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络拔罐法在美容皮肤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俊荣,张理涛[1](2021)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痤疮是皮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起到极大影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李世秀[2](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毫火针治疗,总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评估患者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来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共纳入研究病例为80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一共有79例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实验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病程、性别以及治疗前的皮损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皮损积分:治疗组病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8.80±5.11)分、(10.90±2.67)分、(4.33±3.28)分,对照组病例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9.13±3.21)分、(13.33±3.63)分、(6.95±3.64)分,两组的皮损积分在治疗第4、8周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皮损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53±1.74)分、(1.80±1.7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12±1.89)分、(8.41±1.70)分,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均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4)心理因素评分:治疗组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经治疗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疗效分析: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0%,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枝茯苓丸加味能有效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疗效优于西药组。(2)桂枝茯苓丸加味对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的改善优于西药组。(3)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金禹含[3](2021)在《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研读、整理,归纳出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高频穴位、归经分布、常用组方配穴方法及联合其他外治法等内容。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选穴、配伍处方规律及操作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以期望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痤疮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文献来自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近20年)公开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昔全文期刊数据库),将关键词为“痤疮”、“粉刺”、“青春痘”、“针灸”、“针刺”的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纳入文献研究范畴。根据设置的文献资料筛选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应用频数分析整理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分型以及文献中应用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法,寻找治疗痤疮使用的高频腧穴以及腧穴归经等,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腧穴配伍规律及操作方法。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临床常见的肺胃热盛型痤疮进行针对性的针灸处方拟定,设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针灸处方的疗效,以检验本次文献研究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篇文献。其中着重论述痤疮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文献54篇,论述痤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36篇,提及配合其他中医外治法的文献48篇,合计应用腧穴68个,共1083频次。临床试验结果:①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及对照组(口服中药组)均能有效使肺胃热盛型痤疮病患的GAGS积分及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降低,治疗时均可有效改善痤疮带来的瘙痒、疼痛等症状,疗效显着。②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在降低Pi1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GAGS积分及每个分区区域皮损分值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③治疗组(两法联用组)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总有效率、显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结论:根据录入的93篇文献进一步确定目前痤疮的临床分型以肺胃热盛型最为多见,而且针灸的治疗效果最佳。依据文献中使用的穴位频次高低、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导师经验,归纳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经验用穴为:曲池(LI11)、合谷(LI4)、足三里(ST36)、大椎(GV14)、肺俞(BL13)、三阴交(SP6)、局部阿是穴、膈俞(BL17)、内庭(ST44)、心俞(BL15)。将总结出的针灸处方及操作方法用于临床试验,并与口服中药疗法对比。临床试验结果:针刺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治疗痤疮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痤疮患者的皮损消退情况,以及GAGS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但两组临床治愈率存在差异,证实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疗效显着,对病患痤疮瘙痒、红肿热痛等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
冯今虹[4](2020)在《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与单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评估参归仁合剂医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能够探索出有效医治黄褐斑的中成药制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探索新的、安全、且方便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及医学美容科门诊就诊病人中选取偏于气血亏虚型的女性黄褐斑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共计120名,而后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对照组仅予以氨甲环酸片,两组均需接受3个月的治疗,并于治疗第一个月后、第二个月后、第三个月后复诊时,对患者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等进行MASI评分,同时测量皮肤亮度(L*)值,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亮度(L*)值经统计学分析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到83.0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有65.38%,且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气血亏虚型的女性黄褐斑患者,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氨甲环酸;(2)参归仁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黄褐斑皮损面积、色素程度及皮肤亮度。(3)参归仁合剂临床疗效确切,服用方法便捷,无毒副作用,病人依从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李雪[5](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玥,钟维佳,张丹枫,王一萌,王朝辉[6](2020)在《刺络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通过检索有关刺络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文献,总结归纳出刺络拔罐疗法主要应用于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及养生保健方面,主要以痤疮、带状疱疹、白癜风、黄褐斑、毛囊炎、麦粒肿为主;其美容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流量、温度、血氧及免疫功能有关;刺络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白天森[7](2020)在《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64例符合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的典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中药熏药疗法熏治皮损,日2次;每日口服一剂中药,水煎后提取400ml药汁服用,每次200ml,早晚服用;外用黄连膏,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中药每日一剂,水煎后提取400ml药汁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每次200ml;外用黄连膏,每天2次。1周为一个疗程,以SCORAD评分标准为依据,分别在治疗前、1周、2周、3周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得出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范围、皮损形态、影响睡眠及瘙痒程度的评分,进而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最终对中药熏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客观性的评价,1月后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复发。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基线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红斑改善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丘疹、结痂、苔藓化、表皮剥脱、瘙痒、干燥均有所缓解,皮损范围减少,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在第1周和第2周治疗后,两两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3周后,两两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4)第1周、第3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总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第2周治疗时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均有下降趋势。(5)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及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熏药疗法联合中药口服及黄连膏外用与中药口服及黄连膏外用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均有较好疗效;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的优势渐显;3.两组治疗方法安全性良好。
裴莹[8](2019)在《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吲哚美辛)作为对照,观察了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IL-6、TNF-α、IL-4、IL-10、IFN-γ)水平和家兔下丘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揭示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机制,体现了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优势作用,为刺络拔罐法的机理阐释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取25只清洁级家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它们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每组各5只。2.造模方法:除正常组家兔外,其他组家兔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模型,用生理盐水稀释大肠杆菌内毒素至200 ng/ml,并按200 ng/kg剂量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进行模型复制。3.干预方法:模型复制成功后,西药组家兔给予吲哚美辛混悬液灌胃,灌胃剂量按10ml/kg,其余组家兔则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单纯拔罐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在造模成功1小时后分别进行拔罐操作,单纯拔罐组家兔俯卧位被固定在兔板上,在家兔大椎穴处剃毛后,采用内径25mm的透明塑料罐,连接经络罐通仪,固定罐压为-0.03Mpa在穴处拔罐,时间为15分钟;刺络拔罐组家兔按上述固定、剃毛后,先用1寸毫针(固定刺入深度2mm)点刺出血后再拔罐,拔罐方法与单纯拔罐组相同;正常组、模型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均要以相同方式固定,但不进行拔罐操作。4.指标检测及方法:造模后每1小时记录体温1次,连续测量温度8小时,来观察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动物的体温变化;之后分别对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进行耳缘静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IL-4、IL-10、IFN-γ)浓度;采血后用空气栓塞法(耳缘静脉注射10 ml空气)处死动物,并取出全脑,迅速于视交叉与灰结节间取下丘脑,将标本放入EP管中,液氮中保存。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下丘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方法:实验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造模后,模型组家兔造模后直肠温度逐渐升高,出现了典型的双相热,约至2h、4h时体温升高至峰值,与正常组比较,显着高于正常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亦提示模型复制成功。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经相应治疗后,直肠温度升高程度均较模型组家兔温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与西药组家兔直肠温度变化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组比单纯拔罐组家兔直肠温度降低的更明显,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2.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应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血清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则明显降低,其中刺络拔罐组和西药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相比,始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拔罐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中的IL-1β,IL-6,GM-CSF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TNF-α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后均可降低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三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单纯拔罐组与其他两组家兔血清TNF-α水平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与单纯拔罐法相比较,可以使模型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得更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3.模型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IL-10水平也有所降低,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被提升,与模型组同时间段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家兔血清IL-10水平仍然降低,且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在治疗后均没有明显的提升,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来看,刺络拔罐组具有更优势的作用趋势。提示经刺络拔罐法和单纯拔罐法干预,可提高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4,IFN-γ水平,而对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提升作用。西药对于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均无明显提升作用。4.模型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家兔中枢iNOS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5.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2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的下丘脑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与单纯拔罐组两组间家兔中枢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抑制作用,对中枢COX-2蛋白表达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西药(吲哚美辛)干预对COX-1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抑制作用。结论:1.刺络拔罐法与西药治疗同样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刺络拔罐法具有其优势作用。2.在退热作用起效过程中,刺络拔罐法可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水平,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而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3.刺络拔罐法退热的优势作用机制在于它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同时,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4.刺络拔罐法退热疗效肯定,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陈湘君[9](2019)在《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聚合型痤疮在中医理论方面具有痰和瘀的病理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聚合型痤疮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当中。本课题主要以玉壶祛痘方为试验药物,对照组为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抗炎药膏。通过观察两组病例的皮损变化、中医症候变化等,探讨聚合型痤疮治疗新思路,可望提高临床治愈率,以期造福更多的痤疮患者。方法:本课题研究收集临床病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聚合型痤疮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玉壶祛痘方配合抗生素及外用抗炎药膏治疗,对照组为口服抗生素及外用抗炎药膏,两组的疗程均为八周。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在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8周时的皮损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皮损评分改善要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8周时的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及治疗第8周时的中医症候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疗效确切,对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运用时需要正确辨证,联合中西医治疗使用能够实现临床效果的最优化。
汤淑敏[10](2019)在《药灸罐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粉刺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药灸罐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粉刺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方便操作,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12至2018年8月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痤疮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痰瘀互结型粉刺患者68例。采用分层对照实验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药灸罐疗法联合中药加味海藻玉壶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4例只给予中药加味海藻玉壶汤口服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症状体征量化综合积分、中医证候综合积分,并对治疗过程中药灸罐疗法的安全性进行观察,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复发情况,最后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疗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分别为9.88±5.57分、13.64±6.20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综合积分分别为1.16±0.88分、2.12±0.96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症状体征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对痰瘀互结型粉刺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后随访4周,治疗组共有3例患者皮损积分增加30%,对照组共有6例患者皮损积分增加3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证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药灸罐疗法能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粉刺患者的皮损,疗效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图0幅;表12个;参101篇。
二、刺络拔罐法在美容皮肤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络拔罐法在美容皮肤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疗法 |
1.1 中药熏蒸 |
1.2 中药湿敷 |
1.3 中药面膜 |
2 非药物疗法 |
2.1 火针疗法 |
2.2 穴位埋线 |
2.3 刮痧疗法 |
2.4 耳穴疗法 |
2.5 自血疗法 |
2.6 刺络放血 |
2.7 穴位拔罐 |
2.8 穴位注射 |
2.9 温灸疗法 |
3 小结与展望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基线对比 |
3.3 观察指标对比 |
3.4 临床疗效对比 |
3.5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背景 |
4.1 痤疮的概述 |
4.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4.3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
4.3.1 病因 |
4.3.2 痤疮的西医治疗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方药分析 |
5.3 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问题及展望 |
7.1 问题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2 HAMD 抑郁量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基于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论文一 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选穴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论文二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研究资料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综述 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方案设计 |
3.1 样本数确定与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病例随访及病例脱落处理 |
3.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4、工作流程 |
5、不良反应观察 |
6、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治疗前患者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
1.1 两组黄褐斑患者入组情况分析 |
1.2 两组黄褐斑患者的年龄情况分析 |
1.3 两组黄褐斑患者在治疗前MASI评分的统计分析 |
1.4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分析 |
2、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统计比较 |
2.1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2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3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4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组内MASI评分比较 |
2.5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6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7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8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 |
2.9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
3、安全性(不良反应)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关于治疗方案的分析 |
1.1 选证依据 |
1.1.1 气血失调 |
1.2 选方依据 |
1.2.1 参归仁合剂组方原则 |
1.2.2 参归仁合剂现代药理研究 |
1.3 选药依据 |
2、指标相关性分析 |
3、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机制研究 |
3.1 、抑制酪氨酸酶 |
3.2 、平衡激素水平 |
3.3 、抗氧化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2.1 脏腑 |
1.2.2 气血 |
1.2.3 经络 |
1.2.4 其他 |
1.3 中医治疗 |
1.3.1 内治法 |
1.3.2 外治法 |
2、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2.1 发病原因 |
2.1.1 激素水平紊乱 |
2.1.2 遗传 |
2.1.3 紫外线 |
2.1.4 氧自由基损害 |
2.1.5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
2.2 治疗方法 |
2.2.1 化学剥脱治疗 |
2.2.2 光电治疗 |
2.2.3 药物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病例报告表 |
(5)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方法 |
3.5 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资料比较 |
4.3 疗效比较 |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
4.6 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与分析 |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
5.2 用药依据 |
5.3 疗效分析 |
5.4 安全性评价 |
5.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刺络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 |
1.1 拔罐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
1.2 拔罐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 |
2 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研究 |
3 小结 |
(7)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调查表设计及调查方法 |
2.4 疗效性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4.1 样本量的估计 |
4.2 统计学处理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COX-1、COX-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相关研究 |
1.1.1 痤疮的中医认识 |
1.1.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1.2 西医相关研究 |
1.2.1 发病机制 |
1.2.2 药物治疗 |
1.2.3 物理治疗 |
1.2.4 其他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1.5 注意事项 |
2.2 临床试验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分组与给药 |
2.2.3 临床用药 |
2.2.4 观察方法 |
2.2.5 临床评价 |
2.2.6 统计方法 |
2.2.7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疗效分析 |
3.2.1 疗效总结 |
3.2.2 皮损评分分析 |
3.2.3 中医症候分析 |
3.2.4 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CADI)分析 |
3.2.5 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分析 |
3.2.6 复发情况分析 |
3.3 药物分析 |
3.3.1 中药组方分析 |
3.3.2 中药药理研究 |
3.3.3 用药体会 |
3.3.4 试验组中药与丹参酮胶囊的比较 |
3.4 研究的不足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药灸罐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粉刺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剔除标准 |
1.2.8 治疗方法 |
1.2.9 治疗疗程 |
1.2.10 注意事项 |
1.3 疗效观察 |
1.3.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
1.3.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
1.3.3 疗效评定标准[3] |
1.3.4 复发率评定标准 |
1.3.5 不良反应评价 |
1.4 统计方法 |
1.5 结果 |
1.5.1 病例完成情况 |
1.5.2 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 |
1.5.3 疗效比较 |
1.6 不良反应观测 |
1.7 讨论 |
1.7.1 中医治疗优势 |
1.7.2 中医学对痰瘀互结型粉刺的认识 |
1.7.3 药灸罐疗法 |
1.7.4 海藻玉壶汤概述 |
1.8 研究结果分析 |
1.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中医学对粉刺的研究 |
2.1.1 病因病机 |
2.1.2 粉刺的中医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
2.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囊肿性痤疮患者病例观察表 |
附录 B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 |
附录 C药灸罐示意图 |
附录 D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刺络拔罐法在美容皮肤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研究进展[J]. 任俊荣,张理涛.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3)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世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 金禹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4]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今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刺络拔罐疗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J]. 王玥,钟维佳,张丹枫,王一萌,王朝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6)
- [7]中药熏药疗法治疗阴虚血燥型慢性湿疹皮损的临床观察[D]. 白天森.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8]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D]. 裴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湘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药灸罐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粉刺的临床疗效研究[D]. 汤淑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