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油泵的机械密封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欢[1](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邓波[2](2021)在《石油和天然气化工装置机械密封失效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证炼油设备具有较好的机械密封性能,对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降低事故率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对机械密封的失效类型及失效原因等进行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炼油厂中热水泵、高温油泵、轻烃泵等设备的机械密封改造设计和实际应用测试,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机械密封具有更高的密封性能及使用寿命,使用成本低,达到了预期效果,可对炼油厂设备密封升级改造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程思恩[3](2021)在《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加力燃油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台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液压系统具体方向、速度、载荷程序控制及无级调速控制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不同领域的应用,液压技术从原有的手动单一控制逐步迈向自动化控制,并广泛的应用于建筑、水利水电、冶金、矿山等各种工业领域,在航空测试领域中也大量采用了液压系统。发动机及其部附件在检修后就需要进行性能测试,由于我国目前的航空发动机多采用液压控制附件非电子式,如主燃油泵调节器、主燃油分配器、喷口-加力调节器、加力泵、滑油控制附件等。因此需要专用的液压试验台对检修后的发动机液压控制附件进行性能测试。然而,目前大多数测试系统仅能实现对简单的液压元件进行性能测试,其缺点是测试功能单一,集成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且测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人为差错,这完全不符合现在自动化测试的多功能的要求。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研制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平台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液压综合试验设备,用于维修后的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加力泵和应急放油附件的性能检测,这对提高测试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概述了不同压缩比的航空发动机原理,液压技术的相关发展,以及航空自动化在线检测系统;然后分别概述了加力泵、应急放油附件以及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液压综合试验台设备的液压原理机构;根据液压原理图对液压比例阀、主燃油供油泵、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卡、PLC模块及其特殊功能模块进行了选型;然后以国产华研工控机为基础,并基于Lab VIEW系统开发了该试验台的测控系统,实现了加力泵和应急放油附件测试过程中的多通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储存、等功能。最后以PLC作为下位机,Lab VIEW平台作为上位机,利用OPC技术实现了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编制了下位机与上位机相结合的测控系统程序;其中PLC模块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Lab VIEW则完成数据的处理、显示及保存等。待试验台制造完成后,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的功能全面,不仅满足加力泵和应急放油附件的测试精度的要求,而且测试过程简单,易操作方便,也避免了人为操作错误,效果良好,因此证明了本文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
胡立皓[4](2021)在《橡胶厂废油处理工艺及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炼胶是橡胶制品加工制造的第一道工序,在炼胶过程中为了保证设备的润滑和密封,需要连续注入适量的润滑油和工艺油。部分溢出的油料由于混有杂质无法再重新利用而成为废油,这部分废油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多数橡胶厂针对此类废油的处理方式为静置沉降回收上层清油,剩余无法回收的油液则进行焚烧裂解,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回收效率低,而且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研究安全、高效的回收处理工艺及装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橡胶厂炼胶过程中废油的来源及污染物的组分,阐述了“过滤-除泥-脱水”的三级废油处理机理,提出了废油处理工艺流程。设计了可用于橡胶厂废油净化回收处理的装置,使用该装置处理后的废油可达到再生油的标准并直接回流进炼胶设备内使用,大大减少了炼胶设备油料的消耗量。该套装置结构紧凑、整机无耗材、操作简便,可以直接与炼胶设备联机工作。依据计算流体力学对废油的固液分离过程进行分析,根据CFD理论对离心过程中内流场建立控制方程,通过ANSYS软件中的Fluent流体求解模块对离心设备的转鼓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转速,颗粒粒径,颗粒相体积分数下转鼓内流场的压力、速度、混合液密度、颗粒相体积分布的云图和折线图等。通过分析得出转鼓的分离效率以及不同因素对内流场和分离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颗粒粒径对转鼓分离效率的影响最大,通过模拟结果为处理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废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处理效率高、油品质量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后续废油的深入研究以及规模化推广提供了保证。
赵国超[5](2020)在《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特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振动时效技术在处理机械构件残余应力问题方面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节能等独特优势,激振设备是振动时效技术的核心装置,其动态特性对时效工艺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振动时效系统及设备均化残余应力的工况需求,克服传统滑阀控制式电液激振系统的固有局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旋转控制阀的电液激振时效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和样机试制。利用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对其动态特性及核心元件的工作特性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旋转控制阀和激振液压缸进行结构设计,建立旋转控制阀通流过程的数学模型,对旋转控制阀的压力-流量特性进行数学解析,分析了旋转控制阀工作过程的液动力特性;设计了唇边活塞变间隙密封及元件密封的激振液压缸复合密封结构。考虑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的负载特征构建激振液压缸的数学模型。根据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的组成特点,对系统测控、数据采集和实验要求进行分析。基于Fluent/MRF滑移网格技术模拟旋转控制阀配流过程,分析其在不同油槽形状、转速、压力条件下流场的动态特性;利用DOE-RSM试验设计方法,对阀芯油槽的开槽参数进行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通过二次回归正交优化设计获得试验空间内流场动态特性最佳时阀芯油槽的开槽参数为:油槽长度20.00mm,油槽宽度5.65mm,油槽深度8.00mm,仿真与试验误差小于3%,所得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基于旋转控制阀,构建阀控缸激振环节的数学模型。根据旋转控制阀的液动力特性推导其动力学方程,通过Matlab模拟,分析阻尼系数、转动惯量、液动力矩刚度系数对旋转控制阀动态响应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推导控制阀旋转过程液压缸的激振状态函数,通过Simulink建立旋转阀控制液压缸的动态特性仿真模型,研究结构参数对阀控缸激振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规律。根据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的整体结构,基于键合图理论、管路分段集中建模理论推导系统的功率流向关系并建立负载激振过程的AMESim模型,分析电动机转速、油泵排量、系统压力、负载特征和管路特征对电液激振时效系统负载激振过程振动特性的影响。试制旋转控制阀、复合密封激振液压缸的实验样机,搭建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实验台。对实验台的激振特性和旋转控制阀的输出特性进行实验测试,验证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结构设计的可行性、特性研究的准确性。本文所得结果可为完善旋转控制阀和电液激振时效处理设备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为激振系统及设备的自动控制、集成化设计及数据采集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该论文有图130幅,表24个,参考文献182篇。
王超[6](2019)在《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文中认为介绍了原高温油泵采用的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方案,对机械密封失效形式和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传热理论对密封腔及密封形式进行改型设计,提出了双端面机械密封系统,以改善机械密封周围的运行环境。从密封辅助系统、密封外冲洗源、密封辅助系统循环水等方面对机械密封进行改进。应用实践表明,采用API 682—2014《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规定设计改进的双端面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运行可靠,应用前景广阔。可为炼油装置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密封失效解决提供参考。
刘逸龙[7](2019)在《输油站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的自动控制系统采用SCADA系统,它是以计算机处理器为核心采集管道沿线阀室、场站工艺参数以及运行设备等数据,监视和控制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状况等。管道的调控中心设立在缅甸的曼德勒郊区,通过对管道全线的统一监视、控制和管理,实现管道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SCADA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可达到现场无人操作的水平。各站场、阀室分别设SCS站控系统和RTU监控系统,SCADA系统将生产运行数据上传到曼德勒和北京调控中心。通过对中缅原油管道地泊泵站监控方案的研究,结合设备各项性能和参数,对泵机组控制系统、调节阀PID控制系统、ESD安全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通过使用RSLogix5000软件进行组态以及应用上位机软件系统OASyS进行显示操作,来实现对管道的自动化控制。本文创新点是将遗传算法和模糊控制器同时应用到泵的控制系统中,通过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器中的融合因子和隶属函数进行必选和处理,使泵机组控制系统更加稳定,控制效果更加优异。地泊泵站SCADA站控制系统采用AB control logix5563控制器,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现场传感器的信号采集,采集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储存,下发控制命令,进行故障诊断以及保护设备安全等任务。同时通过编程完成罐区管理、水击保护、输油泵运行优化、输油泵故障诊断及仪表故障诊断及分析等任务。远程监控阀室RTU采用BB Control Wave Micro系列的控制器,采集压力、阴保、气液联动阀和太阳能控制系统状态等信号。通过接收调控中心的指令,完成对阀室各种设备的控制。SCADA系统确保了管道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保证正常生产。
李治洪[8](2019)在《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电控喷油器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最为核心的部件,而精密偶件是喷油器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更严格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喷油压力要求不断提高,精密偶件的燃油泄漏会影响喷油器的喷射压力和性能。本文主要研究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的燃油泄漏规律,通过对泄漏影响规律的研究,为喷油器的密封提供参考,减少喷射压力的损失并提升喷油性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根据高压共轨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液压仿真工具建立了喷油器的系统仿真模型,使用泄漏模块模拟喷油器精密偶件的泄漏,在试验台架上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系统参数包括供油压力、燃油粘度和偶件结构参数包括偶件接触长度、偶件直径、间隙油膜厚度和偶件偏心距对偶件燃油泄漏率的影响;并且研究了燃油压力、喷油脉宽和喷油器的其他结构参数对喷油器喷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偶件直径和间隙油膜厚度的增大偶件燃油泄漏率增大,偶件接触长度的增大会使燃油泄漏率减小。其次,建立了喷油器精密偶件间隙油膜的三维模型,对仿真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分析,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分别研究了静态压力下偶件直径、偶件接触长度和油膜厚度对燃油泄漏过程中油膜流场速度和压力以及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柱塞套与控制阀偶件间隙的油膜模型,使用UDF给油膜两端施加动态压力,分析在动态压力的作用下偶件油膜的流通特性,并研究不同偶件密封结构对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偶件上开设环形槽有利率减少偶件燃油的泄漏。最后,对喷油器针阀与针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和柱塞柱塞套进行流固耦合分析,使用有限元仿真工具对针阀和针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静态载荷作用下针阀和针阀体的形变量和等效应力;对针阀座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针阀座材料、不同温度和载荷对针阀座形变和应力的影响;对柱塞与柱塞套偶件进行单向流固耦合分析,研究油膜压力对柱塞偶件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膜压力会增大柱塞偶件的径向形变量,从而使间隙油膜的厚度增大,进而使油膜厚度增大,增大柱塞偶件油膜的燃油泄漏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了高压共轨喷油器偶件结构参数对精密偶件泄漏的影响规律及对间隙油膜流场流通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偶件结构减少燃油泄漏量;得到了针阀偶件的有限元分析影响规律和柱塞偶件的流固耦合影响规律,可为喷油器精密偶件结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黄祖国[9](2018)在《成品油输送设备泄漏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实际案例,对成品油输送设备中关键设备输油泵、阀门等产生泄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结构设计、材质选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李少光[10](2010)在《离心式热油泵的水力设计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离心式热油泵主要用于液相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是系统中的强制循环动力装置。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液相载热体加热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日趋成熟,有机热载体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热油泵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对大型热油泵的需求基本靠进口解决,因此,研发热油泵并使其实现国产化很有必要性。本文首先研究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为后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根据常用的速度系数法对叶轮及蜗壳进行了水力设计,得到了叶轮及蜗壳的水力模型。采用Solidworks三维制图软件得到叶轮及蜗壳的三维流道模型。至此,设计阶段结束,进入离心式热油泵内部的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将SolidWorks创建的三维模型软化为step格式,导入Fluent前处理软件Gambit进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定,得到mesh文件。然后,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在设计工况对热油泵内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对得到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理论分析比较吻合,进一步见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由于热油泵工作介质温度高,对密封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本文对热油泵的密封结构、密封形式以及密封材料进行了研究,并最终确定了焊接式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最后,对密封的失效形式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热油泵的设计以及使用操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进口油泵的机械密封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油泵的机械密封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开机特性 |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
2.3.2 轴系模型 |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
2.4.2 参数设置 |
2.4.3 模型验证 |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
3.4.2 模型验证 |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
4.1 引言 |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
4.4.2 数据来源 |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
5.3.3 互补性验证 |
5.3.4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
附录 B 参数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石油和天然气化工装置机械密封失效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密封特点分析 |
2 机械密封主要失效类型分析 |
2.1 非补偿环辅助密封圈处泄漏 |
2.2 机体与压盖之间的泄漏 |
2.3 机体与压盖之间的泄漏 |
3 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分析 |
4 机械密封的改进设计 |
4.1 热水泵的机械密封改造设计 |
4.2 高温油泵机械密封改造设计 |
4.3 轻烃泵机械密封改造设计 |
5 结论 |
(3)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加力燃油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液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3.2 航空自动化在线检测系统 |
1.3.3 液压测试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4 虚拟仪器 |
1.3.5 工业现场基于PLC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 |
1.3.6 LabView与 PLC结合应用状况概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主要性能参数 |
2.1 设计产品主要性能参数 |
2.1.1 加力泵主要性能参数 |
2.1.2 应急放油附件主要性能参数 |
2.2 设备主要参数 |
2.2.1 燃油系统参数要求 |
2.2.2 应急放油附件密封、气密性、泄露试验系统参数要求 |
2.2.3 加力泵轴承润滑系统 |
2.2.4 设备润滑系统 |
2.2.5 主传动系统参数要 |
2.2.6 数据采集系统 |
2.2.7 电气系统要求 |
2.2.8 试验器外形、布局要求 |
3 试验器液压系统设计与制造 |
3.1 燃油系统设计 |
3.1.1 H1、H2 试验系统设计 |
3.1.2 H4、H5、H8 试验系统设计 |
3.1.3 H3、H6、H10 试验系统设计 |
3.2 应急放油附件流量试验系统设计 |
3.3 应急放油附件密封、气密性、泄露试验系统设计 |
3.4 润滑与传动系统设计 |
3.4.1 加力泵轴承润滑系统设计 |
3.4.2 设备主传动及润滑系统 |
3.5 辅助系统 |
3.6 液压系统的制作 |
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设计 |
4.1.1 操作台按钮布局设计 |
4.1.2 电源控制设计 |
4.1.3 转速控制设计 |
4.1.4 加热系统控制设计 |
4.2 在线测量系统设计 |
4.3 测试软件系统设计 |
4.4 试验操作设计 |
4.5 在线检测功能设计 |
4.6 安全处理 |
4.7 监控系统 |
4.7.1 监控设计 |
4.7.2 视屏数据存储、回放方案 |
4.8 故障自检系统 |
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操作流程 |
5.1.1 系统检查 |
5.1.2 测试前准备 |
5.1.3 开启操作软件 |
5.1.4 用户管理 |
5.1.5 系统配置 |
5.1.6 通道校准 |
5.1.7 试验监控 |
5.1.8 数据上传 |
5.1.9 测试流程 |
5.2 试验验证 |
5.2.1 加力泵试验参数验证情况 |
5.2.2 应急放油附件技术参数验证情况 |
5.2.3 加力泵轴承润滑系统参数验证情况 |
5.2.4 设备润滑系统参数验证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橡胶厂废油处理工艺及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橡胶厂废油处理工艺研究 |
2.1 废油处理方法 |
2.1.1 物理方法 |
2.1.2 化学方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橡胶厂废油处理机理及工艺分析 |
2.3.1 炼胶过程废油的产生 |
2.3.2 润滑密封系统 |
2.3.3 新油与废油理化指标 |
2.4 橡胶厂废油处理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橡胶厂废油净化处理装置的设计 |
3.1 设备工作原理 |
3.2 净化设备总体结构设计 |
3.3 主要部件的设计及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4 橡胶厂废油净化处理过程仿真分析 |
4.1 废油净化设备内流场概述 |
4.1.1 废油净化过程离心分离原理 |
4.2 废油净化机内流场计算方法 |
4.2.1 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 |
4.2.2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
4.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 |
4.3 转鼓计算模型构建 |
4.3.1 物理模型创建 |
4.3.2 网格化方法及划分 |
4.3.3 求解条件设置 |
4.4 废油净化过程仿真 |
4.4.1 不同转速对内流场的影响 |
4.4.2 不同颗粒粒径对内流场的影响 |
4.4.3 不同颗粒相体积分数对内流场的影响 |
4.4.4 不同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橡胶厂废油净化实验与分析 |
5.1 净化设备性能指标 |
5.1.1 设备技术参数 |
5.1.2 设备密封性及稳定性测试 |
5.2 废油净化处理实验 |
5.2.1 实验方案设计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安全检查 |
5.2.4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转鼓转速对废油净化的影响 |
5.3.2 油温对废油净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特性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发展趋势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振动机理及结构设计 |
2.1 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的振动机理 |
2.2 旋转控制阀结构及数学模型 |
2.3 激振液压缸结构及数学模型 |
2.4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的测控与数据采集 |
2.5 本章小结 |
3 旋转控制阀流场特性及关键参数交互效应研究 |
3.1 旋转控制阀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3.2 旋转控制阀结构建模 |
3.3 基于MRF的旋转控制阀滑移动网格建模 |
3.4 旋转控制阀流场的动态特性分析 |
3.5 阀芯开槽参数的交互效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4.1 旋转控制阀响应特性分析 |
4.2 旋转阀控制激振液压缸系统运动学建模 |
4.3 旋转阀控制激振液压缸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负载激振过程振动特性研究 |
5.1 基于键合图理论的电液激振时效系统AMESim建模 |
5.2 负载激振过程振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实验台 |
6.3 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特性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原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 |
1.1 单端面机械密封结构及辅助系统 |
1.2 双端面机械密封结构及辅助系统 |
2 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 |
2.1 密封失效形式[3] |
(1)波纹管失去弹性或断裂 |
(2)摩擦副端面变形、磨损和断裂 |
(3)介质在密封端面结焦、堆积 |
2.2 密封失效原因 |
3 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改进实例 |
3.1 密封腔和密封形式改进 |
3.1.1 改进案例 |
3.1.2 存在问题及分析 |
3.1.3 改进措施 |
3.2 密封外冲洗源改进 |
3.2.1 改进案例 |
3.2.2 存在问题及处理 |
3.3 循环水结垢改进 |
3.3.1 改进案例 |
3.3.2 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3 改进措施 |
3.3.4 改进效果 |
4 结语 |
(7)输油站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课题的创新点 |
2 中缅管道地泊泵站控制系统设计 |
2.1 中缅原油管道介绍 |
2.2 中缅原油管道SCADA系统 |
2.3 地泊泵站站控系统主要功能 |
2.3.1 输油主泵机组保护控制 |
2.3.2 输油主泵进口低压保护 |
2.3.3 输油主泵出口高压保护 |
2.3.4 出站调节阀选择性保护调节 |
2.3.5 出站高压保护 |
2.3.6 ESD保护 |
2.4 地泊泵站站控系统构成 |
3 地泊泵站输油泵模糊控制器设计 |
3.1 地泊输油泵机组及调节阀的选型 |
3.1.1 输油泵机组的选型 |
3.1.2 调节阀的选型 |
3.2 输油泵机组的控制参数 |
3.3 输油泵机组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1 输油泵机组控制系统组成 |
3.3.2 输油泵机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3.3.3 基于遗传算法输油泵模糊控制器参数的优化 |
3.4 调节阀PID控制器设计 |
3.4.1 比例调节 |
3.4.2 积分调节 |
3.4.3 微分调节 |
3.4.4 比例-积分-微分调节(PID调节) |
3.5 泵机组的联锁保护程序 |
3.5.1 输油主泵进口低压保护 |
3.5.2 输油主泵出口汇管高压保护 |
3.5.3 出站高压保护 |
3.6 本章小结 |
4 输油站ESD控制系统设计 |
4.1 ESD系统介绍 |
4.2 设备ESD |
4.3 站场ESD |
4.4 ESD保护 |
4.5 地泊泵站停运的事故控制 |
4.6 ESD重置 |
5 控制系统上下位机组态编程 |
5.1 RSLOGIX5000 软件介绍 |
5.2 下位机PLC硬件组态 |
5.2.1 建立程序文件 |
5.2.2 建立数据文件 |
5.2.3 梯形图编程 |
5.2.4 建立并组态I/O模块 |
5.2.5 项目的上载和保存 |
5.3 上位机OASYS系统组态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压共轨系统组成 |
1.2.1 高压油泵 |
1.2.2 高压共轨管 |
1.2.3 高压共轨喷油器 |
1.2.4 电控单元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压共轨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研究现状 |
1.3.3 高压共轨喷油器密封技术研究现状 |
1.3.4 高压共轨喷油器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2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2.1 共轨喷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共轨喷油器液压系统数学模型 |
2.2.1 液压系统建模假设 |
2.2.2 共轨喷油器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共轨喷油器一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1 一维仿真流程 |
2.3.2 燃油供给模块 |
2.3.3 电磁力控制模块 |
2.3.4 电磁阀模块 |
2.3.5 柱塞套与控制阀模块 |
2.3.6 柱塞与柱塞套模块 |
2.3.7 喷油器的一维仿真模型 |
2.4 模型参数设置 |
2.5 模型的仿真结果及试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及结构参数对燃油泄漏及喷油器性能的影响 |
3.1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结构 |
3.2 系统参数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2.1 供油压力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2.2 燃油粘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 偶件结构参数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1 偶件接触长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2 偶件直径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3 间隙油膜厚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4 偶件偏心距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
3.3.5 减少泄漏量的措施 |
3.4 系统参数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4.1 燃油压力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4.2 喷油脉宽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5 喷油器结构参数对喷油性能影响 |
3.5.1 针阀升程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5.2 针阀座面锥角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5.3 喷孔直径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5.4 喷孔个数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高压共轨喷油器偶件间隙油膜仿真分析 |
4.1 计算流体力学介绍 |
4.2 油膜流动数学模型 |
4.3 间隙油膜网格划分 |
4.4 仿真参数设置 |
4.4.1 静态泄漏量参数设置 |
4.4.2 网格无关性分析 |
4.4.3 仿真结果的验证 |
4.5 间隙油膜仿真结果 |
4.6 偶件结构参数对柱塞偶件油膜影响 |
4.6.1 偶件直径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
4.6.2 偶件接触长度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
4.6.3 油膜厚度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
4.7 控制阀偶件间隙油膜动态泄漏分析 |
4.7.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7.2 仿真参数的设置 |
4.7.3 仿真结果分析 |
4.8 不同偶件密封结构对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 |
4.8.1 环形槽密封原理 |
4.8.2 不同结构环形槽对偶件燃油流速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5 高压共轨喷油器针阀偶件的静力学分析 |
5.1 有限元理论简介 |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 针阀针阀体的静力学分析 |
5.3.1 针阀针阀体材料设置 |
5.3.2 网格划分 |
5.3.3 约束及载荷的施加 |
5.3.4 仿真结果分析 |
5.4 喷油器针阀座的静力学分析 |
5.4.1 针阀座有限元仿真设置 |
5.4.2 针阀座材料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
5.4.3 温度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
5.4.4 载荷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高压共轨喷油器柱塞偶件流固耦合分析 |
6.1 流固耦合介绍 |
6.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6.2.1 流固耦合项目组建立 |
6.2.2 流体模块设置 |
6.2.3 固体模块设置 |
6.2.4 仿真结果分析 |
6.3 环形槽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
6.3.1 凹槽位置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
6.3.2 凹槽形状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
6.3.3 凹槽数量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成品油输送设备泄漏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输油泵泄漏 |
1.1.1 输油泵机械密封泄漏 |
1.1.2 输油泵隔离器泄漏 |
1.2 阀门泄漏 |
2 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 |
2.1 输油泵机械密封改进 |
2.2 输油泵隔离器创新 |
2.3 阀门内漏应对措施 |
2.3.1 平板闸阀内漏应对措施 |
2.3.2 球阀内漏应对措施 |
3 结语 |
(10)离心式热油泵的水力设计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离心式热油泵的应用及特点 |
1.2 离心泵水力设计概述 |
1.3 国内外泵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概况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5.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离心泵基本理论 |
2.1 离心泵的分类和结构 |
2.2 流体在叶轮中的运动和基本方程 |
2.3 离心泵的过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 |
2.3.1 吸水室 |
2.3.2 叶轮 |
2.3.3 压水室 |
2.4 离心泵的空化、空蚀及其产生机理 |
第3章 热油泵的水力设计 |
3.1 泵水力设计理论 |
3.1.1 热油泵内的液流运动 |
3.1.2 泵叶轮设计理论基础 |
3.1.3 基本设计方法 |
3.2 离心式热油泵叶轮的水力设计 |
3.2.1 泵主要设计参数和结构方案的确定 |
3.2.2 叶轮主要外形尺寸的确定 |
3.2.3 叶轮水力模型的建立 |
3.3 热油泵压水室的水力设计 |
第4章 热油泵三维建模及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4.1.1 计算流体力学 |
4.1.2 控制方程 |
4.1.3 湍流模型 |
4.1.4 流场数值计算的SIMPLE算法 |
4.2 热油泵的流道建模 |
4.2.1 叶轮流道建模 |
4.2.2 蜗壳流道建模 |
4.2.3 叶轮与蜗壳流道模型装配 |
4.3 划分网格 |
4.4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4.4.1 旋转叶轮与静止涡轮之间的耦合模型 |
4.4.2 边界条件 |
4.5 数值模拟 |
4.5.1 Fluent前处理 |
4.5.2 Fluent后处理 |
第5章 热油泵的密封研究 |
5.1 机械密封的概述 |
5.2 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设计 |
5.2.1 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结构 |
5.2.2 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特点 |
5.2.3 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设计 |
5.3 金属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的失效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进口油泵的机械密封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石油和天然气化工装置机械密封失效及改进研究[J]. 邓波.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1(05)
- [3]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加力燃油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台研制[D]. 程思恩. 四川大学, 2021(02)
- [4]橡胶厂废油处理工艺及装置的研究[D]. 胡立皓.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旋转控制电液激振时效系统特性及关键技术研究[D]. 赵国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6]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J]. 王超. 石油化工设备, 2019(06)
- [7]输油站监控系统设计[D]. 刘逸龙.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8]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D]. 李治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成品油输送设备泄漏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J]. 黄祖国.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8(07)
- [10]离心式热油泵的水力设计及数值模拟[D]. 李少光. 东北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