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性版激光直接制版系统的第三代激光器(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良[1](2019)在《激光技术在印刷工业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激光的存在,激光加工技术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工业升级。根据激光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理,激光加工可分为激光热加工和光化学反应加工两种形式。激光热加工是利用激光束投射到材料表面产生的热效应来完成加工过程,包括激光焊接、激光切割、表面改性、激光打标、激光钻孔、激光雕刻模切和微加工
韩晓良[2](2018)在《历史的新节点 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个值得回顾和展望的历史节点,是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发展阶段。在回顾取得经济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为进一步开拓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奠定基础,我国未来发展将以创新驱动为中心,扩大内需为动力,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发展。2017年,我国GDP增长6.90%,经济总量达到82.70万亿元(折合12.00万亿美元),过去5年年均增速超
韩晓良[3](2018)在《数字印后之花开始绽放》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技术和市场经济融合,使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发生全球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变化,使万里之遥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渴望不可及的梦想得以实现。数字印刷设备的广泛应用,为个性化、小批量和多样化产品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印后加工设备必须与之适应,印后设备数字化之花开始绽放。数字化工作流程系指在建立信息数字化基础上,对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中的图文信息和生产控制信息的
叶伟巍[4](2009)在《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公共政策多如牛毛的时代,也是一个公共政策严重匮乏的时代。美国公共管理体系可谓世界领先,但是此次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并以海啸之势席卷全球,不仅重创全球虚拟经济,而且对实体经济的也造成巨大冲击的金融风暴,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政府顺应金融创新的公共政策的严重缺失。在我国,为了深化、细化、制度化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产学研为突破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超过3000项,但是通过本研究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相关政策对产学合作创新的调控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在新形势下研究当前阶段产学合作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把握主要矛盾;分析关键因素作用创新绩效的机理与路径,把握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之后,通过对国家创新理论系统、区域创新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文献研究,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针对性强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全球化优势,确定了以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创新系统这一中观视角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基于区域支柱产业的产业创新系统视角,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1)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研究;(2)产学合作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3)当前阶段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按照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变量设计、信度效度检验、研究方法设计等规范;在采集大样本问卷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建模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实施了研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借鉴创新系统理论和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提炼了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六大方面影响模块,并确定了合作项目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借鉴经典U-A模型后发现,主导设计是产学合作创新成功的分水岭,所以提出了用“市场合作创新能力、技术合作创新能力和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这三个指标来诠释产学合作创新能力的设想,最后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通过对聚光科技、绍兴纺织研究院、烟台万华、方正集团等四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了产学合作创新不同阶段存在着合作模式演化的规律。并借鉴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探索性地提炼了用“创新主体和合作治理关系”两个维度对不同阶段的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合作模式,最后提炼成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演化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阶段合作模式是影响产学合作创新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合作模式演化模型很好地证明了产学合作创新是实现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过程,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丰富了我国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第三,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得出了目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的重要结论。发现当前情况下主要是合作双方资源因子、双方能力因子、合作模式因子,通过合作创新能力的变化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提高产学合作项目创新绩效,为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研究保障。同时从实证分析结果也发现,当前产学合作创新微观层面管理效率非常低下,严重制约了产学合作创新的绩效。最后,基于当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结论,本论文在分析浙江省产业现状和产学合作创新政策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现阶段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工具;最后,针对浙江产业和民间资本充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建产学合作风险引导基金这一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学合作政策体系,促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本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产学合作创新理论,得出了当前产学合作创新主要还是要素驱动这一重要结论,为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匡导球[5](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韩丽丽[6](2009)在《光敏CTP成像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光敏CTP技术的发展,光敏CTP的优势日益凸显。光敏CTP的成像速度快,为速度要求较高的报业印刷以及短版快印的商业印刷提供了有利条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青睐,因而对光敏CTP成像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光敏CTP成像系统中影响印版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工业实验,并结合印刷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提出一套适合印刷企业实际生产应用的控制光敏CTP成像质量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光敏CTP技术的成像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并将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光敏CTP成像技术与热敏CTP成像技术进行比较分析。(2)对光敏CTP技术的整个成像过程进行分析,将影响光敏CTP成像质量的因素确定为成像设备、成像材料、成像环境、操作人员和工艺流程、曝光测试、显影测试等方面,并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3)利用测试标版进行CTP直接制版机稳定性的测试,利用该测试标版分析印版上网点再现情况、印版上周向与轴向密度的均匀性变化、印版上平网再现的情况以及显影液温度与PH值的变化情况。(4)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与印刷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相结合,提出一套包括原材料的检查、规范操作以及印版线性化曲线和印刷补偿曲线设置的控制光敏CTP成像质量的方法。本论文是在结合一定的生产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会对采用光敏CTP技术的印刷企业控制印版的成像质量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7](2008)在《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科发火[2008]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
徐喆[8](2004)在《数字印刷中的直接成像技术》文中指出 印刷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机电技术、及材料科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实现传统模拟印刷技术向全面数字印刷技术的变革。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和短周期的印刷品需求日益增强,印刷市场正趋于多元化与个性化,同时对印刷采用新的直接成像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今天的数字印刷领域,通过数字化的图文信息,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是技术主流。在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中,主要分为:①采用一
夏丽英[9](2002)在《构筑21世纪的绿色环保印刷企业》文中提出 一、印刷工业的主要污染因素我们处于一个环境气候越来越恶劣的时代。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春天的沙尘暴、冬天的反常温暖;臭氧层被破坏,冰川面积缩减;海洋污染,土壤沙化,江河在干涸,资源在枯竭。人们不再雨中散步,因为天上下的是泥雨酸雨;人们不再迎风起舞,因为风中满是尘土沙粒。
臻峰[10](2001)在《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的现状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柔性版激光直接制版系统的第三代激光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版激光直接制版系统的第三代激光器(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技术在印刷工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光照排 |
二、激光打印 |
三、激光制版 |
四、激光雕刻网纹辊 |
五、激光切割 |
六、激光打标 |
1. 加热打标 |
2. 熔化打标 |
3. 汽化打标 |
七、激光淬火 |
八、激光3D打印 |
(2)历史的新节点 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迅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印刷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
1.市场发展现状 |
2.产业转型状况 |
新技术、新产品创新 |
1.数字印刷机创新 |
2.自动化印后加工设备创新 |
3.高端胶印机创新 |
4.环保印刷机创新 |
5.自动化检测设备创新 |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
1.标准技术创新 |
2.专利技术创新 |
(3)数字印后之花开始绽放(论文提纲范文)
印后数字加工设备 |
联线印后数字化设备 |
数字印后加工的新成员 |
(4)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主创新是大国复兴的基石 |
1.1.2 我国企业尚难成为创新主体 |
1.1.3 现代大学创新源的地位日益显现 |
1.1.4 产学合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突破口的作用已经显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逻辑 |
1.3.3 研究路线 |
1.3.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
2.1.1 国家创新理论系统综述 |
2.1.2 区域创新理论综述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
2.1.4 小结 |
2.2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综述 |
2.2.1 合作创新理论 |
2.2.2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综述 |
2.2.3 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2.4 合作项目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2.5 产学合作创新理论小结 |
2.3 创新制度文献综述 |
2.3.1 创新政策的界定 |
2.3.2 创新政策工具 |
2.3.4 小结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成功案例的研究与研究框架的提出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案例研究的意义 |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
3.1.3 案例研究效度与信度实现 |
3.2 产学合作创新案例分析 |
3.2.1 绍兴轻纺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案例 |
3.2.2 烟台万华产学合作创新案例 |
3.2.3 方正汉字激光照版系统案例 |
3.2.4 聚光科技产学合作案例 |
3.2.5 产学合作创新案例小结 |
3.3 产学合作创新模式的提出 |
3.3.1 产学合作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
3.3.2 产学合作创新演化模型的提出 |
3.4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的提出 |
3.4.1 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力子维度 |
3.4.2 合作创新的市场能力子维度分析 |
3.4.3 协同把握创新机会能力子维度分析 |
3.4.4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研究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4.1.2 问卷设计过程 |
4.1.3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问题 |
4.2 数据收集程序 |
4.2.1 总体和样本的确定 |
4.2.2 答卷者的选择 |
4.2.3 问卷发放及回收 |
4.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3.1 样本企业的合作模式分布情况 |
4.3.2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 |
4.3.3 样本企业的年限分布 |
4.3.4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 |
4.3.5 产学合作创新绩效变量 |
4.4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
4.4.1 样本企业的合作模式差异分析 |
4.4.2 样本的行业差异分析 |
4.4.3 样本(项目)规模差异分析 |
4.4.4 不同方式收集的两组样本数据差异分析 |
4.5 研究方法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的实证研究 |
5.1 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 |
5.1.1 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因素变量分析 |
5.1.1.1 产学合作创新影晌因素变最的理论遴选 |
5.1.1.2 初步实证遴选产学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变量 |
5.1.2 理论假设 |
5.1.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1.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5.1.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5.1.4 因子分析 |
5.1.4.1 合作创新环境与战略管理子量表因子分析 |
5.1.4.2 资源与能力子量表因子分析 |
5.1.4.3 合作机制子量表因子分析 |
5.1.4.4 创新缎效量表因子分析 |
5.1.4.5 因子分析结果 |
5.1.5 回归分析-识别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 |
5.1.6 假设检验 |
5.1.7 小结 |
5.2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
5.2.1 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路径的研究框架(修正后) |
5.2.2 理论假设 |
5.2.3 实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介绍 |
5.2.4 变量设计、信度及效度检验 |
5.2.5 SEM模型建模──分析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作用路径 |
5.2.6 假设检验 |
5.2.7 小结 |
5.3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管理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 |
6.1 浙江省产学合作创新政策的现状 |
6.2 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设计 |
6.2.1 政策目标 |
6.2.2 政策工具研究 |
6.2.2.1 供给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
6.2.3 需求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
6.2.4 环境面导向的政策工具 |
6.3 金融创新政策研究──产学研投资基金 |
6.3.1 浙江省产业投资金融业的现状分析 |
6.3.2 案例借鉴 |
6.3.3 建立产学研投资基金的意义分析 |
6.3.4 产学研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研究 |
6.3.5 产学研投资墓金政策保障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结果的意义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浙江省技术中心企业一览表(抽样样本) |
附表-2 专家问卷 |
附表-3 企业问卷 |
发表文章目录 |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光敏CTP成像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敏CTP成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光敏CTP技术的成像机制 |
2.1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成像原理 |
2.2 光敏CTP直接制版机的成像原理 |
2.3 光敏CTP版材 |
2.3.1 银盐CTP版材 |
2.3.2 光聚合型CTP版材 |
2.4 光敏CTP直接制版机的光源特性分析 |
2.5 光敏CTP成像技术与热敏CTP成像技术的比较 |
第三章 光敏CTP成像的质量控制过程 |
3.1 数字化工作流程 |
3.1.1 成像设备 |
3.1.2 成像材料 |
3.1.3 成像环境 |
3.1.4 操作人员 |
3.2 光敏CTP成像的工艺过程 |
3.2.1 工艺流程 |
3.2.2 设备校准 |
3.2.3 曝光测试 |
3.2.4 显影测试 |
3.3 光敏CTP成像的质量控制 |
3.3.1 质量控制要素 |
3.3.2 质量控制方法 |
3.3.3 质量控制的评价 |
第四章 光敏CTP成像质量控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4.1 实验系统的设计 |
4.1.1 实验设备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采用的工作流程 |
4.1.4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案的设计 |
4.2.1 测试版设计 |
4.2.2 参数设置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印版上网点再现的数据变化与分析 |
4.3.2 印版上周向与轴向密度的均匀性数据变化与分析 |
4.3.3 印版上平网再现的数据变化与分析 |
4.3.4 显影液温度与PH值的数据变化与分析 |
4.4 实验结论 |
4.4.1 成像环境 |
4.4.2 规范操作 |
4.4.3 线性化曲线的设置 |
4.4.4 印刷补偿曲线的设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的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CTP系统对版材的要求 |
2.1 着墨性 |
2.2 亲水性 |
2.3 耐印力 |
2.4 分辨率 |
2.5 感光度和感色性 |
2.6 感光特性 |
2.7 抗划伤性 |
2.8 晒版影像 |
2.9 显影 |
2.10 其它 |
3 CTP版材的类型 |
3.1 高感光聚合CTP版 |
3.2 银盐扩散转移CTP版 |
①内扩散型DTR |
②外扩散型DTR |
3.3 银盐复合CTP版 |
3.4 热敏CTP版 |
①热交联型 |
②热熔解型 |
③相变版 |
3.5 紫激光CTP版 |
4 我国CTP版材的研制 |
5 CTP版材的发展前景 |
四、柔性版激光直接制版系统的第三代激光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技术在印刷工业的应用[J]. 韩晓良. 印刷杂志, 2019(02)
- [2]历史的新节点 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迅猛发展[J]. 韩晓良. 印刷技术, 2018(06)
- [3]数字印后之花开始绽放[J]. 韩晓良. 今日印刷, 2018(03)
- [4]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叶伟巍. 浙江大学, 2009(08)
-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6]光敏CTP成像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 韩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09(10)
- [7]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8(29)
- [8]数字印刷中的直接成像技术[J]. 徐喆. 今日印刷, 2004(09)
- [9]构筑21世纪的绿色环保印刷企业[J]. 夏丽英. 中国印刷, 2002(05)
- [10]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的现状与前景[J]. 臻峰. 影像材料,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