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经济时评的勃兴(论文文献综述)
贾天琼[1](2017)在《关于《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的言论,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新闻评论最初刊登在报纸上,后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效性强、方便快捷的网络新闻评论逐渐成为影响大众生活和舆论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市场,但新闻评论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又恰如其分,因此尤其对思想内涵表达和内容建设具有极高要求,相对而言,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的强力优势所在。同时,传统媒体也在积极向新媒体转型,最普遍的是布局跨平台的媒体集群,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保持在新闻评论场域的舆论主导和引导地位。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今天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各大都市报在新闻评论上"大做文章",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互相呼应,发挥其之于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进行研究,首先对新闻评论进行历史性、系统性的梳理,并阐述都市类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选择将活跃在北京地区的《新京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话题代表性的新闻评论版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从样本的标题、类别、新闻来源、观点、修辞(表达)、建议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其特色并考察其专业主义的话语实践。同时结合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探讨《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点和操作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都市报新闻评论对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规律和作用。
邬粉粉[2](2014)在《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在我国党报系统中,城市党报既是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窗口,又是民意民情的反馈平台。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党报在新闻传播中不占优势,处于边缘地位;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城市党报评论更是成为制约其转型的短板。自1998年《深圳特区报》首创“群言”评论专版,重视评论成为城市党报改革的重要方略。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党报评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本课题从城市党报评论的基本状况入手,以陕西城市党报为例,对其主要问题、深层原因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党报找出一条发展路径。本文在对广东、江苏等地城市党报评论加以铺排的基础上,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进行“点”的梳理;同时也将城市党报与都市报、晚报的评论进行“面”的比较,借以把握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特征,揭示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第一部分叙说城市党报评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交代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第二部分概述城市党报评论发展的整体状况,其中既有对城市党报评论的概念界定,也有对其历史沿革、主要功能的扼要分析,特别是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整体状况的铺排,充分体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评说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总体指向与差异,探讨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主要特征,即向都市报靠拢的评论指向、挣脱传统理念束缚的评论理念、鲜活多元的评论形态。第四部分是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个案分析,从操作方式、评论队伍、制衡因素方面,探讨陕西城市党报评论在转型中的困惑,以及造成困惑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前述基础上,以提升城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探索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路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观点,得出结论,对区域媒体在提供意见性信息、舆论监督、双向沟通方面的功能发挥提出建议,并坦言本研究的局限性。
鹿星星[3](2014)在《《齐鲁晚报》时评版及其“舆论场”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步成为社会言论、信息的集散地,传统媒体在整个社会中舆论引导和把控机制正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导向作用日渐式微,且传统媒体的权威正不断被解构,“舆论不一律”开始呈现;其二,多元的信息产生与传播渠道导致舆论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整合各种信息、言论资源,打造强势、集中的发声平台成为一种必需。围绕传统媒体如何有效影响社会意见的形成和舆论的走向,学界和业界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其中“舆论场”这一概念作为社会舆论生成的特定场域被提出,传统媒介面对重大社会议题不作为、集体失声的局面需要亟须进行变革,需要整合现有资源,依靠有效的传播平台进行集中、持久、强势的观点输出,依靠媒介舆论场域进行舆论有效引导。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舆论场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根据当下《人民日报》关于构建媒体“舆论场”要求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就《齐鲁晚报》时评版及其在构建舆论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齐鲁晚报》凭借其精准的读者定位和发行区域内绝对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其舆论场构建的内部和外部基础,并依托时评专栏、公开讨论的议题和时评作者、读者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影响受众意见形成和观点走向的特定场域和舆论空间,且在构建舆论场过程中形成了应时评论、理性说理、集中发声的评论特点。“舆论场”概念在《齐鲁晚报》时评版研究中的应用将为传统媒介在言论表达、意见输出方面的研究及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刘芬[4](2012)在《当代中国经济时评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等三种报刊的对比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青年报》全国首创推出评论栏目《冰点时评》以来,中国的新闻评论得到空前发展,经济时评也在新闻评论的带动下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引导普通公众获取有用信息分辨真相毫无疑问地落在时代前沿的了望者身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时评在曲折中蓬勃发展,其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缺乏专业性,专业性强普通受众又无法理解;部分媒体和经济时评人置公共利益不顾,为利益集团代言,获取私利。另外,各个媒体的经济时评风格迥异,面对同一事件往往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体制内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的经济时评更具一定的参考性,具有一定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部分市场化媒体会为了经济利益,制造轰动性,反而会生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之路的言论,或者为广告份额而做公关稿。经济时评的改进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可做两方面的努力。首先经济时评人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加快新闻评论工作业务的创新,再次应防止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出现,建立并逐步健全独立评论人制度,最后,通过完善法制来拓宽新闻自由的空间。
宋晓芳[5](2010)在《财经名专栏“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回答如何建设专栏内容才能使报纸财经类专栏赢得读者忠诚、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口碑的问题,本文选取香港《信报财经新闻》的“投资者日记”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专栏一手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对相关理论资料的借鉴引用,剖析“投资者日记”专栏内容特色,并探讨内容特色成因与其成功之道对大陆报纸财经专栏的借鉴意义。论文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交代了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作了必要的文献综述,同时说明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的构成,对包括以需求为导向的专栏选题、特色鲜明的专栏观点及基本理念、逻辑缜密的专栏信息组合、以悦读为准绳的专栏表达风格等四个方面的特色作了详细具体的探讨;第三部分对“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的成因作了深度剖析,着重从社会环境外因和专栏作者内因两个侧面展开论述;论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对“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成功之道的解读,阐明了其对大陆报纸财经专栏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投资者日记”经过三十年发展,不仅形成了稳定的内容特色,而且达成了专栏内容与经营目标之间的统一。该专栏在题材、观点、逻辑和表达四方面分别以需求导向、鲜明个性、丰富信息和悦读体验为主要特色,这四方面特色使专栏达成贴近性与全局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进而产生了双维度延伸的读者影响力、’不可替代的差异化竞争力和深入财经业界的社会影响力。
邓辉林[6](2010)在《新时期报纸时评运行规范研究 ——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从1998年起,中国进入了有新闻史记录以来的第三次“时评热”时期。根据此时期所处的时间坐标和时评作者代表性的广泛,可称其为新时期的“时评热”。新时期“时评热”对于表达公民利益诉求、监督权力运行状况、启迪民众思想智慧、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以问题意识和“挑刺”的眼光,查漏补缺,以求在理论上予以说明,为新时期“时评热”持续良性发展建言献策。在第一章,论文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三次“时评热”进行了梳理。为此,先对“时评”的定义进行了正本清源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定之义。接着在简要回顾前两次“时评热”的时代背景、发生起点、标志人物的基础上,对第三次“时评热”的发生起点、兴起动因、巨大功效进行了分析性阐述。第二章对第三次“时评热”的缺憾与发展瓶颈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论文提出当下“时评热”的巨大成功之中潜藏着三大不足:(一)操作方式不稳健。包括专业作者群的不稳定,代表利益面的狭窄,版面或栏目运作的常态性不足。(二)操作效果不到位。从单篇时评而言,大量时评未能取得理想的传播致效;从时评总体而言,观点信息重叠率高。(三)操作反响不如意。社会上出现较多对时评文体和时评操作者的负面评价,导致时评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制约了时评社会功能的发挥。论文接着从报纸言论管理政策的限定、少数时评工作者职业伦理的迷失和报纸时评操作理念不够成熟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在第二章末,论文提出了发展传播学赋予报纸时评及作者的使命。发展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应防止大众传媒的霸权主义和对公众批判能力的消解。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报纸时评,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报纸内容产品,非常适合促成施拉姆谈及大众传媒服务国家发展时所称的“向新的风俗行为”、“向新的社会关系”的过渡以及“观念、信仰、技术及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同时可以防止发展传播学提出的大众传媒的上述两大弊端。因此,报纸时评工作者应该认清自身对于国家发展的使命,努力解决相关问题,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报纸时评。明确报纸时评工作者和报纸时评的使命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以下章节针对前面提到的掣肘报纸时评发展的原因,一一探讨了破解的对策。第三章对报纸言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国外可资借鉴的报纸言论管理理念以及控制新闻传播、规制失范行为的措施进行了梳理。接着分析了报纸时评的本质规定——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并就这一本质规定对言论管理政策提出的相应要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我国在报纸时评管理方面可以采用的管理政策:以宪法条文框定言论边界、赋予公民普遍的表达自由、拓宽报纸时评的言说空间、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言论免责权。第四章针对少数报纸时评工作者职业伦理的迷失,对报纸时评编辑、报纸评论员、时评作者的职业伦理分别进行了详细探讨,结论如下:报纸时评编辑应具备如下职业伦理:(一)达到必需的政策理论水平。(二)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素养。(三)遵守报纸时评的规范要求。报纸评论员应具备如下职业伦理:(一)与报社意见保持一致。(二)形成作品的个性风格。(三)不断提升评论的能力。报纸时评作者应具备如下伦理:(一)尊重他人着作权。(二)养成独立之品格。(三)树立科学之精神。在第五章中,作者对报纸时评的一些基本、核心的操作理念进行了探讨,对报纸时评的商业性与真理性、表现性与导向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代言性与公众性等四对范畴亦即四种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论文认为,就这四对关系的处理,总的原则是应该二者兼顾,框定边界,微妙平衡。在结语部分,论文在说明中国时代发展主题的基础上,重申了发展传播学赋予报纸时评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并重点分析了报纸时评工作者对于破解制约报纸时评发展的瓶颈的巨大责任,以期待报纸时评工作者能够在第三次“时评热”和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易杨[7](2010)在《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的媒体竞争从以往的“独家新闻之争”逐渐演变成“独家新闻评论之争”的态势。大小报纸纷纷创办和革新新闻评论栏目,其中,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在媒体竞争中维护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地位,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梳理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1999年至2009年的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综合与归纳。这十年来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并具有了新的特点:实现栏目的品牌化;突出栏目新闻性;走向栏目平民化;转向专而精的栏目模式;推动异地舆论监督;融合网络评论栏目。1999、2001年和2003年中国记协评选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其中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占有的比例分别是58%、66%、42%。这些高质量的名栏目在特定受众中有广泛的认知度和赞誉度,体现了这十年中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最高水平。所以本文首先对获奖的部分新闻评论栏目进行个案研究,有全国性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代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和“今日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有地方性报新闻评论栏目代表:《湖北日报》的“三楚访谈”;有专业类的新闻评论栏目代表:《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人民论坛”选题大,思想性强;“今日谈”的评论以小见大;“冰点时评”的评论尖锐。“方舟评论”彰显力度、厚度、广度;“三楚访谈”具有楚域楚味的个性;“每周经济观察”体现经济评论价值。然后,本文对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进行共性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但是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呈现同质化现象;片面追求时效性;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缺乏舆论监督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保持栏目的专业化;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崔建乐[8](2010)在《“冰点时评”的舆论监督论析》文中认为中国的时评文体产生于20世纪初,两度繁荣之后归于沉寂。1998年,《中国青年报》开办“冰点时评”,率先再度启用时评文体,重视发挥时评的舆论监督作用,从而引发了国内报纸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到来和时评舆论监督的兴盛,“冰点时评”也因此成为第三次时评热潮的重要代表和时评舆论监督的重镇。从构成上看,“冰点时评”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价值倾向等方面都有了准确合理的厘界和定位;从特色上看,“冰点时评”舆论监督强调全面监督、多样化监督、理性监督和依法监督,构建自身的舆论监督体系和维度空间,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同时也应看到,“冰点时评”在作者的构成上、在对事实的处理上和在学术化的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相应提出了消解对策。
陈文江[9](2009)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研究初探》文中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平了”1,广大社会民众不再是经济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与决策者,然而铺天盖地、众说纷纭、鱼龙混杂的经济信息时常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之下,经济新闻评论因为其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备受重视,愈发繁荣兴盛。尽管如此,经济新闻评论兴旺发达的同时,学术界对其展开的研究却并没有能够与之保持同步,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此,笔者在以往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纸质媒体作为切入点,对经济新闻评论概念进行界定,分析解读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功能与作用,以及思考经济新闻评论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变化与要求,并积极探求创新、优化经济新闻评论写作的新思路。笔者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史学、文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述,论做到以事实说话、“论”、“述”结合、多角度解读评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新闻评论,并就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的创新与优化力图做出有益于业界的探索。
袁川[10](2008)在《新世纪报纸时评特色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时评版和《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时评专版的纷纷创建,引发了第三次时评热潮,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在众多时评中要脱颖而出,首要的是有独立的话语立场和观点开放平衡的理念特色。然后是在时评写作和编排上有独到之处,最终激发公民的参与,促进公共领域的建设,使新闻评论成为一种普遍的公民素质。论文指出了新世纪报纸时评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报纸时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文对帮助人们系统认识新世纪报纸时评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实用价值。
二、论经济时评的勃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经济时评的勃兴(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新闻评论与新闻专业主义 |
2、《新京报》 |
3、创新和不足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 |
2、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 |
3、关于新闻评论生产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
4、对新闻评论文献的理解和思考 |
第一章 《新京报》新闻评论体系设置 |
第一节、每日评论 |
一、版面位置与布局 |
二、形式及内容 |
第二节、《评论周刊》 |
一、栏目设置 |
二、形式及内容 |
第二章 《新京报》新闻评论生产特色 |
第一节、评论生产坚守专业主义 |
一、生产流程 |
二、自我意识定位 |
第二节、评论导向转变:从价值判断到专业化、建设性 |
第三节、京报调查:调查性评论 |
一、调查评论 |
二、京报调查 |
第四节、案例分析 |
一、“曹德旺跑了”事件 |
二、“企业家打造亲民形象”事件 |
第五节、特点和操作规范 |
一、案例分析 |
二、特点分析 |
第六节、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分析 |
一、传播效果 |
二、影响力 |
第三章 新闻评论之于舆论监督 |
第一节、与经济、社会控制关系 |
一、管理权变更 |
二、案例分析 |
三、新闻评论异地监督 |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价值 |
一、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 |
二、新闻评论的作用 |
第三节、对《新京报》新闻评论发展的思考 |
一、责任当道,新闻评论求异 |
二、增强新闻评论系统性 |
三、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 |
四、探索付费评论机制 |
五、寻求定制化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说:城市党报评论的基本状况 |
2.1 城市党报评论的整体状况 |
2.1.1 城市党报评论的概念界定 |
2.1.2 城市党报评论的历史沿革 |
2.1.3 城市党报评论的发展现状 |
2.1.4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版发展的基本状况 |
2.2 城市党报评论的主要功能 |
2.2.1 评论在城市党报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中的作用 |
2.2.2 城市党报评论在媒介系统中的“传播价值” |
2.2.3 城市党报评论在区域媒体中的引领功能 |
第3章 转型:城市党报评论的必然选择 |
3.1 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整体特征 |
3.1.1 评论指向:城市党报评论向都市报靠拢 |
3.1.2 城市党报评论挣脱传统党报理念束缚 |
3.1.3 城市党报评论形态逐渐多样 |
3.2 城市党报评论的差异性 |
3.2.1 城市党报评论在发展中凸显区域差异性 |
3.2.2 城市党报评论与子报评论的互补与差异 |
第4章 困惑:城市党报评论发展的制衡因素——以陕西城市党报为例 |
4.1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现实困惑 |
4.1.1 评论取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风范还是顺应政府意旨 |
4.1.2 评论风格:“关痛痒”的直接鲜明还是“求稳定”的温和内蕴 |
4.1.3 观点市场:及时反映民情还是固守政策宣传 |
4.2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出现困惑的原因 |
4.2.1 操作方式:传统党报评论形式的束缚 |
4.2.2 评论队伍:评论在媒介市场竞争中变革乏力 |
4.2.3 区域局限: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制衡 |
第5章 突围:城市党报评论的变革路径 |
5.1 发挥城市党报评论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
5.1.1 城市党报评论寻求突破:“评论”回归新闻 |
5.1.2 平衡城市党报评论在转型过程中的差异 |
5.2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路径选择 |
5.2.1 以市场为导向走变革创新之路 |
5.2.2 吸取省外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经验 |
5.2.3 借鉴都市报、晚报评论发展的优点 |
5.3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发展走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齐鲁晚报》时评版及其“舆论场”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选题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3.1 报纸时评研究现状 |
0.3.2 “舆论场”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 |
1 《齐鲁晚报》时评版与“舆论场”概述 |
1.1 报刊时评界定 |
1.2 《齐鲁晚报》时评版发展演变 |
1.3 “舆论场”的定义 |
1.4 《齐鲁晚报》时评版及其舆论场构建关系分析 |
2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条件、方式、特点 |
2.1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2.1.1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外部环境日臻完善 |
2.1.2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内部条件逐渐成熟 |
2.2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方式 |
2.2.1 搭建舆论场构建平台:设立时评专版、栏目 |
2.2.2 提高言论表达的自由度:不同议题进行公开讨论 |
2.2.3 激发言论发表活跃度:时评作者积极参与意见表达 |
2.2.4 促进观点、意见的达成:读者广泛参与和互动 |
2.3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特点 |
2.3.1 紧跟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增强了时评的时效性 |
2.3.2 话语立场偏于中立态度,趋向理性说理 |
2.3.3 运用漫画进行评论,强化评论效果 |
3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
3.1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面临的问题 |
3.1.1 少数人的固定化写作,影响意见表达的广泛性和创新性 |
3.1.2 议题属地重“外”轻“内”,本土化评论效应不明显 |
3.1.3 重点议题浅尝辄止,集中评论力度、时长不够 |
3.2 《齐鲁晚报》时评版构建舆论场的建议 |
3.2.1 加强报网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借势” |
3.2.2 提高时评文章质量,促成重点议题的大讨论 |
3.2.3 加强与受众联系,营造媒体舆论引导氛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当代中国经济时评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等三种报刊的对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3.3 调查分析法 |
1.3.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经济时评发展现状 |
2.1 经济时评的发展历程 |
2.1.1 经济时评的概念界定 |
2.1.2 经济时评产生的历史必然 |
2.1.3 经济时评的发展现状分析 |
2.2 经济时评的基本特征 |
2.2.1 与经济热点紧密结合 |
2.2.2 经济时评专业性强 |
2.2.3 经济时评评论员素质要求高 |
2.2.4 经济时评易牵连利益集团 |
2.3 经济时评的基本功能 |
2.3.1 解读经济政策,为普通大众解疑释惑 |
2.3.2 监督经济行为,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
2.3.3 传播经济知识,引导经济生活 |
2.3.4 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群体立言 |
第三章 经济时评发展的现实问题 |
3.1 专业性不够,出现常识性错误 |
3.2 深度不够,泛泛而谈现象普遍 |
3.3 冲突性不够,没有评论到本质问题 |
3.4 宽容性不够,语言暴力倾向明显 |
3.5 独立性不够,为利益集团代言 |
第四章 我国经济时评的对比实证分析 |
4.1 基于《人民日报·经济时评》的实证分析 |
4.2 基于《财经》杂志社论的实证分析 |
4.3 基于《每日经济新闻》评论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推动经济时评健康发展的途径 |
5.1 全面提升评论员的职业素养 |
5.1.1 提高政治素质与树立全局意识 |
5.1.2 培养全球视野与占领历史高度 |
5.1.3 致力专业主义建设与人文关怀 |
5.2 加快新闻评论工作的业务创新 |
5.3 完善并健全独立评论人制度 |
5.4 健全法制拓宽新闻自由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财经名专栏“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
研究对象与选题的价值 1.2 |
此前的相关研究与本项研究采用的方法 2."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分析 2.1 |
以需求为导向的专栏选题 2.2 |
特色鲜明的专栏观点及基本理念 2.3 |
逻辑缜密的专栏信息组合 2.4 |
以悦读为准绳的专栏表达风格 3."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成因分析 3.1 |
社会环境外因 3.2 |
专栏作者内因 4."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的价值及借鉴意义 4.1 |
内容特色产生双维度的读者影响力 4.2 |
内容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3 |
内容特色确立社会影响力 4.4 |
"投资者日记"的借鉴意义 5.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
(6)新时期报纸时评运行规范研究 ——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第三次"时评热" |
1.1 时评定义辨析 |
1.2 第三次"时评热"的兴起 |
2 "时评热"的缺憾与发展瓶颈 |
2.1 "时评热"的缺憾 |
2.2 报纸时评发展的瓶颈 |
2.3 发展传播学赋予报纸时评的使命 |
3 报纸言论管理政策 |
3.1 西方国家报纸言论管理政策 |
3.2 时评发展对言论管理政策的内在诉求 |
3.3 我国言论管理政策的应然状态 |
4 报纸时评工作者的职业伦理 |
4.1 报纸时评编辑的职业伦理 |
4.2 报纸评论员的职业伦理 |
4.3 报纸时评作者的评论伦理 |
5 报纸时评的操作理念 |
5.1 报纸时评的商业性与真理性 |
5.2 报纸时评的表现性与导向性 |
5.3 报纸时评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5.4 报纸时评的代言性与公众性 |
6 结语:担起助推国家发展的使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本论文使用的调查问卷 |
(7)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 |
2.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 |
2.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 |
3.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 |
3.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特点 |
3.2.1 实现栏目品牌化 |
3.2.2 突出栏目新闻性 |
3.2.3 走向栏目平民化 |
3.2.4 转向专而精模式 |
3.2.5 推动异地舆论监督 |
3.2.6 融合报网评论栏目 |
第4章 部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解读 |
4.1 "人民论坛" |
4.1.1 "人民论坛"的简述 |
4.1.2 "人民论坛"的特点 |
4.2 "今日谈" |
4.2.1 "今日谈"的简述 |
4.2.2 "今日谈"的特点 |
4.3 "冰点时评" |
4.3.1 "冰点时评"的简述 |
4.3.2 "冰点时评"的特点 |
4.4 "方舟评论" |
4.4.1 "方舟评论"的简述 |
4.4.2 "方舟评论"的特点 |
4.5 "三楚放谈" |
4.5.1 "三楚放谈"的简述 |
4.5.2 "三楚放谈"的特点 |
4.6 "每周经济观察" |
4.6.1 "每周经济观察"的简述 |
4.6.2 "每周经济观察"的特点 |
第5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成功经验 |
5.1 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 |
5.2 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 |
5.3 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 |
5.4 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 |
5.5 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 |
5.6 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 |
第6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不足与建议 |
6.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存在的问题 |
6.1.1 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 |
6.1.2 呈现同质化现象 |
6.1.3 片面追求时效性 |
6.1.4 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 |
6.1.5 缺乏舆论监督力度 |
6.2 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建议 |
6.2.1 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 |
6.2.2 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 |
6.2.3 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 |
6.2.4 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 |
6.2.5 保持栏目的专业化 |
6.2.6 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冰点时评”的舆论监督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冰点时评”的舆论监督构成分析 |
第一节 “冰点时评”舆论监督主体分析 |
第二节 “冰点时评”舆论监督客体分析 |
第三节 “冰点时评”舆论监督价值倾向分析 |
第二章 “冰点时评”的舆论监督特色 |
第一节 全方位挖掘,形成立体监督 |
第二节 倡导不同观点,开展多样化监督 |
第三节 推崇客观原则,促成理性监督 |
第四节 倡扬法治观念,践行依法监督 |
第三章 “冰点时评”舆论监督的偏差和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时评作者构成的单一性及其应对 |
第二节 时评对事实的处理不当及其应对 |
第三节 学术化表达的失度及其应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思路 |
1.3 文献回顾 |
2 经济新闻评论概述 |
2.1 概念厘清 |
2.1.1 经济新闻 |
2.1.2 新闻评论 |
2.1.3 经济新闻评论 |
2.1.4 经济新闻报道 |
2.1.5 经济理论文章 |
2.2 经济新闻评论基本特征概述 |
2.2.1 经济新闻评论的共性 |
2.2.2 经济新闻评论的特性 |
3 经济新闻评论的功能与作用 |
3.1 经济新闻评论的功能 |
3.1.1 解读国家及地方经济政策 |
3.1.2 监督各类经济行为 |
3.1.3 传播经济知识 |
3.1.4 指导经济生活 |
3.2 经济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 |
3.2.1 大众参与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 |
3.2.2 贴近大众、解惑释疑的关键渠道 |
3.2.3 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有力手段 |
4 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
4.1 全球化时代使经济新闻评论的地位更趋重要 |
4.2 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经济新闻评论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 |
4.2.1 平民化、通俗化日趋显着 |
4.2.2 知识性、趣味性明显增强 |
5 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的创新、优化 |
5.1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要体现时代特色、贴近生活需求 |
5.2 地方性媒体经济新闻评论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本土化优势 |
5.3 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在纷繁芜杂中抓取典型,追求表达手法的多样性 |
5.4 大力提升经济新闻评论写作主体的专业水准 |
5.5 注重在取材及行文过程中体现“亲民性”特征,力争实现“通俗化”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新世纪报纸时评特色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时评版和《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复兴热潮 |
1.1 报纸时评的含义界定 |
1.2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界定及复兴热潮 |
1.2.1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界定 |
1.2.2 新世纪报纸时评复兴热潮的表现形态 |
1.2.2.1 规模化:各报纷纷设置时评版,专栏和版面设置常态化 |
1.2.2.2 多样化:时评种类繁多 |
1.2.3 新世纪报纸时评复兴热潮的社会生态环境 |
1.2.3.1 新世纪舆论环境的宽松 |
1.2.3.2 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
1.2.3.3 媒体市场竞争的激烈 |
第2章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特色 |
2.1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理念特色 |
2.1.1 独立的话语立场与视角 |
2.1.2 开放与平衡的观点 |
2.2 时评写作的特色 |
2.2.1 平民写作,公民表达,参与时评的社会主体范围拓宽 |
2.2.2 选题特色 |
2.2.2.1 时评的新闻化,时效性增强 |
2.2.2.2 关注政府执政,解读重大政策 |
2.2.2.3 维护社会正义,加强舆论监督 |
2.2.2.4 注重人文关怀,折射人性光辉 |
2.2.3 论证深入浅出,情理兼具 |
2.2.4 时评语言的大众化特色 |
2.2.4.1 时代色彩 |
2.2.4.2 口语色彩 |
2.3 时评版的编排特色 |
2.3.1 版面简洁大气 |
2.3.2 版面的生态性:图文搭配形式多样化 |
第3章 新世纪时评特色的社会学和传播学解读 |
3.1 社会学解读:时评的发展扩大了公民的言论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社会基础 |
3.2 传播学解读:公民"知情权"和"接近权"的行使 |
第4章 新世纪报纸时评特色形成中的问题 |
4.1 新世纪报纸时评理念在呈现开放和平衡特色的同时,时评写作程式化,原创性、高质量的评论稿件相对稀缺 |
4.2 稳定、广泛的时评作者队伍尚未形成 |
4.3 新世纪报纸时评的写作过于追求时效性,事实价值判断时有错误 |
4.4 版面形式单一 |
4.5 新世纪报纸时评语言呈现大众化色彩的同时,出现了语言的粗俗化,公众文化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
第5章 解决新世纪报纸时评特色形成中问题的对策 |
5.1 加强选题策划,开创和繁荣独家言论,塑造品牌 |
5.2 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
5.3 完善时评表达机制,加强时评的理性 |
5.4 优化版面设置,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
5.5 提高公民的言论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经济时评的勃兴(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新京报》新闻评论的特色研究[D]. 贾天琼.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2]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D]. 邬粉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3]《齐鲁晚报》时评版及其“舆论场”构建研究[D]. 鹿星星. 辽宁大学, 2014(01)
- [4]当代中国经济时评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等三种报刊的对比视角[D]. 刘芬.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2)
- [5]财经名专栏“投资者日记”内容特色研究[D]. 宋晓芳. 暨南大学, 2010(10)
- [6]新时期报纸时评运行规范研究 ——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D]. 邓辉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7]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D]. 易杨. 湖南大学, 2010(03)
- [8]“冰点时评”的舆论监督论析[D]. 崔建乐. 苏州大学, 2010(02)
- [9]全球化时代经济新闻评论研究初探[D]. 陈文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01)
- [10]新世纪报纸时评特色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时评版和《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D]. 袁川. 河北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