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1](2021)在《“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新时代环境下的新机遇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此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与“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有差距的方面需要改进。因此,本研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八个相统一”的视角出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实访谈获取一手资料样本,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以充分实现为大学生“打基础、塑三观”的关键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的缘由,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指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关于“八个相统一”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概述,主要介绍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探讨了“八个统一”的形成过程以及把握“八个相统一”的视角与方法,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实访谈,总结在课程价值定位、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载体环境等方面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实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按“八个相统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性不够、教学内容丰富度和时效性不足、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教学载体和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第四部分从完成“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出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分别从教学主体客体、方式方法、教学环境载体、体制机制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及其不足。
秦冰馥[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刘芳[3](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焦思莉[4](2021)在《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探查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理念,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探究性、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资料显示,当前化学教育领域中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不够充分,为此,本文对“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建构了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目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课堂观摩等多种方法探查了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在现状探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并通过教学案例设计、案例分析等手段,阐述改革举措和策略的内容、要求。研究结果显示:(1)高中化学教师已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2)部分教师已关注教学目标中思政学习要求的设计,但结合点相对比较单一,融合程度不高;(3)部分教师已能基于教材挖掘思政内容,但内容覆盖面比较狭窄;(4)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5)课程思政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6)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较高,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处于中等水平。基于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探查,笔者提出了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建议:(1)完善评价,强化意识;(2)系统设计,阶段衔接;(3)挖掘内容,创新手段。
尚明瑞[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新建[6](202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涵上观点高度一致,而在其莫衷一是的外延列示中,唯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被普遍尊崇,足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学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坚守。新时代历史方位所展现的现实域场和发展意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完成这一新时代使命,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其更为鲜亮的实践性指向和高度清晰的、具体的而又针对新时代意涵的可操作化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两化”,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而提出的“补充”口号。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规党法如政治规矩等;“方法”主要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而来的各种方法和方法论;“德性”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较高的认知和觉悟程度,如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在品质和品格等。“两化”的“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这一运行机制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意蕴,对于克服现实中诸如人们对理论联系实际之难的慨叹,只知“联系”之重要而对如何联系的懵懂,对知行统一的不自觉却步,为人与为学的两立,科学与人生的脱节,以致“两面人”等现象,继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均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显着的实效性。鉴此,论文主题主旨确定为: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细化和具体化为“两化”原则,即把“两化”提升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不断革命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厚基因。冯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绵延数千年的名实之辩、知行之辩的认识论思想解析,对理想人格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两化”原则的提出提供民族文化启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两化”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合法性、必然性和必要性的阐释,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所展现的把理论化为方法和德性的宏大实践叙事,分别给予“两化”原则以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两化”原则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六要”“思政课的实践性”等新要求,对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灌输论”理论、“生命线”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等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涵。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昭示的实践辩证法对“两化”原则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进行理论鉴临能够说明:在“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运行机制上的缺失、敷衍、断裂、梗阻和得过且过,将导致“理论”向“方法”“德性”转化的不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两立”。在“两化”运行机制的认知和践行方面,在以“两化”原则为指导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场域方面,广大思政学人应尽快建立起高度的专业自省、职业自觉和实践自为意识。
拓远[7](2020)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文化,是一种由特定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从革命到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在“红色旗帜”指导下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是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充分规划、充分利用、充分发扬。同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将“红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它不仅仅包涵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这种特殊的文化具有积极崇高的立场、目标、内涵、价值观,并且群众基础深厚,包含着精神与志向、顽强与不屈、牺牲与风险,是中华儿女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中思政课教学之中,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极大的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使得政治知识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则是有力的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将其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做到“红色教育”从小做起,强化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高中生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行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对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强国,以强大的信心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侵害、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叙述本论文的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情况等内容。第二部分界定相关概念,阐明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高中思政教育等概念并且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体现出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部分主要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调查进行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主要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蒋彭阳[8](2020)在《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安全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维护国家安全任重而道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与重要内容,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添加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尤为关键,研究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搜集法,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生总体国家观教育相关概念界定,将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四个方面。其次,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其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即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客体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研判能力、教育介体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场域、教育环体尚未与高校形成有机联动。最后,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创新性、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即提升主体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教育客体国家安全形势研判能力和使命意识,提升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能动性;拓展教育介体的场域实效功能,提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教育环体宣传联动效能,实现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多方联动。最终落实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斗斗[9](2020)在《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科学思想、先进本质、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活》具有目标上的契合性和内容上的互补性。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对于深度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实现课程内容情景化、活动化,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展现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精神和信息等不同形态的资源类型,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民族性、开放性、时代性特征。要科学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作为理论指导,深入系统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教育意蕴,综合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作用,使其不仅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和教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更是让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静态式看待红色文化资源、雷同式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说教式宣传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庸俗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需要采取系统措施,一是整合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定位契合点,丰富其内涵,延展其样态;二是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将普遍精神与特色内涵相融合、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相融合及理论阐述与政治导向相融合;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宏大叙事和微观剖析相结合;四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力求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思政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常态化教育与重大节日教育相统一,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教育中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
徐安琪[10](2020)在《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提出美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美育是一种培养人审美的教育;其次,美育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教育;再者,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最后,美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形象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我国美育的基本理论为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资源极其丰富,为美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能。对美育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美育的了解程度不够、使用的美育方法的途径单一、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缺乏美感等问题。学校必须创造美的校园环境,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美学修养,才能将美育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举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举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八个相统一”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八个相统一”的相关内容 |
一、 “八个相统一”提出时代背景 |
二、 “八个相统一”的形成过程 |
三、 “八个相统一”的视角与方法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概述 |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涵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必要性 |
一、 “八个相统一”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 |
二、 “八个相统一”揭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 |
三、 “八个相统一”提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 |
第二章 “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样本 |
第二节 调查内容 |
一、价值定位方面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契合情况 |
二、教学方法方面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融合情况 |
三、师资力量方面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建设情况 |
四、教学环境方面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匹配情况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按“八个相统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性不够 |
二、按“八个相统一”要求教学内容丰富度和时效性不足 |
三、按“八个相统一”要求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
四、按“八个相统一”要求教学载体和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
第三章 “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坚持“八个相统一”强化育人导向 |
一、坚持旗帜鲜明地讲有学理性的政治 |
二、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 |
三、坚持正确导向下的建设性与批判性 |
第二节 坚持“八个相统一”融通教学方法 |
一、坚持方法论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坚持理论灌输法,创新启发性教学方法 |
三、坚持统一性要求,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 |
第三节 坚持“八个相统一”加强强师资建设 |
一、坚持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调动学习动力 |
二、教师队伍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家国情怀 |
三、教师队伍强化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
第四节 坚持“八个相统一”优化教学环境 |
一、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二、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
一、调查研究概述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
结语 |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探查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
1.1.1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
1.1.2 化学教育领域思政教育研究的紧迫性 |
1.2 课题的文献综述 |
1.2.1 有关思政教育的研究 |
1.2.2 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建构 |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2.2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
2.2.1 课程思政的内涵 |
2.2.2 课程思政的特征 |
2.3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建构和目标分析 |
2.3.1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
2.3.2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
2.4 支撑理论 |
2.4.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2.4.2 拉斯价值澄清理论 |
2.4.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4 隐性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探查 |
3.1 研究的设计 |
3.1.1 个案研究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研究的实施 |
3.3 教师探查结果与分析 |
3.3.1 高中化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 |
3.3.2 高中化学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
3.3.3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思政教学的因素 |
3.4 学生探查结果与分析 |
3.4.1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 |
3.4.2 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 |
第四章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议 |
4.1 完善评价,强化意识 |
4.2 系统设计,阶段衔接 |
4.3 挖掘内容,创新手段 |
4.3.1 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
4.3.2 注重学情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 |
4.3.3 注重目标设计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有关课程思政的学习内容 |
附录二 课程思政内容体系1与对应的课标内容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六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重点、难点 |
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思考 |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
2.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基本遵循和落脚点 |
2.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 |
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2 传统文化渊薮及对提出“两化”原则的启示 |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
4.1 “化理论为方法”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
4.2 “化理论为德性”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
4.3 “两化”的基本环节和运行机制公式解析 |
4.4 “两化”的辩证性、普适性和艰巨性辨正 |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 |
5.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 |
5.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实践证成 |
6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6.1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八个统一”要求 |
6.2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六要”要求 |
6.3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实践性”要求 |
7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 |
7.1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研究 |
7.2 “两化”原则运用于“灌输论”理论的深化研究 |
7.3 “两化”原则运用于“生命线”理论的深化研究 |
7.4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化研究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5.2 研究内容的丰富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红色文化 |
2.1.2 红色文化资源 |
2.1.3 思想政治教育 |
2.1.4 高中思想政治课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2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 |
2.2.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
3.1.1 培养高中生道德修养的需要 |
3.1.2 弘扬高中生爱国主义的需要 |
3.1.3 强化高中生理想信念的需要 |
3.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行性 |
3.2.1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政治教材具有深度的契合 |
3.2.2 红色文化资源自身需要在继承中发展 |
4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4.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1 编制调查问卷的目的 |
4.1.2 调查问卷的对象 |
4.1.3 问卷调查内容 |
4.1.4 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和图表分析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内容缺乏系统性 |
4.2.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缺少学校的支持 |
4.2.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形式没有创新性 |
4.2.4 不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仅追求升学率 |
5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
5.1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1.1 教学内容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1.2 教学目标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1.3 教学评价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2.1 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
5.2.2 讲授新课环节巧用红色文化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5.2.3 课堂总结环节选用红色文化资源,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
5.3 在课外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
5.3.1 建立红色旅游基地,激发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
5.3.2 组织红歌比赛,调动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性 |
5.3.3 成立红色社团,通过社团实践学习红色文化资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总体国家安全观 |
2.1.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
2.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构成要素 |
2.2.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体 |
2.2.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客体 |
2.2.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介体 |
2.2.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环体 |
2.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质核心及内容特点 |
2.3.1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质 |
2.3.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 |
2.3.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1 维度指标设计与操作化定义 |
3.1.2 问卷编制及信度检验 |
3.1.3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3.2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高度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
3.2.2 大学生高度认同总体国家安全观 |
3.3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
3.3.2 教育客体学习缺乏自觉性 |
3.3.3 教育介体内容分散形式单一 |
3.3.4 教育环体影响甚微 |
3.4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不强 |
3.4.2 教育客体缺乏国家安全形势研判能力 |
3.4.3 教育介体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场域 |
3.4.4 教育环体尚未与高校形成有机联动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 |
4.1 强化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
4.1.1 巩固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4.1.2 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
4.1.3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 |
4.2 提升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能动性 |
4.2.1 增强大学生安全形势研判能力 |
4.2.2 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使命意识 |
4.3 拓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介体的场域实效功能 |
4.3.1 深化思政课教学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内容 |
4.3.2 探索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多渠道教学模式 |
4.3.3 创新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差异化培养理念 |
4.4 增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环体的宣传联动效能 |
4.4.1 营造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
4.4.2 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空间的第二阵地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一、红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
(一)红色文化资源界定 |
1.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
2.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
1.政治性 |
2.人民性 |
3.民族性 |
4.开放性 |
5.时代性 |
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的目标指向 |
(一)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实践指导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 |
2.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
(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教育意蕴 |
1.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 |
2.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 |
3.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 |
三、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
(一)静态式看待红色文化资源 |
1.疏离学生的情感需求 |
2.忽视时代价值的阐发 |
(二)雷同式开发红色文化资源 |
1.特色内涵凝练不精准 |
2.资源运用缺乏创新性 |
(三)说教式宣传红色文化 |
1.理论灌输缺乏交流互动 |
2.实践体验环节薄弱滞后 |
(四)庸俗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
1.片面追求“兴趣”催生的泛娱乐化 |
2.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四、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措施 |
(一)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
1.定位红色文化资源契合点 |
2.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
3.延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样态 |
(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核 |
1.普遍精神与特色内涵相融合 |
2.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相融合 |
3.理论阐释与政治导向相融合 |
(三)创新教学方式 |
1.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
2.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
3.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 |
4.宏大叙事和微观剖析相结合 |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
1.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2.思政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统一 |
3.常态化教育与重大节日教育相统一 |
4.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渗透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美育 |
(二)美育渗透 |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特征 |
(一)思想性 |
(二)德育性 |
(三)时代性 |
(四)人文性 |
(五)形象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我国近代美育基本思想 |
第二章 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
(一)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
(四)培养教师的审美情怀 |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
(一)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
(二)具备潜在的美育功能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渗透现状调查分析 |
一、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调查数据 |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调查数据分析 |
(一)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成效 |
(二)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现存问题 |
三、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思想政治课应试化教学制约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三)教师美育能力不足 |
(四)学生审美能力有待提高 |
第四章 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主要途径 |
一、创造美的校园环境 |
(一)创造美的校园物质环境 |
(二)创造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教师提升自身美学修养 |
(一)教师要树立美育教学理念 |
(二)教师加强提高自身美育基本素养 |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外在美 |
三、将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
(一)教学目标与美育目标相融合 |
(二)教学方法中的美育渗透 |
(三)教学环节中融入美 |
四、帮助学生提升审美修养 |
(一)帮助学生树立审美化的学习理念 |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五章 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案例与反思 |
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美育渗透教学设计 |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美育渗透的具体情况 |
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美育渗透教学成果与反思 |
(一)教学成果 |
(二)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专着、论文 |
致谢 |
四、举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 王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4]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探查和对策研究[D]. 焦思莉. 扬州大学, 2021(09)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D]. 王新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D]. 拓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研究[D]. 蒋彭阳.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来斗斗.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10]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徐安琪.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