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奥运会国家曲棍球A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芝[1](2012)在《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时代周刊》在1971年的封面用“China: A whole new game”的标题报道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确实在中国没有哪项运动能像乒乓球一样在世界体坛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揽金夺银,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树起一面又一面辉煌的旗帜。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如此风靡亿万中国人,如此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乒乓球运动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之内涵与外延,是竞技体育核心意义、价值、功能的最佳成功体现。乒乓虽小,但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带给我们扣人心弦,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纵观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世界乒坛格局是是中国独霸乒坛,“一枝独秀”,世界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有日渐势衰之势,如何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等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迫切。21世纪之际,梳理百年来乒乓球运动向现代的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学界及社会各界回顾这一阶段史学演变的主要问题意识,同时对乒乓球为我国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考察和评价也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本课题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国际传播的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乒乓球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史为鉴,探索现今乒乓球国际传播的现实难题,尤其我国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5大部分。文章首先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及起源进行了史料考证,同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了解读。19世纪初叶,正是由于欧洲网球运动的盛行,导致了乒乓球的诞生。研究发现最早记载乒乓球的文字来源于19世纪晚期的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乒乓”此名称被引入后,乒乓球一度狂热。在经历过1900年-1904年逐渐简单又大力的开发,乒乓球在1905至1910年的中欧流行传播开来,乒乓球在欧洲失宠一段时间,之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获得复兴。乒乓球文化是研究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本研究认为乒乓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乒乓球运动方式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复合体。它具有全面性和特殊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征,其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进行了研究。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经历了从玩耍到游戏、从游戏到竞技、从竞技到乒乓球文化体系的完善三次飞跃过程,乒乓球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刻下了时代的深深烙印,它与近代体育的产生、近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息息相关。20世纪初时乒乓球已经具有现今的某些复杂性,一些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相应音乐、新闻报道、体育报刊和体育书籍等传播载体,给此时的乒乓球大众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传播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对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欧美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环境,催生了乒乓球的诞生与发展。在1926年-1951年间,其主要通过商人、神职人员、军人等松散型的人际传播以及随后有序的组织传播,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广为人知;在1952—1959年,以日本为首的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借助赛事,通过规范化的组织传播和现代大众媒介传播,此阶段乒乓球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1960年~1969年,我国通过国家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制度,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现代大众媒介传播等,使乒乓球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大众媒介对乒乓球的传播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网络及音像等,从传统上看,人们依然把报刊、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当作了解乒乓球文化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见证历史的《The Table Tennisand Pastimes Pioneer》、现今世界最权威的乒乓球历史杂志——《The TableTennis Collector》、中国最权威的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是历史和现今传播乒乓球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中国乒乓球的嘉年华活动――“国球大典”,把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传播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史料考证,认为乒乓球在我国民国时期应运而生,由西方的定居者带到中国。时任设在瑞士的国际乒联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洽克·霍伊先生提供的明信片确凿无误地证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经传入了中国,地点是在中国的天津。近代中国在乒乓球组织、竞赛、技术、规则、女子乒乓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索与发展,为当今我国乒坛的霸主地位与乒乓球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解放后从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后,中国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采用组织和群体传播的多种方式,使乒乓球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通过问卷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认为乒乓球文化价值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其文化影响涵盖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出于乒乓球文化的价值、体育全球化的驱动、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我国国家新形象的构建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目的,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责无旁贷,需要担当更大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对目前主要瓶颈的分析,以韩国跆拳道以及印度瑜伽的世界传播成功经验实例,认为实现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张育王[2](2012)在《美国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式腰旗橄榄球是源于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NFL)推广的一项大众化橄榄球运动,是以参赛运动员佩戴腰旗而得名。比赛采用美式橄榄球的基本规则和技巧,但比赛中规定不允许抱人和推人,只要防卫方队员拉下球进攻球员腰旗,进攻即被阻止,是一种安全的“非冲撞性”运动。其相对较为温和,旨在让更多的人参与橄榄球运动,体验橄榄球运动带给人们的激情与快乐。2003年,美式腰旗橄榄球传入中国,陆续全国各地展开培训和联赛,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其作为美式橄榄球的推广项目,蕴含了美国的一种体育文化和思想理念,既强调个人的勇猛顽强、又注重团队的协作配合,既降低了运动的危险性和经济门槛、又增加了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在国内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探讨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得出以下结论:1、近十年来,美式腰旗橄榄球的推广和开展主要集中在校园,已扩展到全国十多个省市,500多所中学、几十所大学、数万名学生参与到了美式腰旗橄榄球的运动中,城市联赛、全国联赛也是开展不断,中国中学生代表队更是参加了2004年至2007年的腰旗橄榄球世界杯,取得过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目前,美式腰旗橄榄球在高校中火热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的44所高校参与了“大学碗”腰旗橄榄球联赛。但是社会民众对美式腰旗橄榄球所知甚微,由于对美式腰旗橄榄球的不了解以及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美式腰旗橄榄球的社会群众基础薄弱,因而,在中国开展缓慢。3、影响美式腰旗橄榄球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体育观念的差异、市场普及推广程度以及政府的帮助和政策扶持导向。而美式腰旗橄榄球能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以及职业竞技体育相结合,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橄榄球运动的全球化发展以及7人制橄榄球项目的“入奥”,美式腰旗橄榄球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赵瑜[3](2011)在《篮球的秘密》文中认为1.为什么要写篮球这部书?亲爱的读者们,当然包括更多的网民们,你摸过篮球吗?你参加过篮球运动吗?你喜欢观看篮球比赛吗?我想,大部分读者特别是男士们,回答是肯定的。即便你是一位少女,你也喜
张薇[4](2010)在《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北京在五十年代末建设的国庆工程一直以“十大建筑”的名号影响着全国各地的潮流,80年代以来,北京建筑有长城饭店、建国饭店、香山饭店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建筑,也有“夺回古都风貌”口号下的创作总体混乱时期,也有世纪之交的国家大剧院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北京建筑的总体变化快,近十年来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总体面貌尚缺少专门的研究成果和总结性结论。本文对北京近十年建筑艺术风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形式三大潮流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梳理,总结出与前20至30年相比,现代主义建筑在实践中占主流地位;民族传统元素越来越呈隐性存在状态;西洋古典元素只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北京建筑艺术风尚多样化,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多样化的。与前20至30年相比,行政干预主要针对政府主持的或者有政府投资的较大型的项目上,如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建筑项目。近十年来,受到商品社会市场化的影响,开发商投资兴建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发商更注重其建设的项目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的属性,而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因为是以顾客为导向,注重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因此在商品房领域大众的审美品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十年来媒体发展迅速,媒体在对大众的建筑艺术风格引导上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更以其方便、快捷、自发性的、广泛参与更能反映大众社会心理而在逐渐壮大。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本身的商业属性和缺少建筑专业知识的背景下,这种引导并非准确无误。另外学术界作为专业人士,舆论导向作用也在显现。近十年来,建筑师群体中一部分“明星”建筑师的话语权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一部分外国设计师和本土的知名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风格上有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分析各个阶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近十年的建筑艺术风尚可见,今后北京的建筑风格还将继续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本土化的的发展趋势,传统形式建筑将以更适应现代发展的形式得到发扬;西洋古典形式建筑生存的空气日渐稀薄。随着全球建筑实践交流日益增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建筑艺术设计水平也将更大的提高。
徐金成[5](2010)在《高温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在热应激条件下运动能力、体温调节、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期对热应激条件下的运动性疲劳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经过6天的跑台适应性训练后,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N=8)、常温运动力竭组(E组,N=8)、高温运动力竭组(HE组,N=8)。E组和HE组大鼠分别在常温(23℃,-50%RH)和高温(33℃,-50%RH)条件下进行跑台运动(28m/min)到力竭。E组和HE组大鼠在力竭运动后即刻宰杀,C组大鼠直接进行宰杀。记录大鼠肛温(Tr)和力竭运动时间,测试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血清泌乳素和脑组织中MDA、T-SOD、GSH、T-AO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HE组大鼠的力竭运动时间(56.87±13.03min)较E组(152.13±11.84min)非常显着性地缩短(P<0.01),Tr(40.40±0.35℃)却较E组(39.70±0.21℃)非常显着性地升高(P<0.01);HE组血清泌乳素水平非常显着性高于E组和C组(P<0.01),后两组间无差异性变化(P>0.05);E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DOPAC、5-HT/DA比值水平与C组相比,均非常显着增加(P<0.01),而NE, DA则呈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HE组大鼠下丘脑5-HT、5-HT/DA比值水平较明显高于C组(P<0.01),其它指标与C组相比未出现差异性变化(P>0.05),但是有与E组一致的变化趋势,且E组NE、DOPAC、5-HIAA的变化较HE组更为明显(P<0.05或P<0.01);HE组、E组、C组大鼠脑组织T-SOD、GSH、T-AOC水平之间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但是HE、E组大鼠脑组织MDA水平均显着性高于C组(P<0.05或P<0.01),其中HE组MDA水平变化更为明显(P<0.01)。结论:在热应激条件下运动时,大鼠运动能力明显降低,核心体温迅速升高,加速了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而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可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热应激条件下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刘江峰[6](2008)在《媒体有责任做倾力传播奥运建筑文化的先锋:《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访谈》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7月11日中国申办奥运成功那一天起,奥运场馆建设即成为国人乃至世界关注的话题。《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建筑界的全国知名刊物,以敏锐的办刊眼光,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与奥运相关的几乎所有重大建设事件都做了跟踪报导和深度分析,编辑出版了几个体系的奥运建筑系列丛书,将视野扩展到奥运建筑文化各个层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为此,本刊评论部特对《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先生做了专访.以下是此次访谈纪要。
张海宇[7](2008)在《2008奥运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射箭场给排水设计方案简述》文中提出对2008奥运网球中心(永久性场馆)、曲棍球场(临时场馆)、射箭场(临时场馆)用水量计算,雨污零排放及综合利用设计,太阳能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应用,下沉式比赛场地雨水排放,曲棍球场地的喷洒设计,消防给水系统的设置等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思路。
蔡庆飞[8](2008)在《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规划设计需求影响因素及重要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主要的实施步骤,分析了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赛使用功能内容。根据不同的赛时使用要求情况,按照是否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和是否可以通过赛事组织来解决,确定了8类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真实需求影响因素,提出了对这些真实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数学建模思路以及分析结构模型。在重要性评价过程中,选取以国家体育场为例进行说明。选择国家体育场在奥运会赛时、赛后使用以及场馆经济性作为重要性评价的准则。根据问题的性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进行评价。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由专家系统对判断矩阵进行比较打分,并计算出最终排序结果。最后分析了排序结果对国家体育场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奇琦[9](2008)在《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文中认为论文的主要脉络是从案例到理论。从案例研究总结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再提升为理论。案例是美韩核关系,理论是同盟矛盾性。美韩核关系是美韩同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表现较为剧烈、特征较为明显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希望从美韩核关系的特征中抽取出同盟矛盾性的一些特质。对美韩核关系实践的研究,包括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和影响。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明,美国对韩国既保护又约束。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现出同盟功能的对立统一性。一方面,同盟的功能是对立和冲突的。另一方面,同盟的功能也是统一的,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同盟结构实现朝鲜半岛的地区安全。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表明,美国对韩国的核保护是导致朝鲜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在平衡撤军的影响、应对感知到的朝鲜进攻态势,以及消减韩国的核动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驻韩美军强化了核威胁的态势,而这一态势对朝鲜核项目的启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冷战后至今,美国向韩国提供的延伸核威慑也是推动朝鲜继续核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确保韩国不发展核武器,美国会确认向韩国提供的核保护,这是阻止韩国未来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止朝鲜未来弃核的重要因素。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同样表现出同盟影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盟友获得更多安全的努力,会导致对手更多的不安全,互动之后又导致了结盟方新的不安全。美韩核关系的实践研究为同盟矛盾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本文认为,在1945年之前,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是不明显的,同盟基本上都是针对外部威胁的军事集团。而在1945年之后,同盟功能的矛盾性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同盟的对内约束功能开始上升为同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本文认为,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同盟控制成本的变化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强是同盟矛盾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盟功能矛盾性的理论可以对冷战后北约的存续和发展、美日同盟功能的强化以及同盟的防扩散约束等现象做出解释。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可以总结为同盟影响的矛盾性。本文在总结美韩核关系和美韩同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同盟复杂影响的两种运行路径:一是“同盟安全—对手不安全—同盟不安全”路径,二是“对手安全—同盟不安全—对手不安全”路径。冷战后北约东扩和美日同盟强化所导致的安全困境问题,可以使用第一种路径来解释。上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后又转向对抗的案例,则可以使用第二种路径做出解释。同样,在对美韩—朝鲜安全互动中的矛盾循环分析之后,本文抽象出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冷战时期美欧同盟与苏联的安全互动和冷战后北约东扩与俄罗斯互动的事实,则可以使用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来做出解释。本文还提出同盟稳定状态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来评估同盟矛盾的程度。同盟稳定状态可以划分为同盟契合、同盟摇摆和同盟危机三个层级。同盟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是同盟稳定状态的根本决定因素。同盟间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同盟状态之间的转换。盟国近期的行为因素则是直接反映同盟稳定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同盟稳定状态的衡量指标对美韩、美英、美法、美德、美日同盟的矛盾程度进行了评估。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朝核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启示。美国需要认识到,它使韩国感到安全的行为,却让朝鲜感到强烈的不安全。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美国才会真心诚意地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朝鲜需要认识到,美国的行为有时并不一定是针对自己,而是为了安抚韩国。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会增加朝鲜的安全信心。韩国则需要认识到,当美国试图通过美朝缓和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韩国需要克服被美国抛弃的担心。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我国未来同盟战略的运用也有一定启示。中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将可能会逐渐使用同盟战略来处理中国的周边事务。采取公开的结盟战略会引致所针对国家的不满。采取模糊的、非正式同盟的战略,同时强调同盟的对内管理功能,会减弱一些潜在对手国家的猜忌和怀疑。当然,过多强调同盟的对内功能则容易导致同盟的凝聚力下降和盟友的离心。因此,使用同盟战略需要很高的外交技巧,来平衡同盟的对外和对内功能。这样才可能使同盟战略为我国今后的和平发展贡献积极的作用。
李炳华,董青,汪嘉懿,孙宝莹,王征,邹正达[10](2008)在《第29届奥运会体育场馆照明综述》文中指出通过对北京奥运工程体育照明设计的叙述,展示给读者较为完整的体育照明设计理念,包括不同运动项目的照明设计标准、照明设备、照明布置方式、照明计算结果等。
二、2008年奥运会国家曲棍球A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8年奥运会国家曲棍球A场(论文提纲范文)
(1)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传播 |
1.3.2 关于体育文化、体育跨文化传播 |
1.3.3 关于乒乓球、乒乓球文化与乒乓球文化传播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理论视角 |
1.4.1 跨文化传播理论 |
1.4.2 符号互动理论 |
1.5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内容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创新点 |
2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解读 |
2.1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 |
2.1.1 游戏来源 |
2.1.2 起源地之争辨 |
2.2 乒乓球文化的解读 |
2.2.1 乒乓球文化的概念 |
2.2.2 乒乓球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2.2.3 乒乓球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3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 |
3.1 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
3.1.1 从玩耍到游戏:乒乓球文化的第一次飞跃 |
3.1.2 由游戏到竞技:乒乓球文化的第二次飞跃 |
3.1.3 文化体系的完善:乒乓球文化的第三次飞跃 |
3.2 乒乓球文化形成背景透视 |
3.3 乒乓球文化早期的传播载体 |
3.3.1 广告 |
3.3.2 专利与商标 |
3.3.3 部分音乐 |
3.3.4 纸质媒介 |
3.3.5 贺卡与集邮 |
3.3.6 相关艺术品 |
4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4.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与传播 |
4.1.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 |
4.1.2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传播 |
4.1.3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传播的方式、特征及价值 |
4.2 乒乓球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与传播 |
4.2.1 在非洲的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
4.2.2 在非洲传播的价值 |
4.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 |
4.3.1 在日本的兴起与传播 |
4.3.2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方式、特征 |
4.3.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价值 |
4.4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及发展 |
4.4.1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 |
4.4.2 乒乓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
4.5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个案研究 |
4.5.1 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载体 |
4.5.2 乒乓球的文化传播媒介 |
4.5.3 传播媒介对乒乓球文化的影响 |
4.5.4 “一粒粟中看世界”——平面媒体下的乒乓球传播个案分析 |
4.6 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 |
4.6.1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形成 |
4.6.2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发展 |
5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5.1 乒乓球运动的引入 |
5.1.1 对目前乒乓球引入近代中国历史的质疑 |
5.1.2 具体历史考证 |
5.2 乒乓球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5.2.1 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
5.2.2 赛事的开展 |
5.2.3 技战术的演变 |
5.2.4 乒乓球规则的变动及发展 |
5.2.5 女子乒乓球发展 |
5.3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
5.3.1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
5.3.2 乒乓球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5.4 “千岩万壑路不定”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
6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
6.1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理论 |
6.2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
6.2.1 乒乓球文化的价值 |
6.2.2 体育全球化的驱动 |
6.2.3 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 |
6.2.4 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
6.3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瓶颈 |
6.3.1 乒乓球缺乏世界职业体育流行项目的基本特征 |
6.3.2 世界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失衡 |
6.3.3 乒乓球文化认同的矛盾 |
6.4 世界其他运动对乒乓球文化传播的启示 |
6.4.1 跆拳道 |
6.4.2 瑜伽 |
6.5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 |
6.5.1 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 |
6.5.2 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 |
6.5.3 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 |
6.5.4 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后续研究内容 |
7.3 未来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展望与设想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
附件三:部分专家邮件来往录 |
(2)美国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橄榄球运动的起源及分类 |
2.2 国际橄榄球运动发展状况 |
2.3 国内橄榄球运动发展状况 |
2.4 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
2.4.1 橄榄球运动在国内发展的影响因素 |
2.4.2 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方向 |
2.5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发展状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的特点 |
4.1.1 美式腰旗橄榄球项目介绍 |
4.1.2 美式腰旗橄榄球项目特点 |
4.2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4.2.1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中学发展现状 |
4.2.2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
4.2.3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的社会认知现状 |
4.3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
4.3.1 影响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因素 |
4.3.2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发展方向 |
4.4 美式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发展的思考 |
4.4.1 美式腰旗橄榄球发展前景良好 |
4.4.2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
4.4.3 重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 |
4.4.4 利用“入奥”的契机加大发展力度 |
4.4.5 促进群众参与加强群众基础 |
4.4.6 开发美式腰旗橄榄球的锻炼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篮球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1.为什么要写篮球这部书? |
2.怎样理解篮球是永恒的这个说法? |
3.中国古代有类似篮球的运动吗? |
4.篮球运动是怎样诞生的? |
5.篮球何时进入中国? |
6.我们为什么挚爱篮球? |
7.我为什么要来东莞考察? |
8.中国篮球为什么发展缓慢? |
9.体育与教育该不该合为一体? |
10.打篮球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吗? |
11.东莞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打篮球吗? |
12.东莞的人文历史环境适宜打球吗? |
13.对东莞的人文历史还有哪些话说? |
14.东莞的体育传统厚不厚? |
15.东莞篮球是如何起步的? |
16.早年的球星有多酷? |
17.篮球何以成为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最爱? |
18.怎样看待计划经济时代的篮球历程? |
19.80年代的中国篮球为何普遍降温? |
20.80年代的东莞篮球为何没有降温? |
21.袁李松先生怎样支持农民打篮球? |
22.常平农民是怎样逼近全国冠军的? |
23.常平农民是怎样夺取“丰收杯”桂冠的? |
24.卢元镇先生如何看待篮球文化之根? |
25.东莞的篮球环境变成啥样了? |
26.CBA冠军奖杯为何以牟作云命名? |
27.篮球人到底有没有出路? |
28.篮球人到东莞有出路吗? |
29.河北队郝焕新为啥要来宏远? |
30.马永忠一家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
31.我为啥喜欢张冠豪式的本土球王? |
32.中学生篮球队志在何方? |
33.宏远男篮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
34.中国篮球会不会重蹈足球覆辙? |
35.宏远男篮是怎样夺取CBA总冠军的? |
36.中国篮球职业化距离NBA还有多远? |
37.篮球改革为什么上冷下热? |
38.东莞篮球对中国篮坛变革是何作用? |
39.为什么要以大朗考察报告结束全书? |
40.新世纪俱乐部的希望在哪里? |
后记 |
(4)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状况 |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3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
2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
2.1 社会文化心理对艺术风尚的直接决定作用 |
2.2 近十年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状况 |
2.3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动态和格局 |
2.3.1 专业文献统计 |
2.3.2 现实状况 |
2.3.3 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与专业评价之间的异同 |
2.3.4 对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分类: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 |
3 现代主义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
3.1 现代主义的概念 |
3.2 当代北京现代主义风尚的发展 |
3.3 近十年北京现代主义建筑艺术风尚 |
3.3.1 奥运会建筑所体现的现代主义风尚 |
3.3.2 新建筑的现代主义风尚 |
4 民族传统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
4.1 民族传统风尚的概念 |
4.2 当代北京民族传统风尚的发展 |
4.3 近十年北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风尚 |
5 西洋古典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
5.1 西洋古典风尚的概念 |
5.2 当代北京西洋古典风尚的发展 |
5.3 近十年北京西洋古典建筑艺术风尚 |
6 结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格局和走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1:《建筑学报》等11种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中北京建筑相关文章目录(共594篇) |
附录2:近十年部分现代主义建筑普查(已竣工) |
附录3:近十年部分民族传统建筑普查(已竣工) |
附录4:近十年部分西洋古典建筑普查(已竣工) |
附录5:2000年到2009年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候选项目(50栋)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温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温、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
2.1.1 机体的热平衡 |
2.1.2 体液平衡和水盐代谢 |
2.1.3 消化系统 |
2.1.4 能量代谢 |
2.1.5 心血管系统 |
2.1.6 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 |
2.2 高温和运动性疲劳 |
2.2.1 疲劳和中枢疲劳 |
2.2.2 高温和中枢疲劳 |
2.2.2.1 核心体温和HIEF |
2.2.2.2 前馈抑制和HIEF |
2.2.2.3 其它因素和HIEF |
2.3 单胺类神经递质和HIEF |
2.3.1 单胺类神经递质简介 |
2.3.1.1 5羟色胺(5-HT) |
2.3.1.2 多巴胺(DA) |
2.3.1.3 去甲肾上腺素(NE) |
2.3.2 单胺类神经递质和CFH |
2.3.3 单胺类神经递质和体温调节 |
2.3.3.1 下丘脑和体温调节 |
2.3.3.2 体温调节和单胺类神经递质 |
2.3.4 单胺类神经递质和HIEF |
2.3.5 自由基和HEIF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 |
3.2 实验分组和运动方案 |
3.2.1 动物分组 |
3.2.2 运动方案 |
3.2.3 动物宰杀和取样 |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3.3.1 运动时间与肛温 |
3.3.2 泌乳素(PRL) |
3.3.3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 |
3.3.4 脑组织自由基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大鼠力竭运动时间 |
4.2 大鼠肛温(Tr)的变化 |
4.3 大鼠血清泌乳素(PRL)的变化 |
4.4 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
4.4.1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标准曲线和标准品色谱图 |
4.4.2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
4.5 大鼠脑组织自由基的变化 |
5 分析和讨论 |
5.1 大鼠运动时间和肛温的变化 |
5.2 大鼠PRL的变化 |
5.3 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
5.4 大鼠脑组织自由基指标的变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规划设计需求影响因素及重要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与发展 |
1.2 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教训 |
1.3 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问题与“瘦身”运动 |
1.4 论文研究的问题 |
1.5 奥运会场馆设施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6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二章 北京奥运会及比赛场馆情况介绍 |
2.1 中国的奥运情结及奥运会在中国的发展 |
2.2 北京奥运会的比赛与筹备情况 |
2.3 北京奥运场馆的规划设计步骤及融资情况 |
2.4 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使用规划 |
第三章 奥运会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 |
3.1 需求影响因素的内容 |
3.1.1 运动员及随队官员的需求 |
3.1.2 观众需求 |
3.1.3 贵宾及官员需求 |
3.1.4 新闻媒体需求 |
3.1.5 赛事管理需求 |
3.1.6 竞赛技术需求 |
3.1.7 赛事服务需求 |
3.1.8 安保需求 |
3.1.9 交通需求 |
3.1.10 赞助商需求 |
3.1.11 设备需求 |
3.1.12 临时设施需求 |
3.1.13 残奥会的需求 |
3.2 对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需求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甄别 |
3.3 场馆需求影响因素的分类 |
3.3.1 按需求因素的性质分类 |
3.3.2 按需求影响因素发生的时间顺序分类 |
3.3.3 按需求的合理程度分类 |
第四章 对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价的意义及方法 |
4.1 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的意义 |
4.2 评价准则的选择 |
4.3 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方法的选取 |
4.3.1 客观赋权法 |
4.3.2 主观赋权法 |
4.3.3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
4.4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5 判断矩阵中标度的确定 |
4.6 层次分析法中层次模型的确定 |
4.7 应用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4.8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4.8.1 方根法 |
4.8.2 组合权重计算 |
4.9 不符合一致性判断矩阵的改进方法 |
第五章 对比赛场馆设施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以国家体育场为例 |
5.1 建立国家体育场需求影响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5.2 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求解 |
5.2.1 第一组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
5.2.2 第二组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
5.2.3 第三组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
5.3 措施层判断矩阵及求解过程 |
5.3.1 C_1 所对应判断矩阵 |
5.3.2 C_2 所对应判断矩阵 |
5.3.3 C_3 所对应判断矩阵 |
5.4 三种情况下的层次总排序 |
5.5 评价结果分析与结论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结论 |
附表一:奥运会期间人员分类 |
附表二: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概况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9)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表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
第一章 美韩核关系与同盟矛盾性:研究议程的设定 |
第一节 美韩核关系的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 |
第二节 同盟理论与同盟矛盾性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对韩核保护的历史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在韩核部署的历史过程 |
第二节 美国在韩核部署的具体特征 |
第三节 韩国在美国核部署中的参与 |
第四节 后冷战时期美国在韩国的延伸核威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对韩核约束的历史分析 |
第一节 早期美国对韩国的核援助与核约束 |
第二节 朴正熙时期的核武器计划与美国干涉 |
第三节 后朴时期韩国的核活动与美国的限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韩核关系对朝鲜核选择的影响 |
第一节 朝鲜核项目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朝鲜核项目的重要时段和分析变量 |
第三节 影响朝鲜核项目启动的重要因素 |
第四节 影响朝鲜核项目推进和重启的原因 |
第五节 美韩核关系对朝鲜核选择影响的综合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韩核关系与朝鲜半岛的核未来 |
第一节 美韩核关系与韩国的核未来 |
第二节 美韩核关系与朝鲜的弃核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同盟矛盾性:美韩核关系实践的抽象 |
第一节 保护与约束:同盟功能的矛盾性 |
第二节 避免刺激与难免刺激:同盟影响的矛盾性 |
第三节 同盟稳定状态:对同盟矛盾程度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结语 同盟矛盾性理论的实践意义 |
一、同盟矛盾性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启示 |
二、同盟矛盾性对深刻理解同盟实践的意义 |
三、同盟矛盾性对我国未来同盟战略的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第29届奥运会体育场馆照明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主要场馆照明设计 |
2.1国家体育场照明设计 |
2.1.1工程概况 |
2.1.2体育照明设计 |
(1) 照明标准 |
(2) 布灯方式 |
(3) 照明器具及计算结果 |
2.2国家游泳中心照明设计 |
2.2.1工程概况 |
2.2.2体育照明设计 |
(1) 照明标准 |
(2) 布灯方式 |
(3) 照明器具及计算结果 |
2.3国家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照明设计 |
2.3.1工程概况 |
2.3.2体育照明设计 |
(1) 照明标准 |
(2) 布灯方式 |
(3) 照明器具及计算结果 |
2.4奥运曲棍球场照明设计 |
2.4.1工程概况 |
2.4.2体育照明设计 |
(1) 照明标准 |
(2) 布灯方式 |
(3) 照明器具及计算结果 |
2.5奥运会沙滩排球照明设计 |
2.5.1工程概况 |
2.5.2体育照明设计 |
(1) 照明标准 |
(2) 布灯方式 |
2.6奥林匹克射箭场照明设计 |
2.6.1概述 |
2.6.2照度标准 |
2.6.3灯具布置 |
2.6.4计算结果 |
3小结 |
四、2008年奥运会国家曲棍球A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 李荣芝.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2]美国腰旗橄榄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 张育王.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3]篮球的秘密[J]. 赵瑜. 中国作家, 2011(08)
- [4]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D]. 张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
- [5]高温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徐金成. 北京体育大学, 2010(11)
- [6]媒体有责任做倾力传播奥运建筑文化的先锋:《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访谈[J]. 刘江峰. 建筑创作, 2008(07)
- [7]2008奥运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射箭场给排水设计方案简述[J]. 张海宇. 给水排水, 2008(05)
- [8]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规划设计需求影响因素及重要性评价[D]. 蔡庆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8(08)
- [9]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 高奇琦. 复旦大学, 2008(04)
- [10]第29届奥运会体育场馆照明综述[J]. 李炳华,董青,汪嘉懿,孙宝莹,王征,邹正达. 照明工程学报, 2008(01)
标签:乒乓球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照明系统设计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奥运会篮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