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搞好蛋品出口创汇(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陈砺[2](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深层次影响继续凸显,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一代国际贸易投资格局与规则正发生深刻调整。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问题依然严峻,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2013年由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欧洲、东南亚等国家贸易与投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领域是一个重点,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传统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发展之间出现不相匹配的状况。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却无法解释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中等收入之谜”、“中国出口增长之谜”等经济现象。从产品角度出发提出的产品空间理论,由以往研究生产要素角度转向研究某一类产品,从单一研究比较优势产品转向研究比较优势产品和潜在比较优势产品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当前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能够很好地解释,可以弥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揭示出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机理和动因及一般规律。产品空间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企业生产结构转变和培育比较优势产品,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依据。本文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产品空间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及产品空间理论发展过程和特点。重点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空间和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趋势,并从产品空间视角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内在机理;(2)产品空间分布结构和演变趋势;(3)产品空间与产品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4)如何选择和培育未来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和产业。首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进行分析。(1)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5年和2016年中国贸易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汇率波动等综合因素造成。说明中国依靠低成本发展外贸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处于转换过程中,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尚需一段时间。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相对较少,主要是工业制成品。(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西亚。中国主要从马来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国进口,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和越南、俄罗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原料类产品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是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型,目前主要是以初级产品为主。(3)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出口初级产品复杂度,并且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出口初级产品的差距不断拉大,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一国(地区)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快速提高与一国(地区)某一行业积极从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不可分,对一国(地区)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得出“一带一路”国家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出口比较优势产品的增长空间很大。其次,产品空间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机理,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贸易产品空间的构建与演变趋势进行分析。(1)通过产品比较优势和产品距离的测算方法,发现产品中心度和产品密度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变动关系。(2)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贸易产品空间的构建与演变趋势分析,发现1995年至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变化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SITCO、SITC2、STIC6大类和SITC8大类产品上的中心度相对较高,产品空间表现较为集聚,而与其他大类产品距离较为疏远。(3)1995年至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部分产品密度波动较大,总体上看,有些国家所有产品密度都有增加或减少趋势,比如约旦和新加坡。产品密度变化与一国(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有关。最后,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对产品空间和动态比较优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中国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制成品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以及中国工业制成品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1)实证分析发现,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之间呈U型关系,即上期产品密度在短期内对当期产品比较优势影响显着为负,但长期看则对当期产品比较优势影响显着为正。产品密度越高,该产品所在高密度区域一般聚集着相同大类的相似产品,聚集具有比较优势的相似产品可能性也较高。(2)产品转型初期,由于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竞争性和替代性,上期产品密度对该产品当期成为比较优势产品影响为负。随着转型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该产品不断吸收和学习周围聚集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相似产品带来技术和知识扩散的好处,使得该产品当期成为比较优势产品可能性提高,因此上期产品密度对该产品当期成为比较优势产品影响显着为正,距离上期比较优势产品越近的产品越容易成为当期比较优势产品。(3)进一步将产品分为比较优势产品和潜在比较优势产品,考察上期产品密度对当期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程度。由于产品之间结构转换具有一定时效性,上期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在产品转型初期,该产品在当期可能依然是比较优势产品,随着转型产品生产规模扩大,该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上期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品,在产品转型初期,该产品成为当期比较优势产品的概率较低,但长期看成为当期比较优势产品的概率较高。因此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状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扩散,以及生产结构的转换,当前产品可能由比较优势产品转变为比较劣势产品,而一些潜在比较优势产品可能成为当期比较优势产品。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升级或转变生产方式,以及有目的地培育潜在比较优势产品,对该产品成为比较优势产品有较大影响和指导意义。本文的贡献在于:(1)关于“一带一路”贸易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而从产品空间角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空间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较少,本文研究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发展提供了思路;(2)从产品角度出发,探讨选择和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为企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出口,为政府部门制定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3)考虑到产品是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最终载体,而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论文以出口产品视角出发考察产品密度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能较好地分析产品空间分布结构和演变趋势,以及选择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
朱翔[3](2013)在《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文中指出南京英商和记洋行(International Export Company )是英国联合冷藏公司在华分公司,1916年在香港注册,位于南京下关宝塔桥江边。本文的研究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对与近代史有重要联系的诸如外商征地制度、不平等条约与外事保护、民族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乃至南京大屠杀等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个案的分析与思考。和记洋行主要从事鸡蛋、牛肉等农副产品的采购、生产及出口业务,满足欧美市场的食品需求,是联合冷藏公司全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记洋行的业务模式有利于传统农业的市场化发展,也带动了民族资本的投资,促进行业的变革。一战期间,和记洋行承担了保障英国食品供应的战略任务,也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外交支持,助其在华事业的发展。和记洋行推动了近代南京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造就了南京早期的产业工人。近代南京动荡的政治环境是和记洋行业务衰落的主要原因。五卅运动时期,和记洋行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同时,工人内部在劫持罗步洲事件及是否坚持罢工等问题上意见分歧,甚至对抗。本文也对“七·三一”惨案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些探讨。1930年和记洋行失业工人引发的“四·三”惨案,是中国共产党精心组织并施行的重大政治事件,本文结合了档案及各种史料,再现了事件的经过。“四·三”惨案也导致了中国共产党斗争路线的急遽左倾,也是晓庄师范学校被强行封闭的直接原因。由于持续不断的工潮进一步导致了生产的衰退,而业务的衰落又会进一步激化劳资冲突,最终导致了和记的关厂。同时,本文也对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和记洋行也做了细致的考证,维护历史真相,也对学界关注较少的买办韩永清、和记共产党员邓定海的有关史事进行了考证,有助于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研究认为,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从其创办,发展、衰落直到1956年被改造为南京市肉联厂,也见证了近代中国、近代南京的风云变幻。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的历史也是南京近代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王盛威[4](2011)在《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鸡蛋生产大国,1985年以来中国鸡蛋产量连续26年稳居世界首位,但我国鸡蛋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却很小。如果考虑到中国绝大部分鸡蛋是出口到香港市场,则中国鸡蛋真正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更小,与鸡蛋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本文从我国鸡蛋出口贸易的现状出发,通过建立我国蛋鸡产业比较优势测定模型,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法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分析我国蛋鸡产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对影响我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蛋鸡产业自身特点提出提升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为蛋鸡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问题、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概述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论文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梳理了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为下文的分析做理论上的铺垫。在此后的两章,论文分别从贸易规模、价格水平、贸易方向、产品结构等方面对世界鸡蛋贸易和中国鸡蛋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世界蛋品贸易无论是贸易总额还是贸易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贸易的特点。而我国蛋品对外贸易还处在单向贸易阶段,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贸易集中度非常高,而进口的国家或地区、进口数量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此后,作者又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分别对我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在蛋品上的竞争力非常弱,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完全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液态蛋的比较优势最弱,带壳蛋次之,相比之下蛋粉的竞争优势稍强一些。在分析了蛋鸡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后,论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规模和经营组织形式以及政府这五个因素,系统分析我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论文最后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全面提升蛋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管,加强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养殖,确定行业基本准入门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蛋品加工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降低行业风险;此外还应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王静[5](2011)在《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全国畜产品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省畜牧业生产总值10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湖北省畜产品要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这为湖北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积极开拓市场,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成为湖北省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对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在对竞争力已有评价指标、方法进行阐述后,本文建立了对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影响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关于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分析了湖北省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现状,运用多个指标对2002-2008年湖北省畜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尝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中部6省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为湖北省决策部门提升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快畜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单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对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借鉴国内外畜产品竞争力研究成果,界定了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并介绍了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其次,从生产总量、生产方式和质量安全三个方面介绍湖北省畜产品生产情况;从出口规模、结构、市场三个角度分析贸易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支持、企业策略(以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例)、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分析影响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接着,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依存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4个指标,对2002-2008年湖北省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为避免仅在国际范围内分析的局限性,运用Spss中主成分分析法对具有较多相似因素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6省的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增强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李占魁[6](2010)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说尤为重要,临夏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发源地,在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2千多万穆斯林当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临夏地区的经济发展超越了本身,具有跨区域影响和全国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综合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临夏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归纳出解决临夏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操作性。全文共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研究概况。正文共有八章。第二章总结了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理论及西部民族省份近年来某一特色经济领域内超前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以后的七章着重分析了临夏特色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及临夏特色经济发展,原则与战略,并对临夏农业特色经济、旅游特色经济、商贸特色经济、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则、思路、方向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战略发展模式。对特色经济与国家扶持、特色经济与基础教育做了探讨。
张建华,顾华兵,张晶鑫,钱勇[7](2010)在《新世纪 新方向——2010年全球肉鸡业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综合报道》文中提出白羽肉鸡,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像中国那样与优质鸡平分天下。研究白羽肉鸡的全球消费和产业动态,对全球和中国发展肉鸡产业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过去的10年、20年发生了什么?未来10年、20年将会发生什么?本文给你重要和系统的参考资讯。
洪艳[8](2009)在《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面临诸如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有国家必需的政策保障机制外,很大程度上还要解决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突破口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处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作为产业发展新的模式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明,当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形的生产要素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时,改变现有要素的组合形式,即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变革,同样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集群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结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建设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是现实选择。本文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有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农业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基础,把集群理论运用于农业领域从理论层面探究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机理;指出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基础;构建了现代农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的长株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南现有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同时采用战略管理理论的SWOT分析法剖析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寻找影响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依据;最后提出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目的:第一,拓宽产业集群的发展领域,有助于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揭示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对农业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二,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本课题通过实证分析,全面剖析中部地区湖南省现代农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提出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模式与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将为内陆省份集群式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9](2009)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文中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标准高、效果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随州市委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个大局,结合随州实际,自觉认识本身的优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制定出了一项又一项切实的举措,狠抓落实。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希望所在。
湖北省人民政府[10](2009)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政发[2009]3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湖北
二、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搞好蛋品出口创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搞好蛋品出口创汇(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
2.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2.1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积累、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关系 |
2.3 产品空间理论 |
2.3.1 产品空间理论的提出 |
2.3.2 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动态演化 |
2.3.3 产品空间与产品距离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
3.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状况分析 |
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复杂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空间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 |
4.1 产品空间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 |
4.1.1 结构转型与产品空间 |
4.1.2 产品距离与产品空间 |
4.2 比较优势和产品距离的测算 |
4.3 产品空间分布与比较优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产品空间的构建与演变趋势分析 |
5.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
5.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 |
5.1.2 产品邻近性与中心度计算 |
5.1.3 产品密度计算 |
5.2 构建贸易产品空间分布图 |
5.2.1 构建中国贸易产品密度分布图 |
5.2.2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密度分布图 |
5.3 产品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6.1 模型构建与说明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
6.3.1 回归结果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扩展方程回归 |
6.4 中国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
6.4.1 回归结果 |
6.4.2 稳健性检验 |
6.4.3 扩展方程回归 |
6.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制成品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
6.5.1 回归结果 |
6.5.2 稳健性检验 |
6.5.3 扩展方程回归 |
6.6 中国工业制成品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
6.6.1 回归结果 |
6.6.2 稳健性检验 |
6.6.3 扩展方程回归 |
6.7 内生性检验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
7.1.2 产品空间对动态比较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 |
7.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产品空间的构建与演变趋势分析 |
7.1.4 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7.2 启示与政策建议 |
7.2.1 启示 |
7.2.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代码与各年度产品邻近程度(φ_(i,j))矩阵 |
附录B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产品密度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
第一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与近代中国农业经济 |
第一节 近代南京开搏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二节 联合冷藏公司来华投资 |
一、和记洋行的创办人——韦思特兄弟 |
二、近代中国丰富的蛋产资源与汉口和记洋行的创办 |
第三节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在华业务发展 |
一、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的筹建、发展与工人的来源 |
二、一战期间业务的繁荣 |
三、社会环境影响与生产业务的衰落 |
第四节 和记洋行外庄交易模式 |
第五节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与茂昌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竞争 |
第二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与近代中国土地主权问题 |
第一节 和记与芜湖方面围绕租地权利的交涉 |
一、英商和记洋行与日商日清轮船公司芜湖租地优先权的争论 |
二、违约购地与放弃芜湖建厂的考证 |
第二节 金陵关监督冯国勋与和记的严重交涉 |
一、和记在南京征地 |
二、和记违规征地问题与冯国勋的交涉经过 |
第三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业务发展与英国外事保护 |
第一节 一战期间英、德关于南京英商和记洋行骡马出口问题的交涉 |
第二节 征购畜牛与地方的抵制 |
第三节 铜元运输与国内金融 |
第四节 围绕合肥蛋行的交涉 |
第五节 外事保护与和记洋行抗税 |
一、浦口码头停泊费的交涉 |
二、房捐问题 |
三、“三联单”问题 |
第四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以五卅运动为中心 |
第一节 五卅惨案与和记洋行工人罢工的实现 |
一、学生游行 |
二、和记洋行工人罢工的实现 |
第二节 全城游行与复工谈判 |
一、全城游行 |
二、学生、工人与资方围绕复工的谈判 |
三、坚持发放工人救济金 |
第三节 复工抑或坚持罢工——和记买办罗步洲被劫持事件 |
第四节 和记工人复工与五卅工人学校的创办 |
一、关于工人复工的争论 |
二、五卅工人学校的创办 |
第五节 扑朔迷离的“七·三一惨案”真相调查 |
一、惨案的发生及媒体的报道 |
二、英方对事件的辩解 |
三、北洋政府与英方的交涉 |
第六节 和记洋行工人组织的发展 |
第五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与近代中国共产革命——以“四·三”惨案为中心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和记支部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关于邓定海的史事考证 |
第三节 “四·三”惨案的经过 |
第四节 金大、晓庄等校学生的声援 |
第五节 国民政府对事件的调查 |
第六节 “四·三”惨案对中国共产党“左”倾路线的影响 |
第六章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在华历史的终结 |
第一节 劳资纠纷与和记关厂 |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英商和记洋行有关史实的考证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英国资本的撤离 |
一、战后和记洋行业务的恢复 |
二、和记转营毛纺业 |
三、南京和记洋行的谈判与转让 |
结语 |
第一部分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发展大事记 |
第二部分 和记洋行部分重要档案摘录 |
第三部分 历任和记洋行买办、经理简况 |
第四部分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制度摘要 |
附图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3 关于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传统贸易理论 |
2.1.2 新贸易理论 |
2.2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世界鸡蛋贸易分析 |
3.1 世界鸡蛋生产贸易总体规模 |
3.1.1 世界鸡蛋生产格局 |
3.1.2 世界鸡蛋贸易总体规模 |
3.2 世界鸡蛋价格 |
3.2.1 世界主要鸡蛋出口国的鸡蛋价格 |
3.2.2 世界主要鸡蛋出口国的出口价格 |
3.3 世界鸡蛋贸易流向分析 |
3.4 世界鸡蛋贸易的发展特征 |
第四章 中国鸡蛋对外贸易分析 |
4.1 中国鸡蛋对外贸易总体规模 |
4.2 中国鸡蛋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
4.2.1 中国蛋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
4.2.2 中国蛋品进口的产品结构 |
4.3 中国鸡蛋对外贸易地域分布 |
4.3.1 中国鸡蛋出口来源地 |
4.3.2 中国鸡蛋出口市场 |
4.4 中国鸡蛋对外贸易的特征 |
第五章 中国与世界主要鸡蛋出口国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 中国鸡蛋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标设计 |
5.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 中国鸡蛋国际竞争力的静态分析 |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 中国鸡蛋出口动态分析 |
5.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3.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5.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六章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6.1 影响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 |
6.1.1 质量因素 |
6.1.2 品牌因素 |
6.2 影响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 |
6.2.1 要素条件 |
6.2.2 需求条件 |
6.2.3 相关支持产业 |
6.2.4 规模和经营组织形式 |
6.2.5 政府作用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提升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I.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竞争力 |
2.1.2 畜产品 |
2.1.3 畜产品出口竞争力 |
2.2 畜产品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关系 |
2.3 出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1 指标选取的目的与原则 |
2.3.2 评价指标 |
3 湖北省畜产品生产与贸易现状 |
3.1 生产现状 |
3.1.1 生产总量增长 |
3.1.2 增长方式转变 |
3.1.3 质量安全 |
3.2 贸易现状 |
3.2.1 出口规模 |
3.2.2 出口结构 |
3.2.3 出口市场 |
3.3 湖北省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出口未形成规模 |
3.3.2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
3.3.3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
4 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北省畜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优势因素 |
4.1.2 制约因素 |
4.2 需求条件 |
4.2.1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
4.2.2 疫病影响 |
4.3 相关产业的支持 |
4.3.1 畜禽饲养业 |
4.3.2 饲料产业 |
4.3.3 畜产品加工业 |
4.3.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4.4 企业战略与结构—以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
4.4.1 案例分析 |
4.4.2 启示 |
4.5 政府 |
4.5.1 国家扶持 |
4.5.2 政府支持 |
4.6 机遇 |
4.6.1 中国成为WTO成员 |
4.6.2 出口市场潜力巨大 |
4.6.3 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 |
5 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区域性比较分析 |
5.1 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动态分析 |
5.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1.2 出口依存度 |
5.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1.4 出口贡献率 |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
5.2.1 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和主要步骤 |
5.2.2 实证研究 |
5.3 结果分析 |
6 提高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出口结构 |
6.1.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畜产品出口结构 |
6.1.2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市场风险 |
6.2 构建完善的质量支撑体系 |
6.2.1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
6.2.2 完善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
6.2.3 健全质量认证体系 |
6.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指导与支持 |
6.4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推广 |
6.5 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 |
6.6 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2002-2008年世界主要畜产品出口额 |
附录二:作者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主要创新 |
1.3 研究概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式 |
2.1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5 后发优势理论 |
2.2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模式 |
2.2.1 云南的歌舞模式 |
2.2.2 新疆的石油模式 |
2.2.3 青海的创意经济模式 |
2.2.4 宁夏的影视文化和伊斯兰模式 |
2.2.5 广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
2.2.6 内蒙古的牛羊模式 |
第三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
3.1 临夏回族自治1990—2008年的农业(个案)及工业发展(个案) |
3.2 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发展速度 |
3.2.2 经济发展水平 |
3.3 临夏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发展速度慢 |
3.3.2 临夏州农民人纯收入增长缓慢 |
第四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条件与思路 |
4.1 基础条件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S)分析 |
4.1.2 劣势(W)分析 |
4.1.3 机遇(O)分析 |
4.1.4 威胁(T)分析 |
4.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 |
4.2.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
第五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5.1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
5.1.1 特色农业发展 |
5.1.2 渔业的发展 |
5.1.3 养殖业的发展 |
5.1.4 林业的发展 |
5.2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5.2.1 信息方面的问题 |
5.2.2 科技方面的问题 |
5.2.3 空间布局方面的问题 |
5.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思考研究 |
5.3.1 对把临夏建成我国同中东食品贸易的加工业基地问题的对策研究 |
5.3.2 以创意农业促推临夏回族地区经济发展 |
5.3.3 临夏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
5.3.4 临夏州东乡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
5.3.5 临夏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思考 |
5.3.6 临夏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
5.3.7 临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
5.3.8 临夏州羊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
第六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6.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6.1.1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 |
6.1.2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
6.2 临夏旅游经济发展的RMP分析 |
6.2.1 旅游资源(R)分析 |
6.2.2 旅游市场(M)分析 |
6.2.3 旅游产品(P)分析 |
6.3 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
6.3.1 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区域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6.3.2 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风情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6.3.3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动物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
第七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7.1 特色工业的现状 |
7.2 临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 |
7.3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
7.3.1 从广河县回族特色工业经济发展看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的策略 |
7.3.2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水产养殖现状及思考 |
7.3.3 扶持壮大支柱产业 加快临夏地区发展 |
7.3.4 抓好畜产品精深加工 获取畜产品最大利润 |
7.3.5 临夏发展清真食品HALAI现状及思考 |
7.3.6 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砖雕产业的现状和思考 |
第八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 |
8.1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的形成与特点 |
8.1.1 民间商贸经济的历史追述 |
8.1.2 民间商贸经营的特点 |
8.1.3 特色民间商贸与"河州模式"形成的机理 |
8.2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经济发展现状 |
8.2.1 发展取得的成就 |
8.2.2 发展面临的制约和存在问题 |
8.3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间商贸发展对策 |
第九章 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与国家特殊扶持政策 |
9.1 加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落实力度 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
9.2 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加快特困县—东乡族县特色经济发展 |
9.3 加大对临夏州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临夏特色经济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现代农业综述 |
2.2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动态 |
2.3 产业集群基本概念和归类研究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2.5 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
2.6 产业集群理论在农业领域运用研究 |
2.7 评述 |
3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主要方法 |
4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 |
4.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4.1.1 传统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
4.1.2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
4.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
4.2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
4.3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 |
4.4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集群 |
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6 可能创新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基础 |
1 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 |
1.1 亚当·斯密的产业集群思想 |
1.2 马歇尔的产业集群理论 |
1.3 韦伯、佩鲁、克鲁格曼等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1.3.1 韦伯的区位论 |
1.3.2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1.3.3 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理论 |
1.4 新产业区理论 |
1.5 波特竞争战略中的集群理论 |
1.6 创新的产业集群理论 |
2 产业集群识别体系 |
2.1 空间基尼系数识别产业集群 |
2.2 区位熵LQ判别产业集群 |
3 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机理 |
3.1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
3.2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1 荷兰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1.1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 |
1.2 荷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2 法国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2.1 法国葡萄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
2.2 法国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发展途径分析 |
3 美国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3.1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
3.2 玉米产业集群与葡萄酒业集群 |
3.3 美国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特点 |
3.4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启示 |
4 美法荷三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1 山东寿光模式 |
1.1 山东寿光模式概况 |
1.2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特点 |
2 陕西杨凌模式 |
2.1 杨凌模式概况 |
2.2 杨凌产业集群模式的特点 |
3 广东陈村模式 |
3.1 陈村花卉世界的发展概况 |
3.2 陈村花卉产业的发展特点 |
4 江苏扬州模式 |
4.1 江苏扬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4.2 扬州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 |
5 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五章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1 湖南现有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
1.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
1.1.1 临武鸭业“公司+协会+农场(农户)”模式 |
1.1.2 华容蔬菜产业的“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建设”模式 |
1.1.3 湘西永顺县猕猴桃“龙头企业+高校+农户”模式 |
1.1.4 桃源大叶茶野茶王产业“基地+加工+地理标志”模式 |
1.1.5 长沙黄兴镇休闲产业“农业旅游示范区”模式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
2.1 农业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确 |
2.2 特色农业不强,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及组织化程度低 |
2.3 农产品地域品牌少、名牌少 |
2.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水平低 |
2.5 具有开拓与合作意识的农民企业家和掌握农技实用人才缺乏 |
3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长株潭的实证分析 |
3.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设置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 |
3.2 长株潭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水平判断 |
第六章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 |
1.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
1.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外部资源分析 |
1.2.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机遇 |
1.2.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威胁 |
1.3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分析——内部资源分析 |
1.3.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优势 |
1.3.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劣势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2.1 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决定因素 |
2.2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体因素和牵引力量 |
2.3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粘合剂 |
2.4 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禀赋因素 |
2.5 政策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导因素 |
2.6 对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 |
第七章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与模式选择 |
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
1.1 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 |
1.2 龙头企业示范的标准化战略 |
1.3 环境友好的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战略 |
1.4 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1.5 农业信息化战略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模式选择 |
2.1 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 |
2.2 网络离散型模式(龙头企业+农户) |
2.3 地理标志驱动模式 |
2.4 市场依托型模式 |
第八章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
1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思路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对策 |
2.1 创新发展理念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思维方式 |
2.2 遵循农业集群发展规律,强化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机制 |
2.2.1 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辐射力 |
2.2.2 依托农业园区拓展产业链,增强集聚效应 |
2.2.3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 |
2.3 创新体制,为发展现代农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2.4 要着眼于打造三个平台,构建现代农业集群的支撑体系 |
2.4.1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打造科技平台 |
2.4.2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 |
2.4.3 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影响因子排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篇 |
一、“四个随州”产生的时空背景 |
(一) “四个随州”提出的时间维度 |
(二) “四个随州”提出的空间维度 |
二、“四个随州”建设的指导思想 |
1、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源 |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本 |
3、科学发展观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核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随州”的理论之体 |
三、“四个随州”的经济社会基础 |
1、区域经济始显特色, 规模和水平有待提高 |
2、改革开放取得进展, 对外开放亟待突破 |
3、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文化旅游产业极具潜力 |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
内涵篇 |
四、“四个随州”的基本内涵 |
(一) 特色随州属于经济建设 |
(二) 开放随州属于政治建设 |
(三) 文化随州属于文化建设 |
(四) 和谐随州属于社会建设 |
五、“四个随州”的哲理意蕴 |
1、建设特色随州,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决定的 |
2、建设开放随州, 是由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规律所决定的 |
3、建设文化随州, 是由物质与精神互变、存在与意识互变, 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规律决定的 |
4、建设和谐随州, 是由“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
六、“四个随州”的辩证关系 |
(一) 特色随州是“四个随州”的基石 |
1、特色随州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 |
2、特色随州的理论符合唯物史观。 |
3、经济发展的规律是走特色之路。 |
4、特色随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二) 开放随州是“四个随州”的路径 |
1、开放随州的功能是开辟道路。 |
2、开放随州的重点是借力发展。 |
3、开放随州的核心是创新环境。 |
(三) 文化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灵魂 |
1、文化随州的动力和导向功能。 |
2、文化随州的社会整合功能。 |
3、文化随州的产业功能。 |
(四) 和谐随州是“四个随州”的目标 |
1、和谐随州的立足点是协调发展。 |
2、和谐随州的着重点是关注民生。 |
3、和谐随州的出发点是服务发展。 |
4、和谐随州的落脚点是共享和谐。 |
七、“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
(一) 深刻认识“四个随州”的思想价值 |
1、关于“四个随州”的整体发展。 |
2、关于特色随州建设。 |
3、关于开放随州建设。 |
4、关于文化随州建设。 |
5、关于和谐随州建设。 |
6、关于党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 |
(二) 切实把握“四个随州”的实践意义 |
1、“四个随州”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2、“四个随州”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3、“四个随州”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4、“四个随州”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
战略篇 |
八、扭住中心推进特色随州建设 |
(一) 把握特色随州建设的本质 |
(二) 突出特色随州建设的战略重点 |
(三) 培植特色随州的产业支撑 |
(四) 壮大特色经济的群体规模 |
(五) 提高特色随州核心竞争力 |
九、始终不渝推进开放随州建设 |
(一) 从工作思路上开放 |
(二) 从投资主体上开放 |
(三) 从软环境上开放 |
(四) 从体制机制上开放 |
十、群策群力推进文化随州建设 |
(一) 举全市之力擦亮两张城市“名片” |
(二)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 |
1、充分认识随州在“西圈”的重要地位 |
2、开放式建设文化旅游产业 |
3、推进“大旅游”提速发展 |
4、加快开发旅游商品 |
(三)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
(四) 强化文化随州建设的促进机制 |
(五)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
十一、以人为本推进和谐随州建设 |
(一)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二)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
(三) 夯实和谐随州的两大基石 |
(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四、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搞好蛋品出口创汇(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产品空间与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 陈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D]. 朱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4]中国蛋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盛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5]湖北省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王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6]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 李占魁. 兰州大学, 2010(07)
- [7]新世纪 新方向——2010年全球肉鸡业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综合报道[J]. 张建华,顾华兵,张晶鑫,钱勇. 中国禽业导刊, 2010(13)
- [8]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D]. 洪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0)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随州实践(上)──“四个随州”建设回顾与前瞻[J]. 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地区科学发展思路与实践课题组,刘斌,解贵成. 学习月刊, 2009(18)
- [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