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公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权[1](2022)在《数据安全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三方规制》文中指出契合"放管服"改革理念的数据安全认证,在数字时代整个规制法体系中必将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数据安全认证通过声誉评价机制,可以引导、激励互联网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可以增强用户对中小微互联网企业和新兴数字产业的信任感,可以避免"一刀切"的政府规制,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多元的数据安全需求。数据安全认证机构应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专业性,防止其被互联网企业"俘获"或成为政府的"附庸"。宜实行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数据安全认证模式。认证程序应强调公正透明性,认证标准应注重评价企业数据合规的制度建设。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分别设置数据安全认证机构"相应的赔偿责任"或"连带责任",并加大对数据安全认证违法行为的公法责任追究。科学构建法治化的数据安全认证体制机制,不仅是保障数据安全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弥补数字时代政府规制缺陷的迫切需求。
马双炯,屠倩雯[2](2021)在《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概述》文中指出对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进行了介绍,包括其认证范围、认证程序和申请、单元划分原则、检测费收费标准、指定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认证标志、相关名词和术语等,对认证初学者了解中国强制性认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丁辉[3](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王华杰[4](2021)在《在线心理评测与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时代飞速发展,众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渐高涨。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中生活节奏呈现出极度高速化的特点,各年龄段人群的压力与日俱增,生理心理健康两手抓的呼声日渐激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确保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越发被重视,合理评估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需求者提供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咨询服务是符合时代规律的一大需求。智能移动终端目前普及率极高,开发可以部署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心理测评与咨询应用是解决上述需求的一个合理方向。与之同时,智能终端市场平台、操作系统并不统一,原生开发方法受制于平台,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开发周期长、重复开发、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跨平台开发的思想,以移动终端应用为目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在线心理评测和咨询系统,解决了原生开发中的种种痛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首先针对原生移动应用开发的缺点,改变策略,基于跨平台开发思想与混合应用开发思想,合理选用相关技术得出一套可行的应用开发方案。然后调研传统心理健康知识与业务流程,结合应用开发方案,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将传统的非在线流程融入到系统开发中,设计并实现了在线心理评测与咨询系统。完成在线心理评测与咨询系统系统的开发工作后,设计测试方案,对系统的基础功能和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证明了本论文所采用的方案的正确性和一定的可行性。本论文成果提出的设计方案对于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开发相关移动终端应用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冉[5](2021)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及其完善研究》文中提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是指汽车产品生产者通过取回其在市场流通中具有缺陷问题的汽车产品,并对缺陷进行处理保证产品安全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之上,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的程序,及时向国家主管机关报告其汽车产品的缺陷问题、产生根源及处理方式等,并备案召回计划,在召回申请通过之后,立即发布公告对缺陷汽车产品进行召回改造,达到消除危害风险的目的。它具有主动性、预防性、广泛性、效益性、公益性特征,有利于提升汽车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保障消费者权益与整体安全,营造公平公正的汽车市场秩序。在法理层面,汽车产品生产者的召回义务源于安全保障义务,要求生产者作为汽车产品危险源的开创者,不仅要确保汽车产品符合安全性的基本要求,还需在汽车产品具有缺陷问题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在西方国家的学理与实践中,从产品的不合理危险角度出发,将判断汽车产品缺陷的标准归纳为消费者预期说、风险利益衡量说、消费者预期说与风险利益衡量混合说、标准逃逸说四种。我国立法判断汽车产品缺陷的标准是安全技术与不合理危险两类标准,但是,由于立法内容的笼统与配套实施制度的缺失,不合理危险标准的具体适用规则不够明晰,导致立法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鉴于此,亟待研究及完善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规制现状,包括立法现状、司法现状以及行业实践现状。通过考察,发现既有规则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现有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缺失,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立法体系难以与其他法律实现有效沟通衔接;第二,现有汽车产品缺陷认定体系在适用上存在不足,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能确立专业权威地位;第三,召回实践活动存在消费者缺位现象,消费者缺乏有效途经参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第四,缺陷汽车产品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召回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不足,召回保险机制尚未建立,难以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随后,本文对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立法、执法体系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经验与启示:需结合本国实际构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立法及监管模式;需具备先进且完备的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安全标准及检测机构;消费者需通过多种途经参与召回活动实现有效监督;通过完善配套机制促使生产者主动召回。最后,本文针对现有制度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建议对策:第一,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立法规制体系,包括:实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专门性、基本性国家立法,以便合理配置主管机关的权责、完善法定责任的承担方式。第二,构建合理的缺陷汽车产品认定标准及适用规则,包括:提高安全技术标准的科学性与及时性、完善不合理危险标准的适用规则、以及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第三,强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包括增设消费者启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活动的请求权机制及增设消费者的参与监督机制。第四,完善配套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涉及汽车产品缺陷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通过构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保险机制,保障消费安全。
刘超[6](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文中认为协同治理是当前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项治理模式。协同治理不仅可以将社会治理工作由政府单边行动转为政府和其他行动主体的联合行动,而且更突出强调通过增强各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一系列协同机制的设计,可以解决社会治理联合行动中多元主体协同增效的问题。2019年12月底,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次疫情体现出我国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效能,同时也暴露出在疫情防控初期信息不透明,资源整合和分配不合理,出现谣言等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可以使多主体共同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去,不仅可以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还能不断增强各行动主体的协同能力,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有益探索。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风险治理理论和优化理论,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探讨了当前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实践中涉及到的行动主体、协同行为、取得的经验以及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和原因,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提出了优化路径。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多数行动主体的角色地位随着防控阶段和协同行为的不同而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地位相对稳定,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协同治理机制。协同行为在整个疫情防控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一方面协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不同防控阶段协同行为的频数是不同的,代表着每个阶段的防控核心任务是不断变化着的。本文总结了浙江省疫情防控所取得的经验,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协同主体具有相互依赖性、交互式的信息共享、大数据为防疫提供强有力支撑、落实责任分担和监督问责以及疫情防控彰显人文关怀;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和原因,具体有协同治理的显着优势、行动主体的协同能力发挥不足、行动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差异、风险社会带来的结构性紧张以及行政生态环境尚不成熟;然后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经验、以及协同治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从制度设计、协同能力和社会信任三个维度来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以期多元行动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治理机制有序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
支维清[7](2021)在《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简称TIC机构),在政府监管、国际贸易和行业自律的约束下,发展迅速。第三方独立机构认证业务由于其自身公正独立的特殊性,在业务拓展时和常规的商业业务拓展有巨大的差异。处于乙方的认证机构虽然收取甲方的认证服务费用,但始终要客观中立的做出审核结论和认证判定,不能受甲方或任何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主观愿望干扰和影响。社会公信力是其开展业务最核心的美誉。口碑认同在业务拓展中,举足轻重,关系着成败。T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行业的公司。本文通过外部宏观环境PEST和行业竞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展现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管理的现状。结合T公司目前实际遇到的产品同质化、价格不一致、渠道单一、促销单向的一系列问题,借助于市场调研问卷和管理层访谈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再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强化社会公信力的措施、服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有限弹性的价格策略、齐头并进的渠道策略、精准投放的促销策略以及顾问式的营销策略。具体来说是增强全员的诚信意识、时时更新内部流程满足认证认可规则要求,对外宣告诚信守则并接受公众监督、严格的内部流程规范、统一审核口径、针对大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规范报价流程和调价程序、跨区域客户管理、打通现有直销渠道的垂直通道、加强和汽车权威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发和开拓整车厂、以及供应商的信息渠道、线上线下互动的主题多样化、邀请行业大咖和专家参与主题分享、积极赞助汽车行业有影响力的活动等。最后辅助以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关系领域的品牌传播、积极参与汽车领域的品牌传播、建立项目型管理架构、增设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市场拓展经理一职、加强营销团队人员建设、调整薪酬结构和加强非货币性激励。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和实施保障,帮助T公司拥抱环境变革,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公司的业务拓展水平,提高营销的效率和绩效,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王炳垚[8](2020)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进行污染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政策视角下,对我国中央层面颁布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出360份高度相关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前人在政策工具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政策工具、产业价值链和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在对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三维分析框架,对环保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环保产业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二是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三是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基于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二是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三是完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实施细节;四是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赵杰[9](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设计实现》文中认为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在扶贫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物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中央扶贫新闻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急剧下降,从2012的9000万到2018年末的1660万。在不断的扶贫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政府牵头,贫困人群为中心”的扶贫方案。该方案为我国的扶贫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方案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越来越明显。最明显的问题是贫困人群识别“精准度”不高和扶贫成本较高。由于缺乏贫困人群具体的信息资料,贫困资格审查都是通过委派专员专访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会导致专访回馈信息不准确、“熟人办熟事”等现象发生,会造成真正的贫困者得不到扶贫资源、一些不贫困者反而占有扶贫资源问题。最终导致假扶贫和扶贫资源浪费问题。由于我国的贫困人群主要分散在比较偏僻的山区,贫困人群普遍金融素养低下,因此需要建设大量金融服务网点和委派大量扶贫专员。扶贫成本因此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结合区块链现有共识机制和数据管理方案,提出低成本管理贫困人口和高精度、高效率贫困人口认定方案。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数据公开透明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扶贫方案中精准度不够、扶贫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分片拜占庭协议。该方法基于拜占庭算法与区块链共识机制,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识别贫困人群,同时降低扶贫成本。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2)基于上述设方案设计并实现了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贫困人口信息注册,入贫认定和脱贫认定等功能。本文对该系统前后端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实现,并提供良好的可视化界面,让使用者能够快速使用该系统。本文侧重于工程实践。首先总结分析了传统精准扶贫流程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传统扶贫模型遇到的瓶颈问题开始探索新一代扶贫方案。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研究学习了区块链的基础知识,总结分析了区块链发展各阶段共识算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使用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的优势设计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对系统经行了相对完整的测试工作。
李冠群[10](2019)在《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与监管问题研究 ——从“认证乱象”谈起》文中认为为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伊始建立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认证制度),实施至今已十六年有余。在此期间,CCC认证制度在保护社会公众人身健康与安全、促进国际贸易往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新环境下发生的各类“认证乱象”屡禁不止,使CCC认证制度的实施与监管面临着愈发严峻的考验,CCC认证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为研究CCC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管制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梳理了认证的概念与原理。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模型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实施与监管两方面对现行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方面,法规体系存在缺失与冲突,政策间互相缺乏支撑与协调,认证机构形成寡头垄断;实施执行方面,认证实施规则不够完善、检测质量有待提高;监督管理方面,监管的越位与缺位并存,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足,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近年来制度改革的措施与成效,探讨改进制度实施与监管成效的建议与措施,包括完善制度建设,增加认证实施机构数量使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抓住标准源头,发挥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法规作用规范认证实施;加大处罚力度,采取永久退出、终身禁业等措施对违规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严厉处罚。
二、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公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安全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三方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安全认证的界定及价值 |
(一)数据安全认证:第三方规制 |
(二)数据安全认证的时代价值 |
二、数据安全认证机构的资质:独立性与专业性 |
(一)数据安全认证机构应具有独立性 |
(二)认证机构应具有高度专业性 |
三、数据安全认证机制的展开 |
(一)数据安全认证启动:自愿抑或强制? |
(二)数据安全认证实施程序和认证标准 |
(三)数据安全认证跟踪监督 |
(四)数据安全认证的责任分配 |
四、展望: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三方规制 |
(一)弥补数字时代政府规制缺陷的现实需要 |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 |
结语 |
(2)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
2 CCC认证范围 |
3 CCC认证程序和申请 |
3.1 CCC认证程序 |
3.2 CCC认证申请 |
3.3 CCC认证申请资料 |
4 CCC认证单元划分原则 |
5 CCC认证检测费收费标准 |
6 CCC认证指定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 |
7 CCC认证标志 |
8 CC C相关名词和术语 |
9 工厂检查 |
1 0 结束语 |
(3)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研究方法 |
1.3.2 定量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气候投融资 |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
3.3.5 研究结论 |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
3.4.3 假设检验 |
3.4.4 模型结果分析 |
3.4.5 稳健性检验 |
3.4.6 实证结论 |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5.1 总体政策需求 |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
5.3 监督评价体系 |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二: 调研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4)在线心理评测与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2.1 课题内容 |
1.2.2 本人承担任务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前端与客户端开发技术 |
2.1.1 MVVM设计模式 |
2.1.2 Vue.js前端开发技术 |
2.1.3 Hybrid APP开发技术 |
2.1.4 uni-app跨平台开发技术 |
2.2 后端开发技术 |
2.2.1 Spring Boot技术 |
2.2.2 Hibernate技术 |
2.3 Mysql数据库技术 |
2.4 WebSocket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
3.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信息管理功能 |
3.3.2 资讯呈现功能 |
3.3.3 在线心理评测功能 |
3.3.4 在线非实时心理咨询功能 |
3.3.5 心理咨询预约功能 |
3.3.6 在线实时心理咨询功能 |
3.4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4.1 易用性 |
3.4.2 兼容性 |
3.4.3 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1 E-R图设计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信息管理模块的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1 信息管理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2 信息管理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资讯呈现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资讯呈现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资讯呈现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在线心理评测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在线心理评测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在线心理评测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在线非实时咨询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在线非实时咨询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2 在线非实时咨询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心理咨询预约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1 心理咨询预约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2 心理咨询预约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 在线实时心理咨询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1 在线实时心理咨询模块的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2 在线实时心理咨询模块的服务器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及环境 |
6.1.1 测试目标 |
6.1.2 测试环境 |
6.2 系统的功能测试 |
6.3 系统的非功能测试 |
6.3.1 系统兼容性测试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及其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结构 |
2.1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内涵 |
2.1.1 汽车产品缺陷的概念与内涵 |
2.1.2 汽车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 |
2.1.3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1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类型 |
2.1.3.2 产品缺陷与主动召回/强制召回的关系 |
2.2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
2.2.1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特征 |
2.2.2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功能 |
2.2.3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
2.2.3.1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与其他产品召回 |
2.2.3.2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与汽车产品保修 |
2.2.3.3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与产品强制收回 |
2.3 生产者召回义务的法理来源 |
2.4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基本原则 |
2.4.1 维护公共利益原则 |
2.4.2 社会公平原则 |
第3章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现状及其不足 |
3.1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现状 |
3.1.1 中央层面的立法梳理 |
3.1.2 地方层面的立法梳理 |
3.2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规范实践 |
3.2.1 基于司法案例的实证分析 |
3.2.2 基于行业实践的实证分析 |
3.3 我国现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规制困境 |
3.3.1 现有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缺失 |
3.3.2 汽车产品缺陷认定标准及规则适用不足 |
3.3.3 召回实践活动存在消费者缺位现象 |
3.3.4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4章 国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规制及经验借鉴 |
4.1 美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1.1 法律依据及政府权责 |
4.1.2 具体规则内容 |
4.2 日本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2.1 法律依据及政府权责 |
4.2.2 具体规则内容 |
4.3 欧洲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3.1 法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3.2 德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3.3 英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
4.4 国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经验借鉴 |
4.4.1 结合本国实际构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立法及监管模式 |
4.4.2 具备严格的汽车产品安全标准及专业的认证机构 |
4.4.3 消费者多途径参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
4.4.4 完备的配套机制促使生产者以主动召回替代强制召回 |
第5章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
5.1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立法体系 |
5.1.1 尽早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立法模式 |
5.1.2 立法对行政监管职责的配置合理化 |
5.1.3 实现法定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化 |
5.2 构建合理的缺陷汽车产品认定标准及适用规则 |
5.2.1 提高安全技术标准的科学性与及时性 |
5.2.2 完善不合理危险标准的适用规则 |
5.2.3 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
5.3 强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
5.3.1 增设消费者启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请求权机制 |
5.3.2 增设消费者的参与监督机制 |
5.4 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配套治理机制 |
5.4.1 健全涉及汽车产品缺陷的信息披露机制 |
5.4.2 建立健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保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
二、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状况分析—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 |
(一)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整体状况 |
(三)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经验 |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必要性与原因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优化的路径 |
(一)制度设计维度:理顺协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
(二)协同能力维度:提升协同主体的能力 |
(三)社会信任维度:加强行动主体间的信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T公司及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简介 |
2.1 T公司概况 |
2.1.1 T公司整体介绍 |
2.1.2 T公司品牌影响力 |
2.1.3 T公司财务表现 |
2.2 T公司认证业务概况 |
2.2.1 T公司认证业务基本情况 |
2.2.2 T公司认证业务品类分布 |
2.2.3 T公司认证业务组织结构 |
2.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概况 |
2.3.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简介 |
2.3.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组织结构 |
2.3.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市场份额 |
第3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1.1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政策分析 |
3.1.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经济分析 |
3.1.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社会分析 |
3.1.4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涉及的技术分析 |
3.1.5 宏观环境分析小结 |
3.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竞争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同行的竞争威胁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6 竞争分析小结 |
3.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环境总结 |
第4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市场调查问卷的相关介绍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案 |
4.1.2 调查问卷的对象 |
4.1.3 调查问卷的发送 |
4.1.4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4.1.5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
4.2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现状 |
4.2.1 产品策略的现状 |
4.2.2 价格策略的现状 |
4.2.3 渠道策略的现状 |
4.2.4 促销策略的现状 |
4.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问题 |
4.3.1 产品的同质化问题 |
4.3.2 价格的不一致问题 |
4.3.3 渠道的单一问题 |
4.3.4 促销的单向问题 |
4.4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问题原因分析 |
4.4.1 营销人员的营销意识薄弱 |
4.4.2 产品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3 价格混乱的原因 |
4.4.4 渠道单一的原因 |
4.4.5 促销单向性的原因 |
第5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改进方案 |
5.1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方案目标的确定 |
5.1.1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点管理层访谈 |
5.1.2 业务拓展策略改进目标 |
5.2 认证业务拓展策略中强化社会公信力 |
5.2.1 增强全员的诚信意识 |
5.2.2 时时以最新认证认可规则要求规范内部流程 |
5.2.3 对外主动宣告诚信守则并接受监督 |
5.3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改进 |
5.3.1 服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
5.3.2 有限弹性的价格策略 |
5.3.3 齐头并进的渠道策略 |
5.3.4 精准投放的促销策略 |
5.3.5 顾问式的营销策略 |
第6章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实施保障 |
6.1 百年品牌的传播 |
6.1.1 加强公共关系领域的品牌传播 |
6.1.2 积极参与汽车领域的品牌传播 |
6.2 组织结构的调整 |
6.2.1 建立项目型管理架构 |
6.2.2 增设汽车行业认证业务市场拓展经理一职 |
6.2.3 加强营销团队人员建设 |
6.3 激励制度的改善 |
6.3.1 调整薪酬结构 |
6.3.2 加强非货币性激励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针对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痛点及改进点的管理层访谈提纲 |
致谢 |
(8)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
1.1.2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
1.1.3 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政策工具 |
1.2.2 环保产业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7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策科学理论 |
2.1.2 政策工具选择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政策工具的相关研究 |
(1)政策工具分类研究 |
(2)政策工具的应用研究 |
2.2.2 环保产业政策的研究 |
3 政策文本收集和数据处理 |
3.1 政策文本收集 |
3.2 分析框架的构建 |
3.2.1 政策工具维度 |
3.2.2 产业价值链维度 |
3.2.3 政策力度维度 |
3.3 政策内容编码与归类 |
3.4 信度效度说明 |
4 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
4.1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4.2 基于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 |
4.3 基于政策力度维度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 |
5.1.1 偏重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轻需求型政策工具 |
5.1.2 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不足 |
5.1.3 在供给型政策中资金投入政策稍显不足 |
5.1.4 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不合理 |
5.2 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 |
5.3 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
6 政策建议 |
6.1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 |
6.2 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
6.3 完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细节 |
6.4 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理论与技术综述 |
2.1 区块链共识算法 |
2.2 Hyper Ledger Fabric平台 |
2.2.1 Fabric架构 |
2.2.2 Fabric网络结构 |
2.2.3 Fabric交易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精准扶贫系统设计 |
3.1 传统精准扶贫流程 |
3.2 系统设计 |
3.2.1 需求分析 |
3.2.2 总体方案 |
3.2.3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4 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
3.2.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6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注册、登陆模块的设计 |
4.2 授权模块的设计 |
4.3 公告通知模块的设计 |
4.4 贫困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4.5 贫困项目、资金管理模块的设计 |
4.6 智能合约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系统的搭建和运行 |
5.1.1 开发环境配置 |
5.1.2 环境搭建 |
5.2 系统测试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与监管问题研究 ——从“认证乱象”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政策引导:提升认证公信力 |
1.2.2 完善管理: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
1.2.3 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环境 |
1.2.4 服务社会:保护双方切身利益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 |
1.4.2 比较研究 |
1.4.3 模型分析 |
1.4.4 案例分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及内涵外延 |
2.1 政策基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政府管制理论 |
2.3 认证的概念与原理 |
2.3.1 认证与认可的概念 |
2.3.2 认证的实施对象与主体 |
2.3.3 认证与认可的辨析 |
2.3.4 认证的原理 |
2.4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成果与作用 |
2.4.1 支撑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制度交易成本 |
2.4.2 打破技术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产品出口 |
2.4.3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2.4.4 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
2.5 国外相关制度对比 |
2.5.1 欧盟CE标志认证制度 |
2.5.2 日本PSE认证制度 |
3 实施与监管现状 |
3.1 实施主体及程序 |
3.1.1 实施主体 |
3.1.2 实施程序 |
3.2 监管体系及方式 |
3.2.1 监管制度 |
3.2.2 监管内容 |
3.2.3 执法主体 |
3.2.4 监管方式 |
3.3 制度在实施与监管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
3.3.1 实施机构与监管部门 |
3.3.2 实施机构之间 |
3.4 博弈模型的假设、建立与分析 |
3.4.1 实施机构与监管机构间的博弈 |
3.4.2 实施机构之间的博弈 |
3.5 监管的重要作用与改革的必要性 |
3.6 近年在实施与监管方面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
3.6.1 优化实施程序 |
3.6.2 创新监管模式 |
4 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案例一:机构管理松懈——问题产品CCC证书依然有效 |
4.2 案例二: 行风亟需整顿——认证潜规则屡禁不止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顶层设计 |
4.3.2 实施执行 |
4.3.3 监督管理 |
4.4 成因分析 |
4.4.1 监管视角:缺乏统筹下的深化制度改革 |
4.4.2 实施视角:寡头垄断下的权力寻租与内生动力不足 |
4.4.3 利益视角:低违法成本下的恶性循环 |
5 建议与措施 |
5.1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 |
5.2 增加机构数量,完善制度建设 |
5.3 抓住标准源头,规范认证实施 |
5.4 拓宽监管渠道,加大惩处力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公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安全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三方规制[J]. 刘权. 法学评论, 2022
- [2]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概述[J]. 马双炯,屠倩雯.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1(04)
- [3]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
- [4]在线心理评测与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华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及其完善研究[D]. 郑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治理的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新冠疫情防控为例[D]. 刘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2)
- [7]T公司汽车行业认证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支维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3)
- [8]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 王炳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设计实现[D]. 赵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10]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与监管问题研究 ——从“认证乱象”谈起[D]. 李冠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