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对学生生物学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21)在《高三生物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现代化人才。新高考制度下,生物学科备受青睐,成为选考人数最多的科目之一,可生物学学困生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学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影响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引起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针对高三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合学校实际定位,深入分析、探究其学困成因,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转化策略并加以实施,以期提升其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破除学困困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为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策略,选取省级二类普通高中—济南某高中作为普通类高中的典型代表,以其2018级高三生物选科学生(共394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校生物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学困标准,在该校高三学生中共遴选出重度学困生14人(占比3.55%)、普通学困生68人(占比17.26%)。之后进一步从学生个人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学困成因的调查分析发现,作为普通类高中的高三学生,导致其生物学学困的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缺失、兴趣不足、意志薄弱、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学生学困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缺少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优良的学习习惯,重度学困生由于严重缺乏自信心和自律性、学习基础弱、听课散漫、作业应付、学习方法低效学困严重;而导致其生物学学困的外部原因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关注度低,家庭关注不合理等方面,其中以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度过低这一方面较为突出,重度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学困状态,家长对其生物学学习的关注和期望极低,导致学生漠视甚至放弃生物学学习。针对学生的学困成因,本研究制定了“开展学法指导、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多方沟通共筑教育合力”的转化策略,主要包括:(1)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心理特征,进而对其现有学习方法进行适度干预,让其在连续的学习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端正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学习意志的培养目标;(2)教师转变教学观点,加大与学困生情感沟通,给予学困生积极期望,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勤鼓励多表扬,引导学困生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困生制定、实施计划实现合适目标,增强其自律性;通过生物科学史讲解用榜样力量培养学困生的坚强意志;(3)加强多方沟通,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寻求家长支持配合,共筑教育合力,促进学困生顺利转化。本研究在分析学困成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基础上,进一步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位生物学学困生(小赵、小马、小李三位同学)进行个案转化实践,验证转化策略的有效性。小赵同学,学习虽认真努力、但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普通学困;小马同学,脑子聪明灵活,但因学习习惯不良、亲子关系不和谐导致严重学困;小李同学,乐观开朗、为人友善,但因受学习无用论的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严重学困。经过半年的各自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实践,三位学困生均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到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改善家庭亲子关系、抵制学习无用论观点影响、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合适学习方法,在三次月考和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均稳步提升,转化成效明显。本研究的高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省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本研究针对该校高三生物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转化策略制定及个案研究,丰富了济南市普通高中在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同类高中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李文文[2](2021)在《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想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育领域中,需要教师不断去促进、革新当前的信息化状态。整合技术的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是目前教学活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TPACK框架的提出,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将TPACK框架及其理念渗透到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中,从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三要素的视角下,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基于TPACK框架的教学设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自身实践经验提出选题缘由;其次通过阅读大量与TPACK框架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概念和TPACK框架的相关理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TPACK框架与教学设计流程相结合,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法建构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对该模型的构成要素展开分析,并说明该模型的应用原则,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对该模型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对榆林市高新区高新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的月考成绩进行显着性分析,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本研究设计的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实践结果通过五个方面的测量来反映。(1)通过“授课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学理念、CK、PK、TK、TPACK这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身整合技术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2)通过“观察者评价量表”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TPACK框架下的教学要求,但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方面有待进一步反思与改进;(3)通过“学生对教学法认可度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教法方面,大多数同学表示认可,个别同学对谈话法和讨论法并不是完全认可,在学法方面,大多数同学表示认可,个别同学对游戏练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不是完全认可;(4)通过“课后测验”,结果表明: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为0,80分及以上的学生占96%,平均分约为92.596分;(5)通过“期末成绩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均值为46.27,对照组的均值为42.36分,P=0.002(<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6)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生物学教与学的态度,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相较于对照组学生有明显提高。通过理论研究表明,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由分析阶段、整合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四个阶段构成;分析阶段又由CK分析、PK分析、TK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境脉分析这六部分构成;此模型的应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技术合理性原则和灵活应变原则这三大基本原则。实践表明,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教师能清晰的分析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地整合;但仍需要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去改善教学设计内容,精制教学设计模型。
尹英娟[3](2021)在《基于问题意识的高中生物学优质教学案例分析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文中认为问题是学生顺利展开学习的前提条件,而问题意识作为一种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不同,问题导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问题意识。本研究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致力于分析授课中的问题提出、分析、解决及生成策略,根据分析结果运用问题导学法展开行动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首先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关于“问题导学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其次,在收集大量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精选了15个《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优质教学案例,分属3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在每种教学模式中选取一个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比较分析,随后选择1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最后,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行动研究。在以上研究中,获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质疑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提升性问题、归纳性问题,不同类型的问题均能提升问题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第二,对比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论证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在授课中各有其独特的优点,通过比较分析法发现,教师重视问题教学,但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授课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多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展开问题导学法实践研究。运用传统教学和问题导学法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实施教学,检测问题导学法有效性。实践结果表明问题导学法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具有显着效果。第四,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效果良好,可行性高且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效果明显,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展开问题导学法实践研究。运用传统教学和问题导学法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实施教学,检测问题导学法有效性。问题导学法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具有显着效果。研究表明:选择问题导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问题意识,落实核心素养。
吴谦[4](2021)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钻研怎样找到契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此后各种教学模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帮助。在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是从教学环节的角度进行探讨,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生物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结合高中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新授课教学的侧重点,反思传统生物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总结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尝试建构出“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并应用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基于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相关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该模式包括自学指导、学案导学、组内讨论、答疑总结、达标训练五个环节,在实施中遵循主体性、合作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原则,具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生物教材和创建良好课堂环境等应用特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手段,以“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对高中生物新授课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以试验学校高一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为试验对象,将其中3个班级作为试验班,在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另外3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在课堂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分别进行3个月的教学后,向学生们发放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显着的提高。对学生的三次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针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笔者提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应用策略。并建议之后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合理编制导学案;合作交流时科学分组、明确分工;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岳丽丽[5](2020)在《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以苏州市的一线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分析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帮助体育教师更好的教学,以及提出一些改进和编写方面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满意度及评价较高,对教师教学用书给予了肯定;(2)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率比较高,多用于备课;(3)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与使用不够充分;(4)教师表示了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期望与建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结论给予使用以及改进和编写建议。使用建议:(1)端正使用态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认识;(2)结合自身经验,优化教学内容;(3)立足教学实际,有选择的使用教师教学用书;(4)提高专业素养,注重与教学技能相结合;改进和编写建议:(1)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2)增设“体育中考”专栏,提供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3)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4)结合网络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璐[7](2020)在《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正面临“学习的革命”,新时代人们的必备素质是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了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指标,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其中6个核心要素之一的“学会学习”,明确了学生不仅要从学海和实践中汲取无限知识,更重要的是汲取学习能力才能终身受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有关“学”的研究日益深刻,学法指导必然成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学法指导是一个长期、系统、有序的工程,需要教师把握学法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然而能始终将学法指导贯彻到教学全过程的教师寥寥无几,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本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物学法指导研究方面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明确了生物学法指导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对学法指导、生物学法指导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详细叙述,对与学法指导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理论、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中学生物学科特点为理论基础展开对学法指导的研究。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初步分析出了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和一线教师学法指导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详细的学法指导对策。最后,教育实践环节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说明了教师学法指导的思路,以宝鸡市石油中学高一(9)班为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的实施对象,进行一学期的学法跟踪指导,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值为0.038小于0.05,高一(9)班的后测成绩显着高于高一(10)班。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存在缺乏总结学习方法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系统的学法训练、实验探究、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存在学法指导积极性低、学法指导零散无序、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2)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式、指导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将学法指导贯彻学生生物学习过程始终,制定科学全面的训练计划,时刻反馈和督促,使学法指导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3)学生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使用,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课堂反应、探究合作、实际问题解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期望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能对学法指导理论有所补充,另一方面能对教育一线的生物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郑念念[8](2020)在《基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一线生物学教师和专家学者开始就如何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索。为了改善传统课时设计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弊端,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课堂的转型,并且希望利用单元教学设计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课标》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探究,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本研究尝试以“重要概念”为主题构建单元教学。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深入解读《课标》、深度分析文献,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单元教学设计”和“重要概念”的研究现状,从中吸取经验。第三,为了解一线生物学教师关于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一线生物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第四,基于对理论的研究与调查结果,通过对比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总结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构建了基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并选择了高中生物学模块一中的重要概念2.3“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进行案例设计和实践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一线生物学教师认同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但由于缺乏指导导致难以在课堂中开展单元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初步验证了以重要概念为主题构建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基于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第二,基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第三,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单元教学设计的培训,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尝试单元教学设计。
王海宁[9](2020)在《渭南市2016-2019年生物中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把初中生物学科纳入全省中考考查科目,考试结果既是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此次中考变革,中考生物试题由地理生物合卷改为分卷,分值也相应提升,生物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地位随之加强,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而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中考复课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价值。通过对中考生物试题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广大师生把握生物中考态势和规律,进而引导教研及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该论文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就问题的提出、论文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紧接着以对比分析法和统计法对渭南市2016-2019年生物中考试题从试卷结构、试卷题型、试卷难度、教材分值、考查内容、试题考点及试题特点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对比与总结,除此之外还对渭南市某中学120名学生中考生物试题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试题得分率和得分率较低题目的错误原因两方面着手,并根据其研究结果同时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最后笔者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渭南市中考生物试题具有以下特点:立足基础,突出核心概念;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图文,突出学习能力;综合有度,注重知识整合;凸显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在此基础上,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识图题、表格题、实验探究类的题还存在问题,并同时对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进行错因归纳,总结了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还有的同学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而记忆模糊,非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错别字现象严重、作答不规范、识图能力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差等。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针对中考试题特点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备考策略:首先应明确复习的方向,认真研读中考说明;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最后通过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此备考策略可以为更好的开展教学,应对中考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东霞[10](2020)在《“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改进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习得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思问课堂”导学案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笔者任教学校使用“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教学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将导学案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对“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编制与使用方面的优化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华池县××高中两个生物理科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部分教师了解导学案的应用现状,从中发现导学案在编制与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编制优化策略和使用优化策略。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为:利用要素分析法优化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有机融合;问题设计体现“层次化、探究化、情景化”要求;课堂小结形式多样化;合理设计习题,提高习题设计质量;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灵活安排;规范编制程序,强化备课组深度备课意识。导学案使用优化策略分为教师使用策略和学生使用策略,其中教师使用策略有课前及时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情况,掌握学情;课中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教学,及时指导;课后及时批阅导学案,有针对性辅导,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学生使用策略有课前及时预习;课中以对学、群学方式合作探究,并进行展示与练习;课后及时整理导学案进行复习。依据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将导学案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采用观察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进行观察,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分析利用优化后的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实践效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导学案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练习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课堂参与度、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最后笔者总结反思了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加强对学生生物学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对学生生物学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三生物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1.1.2 生物学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
1.1.3 破解生物学学困生学习困局亟需有效的转化策略支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困生 |
2.1.2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5 成就归因理论 |
3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现状调查及实施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3.1 调查问卷编制 |
3.3.2 预调查及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3.3.3 正式调查流程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3.5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5.1 高三生物学学习水平调查及学困生认定 |
3.5.2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个人内部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5.3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外部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4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
4.1 生物学学困生个人内部因素 |
4.1.1 学习动机缺失 |
4.1.2 学习兴趣不足 |
4.1.3 意志品质薄弱 |
4.1.4 学习习惯不良 |
4.1.5 学习方法不当 |
4.2 生物学学困生外部因素 |
4.2.1 教师关注不足 |
4.2.2 家庭环境不良 |
4.2.3 社会重视度低 |
5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
5.1 学困生个人内部转化策略 |
5.1.1 明确需求,激发生物学学困生学习动机 |
5.1.2 多措并举,培养生物学学困生学习兴趣 |
5.1.3 强化意志,激发生物学学困生学习潜能 |
5.1.4 端正态度,优化生物学学困生学习习惯 |
5.1.5 方法引领,加强生物学学困生学法指导 |
5.2 学困生外部转化策略 |
5.2.1 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 |
5.2.2 家校通力协作,共筑教育合力 |
5.2.3 合理安排进度,增强学习信心 |
5.2.4 加大宣传力度,优化社会环境 |
6 高三生物学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
6.1 案例1—普通学困生 |
6.1.1 了解学困生真实情况 |
6.1.2 分析学困生成因 |
6.1.3 制定转化措施 |
6.2 案例2—重度学困生 |
6.2.1 了解学困生真实情况 |
6.2.2 分析学困生成因 |
6.2.3 制定转化措施 |
6.3 案例3—重度学困生 |
6.3.1 了解学困生真实情况 |
6.3.2 分析学困生成因 |
6.3.3 制定转化措施 |
6.4 案例总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三生物学情调查 |
致谢 |
(2)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缘由 |
1.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
1.2 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缺陷 |
1.3 TPACK框架带来的新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概念界定 |
2.2.1 TPACK |
2.2.2 教学设计 |
2.3 理论基础 |
2.3.1 TPACK框架理论 |
2.3.2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
2.4 从TPACK的视角看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 |
2.5 TPACK框架运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意义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意义 |
3.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方法 |
3.3 基于设计的研究框架 |
3.4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建构 |
4.1 分析阶段 |
4.1.1 CK(学科内容知识)分析 |
4.1.2 学习对象的分析 |
4.1.3 PK(教学法知识)分析 |
4.1.4 TK(技术知识)分析 |
4.1.5 确定教学目标 |
4.1.6 境脉分析 |
4.2 整合阶段 |
4.2.1 TCK阶段 |
4.2.2 TPK阶段 |
4.2.3 PCK阶段 |
4.2.4 TPACK阶段 |
4.3 实施阶段 |
4.4 评价阶段 |
4.4.1 教师自我评价 |
4.4.2 观察者评价 |
4.4.3 学生评价 |
4.5 基于TPACK框架的教学设计应用原则 |
4.5.1 整体性原则 |
4.5.2 技术合理性原则 |
4.5.3 灵活应变原则 |
第五章 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案例 |
5.1 教学内容选取 |
5.2 学科内容知识(CK)分析 |
5.3 教学对象分析 |
5.3.1 学生认知结构 |
5.3.2 学习需求分析 |
5.4 教学法知识(PK)分析 |
5.5 技术知识(TK)分析 |
5.6 确定教学目标 |
5.7 境脉分析 |
5.8 整合过程设计 |
第六章 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
6.1 确定实践对象 |
6.2 教学实践过程 |
6.3 实践过程分析 |
6.4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6.4.1 课堂组织与时间管理 |
6.4.2 游戏练习与学生参与 |
6.4.3 小组合作意识薄弱 |
第七章 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 |
7.1 教学案例实施效果评价 |
7.1.1 自我评价 |
7.1.2 观察者评价 |
7.1.3 学生对教学法认可度 |
7.1.4 课后测验 |
7.2 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
7.2.1 期末成绩分析 |
7.2.2 学生个人访谈 |
第八章 研究总结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的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基于问题意识的高中生物学优质教学案例分析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步骤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步骤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问题 |
二、问题意识 |
三、问题导学法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问题导学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问题导学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 |
三、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四节 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点和实施原则 |
一、问题导学法的构成要素 |
二、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特征 |
三、问题导学法的问题设计原则 |
四、问题导学法的操作步骤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选取及依据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 |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
二、选取依据 |
第二节 教学案例的选取及依据 |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
二、选取依据 |
第三节 问题导学法实施对象的选取及依据 |
一、问题导学法实施对象的选取 |
二、选取依据 |
第三章 优质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15 份优质教学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及问题整理 |
二、教学案例的共性问题分析 |
第二节 代表性教学案例的问题意识比较分析 |
一、“细胞膜的功能”问题及问题意识比较分析 |
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问题及问题意识比较 |
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问题及问题意识比较 |
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问题及问题意识比较 |
五、问题意识的评价分析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 |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启“问题之门” |
二、参与课堂问答,加强“问题之行” |
三、亲历合作建模,分享“问题之果” |
四、课堂延伸,牢固“问题之魂” |
五、问题意识的评价分析 |
第四章 问题导学法教学案例的构建与实施 |
第一节 高中生物学问题导学教学案例的构建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方法 |
六、教学过程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问题导学教学案例的实施 |
一、实施对象教学模式的选择 |
二、实施教学与检测 |
第五章 问题导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
一、前测结果 |
二、后测结果 |
三、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师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
一、教师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堂问题设计及提升问题意识的评价 |
二、对教师评价的总结与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15 份优质教学案例问题数量汇总 |
附录 Ⅱ:传统教学法教学设计 |
附录 Ⅲ:前测试卷 |
附录 Ⅳ:后测试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1.2.1 教学模式 |
1.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 |
1.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高中生物新授课 |
1.6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教学模式 |
1.6.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1.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章 基于新授课下的“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
2.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
2.1.1 自学指导 |
2.1.2 学案导学 |
2.1.3 组内讨论 |
2.1.4 答疑总结 |
2.1.5 达标训练 |
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
2.2.1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
2.2.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2.2.3 充分利用生物教材 |
2.2.4 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
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2.3.1 主体性原则 |
2.3.2 合作性原则 |
2.3.3 层次性原则 |
2.3.4 高效性原则 |
第3章 高中生物新授课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
3.1 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1.4 生物学习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3.1.5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结果及分析 |
3.2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分析 |
3.3 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以《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为例 |
3.3.1 教学内容分析 |
3.3.2 导学案设计及分析 |
3.3.3 教学过程及分析 |
第4章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及实施建议 |
4.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 |
4.1.1 明确预习要求 |
4.1.2 学案自主学习 |
4.1.3 学生合作交流 |
4.1.4 及时课堂检测 |
4.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实施建议 |
4.2.1 合理编制导学案 |
4.2.2 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
4.2.3 在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 |
4.2.4 教学方式随机应变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高中生物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B:“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 |
附录C:《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导学案 |
攻读学位课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教师教学用书 |
2.2 国内研究 |
2.2.1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
2.2.2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以及改进建议方面研究 |
2.2.3 对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研究 |
2.3 国外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3.2.2 文本分析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 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文本分析 |
4.1 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1.1 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4.1.2 创建新的内容框架体系 |
4.1.3 帮助教师创造性的教学 |
4.1.4 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侧重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
4.2 教师教学用书的结构分析 |
4.2.1 教师教学用书的目录结构 |
4.2.2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课结构 |
4.3 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分析 |
4.3.1 运动参与 |
4.3.2 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 |
4.3.3 健康知识与各类体育运动知识 |
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5.3 关于教师教学用书总体满意度及总体评价分析 |
5.3.1 总体满意度分析 |
5.3.2 总体评价分析 |
5.4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分析 |
5.4.1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整体使用情况分析 |
5.4.2 教师教学用书具体内容使用情况分析 |
5.4.3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受益情况 |
5.5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建议分析 |
5.5.1 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问题分析 |
5.5.2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分析 |
5.6 小结 |
6 访谈结果分析 |
6.1 访谈主体与过程 |
6.2 访谈内容与结果 |
6.2.1 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 |
6.2.2 教师教学用书的不足与建议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总体满意度及评价较高 |
7.1.2 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率比较高,但使用方式单一 |
7.1.3 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与使用不够充分 |
7.1.4 教师们期望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用书 |
7.2 建议 |
7.2.1 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 |
7.2.2 有关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及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华东师大版《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使用现状及编写建议访谈提纲 |
致谢 |
(7)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研究背景 |
1.社会发展的要求 |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要求 |
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4.生物教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生物学法指导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学法指导 |
2.学法的分类 |
3.与学法指导相关的概念辨析 |
4.生物学法指导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观 |
2.人本主义理论 |
3.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
4.中学生物学科特点 |
三、高中生物学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1.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
2.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问题分析 |
(二)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1.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2.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问题分析 |
四、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 |
(一)高中生物学法指导的指导思想 |
(二)高中生物学法指导的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针对性原则 |
3.分层性原则 |
4.实用性原则 |
5.准确性原则 |
6.灵活性原则 |
7.循序渐进性原则 |
(三)高中生物学法指导方式 |
1.渗透式 |
2.讲授式 |
3.研讨式 |
4.示范式 |
(四)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内容 |
1.激发生物学习的动力系统 |
2.强化生物学习的执行系统 |
3.完善生物学习的评价系统 |
4.优化生物学习的调控系统 |
五、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的实施 |
(一)实施对象的选择 |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
(三)实施案例 |
(四)实施效果评价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生物学习方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物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前测试卷 |
附录四 :后测试卷 |
附录五 :前测、后测成绩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3 中学生物学教师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4 基于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开发 |
4.1 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的比较 |
4.2 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4.3 构建单元的方式 |
4.4 单元教学设计的流程 |
5 基于重要概念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
5.1 案例设计 |
5.2 教学实践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渭南市2016-2019年生物中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考生物试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渭南市中考生物试题分析 |
3.1 试卷整体分析 |
3.2 试卷结构分析 |
3.3 试卷题型分析 |
3.4 教材分值分析 |
3.5 试卷难度分析 |
3.6 考查内容分析 |
3.7 试题考点分析 |
3.8 试题图表题型分析 |
第四章 渭南市中考生物试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4.1 渭南市中考生物试题得分率分析 |
4.2 得分率较低的题目错因分析 |
4.2.1 选择题分析 |
4.2.2 非选择题分析 |
第五章 渭南市中考生物学科的备考策略 |
5.1 明确复习方向 |
5.2 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
5.3 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 |
5.3.1 针对试题分析及答题情况分析提出的备考策略 |
5.3.2 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的备考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课程标准的要求 |
2.使用导学案进行实际教学的反思 |
3.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文献综述 |
3.基于“思问课堂”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1.现状调查的实施 |
2.课堂实践研究的实施 |
3.实施效果的调查 |
三、“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现状调查 |
(一)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访谈结果整理与分析 |
2.问卷一结果整理与分析 |
(二)“思问课堂”导学案编制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编制存在的问题 |
2.使用存在的问题 |
四、“思问课堂”导学案优化设计及案例分析 |
(一)导学案编制优化原则 |
1.目标性原则 |
2.实用性原则 |
3.问题性原则 |
4.资源整合性原则 |
5.层次性原则 |
6.灵活性原则 |
(二)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 |
1.利用要素分析法优化学习目标 |
2.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有机融合 |
3.问题设计体现“层次化、探究化、情景化”要求 |
4.课堂小结形式多样化 |
5.合理设计习题,提高习题设计质量 |
6.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灵活安排 |
7.规范编制程序,强化备课组深度备课意识 |
(三)“思问课堂”导学案编制优化案例及分析 |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授课导学案编制案例分析 |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课导学案编制案例分析 |
五、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 |
(一)使用优化策略 |
1.教师使用 |
2.学生使用 |
(二)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的实践研究 |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授课实践案例分析 |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课实践案例分析 |
(三)实践后的实践效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1.编制优化策略与使用优化策略贴合本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
2.使用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对教师的作用 |
3.使用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对学生的作用 |
(二)“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后存在的不足 |
1.导学案编制耗时耗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负担 |
2.课堂探究活动掌控难度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
3.导学案的课堂使用与学生记笔记时间冲突 |
4.导学案没有实现课后的有效利用 |
(三)建议 |
1.注重集体备课,加强师生合作 |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3.教师应注重板书书写,给学生留有整理笔记的时间 |
4.将导学案集结成册,用于学生的复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思问课堂”导学案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C 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使用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D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E 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导学案 |
附录F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G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H 学生实验课导学案整理情况 |
四、加强对学生生物学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生物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 王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TPACK框架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 李文文. 延安大学, 2021(11)
- [3]基于问题意识的高中生物学优质教学案例分析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D]. 尹英娟. 黄冈师范学院, 2021
- [4]“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D]. 吴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华东师大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岳丽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对策研究[D]. 王璐. 延安大学, 2020(12)
- [8]基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郑念念.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渭南市2016-2019年生物中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究[D]. 王海宁. 延安大学, 2020(12)
- [10]“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D]. 王东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