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肢端神经节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肢端神经节一例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唐艳君[1](2020)在《47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的临床特点及检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增强对SSc的认识,为SS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延缓脏器损害及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的47例SSc患者的病史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皮损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1)共收集47例SS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0例;肢端型31例,弥漫型16例。平均年龄50.79±12.80岁;平均发病年龄45.87±14.24岁;平均病程4.68±8.09年。男性、弥漫型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女性、肢端型,肢端型病程长于弥漫型。(2)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66.0%)。各种皮肤损害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硬化91.5%、皮肤肿胀85.1%、口唇改变61.7%、面具脸59.6%、皮肤异色症55.3%、指尖凹陷性瘢痕46.8%、毛细血管扩张42.6%、甲及甲周改变27.7%、鼻部改变23.4%、皮肤萎缩23.4%、指尖溃疡12.8%。雷诺现象合并毛细血管扩张、指尖凹陷性瘢痕、自身抗体(抗Scl-70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血沉升高的阳性率较高。(3)关节、肌肉受累的有28例(59.6%),消化道受累的有24例(51.1%),肺动脉高压2例(4.3%),间质性肺疾病33例(70.2%),心电图异常16例(34.0%),心脏多普勒彩超结果异常19例(40.4%)。肺部受累患者中男性、弥漫型发病年龄高于女性、肢端型。(4)肢端型抗Scl-70抗体阳性率高于弥漫型,而转氨酶及HSCRP升高、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低于弥漫型。(5)抗Scl-70抗体阳性组面具脸、肺部受累的阳性率显着高于阴性组,而心电图异常、免疫球蛋白升高的阳性率显着低于阴性组。抗CENP-B抗体阳性组平均年龄、平均发病年龄均高于阴性组。(6)甲及甲周改变合并毛细血管扩张,口唇改变合并皮肤异色症,指尖凹陷性瘢痕分别合并皮肤异色症、指尖溃疡、口唇改变的阳性率较高。毛细血管扩张合并肺部受累,指尖凹陷性瘢痕及口唇改变合并消化道受累,口唇改变合并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1)SSc好发于女性,以肢端型常见,且往往更早发病。(2)SSc皮损表现多样,常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皮肤损害。不同类型SSc患者各皮损的阳性率存在差异,甲及甲周皮肤改变更常出现在DcSSc。(3)SSc累及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不同类型SSc的系统损害存在差异,DcSSc 比LcSSc更常出现转氨酶、HSCRP升高以及心电传导系统的受累。(4)皮肤损害与内脏损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毛细血管扩张容易合并肺部受累,指尖凹陷性瘢痕容易合并消化道受累,口唇改变容易合并消化道受累及ECG改变,通过皮损表现及各项检查,可以预测及评估病情。(5)SSc患者常常出现血清学异常,不同类型SSc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存在差异,LcSSc患者抗Scl-70抗体阳性率较高,且阳性患者容易出现肺部受累。

曹烨民[2](2019)在《“脱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文中指出脱痈(脱疽)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曰脱痈。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为"脱疽",首次提出了"脱疽"的病名。脱疽的特点主要是发于手足肢末,指(趾)、肢端坏疽发黑,或伴红肿、发白、发紫,疼痛剧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结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学,脱疽临床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性坏疽、免疫性血管炎导致的坏疽(如类风关性血管炎性坏疽、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坏疽、硬皮病性坏疽等)。本研究探讨脱疽的主要症状、体征,对治疗方法、临床应对作一综述。

余丽春,李倩,周爱华,王莉,姚秀俊,孙书珍[3](2017)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双下肢血管病变1例》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管病变是其基本病变之一,最常表现为小动脉或微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严重的血管病变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血管供应组织的缺血、坏死。SLE并肢端坏疽者国外统计的发生率为1.3%[1],国内统计发生率仅为0.5%[2],儿童患者少见报道。为提高对儿童SLE并肢体

曹烨民[4](2013)在《奚九一教授学术思想及学术理论经验荟萃》文中指出奚九一,男,出生于1923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上海同德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58年上海市在职西学中研究班结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批准暂缓离休的高级专家。是我国着名的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年,在诊治脉管病上首创"因邪致瘀、分病辨邪、分期辨证、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1987年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奚氏糖尿病足筋疽"的新病症,曾获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卫生部级5项、市局级等成果奖7项;曾负责国家"八五"攻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张艳珍[5](2012)在《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我科2005年成功救治的1例以"重度肺动脉高压、肢端坏疽及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重症SLE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该患者得到成功救治。结论重症SLE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积极而细腻的针对重度肺动脉高压、重症肢端坏疽的对症处理,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西并用,协同作战,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张海潮[6](2020)在《肺动脉高压人群抗凝治疗荟萃分析及中国人群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治疗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难治性疾病,预后较差。近年来,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药物发展突飞猛进,靶向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肺动脉高压患者中,显着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是否采用抗凝治疗仍有争议,并且随着抗凝药物的发展,对肺动脉高压抗凝药物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尚无任何随机对照研究和高质量的队列研究证实抗凝治疗的疗效,也很少有系统性研究有关的抗凝药与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之间的相互反应;此外,肺动脉高压分类繁杂,亚型较多,我国很少有对该病的系统性研究;另外,华法林常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抗凝治疗,而靶向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是否增加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筛选整理所有涉及肺动脉高压抗凝治疗的研究,然后进行荟萃分析,以探究肺动脉高压患者抗凝治疗的必要性;继而,收集我院近年来肺动脉高压患者资料,对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并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最后,探讨抗凝药物华法林与靶向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分析,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是中国最主要的肺动脉高压的亚型;且中国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和认知还存在不足,没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部分靶向治疗药物与华法林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须在密切监测INR的基础上联合用药物。

李红,史晓蔚,沈柱,李承新,刘玉峰[7](20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1例》文中研究说明 患者女,66岁。因面部水肿性蝶形红斑2年,肢端坏死疼痛2个月,于2007年5月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表面覆有鳞屑,皮损呈蝶形,同时伴有发热、乏力和脱发,曾于我科住院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8](2009)在《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hematosus,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预后与受累脏器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有关。近20年来,我国SLE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重症SLE的死亡率仍很高。2005年我科成功地救治了1例以"重度肺动脉高压、肢端

刘爱京,张烜,张奉春[9](200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肢端坏疽的临床表现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肢端坏疽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07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2684例 SLE 患者及其中合并肢端坏疽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并对18例 SLE 坏疽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LE 合并肢端坏疽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平均病程(99±60)个月。长病程(≥4年)、雷诺现象、C 反应蛋白升高及抗 SSA 抗体与 SLE 发生坏疽有关[P 值分别为0.012、0.004、0.037及0.087,OR 值分别为1.03(95% CI 0.01~1.05)、39.05(95% CI 3.31~460.13)、17.99(95% CI1.19~271.29)及7.01(95% CI 0.75~65.12)]。15例坏疽患者接受≥1 mg·kg-1·d-1泼尼松治疗,18例接受环磷酰胺治疗,8例患者截肢。坏疽发生3周内积极给予≥1 mg·kg-1·d-1泼尼松治疗能降低坏疽截肢风险[P=0.081,OR=0.135(95% CI 0.01~1.28)]。结论长病程、雷诺现象、C 反应蛋白升高及抗 SSA 抗体是 SLE 合并坏疽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治疗能够阻止坏疽进展、改善预后。

苏林冲,孙志强[10](200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肢端坏疽一例》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同时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但SLE同时合并AIHA和肢端坏疽极为罕见。2005年3月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乏力,腹痛半年,加重伴指端发黑20 d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反复上腹钝痛,偶有浓茶色尿。无发热、皮疹、关节痛、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47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起病部位
    3 临床表现
    4. 伴发疾病
    5. 实验室检查
    6. SSc患者皮损及内脏受累与SSc特异性抗体的关系
    7. SSc患者特殊皮肤损害与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
讨论
    1. SSc患者一般资料的特点
    2. SSc患者皮肤损害的特点
    3. SSc患者辅助检查及内脏累及的特点
    4. SSc患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2)“脱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脱痈”到“脱疽”演变
2 当代脱疽的发展
    2.1 脱疽的特点
        2.1.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1.2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2.1.3 糖尿病足坏疽
        2.1.4 急性动脉栓塞性坏疽
        2.1.5 类风湿性血管炎坏疽
        2.1.6 硬皮病性血管炎坏疽
        2.1.7 混合结缔组织病性血管炎坏疽
    2.2 根据脱疽的共性与特性确定治疗准则

(6)肺动脉高压人群抗凝治疗荟萃分析及中国人群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治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肺动脉高压人群抗凝治疗荟萃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文献检索策略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2.4 数据提取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过程
        2.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3 文献质量评价
        2.3.4 Meta分析结果
        2.3.5 异质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肺动脉高压人口学特征与治疗措施
    3.1 研究背景
        3.1.1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自身免疫炎症机制
        3.1.2 研究现状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观察指标
        3.2.5 治疗方案
        3.2.6 随访及预后
        3.2.7 研究分组
        3.2.8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一般资料
        3.3.2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比较
        3.3.3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化及免疫学指标
        3.3.4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自身抗体
        3.3.5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超声心动图特点
        3.3.6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疾病分布分析
        3.4.2 四种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主要疾病特点分析
        3.4.3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法林与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1 研究背景
    4.2 药物代谢动力学
    4.3 药物的相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47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分析[D]. 唐艳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脱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J]. 曹烨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06)
  •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双下肢血管病变1例[J]. 余丽春,李倩,周爱华,王莉,姚秀俊,孙书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20)
  • [4]奚九一教授学术思想及学术理论经验荟萃[A]. 曹烨民.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五届学术大会暨黑龙江省中医周围血管病2013年学术讨论会学术论文集, 2013
  • [5]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张艳珍.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04)
  • [6]肺动脉高压人群抗凝治疗荟萃分析及中国人群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治疗措施[D]. 张海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肢端坏疽1例[J]. 李红,史晓蔚,沈柱,李承新,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01)
  • [8]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 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2009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肢端坏疽的临床表现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刘爱京,张烜,张奉春.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8(09)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肢端坏疽一例[J]. 苏林冲,孙志强.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7(08)

标签:;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肢端神经节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