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山象山断裂带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天井山象山断裂带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一、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fault gouges from Tianjing-shan-Xiangshan fault zon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超[1](2019)在《四川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地球化学特征及碳质的赋存状态》文中指出“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是汶川地震后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地震机制、捕捉余震信息、提高余震监测和地震预警、预报能力。地震发生后,不同学者在地震地表破裂带上开挖了多个浅表探槽,对探槽内断裂岩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断裂岩岩石能获得地震过程中的流体作用、机械碾磨等信息,是探讨地震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为依托,以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层(灌县-安县断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的断层泥、灰绿色砂岩、红色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对探槽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在灌县-安县断裂带中的九龙探槽的断层泥中发现了方解石脉,揭示断裂带中具有流体作用。探槽内断层泥具有中Al、Cr、Fe、K、Ti、Mn相对富集,Ca、Cu、Mg、Si相对亏损的特征。断裂主滑移带的水岩反应更加强烈,在靠近该部位发现Ti、Cr的富集,K的亏损,并发现金红石碎屑和铬铁矿,指示其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使活动性元素被流体带走,稳定元素发生富集,断裂带的元素异常规律可能与围岩的类型有关。(2)断层泥中发现大量的黄铁矿,而灰绿色砂岩中含铁质矿物为磁铁矿,说明断层泥形成过程中Fe3+被还原成Fe2+。因此,推测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层的形成环境为还原环境。(3)灌县-安县断裂带上普遍富含碳质,依据断层泥显微结构分析划分为四种赋存状态,分别为:断层泥中角砾内部未受破坏的初始状态;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物质;碳质脉;碎裂岩化碳质脉四种赋存状态。激光拉曼显示断层泥中的四种赋存方式的碳质几乎具有相同的石墨化程度,断裂带滑移机制的特征可能影响碳质的石墨化程度。激光拉曼光谱没有石墨晶体特征峰单独出现,这表明安县-灌县断裂带中碳质并未经历高温摩擦加热,断裂带的低角度逆冲性质使该断裂带在地震过程中为慢速滑移的过程,因此,该断裂为低温慢速滑移的机制,即蠕滑机制。

江满容[2](2014)在《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宁芜盆地、庐枞盆地及攀西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此类矿床中的矿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矿过程演化而形成的,记录着成矿作用的相关信息。宁芜-庐枞地区铁矿床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次火山岩,其中以出露于地表-30m以下的宁芜梅山铁矿和地表-600m以下庐枞泥河铁矿为典型代表;而攀西地区平川铁矿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超基性的次火山岩,矿体出露地表。泥河→梅山→平川铁矿的赋矿次火山岩体依次为偏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三个矿床虽然都是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产出的地质背景、赋矿岩体、控矿构造、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及矿石组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以宁芜盆地梅山铁矿床、庐枞地区泥河铁矿床以及攀西地区平川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相学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矿石组构学研究,并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选择具代表性的标型矿物组合通过探寻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体性质及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成矿环境的指纹信息,反馈不同成矿地质作用对标型矿物形成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不同陆相火山岩系列的铁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本次研究对深入认识陆相火山岩铁矿成矿作用,总结完善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及推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矿石组构学梅山铁矿早阶段伴随有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矿化,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贫矿体,晚阶段发生富矿流体的充填,形成块状富矿体;中期蚀变作用阶段磁铁矿发生赤铁矿化等,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铁矿。典型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格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生长环边结构等。泥河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格状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等。平川铁矿矿山梁子矿段和道坪子矿段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总体来说,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泥河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梅山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为辅;平川地区道坪子-矿段梁子矿段以充填成矿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平川烂纸厂矿段为火山沉积-变质成矿。(2)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泥河铁矿和梅山铁矿都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包括晚期岩浆结晶分异期,气水-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泥河铁矿床的气水-热液成矿期可分为碱交代作用阶段、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化阶段、铁硫-钙充填交代阶段及硅化-泥化水热交代阶段。梅山铁矿在岩浆成矿期已经开始富集成矿物质,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结晶分异阶段、碱性长石化阶段及硬石膏-(磷灰石)-磁铁矿-透辉石/石榴石阶段;气水-热液成矿期划分为硬石膏-(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叠加作用阶段、硬石膏-黄铁矿化阶段及硅化-泥化-碳酸盐化阶段。平川铁矿在不同矿段表现出不同的成矿类型。基本上,成矿期可划分为岩浆分异期(大杉树矿段)、火山喷发-沉积期(烂纸厂)、次火山热液期(矿山梁子、道坪子矿段)和后生改造期。(3)磁铁矿的成因特征①磁铁矿至少可分为三个世代:早期为细粒它形磁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赋矿次火山岩体中;中期为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梅山、泥河)或(金云母)(蛇纹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平川)以浸染状-块状构造产出的磁铁矿石,磁铁矿呈细粒它形粒状结构:晚期为以硬石膏-石英/碳酸盐-磷灰石-磁铁矿阶段脉状-网脉状构造产出的粗粒-伟晶状磁铁矿(泥河)、致密块状磁铁矿(梅山)或细粒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以梳状构造(矿山梁子)产出的中粗粒磁铁矿。根据其产出组构特征,一般早期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中期为次火山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为主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晚期为热液充填成矿。②磁铁矿晶胞参数:梅山及泥河铁矿床的晶胞参数(ao为8.38892-8.39057nm和8.38630-8.38965nm)分布在接触交代和热液交代型磁铁矿范围内,应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平川铁矿(包括矿山梁子和道坪子)磁铁矿的晶格常数ao分别为8.392-8.395nm和8.391-8.398nm,显示磁铁矿主体为热液交代成因,部分可能为岩浆作用形成。③梅山铁矿早期深部辉长闪长玢岩中的磁铁矿属于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而后期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磁铁矿属于低钛富镁型-低钛富钒型。泥河铁矿早期磁铁矿颗粒为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泥河铁矿中期浸染状磁铁矿为低钛低镁型-低钛富钒型;晚期粗粒脉状磁铁矿Ti02含量在1%左右波动,比较偏过渡类型。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石矿山梁子以低钛、低铝、高镁含量为特征。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由泥河→梅山→平川,磁铁矿的TFeO、Fe2O3含量及Fe2O3/FeO值明显增加,FeO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成矿溶液中铁质含量、成矿作用形式及矿质沉淀的空间位置有关。④梅山铁矿磁铁矿TiO2、Al2O3、MgO和MnO的对数分布图显示,A1203略负向偏倚分布,MgO、TiO2和MnO均呈较明显的负向偏倚特征,与岩浆型磁铁矿相似,可能为该区后期磁铁矿继承了部分岩浆结晶分异期的元素。泥河铁矿磁铁矿MnO、MgO略具对数负向偏倚分布,整体与火山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平川铁矿道坪子矿段整体与矽卡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可能与成矿期后大量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有关。⑤磁铁矿TiO2-Al2O3-MgO, 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显示,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具明显的热液交代和接触交代作用特征,而烂纸厂为沉积变质作用而成;泥河铁矿特征值分布集中,为与中性岩浆有关的火山岩型-热液型过渡类型;梅山铁矿特征值分布非常分散,为明显的过渡性成矿。⑥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石结构和构造产出的磁铁矿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梅山铁矿磁铁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成矿,脉状矿石为岩浆期后矿质充填形成,以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为特征;角砾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则是早期热液交代萃取围岩中的铁质,晚期矿质大规模沉淀而成,该作用过程中发育区内最广泛的浸染状磁铁矿化,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被交代溶蚀呈残余结构。泥河铁矿磁铁矿主要分布于Ⅱ、Ⅲ、Ⅳ区的过渡区间,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伟晶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由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逐渐过渡,但浸染状磁铁矿石、伟晶状磁铁矿石及块状磁铁矿石受热液交代混染分布略分散。从磁铁矿产出结构特征来看,细粒它形结构与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主要为火山岩型,粗粒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磁铁矿偏向于热液成因,与区内以次火山岩-热液成矿特征较为一致。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矿段磁铁矿几乎都分布于矽卡岩型区域内,仅道坪子矿段发育的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石受地层混染而有向热液型过渡的趋势,矿山梁子矿段应该为富铁质矿浆沿本区火山机构及区内构造薄弱面充填成矿,受区内碳酸盐围岩影响。烂纸厂矿段磁铁矿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类型。⑦磁铁矿H-O稳定同位素:梅山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总体显示岩浆水(5DH2O=-73-84%o,δ18OH2O=6.68-8.9‰)的特征,大气降水混入不明显。泥河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则主要为天水。平川磁铁矿δ18OMt介于5.6-10.3‰之间,明显区别于岩浆型磁铁矿和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辉长质岩浆(δ180=5.5~7.4‰)相近,说明形成磁铁矿的氧与深部岩浆源具有亲缘关系。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体系,和区内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因碳酸盐脱碳作用而具有低δD和高δ180特征。(4)蚀变-矿化分带规律梅山铁矿围岩蚀变空间上,自下而上,分为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和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浅色蚀变带,磁铁矿化开始于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在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富集。泥河铁矿床矿体,自下而上分为①下部浅色蚀变带、②深色蚀变带、③叠加蚀变带及④上部浅色蚀变带。分别对应钠长石化、紫色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含石英-赤铁矿-(菱铁矿)-浅色硬石膏-黄铁矿化及硅化-泥化。次生石英岩化是磁铁矿化的远程指示性蚀变,膏辉岩化出现在近矿和容矿蚀变带,钠长石化大规模发育标志铁矿化作用的开始,亦即深部找矿勘探的终止。平川铁矿的道坪子矿段V号矿体产于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具充填交代成因,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①蛇纹石化大理岩带、②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化带、③金云母-透闪石化带、及④绿帘石-阳起石-透辉石化带。各蚀变带渐变过渡,向接触带两侧蚀变程度逐渐减弱。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带是主要赋矿部位,主要发育在细粒辉绿辉长岩中,金云母和蛇纹石是近矿围岩蚀变标志。(5)蚀变-矿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本次研究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中泥河铁矿具有保存最完整及最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因此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蚀变-矿化作用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元素迁移规律。针对泥河铁矿床蚀变矿化带对蚀变岩主量元素分析,以早期蚀变岩石为原岩与稍晚期蚀变岩石的不活动元素拟合最佳等浓度方程,采用改良后的等浓度图法(The Isocon Diagram)来定量探讨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早期碱交代作用阶段以Na质富集为主,代表着铁矿化作用的开始。Fe质迁移与Na质富集为负相关,与P富集呈正相关关系。深色蚀变带以铁、镁、钙交代作用为主,膏辉岩以强烈富集Ca、Mg,弱富集Fe、Si为特征,为磁铁矿化过程富集Fe、P提供物质基础。叠加蚀变带以铁、硫、钙充填交代作用为主,早期赤铁矿-(菱铁矿)-硬石膏-黄铁矿化过程伴随强烈的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水解,富集Fe、P、S和LOI,强烈亏损Ca、Mg;黄铁矿-硬石膏化蚀变岩以强烈富集Ca、Sr和Ba,强烈亏损Al、Si、K、Mg和Na,较亏损P为特征,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与硬石膏大规模沉淀有关。上部浅色蚀变带以硅、钾、铝水热交代作用为主,水云母-高岭土带富集K、Al,而早期蚀变迁移出的Si质则在次生石英岩化带沉淀形成硅质岩壳,磁铁矿化强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内硅质的大规模沉淀标志着铁矿成矿作用过程全部结束。在整个矿化作用过程中Ti仅在磁铁矿大规模沉淀时发生类质同象置换而迁移,在其它蚀变过程中均以不活动组分存在。钠长石化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铁矿化的开始;膏辉岩化是近矿和容矿蚀变;次生石英岩化是远程指示性蚀变。泥河铁矿床早期发育于辉石粗安玢岩体中的蚀变矿化过程微量稀土元素未发生明显的迁移。由辉石粗安玢岩内带至砖桥组粗安岩,微量-稀土元素逐渐降低,指示着稀土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运移,亦指明了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综上所述,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磁铁矿成因标型特征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显示,铁质来源与岩浆岩密切相关。中性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系列铁矿床产出于火山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部位,铁矿体以交代充填成矿为主,均发育浸染状矿化、块状矿化及脉状-网脉状矿化,局部发育角砾状矿化。由于矿体产出位置及成矿环境差异导致产出不同类型矿石组构特征及磁铁矿类型。磁铁矿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浸染状细粒它形磁铁矿颗粒具有火山岩型或岩浆型-热液型过渡特征,说明其对火山岩中的铁质具有继承性特征。通过研究泥河铁矿各蚀变矿化带的元素迁移规律结合区内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形成机制,并建立了蚀变-矿化模型。

王焕[3](2011)在《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主要由三条NE-SW走向逆冲断裂组成,由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后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和灌县-安县断裂带同时产生地表破裂,引起了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为了查明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及其地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扑捉余震信息,快速实施了国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其中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WFSD-1)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盘、以约80o的倾斜角垂直于地表破裂带走向方向打下1200米深的钻孔,并全程取芯用以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破裂的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结构及破裂机制。本文在对WFSD-1岩芯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以及WFSD-1钻孔温度测量的基础上,对龙门山断裂带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断裂带中断层泥与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岩芯中FZ590为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并识别出汶川地震过程中形成的约2cm厚的新鲜断层泥;地震摩擦过程中形成的残余热,是判断地震主滑移面的重要因素,并且残余热会随时间增长而逐渐扩散至消失。从WFSD-1岩芯的断裂密度剖面和钻孔测井数据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厚度约450m,总体走向N40o-43oE、倾向NW、倾角60o-65o,岩芯破裂密度剖面显示出映秀-北川破碎带具有以主滑移带为中心的对称性破碎带结构,主滑移带两侧有很多次级小断裂所构成,这些小的断裂由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或断层泥组成,个别还可见假玄武玻璃,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1mm到25cm不等,与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出露岩石特征表现基本一致。通常一次地震只能形成几mm至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个断层泥带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83次地震,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从断层泥的分布及其内部平行且颗粒度不同的层状构造的显微特征来看,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面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暗示着断裂带的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和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这种断裂生长过程反映了地震主滑移面迁移与山脉生长的关系;石英碎粒溶测年研究得出映秀-北川断裂带自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发生多次地震断裂活动,形成了该区规模巨大、类型复杂多样的断裂岩,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经常重复发生强地震活动的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所形成的水平缩短及地表抬升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fault gouges from Tianjing-shan-Xiangshan fault zon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fault gouges from Tianjing-shan-Xiangshan fault zon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地球化学特征及碳质的赋存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1.1.2 地震造成的危害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龙门山构造带的研究现状
        1.2.2 断裂岩的研究现状
        1.2.3 地震断裂带碳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量
    1.5 论文进度安排
2.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2.2.1 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
        2.2.2 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
        2.2.3 变形构造地层带
    2.3 灌县-安县断裂带
    2.4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碎带
3.九龙探槽基本特征
    3.1 九龙探槽概况
    3.2 断层泥的镜下特征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XRF面扫描分析
        4.1.1 断层泥(TN-1)的地球化学特征
        4.1.2 断层泥与灰绿色砂岩(TN-2)的地球化学特征
        4.1.3 灰绿色砂岩与红色砂岩(TN-3)的地球化学特征
        4.1.4 “区域2”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2 形成环境
    4.3 本章小结
5.碳质的赋存状态
    5.1 碳质的赋存类型
        5.1.1 碳质初始赋存状态
        5.1.2 弥散状分布的碳质
        5.1.3 碳质脉
        5.1.4 碎裂岩化碳质脉
    5.2 拉曼光谱特征
    5.3 本章小结
6.讨论
    6.1 水岩反应
    6.2 滑移机制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宁芜“玢岩铁矿”研究现状
        1.2.2 庐枞铁矿床研究现状
        1.2.3 攀西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矿石组构学研究现状
        1.2.5 等浓度图法元素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2.7 拟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宁芜盆地
    §2.2 庐枞盆地
    §2.3 攀西平川地区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梅山铁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泥河铁矿
    §3.3 平川铁矿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4 成矿时限
        3.4.1 火山岩年龄
        3.4.2 次火山岩年龄
        3.4.3 矿床成矿时代
第四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简介
    §4.1 样品准备及处理
    §4.2 分析方法
        4.2.1 爆裂温度测试分析
        4.2.2 成矿流体成分分析
        4.2.3 电子探针分析(EMP)
        4.2.4 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4.2.5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五章 矿石组构学特征
    §5.1 梅山铁矿
        5.1.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1.2 矿石结构
        5.1.3 矿石构造
        5.1.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1.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5.2 泥河铁矿
        5.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2.2 矿石结构
        5.2.3 矿石构造
        5.2.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划分
    §5.3 平川铁矿
        5.3.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3.2 矿石结构
        5.3.3 矿石构造
        5.3.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六章 典型矿物标型与蚀变-矿化模型
    §6.1 典型矿物标型及矿石组构成因意义
        6.1.1 磁铁矿
        6.1.2 黄铁矿
        6.1.3 菱铁矿
        6.1.4 磷灰石
        6.1.5 硬石膏
        6.1.6 硅质岩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特征
        6.2.1 泥河铁矿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6.2.2 梅山铁矿
        6.2.3 平川铁矿
        6.2.4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
    §6.3 蚀变-矿化找矿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Ⅱ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Ⅲ 梅山铁矿床自下而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图版Ⅳ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Ⅴ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Ⅵ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Ⅶ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3)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
    1.3 目前研究现状
        1.3.1 活动断裂带钻探研究
        1.3.2 青藏高原东部龙门山断裂带研究进展
        1.3.3 断层泥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龙门山地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背景
    2.2 汶川地震断裂带变形特征
        2.2.1 映秀-北川断裂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2.2.2 灌县-安县断裂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2.2.3 小鱼洞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2.3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地质背景
第三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岩芯特征
    3.1 WFSD-1 岩芯编录
    3.2 WFSD-1 岩性特征
    3.3 WFSD-1 断裂岩类型
    3.4 WFSD-1 断裂结构
    3.5 WFSD-1 磁化率特征
第四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地表断裂岩特征
    4.1 断裂岩类型
    4.2 断裂结构
    4.3 磁化率特征
第五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岩中石英碎粒显微形貌研究
    5.1 断层泥样品的采取
    5.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3 石英颗粒表面结构
    5.4 样品观察描述
    5.5 统计结果
第六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井温测量
    6.1 测温方法与过程
    6.2 测温数据结果
第七章 讨论
    7.1 汶川地震断裂主滑移面
    7.2 岩芯和地表中断裂岩特征的对比研究
    7.3 汶川地震断裂带中断裂相对年代的确定
    7.4 地震主滑移面迁移规律
    7.5 汶川地震断裂带残余热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未来设想与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的相关培训、会议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fault gouges from Tianjing-shan-Xiangshan fault zon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地球化学特征及碳质的赋存状态[D]. 陈剑超.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江满容.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3]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D]. 王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标签:;  ;  ;  ;  ;  

天井山象山断裂带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