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敖木根[1](2021)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上。教育部“加强人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学校教育作为生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有对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很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从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方面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张诗雨[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继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发展,作为未来工作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块,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蓝图。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生命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未来世界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人才支撑,其生态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影响大学生的全面进步与综合发展,也关系到新时代人民幸福的实现。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选题即以此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等的介绍;第二章针对本论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如“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有益于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理论依据进行发掘借鉴,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着作中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新时代习近平相关论述中的生态思想等;第三章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总体向好,但也存在生态认知能力有待提高、生态责任意识有待强化、生态道德观念有待革新、生态审美能力有待陶冶、生态行为实践有待规范等问题的结论。究其形成根源是: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高校对生态教育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的生态教育环境氛围有待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培育意识缺乏主动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章是论文的落脚点,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开展研究,提出:发挥社会生态教育综合作用、加强高校生态育人内涵建设、营造家庭生态培育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培育能力等针对性路径建议。

罗杰齐[3](2021)在《“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2年“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后,环境教育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国的环境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育”教学理念。我国的生态美育教育理念,将生态学、美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进而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首先,文章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生态美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广东省7所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发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足;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3.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其思想精神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后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分别是1.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2.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3.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融入“生态美育”的思想内涵,从初中美术教学的途径进行论述,分别是1.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2.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最后,为了将“生态美育”真正贯彻落实到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来,以所调查的初中学校美术教材为例,借用了存在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态美育”,将“生态美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教育,“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整体论生态观”,“生态美育”的主要审美范畴“共生性”、“家园意识”和“诗意地栖居”以及“生态美育”的主要思维方式渗透并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开发得到相应的教学课程,分别是《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用装饰色彩来表达》和《地球·绿洲·家园》,按照相应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刘蓉[4](2021)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沉稳厚重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璀璨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继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诞生了许多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墨子位列其中。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都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其中,墨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墨子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是战国动荡的社会背景,墨子本人传习经典、躬耕实践共同孕育的结果。墨子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然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节用”,因此,也可称为“节用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用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以身作则,节俭教民;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构建合理的需要,摒弃不合理的需要。此外,墨子还将节用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社会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社会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兼爱”,因此,也可称为“兼爱观”。墨子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和合的理念,他认为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兼爱就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要树立所有人爱利所有人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以身作则,兼爱天下;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兼爱为准则,以此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此外,墨子还将兼爱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自身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身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修身”,因此,也可称为“修身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知行结合的理念,他认为修身是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修身是指在人与自身关系中要树立勇于实践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始终践行不辍地修身,墨子认为古圣先贤的榜样作用,以天下先、以救世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自身的修养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此外,墨子还将有道者教人作为鬼神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坚持修身这一准则。墨子教育本质观对当今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既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还要在实践层面构建合理的需要,坚持创新。其二,“社会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又要在实践层面要求爱人若爱己,主动创新。其三,“自身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又对人修身的内在与外在进行了规定。其四,墨子教育本质的三维关联启示现代教育应要形成以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自身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为一体的教育。

贾辉[5](2021)在《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人们渐渐把目光转移到生态问题上。“十九大”以来,国家部署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生态美育理论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初中散文具有深厚的教学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的提出,初中散文教学需要肩负更多承载着新的使命。本文旨在将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生态美育理论简约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价值观的内涵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美育教学环境。本文以生态美育理论为研究依据,目的是把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美育理论有具体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为散文教学拓展深度,提供新的方向。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本文的概念界定为生态美育理论。研究依据为生态美育理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第二部分为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及价值。生态美育理论与散文教学的关系为:生态美育理论拓展了散文教学的深度,散文教学为生态美育理论提供了实现路径。生态美育理论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价值为:基于人与自然的视角,促进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理解;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基于人与自我的视角,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超越。第三部分为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当前初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基于人与自然的视角,忽视了生态文本的审美体验;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忽视了生活内蕴与散文教学的关系;基于人与自我的视角,忽视了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关注。当前初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为:教师缺乏对生态文本学习的指导;教师误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体验不足;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内蕴的积累和感悟的指导;教师对散文教学的生活审美视角单一,方法简单;教师没有把生命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到散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缺少建构。第四部分为生态美育理论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立足于三个方面,分别为:立足自然生态文本,激活学生的自我期待;勾勒散文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融入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

杨竹君[6](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大概念,即发掘各学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所以笔者基于“UbD模式”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同时借助《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实践。本文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侧面。以理解六侧面为基准完成的教学设计具有关键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迁移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课程内容的核心和大概念,有效完成表现性任务从而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论述UbD模式三阶段、单元课程相关理念以及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第三部分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主要论述《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评估证据、教学活动;第五部分为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周明珠[7](2021)在《中华文化中的公天下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引》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的智慧凝聚和精神传承,其中对理想社会追求的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发端于《周易》,成熟于《礼记》,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形态。自夏朝,我国确立了天下为家的统治秩序后,统治者对公天下的思想实行打压,使其只能以学说的形式流传后世。虽然天下为公的构想未能成为正统的社会制度,但以文化形式保存下来的公天下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公天下思想以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贵公去私为价值导向,和谐共处为处事准则,民胞物与为美好愿望,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家天下几千年的统治中,公天下思想并未消失而是由显入隐,以汹涌“地下河”的形态存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至近代,经过公天下思想深耕细作的中华沃土,成功接引了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两种文化都以包容、科学、向善为价值追求,在内容上,公天下思想中“大同理想”“整体主义”“民本意识”“均等观念”“天人合一”等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群众史观”“平等观”“生态观”等内容高度偕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顺利传播,公天下思想具有接引之功。在成功接引马思主义之后,公天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自身变革,经过马克思主义提升的公天下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公有制、群众路线、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构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公天下思想和合共生后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重视公天下思想的价值,对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以及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付玉琪[8](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张霞[9](2020)在《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肩担起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既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社会调研发现,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生态道德教育与大学生认知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知行偏差也较为明显,除此之外,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载体也相对缺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在于:一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识理念相形滞后,二是教育内容、方法、过程没有更为贴近生活,发展程度有待提高,三是家庭教育缺乏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联动性差,客观环境尚需优化。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探索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是解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加强实效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探究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可行的实践路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或者说,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加强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教育生活化理念;二是提升生态道德教学活动生活化程度;三是优化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环境。

赵盛梅[10](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1)《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1.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2.重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
        3.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一)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教育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与目的
        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
        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
    (二)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1.有助于初中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2.有助于加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3.有利于初中生的生态文明实践。
    (三)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1.建设美丽中国
        2.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道德与法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对学生生态文明认识调查
    (二)“建设美丽中国”课程内容分析
        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2.资源和环境面临风险
        3.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4.走绿色发展道路
    (三)生态文明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家长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生态文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不够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2.“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容易被忽略
        3.社会和家长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改善学校生态文明教学环境
        1.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利用生态文明资源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营造校园生态文明环境
    (二)结合初中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
        3.在具体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三)把家庭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
        1.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加强
        2.社会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加强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2)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2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溯源
    2.1 生态素养内涵及特点
        2.1.1 生态素养的内涵
        2.1.2 生态素养的特点
    2.2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内涵及构成维度
        2.2.1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内涵
        2.2.2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构成维度
    2.3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中的生态思想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3.3 习近平新时代重要论述中的生态思想
3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3.1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研基本情况
    3.2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总体向好
        3.2.1 生态认知初步建立
        3.2.2 生态意识逐步形成
        3.2.3 生态道德表现向好
    3.3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存在的问题
        3.3.1 生态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3.3.2 生态责任意识有待强化
        3.3.3 生态道德观念有待革新
        3.3.4 生态审美能力有待陶冶
        3.3.5 生态行为实践有待规范
    3.4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3.4.2 高校对生态教育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3.4.3 家庭的生态教育环境氛围有待加强
        3.4.4 大学生自我培育意识的主动性较弱
4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4.1 发挥社会生态教育综合作用构建良性生态素养培育机制
        4.1.1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4.1.2 发挥政府机构政策引导效用
        4.1.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力度
    4.2 加强高校生态育人内涵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方式
        4.2.1 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4.2.2 丰富课堂生态教学内容
        4.2.3 拓展课外生态实践活动
    4.3 营造家庭生态培育良好氛围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化性作用
        4.3.1 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
        4.3.2 发挥家长的榜样引导作用
    4.4 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培育能力全面促进生态综合素养养成
        4.4.1 培养大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能力
        4.4.2 强化大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
5 结语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美育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生态美育的产生
    第二节 生态美育的意义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存在观
        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诗意地栖居”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观
    第四节 生态美育的审美范畴
        一、“共生性”
        二、“家园意识”
        三、“诗意地栖居”
    第五节 生态美育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一、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
        二、从学生层面上看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
        四、从教学方式上看
    第二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促使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二、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正确的、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四、扩展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媒材
第四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与统计方法
        三、问卷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
        一、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三、当前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入路径研究
        一、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
        二、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
第五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初中美术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示范
        三、小组活动
        四、练习法
        五、视听展示
        六、个体表达
        七、作品展示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对样本案例进行分析对比
        二、构建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教学案例设计
        三、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四、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情况
附录D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中老师的具体情况
附录E 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F 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墨子教育本质观深度研究的缺位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示
        3.有助于丰富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内涵
    (三)研究综述
        1.教育社会功能角度的研究
        2.教育个体发展功能角度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的产生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墨子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学术背景
    (三)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形成与表现
二、墨子“节用观”的自然认识教育观
    (一)“节用观”产生的必然性
        1.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2.节用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节用观”的内涵
        1.“节用”的含义
        2.“节用”的标准
    (三)“节用观”的实行
        1.节身诲民是保证节用实行的基础
        2.扫除奢靡之风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节用之意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核心
三、墨子“兼爱观”的社会认识教育观
    (一)“兼爱观”产生的必然性
        1.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
        2.兼爱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兼爱观”的内涵
        1.“兼爱”的含义
        2.“兼爱”的方法
    (三)“兼爱观”的实行
        1.上以为政是保证兼爱实行的基础
        2.巧辩兼爱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兼爱之意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核心
四、墨子“修身观”的自身认识教育观
    (一)“修身观”产生的必然性
        1.修身是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
        2.修身能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修身观”的内涵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方法
    (三)“修身观”的实行
        1.古圣先贤的指引是修身实行的基础
        2.利害相权是修身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有道者教人之意是修身实行的核心
五、墨子教育本质观的现代启示
    (一)“自然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建构合理的自我需要
        3.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积极创新
    (二)“社会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爱人若爱己
        3.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主动创新
    (三)“自身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内在修养
        3.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外在修养
    (四)以教育本质为纽带的三维关联启示
        1.自然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基础
        2.社会教育是自然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发展
        3.自身教育是实现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
        2.专业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一)概念界定
        1.生态美育理论
    (二)研究依据
        1.生态美育理论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
        3.“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要求
        4.初中生心理特征
二、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及价值
    (一)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及分析
        1.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类别统计
        2.初中现代散文篇目主题分析
    (二)生态美育理论与初中散文教学的关系
        1.生态美育理论拓展了初中散文教学的深度
        2.初中散文教学为生态美育理论提供了实现路径
    (三)生态美育理论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价值
        1.基于人与自然视角,促进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理解
        2.基于人与社会视角,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
        3.基于人与自我视角,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超越
三、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一)初中散文教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设计
    (二)初中散文教学的问题
        1.基于人与自然视角——忽视了生态文本的审美体验
        2.基于人与社会视角——忽视生活与散文教学的关系
        3.基于人与自我视角——忽视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和关注
    (三)当前初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1.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自然生态文本学习的指导
        2.教师误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体验不足
        3.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内蕴的积累和感悟的指导
        4.教师对散文教学的生活审美视野单一,方法简单
        5.教师没有把生命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到散文教学中
        6.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缺少建构
四、生态美育理论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自然生态文本,激活学生的自我期待
        1.积累自然生态知识,拓宽生态视野
        2.创设自然生态类文本教学情境,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3.以朗读入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结合散文创作背景,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开发散文教学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情感体验
        1.联系社会生活,勾勒散文教学场景
        2.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散文中生活的美
        3.建立多重对话,探寻散文的生活意蕴
        4.拓宽学生的散文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三)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
        1.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具有完整性认识
        2.解读散文内蕴的生命层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3.师生双方关注生态、生活、生命的内在联系
        4.师生双方激活生态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生态美育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理论的实现情况调查
附录二:关于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生态美育理论的教师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UbD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关于“园林艺术在UbD模式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一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UbD模式三阶段
        一 确定预期结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理解六侧面
        (三)基本问题
        (四)架构理解
        二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一)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二)指标和效度
        三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元素
        (二)为理解而教
    第二节 单元课程的相关理念
        一 单元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理念
        二 高中美术单元课程教学优势
    第三节 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
        一 美术核心素养
        二 UbD模式对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二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调查
        一 学生问卷调查
        二 高中美术教师访谈
    第二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第三章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介绍
        一 单元课程设计理念
        二 单元课程内容概况
        三 单元课程中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明确单元持续性理解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二 明确单元基本问题
        三 明确单元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的评估证据
        一 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
        二 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本
    第四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一 第一单元《无声之韵》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一课《诗画的长卷》活动设计
        (三)第二课《经典的旋律》活动设计
        (四)第三课《交融与个性》活动设计
        二 第二单元《创作之源》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四课《与时代同步》活动设计
        (三)第五课《优美的和弦》活动设计
        (四)第六课《时间的慢板》活动设计
        三 第三单元《智慧之行》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七课《凹凸的智慧》活动设计
        (三)第八课《空间的华章》活动设计
        (四)第九课《掌心的风景》活动设计
第四章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
        一 本研究创新之处
        (一)教学研究成效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结合
        (三)单元课程创新
        二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一 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展望
        二 UbD教学模式运用在《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华文化中的公天下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其评价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
第2章 中华文化中的公天下思想述要
    2.1 天下大同
    2.2 共同富裕
    2.3 贵公去私
    2.4 和谐共处
    2.5 民胞物与
    2.6 天人合一
    2.7 小结
第3章 公天下思想的千年深耕
    3.1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
        3.1.1 兼爱交利的博爱思想
        3.1.2 万国咸宁的和平思想
        3.1.3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3.1.4 家国同构的整体思想
    3.2 “以义为先,先人后己”的道德观
        3.2.1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2.2 舍利取义的义利精神
        3.2.3 俭以养德的节俭精神
        3.2.4 扶危救困的侠义精神
    3.3 “以和为贵,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3.3.1 人与自身和谐统一
        3.3.2 人与人和谐互利
        3.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3.4 国与国和谐共赢
    3.4 小结
第4章 公天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接引
    4.1 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逻辑
        4.1.1 包容性:汇流马列入中华
        4.1.2 科学性:接引马列成大道
        4.1.3 向善性:耦合马列谋解放
    4.2 公天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内容
        4.2.1 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共鸣
        4.2.2 整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话
        4.2.3 民本意识与群众史观的偕同
        4.2.4 等贵贱、均贫富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的契合
        4.2.5 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致
    4.3 公天下思想的时代升华
        4.3.1 公有制是实现公天下理想的必由之路
        4.3.2 群众观是践行公天下思想的鲜明立场
        4.3.3 生态文明是践行公天下思想的应有之义
        4.3.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践行公天下思想的最新成果
    4.4 小结
第5章 公天下思想的当代意义
    5.1 公天下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5.1.1 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5.1.2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5.2 公天下思想对中国外交理念建构的意义
        5.2.1 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
        5.2.2 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5.3 公天下思想对世界的意义
        5.3.1 有利于形成新兴国家和平发展的新认知
        5.3.2 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及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来源
    2.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2.1.2 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2.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2 中国传统生态道德认识
        2.2.3 西方生态道德思想
        2.2.4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
        2.2.5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
第三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实施
    3.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总体状况
        3.3.1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状况
        3.3.2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状况
        3.3.3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状况
        3.3.4 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状况
第四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存在问题与归因分析
    4.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4.1.1 生态道德教育与大学生认知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4.1.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知行偏差较为明显
        4.1.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载体相对缺乏
    4.2 相关问题归因分析
        4.2.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相对滞后
        4.2.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4.2.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尚需优化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
    5.1 树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
        5.1.1 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5.1.2 践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育人理念
        5.1.3 培养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自觉意识
    5.2 推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生活化
        5.2.1 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关注生活
        5.2.2 生态道德教育方法适用生活
        5.2.3 生态道德教育过程融入生活
    5.3 优化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环境
        5.3.1 积极营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绿色软环境
        5.3.2 不断加强多元生活场域的教育资源融合
        5.3.3 改进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管理方式
        5.3.4 大力建设课内外协同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10)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D]. 敖木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D]. 张诗雨. 中北大学, 2021(09)
  • [3]“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罗杰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刘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生态美育视域下初中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D]. 贾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D]. 杨竹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中华文化中的公天下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引[D]. 周明珠.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D]. 张霞.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10]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