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iMnCo触媒的改性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冼丽屏,陈炳耀,姚荣茂,宁智勇[1](2021)在《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气雾剂灌装配方工艺提供了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的制备方法,配方中不但含有能有效地去除木制家具中的甲醛、消除细菌、防虫的成分,还含有抗疲劳的茶多酚香料,有去除疲劳的功效,且具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产品安全无毒等优点。
柳昭旭[2](2021)在《建筑内墙用无机涂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
韩金帅[3](2021)在《不同的g-C3N4改性方法对其光催化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认为
刘安仓,陈川,陈建忠,陈裕忠,朱晨亮,江永,鲁福身,王双喜,钟子宜,宋一兵[4](2021)在《催化反应技术在滨海电厂的CO2资源化利用和海洋防污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碳(CO2)减排和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是滨海火电厂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CO2固体吸附材料及新能源催化反应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碳捕集与利用技术(CCU)的实用化进程。在燃煤火电厂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将其改造成碳捕集与CO2资源化电厂,有望从根本上实现CO2减排的目标,是火电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另外,洁净能源驱动的催化反应技术也已延伸至海洋生物污损防治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文综述了固体CO2吸附材料研发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结构改性和功能化修饰对提高CO2选择性吸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滨海火电厂的生产实况和能源资源优势,分析、总结了热催化、光/电催化反应技术在CO2资源化利用及生物污损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利用光触媒涂层阻断或抑制海洋生物黏附与生长的污损防护策略及其在具体场景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从环保和实用化的角度对滨海电厂在CO2减排和生物污损防治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贺天培[5](2021)在《磁性钼基光触媒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降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体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会引起化学污染及其抗性基因传播和扩散,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而光催化降解技术具简便、高效、安全、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特性,对于水体中TC的去除,其展示出优异的应用潜力。在光催化应用中,如何研制一种高光催化活性、低成本、稳定的光催化剂是技术关键。为此,本文通过在钼基光催化剂中掺杂Fe3O4、g-C3N4、生物炭进行改性,制备了 3种不同的磁性光催化剂。利用XRD、XPS、EDX、TEM、FT-IR、UV-Vis DRS、PL、TG、BET、VSM、ESR和光电流等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并通过在可见光照射下四环素溶液的降解率来评价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证明,所制备复合光催化剂均具有可外部磁场回收能力,避免了纳米粉体在反应体系中难回收再利用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剂的经济效益,具体内容如下:(1)以共沉淀法结合g-C3N4与Fe3O4得到Fe3O4/g-C3N4。进一步将其与H8MoN2O4共煅烧法掺杂MoO3,制备了具高光催化活性的Z型磁性光催化剂Fe3O4/g-C3N4/MoO3。此外,探究了 MoO3的掺杂比及活性物质淬灭剂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g-C3N4/MoO3纳米复合材料成功研制,各项表征中均未检测到杂质。其中,Fe3O4/g-C3N4/MoO3(30%)纳米复合材料对TC的去除能力最高,超氧自由基(·O2-)是光催化降解的主要反应物种,在30 min的暗处理及120 min的光照下去除了 94%的TC。其光催化活性约为MoO3、g-C3N4、Fe3O4/g-C3N4的6.9、5和19.9倍。该光催化剂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归因于MoO3与g-C3N4之间形成的Z型结构,有效增强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并充分利用了有效电子及空穴来产生活性物质。其次,由于Fe3O4的掺杂,扩大了其对于可见光的吸收范围及能力,并赋予了该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磁分离特性,提高了光催化剂活性的同时,丰富了其回收的有效手段。(2)以共沉淀法将Fe3O4沉积在杨木粉末表面得到磁性生物质。进一步,与仲钼酸铵共煅烧,以制备含MoO3的磁性生物炭基复合光催化剂MBM。此外,探究了各成分掺杂比及活性物质淬灭剂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MoO3含量较低,XRD和FT-IR图谱中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特征峰,但可以明显观察到属于Fe3O4和BC的特征峰。在XPS、EDS、TEM、HRTEM、SEM等表征均可证明三种成分的成功结合,且无明显杂质。最佳复合比MBM-2材料中显示出优异光催化降解活性,·O2-是光催化降解的主要反应物种,在60 min的暗处理及120 min的光照下去除了 95%的TC。去除效果的显着提升主要源于Fe3O4、生物炭的掺杂,所带来的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及e-和h+的分离效率的显着提高。此外,Fe3O4的引入,使得e-能够有效产出·O2-,进一步提升了光催化剂的e-、h+的有效利用率。并赋予了光催化剂优异的顺磁性,使其能够被外部磁场分离,提高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效益。(3)以共沉淀法将Fe3O4沉积在杨木粉末表面得到磁性生物质,以Pb(NO3)2和Na2MoO4作为前驱体以沉积法制备PbMoO4。在PbMoO4的合成体系中加入磁性生物质并不断机械搅拌及蒸发体系溶液得到充分混匀的磁性混合物粉末。进一步,利用共煅烧法处理磁性混合物粉末,以制备含PbMoO4和磁性生物炭基复合光催化剂MBL。结果表明:MBL中PbMoO4在磁性生物炭上均匀分布,多项表征中均证实三种成分的有效结合,均未发现其他杂质。将光催化剂通过磁性生物炭进行负载,明显增大了复合催化剂吸收光的波长范围,提高了催化剂中e-和h+的分离效率,使得光催化性能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得到显着提高。该光催化体系中,·O2-是降解TC的主要活性物质,在60 min的暗处理及120 min的光照下去除了 85%的 TC。
刘睿[6](2021)在《基于高温高压的改性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引发了对可持续能源和储能装置的巨大需求。其中,在储能领域中锂离子电池因具有低成本、高性能以及高安全性等更是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就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石墨而言,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人造石墨生产效率低且价格昂贵,而低成本的天然石墨性能较差并已被归类为供应风险材料。因此,寻找低成本的石墨作为负极材料,例如石墨废弃物等等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石墨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如化工、机械、电子产业和国防等。其中,人造金刚石行业每年使用的天然石墨量和产生的石墨废弃物都很多。由此我们推测,如能把这些由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处理后石墨废弃物,改造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那么对于石墨类负极材料将是一个补充。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有相关的报道。为此,我们对各类金刚石合成用石墨以及它所产生的石墨废弃物进行以下研究。(1)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石墨废弃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首先对天然鳞片石墨以及经过刻蚀、氧化和包覆后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2)研究了工业级金刚石废弃石墨及通过刻蚀和氧化后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与天然石墨相比,大多数工业级金刚石废弃石墨具有通透的孔洞结构。在电流密度为0.1C时,废弃石墨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396.9mAh/g;在空气中480℃氧化下,经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349mAh/g。KOH刻蚀900℃下,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281mAh/g。(3)研究了宝石级金刚石废弃石墨以及经刻蚀、氧化改性后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在电流密度为0.1 C时,再结晶石墨经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288.6mAh/g;在空气中480℃氧化下,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307.8mAh/g。KOH刻蚀1000℃下,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341mAh/g。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合成金刚石后的石墨废弃物经相关的改造可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刘丽芳[7](2021)在《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安全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与之最为密切的环境,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甲醛(HCHO)作为室内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之一,已成为重点治理对象。在现有的众多去除甲醛的方法中,氨基酸除醛技术是利用其与甲醛接触时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NH—CH2OH或—N(CH2—OH)2等羟甲基衍生物和水,能够有效净化甲醛且无二次污染的方法,但由于其效率较低,一直未被广泛使用。为了提高其效率,开展兼顾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营造健康建筑环境的新型净化室内甲醇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醛材料。将其与多孔分子筛粉末结合负载于镍网海绵,实现提高污染空气与氨基酸的接触面积,改善除醛材料周围的空气动力性能,以充分发挥其除醛性能,达到在有效、无二次污染的情况下提高其净化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在不同通风方式下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实现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提出指导性建议。基于氨基酸除醛原理,将氨基酸物质负载于一种轻便、多孔的滤网净化载体,开展兼顾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营造健康建筑环境的新型净化室内甲醛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醛材料。探究了氨基酸种类及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除醛材料进行表征。通过1m3气候箱法,探讨了新型除醛材料的除醛性能。并结合实际应用,使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顶送下回、地板送风、孔板送风和顶送顶回通风方式下的甲醛浓度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结果:(1)使用分子筛混合式载体负载氨基酸,形成一种物理-化学共同作用的除醛材料,并对其进行样品表征,得出其具有良好的微孔结构。并确定该材料除醛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氨基酸种类和氨基酸负载量。(2)通过实验研究对比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在线式甲醛监测仪和PPM-HTV甲醛监测仪三种甲醛监测仪器的检测结果,综合其各自的优劣势,本课题以在线式甲醛监测仪为甲醛检测仪器对实验过程中的甲醛浓度进行监测。(3)探究了除醛性能受氨基酸种类及氨基酸负载量的影响关系,最终得出L-甘氨酸、L-赖氨酸、L-半胱氨酸盐酸盐、L-组氨酸四种氨基酸均有一定的甲醛去除效果,其中L-半胱氨酸盐酸盐去除甲醛的效果最好,L-赖氨酸次之,L-组氨酸和L-甘氨酸再次之,它们的初始除醛效率分别为70.4%、64.1%、56.3%、50.7%。(4)通过开展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L-赖氨酸负载率为5%、10%、15%、20%和25%时,除醛材料的初始除醛率分别为47.6%、64.1%、76.2%、79.2%和80.4%。(5)通过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环境仓内不同通风方式下环境仓仓内流速的大小以及流场的分布,验证了模拟中风速场的准确性。并详细介绍了环境仓内甲醛浓度模拟的方法(6)将四种通风方式内放置有L-赖氨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材料,探究了两者共同结合除醛的效果。其中地板送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环境仓内的甲醛下降至国家标准要求以下;其次是孔板送风也能够有较好的除醛效果;再次,顶送下回在实验进行到第300 s时,环境仓内甲醛质量分数下降百分数达90.8%;最后,顶送顶回在第300 s时环境仓内甲醛质量分数下降百分数达87.1%。且在除醛材料附近具有较低的甲醛浓度。本课题基于氨基酸除醛的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对人体无害的除醛材料,通过对其进行除醛性能的实验研究,提出最佳的制备方法。并探究了该材料在不同通风方式下的表现,为该材料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米海娜[8](2021)在《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文中提出居室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隐患成为当下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负氧离子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缓解居室空气污染现状,提升空气质量,以人工林速生杨木为基材,在改善低密度、低强度与易皱缩变形等材性不足的同时赋予其更多样化的功能。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矿产资源六环石为改性材料,采用真空浸渍技术及水热法,分别将六环石与二氧化钛引入木材,制备具有释放负氧离子功效的新型保健功能型木材,探究改性材基本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负氧离子释放性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取分散剂KH570、PEG以及Span60,采用物理、化学以及复合制备工艺,对六环石进行分散处理,以中位粒径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佳工艺为:采取复合工艺,分散剂浓度分别为0.5wt%、0.5wt%以及1wt%,所得分散液的中位粒径分别为8.93μm、9.21μm以及9.89μm。经SEM、FT-IR以及XRD表征表明,六环石粉体得到有效分散,且分散处理并没有改变六环石粉体本身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性质。2.以最佳分散液为改性处理液,利用浸渍法制备改性木材,最佳浸渍工艺为以真空浸渍60min、常压浸渍5min为一个循环,重复处理6次,探究最佳浸渍工艺下改性材性能。(1)浸渍处理后,试样密度增至0.37g/cm3,较素材提高21.21%;平均吸水率为161.45%,较素材下降12.57%;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54%,较素材降低72.33%,平均抗胀率为68.70%。(2)SEM分析表明,六环石分散液通过导管及纹孔进入木材组织内部,呈不规则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浸渍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六环石的特征衍射峰,表明六环石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浸渍试样平均静态负氧离子释放量为525个/cm3,平均动态释放量为3040个/cm3,是国际规定新鲜空气水平的2-3倍,较素材及粉体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浸渍材释放负氧离子的必要条件是水,即其具有水响应机制。3.以氟钛酸铵和硼酸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并负载于浸渍材上,借助TiO2的优异光催化特性,进一步改善浸渍材性能。(1)经TiO2处理后试样的流失率、吸水率及尺寸稳定性均得到有效改善,平均失重率为2.83%,较未负载试样下降11.84%;平均吸水率为139.64%,较未负载试样降低13.51%,且各分散剂处理试样的吸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43%,较未负载试样降低4.33%,平均抗胀率达74.48%。(2)SEM分析表明,TiO2晶粒呈圆球状,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木材内部:以木材为载体成核结晶,均匀附着于木材细胞腔内壁上;以六环石为载体,沿粉体表面均匀包覆生长;此外,另一部分同样以六环石为载体成核结晶,但表现出部分附着状态,即六环石呈现垂直插入二氧化钛团聚体内的形态。且负载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锐钛矿TiO2特征衍射峰,表明TiO2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负载试样平均静态及动态负氧离子释放量分别为1656个/cm3及5376个/cm3,均达到国际新鲜空气标准,较未负载试样静态释放量平均提高215.42%,动态平均提高76.84%。
王贵来[9](2021)在《不同频率重复荷载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宏细观开裂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沥青混凝土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开裂是影响道路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深入掌握沥青路面的开裂特性提高其抗疲劳开裂能力对延长道路使用年限尤为重要。由于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为解决沥青混凝土的高低温稳定性目前添加路用改性剂已成为主要手段。布敦岩沥青是一种天然沥青,近年来由于其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有效提高而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本文以对施加路用环境影响因素后的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及其对照组材料基质沥青混凝土和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小梁三点弯曲重复加载试验同步DIC观测技术对试件进行应变场和位移场的测量,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分析疲劳裂缝开裂特性,通过改变重复荷载加载频率模拟不同车速的行车荷载对路面疲劳开裂的影响,对三种沥青混凝土的疲劳破坏寿命、损伤程度和裂缝扩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路用环境和不同加载频率的作用下疲劳寿命大小顺序为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基质沥青混凝土,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对路面车速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强;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的抗损伤特性明显高于基质沥青混凝土,经历过长期老化后的试件抗损伤特性明显低于紫外老化后试件的抗损伤特性,紫外老化后试件的抗损伤特性低于短期老化,盐冻融循环过后的抗损伤特性明显低于冻融循环作用;同种材料在相同重复荷载作用次数时的损伤程度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小;相比其他两种沥青混凝土,布敦岩沥青混凝土抗损伤性能的提高体现在沥青混凝土的全寿命过程中;根据宏观裂纹的发生与疲劳寿命的对比关系,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时间建议不晚于疲劳寿命的70%进行;相同重复荷载作用下三种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开裂特性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裂缝扩展速率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路用环境因素作用下,布敦岩沥青对沥青混凝土抗疲劳开裂性能起到了提升作用,对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速率起到了减缓作用;在沥青混凝土疲劳裂缝从微裂纹到宏观裂缝的扩展过程中,增加行驶速度对减缓开裂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有一定意义。
彭嫚[10](2021)在《TiO2-GR/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甲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利用主动净化技术快速高效地降解气态甲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探索制备一种新的复合材料来提升对气态甲醛的净化效率。首先结合吸附材料ACF和光催化剂TiO2-GR,合成新型TiO2-GR/ACF复合净化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三种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和分析。接着搭建试验平台,以甲醛气体为目标污染物,探究TiO2-GR/ACF复合材料体对气态甲醛的降解性能。然后改变相关影响因素,探究TiO2-GR/ACF复合材料降解甲醛的基础性规律。最后结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建立材料吸附—光催化处理甲醛的数学模型,计算其反应速率常数K’,并对甲醛降解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总结四个相关因素与K’的相关性。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如下:1.合成三种不同TiO2-GR负载比(22.4%、43.6%、59.4%)的TiO2-GR/ACF复合材料体,并利用表征手段对合成的TiO2-GR/ACF复合材料体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43.6%负载比的复合材料负载情况良好,纤维丝上负载薄膜均匀,沟壑结构更清晰。负载后并未破坏催化剂的物相结构,晶型没有明显变化。TiO2-GR/ACF复合材料体比表面积为893.08 m2/g,既保留了吸附优势,又增加光催化性能。2.结合TiO2-GR/ACF复合材料组成优化试验,探究ACF材料体厚度和TiO2-GR光催化剂负载量两个因素分别对合成TiO2-GR/ACF复合材料吸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6 mm厚度的ACF材料体,负载比为43.6%的TiO2-GR光催化剂合成的复合材料最为佳,具备更好的降解能力。在120 min时甲醛去除率达到76.58%,该结论与表征结果相对应。同时,将TiO2-GR/ACF复合材料与市售净化滤网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在UV灯的照射下,TiO2-GR/ACF复合材料在120min内对气态甲醛的去除率优于市售滤网(纯TiO2:66.2%,颗粒活性碳:63.2%),UV灯照射30 min时即可降解约50%的气态甲醛。3.通过试验探究多因素对TiO2-GR/ACF降解气态甲醛过程的基础性规律。试验表明,气态甲醛降解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在本试验范围内,甲醛净化效率随着辐射照度的增强而增加,120 min时,辐射照度为19.9 W/m2的工况下气态甲醛的去除率最大,达到84.90%。气态甲醛净化效率与送风量呈正相关关系,送风量为183 m3/h的工况下对甲醛降解率为84.87%,且甲醛质量浓度从0.5 mg/m3降至0.4 mg/m3仅需8 min。随着甲醛初始浓度的降低,其净化效率有所减慢,试验论述的三种工况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相对湿度的大小与吸附—光催化降解效率存在负相关,甲醛的降解率最大为84.87%(RH:27%),TiO2-GR/ACF复合材料对气态甲醛吸附—光催化动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一级反应动力学。4.对四个相关因素与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进行相关回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初始浓度、辐射照度和送风量三个因素会对K’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相对湿度对K’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且四个相关因素与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的相关性顺序为:初始浓度>送风量>辐射照度>相对湿度。
二、NiMnCo触媒的改性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iMnCo触媒的改性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雾剂概述 |
2 光触媒清洗剂的配方 |
2.1 光触媒的概述 |
2.2 光触媒的除甲醛原理 |
2.3 配方 |
3 各组分的成分及其作用 |
3.1 各组分的成分 |
3.2 各组分作用 |
4 光触媒清洗剂制备步骤 |
4.1 剂料的制备 |
4.2 剂料的填充 |
5 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实例比较 |
5.1 实例的配比 |
5.2 各实例的相关性能的测试过程 |
5.3 各实例相关性能测试结果 |
6 结论 |
(4)催化反应技术在滨海电厂的CO2资源化利用和海洋防污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碳捕集与催化转化 |
1.1 CO2吸附捕集 |
1.2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
2 海洋生物污损治理 |
2.1 海洋生物污损 |
2.2 污损治理 |
3 结语 |
(5)磁性钼基光触媒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降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体中四环素的研究现状 |
1.1.1 水体中四环素的来源及危害 |
1.1.2 四环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 光催化技术 |
1.2.1 光催化技术起源及原理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1.3 磁性Fe_3O_4基光催化剂 |
1.3.1 Fe_3O_4在光催化体系中的应用 |
1.3.2 生物炭掺杂的磁性Fe_3O_4基光催化剂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磁性g-C_3N_4/MoO_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2.2.3 表征方法 |
2.2.4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估 |
2.2.5 四环素浓度及四环素去除率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结构特性表征 |
2.3.2 表面特性表征 |
2.3.3 热稳定性表征 |
2.3.4 光电化学性质表征 |
2.3.5 磁饱和强度测定 |
2.3.6 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估 |
2.3.7 降解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性生物炭@MoO_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3.2.3 表征方法 |
3.2.4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估 |
3.2.5 四环素浓度及四环素去除率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特性表征 |
3.3.2 表面特性表征 |
3.3.3 光电化学性质表征 |
3.3.4 磁性表征 |
3.3.5 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估 |
3.3.6 降解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性生物炭@PbMoO_4的制备及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3 表征方法 |
4.2.4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估 |
4.2.5 四环素浓度及四环素去除率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特性表征 |
4.3.2 表面特性表征 |
4.3.3 光电化学性质表征 |
4.3.5 磁性表征 |
4.3.6 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估 |
4.3.7 降解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高温高压的改性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1.2.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2.2 锂离子电池组成及工作原理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
1.3.1 碳基负极材料 |
1.3.2 非碳基负极材料 |
1.4 石墨材料的改性研究 |
1.4.1 氧化改性 |
1.4.2 包覆改性 |
1.4.3 其他改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 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设备 |
2.1.1 铰链式六面顶压机工作原理 |
2.1.2 压力和温度的标定与测量 |
2.1.3 合成块的组装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2.1.5 实验试剂 |
2.2 材料的制备 |
2.2.1 工业级金刚石及废弃石墨 |
2.2.2 宝石级金刚石及废弃石墨 |
2.3 材料表征仪器设备 |
2.4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 |
2.4.1 电极片的制备 |
2.4.2 扣式电池的组装 |
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 章 天然石墨及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天然石墨及其KOH刻蚀改性研究 |
3.2.1 样品制备 |
3.2.2 KOH对石墨的刻蚀处理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3.3 天然石墨的氧化改性研究 |
3.3.1 样品制备 |
3.3.2 天然石墨的氧化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3.4 天然石墨的包覆研究 |
3.4.1 样品制备 |
3.4.2 天然石墨的包覆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 章 工业级金刚石废弃石墨及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废弃石墨的研究 |
4.2.1 样品制备 |
4.2.2 废弃石墨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4.3 废弃石墨的氧化改性研究 |
4.3.1 样品制备 |
4.3.2 废弃石墨的氧化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4.4 废弃石墨的KOH刻蚀改性研究 |
4.4.1 样品制备 |
4.4.2 KOH对废弃石墨的刻蚀处理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 章 再结晶石墨的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再结晶石墨及氧化改性研究 |
5.2.1 样品制备 |
5.2.2 再结晶石墨及氧化改性 |
5.3 再结晶石墨的KOH刻蚀研究 |
5.3.1 样品制备 |
5.3.2 KOH对再结晶石墨的刻蚀处理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 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甲醛在室内环境污染中的现状 |
1.2.1 甲醛的理化特性及其毒性 |
1.2.2 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来源 |
1.3 室内甲醛控制现状 |
1.4 除醛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负载型除醛材料的除醛原理 |
1.4.2 物理吸附除醛法 |
1.4.3 化学除醛法 |
1.4.4 光触媒除醛法 |
1.5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6.1 课题研究目的 |
1.6.2 课题研究意义 |
1.6.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台介绍 |
2.1.1 实验用1 m~3气候箱简介 |
2.1.2 恒温恒湿环境仓简介 |
2.1.3 气候箱背景实验台简介 |
2.2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原材料 |
2.3 主要设备及检测仪器 |
2.3.1 检测仪器介绍 |
2.3.2 甲醛浓度检测分析对比的实验方法 |
2.4 实验过程 |
2.4.1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表征探究 |
2.4.2 甲醛净化能力的气候箱法实验研究 |
2.4.3 顶送下回通风方式下环境仓内的实验研究 |
2.5 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 |
2.5.1 实验原理 |
2.5.2 实验方法 |
2.5.3 误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表征 |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 |
3.1.2 拉曼光谱(Raman) |
3.2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在静态气候箱内除醛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3.2.1 氨基酸种类对除醛材料除醛性能的影响 |
3.2.2 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材料除醛性能的影响 |
3.3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在动态环境仓内实验研究结果 |
3.3.1 顶送下回工况下速度场分布情况 |
3.3.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变化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 |
4.1 CF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4.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 |
4.2.1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介绍 |
4.2.2 环境仓通风工况下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网格验证 |
4.3 结果与结论 |
4.3.1 环境仓内气流组织及风速分析 |
4.3.2 环境仓通风工况下的甲醛浓度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风方式对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 |
5.1 前言 |
5.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分布的模拟 |
5.2.1 四种通风方式数值模拟方法 |
5.2.2 四种通风方式下室内甲醛浓度特征面、线的确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顶送下回工况下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
5.3.2 地板送风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
5.3.3 孔板送风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
5.3.4 上送上回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
致谢 |
(8)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负氧离子的产生与应用 |
1.1.1 负氧离子的产生 |
1.1.2 负氧离子的功能及应用 |
1.1.3 负氧离子发生材料 |
1.2 六环石的特性与应用 |
1.2.1 六环石特性 |
1.2.2 六环石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 负氧离子保健材的研究现状 |
1.3.1 矿石复合改性 |
1.3.2 化学试剂化学改性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六环石粉体分散最优工艺探究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与表征 |
2.2.1 化学分散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2 物理分散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3 化学分散与物理分散复合工艺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4 粒径测试 |
2.2.5 SEM表征 |
2.2.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2.2.7 FT-IR表征 |
2.2.8 XRD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分散剂种类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2 分散工艺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3 分散剂浓度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4 SEM分析 |
2.3.5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2.3.6 FT-IR分析 |
2.3.7 XR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六环石/杨木改性材的制备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
3.2.1 试样干燥 |
3.2.2 浸渍材制备 |
3.2.3 物理性能检测 |
3.2.4 SEM表征 |
3.2.5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3.2.6 FT-IR表征 |
3.2.7 XRD表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增重率及吸液率 |
3.3.2 密度 |
3.3.3 失重率 |
3.3.4 吸水性 |
3.3.5 尺寸稳定性 |
3.3.6 SEM分析 |
3.3.7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3.3.8 FT-IR分析 |
3.3.9 XRD分析 |
3.4 负氧离子释放机制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4 二氧化钛增强六环石/杨木改性材的制备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4.1.1 试验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
4.2.1 试样干燥 |
4.2.2 二氧化钛负载材的制备 |
4.2.3 物理性能检测 |
4.2.4 SEM表征 |
4.2.5 EDX表征 |
4.2.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4.2.7 FT-IR表征 |
4.2.8 XRD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失重率 |
4.3.2 吸水性 |
4.3.3 尺寸稳定性 |
4.3.4 SEM分析 |
4.3.5 EDX分析 |
4.3.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4.3.7 FT-IR分析 |
4.3.8 XRD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不同频率重复荷载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宏细观开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案 |
2.1 试验原材料参数测定 |
2.1.1 沥青技术指标 |
2.1.2 集料与矿粉技术指标 |
2.1.3 布敦岩沥青介绍及技术指标 |
2.1.4 除冰盐的技术指标 |
2.1.5 AC-13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1.6 布敦岩沥青掺量确定 |
2.1.7 确定三种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油石比。 |
2.2 试件成型方法及加载试验设备简介 |
2.3 试验方案 |
2.3.1 小梁试件路用环境施加 |
2.3.2 小梁三点弯曲重复荷载试验 |
2.3.3 数字图像相关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的疲劳特性研究 |
3.1 数据分析 |
3.2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疲劳特性分析 |
3.3 不同路用环境对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疲劳细观损伤研究 |
4.1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重复加载试验特征云图分析 |
4.1.1 特征应变场分析 |
4.1.2 特征位移场分析 |
4.2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的损伤因子分析 |
4.2.1 沥青混凝土的损伤因子分析 |
4.2.2 老化作用对沥青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影响 |
4.2.3 冻融和盐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影响 |
4.3 不同加载频率下的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定量分析 |
4.3.1 疲劳损伤评价节点选定 |
4.3.2 沥青混凝土标志点的损伤因子对比分析 |
4.3.3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的宏细观开裂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研究 |
5.1 不同加载频率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分析 |
5.1.1 沥青混凝土裂缝宽度变化研究 |
5.1.2 沥青混凝土裂缝宽度扩展速率研究 |
5.2 老化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分析 |
5.2.1 裂缝宽度扩展分析 |
5.2.2 裂缝扩展速率分析 |
5.3 冻融和盐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分析 |
5.3.1 裂缝宽度扩展分析 |
5.3.2 裂缝扩展速率分析 |
5.4 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定量分析 |
5.4.1 未施加环境影响因素的沥青混凝土疲劳裂缝宽度扩展分析 |
5.4.2 老化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疲劳裂缝宽度扩展 |
5.4.3 冻融和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疲劳裂缝宽度扩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TiO2-GR/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甲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甲醛净化技术 |
1.2.2 光催化技术 |
1.2.3 吸附—光催化净化技术 |
1.3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TiO_2-GR/ACF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2.1 TiO_2-GR/ACF复合材料的合成 |
2.1.1 吸附—光催化材料负载方法 |
2.1.2 试剂及仪器 |
2.1.3 TiO_2-GR/ACF复合材料的合成 |
2.2 TiO_2-GR/ACF复合材料的表征及分析 |
2.2.1 扫描电镜形貌表征 |
2.2.2 X射线衍射试验 |
2.2.3 比表面积测定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TiO_2-GR/ACF复合材料降解气态甲醛的试验研究 |
3.1 气态甲醛降解试验系统 |
3.1.1 试验系统设计 |
3.1.2 试验仪器与材料 |
3.2 试验内容及方案 |
3.2.1 气密性试验 |
3.2.2 TiO_2-GR/ACF复合材料组成优化试验 |
3.2.3 相关因素对TiO_2-GR/ACF降解性能影响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气密性试验分析 |
4.2 TiO_2-GR/ACF复合材料组成优化试验分析 |
4.2.1 ACF材料体性能评价试验分析 |
4.2.2 不同TiO_2-GR负载比降解性能评价试验分析 |
4.2.3 不同材料降解性能对比试验分析 |
4.3 辐射照度对气态甲醛吸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4.3.1 不同辐射照度下甲醛吸附—光催化性能 |
4.3.2 不同辐射照度下甲醛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4.4 送风量对气态甲醛吸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4.4.1 不同送风量下甲醛吸附—光催化性能 |
4.4.2 不同送风量下甲醛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4.5 初始浓度对气态甲醛吸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4.5.1 不同初始浓度下甲醛吸附—光催化性能 |
4.5.2 不同初始浓度下甲醛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4.6 相对湿度对气态甲醛吸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4.6.1 不同相对湿度下甲醛吸附—光催化性能 |
4.6.2 不同相对湿度下甲醛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4.7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NiMnCo触媒的改性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的制备[J]. 冼丽屏,陈炳耀,姚荣茂,宁智勇. 辽宁化工, 2021(10)
- [2]建筑内墙用无机涂料的研究与开发[D]. 柳昭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不同的g-C3N4改性方法对其光催化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D]. 韩金帅. 燕山大学, 2021
- [4]催化反应技术在滨海电厂的CO2资源化利用和海洋防污领域的应用[J]. 刘安仓,陈川,陈建忠,陈裕忠,朱晨亮,江永,鲁福身,王双喜,钟子宜,宋一兵. 化工进展, 2021(09)
- [5]磁性钼基光触媒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降解机理研究[D]. 贺天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高温高压的改性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 刘睿.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7]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D]. 刘丽芳.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8]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D]. 米海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不同频率重复荷载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宏细观开裂特性研究[D]. 王贵来.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10]TiO2-GR/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甲醛特性试验研究[D]. 彭嫚.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