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ichard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涛[1](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术中和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证据,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选取我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两种治疗方式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72例(72髋),必要时结合骨折处小切口切开辅助复位,钢丝环扎固定。所获病例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35髋),PFNA内固定组37例(37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龄(83.77±4.45)岁,因摔倒致伤34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PFNA组男12例,女25例,平均年龄(82.03±4.19)岁,因摔倒致伤36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两组病例骨折程度分别根据Seinsheimer分型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综合上述数据对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结果:7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Seinsheimer分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均小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住院费用低于PFNA组(p<0.05);在术后效果方面,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5天可下地负重活动,PFNA组术后负重需12周后,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负重时间远远短于PFNA组(p<0.05);在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p<0.05),但是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VA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和1个月评分优于PFN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PFNA组出现肺炎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肺炎及骨折不愈合相关病例。两组临床效果对照发现,在手术时间相近的情况下,PFNA组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是在住院费用、下地负重时间、术后早期疼痛、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现出了它的优势。结论:1.对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术后早期可减轻疼痛、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允许负重活动,显着提高术后早期生活质量;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降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卧床相关并发症和骨折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张建[2](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现在骨科医师普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主。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保证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期间产生的并发症,但在手术适应证上两种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差异性。方法:纳入200例75岁以上Tronzo-EvansⅠ-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失访11例,共189例完成随访,其中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9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负重、完全负重)、凝血功能(术前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参数。依据Harris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结果:(1)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下床活动时间)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2)术后1,2,3,6个月Harris评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均高于PFNA组(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相近,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中两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为20%,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7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赵阔[3](2021)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类,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多与骨量丢失及跌倒等因素相关。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和卫生系统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髋部骨折位居全球十大至残性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50万髋部骨折发生,而在未来四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预计2040年,美国和加拿大因治疗髋部骨折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将达到98亿美元及到6.5亿美元。随着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髋部骨折总数的50%将会发生于亚洲。我国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将是医疗卫生体系乃至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挑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成人髋部骨折的50%,约占所有成人骨折的3.1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两种形式。虽然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最佳内固定物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最近二十年中,髓内设备的使用数量已远远超过髓外设备的使用。伽马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典的髓内固定物,主要适用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缺点之一是螺钉的使用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出现内固定失败。此外,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髓内钉不仅增加患者创伤,同时导致医疗支出的增加。鉴于此,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马钉,其可降解性可以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刚度,从而降低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并在螺钉中增加了仿生孔,通过仿生孔为松质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以促进恢复原有的骨小梁结构,同时促进皮质骨、松质骨双向愈合,重塑粗隆部的机械支撑和力线传导。因此,通过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两者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可以为以后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引用提供重要参考。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或牵引设备完成牵引,并维持复位状态至成功植入髓内钉。牵引床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最常用的牵引设备。然而,牵引床使用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为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增加治疗周期及医疗费用。此外,当患者合并同侧肢体远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足踝部皮肤条件不好时,牵引床的使用往往受限,只能选择人工牵引,增加手术的难度等。此外,牵引床价格较为昂贵,在一些非骨科特色的医院或基层医院中往往因财政支出有限,对牵引床望而却步。既往有许多报道曾提出过新型的牵引设备或方法取代牵引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然而因技术不成熟,均未得到推广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四肢长骨骨折治疗的复位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等治疗。然而,其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仍然有待观察。当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技术已较为成熟,然而,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股骨粗隆间骨折,因其高死亡率,又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肺炎,是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降低相应的医疗支出至关重要。掌握当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全面的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可以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20世纪90年代,髓内钉开始出现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随后髓内钉应用推广一度受阻。近20年,随着髓内钉设计的不断完善及相关手术技术的提高,髓内钉重新活跃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进步,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当下治疗的难题。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肺炎更是首要因素,因此了解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肺炎的预防,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总之,虽然髓内钉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只有不断推动髓内钉设计的完善、提高相关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进一步促进髓内钉的推广,同时推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第一部分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伽马钉是治疗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植物之一,然而伽马钉的使用面临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等风险。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仿生伽马钉,拟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首先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扫描成像扫描1具经甲醛处理(未超过1个月)的成年男性尸体的股骨标本,建立AO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模拟使用传统传统钛合金伽马钉和仿生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伽马钉固定骨折。通过比较两种内植物固定后的等效应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评估内固定后骨长入对股骨近端的影响,进而比例两种内植物的固定效果。结果:在完整模型中,最大主应力为5.8Mpa,最小主应力为-11.7Mpa,等效应力为11.4Mpa。完整模型中松质骨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出现在与主、次压力区骨小梁生长方向一致的位置。传统伽玛钉愈合后最大主应力为32Mpa,最小主应力为-23.5Mpa,等效应力为31.3Mpa。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在新型伽马钉模型中,随着骨折愈合,镁合金逐渐溶解吸收,并设定为在术后12个月完全降解。新型伽马钉固定后,最大主应力为18.7Mpa,最小主应力为-12.6Mpa,等效应力为14.0Mpa。在最小主应力区小于-10Mpa的应力值较传统钛合金伽马钉有显着提高。同时,仿生伽马钉模型在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更接近于完整骨的应力分布,显着降低了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与传统伽马钉相比,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玛钉,可以改善应力分布,使其接近完整股骨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复位器,为了探索其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使用效果,本团队开展了其与牵引床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分为两组:双反牵引组和牵引床组,其中双反牵引组患者30例、牵引床组患者36例。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相关特征、手术相关数据及部分预后指标等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间在人口学及骨折相关特征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其中,双反牵引床组患者的平均颈干角为129.37°,显着低于牵引床组的平均135.67°(p=0.001);牵引床组患者切开复位率显着高于双反牵引组(13.9%vs3.3%,p<0.001)。在骨折预后方面,两组患者各项预后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安全、有效的辅助完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与牵引床相比,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通过更加微创的方式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术后肺炎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也是的公共卫生体统面临的挑战。了解术后肺炎的发生率、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采取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骨折特征、术前血液指标、手术相关指标。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以下方面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年龄>82岁、男性、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合并症数量、ASA3-4级、BMI、ICU经历、CKMB、BNP、PCT、D-Dimer;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82岁(OR=2.54,p=0.004),男性(OR=2.13,p=0.01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5.02,p<0.001),慢性肝病(OR=3.39,p=0.037),泌尿系感染(OR=8.46,p=0.005),CKMB>20U/l(OR=2.31,p=0.020),BNP≥75ng/l(OR=4.02,p=0.001),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与术后肺炎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中术后肺炎的发生率约为3.5%(53/1495例)。年龄>82岁,男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CKMB>20U/l,BNP≥75ng/l,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肺炎的筛查,对高危人群采取靶向性的管理,对于术后肺炎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洪钱[4](2020)在《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髓内固定系统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临床随访,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连云港市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或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患者共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56例采用PFNA方式治疗,38例采用InterTAN方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非负重活动的时间、住院天数。患者出院后随访一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所得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分析。结果:对纳入标准的94例患者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FNA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与InterTAN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等指标值低于InterTAN组(P<0.05);InterTAN组术后离床非负重活动的时间比PFNA组早(P<0.05);PFNA组术后内科并发症与InterTAN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手术切口感染、螺钉退钉、内固定断裂以及内固定周围股骨骨折的并发症,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InterTAN组患者的螺钉切出率低于PFNA组(P<0.05),PFNA组的髋内翻发生率高于InterTAN组(P<0.05)。结论:PFNA和InterTAN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均能提供良好的临床效果。PFNA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组织损伤更小,对手术耐受力相对较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合适。InterTAN因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抗旋转性,更适用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助于患者术后更早下地功能康复,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王瑞雄[5](2020)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组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PFNA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术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类型?骨折部位,以及美国麻醉协会术前ASA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5天大腿肿胀程度和术后第1?2?3?5天疼痛程度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骨折并发症,骨折并发症包括: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物切割?内固定物断裂?骨折继发移位?再次手术。X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1?2?3?6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评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死亡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平均年龄78.6岁,男22例,女38例。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骨折部位?ASA麻醉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2.手术和住院情况:对照组(PFNA)和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8.33分钟和36.03分钟。对照组中术后14例输血,试验组中术后1例输血。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3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86万元,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11.40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66万元。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早期患肢肿胀和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3.骨折并发症和死亡率:对照组中1例PFNA螺钉刀片向近端切割?1例螺旋刀片松动,试验组中无外支架针道松动和退针的病例,两组中均未发现内固定物断裂的病例,两组骨折并发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总共死亡5例,其中对照组3例,试验组2例,两组死亡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4.感染: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试验组术后24例患者外支架针眼无明显分泌物,不需要门诊定期换药,自行在家用壳聚糖伤口护理液外喷处理。5例患者患肢活动后针道处皮肤刺激伴分泌物,予加强换药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不需要拔出外支架,外支架去除后所有患者针眼愈合。对照组术后随访未发现感染病例。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两组深部感染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5.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57.55分和56.23分,术后第6个月分别为67.00分和66.80分,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分别为4例和3例,术后第3个月分别为21例和19例,随访发现对照组1例PFNA螺旋刀片切割导致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和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两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者术后并发症无差异。2.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具有安装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要输血,住院时间和花费少的优点,适于基层医院应用。3.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创伤小,对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和高危麻醉风险的A1型和A2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以尝试应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
张雨[6](2020)在《长型和短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及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较前日益增加,该疾病严重影响病患生存质量,甚至缩短预期寿命,在众多治疗方法中髓内钉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是长型和短型髓内钉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该研究的目的旨在系统评价长型和短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OVID,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CNKI和维普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及追溯参考文献,筛选出使用这两种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照研究;长钉治疗组为“L组”,短钉治疗组为“S组”;纳入文献质量评分采用Jadad Scale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两组病例比较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股骨干再骨折率、再手术率、并发症(感染、螺钉/螺旋刀片切出,愈合不良)等。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要求文献7篇,其中3篇是随机对照研究,4篇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641例,L组282例,S组359例,结果显示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优于L组(P<0.05),L组末次随访HHS、股骨干再骨折率优于S组(P<0.05),两组透视时间、再手术率、并发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短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发生股骨干再次骨折的风险较长型髓内钉更高,然而,由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以及更长时间随访验证。
韩晓军,张文治,陈祥云,刘志鹏,马超[7](2019)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由于粗隆部的血运丰富,愈合速度较快,但该类骨折很容易产生髋内翻,且由于患者大多年龄较大,长期卧床休息,产生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使其病死率达到15%~20%[1]。本病的病因多是由外伤和骨质疏松引起,此外还与性别、地域、嗜好等有关[2]。其发生大多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损伤所引起,其中直接损伤多因摔倒撞击股骨大粗隆外侧引起,间接损伤一般是由大的扭转力作用于粗隆部而导致。本
李中檀[8](2018)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所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髓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1月、3月患者髓关节Harri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髓关节Harri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卧床时间,较早恢复行走功能和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
栾斐宇,王文波[9](2017)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已呈高龄化发展态势,由于卧床保守治疗产生的诸多并发症以及患者对预后的较高期望值,所有现有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其中动力髋螺钉由于其设计原因不适宜应用于伴发骨质疏松的患者,Gamma钉虽经过主钉加长改进,但用于伴发骨质疏松的患者仍存在风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根据亚洲人特点推出的PFNA-Ⅱ因其微创理念及螺旋刀片的独特设计在治疗高龄尤其是伴发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明确优势,髋关节置换可支持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但需要充分考虑手术适应证。
魏龙雨[10](2017)在《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本实验研究了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进行救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4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用这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分别进行治疗,对比分析这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其中InterTAN钉组23例;PFNA组25例。采用InterTAN钉与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术后给予相同治疗手段。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如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等之间的差异。患者出院后第1、3、6、9、12月于门诊随访,常规给予髋关节正侧位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通过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评估。InterTAN钉组手术时间80185min,平均128.7min;术中出血量110180ml,平均140ml。PFNA组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8.4min;术中出血量50110ml,平均83.6ml。术后并发症Inter TAN钉组呼吸系统感染者1例、下肢血栓形成者1例、髋内翻畸形者1例、髋部疼痛者2例;PFNA组呼吸系统感染1例、髋关节内翻畸形2例、髋关节疼痛3例。无伤口红肿感染及脓液渗出、内置物切出股骨颈及内置物断裂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es功能评分标准,InterTAN钉组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PFNA组优13例,良9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结论:InterTAN钉与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治疗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PFNA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
二、Richard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chard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股骨粗隆下骨折相关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 解剖与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
3 股骨粗隆下骨折分型概况 |
4 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方法概述 |
5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
3.4 术前准备 |
3.5 手术方法 |
3.6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
3.7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
3.8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比较 |
4.3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资料的比较 |
4.4 两组患者术后髋部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特点 |
5.2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措施分析 |
5.3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中临床疗效分析 |
5.4 问题与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设计 |
2.时间和地点 |
3.对象 |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材料 |
5.方法 |
5.1 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 |
5.2 PFNA组 |
5.3 术后处理 |
5.4 随访 |
6.主要观察指标 |
6.1 临床观察指标 |
6.2 影像学观察指标 |
7.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参与者数量分析 |
2.患者分组流程图 |
3.基本资料 |
4.临床指标 |
5.Harris功能评分表 |
6.术后并发症情况 |
7.典型病例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内固定材料 |
3. 术前准备 |
4. 手术方法 |
5. 手术后处理 |
6.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7. 典型病例 |
结果 |
讨论 |
1. 股骨粗隆间骨折特点 |
2. PFNA髓内系统的设计特点 |
3. InterTAN髓内系统的设计特点 |
4. 手术操作要点 |
5. PFNA和InterTAN的对比 |
6. 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致谢 |
(5)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分型标准(AO分型)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1.7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8 试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估计 |
2.2 治疗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
2 观察指标 |
2.1 手术和住院情况 |
2.2 术后肿胀对比 |
2.3 疼痛对比 |
2.4 并发症 |
2.5 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对比 |
3 典型病例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疾病特点和危害 |
2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隐性失血及危害 |
3 三维外支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 |
4 三维外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注意事项 |
5 中医正骨手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
6 结果评价与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长型和短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
2 手术治疗 |
2.1 髓外内固定系统 |
2.1.1 外固定架固定 |
2.1.2 加压空心螺钉 |
2.1.3 多枚针钉类 |
2.1.4 动力髋螺钉 |
2.1.5 微创内固定系统 |
2.1.6 经皮微创加压钢板 |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
2.1.8 动力髁螺钉 |
2.2 髓内固定系统 |
2.2.1 Ender钉 |
2.2.2 Gamma钉 |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 |
2.2.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 |
2.2.5 Intertan |
2.3 人工关节置换 |
2.4 3D打印技术 |
2.5 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 |
3 中医药治疗 |
(8)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案: |
1.3 观察项目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髓关节Harri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髓外固定 |
2 髓内固定 |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
4 结语 |
(10)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统计方法 |
3.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观察指标 |
结果 |
1. 结果 |
2.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髓内固定系统的优势 |
2 InterTAN钉和PFNA |
3 手术适应症 |
4 手术时机 |
5 术中要点 |
6 骨质疏松治疗 |
7 功能锻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Richard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区骨折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黄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D]. 张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D]. 赵阔.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洪钱. 苏州大学, 2020(02)
- [5]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王瑞雄.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长型和短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D]. 张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韩晓军,张文治,陈祥云,刘志鹏,马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4)
- [8]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 李中檀. 河北医学, 2018(02)
- [9]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 栾斐宇,王文波. 医学综述, 2017(17)
- [10]InterTAN钉与PFN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D]. 魏龙雨. 皖南医学院, 2017(01)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论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髓内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