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为中枢性瘫痪的低钾性瘫痪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廖若晨[1](2020)在《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阴刺法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常规针刺相比较,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通过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观察组采用阴刺法,两组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2.两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有改善;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3.两组的Barthel指数记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4.总体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9.31%,高于对照组的66.67%的总有效率,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阴刺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改善临床症状。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该疗法安全可行,具有可重复性。
李锐[2](2019)在《13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smotic demyelination syndrome,OD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非炎性、对称性的髓鞘损伤。既往临床对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认识较多,现发现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xtrapontine myelinolysis,EPM)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在临床实践以及文献报道中,ODS最常见的诱因是低钠血症的快速纠正,这一过程的病理生理改变机制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其他两大诱因分别是酗酒和肝移植术后。后续随着对ODS认识的深入,多种少见诱因也逐渐被报道,包括肾功能衰竭,糖尿病,低钾血症、妊娠剧吐、严重烧伤和垂体瘤术后等。ODS的临床表现多样,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其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在病程早期对于病灶的检出较为敏感。但目前ODS尚无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既往文献均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大样本量的数据研究。故需要提高临床科室对其的认识,这对于ODS的早期预防、识别、诊治和疾病预后尤为重要。目的: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的发病诱因,突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头颅MRI诊断的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13例,包括CPM5例,EPM5例,CPM合并EPM3例。对13例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以及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情况进行归纳、评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的13例ODS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6.23±13.62岁。患者临床资料:7例为终末期肾病,2例有长期酗酒史,2例为糖尿病,1例有利尿类药物长期应用史,1例为妊娠期妇女。所有患者均存在血浆渗透压的异常改变,10例(76.9%)为低钠血症后快速纠正,2例(15.4%)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余1例(7.7%)为低钾血症。其中2例病人为高渗高血糖状态发展为EPM,表现为短期内急性进展的帕金森样症状,这是较为罕见的情况。瘫痪(46.2%),意识障碍(38.5%)和延髓麻痹(38.5%)是ODS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是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征(30.8%)。CPM合并EPM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种症状如意识障碍,瘫痪,精神异常,癫痫发作,共济失调等均可以存在。病灶在头颅磁共振(MRI)上的显影率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后4-10天内最高,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依次是脑桥(61.5%)、尾状核(61.5%)和豆状核(46.2%)。1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控制血浆渗透压异常改变的因素,如合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控制血糖,同时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EPM的患者中部分出现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给予美多芭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后期随访发现1例患者发展为舞蹈病,4例患者因合并肺部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较差,余9例患者预后良好,EPM的预后整体优于CPM,二者并存的患者预后较前两者差。结论:对于存在代谢异常或营养状态不佳背景的患者,电解质或血糖异常是ODS发病的先兆危险因素,如终末期肾病和糖尿病患者出现高渗高血糖状态,应尽早合理的纠正。CPM最常见的是临床症状是意识障碍、瘫痪和延髓麻痹,而EPM则以帕金森样症状最为多见。临床上高度怀疑ODS时,注意在发病后的4-10天内进行影像学检查,最常见的病灶位于脑桥和基底节区,呈对称性分布。ODS若早期诊疗,临床转归可,EPM整体预后优于CPM,早期用药后病情可逆,注意避免原发病急性加重以及临床并发症,影响预后。
朱铁英[3](2019)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甲亢伴周期性瘫痪中补钾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甲亢伴周期性瘫痪中补钾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8年6月就诊的低钾血症患者;将其中符合条件的甲亢伴低钾血症肢体无力的39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外周静脉补氯化钾组19例;一组为外周静脉补氯化钾联合口服普萘洛尔组20例;记录其急诊就诊时血钾水平,初始肌力;补钾后肌力变化及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分析两组患者从开始补钾到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差异;从而评价普萘洛尔在甲亢伴周期性瘫痪患者补钾的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初始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静脉补氯化钾联合口服普萘洛尔组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较单纯外周静脉补氯化钾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短(P<0.05)。结论:甲亢伴周期性瘫痪补钾同时联合口服普萘洛尔可缩短其血钾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
赵昊,曹树刚,王建,张文婷,王嵘峰,夏明武,徐文安[4](2015)在《延髓半侧梗死二例临床及MRI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延髓半侧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MRI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2例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并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致死的延髓半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延髓半侧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均存在舌下神经瘫),并累及呼吸中枢,其中例2合并四肢瘫痪;病因上,例1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合并椎动脉变异,例2病因不明确,不排除椎动脉夹层;MRI上,表现为以延髓中线为界的半切样征象,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预后差,2例均于发病24 h内进展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复习文献发现有20例延髓半侧梗死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经病理诊断3例,MRI诊断17例。结论延髓半侧梗死罕见,常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MRI上表现为以延髓中线为界的半切样征象,预后不佳,病死率高。
黄晓勇,朱信云,黄志军,单爱军,彭朝林[5](2012)在《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致低钾性麻痹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诱发低钾性麻痹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导致的低钾性麻痹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联邦止咳露糖浆滥用时间3~30个月,发作前24 h内均有明确的大量饮用联邦止咳露糖浆史。所有病例均有四肢肌力迟缓性瘫痪,不能行走,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且反复发作。腱反射正常或减退,无感觉障碍,病理征阴性,其中2例伴失眠、亢奋、一过性幻视等轻度精神症状,3例合并严重腹泻。16例血钾1.4~2.3 mmol/L;心肌酶检测肌酸激酶均稍高于正常值。心电图检查示U波、QT间期延长、ST段轻度下移等低钾性心电图改变。经补钾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可诱发低钾性麻痹,应引起医生及患者的重视。
周沁[6](2005)在《低钾性瘫痪10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低钾性瘫痪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04例低钾性瘫痪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低钾性瘫痪的常见病因有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甲亢性周期性瘫痪,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血钾水平与肌无力不完全平行,血钾越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的变化也就越重,治疗效果也越差。患者肌力下降可不对称,71例(68%)有肌痛或主观感觉障碍,58例(56%)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血钾水平与肌无力症状不完全平行,可出现肌痛、主观感觉异常、CPK增高。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典型低钾性瘫痪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进行鉴别。
鲍超[7](2005)在《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 根据脑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肝肾不足,脑失所养为小儿脑瘫的主要病机,提出了补肾健脑针刺法治疗小儿脑瘫。通过对补肾健脑针刺法、传统针刺法及不针刺三种方法之间的临床疗效比较,对补肾健脑针法疗效及优势进行探讨。同时进行治疗方法的优选,进一步拓展临床治疗思路,提高中医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方法] 将患儿分为补肾健脑针法组、传统针法组(前两组又合称治疗组)和对照组。补肾健脑针法组31例,体针、头针和穴位注射同用,体针选用督脉经为主,头针取用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一四”“三三三”),并配合丽珠赛乐5ml在大椎、肾俞、足三里穴穴位注射。传统针法组30例,体针、头针同用,体针选穴同上,头针选用运动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等。对照组25例,不进行针刺治疗。两针刺组每周3次针刺,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治疗两疗程后对患儿总有效率、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疗程与有效率的关系、年龄与有效率的关系、病情与有效率的关系进行观察。 [研究结果] 治疗两疗程后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中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补肾健脑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各因子分评分中,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补肾健脑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在认知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因子分中有显着差异。在疗程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不同疗程的有效率及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在年龄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在不同年龄的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在病情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不同病情中度、轻度与边缘三组显效率两两相比显效率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 可见,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两种针刺方法总体疗效均优于不针刺者。对患
徐文海[8](2001)在《小儿脑性瘫痪的针灸进展》文中指出
鲍超[9](1997)在《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近况》文中提出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近况鲍超(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南京210029)主题词脑性麻痹/针灸疗法脑性瘫痪(CP)简体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P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
王明威,张旭龙,谢西梅[10](2021)在《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中的拓展应用》文中认为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创立的治疗脑中风的针刺方法,不仅立意创新、选穴精妙,而且疗效显着。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内涵的深入研习,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发现醒脑开窍针法不仅对脑中风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且治疗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痴呆、小儿脑瘫、运动神经元病、呃逆、颈椎病等,也独具优势,疗效肯定,故将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中的拓展应用进行综述。
二、表现为中枢性瘫痪的低钾性瘫痪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现为中枢性瘫痪的低钾性瘫痪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特征 |
1.2 发病机制 |
1.3 脑卒中后的恢复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传统针刺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中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5.2 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
5.3 治疗后的结果分析 |
5.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立题依据 |
1.2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病因病机 |
1.3 应用阴刺法的原理 |
1.4 穴位选择 |
2 研究结果讨论 |
2.1 治疗前分析 |
2.2 治疗后结果以及分析 |
3 阴刺法的可能作用机理 |
3.1 阴刺法与大脑功能的双侧支配 |
3.2 阴刺法与神经可塑性 |
3.3 与经穴特性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13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2 研究内容 |
3 结果 |
3.1 发病背景及发病诱因 |
3.2 临床表现 |
3.3 影像学特征 |
3.4 临床治疗及转归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甲亢伴周期性瘫痪中补钾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钾血症的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延髓半侧梗死二例临床及MRI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例资料 |
二、文献检索及复习 |
三、讨论 |
(5)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致低钾性麻痹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医技检查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及预后 |
2 讨论 |
2.1 联邦止咳露糖浆的组方及药理机制 |
2.2 药源性低钾性麻痹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
2.3 联邦止咳露糖浆所致低钾性麻痹的治疗及防范措施 |
(7)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中医古籍对脑的认识 |
1.1 脑的解剖 |
1.2 脑的生成 |
1.3 脑的功用 |
1.4 脑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2 中医古籍对脑瘫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对并发症的认识 |
3 西医对脑瘫的认识 |
3.1 脑瘫的临床特点 |
3.1.1 主要症状 |
3.1.2 并发症状 |
3.2 脑瘫的分类与分型 |
3.2.1 根据临床特点分型 |
3.2.2 根据瘫痪部位分型 |
3.3 病理变化 |
4 脑瘫的治疗现状 |
4.1 西医治疗脑瘫的现状 |
4.2 针灸治疗脑瘫的现状 |
4.2.1 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 |
4.2.2 针灸实验研究的现状 |
5 针灸治疗脑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情况 |
1.2.1 治疗1组 |
1.2.2 治疗2组 |
1.2.3 对照组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中止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3.2.1 治疗1组 |
3.2.2 治疗2组 |
3.2.3 对照组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临床疗效观察 |
4.2 安全性观察 |
4.3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4.3.1 疗效评定标准 |
4.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4 统计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临床疗效观察 |
5.2 综合功能评定积分观察 |
5.3 综合功能各因子分观察 |
5.4 疗效与疗程的观察 |
5.5 疗效与年龄的观察 |
5.6 疗效与病情的观察 |
5.7 安全性的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
1 关于补肾健脑针法 |
2 补肾健脑针法的处方与选穴 |
2.1 体针 |
2.2 头针 |
2.2.1 四神针 |
2.2.2 智三针 |
2.2.3 颞三针 |
2.2.4 脑三针 |
2.3 穴位注射 |
3 关于疗程 |
4 关于年龄 |
5 关于疗效 |
6 关于安全性问题 |
7 关于病因 |
8 家庭康复与教育的重要性 |
第四部分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篇 |
(8)小儿脑性瘫痪的针灸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1.1 诊断标准 |
1.2 鉴别诊断[1] |
1.2.1 先天代谢病 |
1.2.2 嘌呤代谢异常病 (Lesch-Ng-han综合征) |
1.2.3 痉挛性截瘫 |
1.3 实验室检查 |
2 针灸治疗 |
2.1 体针 |
2.2 头针 |
2.3 穴位注射 |
2.4 其他疗法 |
3 疗效影响因素 |
3.1 年龄[12、22] |
3.2 疗程 |
3.3 病情 |
3.4 饮食 |
3.5 辅助治疗 |
4 机理 |
4.1 中医学 |
4.2 现代医学 |
4.2.1 改善循环状况 |
4.2.2 平衡经络系统 |
4.2.3 恢复脑细胞功能 |
5 小结与展望 |
(10)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中的拓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抑郁症 |
2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痴呆 |
3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小儿脑瘫 |
4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
5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呃逆 |
6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颈椎病 |
7 小结与展望 |
四、表现为中枢性瘫痪的低钾性瘫痪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阴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廖若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13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锐. 河南大学, 2019(01)
- [3]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甲亢伴周期性瘫痪中补钾的疗效观察[D]. 朱铁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延髓半侧梗死二例临床及MRI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J]. 赵昊,曹树刚,王建,张文婷,王嵘峰,夏明武,徐文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23)
- [5]滥用联邦止咳露糖浆致低钾性麻痹的临床分析[J]. 黄晓勇,朱信云,黄志军,单爱军,彭朝林.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2)
- [6]低钾性瘫痪104例临床分析[J]. 周沁. 实用医学杂志, 2005(11)
- [7]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D]. 鲍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8]小儿脑性瘫痪的针灸进展[J]. 徐文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09)
- [9]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近况[J]. 鲍超. 中国针灸, 1997(07)
- [10]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中的拓展应用[J]. 王明威,张旭龙,谢西梅. 世界中医药,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