十年来,我国电视公共服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视传输上。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较为丰富,全国播出的电视频道已接近3000套,全年播出的电视节目时长接近1400万小时。但是,电视节目的传输却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级卫视等主要电视频道的覆盖水平仍然偏低,电视传输重有线电视、轻地面电视,重城市、轻农村,城乡电视服务差距有扩大趋势。中国电视公共服务当前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节目不够丰富,而是电视信号至今还存在覆盖盲区、许多节目至今没有传送到中国城乡居民家中。因此,当前中国电视公共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不是节目内容,而是如何把电视信号传输到更广的地方、如何把更多的节目传输给电视观众。此外,电视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着人们对电视公共服务的理解。传统的电视公共服务是向观众提供新闻、教育和娱乐等电视节目,而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还能提供紧急警报等电视节目之外的服务;传统的电视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家庭室内的固定接收提供服务,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现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铁路电视、候车亭电视、手机电视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型的电视传播方式,电视收看从室内走向户外,由固定变成移动。能不能利用、如何利用这些新型的电视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是研究电视公共服务时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因此,当站在2008这个特别的年份来思考我国的电视公共服务时,就必须从回顾和前瞻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一是现有的电视公共服务如何完善和提高,二是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公共服务功能如何开发利用。这两个方向都汇集到一个焦点,那就是如何完善和提高我国的电视传输。为此,本文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侧重电视公共服务与电视传输的学理探讨。重点研究电视传输体系的构成以及电视传输体系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分析电视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依据第一部分的理论基础,侧重电视传输的实务研究。重点分析中国电视传输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提出构建中国电视公共服务传输体系的操作方案,以及新型电视传输手段的公共服务创新。本文第2章、第3章为第一部分;第4、5、6、7章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电视公共服务、电视传输体系的构成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本文认为,电视公共服务分为内容服务和传输服务两大部分。内容服务指电视节目的生产和集成,即单个节目的制作以及采用一定的编排策略将这些节目集成,形成若干个具有不同定位的电视频道。目前在我国,承担节目生产和集成的主要是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电视播出机构。传输服务指电视节目的传输,即将集成后的电视节目信号通过卫星、有线、地面等传输手段发送到观众的电视机上。目前在我国,承担电视传输的主要是有线网络公司、卫星通信公司、无线发射台等。电视传输体系由物理层、技术层、运营层和监管层四个层次组成,各层次间相互影响和联系,共同提供电视传输服务。本文认为,电视公共服务应该遵循普遍性、多样性、均等化和独特性这四项原则,其中传输服务应遵循普遍性、多样性、均等化这三项原则。电视公共服务的普遍性意味着全国各地的居民都能收看到电视,即电视信号要传输到全国各地。普遍性主要是针对电视传输服务而言。实现电视公共服务的普遍性,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运营方式,扩大并保持电视信号的覆盖率,让更多的人能够收看到电视。电视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既是对内容服务的要求,也是对传输服务的要求。从内容服务的角度,多样性要求电视台制作丰富的、满足观众不同的兴趣和需求的电视节目。从传输服务的角度,多样性则首先体现在传输的电视节目套数应达到一定数量,其次是所传的多套电视节目中要包含不同类型的内容。电视公共服务的独特性主要针对内容服务而言,要求公共服务的电视节目有较高的节目质量。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指处于不同地区的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大体相等的电视公共服务。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等于服务的平均化,均等化是相对的。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排斥差距,而是要将差距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前中国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缩小电视服务的城乡差距。西方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物品属性的改变通常意味着物品提供方式的改变。本文分析认为,电视技术变迁改变了电视的物品属性,使电视从纯公共物品逐渐变化为具有较强私人物品属性的准公共物品。由于条件接收技术的应用,地面、有线、卫星等电视传输方式都具有了排他手段,这意味着可以方便地向用户收费,因此允许市场参与电视服务的供给就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由于视频压缩技术的应用,频谱资源得到释放,可用频道数量大幅增长,商业电视机构获得了制作播出分众化节目的条件,开始以主题频道提供教育、人文、科技等传统上主要由公共电视台提供的节目。原来需要设立公共电视机构以满足电视公共服务的节目多样性要求,现在由于商业电视机构的加入,对公共电视机构提出了挑战。可见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首先回顾了我国电视传输体系五十年的发展历程,然后依据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三原则,剖析了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实现普遍性原则上,全国电视覆盖率还需要继续提高,为解决农村电视收看问题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返盲现象严重,村村通工程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实现多样性原则上,公益性节目在全国的覆盖率有限,城市有线电视的规范化管理不足;在实现均等化原则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服务差距,二是在城市内城市有线用户和无线用户之间的服务也存在较大差距。分析还发现,目前车载电视、候车亭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没有足够重视和开发利用。而利用广播电视设施建立紧急警报系统,在我国则更没有引起关注。本文从电视传输体系的四个层次出发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发现,技术层面重有线和卫星传输、轻地面传输,以及地面电视的数字化转换推进力度不够是两大主要原因。目前有关部门对数字地面电视的推广力度较小,对数字地面电视的技术潜力挖掘不够,不利于中国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营层面从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参与,逐渐转变为要求政府主导。按照目前的政策取向,电视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单一,建设和运行维护完全需要依靠财政投入。地方广电部门对村村通工程“重建设,轻维护”,工程建成后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一旦没有财政投入,就难以保证村村通服务的质量,也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另外,目前的政策取向下,各地广电局几乎承担了村村通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和技术支持等全部工作,肩负着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运营的双重任务,广电管理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建设和运营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按目前的政策取向,政府主导已经形同政府包办,长效机制也等同于财政输血机制。对于地面、有线和卫星三种主要的传输方式,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定位和运营政策,地面传输定位为承担义务性的公共服务,有线、卫星传输则可开展有偿服务;同时有线和卫星传输都已经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允许公司化方式运营,但地面传输则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明确的政策支持。本文分析认为,管理部门对不同传输方式的定位并不科学,倾向性的政策也延缓了我国地面电视的发展速度。在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的法规文件中,除了电视传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外,目前已有的涉及电视传输服务的法规文件中,对电视传输服务的公共服务原则和相关的义务规定较少。对于如何开发和管理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公共服务功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涉及。查明电视传输体系的问题和成因之后,本文从电视传输体系的技术、运营和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创新思考。电视传输体系在技术层的创新有四项:技术再定位,三步并两步;开发新功能,拓展新渠道。“技术再定位”是指,每一种传输技术都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也应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同时,每一种传输方式也可以提供个性化、市场化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传输技术的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提供电视公共服务。“三步并两步”是指将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有线-卫星-地面”的“三步走”战略调整为“有线、地面”同步推进数字化,变“三步”为“两步”,加快推进我国地面电视的数字化。本文认为应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推进我国地面电视数字化,先从农村、从经济落后地区开始推进地面电视的数字化;同时,在直辖市和东部省会城市开播数字地面高清和标清电视,以及数字地面电视其他服务类型,并逐步向中西部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推进,最后全面实现中国地面电视的数字化。本文同时认为地面电视数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大覆盖率和增加传输的节目套数上,还要充分挖掘数字电视技术的潜力,开发地面电视的新型业务,使地面电视和城市有线电视在服务内容上形成互补和差异化竞争,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也使宝贵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整体步伐。“开发新功能”是指利用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开发电视节目传输以外的新的功能,重点是建立我国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发布系统。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广播电视传输的灾害紧急警报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开发应用。本文分析了日本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的特点,认为我国应首先建立区域性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而不必一步到位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本文以地震灾害为例,提出构建区域性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的构想。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铁路电视、城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案。运营层面的创新,重点解决的是通过创新形成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本文建议“以产业养事业”的方式,即从各级电视台的广告经营收入中征收部分资金设立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改善中国电视的传输服务,重点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的建设维护,未来基金的用途可以拓宽到电视的内容服务,用于资助公益性电视节目的制作。运营创新的另一个方向是“事业产业化”,即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产业化的方式运营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和机构,组建农村广播电视传输有限责任公司。监管层面的创新,本文在借鉴欧美等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必须传输”规则的具体操作方案。本文的创新性主要有:研究对象的创新。国内学者对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失,即对电视传输的研究不够,基本无人关注。向公众提供电视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一个把电视节目从公共电视机构发送给公众的传播过程。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过程的两头,一是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或运营管理,一是研究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而忽视了对电视传输(即传播渠道)的研究。本文将电视传输作为研究对象,填补了国内的研究空白。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电视传输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从电视公共服务的角度看,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研究电视公共服务中的传输问题,应该将电视传输中的相关因素放在一起来观照分析,重视技术、运营和监管之间的互相影响。因此,本文没有选择电视传输的纯技术研究的角度,而是尝试将与电视传输相关的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管理等诸多要素等将放在一个体系中,以电视传输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构建电视公共服务要求下的中国电视传输体系。此外,本文借助西方公共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研究了技术变迁下电视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变化,为电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找到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的创新。本文提出了中国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原则,探索了在逐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中国电视公共服务引入市场化供给机制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思路,打破了目前国内关于电视公共服务只能政府主导、财政包办的思维定势。通过分析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并借鉴西方国家对不同传输方式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义务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论证了不同的传输方式都应承担公共服务义务,同时也都具备产业开发的价值,突破了广电管理部门对不同传输方式既有的定位。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电视传输体系问题与成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分别从电视传输体系的技术、运营、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文中提出的地面电视数字化策略、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的设立与使用、必须传输规则的制定等具体实施建议,既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的创新之处还表现在关注数字技术对电视公共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型电视传播方式,如铁路电视、楼宇电视、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等纳入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范围,并且具体研究了如何利用这些新型电视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等公共服务,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具有前瞻性。
冯亚光[6](2004)在《甘肃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文中指出甘肃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 ,是面对国外和全国同行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加强社会管理 ,提高节目质量 ;提高技术水平 ,输出文化产品 ;多元经营策略 ,扩充资金来源 ;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宜秀萍[7](2002)在《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文中提出本报兰州12月30日讯(记者宜秀萍)今天下午,甘肃广电中心演播大厅内灯火辉煌,甘肃省广电光缆干线网开通仪式在这里举行。演员们载歌载舞,欢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宝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绮玲、副省长李重庵、省政协?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8](2002)在《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甘肃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重要进展 |
1.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和全国一网整合加速推进 |
(1) 《全国有线电视网互联互通平台先导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出台 |
(2)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上线调试 |
(3) 区域广电网络互联互通、业务资源共建共享取得新进展 |
(4) 全国一网整合开始加速推进 |
2.国网公司“宽带广电”战略启程 |
(1) 国网公司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牌照2016 5 5 |
(2) 国网公司广播电视网络总体规划设计出台 |
3.有线无线一体化融合网实验成效显着 |
(1) 上海NGB-W实验网二期建设 |
(2) 4个融合网实验项目结题 |
(3) 第二轮融合网推广工作同步展开 |
4.智能化、宽带化的标准体系、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 |
(1) 2016年新颁布的标准 |
(2) 2016年发布的暂行技术标准和待审批的技术标准 |
(3) 总局出台《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白皮书》 |
5.新技术推动广电有线网络技术体系结构快速变革 |
(1) 云计算、大数据、IT架构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运营保障能力 |
(2) 光纤化、大带宽、可管理的智能宽带网建设提升了业务承载能力 |
(3) 终端智能标准化提升了业务集成应用能力 |
(4) 高清、高阶、高维度视频业务进一步推广 |
(5) 以“电视+”和“互联网+”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明显加快 |
6.文化信息安全管控进一步加强 |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0章 序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现状 |
0.3 理论资源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发展 |
1.1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
1.1.1 三网融合概念的厘清 |
1.1.2 三网融合的发生与发展 |
1.1.3 三网融合实现的动力机制 |
1.2 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的共同演进 |
1.2.1 面向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与网络改造 |
1.2.2 基于三网融合的业务规划与产品设计 |
1.2.3 目标指向: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 |
1.3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
1.3.1 传输能力的提升与网络功能的拓展 |
1.3.2 网络专用性的弱化与行业垄断优势的不断消解 |
1.3.3 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
第2章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有线电视的转型探索 |
2.1 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与实施进程 |
2.1.1 “三网融合”战略意义和规划的不断明确 |
2.1.2 从“82号文件”到“非对称双向进入”的政策松动 |
2.1.3 分阶段推进的三网融合地区试点 |
2.2 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型探索 |
2.2.1 青岛、大连、深圳:三次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会 |
2.2.2 青岛、佛山、杭州:三种实现整体转换模式试验 |
2.2.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适应三网融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
2.3 以企业为主体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市场化发展实践 |
2.3.1 深圳天威:资本助力下的区域性转型实践 |
2.3.2 中国有线:国干网的市场化转型探索 |
2.3.3 上海百视通:跨行业合作实现跨地域发展 |
2.4 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
2.4.1 分散、弱小:行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
2.4.2 盈利单一:与信息产业运营方式不匹配 |
2.4.3 资金短缺: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
第3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业和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路径 |
3.1 美国有线电视发展的路径 |
3.1.1 放松管制思路下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
3.1.2 市场力量主导的产权与资源重新配置 |
3.1.3 康卡斯特:在并购整合中完成转型 |
3.2 中国电信业的三网融合实践 |
3.2.1 改革、重组造就三大全国性运营商 |
3.2.2 信息化圈地与“宽带中国”工程 |
3.2.3 智能终端推广:抢占移动互联先机 |
3.2.4 IPTV:直指有线电视的增值业务 |
3.3 中国电信:可供借鉴的转型案例 |
3.3.1 “综合信息服务商”:企业定位的重新确立 |
3.3.2 以“网络+产品”夯实转型基础 |
3.3.3 以“品牌+服务”带动规模化发展 |
第4章 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目标设定 |
4.1 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定位 |
4.1.2 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构成 |
4.1.3 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个具有深意的制度安排 |
4.2 产业层面的融合与发展需求 |
4.2.1 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
4.2.2 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整体提升 |
4.2.3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
4.3 企业层面的生存与扩张目标 |
4.3.1 收入与利润的稳定增长 |
4.3.2 ARPU值的有效提升 |
4.3.3 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的长期保持 |
第5章 基于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 |
5.1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演进 |
5.1.1 有线电视传统产业链的分解 |
5.1.2 有线电视网络状产业链的形成 |
5.2 模块化分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
5.2.1 有线电视行业的模块化设计 |
5.2.2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核心企业塑造 |
5.2.3 有线电视行业的创新路径 |
5.3 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的手段 |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
5.3.3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
5.3.4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第6章 基于博弈竞合的有线电视竞争战略 |
6.1 有线电视竞争的SWOT分析 |
6.1.1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优势 |
6.1.2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劣势 |
6.1.3 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机遇 |
6.1.4 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的威胁 |
6.1.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6.2 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 |
6.2.1 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
6.2.2 战略行动一:基础网络的升级与整合 |
6.2.3 战略行动二:优质视频资源的经营 |
6.2.4 战略行动三:产品更新与服务优化 |
6.3 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 |
6.3.1 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
6.3.2 战略行动一:从“家庭”用户价值出发的业务差异化设计 |
6.3.3 战略行动二:品牌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
6.3.4 战略行动三:业内、跨业的资本联结 |
6.4 战略性联盟与风险控制 |
6.4.1 合作:有线电视企业之间的同业联盟 |
6.4.2 共赢:与电信企业之间的跨业联盟 |
6.4.3 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甘肃有线数字电视大观(上)(论文提纲范文)
甘肃省有线电视概况 |
甘肃省广电网络概况 |
甘肃广电网络公司 |
兰州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 |
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
(5)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现状 |
2 电视公共服务与电视传输 |
2.1 电视传输服务与传输体系:分析框架 |
2.1.1 电视公共服务 |
2.1.2 电视传输体系 |
2.2 电视公共服务理论回顾与述评 |
2.3 中国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
3.1 电视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
3.1.1 三种的主要电视传输方式 |
3.1.2 有条件接收技术 |
3.1.3 视频压缩技术 |
3.2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 |
3.2.1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概述 |
3.2.2 技术变迁下电视的公共物品属性变化 |
3.2.3 公共物品属性变化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
3.3 技术变迁对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发展历程 |
4.1 我国电视传输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
4.1.1 点状传输时期(1958 年~1968 年) |
4.1.2 由点到面的地网传输时期(1968~1985 年) |
4.1.3 天地一体的高速发展时间(1984~2001 年) |
4.1.4 全面数字化的推进时期(2001 年至今) |
4.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回顾 |
4.2.1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背景 |
4.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发展历程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主要问题 |
5.1 普遍性 |
5.1.1 电视覆盖率仍需提高 |
5.1.2 村村通工程返盲严重 |
5.2 多样性 |
5.2.1 公益性节目覆盖率有限 |
5.2.2 城市有线电视规范化管理不足 |
5.3 均等化 |
5.3.1 城乡电视传输的服务差距明显 |
5.3.2 城市地面电视未受重视 |
5.4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 |
5.4.1 广播电视传输手段的灾害警报功能尚未开发 |
5.4.2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信息发布功能需要拓展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 |
6.1 技术选择 |
6.1.1 村村通工程重视有线和卫星传输 |
6.1.2 地面电视数字化转换推进力度不够 |
6.2 运营机制 |
6.2.1 从鼓励“造血”到要求“输血” |
6.2.2 对不同的传输方式采取不同的定位和运营政策 |
6.3 监管方式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 |
7.1 技术创新 |
7.1.1 技术再定位 |
7.1.2 三步并两步 |
7.1.3 开发新功能拓展新渠道 |
7.2 运营创新 |
7.2.1 产业养事业――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 |
7.2.2 事业产业化――农村电视传输有限责任公司 |
7.3 监管创新 |
7.3.1 制定“必须传输”规则 |
7.3.2 我国有线电视的频率配置 |
7.3.3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 |
7.3.4 数字地面电视的“必须传输” |
7.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8)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甘肃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绕全国全省工作大局, 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 |
重点抓了纪念建党80周年的宣传。 |
继续深入宣传了全省学习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 |
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
继续抓了西部大开发的宣传。 |
二、以加强和扩大广播电视覆盖为重点, 积极推进事业建设 |
网络建设成绩突出。 |
“村村通”建设巩固发展。 |
农村电影发行放映“2131工程”全面启动。 |
基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实施了对基层广播电视设备更新改造计划。 |
三、依法行政, 加强行业管理 |
完成了有线和无线电视台合并工作。 |
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站与各地行政区域网联网工作获得进展。 |
狠抓了音像市场整顿和建设。 |
四、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上)[J]. 王飞,董彬,周志强,周毅,鞠宏,高见,付晶. 现代电视技术, 2017(05)
- [2]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6)[A]. 王飞,董彬. 第25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6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D]. 沈向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5)
- [4]甘肃有线数字电视大观(上)[J]. 代月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2(04)
- [5]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D]. 李志坚.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6]甘肃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 冯亚光. 社科纵横, 2004(01)
- [7]甘肃广电光缆干线网全线开通[N]. 宜秀萍. 甘肃日报, 2002
- [8]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甘肃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J].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人大研究,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