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论文文献综述)
孙维禧[1](2021)在《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以移动医疗App为媒介的糖尿病延续护理方案,以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专业、连续性、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初步拟定方案框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2名医院、社区管理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目前糖尿病联动管理的现状、工作内容、团队成员组成、职责分工、人员准入标准、培训需求以及App管理糖尿病的运行流程;通过便利抽样对26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糖尿病延续护理内容、方式、时间的需求以及使用糖尿病App进行疾病管理的需求,同时对15名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深入探索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及App管理功能的个性化需求,补充调查研究的不足,完善延续护理重点环节和措施,初步构建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运用两轮德尔菲法进行方案的评价,通过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咨询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最终的延续护理方案。结果:1.医务人员对延续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的访谈结果:提炼6个主题:(1)明确人员职责分工;(2)组建延续护理团队;(3)加强同质化培训;(4)针对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5)构建简便实用、功能完善的信息化平台;(6)构建完善的出院计划。2.患者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糖尿病疾病护理需求得分(4.00±0.57)高于并发症护理(3.74±0.72)及健康促进(3.63±0.81)。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查、糖尿病眼病的预防和护理指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等延续护理内容需求度高(95.9%~81.0%);对门诊复查的需求高于电话、线上随访(74.63%,62.31%,49.63%);55.60%的患者希望开展糖尿病专题活动,愿意使用App管理病情;希望App具备提醒用药、血糖监测、复诊时间、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资讯、在线咨询问诊、记录相关检查指标、提供个性化建议等功能(89.93%~51.49%)。患者访谈提炼5个主题:(1)希望接受“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2)希望提供便捷、多样、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及随访方式;(3)期待接受持续的全方位、专业化健康指导;(4)期望接受以医院专科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的延续护理服务方式;(5)期望糖尿病App简便实用、满足出院后病情监测、评估反馈、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的护理需求,能够保障个人隐私、免费使用。3.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24%、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最终筛选出牵头单位、联动单位、人员构成、职责分工、护理人员准入标准等一级条目22项,学历、职称、专科工作年限等二级条目95项,糖尿病专科护士、内分泌科医生、眼科医生护士等三级条目106项,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12、0.386、0.389,经统计学假设检验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确立方案包括四个部分:(1)糖尿病延续护理组织架构(包括4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2)建立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包括3个一级条目,25个二级条目,52个三级条目);(3)开展护士同质化专项培训(包括6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4)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运行程序(包括9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54个三级条目)。结论:1.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是提供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的前提。患者对便捷、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及随访方式、专业的健康指导、医院-社区-家庭的支持以及多学科团队的共同管理有较高需求,对App有较强使用意愿的同时期待其简便实用、功能齐全、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2.基于糖尿病延续护理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患者的实际需求构建糖尿病延续护理方案,经过专家论证该方案科学、可行,包括“糖尿病延续护理组织架构”、“建立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开展护士同质化专项培训”、“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运行程序”四部分内容,可为后期糖尿病延续护理的规范实施提供指导。
李琦[2](2021)在《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是常见的褐藻,功能成分较为丰富,但对其中蛋白研究较少。研究表明,蛋白质水解之后的小分子肽往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前期利用复合酶酶解海带蛋白,获得海带低聚肽混合物,即海带酶解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海带酶解物可以降低SD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为进一步寻找海带酶解物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多肽,本论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离分析,并进行活性研究,意图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对海带酶解物中各成分进行了检测,海带酶解物中蛋白质含量为31.28%、多糖为28.36%,水分含量较低,为5.86%,其余成分约占34.51%。其次,对海带酶解物中多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序列分析,并考察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海带酶解物经Sephadex G-15分离得到两个组分:F1(分子量介于1.5-3KDa)、F2(分子量小于1.5 KDa)。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表明,F1、F2的IC50值分别为0.29 mg/m L、1.09 mg/m L,抑制作用极显着高于海带酶解物(IC50=3.81 mg/m L),且F1活性显着高于F2。利用Nano-LC-MS/MS对F1进行分析,得到5条多肽:RVDPVPGTSDQY、VGPDGSPDPL、FDYDNGVGSK、VDSYIPTPI和VVVPTFP。利用Biopep与peptide Ranker预测多肽活性,多肽VDSYIPTPI、VGPDGSPDPL活性概率最高。对其进行多肽固相合成,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表明,二者均有活性,IC50值分别为3.10 mg/m L、0.43 mg/m L,且多肽VGPDGSPDPL活性显着优于VDSYIPTPI。最后,为进一步筛选高活性小肽,对母肽VGPDGSPDPL序列保留C-端氨基酸,缩减N-端氨基酸残基,设计短肽DPL、PDPL、GSPDPL并进行合成,结果显示三者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分别为0.064 mg/m L、0.063 mg/m L、0.019 mg/m L,活性较母肽显着提高。另外,抗氧化实验表明,仅多肽VDSYIPTPI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余合成多肽均不具有抗氧化活性。综上,本研究表明海带酶解物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肽,多肽VGPDGSPDPL及其类似物对α-葡萄糖苷酶存在抑制作用,具有潜在降血糖活性,多肽VDSYIPTPI具有抗氧化活性。
叶晓琳[3](2021)在《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评估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mbas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tata/SE16.0和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7篇(11272名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805名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5467名接受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实验组中187名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加入胰岛素联合控制血糖,其余5618例是单用二甲双胍。结果显示:(1)在妊娠结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单用二甲双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RR=0.56,95%CI(0.36-0.86),P<0.01),剖宫产率(RR=0.81,95%CI(0.75-0.87),P<0.001)、工具助产率(RR=0.94,95%CI(0.90-0.98),P<0.01)及早产率(RR=0.84,95%CI(0.73-0.96),P<0.01)低,自然阴道分娩率高(RR=1.22,95%CI(1.03-1.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肩难产率(RR=0.76,95%CI(0.50-1.16),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RR=0.66,95%CI(0.39-1.10),P>0.05)、子痫前期发生率(RR=0.92,95%CI(0.76-1.1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新生儿结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单用二甲双胍)巨大儿率(RR=0.48,95%CI(0.33-0.70),P<0.01)、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RR=0.64,95%CI(0.58-0.71),P<0.01)、RDS发生率(RR=0.71,95%CI(0.59-0.84),P<0.05)、以及LGA的发生率(RR=0.78,95%CI(0.71-0.86),P<0.05)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RR=0.92,95%CI(0.65-1.30),P>0.05)、新生儿NICU入住率(RR=0.88,95%CI(0.73-1.07),P>0.05)、新生儿畸形发生率(RR=0.77,95%CI(0.28-2.11),P>0.05)、SGA发生率(RR=0.74,95%CI(0.50-1.10),P>0.05)及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RR=1.15,95%CI(0.67-1.98),P=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联合用药方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降糖时,实验组新生儿黄疸(RR=0.76,95%CI(0.60-0.96),P<0.05)、新生儿入住NICU(RR=0.81,95%CI(0.69-0.94),P<0.01)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妊娠结局方面;二甲双胍在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降低早产率、工具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疗效优于胰岛素。(2)新生儿结局方面:二甲双胍在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RDS发生率以及LGA的发生率方面效果优于胰岛素。(3)对于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良者可考虑加用胰岛素联合降糖,联合用药时的协同效应可能对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入住NICU的发生率有一定的获益性影响。
贾丽娜[4](2020)在《糖尿病类药—药多组分晶体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组分晶体具有较强的设计性,能够有效调控固体药物理化性质,在药物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传统多组分晶体中配体的引入会导致处方中药物占比降低,而晶体中分子组装规律及构-效关系研究的不充分阻碍了多组分晶体的设计与合成。因此本文以改善理化性质为导向,结合多组分晶体的优势及联合用药理念,以口服降糖药为研究对象,制备糖尿病类药-药多组分晶体,并从分子层面探究晶体组装规律及构-效关系。首先,针对晶体中分子组装规律认知不足而影响药物晶型开发的问题,本文对仅存在一种晶型的格列喹酮(GQD)进行分析,发现分子中磺酰脲基团形成S(6)结构是导致GQD晶型唯一的关键原因。继而采用晶体工程策略进行改造,成功获得八种多组分晶体,使其溶解性能和粉体性质同时得到改善。其次,针对构-效关系研究不足而阻碍多组分晶体合理化设计、合成的问题,本文结合晶体组装规律和联合用药理念,将结构简单且存在性质缺陷的甲苯磺丁脲与二甲双胍合成药-药多组分晶体。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其理化性质的改善归因于晶格中具有屏蔽作用的“三明治”式堆积方式以及分子中氢键位点的空余量。针对磺酰脲类药物低溶解性、双胍类高引湿性问题,本文结合前期的构-效关系及临床联合用药方案,合成格列喹酮-二甲双胍、格列本脲-二甲双胍药-药多组分晶体,实现了对溶解性和引湿性的双重调控,进一步提高了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使格列喹酮的AUC0-t提高了2.2倍,格列本脲提高3.0倍。最后,针对同样存在缺陷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本文基于药-药多组分晶体的有益效果,对吡格列酮提出改进,实现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的建立,使其在p H 2.0、4.6缓冲液中溶解度分别增加2.0和28.7倍,吸湿量从80%降至2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2.4倍。构-效关系研究发现,除具有屏蔽作用的晶体堆积方式及氢键位点空余量外,氢键强弱将对性能产生影响。简言之,针对口服降糖药的高引湿性、低溶解性以及药物多组分晶体构-效关系研究不充分的问题,本文结合晶体工程理念与联合用药方案,通过药物-药物多组分晶体手段改善了降糖药理化性能,提高了体内生物利用度,并建立了晶体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构-效关系。
谢宛润[5](2020)在《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对二甲双胍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单用二甲双胍降糖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瑞格列奈后血糖波动情况。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分为两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组(M+A)136例,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组(M+R)137例。除服用二甲双胍外,所有患者均每日三次服用阿卡波糖100mg或瑞格列奈2mg,直至随访结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信息、入院辅助检查指标、7次指尖血糖;并根据公式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比较M+A组、M+R组对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1周、12周后血糖稳定性的波动情况。结果:(1)本研究M+A与M+R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BMI、Hb A1c、血脂等)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MAGE、SDBG、PPGE、LAGE等血糖稳定性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两组均可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组内比较P<0.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中M+A组指标下降幅度更明显,提示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对患者血糖波动影响效果可能更优。(3)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MAGE呈正性相关(M+A组r分别为0.03606、0.5799、0.07843,P分别为0.6769、<0.0001、0.3641;M+R组r分别为0.04458、0.5568、0.09385,P分别为0.6049、<0.0001、0.2754)。(4)两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低,说明安全性较高。结论:阿卡波糖、瑞格列奈对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明显降低FPG、2h PG,对血糖波动幅度指标(MAGE、SDBG、PPGE、LAGE)也可明显降低,其中M+A组效果更好。
任海霞[6](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照护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以及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一般资料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和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各400例。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问卷。运用SPSS23.0、AMOS21.0信效度检验,运用均数±标准差对现状描述;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提取出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在72.70%。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得出:X2/df=1.390<2,RMSEA=0.046,NFI=0.905,RFI=0.886,IFI=0.972,ILI=0.971,CFI=0.971,GFI=0.853。问卷总Cronbach’sɑ系数为0.959。信效度良好。2.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105.34±17.47分,得分指标为65.83%,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平均得分为96.53±22.39分,得分指标66.57%,处于中等水平;3.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为86.63±17.06分,得分指标为66.64%,处于中等水平;其各维度得分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低血糖处理70.05%,运动自我管理行为69.20%,用药与血糖监测69.03%,足部自我管理59.92%,饮食自我管理行为55.5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职业状态、并发症、病程、健康状况和对照护行为的认知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9.164,R2=0.2,调整R2=17.8%。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照护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5.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在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问卷经检验后信效度良好。2.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水平为中等水平,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处于中等水平。3.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足部护理得分指标处于低水平,说明患者足部护理行为实践性仍比较弱。患者的职业状态、并发症、病程、健康状况和对照护行为的认知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4.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之间均有相关性。5.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在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间充当部分中介。
景智[7](2019)在《基于PPARγ和AT1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常见和多发性疾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加快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由此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并发症,使糖尿病患者提前病残并提高死亡风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具有抗高血压和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但在降压剂量下使用替米沙坦不会产生降血糖作用。本论文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从替米沙坦出发,通过药效团建模、虚拟筛选、分子对接、ADMET预测、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在保留AT1R拮抗活性的同时增强PPARγ的部分激动活性,以期发现PPARγ/AT1双靶点活性化合物,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综合征治疗药物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使用Discovery Studio 4.0软件构建基于替米沙坦和PPARγ复合物的药效团,以此药效团筛选Asinex数据库,所得化合物再利用双靶点精准对接和ADMET预测继续筛选,通过对两个靶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验证化合物的双靶点活性。2.选择Ligand Expo Components-pub数据库,首先采用高通量筛选剔除具有较低对接得分的分子,之后进行精准对接,通过ADMET预测验证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之后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化合物的靶点结合稳定性。3.将Drugbank库中的化合物分别与两个靶点进行虚拟精准对接,筛选得到结合模式稳定且具有较高对接得分的分子。经过ADMET预测排除毒副作用较大且不具成药性的分子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所得化合物在受体结合口袋中的稳定性,最终得到理想化合物。结果:1.对替米沙坦/PPARγ复合物进行药效团建模,并用于筛选Asinex数据库,得到具有相同药效团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与两个靶点进行精准对接,筛选出对接结果优于原始配体的化合物,再进行ADMET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最终得到双靶点活性化合物BAS00611366。2.对Ligand Expo Components-pub数据库进行分子精准对接,筛选出对PPARγ和AT1对接得分和相互作用均优于原始配体的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ADMET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最终得到与PPARγ/AT1结合模式稳定、药代动力学性质稳定、毒副作用小的化合物544。3.通过将Drugbank库中的化合物分别与两个靶点PPARγ和AT1进行精准对接,排除对接得分低且不具成药性的分子。利用ADMET预测理想分子的药效学特性,经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所筛选化合物在结合口袋中的稳定性,筛选得到理想化合物Ligand-923。结论:本论文基于PPARγ/AT1双靶点,通过药效团筛选、分子对接、ADMET预测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筛选出三个PPARγ/AT1双靶点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与两个靶点均能稳定的结合,且具有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在具有成药性的同时,毒副作用较低,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药物奠定了基础。
李培刚[8](2016)在《贵州TA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运动减少和饮食结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快速上升,呈爆发性增长趋势,且向年青人群蔓延,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据统计2014年数据我国糖尿病药物规模达174亿元,其中口服固体制剂份额过半,注射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对国内、国外数据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分析全球和国内的用药差异、影响因素,评估分析国内糖尿病药物市场的趋势,为优化TA药业产品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糖尿病药物市场广阔,新型降糖药物增长较快。通过国内外糖尿病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人数较多,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患者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且对糖尿病药物的需求增长较快。特别是对糖尿病经典五类产品的需求仍然有广阔市场空间,新型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类似物快速增长。因此,TA药业定位为糖尿病药物的专业化制药企业,战略目标清晰,有较多的市场机遇。(2)TA药业的产品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能瓶颈是近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面对快速增长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挤压,药品降价的趋势不可逆转,尽快提升市场规模,是公司的现实选择;第二,公司产品结构老化,缺乏新型降糖药物,尤其是未进入胰岛素领域,产品结构缺失;第三,公司规模偏小,研发持续投入少,自主研发实力弱;(3)为了进一步提升TA药业的产品竞争力,本文建议:第一,采取目标集中战略,构建TA药业糖尿病产品集群,继续开发糖尿病口服经典五类药物,提升现有老品种的质量和技术升级;第二,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高起点迈入第三代胰岛素领域,差异化发展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第三代长效胰岛素,提升药品的层次;第三,产品延伸策略,将现有产品延伸到预防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和心血管及其老年慢性病领域,开发保健食品和降压降脂药物;第四,加强糖尿病药品的宣传与推广,强调糖尿病产品的系列化发展,构建TA健康管理云平台,树立品牌知名度。本文研究以TA药业的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品改进的策略,以此提升TA药业的产品管理能力。TA药业作为中小制药企业,本文研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同行业同类规模的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谷惠文[9](2016)在《高阶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分析化学的两大重要特征是分析手段的仪器化和分析对象的复杂化。正是由于这两大特征的内在相互作用,使得现代分析化学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据海啸”时代。庆幸的是,化学计量学可以通过解析复杂的化学量测数据最大限度地提取人们所需的有用信息,从而为分析化学应对“数据海啸”挑战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化学多维校正是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类方法与现代高阶仪器相结合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独具“二阶或高阶优势”,即可以利用绿色灵巧的“数学分离”代替或增强传统的“物理或化学分离”,避免或简化繁琐费时的样品预处理过程,排除背景基质和干扰信号的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未知干扰共存下感兴趣多组分的直接同时快速精准定量分析。该分析策略在国际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环境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中。本论文作者在仔细调研和分析化学多维校正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代高阶仪器所具有的优点与不足,本着优势互补、高效、经济和环保的原则,在高阶仪器结合多维校正定量分析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高阶仪器设备简化、非理想多线性高阶仪器数据分析策略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激发发射矩阵荧光结合三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及处理不同背景干扰模式性能的探讨(第2章和第3章)美托洛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它在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α-羟基美托洛尔。由于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极为相似,使用传统的色谱方法在简单的色谱条件下很难对其进行彻底分离。再者,美托洛尔与α-羟基美托洛尔的荧光光谱重叠非常严重,且血浆中存在多种内源性荧光物质干扰,常规的荧光分析无法通过选择波长的方法来避开峰重叠和未知干扰。本论文第2章,作者发展了一种激发发射矩阵荧光结合基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和满秩平行因子分析(FRA-PARAFAC)算法的二阶校正新方法用于人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及其代谢产物α-羟基美托洛尔的同时快速无干扰定量测定。该方法借助三维校正的“数学分离”功能代替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分离”,避免了繁琐费时的样品预处理步骤,实验过程简单、快速、经济、环保。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准确,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实时、快速、简便的临床药物检测新技术,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优化药物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理论及技术依据。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是一种常用的二阶校正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发现,ATLD不仅具有收敛速度快和对过估计组分数不敏感的优势,而且可以用来处理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干扰模式的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进而保持“二阶优势”。也就是说,不管分析样本的种类如何,只要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满足三线性成分模型,不同的背景干扰模式对atld的定量结果几乎是没有影响的。然而,这一点尚未被深入研究和阐述过。本论文第3章,作者利用一组模拟的具有不同背景干扰的多组分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和一组实际的具有不同背景干扰的多组分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来证明atld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性能;此外,作者还比较了atld方法用于不同背景体系单独解析和同时解析所得的预测结果,探讨了atld方法运用同一套校正样建模预测具有不同背景干扰模式的多种复杂体系中多个共有感兴趣分析物含量的能力,试图为分析人员使用atld方法进行复杂体系中感兴趣多组分的同时快速精准定量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二部分基于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4章和第5章)基于液相色谱串级质谱(lc-ms/ms)的多重反应监测(mrm)方法由于其具有灵敏度高、扫描速度快、动态范围宽、重复性好等优点,已被分析人员公认为一种用于复杂体系中目标分析物定量分析的“金标”方法。尽管如此,mrm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繁琐费时的色谱和串级质谱条件优化。基于这些不足,本论文第4章,作者首次提出了一种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辅助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该方法巧妙地借助化学多维校正的“数学分离”这种软策略来代替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的第二(q2)和第三重四极杆(q3)实现对离子的二次选择功能,从而达到与mrm方法相同甚至更好的分析效果。与传统的mrm方法相比,该方法所需仪器设备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且无需复杂繁琐的色谱和串级质谱条件优化,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作者将其应用到人尿液和血浆样中十种抗高血压药物的谱图分辨及无干扰定量分析,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类广泛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药物,但这类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肥胖、肠胃不适、皮肤过敏、肝或肾功能损伤等;同时,该类药也被列为体育竞技的违禁药物。测定保健品及人血浆中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含量对避免该类药物的不良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第5章,作者将第4章中所发展的基于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用于两种保健茶及人血浆样中六种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快速定量分析,以进一步验证这一方法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的能力。用水-乙腈(30:70,v/v)作为流动相,六种目标分析物在5.5分钟内全部被洗出,新策略借助atld方法所具有的独特的“二阶优势”实现了六种目标分析物在峰重叠及未知干扰共存下的成功分辨及准确定量。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分辨谱图对真实谱图的拟合度接近100%,定量分析平均回收率在81.6-110.1%之间,检测限在0.2-30 ng m L-1之间。该方法样品预处理简单,具有快速、成本较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有望拓展成为一种用于复杂体系中感兴趣多目标分析物高效绿色定量分析的新策略。第三部分高阶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时非线性因素消除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6章和第7章)化学计量学辅助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借助多维校正的数学分离功能简化了仪器设备,该策略既兼顾了单级质谱灵敏度高和数学分离选择性好的优点,又克服了液相色谱串级质谱仪器设备昂贵和条件优化繁琐等不足,在复杂体系定量分析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LC-MS对自身状态及外界环境非常敏感,譬如,当离子源在样品的分析过程中逐渐受到污染、仪器真空度发生波动或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LC-MS的信号也会随之发生波动,导致信号不稳定。这将对后续的定性分辨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产生严重影响。本论文第6章,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分段直接标准化结合交替三线性分解(PDS/ATLD)的策略用于解决LC-MS在分析过程中所遇到的信号不稳定问题,进而维持“二阶优势”。模拟数据及实验数据测试表明,PDS/ATLD方法能够代替传统的重校正策略而克服LC-MS在不同分析时间所出现的信号不稳定问题,且能够在有未知背景干扰共存下实现对复杂分析体系中多个感兴趣组分的同时定量分析,获取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四维数据的实际测量过程中,某些维度(如色谱或动力学)往往容易受到诸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环境因素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偏离线性,导致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不是理想的四线性或非四线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四线性成分模型的四维校正方法由于其要求数据完全符合四线性,因此不能正确地解析这类非四线性四维数据了。为此,本论文第7章,作者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处理非四线性四维数据的新方法——基于三维扩增矩阵的交替三线性分解(Augmented ATLD)算法。该方法首先将非四线性四维数据沿着非线性的维度铺展形成了具有三线性结构的三维扩增矩阵,然后再运用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对三维扩增矩阵进行分解,从而消除了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在处理非四线性四维数据时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作者运用两组模拟数据和两组实验数据对Augmented ATLD算法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四线性成分模型的交替四线性分解(AQLD)算法和四维平行因子分析(Four-way PARAFAC)算法均不能给出满意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相反,Augmented ATLD算法可以很好地处理这类非四线性四维数据,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刘婷婷[10](2015)在《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的合成方法》文中认为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降糖药,属于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和丹麦Novo Nordisk公司联合研发,于1998年在美国率先上市。瑞格列奈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具有起效快、避免肥胖、疗效好的特点。该药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它降糖药联合使用。因此,瑞格列奈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瑞格列奈主要由两个重要中间体组成,其一为(S)-3-甲基-1-[2-(1-哌啶基)苯基]丁胺,其二为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本课题主要对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这一重要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进行研究。经过探索,最终设计以间羟基苯乙酸为原料,先经酯化反应合成中间体间羟基苯乙酸乙酯,该中间体经甲酰化反应合成4-甲酰基-3-羟基苯乙酸乙酯,然后经氧化反应合成4-乙酰乙酯基-2-羟基苯甲酸,该化合物再经酯化醚化反应合成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乙酯,最后经选择性水解反应得到目标产品。本课题通过对目标产品的全合成路线进行设计,合成了目标产物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该路线所采用的反应试剂毒性较小,反应条件较温和,反应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使用FT-IR、HRMS和1H NMR对目标产品及其中间体进行了表征。
二、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3.1 医务人员对延续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的访谈结果 |
3.2 糖尿病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情况的现况调查结果 |
3.3 患者对糖尿病延续护理需求的访谈结果 |
3.4 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5 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是提供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服务的前提 |
4.2 分工明确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机制是延续护理运行的基础 |
4.3 以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为延续护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
4.4 护士同质化培训可为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
4.5 糖尿病App能够提高疾病管理的延续性,满足患者多元需求 |
4.6 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科学、可行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移动医疗App在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 |
1.1.1 糖尿病概述 |
1.1.2 Ⅱ型糖尿病 |
1.2 治疗方法 |
1.2.1 降血糖西药 |
1.2.2 降血糖中药 |
1.2.3 降血糖药物—海带 |
1.2.4 降血糖药物—海带酶解物 |
1.2.5 降血糖药物—生物活性肽 |
1.3 天然活性肽 |
1.3.1 植物降糖肽 |
1.3.2 海藻肽 |
1.4 多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
1.4.1 凝胶层析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3 液质联用 |
1.5 多肽的固相合成法 |
1.6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与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海带酶解物的凝胶分离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糖含量测定 |
2.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3 水分含量测定 |
2.3.4 凝胶层析 |
2.3.5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成分分析 |
2.4.2 海带酶解物的凝胶层析分离 |
2.4.3 海带酶解物及分离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2.5 本章总结 |
3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及活性预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讨论 |
3.4.1 F1 组分多肽的液相分析 |
3.4.2 F1 组分多肽的Nano-LC-MS/MS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固相合成及活性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合成Fmoc-氨基酸 |
4.3.2 合成Fmoc-AA-Wang树脂 |
4.3.3 合成海带降血糖多肽 |
4.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合成及活性分析 |
4.4.1 Fmoc-AA-OH的合成结果 |
4.4.2 Wang树脂导入率的测定 |
4.4.3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合成 |
4.4.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4.5 VGPDGSPDPL类似物合成及活性研究 |
4.5.1 VGPDGSPDPL类似物的设计 |
4.5.2 VGPDGSPDPL类似物的合成 |
4.5.3 类似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4.5.4 海带降血糖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
4.6 总结与讨论 |
4.6.1 结果讨论 |
4.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章特点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妊娠结局 |
2.3.2 新生儿结局 |
3 讨论 |
3.1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机制 |
3.2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3.3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
3.4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子代的远期影响 |
3.5 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糖尿病类药—药多组分晶体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晶体工程概述 |
1.2 药物多晶型 |
1.3 药物多组分晶体 |
1.3.1 药物盐型 |
1.3.2 药物共晶 |
1.3.3 药物溶剂化物 |
1.3.4 固体溶液与低共熔物 |
1.3.5 药物-药物多组分晶体 |
1.4 糖尿病药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糖尿病药物研究现状 |
1.4.2 糖尿病药物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晶体工程的格列喹酮多组分晶体设计制备与表征 |
2.1 研究背景与实验设计 |
2.1.1 研究背景 |
2.1.2 实验设计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2.2.3 多组分晶体的制备 |
2.2.4 体外粉末溶出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确认 |
2.3.2 晶体结构分析 |
2.3.3 Hirshfeld surface分析 |
2.3.4 热分析 |
2.3.5 粉体性质研究 |
2.3.6 体外粉末溶出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联合用药的磺酰脲类药-药多组分晶体构-效关系研究 |
3.1 研究背景与实验设计 |
3.1.1 研究背景 |
3.1.2 实验设计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3.2.3 药-药多组分晶体的制备 |
3.2.4 稳定性实验 |
3.2.5 体外粉末溶出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产物确认 |
3.3.2 晶体结构分析 |
3.3.3 理化性质研究 |
3.3.4 构-效关系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磺酰脲类药-药多组分晶体理化性质研究与体内外评价 |
4.1 研究背景与实验设计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4.2.3 药-药多组分晶体的制备 |
4.2.4 稳定性实验 |
4.2.5 体外粉末溶出实验 |
4.2.6 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产物确认 |
4.3.2 理化性质研究 |
4.3.3 体内外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噻唑烷二酮类药-药多组分晶体构-效关系研究及体内外评价 |
5.1 研究背景与实验设计 |
5.2 实验部分 |
5.2.1 药品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5.2.3 药-药多组分晶体的制备 |
5.2.4 稳定性实验 |
5.2.5 体外粉末溶出实验 |
5.2.6 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产物确认 |
5.3.2 晶体结构分析 |
5.3.3 理化性质研究 |
5.3.4 构-效关系研究 |
5.3.5 体内外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符号说明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对二甲双胍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治疗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照护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核心概念界定 |
5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工具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8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1 家庭照顾者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 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现状 |
4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 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1 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问卷评价 |
2 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处于中等水平 |
3 糖尿病家庭照顾者照护行为处于中等水平 |
4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 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照护行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五章 小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健康行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基于PPARγ和AT1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从Asinex数据库虚拟筛选PPARγ/AT1 双靶点活性化合物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蛋白准备 |
1.1.2 配体准备 |
1.1.3 受体-配体药效团生成与验证 |
1.1.4 受体-配体药效团筛选ASINEX数据库 |
1.1.5 分子精准对接(CDOCKER) |
1.1.6 ADMET预测和Lipinski5 规则筛选 |
1.1.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药效团建模 |
1.2.2 药效团筛选,分子对接和ADMET预测 |
1.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3 小结 |
二、从Ligand Expo数据库虚拟筛选PPARγ/AT1双靶点活性化合物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受体蛋白的准备 |
2.1.2 配体的准备 |
2.1.3 Libdock筛选 |
2.1.4 CDOCKER筛选 |
2.1.5 ADMET预测 |
2.1.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分子对接和ADMET预测 |
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 小结 |
三、从Drugbank数据库虚拟筛选PPARγ/AT1 双靶点活性化合物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受体蛋白准备 |
3.1.2 配体准备 |
3.1.3 Libdock筛选 |
3.1.4 CDOCKER筛选 |
3.1.5 ADMET预测 |
3.1.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分子对接和ADMET预测 |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3.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PPAR激动剂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贵州TA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本文研究框架与内容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产品 |
2.1.2 产品管理 |
2.2 产品开发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 |
2.3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
2.4 相关理论 |
2.4.1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
2.4.2 波特五力模型 |
2.4.3 SWOT分析理论 |
3 TA药业公司产品发展概况 |
3.1 TA药业基本概况 |
3.2 TA药业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 |
3.3 TA药业产品战略制定的必要性 |
4 TA药业产品开发的外部因素分析 |
4.1 关键外部因素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糖尿病治疗药物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3 外部机会与威胁 |
5 TA药业产品开发的内部因素分析 |
5.1 关键内部因素分析 |
5.1.1 公司规模分析 |
5.1.2 财务状况因素分析 |
5.1.3 研发团队因素分析 |
5.2 内部优势与劣势 |
6 TA药业产品开发战略的制定 |
6.1 公司愿景与产品开发目标 |
6.2 TA药业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
6.2.1 TA药业SWOT分析 |
6.2.2 TA药业的产品战略选择与确定 |
6.3 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总体框架与实施策略 |
6.3.1 实施聚焦糖尿病药物的目标集中战略 |
6.3.2 关联疾病的产品延伸策略 |
6.3.3 采用并购策略解决中药品种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阶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现代分析化学的挑战 |
1.2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
1.3 复杂体系高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3.1 高阶仪器数据类型的描述 |
1.3.2 零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3.3 一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3.4 二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3.5 三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3.6 四阶及更高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1.4 高阶仪器结合多维校正在复杂体系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1.4.1 二阶仪器结合三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1.4.2 三阶仪器结合四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1.4.3 四阶仪器结合五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激发发射矩阵荧光结合二阶校正用于人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时定量测定 |
2.1 前言 |
2.2 理论部分 |
2.2.1 用于EEM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2.2.2 PARAFAC算法和FRA-PARAFAC算法 |
2.2.3 组分数的估计 |
2.2.4 品质因子 |
2.3 实验部分 |
2.3.1 药品和试剂 |
2.3.2 仪器和软件 |
2.3.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光谱性质 |
2.4.2 组分数估计 |
2.4.3 人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和α-羟基美托洛尔的同时定量测定 |
2.4.4 统计验证和分析品质因子 |
2.4.5 日内日间实验 |
2.5 小结 |
第3章 交替三线性分解方法用于处理不同背景干扰的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 |
3.1 前言 |
3.2 理论 |
3.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3.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3.3 实验部分 |
3.3.1 模拟数据 |
3.3.2 实验数据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模拟数据 |
3.4.2 实验数据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 |
4.1 前言 |
4.2 理论部分 |
4.2.1 用于LC-MS分析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4.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4.2.3 软件和程序 |
4.3 实验部分 |
4.3.1 药品试剂 |
4.3.2 样品制备 |
4.3.3 LC-MS仪器和条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LC-MS实验所面临的问题 |
4.4.2 ATLD-LC-MS方法定量测定人尿液和血浆样中十种β-受体阻滞剂 |
4.4.3 ATLD-LC-MS方法与MRM方法的比较 |
4.5 小结 |
第5章 交替三线性分解辅助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用于复杂体系中六种磺脲类降糖药的快速定量分析 |
5.1 前言 |
5.2 理论部分 |
5.2.1 用于LC-MS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5.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5.2.3 软件和数据预处理 |
5.3 实验部分 |
5.3.1 试剂与溶液 |
5.3.2 样品预处理 |
5.3.3 样品制备 |
5.3.4 LC-MS仪器与操作条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LC-MS常规分析 |
5.4.2 ATLD-LC-MS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5.4.3 ATLD-LC-MS方法性能的评估 |
5.5 小结 |
第6章 分段直接标准化结合交替三线性分解方法用于解决液质联用信号不稳定并维持二阶优势 |
6.1 前言 |
6.2 理论部分 |
6.2.1 分段直接标准化(PDS) |
6.2.2 用于LC-MS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6.2.3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6.3 实验部分 |
6.3.1 模拟LC-MS数据 |
6.3.2 真实LC-MS数据 |
6.3.3 软件和数据预处理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模拟LC-MS数据 |
6.4.2 真实LC-MS数据 |
6.5 小结 |
第7章 基于扩增矩阵形式的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用于分析非四线性四维数据 |
7.1 前言 |
7.2 理论部分 |
7.2.1 基于扩增矩阵形式的三线性成分模型及算法 |
7.2.2 交替四线性分解(AQLD)算法 |
7.2.3 四维平行因子分析(Four-way PARAFAC)算法 |
7.3 实验部分 |
7.3.1 模拟数据 |
7.3.2 实验数据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模拟数据 |
7.4.2 实验数据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的合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糖尿病简介 |
1.2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
1.3 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的研究意义 |
1.3.1 瑞格列奈简介 |
1.3.2 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简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合成路线的设计 |
2.1 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 |
2.1.1 以4-甲基水杨酸为原料 |
2.1.2 以对氨基水杨酸为原料 |
2.2 化合物1合成路线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化合物1的合成 |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 化合物14的合成 |
3.3 化合物15的合成 |
3.3.1 以HMTA为甲酰化试剂 |
3.3.2 以多聚甲醛为甲酰化试剂 |
3.3.3 Reimer-Tiemann反应制备化合物15 |
3.4 化合物16的合成 |
3.4.1 Cannizzaro反应制备化合物16 |
3.4.2 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化合物16 |
3.4.3 亚氯酸钠氧化法制备化合物16 |
3.5 化合物6的合成 |
3.5.1 光延反应制备化合物6 |
3.5.2 DCC催化下酚与醇的直接醚化制备化合物6 |
3.5.3 Willimson反应制备化合物6 |
3.6 目标化合物1的合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成路线的工艺优化 |
4.1 化合物14的工艺优化 |
4.1.1 酯化反应的探讨 |
4.1.2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1.3 浓硫酸的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2 化合物15的工艺优化 |
4.2.1 Gattermann反应 |
4.2.2 Vilsmeier-Haack反应 |
4.2.3 苯酚甲醛和硼酸法 |
4.2.4 Reimer-Tiemann反应 |
4.2.5 多聚甲醛为甲酰化试剂法 |
4.2.6 Duff反应 |
4.3 化合物16的工艺优化 |
4.3.1 歧化反应 |
4.3.2 过氧化氢氧化法 |
4.3.3 Pinnick氧化反应 |
4.4 化合物6的工艺优化 |
4.4.1 Mitsunobu反应 |
4.4.2 Willimson反应 |
4.5 化合物1的工艺优化 |
4.5.1 酯水解反应的探讨 |
4.5.2 碱的浓度对酯水解反应的探讨 |
4.5.3 重结晶试剂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D]. 孙维禧.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海带降血糖多肽的分离合成及活性研究[D]. 李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D]. 叶晓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糖尿病类药—药多组分晶体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 贾丽娜. 天津大学, 2020(01)
- [5]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对二甲双胍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D]. 谢宛润.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照护行为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任海霞.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基于PPARγ和AT1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D]. 景智.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贵州TA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李培刚.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7)
- [9]高阶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定量分析研究[D]. 谷惠文. 湖南大学, 2016(02)
- [10]3-乙氧基-4-乙氧羰基苯乙酸的合成方法[D]. 刘婷婷.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