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飞[1](2018)在《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超支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PPP等模式最大程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工程建设,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继续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给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在政府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尽量避免和减少资金使用超支,进一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所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论文以安徽滁州政府工程投资超支为实证对象,对政府工程的投资超支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相关对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建议。论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统计了滁州市“大滁城”建设以来142个政府公共工程投资案例,并对其中80个已经完成结算审计备案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情况进行了重点研究。论文将造成投资变化的原因视为超支影响因素,结合专业文献研读,系统识别出政府项目超支的17个影响因素,并进行了频率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不同项目参与方对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评分,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政府项目超支的5个关键因素为规划缺陷,业主指令,不具备开工条件,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和设计缺陷,继而重点分析了其中规划缺陷等9大缺陷13个影响因素。通过AMOS建立验证模型,对17个超支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策部分,将纳入研究范围的9大缺陷13个因素,针对性提出18个具体防控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排序前五位的重要防控对策为科学规划城市交通路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设计变更方案优化比选,认真编制可研报告、准确估算投资和加强施工图复核会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18个防控对策归纳为过程管理、规划决策、招标审计、建设程序、勘察设计和合同管理6大防控措施因子,从而详细阐述了6个方面防控对策体系,进一步归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措施加强政府对公共工程投资超支的管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帮助,在公共工程投资建设活动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一定程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廉洁,防止腐败,确保整个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李文颖[2](2014)在《NC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策划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与市民对城市生态坏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城市交通压力更大,土地资源更加紧张,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出行效率,有运量大、准点舒适、安全高速、对环境污染低等特点的地铁基础设施在各个城市开通运行或正在建设。而上盖作为地铁用地的新载体,上盖物业作为土地开发的新型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彰显了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对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引导城市形态变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本文探讨的“地铁车辆基地上盖物业”是在建设中对地铁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的一种业态形式,是地铁车辆基地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车辆基地的建设土地内增设柱网,架设结构转换层,在厂房的结构转换层上再进行物业开发,并配以建设完善的设施配套,最终达到土地集约化的目的。如何解决地铁本身与地铁上盖物业的规划、实施、运营有机的结合,将是城市地铁建设将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基于地铁本身与地铁上盖物业的密不可分性的特点,以开发策划为基础,运用TOD、SWOT及经济分析等相关理论,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地铁上盖物业建设和管理的经验,通过对南昌地铁NC车辆基地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对项目建设与管理策略提供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和运营的建议,以达到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通过经济效益反哺地铁建设与运营的目的。
汤倩[3](2013)在《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及安全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了阜新市现状和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总结了建筑行业事故多发的原因,指出了阜新市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不足,认为阜新市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不能超出于整个建筑行业的范畴,但是它又具有自身的人文等特点,使得建筑行业职工容易做出反生产举动,提出了针对阜新市建筑行业应重点研究建筑行业从业职工的安全行为。根据勒温群体动力学理论开展预问卷调查,提出了形成机制假设。利用Likert5点法,设计出针对阜新市建筑行业的工人的反生产行为、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不当督导、组织不公平、负向情绪、基本心理需要和示范性规范调查量表,经过问卷预测试,证明了八个量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通过正式问卷检验了量表的有效度和信度。使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8.0及AMOS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7.0分析,归纳出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分为两类:搭便车型和主动越轨型。研究了阜新市建筑行业工人反生产行为类型,分析了反生产行为的现状。开展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反生产行为的方差分析,研究表明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程度较高,均值为3.23,多数建筑工人倾向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阜新市建筑工人倾向危害程度轻微的任务指向型反生产行为。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在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和用工形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对12项假设进行了检验,建筑施工工作中的压力、对建筑工作的倦怠、负向情绪、基本需要满足(负向)和示范性规范综合起来能够解释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方差的0.7;其中H3和H5两项没有得到验证之外,其余10项都得到很好地验证,阐明了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提出建立以建筑工人身份证号码为识别的建筑行业监管部门统一监管的动态管理档案,并结合以开展道德培训与普法教育,进行冲突管理培训与负向领导行为体验式培训为基础的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预防课程实现对建筑工人反生产的预防管理。提出通过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结合完善建筑工人利益表达机制的方法,干预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提出通过建设安全责任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应对保障策略。
邓科峰,陈文杰[4](2008)在《浅议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中裂缝产生的原因》文中指出在工程住宅建设中,由于砖混结构房屋具有造价低廉,取材容易,技术简单及施工方便等特点,故在其建造数量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李鹏[5](2008)在《面向生态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实践》文中指出世界正在由“城市化世纪”走向“城市世纪”,城市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空间。但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生存危机”,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也越发高涨。在人类探索“生态城市”这一理想居住模式的过程中,地下空间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走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导致的各种城市矛盾,而且是实现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下面几个问题:(1)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城市上、下部空间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性开发;(2)如何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特性,实现城市地面空间的生态化;(3)在地下空间内部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实现地下空间内部的生态化、改善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提高地下空间的吸引力。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问题而展开的。首先,在规划方面,主要开展城市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下空间功能开发层次、地下空间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的研究;其次,在地下空间生态化设计方面,主要进行了生态型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设计以及地下综合体内部生态一体化设计策略的探索:最后,针对上海2010年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生态城市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规划和设计理论研究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现实参考作用。
王伟玲[6](2007)在《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和较小的沉降来满足高层、超高层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之产生了不同方法的地基处理技术。长短桩复合地基是在基于以长桩控制沉降变形,短桩提供较高的地基承载力的思想上应运而生的,并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现在对于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基本工作机理和实际工程性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理论把沉降和承载力综合考虑,还未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法和成熟的设计理论。本文在结合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出了新的论点,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国内外有关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及桩间土的相互作用机理,结合整个施工过程分析桩长随加荷过程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桩长的概念得出桩长发挥度正比于加荷过程。2、通过分析四桩的应力影响范围,利用多向应力影响下土体的面积与四桩间的面积关系,推导出桩间土强度发挥系数β2的上、下限值,并分析多桩的应力影响图,得出了复合地基中边桩的应力大于复合地基中心处桩体的应力。3、二维情况考虑负摩阻区的影响,假设长桩下部的侧摩阻面积与长短桩上部负摩阻区面积相抵消的情况下,运用刚体中力的平移原理,利用刚性基础下等沉降准则提出两中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优化设计方法。4、根据某工程实例的现场实际试验数据,分析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对该工程以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于实际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为以后该类型地基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
陈善雄,张国成[7](2005)在《一种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的方法-改桩为复合地基》文中研究指明某拟建在软土地基上的两栋60m×24m跨散装平房粮仓,基础采用振动沉管桩.由于桩基未能按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足够的深度,桩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该库房地基基础必须进行处理.对桩基质量事故处理方案进行了详尽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利用原已有桩改做刚性桩复合地基以承受上部荷载,论证了利用原桩基改做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按刚性桩复合地基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fk不小于100kPa,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库房基础沉降约为80mm,在建筑物允许沉降范围内;库房内大面积堆载作用下桩身最大弯矩约为25kN·m,此值略低于桩的最大抵抗弯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表明:复合地基承载力fk=140kPa.
孙文泽[8](2004)在《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文中认为通过中央粮食储备库建设的实际经历,指出在粮库建设过程中上部结构及地基的概况,并选择与之相应 的合理桩基,并考虑基础整体价值优化选型的原则.
罗强[9](2003)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工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对轨道的平顺性要求愈加严格。由于路堤与桥梁的工程性质迥异,在路桥交界处极易产生严重的轨道不平顺问题。本文根据路桥过渡段的变形特性,以及车辆/线路相互作用的特点,在综合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工程试验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计算分析及评价 在国内最早应用车辆与线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全面分析了路桥过渡段轨面弯折变形、轨道基础刚度变化、行车速度、车辆驶向等因素对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由路桥结构的工后沉降差引起的轨面弯折变形是影响高速列车安全与舒适运行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处理;由路桥间刚度差引起的轨道基础刚度的变化对高速行车的影响不显着,不成为控制条件:车辆进出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特性指标变化不大,列车的驶向不起制约作用;以本文建立的动力学特性评价指标(初步)的控制值为目标函数,可得不同速度等级的路桥过渡段不平顺控制标准(轨面弯折角)为:V=160km/h、θ≤5.5‰,V=250km/h、θ≤3‰,V=350km/h、θ≤1.5‰,该限值与日本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吻合甚好。 2.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与技术标准 根据国内外路桥过渡段工程处理措施的有关资料,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以及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不同速度等级的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与技术标准,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纳入了“时速200公里新建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和“京沪高速铁路线桥隧站设计暂行规定”之中,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其工程效果正在接受营运检验。 3.土工格栅加筋砾石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在一个长1.0m×宽1.0m×高2.0m的刚性模型箱内,进行了七组改变土工格栅铺设间距和砾石土压实密度的三向加载大比例模型试验,测试了土工格栅加筋砾石土试样,在不同侧向压力(柔性水囊侧向加载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作用下的竖向荷载与变形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铺设土工格栅能显着减小砾石土试样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其效果与土工格栅铺设间距第H页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成反比;提高砾石土的压实密度,能更加显着减小砾石土试样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在不易碾压密实的过渡段狭窄区域内铺设土工格栅,可利用土工格栅加筋结构的抗变形能力,较显着地降低路堤的压密下沉,达到减小路桥间沉降差的目的。 4.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特性测试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特性,检验提出的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和技术条件(标准)的适用性,率先在新建铁路济邯线和秦沈客运专线的4座桥台位置进行了过渡段设计、施工、检测技术,以及沉降特性的实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置过渡段对均化路桥间的不均匀沉降有良好效果,能达到使路桥间的工后沉降差逐渐过渡的目的;良好地基条件下(尸、21·ZMpa,E之15一ZOM尸a,K3。七60一7oMoa/m),过渡段路堤地基的总沉降约为路堤高度的0.5%一1 .5%,其中的80%发生在施工期间,工后沉降只占20%;采用优质填料(以级配粒料为主),进行充分压实的过渡段路堤,其自身的工后沉降十分微小,路基面的沉降主要由地基下沉引起;在地基条件、填料性质和压实参数等满足设计暂行规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过渡段路基面的沉降在竣工后的初期发展较快,0.5l年后就能基本稳定。 5.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测试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特性,检验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工程处理措施的有效性,首次在新建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的3座桥台位置,进行了2种车型共127次高速行车条件下的过渡段动力学测试(最高速度达30 1 km/h)。测试结果表明,车辆轴重对路基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十分显着,列车编组中轴重最大的车辆对路基的动力作用最强烈,成为路基(动力)设计的控制条件;路基动应力的速度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0269(km/h)’,平均值的99%上置信限为0.001 18(km/h)一l,均小于0.003(km/h)一’的设计控制值;桥台背设有钢筋混凝土过渡搭板和片石混凝土墩的加筋路堤过渡段结构型式的过渡效果最好,其次为设有片石混凝土墩的加筋路堤过渡段结构型式,未设钢筋混凝土过渡搭板和片石混凝土墩的加筋路堤过渡段结构型式,在动应力、动位移、加速度、动反应模量等方面均未达到理想的过渡形态;.车辆的驶向对过渡段路基的动力学响应无实质性影响。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与桥梁过渡段;车辆与线路相互作用;动力学特性;不均匀沉降;土工格栅加筋砾石土
二、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超支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1.2.1 公共工程投资控制领域 |
1.2.2 公共工程超支影响因素领域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的相关理论 |
2.1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公共管理的概念和主体 |
2.1.2 政府公共工程的概念 |
2.1.3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预算管理的功能 |
2.1.4 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超支防控的必要性 |
2.2 代建制相关理论 |
2.2.1 代建制的概念 |
2.2.2 代建制的特点 |
2.3 投资控制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含义 |
2.3.2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滁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现状及超支初步分析 |
3.1 滁州市及其公共工程建设概况 |
3.2 滁州市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现行模式 |
3.3 滁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现状分析 |
3.3.1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
3.3.2 城市绿化项目 |
3.3.3 城市亮化项目 |
3.4 滁州市公共工程超支现象的初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滁州市政府公共工程超支影响因素分析 |
4.1 超支影响因素识别 |
4.2 超支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基本统计分析 |
4.2.2 验证性统计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滁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超支的防控对策 |
5.1 基本统计分析 |
5.2 探索性统计分析 |
5.2.1 过程管理因子 |
5.2.2 规划决策因子 |
5.2.3 招标审计因子 |
5.2.4 建设程序因子 |
5.2.5 勘察设计因子 |
5.2.6 合同管理因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2)NC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策划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项目开发与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现状 |
2.1 项目系统分析理论 |
2.1.1 理论背景 |
2.1.2 项目分析的基本程序 |
2.2 土地开发理论——TOD 理论 |
2.2.1 理论背景 |
2.2.2 TOD 模式应用 |
2.3 项目态势分析法(SWOT) |
2.3.1 理论背景 |
2.3.2 SWOT 法应用 |
2.4 车辆段上盖物业的 TOD 开发——案例分析 |
2.4.1 香港地铁 |
2.4.2 深圳车辆段上盖物业 |
2.4.3 杭州车辆段上盖物业 |
2.5 上盖物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
第三章 NC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概况 |
3.1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概述 |
3.1.1 地铁车辆段概述 |
3.1.2 车辆段上盖物业概述 |
3.2 NC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开发简介 |
3.2.1 NC 地铁车辆段简介 |
3.2.2 项目开发目标 |
3.2.3 项目开发技术路线 |
3.2.4 项目开发研究方法 |
3.2.5 项目开发原则 |
第四章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项目总体分析 |
4.1 项目市场环境分析 |
4.1.1 城市简介 |
4.1.2 南昌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 |
4.1.3 南昌人均收支情况 |
4.1.4 南昌各区域特征分析 |
4.1.5 项目区域特征分析 |
4.2 项目本体分析 |
4.2.1 项目周边配套分析 |
4.2.2 项目周边交通设施分析 |
4.2.3 项目周边商业、住宅及资源分析 |
4.2.4 项目情况总结 |
4.2.5 项目工程条件 |
4.3 项目开发业态定位——SWOT 分析 |
4.3.1 项目特点 |
4.3.2 项目开发的理论依据 |
4.3.3 项目 SWOT 分析 |
4.3.4 业态定位 |
4.3.5 项目目标市场定位 |
4.3.6 项目目标市场定位 |
4.4 项目开发方案研究 |
4.4.1 整体规划 |
4.4.2 道路规划 |
4.4.3 平面布局 |
4.4.4 案例分析 |
4.4.5 项目方案建议 |
4.4.6 环境保护相关措施 |
4.4.7 项目节能 |
第五章 NC 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开发相关政策研究 |
5.1 地铁物业开发相关政策的研究 |
5.1.1 地铁物业开发主体的确定 |
5.1.2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
5.1.3 地价及地价款的支付 |
第六章 NC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投资分析 |
6.1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项目的投资和收入估算理论 |
6.1.1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项目投资估算理论 |
6.1.2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项目收入估算理论 |
6.1.3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财务评价理论 |
6.2 NC 车辆段成本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及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建筑工程安全及反生产行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建筑工程安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反生产行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阜新市建筑行业概况及事故原因分析 |
2.1 阜新市建筑业概述 |
2.2 阜新市现行建筑业行业管理现状 |
2.3 阜新市建筑工程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 |
2.3.1 人的原因 |
2.3.2 物的原因 |
2.3.3 环境的原因 |
2.3.4 管理的原因 |
2.4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3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
3.1 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表现及分类 |
3.2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研究假设 |
3.2.1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假设 |
3.2.2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假设 |
3.2.3 构建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假设模型 |
3.3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方法设计 |
3.3.1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研究对象 |
3.3.2 测量工具 |
3.4 数据分析 |
3.4.1 软件Amos7.0、SPSS 18.0简介 |
3.4.2 主要分析指标简介 |
3.4.3 问卷预测试 |
3.4.4 正式测量后量表效度和信度分析 |
3.4.5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类型验证 |
3.4.6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
3.4.7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的方差分析 |
3.4.8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理论模型检验 |
3.4.9 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 |
本章小结 |
4 阜新市建筑业工人反生产行为治理策略 |
4.1 防预策略 |
4.1.1 建立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动态管理档案 |
4.1.2 开展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预防课程 |
4.2 干预策略 |
4.2.1 建筑工人帮扶计划 |
4.2.2 完善建筑工人利益表达机制 |
4.3 保障策略 |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86-2005年阜新市较大建筑工程一览表 |
附录2 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测量量表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面向生态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生态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需求 |
1.2.1 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 |
1.2.2 生态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需求 |
1.3 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1.4 地下空间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5.2 木文的研究内容 |
1.5.3 木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正负面效应 |
2.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概念 |
2.2 地下空间的分类 |
2.2.1 按地下空间的成因分类 |
2.2.2 按岩土介质状况分类 |
2.2.3 按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分类 |
2.2.4 按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分类 |
2.3 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历史 |
2.3.1 古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
2.3.2 近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3.3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3.4 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评价 |
2.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正负面效应分析 |
2.4.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正面效应 |
2.4.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 |
2.4.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
3.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规划 |
3.1.1 地下空间的特性 |
3.1.2 地下空间功能规划的原则 |
3.1.3 地下空间的功能开发层次 |
3.2 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规划 |
3.2.1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耦合 |
3.2.2 城市地下空间平面布局 |
3.2.3 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分层 |
3.3 地下工程三维规划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地下空间生态化设计 |
4.1 地下空间内部环境 |
4.1.1 生理环境 |
4.1.2 心理环境 |
4.1.3 地下空间生态化指标 |
4.2 地下空间综合环境塑造 |
4.2.1 生理环境塑造 |
4.2.2 心理环境塑造 |
4.2.3 人文环境塑造 |
4.3 地下综合体生态化设计 |
4.3.1 地下综合体功能空间构成 |
4.3.2 地下综合体功能空间布局与组合 |
4.3.3 地下综合体功能设施相互关系 |
4.3.4 地下综合体生态一体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2010年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
5.1 世博园概况 |
5.1.1 规划范围概述 |
5.1.2 世博园区总体规划 |
5.2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 |
5.2.1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5.2.2 世博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 |
5.2.3 地下空间平面规划布局 |
5.2.4 地下空间竖向分层 |
5.3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生态化设计 |
5.3.1 生态型市政基础设施 |
6.3.2 生态型地下公共空间设计 |
5.3.3 地下空间的后续利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的研究成果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引言 |
1.2 复合地基理论简介 |
1.3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研究现状 |
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的形成 |
2.2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 |
2.3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研究现状 |
2.4 沉降的研究及计算模式 |
2.5 等沉降复合桩基理论介绍 |
第3章 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3.1 引言 |
3.2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3.3 β_2参数取值的研究 |
3.4 考虑负摩阻的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
3.5 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3.6 结论 |
第4章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实例设计计算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情况 |
4.3 基础方案确定 |
4.4 长短桩复合桩基现场试验 |
4.5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选型 |
2 桩基型式与上部建筑结构的匹配 |
3 桩基与地质条件的匹配 |
4 桩基设计的系统优化 |
5 结束语 |
(9)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工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铁路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
1.2.1 基本情况 |
1.2.2 处理措施 |
1.2.3 技术条件与变形控制研究 |
1.3 公路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
1.3.1 基本情况 |
1.3.2 处理措施 |
1.3.3 技术条件与变形控制研究 |
1.4 研究现状小结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辆—线路系统垂向振动分析模型 |
2.1 概述 |
2.2 线路(轨道)系统垂向振动分析模型 |
2.2.1 分布参数模型 |
2.2.2 集总参数模型 |
2.3 车辆系统垂向振动分析模型 |
2.3.1 单轮对简化模型 |
2.3.2 转向架半车模型 |
2.3.3 整车详细模型 |
2.4 车辆与线路系统垂向振动分析模型 |
2.4.1 车辆系统振动微分方程 |
2.4.2 线路系统振动微分方程 |
2.4.3 车辆与线路系统的垂向相互作用关系 |
2.5 计算方法及计算软件 |
2.5.1 数值计算分析方法 |
2.5.2 数值计算分析软件 |
第3章 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计算分析及评价 |
3.1 计算参数及不平顺模拟 |
3.1.1 车辆垂向振动模型基本计算参数 |
3.1.2 线路基本计算参数 |
3.1.3 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模拟 |
3.2 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1 轨面弯折变形对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2.2 轨道基础刚度变化对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2.3 轨面弯折和基础刚度变化对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2.4 行车速度对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2.5 车辆上下桥对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3 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评价指标与不平顺控制标准 |
3.3.1 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评价指标 |
3.3.2 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控制标准 |
第4章 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与技术标准 |
4.1 路桥过渡段轨道竖向刚度分析 |
4.2 路桥过渡段变形控制与长度设置原则 |
4.2.1 路桥过渡段变形控制分析 |
4.2.2 路桥过渡段长度设置原则 |
4.3 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与技术标准 |
4.3.1 结构设计 |
4.3.2 地基条件与施工建议 |
第5章 土工格栅加筋砾石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设备 |
5.2.2 材料性质 |
5.2.3 试验方案 |
5.2.4 试验步骤 |
5.3 试验数据 |
5.3.1 填筑控制数据 |
5.3.2 压实检测数据 |
5.3.3 加载测试数据 |
5.4 试验分析 |
5.4.1 试样状态分析 |
5.4.2 拉筋间距对变形特性的影响 |
5.4.3 侧向压力对变形特性的影响 |
5.4.4 压实密度对变形特性的影响 |
5.5 试验小结 |
第6章 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特性测试 |
6.1 济邯铁路跨309国道中桥济南台过渡段测试 |
6.1.1 地基条件与过渡段结构 |
6.1.2 填料性质与压实检测 |
6.1.3 沉降观测及效果评价 |
6.2 秦沈客运专线加筋土路堤过渡段测试 |
6.2.1 地基情况与过渡段结构 |
6.2.2 施工过程及填筑检测 |
6.2.3 测试数据及效果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测试 |
7.1 “先锋号”试验列车综合测试 |
7.1.1 基本情况 |
7.1.2 沙河特大桥秦台上行线过渡段动力学试验 |
7.1.3 沙河特大桥沈台下行线过渡段动力学试验 |
7.2 “中华之星”试验列车综合测试 |
7.2.1 基本情况 |
7.2.2 沙河特大桥秦台上行线过渡段动力学试验 |
7.2.3 黑鱼1#中桥沈台下行线过渡段动力学试验 |
7.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
四、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超支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D]. 李玉飞. 东南大学, 2018(01)
- [2]NC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策划与经济分析[D]. 李文颖. 南昌大学, 2014(05)
- [3]阜新市建筑工人反生产行为及安全对策研究[D]. 汤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4]浅议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中裂缝产生的原因[J]. 邓科峰,陈文杰. 粮食流通技术, 2008(03)
- [5]面向生态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及实践[D]. 李鹏. 同济大学, 2008(07)
- [6]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研究[D]. 王伟玲. 郑州大学, 2007(04)
- [7]一种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的方法-改桩为复合地基[J]. 陈善雄,张国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5(01)
- [8]浅议粮库建设中桩基的应用与分析[J]. 孙文泽.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9]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工程试验研究[D]. 罗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2)