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口援藏硕果累累(论文文献综述)
何庆良[1](2021)在《奋发有为再攀登 开创援藏新局面——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西藏学习考察》文中指出10月10日至11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率领的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代理主席、拉萨市委书记严金海的陪同下,赴西藏山南市学习考察,并召开湖北·西藏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做好湖北对口援藏工作。
庄辉锦,史东梅[2](2021)在《荆楚画笔绘山南 繁花多彩绽雪域——湖北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工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雪山圣湖美景冠绝天下,多彩绚丽民俗惊艳世人,但生活条件却一直相对艰苦。为改变高原落后面貌,几十年来,全国各地的援藏队伍前赴后继,接力驰援,为雪域明珠绽放光芒贡献着力量。这其中,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的工作,成为援藏工作这部壮阔史诗中最为耀眼夺目的华彩篇章之一近年来,湖北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全国17个援藏省市中率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湖北产业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援藏干部人才健康保障暂行办法》《关于调整省援藏工作队员工作经费标准的通知》等文件,把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切实行动。
施长春[3](2020)在《肩上的哈达,好重》文中研究指明序曲作家马丽华说,对于外面的人,西藏是一个永远的梦;对于生活在西藏的人,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开的人,西藏是一种魂牵梦绕。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援藏的干部人才,聚于西藏,又散落在全国各地。无论在西藏待的时间长短,只要在某个场合说起参加过援藏建设,那马上亲热得不得了。因为高原高海拔艰苦的生存条件,援藏人之间的友谊被称为"生死之交"。
李杰[4](2020)在《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文中提出“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实际,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制度。对口支援的实施,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破解、“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进行和发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对口支援的创新、完善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和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府际关系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经济学区域发展理论以及民族学民族发展理论,展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通过梳理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类型及其推广应用,明确对口支援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探寻对口支援的价值目标、意图以及功能、作用,并对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绩效进行检视。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功能和作用。同时,存在着造血功能不足、援助效率不高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因素使然: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没有使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又受任务设定的制约,诸如任务扩界、任务累加、任务分配、路径依赖以及利益博弈导致的目标分歧等;还有环境条件的约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独特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复杂,等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路径。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政策因素、任务设定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致,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等基本原则,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以及探寻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对口支援目标机制,全面认识对口支援政策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产业支援要帮扶受援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对口支援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分享、鼓励援助的“利益补偿”以及强化有关主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等。三是对口支援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约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等。四是对口支援协调机制,发挥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协调功能、坚持“科学规划”的工作方针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统筹协调机制等。其次,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选择。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和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在两个“互联互通”中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功能和作用。三是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对口支援力度;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双向交流”、干部支援、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西部人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口支援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有效发挥制度效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罗一萌,徐晶晶[5](2018)在《“立体跨越式援藏”从“系统化精准援藏”到——湖北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武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
罗一萌,徐晶晶[6](2018)在《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南市乃东区整区摘去贫困县的"帽子"。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06元增长到2016年的4708元,增长104.14%,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乃东区"脱贫摘帽"。武汉市对口支援乃东区23年来,派出了8批次优秀援藏干部推动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援建山南乃东,创造探索"武汉援藏模式",为乃东的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娜,唐启胜[7](2018)在《矗立在世界屋脊的不朽丰碑》文中研究表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以及中央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西藏。24年,弹指一挥间,雪域生巨变。从羌塘草原到绿海林芝,从拉萨河谷到?
程玉玺,刘凯[8](2018)在《历史、经验与挑战:教育援藏事业发展历程审思》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援藏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与重视,更对西藏的长足发展与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起初单一经费投入的教育援藏到如今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在教育援藏事业发展过程中,西藏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促进了西藏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成就的获得离不开教育兴藏与人才强区的战略思想的实践,也离不开中央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在这些有益经验的指导下,面对国家发展新常态,教育援藏事业也面临着西藏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以及特殊战略位置等新的挑战。由此,尝试勾勒教育援藏事业发展的历史景象,提炼其中的成就与经验,进而提出新常态下教育援藏事业仍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郑春勇[9](2018)在《对口支援中的“礼尚往来”现象及其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口支援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也是一种府际馈赠和礼物交换现象。本文借鉴人类学中关于礼物的分析框架,运用演化分析方法考察对口支援馈赠结构和过程的演变。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最初只是一种"政治馈赠",支援方负有赠礼义务,受援方不具有回礼义务,中央作为馈赠发起者会给予支援方象征性补偿。但近年来大量涌现的产业合作却把初始的单向"政治馈赠"转变成了双向的"礼物交换"。在新的馈赠结构和过程中,支援方有索要回礼的诉求,受援方出现了实质性回礼的行为,中央的角色淡化,同时礼物的形式和馈赠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是在受援方日益具备回礼能力的前提下由支援方促成并获得中央认可的。"礼尚往来"对对口支援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今后要注意规避产业合作带来的风险。
卜建才[10](2016)在《为援藏工作队员点个赞》文中指出湖南省自1995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长沙、株洲、岳阳、常德4市对口支援贡嘎、扎囊、桑日、隆子4县;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支援山南地直相关部门。20多年来,湖南共选派7批干部人才进藏工作,累计援助资金12亿余元,援建项目309个,硕果累累。2013年7月,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两年多来,58名援藏队员始终把绝对忠诚、无
二、对口援藏硕果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口援藏硕果累累(论文提纲范文)
(3)肩上的哈达,好重(论文提纲范文)
序曲 |
“一批接着一批干,不获全胜不收兵!” |
“援藏干部是来做好事做实事的!” |
“班戈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他们的奉献精神打动了班戈人民!” |
(4)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R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
一、文献梳理 |
二、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对口支援 |
二、西部民族地区 |
三、府际关系 |
四、财政转移支付 |
第二节 理论资源准备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
二、府际关系理论及其适用性 |
三、政策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
四、民族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
第三节 对对口支援的科学认识 |
一、政策地位:对口支援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战略 |
二、政策价值: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 |
三、政策本质:对口支援是地方政府间的帮扶与合作 |
四、实施结果:对口支援使中央实现对地方治理的嵌入 |
第三章 历史考察: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化历程 |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历史图卷 |
一、孕育与萌芽阶段 |
二、提出与实施阶段 |
三、发展与检验阶段 |
四、完善与提高阶段 |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重心的转换 |
一、重政治功能、轻经济功能 |
二、重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 |
三、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重 |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意图 |
一、维护边疆稳定 |
二、培育市场经济 |
三、协调区域发展 |
四、促进民族发展 |
第四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拓展 |
一、重大工程建设 |
二、重大灾害救助 |
三、东西扶贫开发 |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
第四章 制度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 |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一、对口支援的法律依据 |
二、对口支援的行政依据 |
三、对口支援的政策配套 |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分析 |
一、对口支援的主体结构 |
二、对口支援政策中的府际关系 |
三、对口支援政策中主体利益的实现 |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分析 |
一、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
二、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 |
三、对口支援的协调机制 |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功能分析 |
一、对口支援的现实功能 |
二、对口支援的根本功能 |
三、对口支援的价值功能 |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制度的可能性 |
第五章 实践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绩效 |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状况 |
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作概况 |
二、对口援疆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
三、对口援藏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
第二节 对口支援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
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
一、造血功能不足:受援地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
二、援助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
三、制度激励不足:支援方的援助积极性不高 |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实践的现实需求 |
第六章 制约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绩效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政策因素: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制度不完备 |
一、政策主体: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
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 |
三、政策工具:没有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 |
第二节 任务设定: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任务繁杂 |
一、任务扩界:政策实践不能承受的“任务之重” |
二、任务累加:支援方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 |
三、任务分配:结对关系固化造成“厚此薄彼” |
四、路径依赖:对口支援使中央“责任感下降” |
五、目标分歧:利益博弈导致工作“敷衍了事” |
第三节 环境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复杂 |
一、政治环境: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 |
二、经济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
三、社会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独特 |
四、国际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国际背景复杂 |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七章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 |
一、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 |
二、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 |
三、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 |
四、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 |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 |
一、构建合理的对口支援目标机制 |
二、构建有效的对口支援动力机制 |
三、构建严格的对口支援约束机制 |
四、构建完善的对口支援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优化 |
一、新背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
二、新机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 |
三、新定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
四、新路径:走“现代化治理”之路 |
结语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有限理性假设下对口支援府际关系的动态演化 |
附录二:基于“合成控制法”对援藏、援疆工作经济性产出的测算 |
附录三:对口援藏重大项目情况 |
(5)“立体跨越式援藏”从“系统化精准援藏”到——湖北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谋划全局, 制定“11335”系统化援藏计划 |
立足当前, 以精准援藏助力乃东精准扶贫 |
着眼长远, 厚植乃东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 |
武汉市援藏工作队在促进乃东区各项机制改革方面三大亮点 |
(6)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谋划全局, 制定“11335”系统化援藏计划 |
立足当前, 以精准援藏助力乃东精准扶贫 |
(一) 构建项目援藏扶贫的硬支撑 |
(二) 培育产业援藏扶贫的新动能 |
(三) 密织医疗援藏扶贫的健康网 |
(四) 培育就业援藏扶贫的内生力 |
(五) 情系干部结对帮扶的“穷亲戚” |
着眼长远, 厚植乃东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一) “引资金”总量创新高, 经济援藏可圈可点 |
(二) “引资源”领域更宽广, 社会援藏硕果累累 |
(三) “引机制”改革显成效, 干部人才援藏力促制度创新 |
(7)矗立在世界屋脊的不朽丰碑(论文提纲范文)
打基础 利长远 增后劲 |
聚焦扶贫 精准滴灌 |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 |
(8)历史、经验与挑战:教育援藏事业发展历程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援藏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
(一) 教育援藏事业的发展历程 |
1. 以经费投入为主的教育援藏工作 |
2. 以师资为主的教育援藏工作 |
3. 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 |
(二) 教育援藏的主要成就 |
1. 教育援藏促进了西藏教育规模的扩大 |
2. 教育援藏促进了西藏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
3. 教育援藏为西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促进了西藏的全面发展 |
二、教育援藏经验总结 |
(一) 始终坚持科教兴藏与人才强区的战略思想 |
(二) 基于中央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 |
(三) 立足于西藏自力更生的教育援藏 |
1. 以西藏自治区需求为本进行援藏 |
2. 立足西藏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教育援藏 |
(四) 得力于援藏教师的努力工作 |
三、教育援藏面临的挑战 |
(一) 西藏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挑战 |
(二) 西藏特殊战略位置对于教育援藏工作的挑战 |
(三) 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挑战 |
1.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挑战 |
2.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突出 |
(9)对口支援中的“礼尚往来”现象及其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回顾 |
二、“礼尚往来”的初始形态 |
1. 馈赠发起者与馈赠的启动 |
2. 馈赠者与馈赠结构的细化 |
3. 礼物的形式与内容 |
4. 受赠者及其回馈义务 |
三、“礼尚往来”的嬗变契机 |
1. 实质性的“回礼”环节出现 |
2. 受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 |
3. 馈赠者的逐利性馈赠行为凸显 |
4. 中央在馈赠结构中的角色淡化 |
四、“礼尚往来”的演化动力 |
1. 支援方索要“回礼”的谋利冲动 |
2. 受援方日益具备“回礼”的可能 |
3. 中央乐于回归相对“超然”的地位 |
五、“礼尚往来”的风险 |
六、结论与建议 |
四、对口援藏硕果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奋发有为再攀登 开创援藏新局面——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西藏学习考察[J]. 何庆良. 湖北画报(上旬), 2021(12)
- [2]荆楚画笔绘山南 繁花多彩绽雪域——湖北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工作纪实[J]. 庄辉锦,史东梅. 湖北画报(上旬), 2021(07)
- [3]肩上的哈达,好重[J]. 施长春. 地火, 2020(04)
- [4]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D]. 李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立体跨越式援藏”从“系统化精准援藏”到——湖北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纪实[J]. 罗一萌,徐晶晶. 民族大家庭, 2018(03)
- [6]武汉市探索援藏工作新模式[J]. 罗一萌,徐晶晶. 新西藏(汉文版), 2018(04)
- [7]矗立在世界屋脊的不朽丰碑[N]. 毛娜,唐启胜. 西藏日报(汉), 2018
- [8]历史、经验与挑战:教育援藏事业发展历程审思[J]. 程玉玺,刘凯.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8(02)
- [9]对口支援中的“礼尚往来”现象及其风险研究[J]. 郑春勇. 人文杂志, 2018(01)
- [10]为援藏工作队员点个赞[J]. 卜建才. 新湘评论,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