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灿[1](2021)在《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绿色环保类浆料是发展生态纺织的重要方向。马铃薯渣是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一种副产物,薯渣中含有淀粉、纤维素、果胶和半纤维素等成分,具有被开发利用的价值。本课题利用废弃马铃薯渣改性制备纺织浆料,首先分析马铃薯渣中各组分含量;分别利用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方法在干态下改性马铃薯渣,优选羧甲基化改性方法;建立马铃薯渣模型混合物,揭示改性机理;通过对浆料应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验证了羧甲基马铃薯渣作为纺织浆料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马铃薯渣中淀粉、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及含水率。通过酸水解方法测定干基马铃薯渣中淀粉和纤维素的含量分别为37.8%和21.0%,按照NY/T2016-2011方法测得干基马铃薯渣中果胶含量为15.3%,通过烘干法测得湿基马铃薯渣含水率为89.7%。(2)优选马铃薯渣改性方法。利用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三种改性方法对马铃薯渣进行改性。三种改性后的马铃薯渣经糊化,测定黏度、黏度热稳定性及透光率。经对比分析,选用羧甲基化方法作为马铃薯渣改性方法。(3)羧甲基化改性马铃薯渣最优工艺的确定。以乙醇浓度、氢氧化钠用量、氯乙酸用量、温度为因素,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选取三个改性工艺S1、S2、S3作为优化工艺。三种改性工艺的浆液pH均在6-8之间,符合纺织浆料上浆要求。黏度热稳定性在85%以上,黏度在30-52m Pa·S,符合高浓、低黏浆料的选择标准。浆膜水溶时间在12-16s,水溶性好,容易退浆;吸湿率在1.1-1.3%,上浆后不会发生吸湿再粘现象。(4)模型混合物的建立。为了揭示马铃薯渣改性制浆的反应机理,通过人工混配,建立6个模型混合物,分别为淀粉、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果胶、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结果表明,果胶和半纤维素的加入使得浆膜颜色加深,影响浆膜表面平整度,含果胶浆膜水溶性变化较小,含半纤维素浆膜吸湿率较其他模型混合物低。果胶和半纤维素对浆料的应用性能影响不大。(5)羧甲基马铃薯渣浆料的应用。采用S1、S2和S3三种改性工艺制备的羧甲基马铃薯渣浆料,应用于纯棉纱线,浆纱毛羽降低率分别为90.9%、89.9%和91.9%。浆纱增强率分别为98.5%、62.7%和86.3%;浆纱减伸率分别为48.2%、45.5%和47.4%,增磨率分别为116.7%、97.2%和107.9%,三种浆料应用性能均与市售浆料相近。
李燕华,王梦杰,马本贺,李左宏,王海华[2](2021)在《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等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的急性毒性,在水温(30±1)℃下,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法进行了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体质量(7.78±1.60) g、全长(7.89±0.44)c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敌百虫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0、24.91、23.15、20.5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3.351 mg/L;硫酸铜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29、33.04、25.13、23.3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7.010 mg/L;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9.69、87.16、80.38、77.74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4.691 mg/L。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其安全浓度均高于有效治疗浓度,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可安全使用。
丁岚峰,刁春文,刘长军,才学鹏[3](2020)在《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全面综述了次氯酸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阐述次氯酸消毒剂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奶牛、猪、禽养殖中的消毒用途,展望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装备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发展前景,以期为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整体清洁与消毒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基宇[4](2020)在《四氧化三铁-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阿散酸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阿散酸能够在禽畜体内杀死有害菌群并能够提高禽畜产品的色素沉着等出色能力,已广泛应用到禽畜饲料添加剂中。但阿散酸在禽畜体内的代谢率很低,绝大部分会以原有形态流入到环境中,通过微生物、非微生物降解等形式转化为毒性更强、流动性更广的无机砷形态,进而破坏环境。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掌握了多种途径及方法来去除环境中的阿散酸,但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吸附法因其简单易操作、容量大效率高、经济效益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成为处理阿散酸环境污染的常见技术。目前常见的吸附剂存在传质较慢、比表面积较小、回收较难等缺点,因此,研发新型高效的吸附剂一直是研发的重点。本文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磁性金属氧化物Fe3O4对阿散酸的独特吸附性能,制备新型碳基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备复合材料主要原料氧化石墨烯(GO),通过一锅水热法制备四氧化三铁-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Fe3O4@G),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3O4@G成功复合;(2)将Fe3O4@G用作对阿散酸溶液的吸附剂。纳米Fe3O4、rGO和Fe3O4@G对阿散酸的吸附能力的实验值分别为107.2±6.1 mg g-1、150.5±12.3 mg g-1和313.7±11.2mg g-1,Fe3O4@G对阿散酸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纳米Fe3O4和rGO之和;初始溶液p H值在3-6、氨氮(NH4+-N)浓度高达1000 mg L-1条件下吸附过程不受影响;Fe3O4@G与溶液接触时间15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将Fe3O4@G对阿散酸的吸附过程进行了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曲线拟合,以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Fe3O4@G对阿散酸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线以及准二级动力模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张倚剑,梁天柱,冯栋梁,刁蓝宇,梁明振[5](2019)在《微量元素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量元素铜在动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在细胞呼吸、骨的形成、心脏功能、结缔组织的形成、脊索的髓质化、上皮组织角质化及组织色素的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剂量的铜具有促生长的作用,使用高铜被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中。虽然高剂量的铜对促进动物生长有作用,但其造成的铜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研究铜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重金属铜钝化等问题,对铜在养殖业中科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宋杰[6](2019)在《重金属和农药胁迫对斑马鱼心电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水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并且已引起当今世界的关注及重视。近年来水体中各种污染物逐渐增加,如除草剂、杀虫剂等有机农药毒物,以及一些镉、铅、铜、铊、汞等重金属类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通过水途径的传播,并通过食物链发生富集,对生物体的内脏、肠道、脑部、鳃部及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正常代谢及生理机能。由于水生生物对于水环境变化有着自身的感知反应,因此国内外对生物水质监测法的使用越来越多。鱼类的心电能反映出在接触各种化学污染物后对自身所产生的毒性作用。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受试生物,研究水环境中在不同污染物胁迫下斑马鱼心电参数的变化,探讨环境污染物对斑马鱼心电的影响。本研究对斑马鱼心电采集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及试验,反复改进不足之处,研究出对斑马鱼伤害最小、最方便操作、最有效的心电采集技术。本技术以直径0.25mm的银质针做采集电极,将正负电极分别位于斑马鱼心脏左右两侧,两电极皆埋入围心腔内,接地电极埋入斑马鱼的两腹鳍中间(泄殖孔附近),将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去噪滤波处理,以获取到最清晰的ECG信号。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物硫酸铜(CuSO4)和有机农药类污染物溴氰菊酯(DM)、阿特拉津(ATZ)胁迫下斑马鱼心电图ECG参数的变化。根据污染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浓度,将每个研究实验设定为4个组,即1个空白对照实验组和3个污染物暴露实验组;3个暴露组分别为0.1TU组、0.5TU组和地表水标准浓度组,其中地表水标准浓度组是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浓度(GB3838-2002)所设定的。每个实验组设定7个心电采样时间点(0h,2h,4h,8h,16h,32h,48h),每个时间点采集3条斑马鱼的ECG信号,每组实验均设置3个平行实验。通过分析污染物胁迫下斑马鱼ECG参数的变化,以说明不同ECG参数在环境胁迫压力评估中的重要性。通过在重金属类污染物的暴露(CuSO4)以及农药类污染物的暴露(DM、ATZ)下,将两类污染物对于斑马鱼ECG的参数(P波、R波、T波及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以及心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对ECG和心率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斑马鱼的心率降低,心电波的振幅减弱,心电间期延长,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通过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将能够评价水体的污染的相关性最好且有效合理的评估参数进行了筛选和提取。最终获得QRS间期和QT间期分别与CuSO4胁迫和DM、ATZ胁迫SOM模式图最相似并且显着相关性最好的ECG参数,它们结合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最高模型最好。研究结果表明,斑马鱼QRS波群间期将是监测水生环境中Cu2+污染的有效指标,QT间期可以作为监测水体环境中DM、ATZ污染的有效ECG参数。
续酉韬[7](2019)在《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旨在研究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采食量、饮水量、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本实验选择18头体重、妊娠期相近的青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g(对照组)、200 g(处理A组)和300 g(处理B组)的复方中草药,预饲期7d,正试期28 d,统计记录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测定奶牛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1.处理A、B两组采食量较为稳定,且处理A、B两组的采食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节料、节本方面,处理A、B两组节料差异不显着,因处理B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大,因此没有节本效果;在饮水量方面,基础饮水量因阴雨天气在试验第三周时处理A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总饮水量在第一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0.01<P<0.05)。在消化率方面,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2.血清T-AOC浓度在7、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且处理A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CAT浓度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处理B组显着高于处理A组(P<0.05);在21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浓度在7、21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28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浓度在7、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B组(P<0.05)。血清MDA浓度在7、21、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血清IgG,在14 d时对照组显着低于处理A、B两组(P<0.05);在28 d时,处理B组血清IgG浓度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3.血清T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7、14 d处理B组显着升高(0.01<P<0.05)。在21 d时处理B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1)。血清GLB浓度在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血清TG浓度在7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处理A组(0.01<P<0.05),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0.01<P<0.05)。复方中草药对血清ALB和TC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血清酶CK浓度在7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处理A组,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AST浓度在7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对血清LDH、ALP和ALT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4.在第7、14 d对照组血清E2浓度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在第28 d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在第7 d,处理B组血清P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H和FSH浓度在各时间段对照组与处理A、B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
贾爱萍[8](2019)在《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和重金属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生产中应用普遍,过量且未被利用的部分被动物排出体外,随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过程不断输入农田土壤,长期累积造成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不断升高,对土壤质量、微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以养殖业中应用最为普遍的铜和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氨氧化过程相关指标的响应变化,同时筛选出针对铜-四环素复合污染的抗性降解菌,并将其用于复合污染的修复机理研究,探索新兴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针对养殖业带来的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问题,本研究筛选出2株铜-四环素复合污染抗性降解菌ZFS-1X和ZFS-2M。经鉴定,两株菌分别为约氏不动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能以四环素为唯一碳源同时具有铜抗性,经富集培养后用于后续复合污染修复实验。(2)土壤中铜的形态分布与土壤性质和铜的浓度密切相关。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的供试土壤中可氧化态含量最高,抗性降解菌液修复处理的供试土壤中残渣态含量最高;低浓度铜污染以可还原态百分含量最大,中高浓度铜污染以酸溶态百分含量最大;酸溶态铜随污染物总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低浓度四环素对铜有活化作用,中高浓度四环素和抗性降解菌对酸溶态铜含量影响不明显。(3)四环素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与土壤性质有关,外源菌可以改变四环素的降解过程。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土壤中四环素的降解主要在前14d,铜离子对低浓度四环素降解无影响,但影响中、高浓度四环素的降解,影响规律不明显;筛选出的抗性降解菌可有效提高四环素的降解速度,降低残留率,降解效果为混合菌液>2M>1X。(4)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基因丰度在不同土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污染胁迫对氨氧化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供试土壤中AOB基因丰度百分含量高于AOA,抗性降解菌修复处理供试土壤中则是以AOA为优势菌群;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在培养过程中AOA基因丰度百分含量逐步上升并高于AOB,对照的转变时间为56d,污染处理的转变时间提前至14d或28d,各处理对AOB的抑制率在培养前中期较AOA大,后期较AOA小;抗性降解菌修复处理土壤中AOA基因丰度百分含量在培养过程有下降的趋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AOB对污染物的响应更为敏感,AOA耐受能力更强,二者在驱动氨氧化过程中互为补充,在环境胁迫时AOA的驱动作用更大。(5)单一及复合污染处理对土壤呼吸、土壤酶、铵态氮、硝态氮、AOA和AOB作用方向(抑制或促进)和强度各不相同,指标间的联动性也存在差异。铵态氮与AOB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都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可作为AOB的特征指示指标。外源菌对复合污染抑制AOA、AOB、硝态氮的效果和促进铵态氮、过氧化氢酶的效果都有强化作用,作用强度以混合菌和2M菌较大,对复合污染抑制蔗糖酶的效果无显着影响。外源菌在培养前中期使复合物污染抑制氨氧化的作用加剧,后期通过提高四环素的降解率缓解了复合污染对氨氧化的抑制作用。
陈慧莲[9](2018)在《高铜日粮对肉鸡下丘脑氧化损伤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铜是所有的生物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生物体内多种蛋白的构成部分,参与了动物机体内众多的代谢过程。铜是一种普遍的饲料添加剂,随着在养殖业中被过度使用,添加高铜对环境污染和机体铜蓄积所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高铜会导致肉鸡一系列受下丘脑调控的激素的表达水平改变,然而在高铜对肉鸡下丘脑氧化损伤和自噬的影响方面未见深入研究。通过检测饲喂不同铜含量日粮肉鸡的氧化损伤和自噬相关指标,探讨高铜日粮诱导肉鸡下丘脑氧化损伤和自噬变化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高铜对肉鸡的病理变化影响提供理论依据。240羽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0羽,分别饲喂4个浓度含铜日粮:基础日粮对照组铜含量为Feedstuffs推荐的11 mg/kg(对照组),实验高铜组为此标准的10倍、20倍和30倍即110 mg/kg(I组)、220 mg/kg(II组)、330 mg/kg(III组),在不同日粮相同条件下饲养49天。分别在开始饲喂后的第1、3、5、7周测定各组肉鸡的体重并记录。49天后,光学显微镜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及病理变化。测定下丘脑组织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原子吸收仪检测肉鸡下丘脑中铜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测定下丘脑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I、LC3-II、dynein、Atg5、P62、mTOR表达变化。Western-Blot、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 1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显示:(1)随着高铜组日粮中铜含量的增多,肉鸡体重增重先增加后减少。(2)随着高铜组日粮中铜含量的增多,下丘脑抗氧化指标T-AOC、SOD、CAT活性先上升,后表现下降,MDA含量先减少,后表现增多。(3)高铜日粮组别肉鸡下丘脑出现轻微的水肿和细胞水泡变性。(4)相对对照组,高铜日粮组别肉鸡下丘脑中铜的含量,随着日粮中铜含量增多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5)随着日粮中铜含量的增多,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Atg5、dynein表达水平上升,mTOR、P62表达水平下降。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表达水平上升且在下丘脑神经元中高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铜含量不大于220 mk/kg时,肉鸡下丘脑抗氧化能力增强,自噬水平升高。当日粮中铜含量达到330 mg/kg时,肉鸡增重受到抑制,下丘脑抗氧化能力下降,自噬水平升高。
钟小群[10](2018)在《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水产饲料产量不断升高,饲料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集约化养殖使得鱼类疾病多发,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了很多环境和安全问题。因此,寻找安全科学的方法来改善鱼体的免疫机能和抗病力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报道,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新开发使用的绿色、无污染的饲料资源,不仅可以缓解饲料资源的短缺,而且能改善动物机体免疫力,从而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但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本试验以我国养殖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鲤鱼(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从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免疫及肝脏抗氧化性能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及生理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发酵饲料在水产中的应用和新型水产饲料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制做了 5组配合饲料:基础饲料(G1)、基础饲料中添加2.5%(G2)或5%(G3)发酵饲料、以5%(G4)或10%(G5)的发酵饲料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的菜粕。300尾鲤鱼,随机分5组,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且每组饲喂1种饲料。投喂10周,每日将鱼饱食投喂3次。养殖结束后,采集全鱼、肠道和肌肉样品测定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指标。结果显示,G3、G4、G5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G1组(P<0.05),但与G2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终末体质量、摄食量、蛋白质效率比、氮保留率以及能量保留率等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发酵饲料对肌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水平、系水力、蒸煮损失、含肉率、肌肉质构以及肉色(a*、b*与L*值)等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G3至G5组(P<0.05),而其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G3与G5组(P<0.05)。结果表明: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鲤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其消化功能,并且不会影响鱼体的肌肉品质。2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肝脏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设计及饲养试验同试验1。试验共制做了 5组配合饲料,分别为基础饲料(G1)、基础饲料中添加2.5%(G2)或5%(G3)发酵饲料、以5%(G4)或10%(G5)的发酵饲料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的菜粕。将300尾初始体质量为(25.23±0.06)g的鲤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养殖试验在同一池塘的20个网箱中进行,养殖期为10周。每组对应饲喂一种饲料,每日定时饱食投喂3次。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样、肝脏测定血浆生理生化和肝脏抗氧化性能指标。结果显示,G1组血浆皮质醇和补体C3含量与G4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但其血浆髓质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这组(P<0.05)。而发酵饲料对鲤鱼鱼体的血浆血糖水平、溶菌酶活性、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以补体C4含量等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此外,各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其鲤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而且对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没有负面影响。
二、硫酸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马铃薯渣组成 |
1.3 马铃薯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加工饲料 |
1.3.2 生产酒精或作为固体燃料 |
1.3.3 食用菌栽培材料 |
1.3.4 有益物质的提取与转化 |
1.3.5 制备新型吸附材料以及黏结剂 |
1.4 纺织浆料的研究现状 |
1.4.1 马铃薯淀粉类浆料 |
1.4.2 聚乙烯醇浆料 |
1.4.3 丙烯酸浆料 |
1.4.4 纤维素类浆料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6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马铃薯渣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淀粉含量分析 |
2.3.1 实验方法 |
2.3.2 盐酸浓度的确定 |
2.3.3 水解温度的确定 |
2.3.4 水解时间的确定 |
2.3.5 淀粉含量的计算 |
2.4 纤维素含量分析 |
2.4.1 实验方法 |
2.4.2 盐酸浓度的确定 |
2.4.3 水解时间的确定 |
2.4.4 纤维素含量的计算 |
2.5 果胶含量分析 |
2.5.1 果胶标准吸光度曲线的绘制 |
2.5.2 样品预处理 |
2.5.3 实验方法 |
2.5.4 果胶含量的计算 |
2.6 水分含量分析 |
2.6.1 实验方法 |
2.6.2 水分含量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渣改性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马铃薯渣羧甲基化改性 |
3.2.1 羧甲基化改性机理 |
3.2.2 羧甲基化改性实验方法 |
3.2.3 羧甲基化改性结果分析 |
3.3 马铃薯渣氧化改性 |
3.3.1 氧化改性实验方法 |
3.3.2 氧化改性结果分析 |
3.4 马铃薯渣阳离子化改性 |
3.4.1 阳离子化改性实验方法 |
3.4.2 阳离子化改性结果分析 |
3.5 改性方法的确定 |
3.5.1 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比较 |
3.5.2 透光率比较 |
3.6 羧甲基化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 |
3.7 羧甲基马铃薯渣性能分析 |
3.7.1 红外光谱(FT-IR) |
3.7.2 X射线衍射(X-Rad) |
3.7.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7.4 p H值 |
3.7.5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测试 |
3.7.6 浆膜性能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混合物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3 模型混合物的配置 |
4.4 模型混合物的羧甲基化改性 |
4.5 改性模型混合物性能分析 |
4.5.1 红外光谱 |
4.5.2 X射线衍射分析 |
4.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5.4 pH值 |
4.5.5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测试 |
4.5.6 浆膜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马铃薯渣浆料应用性能分析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3 上浆方法 |
5.4 浆纱性能分析 |
5.4.1 毛羽 |
5.4.2 增强率、减伸率 |
5.4.3 耐磨性 |
5.4.4 退浆率 |
5.4.5 白度 |
5.4.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攀鲈幼鱼的中毒症状 |
2.2 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 |
2.3 3种渔药对攀鲈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 |
3 讨论 |
(3)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次氯酸装备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 |
2 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水装备及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
2.1 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水装备技术 |
2.2 次氯酸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
3 次氯酸水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消毒应用 |
3.1 次氯酸消毒剂在养禽场中的应用 |
3.1.1 养禽场环境喷雾与物体消毒 |
3.1.2 养禽场鸡水线生物膜与饮水消毒 |
3.1.3 养禽场种蛋与商品蛋消毒 |
3.1.4 禽肠道微生物、益生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次氯酸消毒剂在猪场的消毒应用 |
3.2.1 猪场环境、人员、物体消毒 |
3.2.2 养猪场水线生物膜及饮水消毒 |
3.2.3 非洲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消毒 |
3.3 微酸性次氯酸水消毒剂在奶牛场中的应用 |
3.3.1 奶牛场奶罐清洗消毒 |
3.3.2 奶牛蹄浴、乳房药浴 |
3.3.3 抗奶牛热应激喷淋消毒 |
4 微酸性次氯酸水装备与消毒剂应用展望 |
(4)四氧化三铁-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阿散酸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阿散酸概述 |
1.1.1 阿散酸简介 |
1.1.2 阿散酸的药理作用 |
1.1.3 阿散酸的毒性研究 |
1.1.4 阿散酸在养殖业中的作用 |
1.1.5 阿散酸的代谢 |
1.1.6 阿散酸在动物体内的排泄形态及对环境的影响 |
1.1.7 阿散酸在环境中转化过程 |
1.2 去除阿散酸的方法 |
1.2.1 微生物降解法 |
1.2.2 化学氧化法 |
1.2.3 吸附法 |
1.3 有机砷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活性炭 |
1.3.2 天然矿物 |
1.3.3 工业废弃物 |
1.3.4 农业废弃物 |
1.3.5 碳基材料 |
1.3.6 金属氧化物 |
1.3.7 杂化材料 |
1.4 实验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备GO |
2.3 水热法制备Fe_3O_4@G |
2.4 Fe_3O_4@G对阿散酸吸附实验 |
2.5 Fe_3O_4@G的零点电位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原理 |
3.1.1 Fe_3O_4@G合成机理 |
3.1.2 Fe_3O_4@G吸附阿散酸的过程 |
3.2 FT-IR光谱表征 |
3.3 XRD谱图表征 |
3.4 XPS光谱表征 |
3.5 TEM图像表征 |
3.6 pH值的影响 |
3.7 NH_4~+-N浓度的影响 |
3.8 吸附时间的影响 |
3.9 初始浓度的影响 |
3.10 吸附等温线研究 |
3.1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1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微量元素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铜对动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
2 铜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 |
2.1 铜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2.2 铜在猪的饲养中的应用 |
2.3 铜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3 养殖业过度使用铜添加剂对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危害 |
3.1 铜对环境的危害 |
3.2 铜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
4 减少铜危害的措施 |
4.1 政策性调整 |
4.2 研究使用代替高铜抗菌促长功能的新型添加剂 |
4.3 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处理方案 |
5 结语 |
(6)重金属和农药胁迫对斑马鱼心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关于水质环境的污染 |
1.1.1 环境水质污染的现状 |
1.1.2 重金属对水质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
1.1.3 农药对水质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
1.2 水质监测技术 |
1.2.1 水质监测技术的方法 |
1.2.2 生物心电在线监测技术 |
1.3 受试生物 |
1.3.1 受试生物的选择 |
1.3.2 斑马鱼的特性及优点 |
1.4 实验试剂 |
1.4.1 重金属试剂 |
1.4.2 农药试剂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心电采集技术的改进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材料 |
2.2.1 受试生物 |
2.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微型心电采集仪器的研发 |
2.6 小结 |
第三章 硫酸铜(CuSO_4)对斑马鱼ECG的影响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材料 |
3.2.1 受试生物 |
3.2.2 实验药品及材料设备 |
3.3 实验设计 |
3.3.1 空白对照组心电采集 |
3.3.2 硫酸铜暴露组心电采集 |
3.3.3 数据导出及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心电参数的剂量效应 |
3.4.2 心电参数的时间效应 |
3.5 小结 |
第四章 溴氰菊酯(DM)对斑马鱼ECG的影响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材料 |
4.2.1 受试生物 |
4.2.2 实验药品及材料设备 |
4.3 实验设计 |
4.3.1 空白对照组心电采集 |
4.3.2 溴氰菊酯暴露组心电采集 |
4.3.3 数据导出及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对心电参数的剂量效应 |
4.4.2 对心电参数的时间效应 |
4.5 小结 |
第五章 阿特拉津(ATZ)对斑马鱼ECG的影响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材料 |
5.2.1 受试生物 |
5.2.2 实验药品及材料设备 |
5.3 实验设计 |
5.3.1 阿特拉津急性毒性试验 |
5.3.2 阿特拉津暴露试验 |
5.3.3 数据导出及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对心电参数的剂量效应 |
5.4.2 对心电参数的时间效应 |
5.5 小结 |
第六章 重金属类(CuSO_4)和农药类(DM和 ATZ)药物胁迫与斑马鱼ECG的关系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材料 |
6.2.1 受试生物 |
6.2.2 实验药品及材料设备 |
6.3 重金属类药物(CuSO_4)胁迫与斑马鱼心电的关系分析 |
6.3.1 硫酸铜(CuSO_4)胁迫下的SOM模型分析 |
6.3.2 硫酸铜(CuSO_4)胁迫与心电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6.3.3 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与分析 |
6.4 农药类药物(DM和 ATZ)胁迫与斑马鱼心电的关系分析 |
6.4.1 DM和 ATZ胁迫下的SOM模型分析 |
6.4.2 DM、ATZ胁迫与心电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6.4.3 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与分析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及营养研究进展 |
1.2.1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特点及营养特点 |
1.2.2 国内外对妊娠后期奶牛的研究 |
1.3 中草药添加剂概述 |
1.3.1 中草药添加剂的分类 |
1.3.2 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 |
1.3.3 中草药添加剂的优势 |
1.3.4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1.4 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临床上的作用 |
1.4.1 增强畜禽免疫性能 |
1.4.2 提高畜禽抗氧化能力 |
1.4.3 改善畜禽繁殖性能 |
1.4.4 改善畜禽产品品质 |
1.5 中草药添加剂存在问题及展望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中草药添加剂在未来的发展 |
1.6 本实验所用复方中草药简介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水节料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6 饲料与粪中营养物质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2.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2.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3.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3.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化指标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3.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及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4.1.4 试验设计 |
4.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4.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5.1.4 试验设计 |
5.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5.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全文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1.2.1 畜禽粪便引起的重金属污染 |
1.2.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1.2.3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氨氧化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1.3 抗生素污染研究进展 |
1.3.1 抗生素污染现状 |
1.3.2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转化降解特征 |
1.3.3 抗生素污染对土壤氨氧化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1.4 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
1.4.1 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 |
1.4.2 重金属和抗生素对土壤氨氧化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复合影响 |
1.5 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的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
1.6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
1.8.2 铜-四环素抗性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1.8.3 外源菌对铜-四环素影响土壤氨氧化过程的缓解效应研究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单一铜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土壤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培养过程土壤中铜的形态转化特征分析 |
2.3.2 铜的浓度对土壤氨氧化的影响 |
2.3.3 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浓度铜胁迫的响应 |
2.4 小结 |
第3章 单一四环素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土壤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培养过程土壤中四环素的降解规律特征分析 |
3.3.2 四环素浓度对土壤氨氧化的影响 |
3.3.3 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浓度四环素污染的响应 |
3.4 小结 |
第4章 铜-四环素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土壤 |
4.2.2 实验设计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复合污染条件下铜的形态转化特征分析 |
4.3.2 复合污染条件下四环素的降解规律特征分析 |
4.3.3 铜-四环素不同配比复合处理对土壤氨氧化的影响 |
4.3.4 土壤酶活性对铜-四环素不同配比复合污染的响应 |
4.4 小结 |
第5章 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土壤 |
5.2.2 实验设计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一铜污染对氨氧化微生物AOA、AOB基因丰度的影响 |
5.3.2 单一铜污染土壤中AOA、AOB的基因分布及敏感性分析 |
5.3.3 单一铜污染土壤氨氧化过程的指标相关性 |
5.3.4 单一四环素污染对氨氧化微生物AOA、AOB基因丰度的影响 |
5.3.5 单一四环素污染土壤中AOA、AOB的基因分布及敏感性分析 |
5.3.6 单一四环素污染土壤氨氧化过程的指标相关性 |
5.3.7 铜-四环素复合污染对氨氧化微生物AOA、AOB基因丰度的影响 |
5.3.8 铜-四环素复合污染土壤中AOA、AOB的基因分布及敏感性分析 |
5.3.9 铜-四环素复合污染土壤氨氧化过程的指标相关性 |
5.4 小结 |
第6章 铜-四环素复合污染的抗性降解菌筛选和鉴定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供试材料 |
6.2.2 实验设计 |
6.2.3 实验方法 |
6.2.3.1 铜-四环素抗性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铜-四环素抗性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外源菌对铜-四环素复合污染影响土壤氨氧化过程的缓解效应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供试土壤 |
7.2.2 实验设计 |
7.2.3 实验方法 |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外源菌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铜形态转化的影响 |
7.3.2 外源菌对土壤中四环素的降解作用 |
7.3.3 外源菌对复合污染土壤呼吸的影响 |
7.3.4 外源菌对复合污染土壤氨氧化的影响 |
7.3.5 外源菌对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7.3.6 外源菌对复合污染土壤氨氧化微生物AOA、AOB基因丰度的影响 |
7.3.7 土壤中AOA、AOB基因分布及敏感性分析 |
7.3.8 土壤氨氧化过程的指标相关性 |
7.4 小结 |
第8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铜的形态转化特征 |
8.1.2 四环素的降解特征 |
8.1.3 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8.1.4 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的影响 |
8.1.5 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
8.2 结论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相关结果和图 |
附录 B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C 参加的科研项目 |
(9)高铜日粮对肉鸡下丘脑氧化损伤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铜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
1.2 铜的生物学功能 |
1.2.1 铜的促生长作用 |
1.2.2 铜参与机体代谢过程 |
1.2.3 铜的抗氧化作用 |
1.2.4 铜的缺乏与中毒症 |
1.3 高铜的危害 |
1.3.1 高铜对环境的污染 |
1.3.2 高铜对动物的影响 |
1.4 铜在肉鸡养殖上的应用 |
1.5 自噬的概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日粮 |
2.1.3 主要仪器与器材 |
2.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5 实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临床观察 |
2.2.2 采样与样品处理 |
2.2.3 病理学观察 |
2.2.4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5 下丘脑微量元素Cu含量检测 |
2.2.6 高铜下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方法 |
2.2.7 高铜下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2.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观察 |
3.2 病理学变化 |
3.3 肉鸡下丘脑抗氧化指标变化 |
3.3.1 肉鸡下丘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3.3.2 肉鸡下丘脑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
3.3.3 肉鸡下丘脑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变化 |
3.3.4 肉鸡下丘脑微量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3.4 肉鸡下丘脑微量元素Cu含量变化 |
3.5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基因的影响 |
3.6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6.1 下丘脑自噬蛋白LC3的表达水平和定位 |
3.6.2 下丘脑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和定位 |
3.6.3 下丘脑自噬蛋白Western-Blot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高铜日粮下肉鸡生长及病理观察 |
4.2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微量元素Cu含量的影响 |
4.3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5 高铜对肉鸡下丘脑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 |
绪论 |
文献综述 |
1 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
1.1 发酵饲料的概述 |
1.2 发酵饲料的作用原理 |
1.3 发酵饲料的研究现状 |
1.4 发酵饲料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
1.5 发酵饲料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生长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饲料对鲤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2.2 发酵饲料对鲤鱼体组成的影响 |
2.3 发酵饲料对鲤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发酵饲料对鲤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发酵饲料对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发酵饲料对鲤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发酵饲料对鲤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饲料对鲤鱼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发酵饲料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发酵饲料对鲤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发酵饲料对鲤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硫酸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D]. 袁灿.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 李燕华,王梦杰,马本贺,李左宏,王海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21(02)
- [3]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丁岚峰,刁春文,刘长军,才学鹏. 中国兽药杂志, 2020(09)
- [4]四氧化三铁-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阿散酸的吸附性能研究[D]. 李基宇.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5]微量元素铜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J]. 张倚剑,梁天柱,冯栋梁,刁蓝宇,梁明振. 广西农学报, 2019(03)
- [6]重金属和农药胁迫对斑马鱼心电的影响研究[D]. 宋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D]. 续酉韬.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铜和四环素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氨氧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D]. 贾爱萍.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高铜日粮对肉鸡下丘脑氧化损伤和自噬的影响[D]. 陈慧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D]. 钟小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