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R)—人参皂苷Rh_2抗癌细胞转移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媛[1](2021)在《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通过EGFR-MAPK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增殖》文中研究说明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和补血养血等功效,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作为新资源食品,为人参的发展的应用提供新方向。人参皂苷作为人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拥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激活后,能够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和侵袭等进程。EGFR在肿瘤细胞中呈现过度表达或异常激活状态,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肺癌位于癌症死亡率首位,且主要为非小细胞型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因此,研究从人参皂苷中筛选靶向EGFR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人参的应用提供新方向和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子水平上建立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omogen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HTRF)筛选平台,从人参皂苷中筛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ATP浓度、EGFR激酶浓度及反应时间优化后,确定体系反应条件为:EGFR激酶浓度0.0041 ng/μL,反应时间40 min,ATP浓度为1.41μM。选用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作为阳性对照对筛选平台准确性进行验证。共筛选出20(R)-Rg3、20(S)-Rg3、20(R)-Rh2、20(S)-Rh2、Rc、CK、20(R)-PPD、20(S)-PPD、20(R)-Rg2、F1、20(R)-PPT、20(S)-PPT和Pseudoginsenoside Rh2等13种人参皂苷能够抑制EGFR激酶活性,并且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抑制效果优于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细胞水平上,对HTRF平台筛选出的人参皂苷继续进行细胞抗增殖活性筛选。基于A549人非小细胞型肺癌细胞模型,通过MTT实验最终选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的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同时,MRC-5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TT实验证实,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对正常肺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抑制。选用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对A549细胞发挥IC20、IC40和IC60抑制效果的浓度进行后续研究。这三种人参皂苷均属于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并且互为代谢产物。模拟水平上,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分析,证实EGFR蛋白与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能够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稳定结合,结合稳定性由高到低:20(S)-Rg3、20(S)-PPD和20(S)-Rh2。(2)Ras-Raf-MEK-ERK级联信号是MAPK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转移和侵袭等生理进程。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手段,探究不同浓度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下,对A549细胞EGFR-MAPK信号通路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h2能够抑制EGFR激酶Tyr1068位点的磷酸化,而人参皂苷20(S)-Rg3和20(S)-PPD并不通过Tyr1068位点抑制EGFR蛋白的磷酸化。人参皂苷20(S)-Rg3主要抑制Ras和Raf激酶活性;人参皂苷20(S)-Rh2主要抑制B-Raf和Raf-1磷酸化,抑制下游靶蛋白MEK和ERK的表达;人参皂苷20(S)-PPD主要抑制B-Raf磷酸化,抑制下游靶蛋白MEK和ERK的磷酸化激活。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能够通过抑制EGFR-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A549细胞增殖。对EGFR靶蛋白的抑制效果从强到弱分别为:20(S)-PPD、20(S)-Rh2和20(S)-Rg3。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对培养0、6、12和24 h后的细胞迁移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g3处理24 h时,A549细胞愈合率与DMSO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从24.63%下降到21.92%(24μM)、19.66%(30μM)和17.10%(37μM)。人参皂苷20(S)-Rh2处理仅6 h时,在浓度22μM和35μM条件下,A549细胞愈合率与DMSO对照组相比已经显着下降,仅为6.76%和6.35%。人参皂苷20(S)-PPD处理12 h时,A549细胞愈合率与DMSO对照组相比下降,从17.00%下降到9.37%(36μM)、13.41%(41μM)和14.22%(46μM),其中在浓度36μM时显着抑制。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抑制效果呈现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即在长时间和高浓度条件下,抑制效果较好。(3)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下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后,整体细胞凋亡率均有上升。另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手段,探究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下,对A549细胞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能够通过调控Caspase-9、Caspase-3、PARP1、STAT3、Bcl-XL、Survivin等关键因子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促进A549细胞凋亡。(4)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下对A549细胞周期循环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后,能够将细胞周期循环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对细胞周期循环抑制效果从强到弱分别为:20(S)-PPD、20(S)-Rh2和20(S)-Rg3。另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手段,探究20(S)-Rg3、20(S)-Rh2和20(S)-PPD处理下,对A549细胞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g3、20(S)-Rh2和20(S)-PPD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信号通路中Cyclin、CDK、Cdc25等关键因子,主要是下调Cyclin A2、Cyclin D1、Cyclin E1与CDK蛋白形成复合物的含量,抑制细胞周期向S期的转换,阻滞循环于G0/G1期。
刘江梅[2](2021)在《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生长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浓度与肝癌细胞生长的关系;2、探讨32种人参皂苷对人肝正常细胞HL-7702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方法:以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为实验对象,考察32种人参皂苷对三种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药物组:32种人参皂苷用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依次配制4个浓度梯度(1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l)的药物溶液,每个浓度设置4个平行孔;对照组:加入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空白组:不含细胞和人参皂苷的含0.5%DMSO的10%DMEM高糖培养基。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培养24小时后,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后,用CCK-8法检测HepG2、SMMC7721和HL-7702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32种人参皂苷的结构和浓度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正常肝细胞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糖基数目的减少而增强。3、糖基在C-3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糖基在C-6和C-20的人参皂苷强。4、PPD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PPT型人参皂苷强。5、20(S)型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20(R)型人参皂苷强。6、双键在C-20(21)的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双键在C-20(22)的人参皂苷强。研究结论:1、32种人参皂苷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2、32种人参皂苷抑制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的构效关系为:(1)糖基数量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随着糖基数量的减少,抑制作用增强;(2)糖基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3>C-20>C-6;(3)苷元结构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PPD型>PPT型;(4)20(R、S)构型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20(S)>20(R);(5)C-20双键位置对抑制作用的影响为:C-20(21)>C-20(22)。
刘颖[3](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h2对宫颈癌衍生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其作用靶点并深入探讨分子机制,为宫颈癌相关的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20(S)型人参皂苷Rh2(20(S)-GRh2)与20(R)型人参皂苷Rh2(20(R)-GRh2)对宫颈癌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程度。2、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技术检测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TP水平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胞外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蛋白表达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酶活性。3、基于Illumina Hiseq平台建立20(S)-GRh2给药前后He La细胞转录组数据库,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筛选。4、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细胞色素C、VDAC1、HK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si RNA干扰敲低VDAC1,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He La和C33A的细胞活力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显着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5μM(He La)和55μM(C33A),20(R)-GRh2则几乎无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观察到凋亡样细胞显着增多,20(S)-GRh2诱导He La和C33A细胞凋亡(***p<0.001,*p<0.05)。2.20(S)-GRh2能够显着降低He La和C33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01,*p<0.05),抑制ATP生成量(**p<0.01,*p<0.05),这种抑制作用对HPV阳性细胞(He La)更为显着;选取He La细胞进一步研究,20(S)-GRh2可诱导He La细胞活性氧水平增加(**p<0.01),抑制He La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过程,且对氧化磷酸化过程的抑制更为显着;20(S)-GRh2显着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II及V的活性(**p<0.01),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3.45μM 20(S)-GRh2处理前后He La细胞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每个样本进行三次生物学重复,均获得了超过6.5G的数据量,序列长度150bp,碱基含量分布稳定,测序质量较好,Q20值达到98%以上,Q30值达到96%以上。通过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定位到基因组上的Reads超过94%,转录组数据利用率较高。m RNA上覆盖的Reads较均匀,随机性较高。4.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表达差异的基因。与对照组相比,20(S)-GRh2处理组共有差异基因414个,其中上调361个,下调53个。差异基因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细胞凋亡调控、代谢、细胞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5.20(S)-GRh2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He La细胞凋亡,其能够显着降低Caspase-3、Caspase-9活性(***p<0.001,*p<0.05),诱导Bax蛋白表达,促进Bax线粒体移位,降低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6.结合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Western blot证实20(S)-GRh2能够上调VDAC1蛋白表达(***p<0.001),抑制HK2蛋白表达(*p<0.05),VDAC1与HK2表达趋势呈负相关;VDAC1敲低后20(S)-GRh2凋亡诱导能力降低(##p<0.01),且降低了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数据库的建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最终阐明:20(S)-GRh2能够通过上调VDAC1蛋白表达,抑制HK2蛋白表达,并促进Bax从细胞质转移至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功能,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糖酵解途径,最终促进线粒体依赖的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
祁增[4](2020)在《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篇 人参皂苷的化学成分和减毒活性研究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在我国人参的药用历史已有千年之久。通过对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东北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人参和西洋参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通过催化氢化反应对一系列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进行结构修饰,完善了人参皂苷(元)二氢产物化合物库;采用体内外实验对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的减毒作用进行研究。取得的创新科学成果如下:1.林下山参,又称“籽海”,是指在深山或森林中播种后不加人工干预的半野生人参。通过对林下山参“珍珠疙瘩”的研究,分离得到四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ginsengenin-S1(1)、ginsengenin-S2(2)、ginsenoside-S3(3)、ginsenoside-S4(4)和一个首次从该部位提取得到的新天然产物ginsenoside-S5(5)。采用香烟烟雾刺激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了这5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ginsengenin-S2能有效抑制香烟烟雾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抗氧化抗炎作用和Nrf2和HDAC2通路有关。2.西洋参茎叶中发现一个奥克梯隆型新人参皂苷——12-酮-拟人参皂苷F11(21),其结构式为6-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12-酮-20S,24R-环氧-3,6α,12β,25-四醇。采用过氧化氢刺激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该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12-酮-拟人参皂苷F11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细胞活力,通过抑制MDA的生成、提高SOD和GSH水平、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缓解过氧化氢引起的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3.通过催化氢化反应对一系列人参皂苷(元)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18个二氢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包括10个新化合物:2H-Rb2(23)、2H-Rb3(24)、2H-Rc(25)、(20S)-2H-Rh2(28)、2H-F2(29)、2H-gypenoside ⅩⅦ(30)、2H-gypenoside LⅩⅩⅤ(31)、2H-Rg1(35)、2H-Rg2(36)、2H-Rh1(37),完善了人参皂苷(元)二氢产物化合物库;基于人参茎叶,大量制备了稀有皂苷人参皂苷Rh2及其衍生物二氢人参皂苷Rh2、(24R)-拟人参皂苷HQ(40)和(24S)-拟人参皂苷HQ(41),为开展体内减毒药效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4.采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对Rh2的预防性治疗肾损伤作用和相关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Rh2能缓解CDDP诱发的肾功能不全和肾脏器质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肾小管凋亡,同时调节肾脏组织中Bcl-2、p53、Bax、cytochrome c、caspase-8、caspase-9、caspase-3 的蛋白表达水平,提示Rh2的肾脏保护作用与caspase相关信号通路有关;代谢组学分析显示,Rh2能使29个血清代谢物恢复至正常水平。5.(24R)-pseudo-ginsenoside HQ(R-PHQ)和(24S)-pseudo-ginsenoside HQ(S-PHQ)是人参皂苷Rh2的潜在体内代谢物。Rh2、R-PHQ和S-PHQ能上调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细胞免疫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恢复,同时观测到给药使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也恢复正常;另外,联合给药R-PHQ或S-PHQ不影响CTX对H22肝癌的治疗作用。体内抗肿瘤研究发现,R-PHQ和S-PHQ可抑制肿瘤生长并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调节肿瘤组织中Bax、Bcl-2和VEGF的表达,提示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caspase和VEGF相关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为R-PHQ和S-PHQ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篇 融合毒素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的大多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上呈高表达,现有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疗法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是很理想,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然很低,迫切需要开发新颖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其临床治疗需求。在这项研究中,开发了一款新颖的基于白喉毒素的重组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体外,单价与双价融合毒素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有特异性的结合和杀伤,而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细胞无非特异性结合与杀伤。与单价融合毒素相比,双价融合毒素具有更好的体外结合亲和力。与FDA批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特罗凯相比,本文报道的双价融合毒素在抑制头颈癌实体瘤生长、延长动物带瘤生存期方面表现出同等效力;在原位舌癌模型中也观察到双价融合毒素可延长动物带瘤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受试药相比,双价融合毒素能更好地延长实验性转移头颈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表明,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抑制原发性肿瘤生长方面优于单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治疗转移性头颈癌方面优于特罗凯。因此,这款新型的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作为更好的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候选药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李瑞婷[5](2020)在《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三七中含有丰富的皂苷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而其中的稀有人参皂苷则具有更高的药理活性,但是稀有人参皂苷在三七中含量甚微甚至并不存在,需要由三七中含量较高的皂苷成分转化而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从三七中获取活性更高的稀有人参皂苷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近十年通过生物转化法获取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中获得的部分稀有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多种不同来源的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皂苷生物转化活性研究;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并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第四章对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二章从外界土壤及植物中分离纯化了99株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所有菌株进行了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活性初筛。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了11株具有皂苷转化活性的真菌。我们从中挑选出了5株皂苷转化活性相对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及保藏。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特点,初步判断这5株高活性菌株分别为黑团孢霉、炭角菌目霉菌、鹦鹉木霉、塔宾曲霉和烟曲霉。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为了验证活性菌株对三七总皂苷的转化能力及确定转化产物中是否含有稀有人参皂苷,采用上述筛选出的5种转化活性较高的菌株对三七总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的大规模培养,转化产物先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后经D101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富含皂苷类成分的浸膏,浸膏通过TLC和HPLC分析,发现所选活性菌株能较好的转化三七总皂苷并产生不同的稀有人参皂苷。5种不同菌株产生的稀有人参皂苷如下:(1)黑团孢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CK、20-(R/S)-Rg2、20-(R/S)-Rg3等。(2)炭角菌目霉菌: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Rh4等。(3)鹦鹉木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g5、Rh4、Rk3等。(4)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Rg2、Rk3、20-(R/S)-Rh1、Rh4、Rg5等;从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还分离鉴定了一个含量较高的稀有人参皂苷20-(R)-Rh1。(5)烟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2、Rk3、20-(R/S)-Rg3、20-(R/S)-Rh1等。第四章转化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对上述五种真菌的转化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测试。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和牛津杯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初步的抑菌活性试验,选用的7种菌株包括4种三七致病菌和3种人类致病菌。结果表明,鹦鹉木霉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最高,远高于其它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但所有受试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均未超过50%;塔宾曲霉的转化产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相对明显,所有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ERK1/2活性的改变,以此来初步检测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6种菌株转化产物的梯度洗脱物中均有表现出良好细胞活性的组分,这些组分中普遍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K3、Rh4、R g5、C-K等。
洪一楠[6](2019)在《人参皂苷Rk1抗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被诊断出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乳腺癌在所有女性癌症病例中约占30%,在所有癌症死亡比例中占14%。与许多国家一样,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中最普遍的癌症,中国新发乳腺癌和死亡病例占世界总数的12.2%和9.6%。目前,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着各种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呕吐,恶心,脱发,骨髓抑制和血栓等。因此,有必要为乳腺癌患者开发具有较低副作用的新型抗癌药。人参属植物,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已经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人参皂苷是人参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有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菌、抗疲劳、抗肿瘤等功效。人参皂苷Rk1是人参经过处理后生成的一种成分,具有抗胰岛素抵抗,抗炎和抗癌活性。然而,关于人参皂苷Rk1的抗乳腺癌作用的报道却很少。因此,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外实验来探究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1.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提高了二醇组人参总皂苷中人参皂苷20(S)-Rg3,Rk1和Rg5含量,响应面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1.16%,溶解时间42.31 min,沉淀3次,此时人参皂苷含量为86.84±2.20%,并通过制备型HPLC制备出了人参皂苷Rk1。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从人肝癌细胞株SMMC-7221;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筛选出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最显着。经过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48 h后,MCF-7乳腺癌细胞活力降为16.78±3.26%,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降为17.41±2.94%,而MCF-10A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活力为86.15±2.39%,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有着很强的细胞毒性而对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基本没有毒性。与此同时,人参皂苷Rk1还能剂量依赖的促进乳腺癌细胞LDH的释放,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后使得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LDH的释放分别为对照组的6.95倍和6.18倍。此外,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后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02±0.67%和2.27±0.70%。在体内实验中,人参皂苷Rk1不会引起荷瘤裸鼠体重的下降。人参皂苷Rk1对荷瘤裸鼠有着显着的抑瘤作用,20 mg/kg Rk1对MCF-7乳腺癌荷瘤裸鼠抑瘤率为68.31%,对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荷瘤裸鼠抑瘤率为66.40%。H&E染色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k1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且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心、肝、脾、肺和肾没有明显损伤。此外,人参皂苷Rk1组与对照组之间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肌酐水平无显着差异,表明荷瘤裸鼠肝肾功能未受损害。2.通过细胞周期分布检测、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Annexin V/PI双染、线粒体膜电位检测、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等实验来探究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的周期分布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k1能阻滞MCF-7乳腺癌细胞于S期,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后S期细胞比例为60.44±1.88%。人参皂苷Rk1能阻滞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于G0/G1期,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后G0/G1期细胞比例为70.92±1.12%。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人参皂苷Rk1通过增加p21和p53蛋白水平,减少cyclin A和CDK2表达水平来对MCF-7乳腺癌细胞S期周期阻滞进行调控。在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人参皂苷Rk1通过上调p21和p53蛋白水平,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来对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G0/G1期周期阻滞进行调控。在细胞凋亡实验中,120μM人参皂苷Rk1处理后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率为50.27±4.33%,是对照组的11.88倍,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率为54.87±3.96%,是对照组的8.95倍。此外人参皂苷Rk1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上调Bax水平,下调Bcl-2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caspases从而诱导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凋亡。在乳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人参皂苷Rk1也有着类似的功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瘤块的生长。凋亡抑制剂Z-VAD-FMK的使用,更加证明了人参皂苷Rk1是通过caspases的活化来诱导细胞凋亡。3.通过DCFH-DA染色、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等实验来探究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ROS/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k1能诱导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大量产生ROS。蛋白免疫印迹表明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A-MB-231乳腺癌细胞总的PI3K、Akt和mTOR表达没有影响,而抑制PI3K、Akt和mTOR的磷酸化。在乳腺癌荷瘤裸鼠体内动物实验中,人参皂苷Rk1也能抑制p-PI3K、p-Akt以及p-mTOR的表达,有着与体外实验一致的结果。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使用表明人参皂苷Rk1有着与LY294002类似的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剂胰岛素的使用更加证明了人参皂苷Rk1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诱导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死亡。ROS清除剂NAC的使用表明人参皂苷Rk1能通过ROS/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此外,人参皂苷Rk1能抑制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葡萄糖的摄取,乳酸的产生以及ATP的形成,抑制乳腺癌细胞中己糖激酶2,M2型丙酮酸激酶以及乳酸脱氢酶A的表达,从而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有氧糖酵解,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总而言之,本研究首次阐明了人参皂苷Rk1抗乳腺癌效应及其分子机制,为人参皂苷Rk1成为一种潜在的抗乳腺癌药物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和参考。
刘迎[7](2018)在《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人参皂苷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西洋参、三七等)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以及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人参皂苷分为常见人参皂苷和稀有人参皂苷,其中常见人参皂苷是指在人参属植物中含量较高的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Ra1、Ra2、Ra3、Rb1、Rb2、Rb3、Rc、Rd、Re、Rg1等),而稀有人参皂苷则是指在人参属植物中含量较低或不存在的人参皂苷,大都属于常见人参皂苷脱去部分糖基,或脱去糖基的同时母核侧链结构发生改变所产生的次级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2、20(R/S)-Rh1、Rk1、Rg5、Rk2、Rh3、F4、Rg6、Rk3、Rh4等)。药理研究表明,相比于常见人参皂苷,稀有人参皂苷具有更为突出的抗肿瘤、抗疲劳、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关于稀有人参皂苷抗过敏活性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仅有的几篇关于稀有人参皂苷单体抗过敏活性的研究报道也只是停留在活性验证阶段,鲜少有关于稀有人参皂苷抗过敏活性的构效关系以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更没有利用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有效部位)或单体研制开发抗过敏中药新药的报道。目前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有酸催化降解法、碱催化降解法、酶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制备效率低、副产物多、制备成本高、环境污染等诸多缺点。因此,对稀有人参皂苷的新制备方法及其抗过敏活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亦对发掘稀有人参皂苷新的医药用途具有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首先对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及单体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新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及单体的制备方法,并分别通过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抗原诱导的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t 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RBL-2H3)脱颗粒模型和抗原诱导的Th1/Th2免疫失衡模型,对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及其中部分单体的抗过敏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首先,采用酸降解法制备了人参皂苷降解产物,并结合硅胶柱层析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NMR等手段,从中分离、鉴定了15种稀有人参皂苷单体。接着以它们作为标准品,建立了稀有人参皂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15种稀有人参皂苷的线性关系(R2>0.9990)、日内精密度(RSD<3%)、日间精密度(RSD<4%)、稳定性(RSD<3%)、重复性(RSD<3%)均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4.11%113.15%之间(RSD<3%)。基于上述定量方法,本文对高温高压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稀有人参皂苷得率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新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料液比1:12,提取温度145℃,提取时间2 h为最佳提取条件。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产物中包含多达15种稀有人参皂苷,它们分别是人参皂苷Rk3、Rh4、20(S)-Rg2、20(S)-Rh1、20(R)-Rh1、Rg6、F4、Rk1、Rg5、20(S)-Rg3、20(R)-Rg3、20(S)-Rh2、20(R)-Rh2、Rk2、Rh3,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是人参皂苷20(S)-Rg2、20(S)-Rh1、20(R)-Rh1、Rk1、Rg5、20(S)-Rg3、20(R)-Rg3。本方法制备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与回流提取法制备的提取物相比较,稀有人参皂苷的得率是回流提取法的3.93倍,稀有人参皂苷总含量是回流提取法的14.74倍,而且经进一步纯化后,混合物中稀有人参皂苷含量之和大于50%。在稀有人参皂苷的抗过敏活性研究中,本文首先利用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分别考察了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肺组织病理学、免疫器官质量、脾脏T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值、血清中总Ig E水平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能够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性症状,减弱脾脏质量的升高趋势和胸腺质量的降低趋势,减弱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值的降低趋势,降低血清中总Ig E水平及肺泡灌洗液中IL-4水平,从而发挥抗过敏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中发挥抗过敏作用的稀有人参皂苷单体,即为了明确有效成分,本文利用抗原诱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考察了生物活性研究相对集中的8种原人参二醇型稀有人参皂苷单体(人参皂苷Rk1、Rg5、20(S)-Rg3、20(R)-Rg3、20(S)-Rh2、20(R)-Rh2、Rk2、Rh3)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首先通过优化实验,确立了抗原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最优条件,即抗DNP-Ig E单抗浓度为0.125μg/m L,DNP-BSA浓度为0.125μg/m L,激发时间为1 h。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5和Rh3对RBL-2H3细胞脱颗粒过程中β-HEX的释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20(S)-Rh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稀有人参皂苷无明显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人参皂苷Rg5和Rh3可能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胞外Ca2+内流起到抑制脱颗粒作用。人参皂苷Rg5是人参皂苷20(S)-Rg3 C20-22位脱水产物,而人参皂苷Rh3是人参皂苷20(S)-Rh2 C20-22位脱水产物,它们的活性均比对应的原人参皂苷强,说明在稀有人参皂苷抑制肥大细胞β-HEX释放过程中C20-22位双键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上述实验中,人参皂苷20(S)-Rh2对肥大细胞β-HEX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20(R/S)-Rg3无抑制作用,然而文献记载人参皂苷Rh2和Rg3具有潜在的抗过敏活性。考虑到人参皂苷20(S)-Rh2和20(R/S)-Rg3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发挥抗过敏作用,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其对Th1/Th2免疫平衡的调节作用。通过抗原诱导的Th1/Th2免疫失衡模型,分别研究了人参皂苷20(S)-Rh2和20(R/S)-Rg3作用后的朗格汉斯状树突细胞(Langerhans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LDCs)对Th1/Th2免疫失衡的影响。首先考察了稀有人参皂苷作用后的LDCs对小鼠腘窝淋巴结细胞表面Th1/Th2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稀有人参皂苷对LDCs功能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h2和20(R/S)-Rg3均具有抗过敏活性,人参皂苷20(S)-Rh2主要通过上调LDCs表面CD40的表达,诱导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从而调节Th1/Th2免疫平衡;而人参皂苷20(R/S)-Rg3主要通过下调LDCs表面TIM-4的表达,抑制T细胞向Th2方向分化,从而调节Th1/Th2免疫平衡,且人参皂苷20(R)-Rg3具有更强的活性。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建立了利用高温高压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新的制备方法,对获得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中的稀有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证明了其抗过敏活性,从而获得了来源于人参的具有抗过敏作用的新的中药有效部位。接着通过抗原诱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和抗原诱导的Th1/Th2免疫失衡模型,进一步明确了其中发挥抗过敏活性的稀有人参皂苷单体,并进行了部分机制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利用人参制备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及单体提供了新的方法,为稀有人参皂苷在抗过敏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罗林明,石雅宁,姜懿纳,詹济华,覃丽,陈乃宏[8](2017)在《人参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人参是中国延用了两千多年珍贵的传统中药材之一,由于其具有诸多药理作用而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等多种疾病。目前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人参抗肿瘤作用也越加受到关注。针对人参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进行综述。研究表明人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及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人参多糖和人参炔醇,这些活性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目前已较为明确,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及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与转移等,而其分子机制涉及许多相关基因、蛋白、蛋白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等的调控与表达。此外,人参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导致抗肿瘤活性有所差异。人参中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有望为临床治疗各种肿瘤提供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及制剂。
陈妍心[9](2016)在《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皂苷是人参的功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由苷元(四环或五环三萜)与糖基两部分组成,当其中一部分糖基降解后,人参皂苷会转化为次级人参皂苷,而全部糖降解掉以后转化为皂苷元。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肿瘤、抗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抗肿瘤活性要好于原人参三醇型人参皂苷,且活性的强弱还受连接糖基数量的影响,单糖苷活性最强,二糖苷、三糖苷的活性依次减弱。截止目前,在几种主要的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中,20(S)-人参皂苷Rh2和20(R)-人参皂苷Rg3制备方法比较成熟,但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g3尚无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制备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到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g3的制备方法,为其生物活性研究以及R/S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对比研究提供单体化合物。首先,以三七茎叶皂苷为原料,分别制备了其酸、碱降解产物,再分别以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得到了四个降解产物单体,利用理化性质及NMR等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0(S)-人参皂苷Rh2、20(R)-人参皂苷Rh2、20(S)-人参皂苷Rg3和20(R)-人参皂苷Rg3,为后续制备工艺考察与含量测定等实验内容提供了目标物的标准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三七茎叶皂苷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试验,先后确立了制备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g3的最佳降解条件。实验结果如下:制备20(R)-人参皂苷Rh2最佳降解条件为:使用浓度为20%醋酸溶液(V/V,m L/m L),料液比(m/V,g/m L)为1:50,于90℃降解1.5h。在此条件下,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Rb1、Rb2、Rb3、Rc和Rd)转化为20(R)-人参皂苷Rh2的转化率为10.7%。制备20(S)-人参皂苷Rg3的最佳降解条件为:使用Na OH甘油溶液降解,料液比(m/V,g/m L)为1:15,Na OH浓度(m/V,g/m L)为16%,于210℃降解40min。在该条件下,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Rb1、Rb2、Rb3、Rc和Rd)转化为20(S)-人参皂苷Rg3的转化率为34.80%。以上两种次级人参皂苷的最佳降解条件,均可产生单一构型的目标产物,克服了文献报道的其他制备方法其反应产物为S和R构型混合物的缺点,且均具有转化率较高的优点,为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到目前为止,制备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均采用降解总皂苷、原人参二醇组皂苷或原人参二醇皂苷单体的方法。为探究在提取人参皂苷的过程中将原人参二醇组人参皂苷直接降解为次级人参皂苷的可能性,本文首次尝试了用酸溶液直接提取西洋参茎叶的方法,考察了提取过程中20(S/R)-人参皂苷Rg3、Rh2四种次级人参皂苷的生成情况。具体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利用醋酸水溶液提取西洋参茎叶来获得上述四种次级人参皂苷的最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优提取条件为:采用50%醋酸溶液(V/V,m L/m L),西洋参茎叶与醋酸溶液的料液比(m/V,g/m L)为3:50,于80℃提取1h。在此条件下,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Rb1、Rb2、Rb3、Rc和Rd)转化为四种次级皂苷的总转化率为33.4%,其中20(S)-Rg3和20(R)-Rg3转化率较高,分别为12.3%和14.8%,而转化为20(S)-Rh2和20(R)-Rh2的转化率较低,分别为3.0%和为3.3%。本研究证明了提取与降解能够同时完成,为利用西洋参茎叶直接获得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为保证上述研究过程中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提取液中20(S)-Rh2、20(R)-Rh2、20(S)-Rg3和20(R)-Rg3四种次级人参皂苷的HPLC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四个次级人参皂苷的检测限在0.460.52μg/m L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54102.09%(n=6)范围内,其RSD值均小于2%,表明本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总之,本文首次以三七茎叶皂苷为原料,对20(R)-人参皂苷Rh2和20(S)-人参皂苷Rg3两种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影响因素,确立了最优条件。同时以西洋参茎叶为原料,考察并证实了在提取过程中直接将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转化成次级皂苷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张晓圆[10](2016)在《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恶性消化道肿瘤,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放射损伤、肥胖、吸烟、遗传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处于逐渐上升阶段,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结肠癌一旦发生就面临做手术、化疗,甚至发生癌变转移、且复发率较高、术后生存期较短,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在结肠癌发生早期就积极治疗并预防发生癌变转移,提高结肠癌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延长生存期也成为目前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人参是已在我国临床应用超过两千多年的传统的中医补气类药材,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补诸脏气,抗疲劳,缓解脑神经疲惫之功效。人参皂苷(Ginsenoside)作为人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对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抗侵袭转移作用,可配合手术后服用,增强手术后伤口愈合及体力恢复的速度。人参皂苷Rh2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诱导其凋亡的同时还能将异常分化的肿瘤细胞逆转。人参皂苷Rh2同时与化疗药物联用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本研究旨在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方面探讨探讨人参皂苷Rh2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的影响,一方面为阐明人参皂苷Rh2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活性、增殖、凋亡、迁移和转移能力等的方面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为人参皂苷Rh2治疗人结肠癌并预防其癌细胞转移提供实验药理依据。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对人参皂苷Rh2进行细胞毒性检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h2处理人结肠癌LoVo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Rh2对LoVo细胞毒性的影响,根据结果确定最终用于研究抑制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作用的影响的Rh2浓度。根据抑制作用适中的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时间,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5、10、20、 40、60μmol/L),通过划痕试验,对LoVo细胞划痕加药处理24h后观察不同药物浓度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用Transwell法观察不同药物浓度的人参皂苷Rh2对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Rh2对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E-Cadherin和β-catenin以上有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检测。结果:1.本研究中MT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浓度为5、10、20、40μmol/L的Rh2处理LoVo细胞24h后,处理组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细胞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当Rh2浓度≥60μ mol/L处理24h、浓度≥40 μ mol/L处理48h、浓度≥20 μ mol/L处理72h时,LoVo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人参皂苷Rh2对LoVo细胞活力的影响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即Rh2浓度在0至40 μ mol/L范围内处理LoVo细胞24h对LoVo细胞既无细胞毒性作用也不促增殖作用。但随Rh2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增加,Rh2对LoVo细胞抑制作用增强。所以在后续实验中,把Rh2作用浓度控制在40 μ mol/L以内,作用时间为24h进行研究。2.划痕试验和Transwell结果表明,随着人参皂苷Rh2药物浓度增加,其对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增强,20 μ mol/L以上浓度的Rh2处理LoVo细胞24h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3. Westernblot结果表明,随着Rh2药物浓度的升高,CD44、MMP-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TIMP-2、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结论:1.人参皂苷Rh2能抑制LoVo细胞活力及增值,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2.人参皂苷Rh2对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有抑制作用,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3.人参皂苷Rh2能下调CD44、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TIMP-2、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
二、20(R)—人参皂苷Rh_2抗癌细胞转移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R)—人参皂苷Rh_2抗癌细胞转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通过EGFR-MAPK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参皂苷 |
1.1.1 人参皂苷的结构及分类 |
1.1.2 人参皂苷的药理学活性 |
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1.2.1 EGFR的结构和功能 |
1.2.2 EGFR与肿瘤 |
1.2.3 以EGFR为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天然化合物 |
1.2.4 EGFR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
1.3 非小细胞型肺癌的研究进展 |
1.3.1 非小细胞型肺癌概述 |
1.3.2 化学合成治疗肺癌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筛选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细胞株 |
2.1.2 材料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分析对激酶活性进行筛选 |
2.2.2 细胞抗增殖活性筛选 |
2.2.3 分子对接 |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GFR激酶实验筛选平台的确定 |
2.3.2 基于HTRF平台从人参皂苷中筛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2.3.3 人参皂苷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
2.3.4 模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A549细胞EGFR-MAPK通路的影响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细胞株 |
3.1.2 材料与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GFR-MAPK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 |
3.2.2 Western blot检测EGFR-MAP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
3.2.3 细胞转移和侵袭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EGFR-MAPK通路的调节 |
3.3.2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细胞株 |
4.1.2 材料与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
4.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促进A549细胞凋亡 |
4.3.2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细胞凋亡通路的调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细胞株 |
5.1.2 材料与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通路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 |
5.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阻滞A549细胞周期 |
5.3.2 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细胞周期通路的调节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 |
1.3 肝细胞肝癌的治疗进展 |
1.4 人参皂苷的研究现状 |
1.5 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 |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细胞株 |
2.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HepG2、SMMC7721 以及HL-7702 细胞的常规培养 |
2.4.2 研究分组及处理 |
2.4.3 CCK-8 法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32 种人参皂苷对HL-7702 人正常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32 种人参皂苷对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4 20(S)型和20(R)型人参皂苷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2.5 人参皂苷C-20 双键位置与HepG2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 32 种人参皂苷对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1 人参皂苷的糖基数量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2 人参皂苷的糖基位置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3 人参皂苷的类型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4 20(R)型和20(S)型人参皂苷与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3.3.5 人参皂苷 C-20 双键位置与 SMMC7721 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实验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人参皂苷Rh2 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人参皂苷Rh2 对宫颈癌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表型的作用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Rh2 诱导人宫颈癌He La细胞凋亡的转录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Rh2 诱导人宫颈癌He La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人参皂苷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章 绪论 |
1.1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
1.1.1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化学研究 |
1.1.2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 人参皂苷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
1.2.1 降解反应 |
1.2.2 对C-17 位侧链的修饰 |
1.2.3 取代反应 |
1.2.4 开环反应 |
1.3 天然产物小分子减毒的研究进展 |
1.3.1 对顺铂毒副作用的减毒作用 |
1.3.2 对环磷酰胺副作用的减毒作用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章 人参皂苷(元)化学成分、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 |
2.1 林下山参“珍珠疙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小结与讨论 |
2.2 拟人参皂苷 12-酮-F11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小结与讨论 |
2.3 人参皂苷(元)的结构修饰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参皂苷Rh_2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品与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肾损伤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
3.2.2 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
3.2.3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对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
3.3.2 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3 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 |
3.3.4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3.3.5 对肾小管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6 对caspase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3.3.7 抗肾损伤靶点预测 |
3.3.8 抗肾损伤的代谢组学分析 |
3.3.9 联合给药的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人参皂苷Rh_2及衍生物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药品与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
4.2.2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药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
4.2.3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4.3.2 抗肿瘤活性研究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篇 融合毒素的构建及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
第5章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的构建 |
5.1 实验材料 |
5.1.1 试剂与耗材 |
5.1.2 仪器 |
5.1.3 主要载体与宿主菌 |
5.2 实验方法 |
5.2.1 质粒构建 |
5.2.2 酵母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 |
5.3 实验结果 |
5.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5.3.2 重组蛋白的鉴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融合毒素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试剂与耗材 |
6.1.3 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药物体外功能试验 |
6.2.2 药物体内功能试验 |
6.2.3 数据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EGFR单靶点药物体外功能分析 |
6.3.2 EGFR单靶点药物体内功能分析 |
6.3.3 双特异性药物体外功能分析 |
6.3.4 双特异性药物体内功能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生物转化法转化三七中主要皂苷的研究进展 |
1.2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抗癌、抗肿瘤 |
1.2.2 调节免疫 |
1.2.3 改善脏器功能 |
1.2.4 降血糖 |
1.2.5 保护心脑血管 |
1.2.6 保护神经细胞 |
1.2.7 保护皮肤细胞 |
1.2.8 预防肥胖 |
1.2.9 抗抑郁 |
1.2.10 抗炎镇痛、抗病毒 |
1.2.11 其它药理活性 |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筛分具有转化三七总皂苷能力的菌株 |
2.1 前言 |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不同培养基的配制 |
2.3.2 实验溶液的配制 |
2.3.3 真菌的分离纯化 |
2.3.4 分离纯化的真菌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
2.3.5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 |
2.3.6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 |
2.3.7 活性菌株的鉴定与保藏结果 |
2.4 实验结果 |
2.4.1 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
2.4.2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
2.4.4 活性菌株的保藏与鉴定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与测定 |
3.3.2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
3.3.3 转化产物皂苷部分的提取制备 |
3.3.4 三七总皂苷转化后皂苷含量测定 |
3.3.5 转化后皂苷的各组分细胞活性筛选 |
3.4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
3.4.1 三七总皂苷提取与分离结果 |
3.4.2 转化产物的薄层层析法分析鉴定结果 |
3.4.3 转化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结果 |
3.4.4 转化产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结果 |
3.4.5 转化产物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
3.4.6 单体化合物20(R)-人参皂苷Rh1的分离纯化及波谱数据 |
3.5 讨论 |
第四章 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器材、样品、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器材 |
4.2.2 实验样品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的制备及实验材料的灭菌 |
4.3.2 菌株的活化 |
4.3.3 含药平板的制备 |
4.3.4 抗真菌实验 |
4.3.5 细菌抑制实验 |
4.3.6 抑制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4.4 抗真菌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三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实验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人参皂苷Rk1抗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参皂苷及其分类 |
1.1.2 人参皂苷的制备 |
1.1.3 人参皂苷的分离纯化 |
1.1.4 人参皂苷的生物学活性 |
1.1.5 乳腺癌研究现状 |
1.1.6 抗肿瘤机制研究 |
1.2 研究方案与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二醇组人参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人参皂苷单体标准曲线测定 |
2.3.2 单因素实验 |
2.3.3 响应面实验 |
2.3.4 二醇组人参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2.3.5 紫外光谱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 |
2.3.7 人参皂苷Rk1 纯度测定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4.1 人参皂苷单体标准曲线 |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4.4 二醇组人参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2.4.5 人参皂苷Rk1 紫外光谱分析 |
2.4.6 人参皂苷Rk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Rk1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所用细胞株 |
3.2.4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CCK-8细胞毒性实验 |
3.3.3 LDH释放测定 |
3.3.4 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人参皂苷Rk1 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
3.4.2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3.4.3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LDH释放的影响 |
3.4.4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Rk1体内抗乳腺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细胞株 |
4.2.4 实验动物 |
4.2.5 相关实验试剂及药物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的前期准备 |
4.3.2 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 荷瘤裸鼠模型构建 |
4.3.3 乳腺癌荷瘤裸鼠分组及腹腔注射给药 |
4.3.4 相关指标观察及检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乳腺癌荷瘤裸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4.4.2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体重的影响 |
4.4.3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的影响 |
4.4.4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瘤重的影响 |
4.4.5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学的影响 |
4.4.6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主要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
4.4.7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荷瘤裸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细胞株 |
5.2.4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细胞周期分布检测 |
5.3.3 蛋白质免疫印迹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周期分布影响 |
5.4.2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细胞株 |
6.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6.3 实验方法 |
6.3.1 Hoechst33342 荧光染色 |
6.3.2 Annexin V/PI双染 |
6.3.3 JC-10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6.3.4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 |
6.3.5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
6.3.6 免疫印迹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 |
6.3.7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中凋亡蛋白的表达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Hoechst33342 染色的影响 |
6.4.2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Annexin V/PI双染色的影响 |
6.4.3 人参皂苷Rk1对MCF-7和MDA-MB-231 乳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6.4.4 qRT-PCR实验结果分析 |
6.4.5 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
6.4.6 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
6.4.7 Z-VAD-FMK对人参皂苷Rk1 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细胞ROS/PI3K/Akt通路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7.2.3 实验细胞株 |
7.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7.3 实验方法 |
7.3.1 ROS的检测 |
7.3.2 乳腺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7.3.3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7.3.4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细胞ROS的影响 |
7.4.2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7.4.3 肿瘤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
7.4.4 LY294002 对人参皂苷Rk1 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7.4.5 胰岛素对人参皂苷Rk1 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7.4.6 NAC对人参皂苷Rk1 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人参皂苷Rk1对乳腺癌细胞有氧糖酵解影响初探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8.2.3 实验细胞株 |
8.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8.3 实验方法 |
8.3.1 乳腺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 |
8.3.2 乳腺癌细胞乳酸产生的测定 |
8.3.3 乳腺癌细胞ATP含量的测定 |
8.3.4 乳腺癌细胞HK2 表达的测定 |
8.3.5 乳腺癌细胞PKM2 表达的测定 |
8.3.6 乳腺癌细胞LDHA表达的测定 |
8.3.7 乳腺癌细胞蛋白免疫印迹 |
8.3.8 肿瘤组织HK2、PKM2、LDHA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8.3.9 肿瘤组织HK2、PKM2、LDHA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
8.4 结果与讨论 |
8.4.1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以及ATP含量的影响 |
8.4.2 人参皂苷Rk1 对乳腺癌细胞HK2、PKM2、LDHA表达的影响 |
8.4.3 人参皂苷Rk1 对肿瘤组织HK2、PKM2、LDHA表达的影响 |
8.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皂苷概述 |
1.1.1 人参皂苷的化学结构 |
1.1.2 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 |
1.1.3 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
1.2 过敏性疾病概述 |
1.2.1 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
1.2.2 抗过敏活性的研究方法 |
1.2.3 中药抗过敏研究现状 |
1.3 人参皂苷类成分抗过敏活性研究现状 |
1.3.1 含有人参的复方中药抗过敏活性研究现状 |
1.3.2 人参提取物抗过敏活性研究现状 |
1.3.3 人参皂苷单体抗过敏活性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稀有人参皂苷高温高压制备方法 |
2.1 前言 |
2.2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材料 |
2.3 稀有人参皂苷单体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2.3.1 酸降解产物的制备 |
2.3.2 稀有人参皂苷单体的分离纯化 |
2.3.3 结构鉴定 |
2.4 高温高压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 |
2.4.1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制备 |
2.4.2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2.4.3 高温高压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的条件优化 |
2.4.4 高温高压法与回流提取法的比较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OVA诱导过敏性哮喘小鼠的抗过敏活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2.4 溶液的配制 |
3.2.5 实验药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 |
3.3.2 肺组织病理学 |
3.3.3 免疫器官质量 |
3.3.4 脾脏T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值 |
3.3.5 血清中总IgE水平 |
3.3.6 肺泡灌洗液中IL-4水平 |
3.3.7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3.4.2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哮喘小鼠免疫器官质量的影响 |
3.4.3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哮喘小鼠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值的影响 |
3.4.4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哮喘小鼠血清中总IgE水平的影响 |
3.4.5 稀有人参皂苷混合物对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L-4水平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稀有人参皂苷单体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株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2.4 溶液的配制 |
4.2.5 稀有人参皂苷单体 |
4.3 抗原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 |
4.3.1 不同剂量抗DNP-IgE单抗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 |
4.3.2 不同剂量DNP-BSA激发RBL-2H3细胞脱颗粒 |
4.3.3 DNP-BSA激发不同时间影响RBL-2H3细胞脱颗粒 |
4.3.4 抗原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的确立 |
4.4 稀有人参皂苷单体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活性研究 |
4.4.1 实验部分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稀有人参皂苷调节Th1/Th2免疫失衡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试剂 |
5.2.4 溶液配制 |
5.2.5 实验药物 |
5.3 人参皂苷20(S)-Rh_2调节Th1/Th2免疫失衡的研究 |
5.3.1 实验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20(R/S)-人参皂苷Rg_3调节Th1/Th2免疫失衡的初步研究 |
5.4.1 实验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人参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
2 人参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
3 人参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
3.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2 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 |
3.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3.4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
3.5 增强对肿瘤细胞免疫 |
3.6 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
4 人参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 |
4.1 人参皂苷抗肿瘤的构效关系 |
4.2 人参多糖抗肿瘤的构效关系 |
4.3 人参炔醇抗肿瘤的构效关系 |
5 结语与展望 |
(9)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种人参属植物简介 |
1.1.1 人参 |
1.1.2 西洋参 |
1.1.3 三七 |
1.2 人参皂苷 |
1.2.1 人参皂苷的分离与鉴定 |
1.2.2 人参皂苷的化学结构与分类 |
1.2.2.1 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 |
1.2.2.2 原人参三醇型人参皂苷 |
1.2.2.3 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 |
1.2.2.4 奥克梯隆型的人参皂苷 |
1.2.2.5 其他类型人参皂苷 |
1.2.3 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 |
1.2.4 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分析方法 |
1.2.5 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
1.2.5.1 20(R/S)-人参皂苷Rg3的药理作用 |
1.2.5.2 20(R/S)-人参皂苷-Rh2的药理作用 |
1.2.6 人参皂苷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及层析条件 |
2.1.1.1 原料 |
2.1.1.2 试剂 |
2.1.1.3 材料 |
2.1.1.4 仪器 |
2.1.1.5 层析条件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酸降解物的制备 |
2.1.2.2 碱降解物的制备 |
2.1.3 降解产物中次级人参皂苷的分离 |
2.1.3.1 降解物Ⅰ中次级人参皂苷的分离 |
2.1.3.2 降解物Ⅱ中化学成分的分离 |
2.2 结构鉴定 |
2.2.1 化合物ⅠB的结构鉴定 |
2.2.2 化合物Ⅰc的结构鉴定 |
2.2.3 化合物ⅡB的结构鉴定 |
2.2.4 化合物Ⅱc的结构鉴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20(R)-人参皂苷Rh2和 20(S)-人参皂苷Rg3制备工艺研究 |
3.1 20(R)-人参皂苷Rh2的制备 |
3.1.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3.1.2 单因素考察 |
3.1.2.1 实验方法 |
3.1.2.2 人参皂苷降解转化率的计算 |
3.1.2.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1.3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
3.1.3.1 实验方法 |
3.1.3.2 结果与讨论 |
3.2 20(S)-人参皂苷Rg3制备 |
3.2.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3.2.2 单因素考察 |
3.2.2.1 实验方法 |
3.2.2.2 人参皂苷降解转化率的计算 |
3.2.2.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2.3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
3.2.3.1 实验方法 |
3.2.3.2 结果与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醋酸水溶液直接提取西洋参茎叶制备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研究 |
4.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4.2 单因素考察 |
4.2.1 实验方法 |
4.2.1.1 醋酸水溶液提取西洋参茎叶制备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方法 |
4.2.2 人参皂苷转化率计算 |
4.2.3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
4.3.1 实验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正交实验结果 |
4.3.2.2 讨论 |
4.4 西洋参茎叶醋酸水溶液提取物中次级人参皂苷的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4.4.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4.3 色谱条件 |
4.4.3.1 流动相的选择 |
4.4.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4.3.3 工作曲线、检测限、定量限 |
4.4.3.4 精密度 |
4.4.3.5 重现性 |
4.4.3.6 稳定性 |
4.4.3.7 加样回收率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人参皂苷Rh2的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
1.2 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活性的影响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材料 |
2.1.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1.4 方法 |
2.1.5 结果 |
2.1.6 讨论 |
2.2 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2 实验材料 |
2.2.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2.4 方法 |
2.2.5 结果 |
2.2.6 讨论 |
2.3 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转移功能的影响 |
2.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2 实验材料 |
2.3.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3.4 方法 |
2.3.5 结果 |
2.3.6 讨论 |
2.4 人参皂苷Rh2对CD44、MMP-2、TIMP-2、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2 实验材料 |
2.4.3 主要溶液及配制 |
2.4.4 方法 |
2.4.5 结果 |
2.4.6 讨论 |
结语 |
研究总结 |
存在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20(R)—人参皂苷Rh_2抗癌细胞转移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通过EGFR-MAPK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增殖[D]. 梁媛. 吉林大学, 2021
- [2]32种人参皂苷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D]. 刘江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3]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D]. 刘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D]. 祁增. 吉林大学, 2020(08)
- [5]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瑞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6]人参皂苷Rk1抗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 洪一楠. 西北大学, 2019(01)
- [7]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过敏活性研究[D]. 刘迎. 吉林大学, 2018(04)
- [8]人参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罗林明,石雅宁,姜懿纳,詹济华,覃丽,陈乃宏. 中草药, 2017(03)
- [9]原人参二醇型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研究[D]. 陈妍心. 吉林大学, 2016(09)
- [10]人参皂苷Rh2对结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张晓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