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中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8例(论文文献综述)
沈浮[1](2021)在《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临床安全性,扩展加味五子衍宗汤的临床适用范围,并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方法:选取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在20 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符合肝肾亏虚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加味五子衍宗汤,对照组口服补肾壮筋汤,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同时配合功能锻炼。两组总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口服药物后2周、4周、3月后随访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VAS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临床疗效评价,并对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入组时治疗组及对照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DI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在两组患者服药后各个时间点(2周后、4周以及3月后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1.口服药物2周后,两组间的VAS评分(P=0.58>0.05)、ODI指数(P=0.70>0.05)未见明显差异,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t=2.13,P=0.04<0.05)较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显着差异,提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优于对照组。口服药物4周后,治疗组的VAS评分(P=0.00<0.05)、ODI指数(P=0.02<0.05)以及中医证候积分(P=0.00<0.05)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3月后随访结果提示,治疗组的VAS评分(P=0.00<0.05)、ODI指数(P=0.02<0.05)以及中医证候积分(P=0.00<0.05)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3.在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中,两组口服药物2周、3月后临床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优。4.在两组安全性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命2.体征均未出现异常,且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1.加味五子衍宗汤对于肝肾亏虚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持久稳定。2.加味五子衍宗汤具有较为良好的安全性,在辩证为肝肾亏虚证但其阴阳虚衰无明显倾向性的LDH患者中适合临床推广。3.补肾益精法的理念对于肝肾亏虚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巩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红珍[2](2020)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为“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有效性及安全性依据。方法:将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收集的最终符合纳入合标准的研究对象84例,随机分为秩边透水道组、西药组各42例。秩边透水道组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主穴:秩边透水道,配穴:肾阴虚配照海;肾阳虚配命门;肾阴阳俱虚配照海、命门,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替勃龙片,一次一片,每日1次,每次2.5mg,一共服用8周。收集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20周随访患者的MRS评分、MENQOL评分、烘热积分等指标,并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测定血清LSH、LH、E2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MRS总评分的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MR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P<0.05,西药组优于秩边透水道组;随访20周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优于西药组。2.MRS评分各维度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在改善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方面,西药组优于秩边透水道组(P<0.05),在改善泌尿生殖症状方面,秩边透水道组优于西药组(P<0.05);20周随访后,在改善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方面,秩边透水道组与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泌尿生殖症状方面,秩边透水道组优于西药组(P<0.05)。3.MENQOL总评分的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MENQOL评分,两组组间比较P<0.05,西药组优于秩边透水道组;随访20周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优于西药组。4、烘热积分的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两组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烘热积分,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与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随访20周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优于西药组。5.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血清LSH、LH、E2水平,两者组间比较,在改善LSH、LH水平方面,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E2水平方面,西药组优于秩边透水道组(P<0.05)。6.依据MRS评分得到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治疗8周后,秩边透水道组总有效率是83%,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5%,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疗效与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20周随访后,秩边透水道组总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0%,两组组间比较P<0.05,秩边透水道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秩边透水道组与西药组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两者在治疗8周结束后,疗效无显着差异,但在20周随访后,由于针刺的远期疗效,秩边透水道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且比西药组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华娟[3](2020)在《中药联合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口服中药升督平木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P)的临床疗效,为治疗FAP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符合标准并最终完成本研究的FAP患者10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升督平木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4天为一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治疗效果、主要伴随症状的变化以及1个月后疼痛的复发情况。结果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NRS评分方面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1094.000,P=0.270>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940.500,P=0.030<0.05),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值显示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590.500,P=0.000<0.05)。同本组治疗前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患NR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wilconxon Z=-5.712,P=0.000<0.05),对照组患者NRS评分也有显着性差异(wilconxon Z=-4.909,P=0.000<0.05),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在减轻疼痛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SF-36评分方面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1175.500,P=0.606>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853.500,P=0.006<0.05),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值显示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eny U=408.000,P=0.000<0.05)。同本组治疗前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有显着性差异(wilconxon Z=-4.887,P=0.000<0.05),对照组患者SF-36评分也有显着性差异(wilconxon Z=-4.119,P=0.000<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前提高,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总体疗效方面的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0例(20.00%),有效36例(72.00%),无效4例(8.00%),对照组痊愈4例(8.00%),有效35例(70.00%),无效11例(22.00%),两组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15.500,P=0.000<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排便障碍的疗效比较:治疗前,伴有排便障碍的患者治疗组有37例,对照组有26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有效24例,无效4例,对照组痊愈0例,有效8例,无效18例,经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U-198.000,P=0.005<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18%,对照组总有效率30.76%,治疗组的排便障碍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泌尿系统障碍的疗效比较:治疗前,伴有泌尿系统障碍的患者治疗组有13例,对照组有15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3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0例,有效3例,无效12例,经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8.500,P=0.000<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4.61%,对照组总有效率20.00%,对照组总有效率20.00%,治疗组的泌尿系统障碍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生殖系统障碍的疗效比较:治疗前,伴有生殖系统障碍的患者治疗组有12例,对照组有12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0例,有效3例,无效9例,对照组痊愈0例,有效0例,无效12例,两组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8.000,P=0.056>0.05);治疗组总有效率25.00%,对照组总有效率0.00%,在改善患者生殖系统障碍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217>0.05),治疗组可改善部分患者生殖系统方面的障碍,但两组均无显着疗效。功能性腹胀或腹痛(以耻骨区及两侧腹股沟区不适为主)的疗效比较:治疗前,伴有功能性腹胀或腹痛的患者治疗组有11例,对照组有10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5例,有效9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0例,有效2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0.000,P=0.000<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1.81%,对照组总有效率20.00%,治疗组的功能性腹胀或腹痛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疼痛复发率方面的比较:疗程结束后1个月,原疼痛缓解的患者中治疗组肛门直肠疼痛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14例,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加重,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0.000,P=0.000<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结论中药升督平木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可有效减轻FAP患者的疼痛症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方面中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在改善患者生殖系统障碍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排便障碍、泌尿系统障碍、功能性腹胀或腹痛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疼痛复发率方面,治疗组能有效降低FAP疼痛的复发率。
韩易言,马铁明[4](2017)在《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坐骨神经痛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综合现存对坐骨神经痛方面的研究,针灸疗法在其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发现针灸疗法不但能够镇痛以控制病情,还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降低复发率。该文介绍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并从治疗方法以及作用机制方面对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展开综述。
潘广辉[5](2017)在《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今后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63.3%,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症状的改善:试验组在治疗水肿、腰脊冷痛、畏寒肢冷、便溏的症状时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通过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血钾均未发生明显异常,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着,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水肿、腰脊冷痛、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状,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6](2017)在《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蒙中两国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两国古代和现代文献里对白脉病的针刺疗法异同,以期为未来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疗效提升,以及促进蒙中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献检素中,中国古代文献以电子检索方式为主,手工查阅为辅;使用的古代文献数据库为《中华医典》第5版,其中共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共计4.5亿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蒙文古代文献的检索,因缺少相关文献数据库故采取手工查阅方法,主要涉及书目包括《医学四典》,《蓝琉璃》,《甘露四部》,《兰塔布》等。现代文献部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从EMSHIUS(ЭМШУИС),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蒙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完成检索后,对上述纳入文献中关于治疗方法、取穴特点、刺法手法、针具、配合治法及疗效评价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论:1.古代蒙古国对白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自16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印度医学,藏医和中医的影响而形成了更系统的记载,并总结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2.古代蒙医和中医对于白脉病(中风)的治疗均记载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两国的针刺治疗方法在刺法、取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3.在现代研究中,中医针灸多从体针、头针、电针、各家针刺组方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研究为主。蒙古国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传统针刺疗法的探索。4.在现代临床针刺取穴的应用特点上,中医针灸师主要继承发扬了循经取穴和局远配穴等学术思想,而蒙古国则侧重于在东方针刺法的常用穴位上使用放血疗法。
肖霞[7](2016)在《祛风活血丸对EAU大鼠模型房水白细胞计数和TGF-β2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大鼠的眼部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以房水白细胞计数、葡萄膜TGF-β2表达为观察指标,客观评价祛风活血丸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白细胞、TGF-β2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EAU模型建立:SPF级Lewis大鼠60只,右后足垫下注射IRBP混合乳剂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空白对照组10只,右后足垫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祛风活血丸治疗:将造模成功的55只大鼠分为5组,即模型对照组、祛风活血丸低剂量组、祛风活血丸中剂量组、祛风活血丸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祛风活血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不同剂量祛风活血丸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熊胆开明片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大鼠眼部的表达情况;3.分别于灌胃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批处死,取房水涂片检测白细胞计数,并以免疫组织法检测中葡萄膜中TGF-β2表达。结果:1.成功诱发Lewis大鼠的EAU模型,诱发成功率为91.7%,免疫5d后开始出现葡萄膜炎症状,第14d达到高峰,炎症反应剧烈;2.房水白细胞计数: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药物治疗后大鼠房水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各时间段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低剂量组于给药后第7天及第14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至给药第21天,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于给药后第14天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葡萄膜TGF-β2表达: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药物治疗后大鼠葡萄膜TGF-β2含量明显降低,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各时间段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低剂量组于给药后第7天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21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及第28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于给药后第14天及第21天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7天及第28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未经药物干预的EAU大鼠房水白细胞数及葡萄膜TGF-β2表达于炎症高峰期增多,炎症消退期下降,这可能与机体自主调节自身免疫功能相关。结论:1.用IRBP抗原右足后垫下注射可诱发EAU模型;2.祛风活血丸治疗EAU模型有效,灌胃后大鼠房水白细胞计数及葡萄膜TGF-β2表达明显降低,至给药后28天左右基本消失,药物治疗有效,其中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对比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中、高剂量组治疗效果皆优于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说明祛风活血丸能有效减轻前房炎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保护眼部结构进一步损害,调节免疫状态,对葡萄膜炎发挥治疗作用。
郝宏铮[8](2016)在《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模拟出与气虚血瘀表征相对应的证候模型,通过对模型组血浆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其不同代谢途径对生理病理相关改变的作用机理,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分子变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证候本质。同时运用代谢组学的技术与方法,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释木丹颗粒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士20)g共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空白对照组常规基础饮食,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8周。造模前禁食12小时,模型组给以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72小时后通过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者列入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等容积0.1mol/L枸椽酸缓冲液。然后模型组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并放于水槽中游泳至出现半数以上沉降;双日持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4周,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测定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热板舔足间隔时间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指标,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确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病理性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数据平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判定有显着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随机选取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组(n=7)和空白组(n=7)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按质量数生成总离子流数据(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经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峰匹配、峰对齐、归一化等处理后,导入SIMCA-P11.5(umetrics,umea,sweden)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产生得分矢量图(scoreplot)用以获得样品分类信息,载荷矢量图(loadingplot)用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标记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和对照品确证,完成基于uplc-ms的大鼠血浆代谢标记物谱中代谢物的鉴定,并追溯其来源和代谢途径。首先,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提取得到代谢标记物的提取离子色谱峰。第二步,通过提取离子色谱峰得到代谢物的一级质谱图,找到其准分子离子和相关离子,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第三步,对代谢标记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代谢物的结构信息。第四步,利用国内外相关代谢组学标志物在线数据库,通过代谢物的分子量进行检索,得到若干候选化合物。比较代谢物的二级质谱信息,去除不相关的化合物,完成代谢物的鉴定。第五步,参照可以获得的对照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血浆样品和对照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保留时间、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证。3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应用木丹颗粒干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模型组(n=7)和中药组(n=7)。根据临床患者每日中药服用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每日等效剂量为4.375g/kg,中药组大鼠每天灌胃二次,连续4周。通过uplc-ms技术检测,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经木丹颗粒治疗干预后,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并对大鼠血浆uplc-ms代谢物谱分析方法系统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可重复性、血浆样品及系统的稳定性。结果:1.造模开始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游泳半数沉降间隔时间缩短,耐力逐日下降,进食减少,倦怠懒动,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减退,粪便时软时溏,或便次增多,4周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耳部血管脉络扩张充血,口唇周围发黑、爪尾部紫暗等瘀血症状。2.8周后模型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出现异常改变,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出现血糖升高,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分析提示变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舔足间隔时间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3.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在空白组及模型组均可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lpc,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精氨酸,色氨酸,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2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8:0,lpc18:1和lpc18:2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中存在异常改变,可能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4.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中色氨酸,lpc(20:4)和pc(36:4)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应用木丹颗粒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后其血浆中的含量发生改变,可能为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结论:1.本实验运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生物表征”的评价指标,在采用中医研究中较为公认的劳倦内伤“半数沉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病理指标模型,结果较为成功的建立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判定标准,同时也具有气虚血瘀模型表征的生物学特征。2.实验中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多种lpc等物质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对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对实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调节异常;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合成减少,而同时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内皮功能损伤,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增加;糖脂代谢异常改变。4.木丹颗粒通过多种途径、不同靶点、双向调节等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使色氨酸,lpc(20:4)和pc(36:4)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也使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通过用药干预后下游的代谢标志物出现的趋势特点推测出木丹颗粒作用机制。5.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病证结合的中医动物模型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推测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中药机理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赛音朝克图[9](2013)在《蒙医、中医针刺手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①通过深入比较,挖掘、梳理蒙、中医针刺手法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重新认识二者诊治疾病辨证方法,进一步探究其中精华,进而相互借鉴,有利于提高蒙、中医针法的临床疗效提供优势互补的作用。②试图证实两种疗法在医学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相似性,揭示二者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的地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蒙医针刺法的发展演变进程和形成特色疗法的原因。2研究意义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蒙医、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手法。二者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别具特色。挖掘、比较、科学评价医学文献,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真实的、实用的证据和信息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比较研究,试图发现中医针刺手法与蒙医针刺手法在本质意义上的异同,使二者都能够从对方获得可资借鉴的资源,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研究方法①通过搜集战国至明清医家着作的原始和考释资料及针刺手法现代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着,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针刺手法、得气及针刺补泻等内容。②搜集古代和现代有关蒙古医学书籍、医案、临床各学科的书籍资料进行筛选,选择有关记载蒙医针刺手法的书籍,并对文献进行筛选、整理、梳理蒙医针针刺手法的相关内容及独具特色,结合其它民族的文献资料中零星片断记载的相关内容,整理、分析、总结蒙医针刺手法的基本指导理论、操作方法及手法、适应症、禁忌症及补泻和得气的相关内容。③对古代和现代蒙医、中医针刺手法进行梳理、对比、总结、讨论结果。4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蒙、中医针刺手法之医学理论基础进行比较,探讨蒙中医针刺手法的差异。第二部分为以针刺手法为纲,梳理清朝时期的蒙医文献和战国、秦汉、晋、元、明代的中医文献,从各自文献记载的源头探索其蒙、中医针刺手法的异同,分析和总结二者的各具特色。第三、第四部分为以现代针刺手法为钢,对现代蒙医文献和中医针刺手法有关的中医文献及二者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蒙、中医现代针刺手法的鲜明特色。第五部分,对两种针刺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针具及辨证配穴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其共性,分析其差异。第六部分,从民族历史背景、文化意识、生活习俗、地理环境、针刺手法的认识、教育等方面论述说明,蒙医针刺手法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民族的医疗技术和方法,结合固有的传统疗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针刺手法。5结论(1)蒙医针刺手法以蒙医三根、七素、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整体观为指导,通过针和寒热刺激体表腧穴,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以阴阳、五元学说、整体观念为指导的对疾病的本质-寒热症及六种基本病症的辩证施治。蒙医针刺配穴,将发病部位、正常三根的所依赖位置、病态三根窜行之途和病因建立起固定的关系。首先取脏腑自穴,后配三根总穴或对病因主治功效的穴位,一般共选3个穴位。中医针刺手法根据调和阴阳,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配穴方法很多,传统的针灸配穴,包括俞募配穴,原络配穴,原原配穴,原合配穴,郗募配穴,郗会配穴,八脉交会配穴五腧穴配穴、募合配穴,俞原配穴等,另外还有局部配穴,远近配穴,对应配穴等.(2)蒙医常用的针具是蒙医特制的银针。由于银针质地较软,直径较粗,其刺激量一般较大,不宜做大幅度的剧烈手法。蒙医针刺手法不强调针刺补泻手法,强调结合其它疗法,以便增加疗效。中医针刺针具较多,常用针具是不锈钢毫针。(3)蒙医文献载述的针刺手法只有进针三步法和与穴位相应的八种针刺手法。具有操作简便,用具简单的特点。中医针刺手法内容宏富,复杂多样,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历代医家对针刺进针手法、补泻手法、气至、得气等方面论述多有不同,并各具特点;尤其以明代医家的观点为多,引用较广。但是,重视辫证论治;重视经络与穴位的作用和辨证取穴;重视针刺手法及得气;重视针刺补泻等方面各医家的观点基本统一。(4)蒙医针法至少在针刺手法的认识和阐释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蒙医针刺手法总体上则以解剖学为主。中医针刺手法虽然也解剖学知识相结合,但总以抽象理论思维为主这就是两种针法的最大区别所在。(5)造成蒙医针刺手法和中医针刺手法不同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医学文化的差异性、教育及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蒙医针刺手法对蒙古民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疗效优势更为显着。
赵辉[10](2012)在《蒙药复方那如三味丸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检索对蒙药复方那如三味丸进行了传统应用、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该蒙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二、蒙中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中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受试者来源 |
2.病历资料 |
3 临床试验设计 |
3.1 随机分组 |
3.2 对照及盲法原则 |
3.3 研究周期 |
3.4 治疗方案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一般资料项目观察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 |
4.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4.5 安全评价指标 |
5 不良事件评估及应急预案处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两组资料可比性分析 |
3 组内疗效比较 |
4 两组患者服药后组间比较 |
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疗效比较结果 |
6 两组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
2 补肾填精法在腰痹病中的应用 |
3 加味五子衍宗汤的溯源及组方依据 |
4.加味五子衍宗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肝肾亏虚型 LDH 的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综述 |
参考文献 |
(2)“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不良反应的处理 |
2.6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结果 |
3.3 安全性观察 |
4.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PMS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PMS的认识 |
4.3 针刺方案确立依据 |
4.4 “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PMS的依据 |
4.5 本课题研究的临床意义 |
4.6 疗效分析 |
4.7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药联合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学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认识 |
1.1.1 概述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流行病学 |
1.1.4 治疗 |
1.2 中医学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辩证分型及治法 |
1.2.4 中医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的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脱落、终止或剔除标准 |
2.1.6 观察指标 |
2.1.7 疗效评价 |
2.1.8 研究方法 |
2.1.9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2 基线资料比较 |
2.2.3 两组NRS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 |
2.2.4 两组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
2.2.5 两组主要伴随症状比较 |
2.2.6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
2.2.7 脱落或剔除病例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处理 |
第3章 讨论 |
3.1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
3.2 中药与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3.3 双氯芬酸钠栓与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
3.4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点 |
3.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1 医学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2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2.1 传统针灸疗法 |
2.1.1 常规取穴 |
2.1.2 特殊选穴 |
2.2 特殊针灸方法 |
3 针灸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作用机制探讨 |
3.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的认识 |
3.2 坐骨神经痛的病理机制 |
3.3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作用机制研究 |
3.3.1 针灸镇痛通路 |
3.3.2 神经化学机制 |
4 小结与展望 |
(5)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终止试验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真武汤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 |
3.2 疗效性观测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病情分级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蛋白定性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定性情况 |
4.5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对比 |
4.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7 治疗前后两组各症状积分的变化 |
4.8 两组患者疗效前后 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4.9 两组患者尿蛋白疗效比较 |
4.10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定性变化比较 |
4.11 治疗后尿红细胞疗效比较 |
4.12 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定性变化情况 |
4.13 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
4.1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认识及治疗 |
1.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述 |
1.2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
1.3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疗 |
1.4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新概念 |
2 真武汤的研究概况 |
2.1 真武汤的来源 |
2.2 真武汤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3 导师观点 |
4 方药分析 |
5 现代药理分析 |
6 疗效分析 |
6.1 综合疗效显着 |
6.2 改善中医症候,提高临床疗效 |
6.3 降低实验室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蒙医与中医比较研究现状 |
1. 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
2. 药物方面的比较研究 |
3. 针刺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白脉病相关的文献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
1. 白脉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
2. 白脉病的现代文献分析 |
二、蒙医白脉病的针刺治疗 |
1. 放血疗法 |
2. 针刺治疗 |
3. 配合及其他疗法 |
4. 现代蒙医学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对中风病的相关文献研究一 |
一、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古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2. 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二、中医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 |
1. 对针刺治疗的论述 |
2. 古代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3. 现代中风病的针刺治疗概述 |
第三章 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文献对比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二、中医对中风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三、蒙医与中医古代文献比较 |
四、蒙医与中医现代文献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
蒙医放血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针灸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穿刺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7)祛风活血丸对EAU大鼠模型房水白细胞计数和TGF-β2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用药 |
2 实验方法 |
2.1 EAU模型建立 |
2.2 动物分组 |
2.3 灌胃 |
2.4 观察及记录 |
3 取材及检测 |
3.1 取材 |
3.1.1 取房水 |
3.1.2 取眼球 |
3.2 检测 |
3.2.1 房水涂片检测白细胞计数 |
3.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葡萄膜中TGF-β_2的表达 |
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造模结果 |
2 造模临床评分比较 |
3 显微镜下大鼠房水白细胞计数 |
4 葡萄膜TGF-β_2表达的测定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EAU动物模型的建立 |
2 白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
3 TGF-β_2在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
4 西医学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
5 中医学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文献综述 相关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木丹颗粒干预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蒙医、中医针刺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蒙、中医针刺手法之医学基础理论的比较 |
(一) 蒙、中医针刺手法概况 |
1 蒙医针刺手法 |
2 中医针刺手法 |
(二) 医学基础理论的同一与差异 |
1 蒙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内含 |
2 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内含 |
3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 |
4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三) 针具的异同 |
1 蒙医常用针具 |
2 中医常用针具 |
第二章 蒙、中医针刺手法源流 |
(一) 蒙、中医针刺手法起源 |
1 蒙医针法起源 |
2 中医针法起源 |
(二) 清朝时期蒙医针刺手法 |
1 《蓝琉璃》针法 |
2 《注释除黑明灯》针法 |
3 《甘露四部》针法 |
4 阶段分析 |
(三) 古代中医针刺手法 |
1 战国、秦汉时期的针刺手法 |
2 晋、元时期的针刺手法 |
3 明代时期针刺手法 |
4 古代针刺手法的阶段分析 |
(四)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蒙、中医针刺手法概论 |
(一) 现代蒙医针刺手法 |
1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针法 |
2 《蒙医传统十八术》针法 |
3 《疗术学》针法 |
4 《蒙医临床学》针法 |
5 《蒙医药学》针法 |
(二) 现代中医针刺手法 |
1 《刺法灸法学》针法 |
2 《针刺手法100种》针法 |
3 《实用针灸手法学》针法 |
4 现代针灸名师针法 |
(三) 现代蒙、中医针刺手法文献分析 |
1 蒙医针刺手法 |
2 中医现代针刺手法 |
(四) 小结 |
第四章 中、蒙医针刺手法研究现状 |
(一) 中医针刺手法研究现状 |
1 对古代针刺手法的文献研究 |
2 现代医家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 |
3 针刺仪器研发 |
4 针刺手法实验研究 |
5 针刺手法临床研究 |
6 捻转和提插补泻手法的现代研究 |
7 针刺手法量化研究 |
(二) 蒙医针刺手法研究现状 |
1 蒙医温针理论探讨 |
2 蒙医温针临床研究 |
3 蒙医温针实验研究 |
(三) 小结 |
第五章 蒙、中医针刺手法异同 |
(一) 蒙、中医针刺手法特点 |
1 进针手法的共性与差异 |
2 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差别 |
(二) 量学要素的差异 |
1 中医针刺量学要素 |
2 蒙医针刺量学要素 |
(三) 针刺手法对应的配穴方法的异同 |
1 蒙医针刺配穴方法 |
2 中医针刺配穴方法 |
第六章 差异形成的原因探讨 |
(一) 蒙医针法特色保留的原因 |
1 使用银针的原因 |
2 临床疗效 |
(二) 蒙医对中医针刺补泻与得气的认识 |
1 蒙医对中医针刺补泻的认识 |
2 蒙医对中医得气的认识 |
3 从蒙医针刺适应症角度探讨蒙医针刺手法 |
(三) 医学文化的异同 |
(四) 教育对蒙医药的影响 |
(五) 地理环境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蒙药复方那如三味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应用 |
2 化学成分 |
3 含量测定 |
4 药理研究 |
5 临床研究 |
四、蒙中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红珍.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中药联合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研究[D]. 李华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韩易言,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8)
- [5]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分析[D]. 潘广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D].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祛风活血丸对EAU大鼠模型房水白细胞计数和TGF-β2表达影响的研究[D]. 肖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D]. 郝宏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蒙医、中医针刺手法比较研究[D]. 赛音朝克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蒙药复方那如三味丸研究进展[J]. 赵辉. 北方药学, 2012(08)
标签:梨状肌综合征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中医论文; 现代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